内生经济增长理论与反贫困基于丝路明珠和田地区的贫困问.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812713 上传时间:2023-05-15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25.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内生经济增长理论与反贫困基于丝路明珠和田地区的贫困问.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内生经济增长理论与反贫困基于丝路明珠和田地区的贫困问.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内生经济增长理论与反贫困基于丝路明珠和田地区的贫困问.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内生经济增长理论与反贫困基于丝路明珠和田地区的贫困问.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内生经济增长理论与反贫困基于丝路明珠和田地区的贫困问.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内生经济增长理论与反贫困基于丝路明珠和田地区的贫困问.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内生经济增长理论与反贫困基于丝路明珠和田地区的贫困问.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内生经济增长理论与反贫困基于丝路明珠和田地区的贫困问.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内生经济增长理论与反贫困基于丝路明珠和田地区的贫困问.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内生经济增长理论与反贫困基于丝路明珠和田地区的贫困问.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内生经济增长理论与反贫困基于丝路明珠和田地区的贫困问.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内生经济增长理论与反贫困基于丝路明珠和田地区的贫困问.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内生经济增长理论与反贫困基于丝路明珠和田地区的贫困问.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内生经济增长理论与反贫困基于丝路明珠和田地区的贫困问.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内生经济增长理论与反贫困基于丝路明珠和田地区的贫困问.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内生经济增长理论与反贫困基于丝路明珠和田地区的贫困问.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内生经济增长理论与反贫困基于丝路明珠和田地区的贫困问.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内生经济增长理论与反贫困基于丝路明珠和田地区的贫困问.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内生经济增长理论与反贫困基于丝路明珠和田地区的贫困问.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内生经济增长理论与反贫困基于丝路明珠和田地区的贫困问.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内生经济增长理论与反贫困基于丝路明珠和田地区的贫困问.docx

《内生经济增长理论与反贫困基于丝路明珠和田地区的贫困问.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生经济增长理论与反贫困基于丝路明珠和田地区的贫困问.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内生经济增长理论与反贫困基于丝路明珠和田地区的贫困问.docx

内生经济增长理论与反贫困基于丝路明珠和田地区的贫困问

内生经济增长理论与反贫困:

基于丝路明珠和田地区的贫困问题研究

和田地区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最南端,国土面积24.78万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274万亩,人口171.8万,古称“于阗国”。

东部与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毗连,北部深入塔克拉玛干大沙漠腹地,西南与印度、巴基斯坦接壤,是古丝绸之路南道上的重镇。

由于绿洲生态系统的脆弱性,使得水资源短缺和土地沙漠化的情况不断加剧,难以满足快速增长的人口的基本生存需要

[9]

在这种贫困、人口快

速增长和环境恶化的恶性循环作用下

形成的生态贫困问题

[5]

,使和田地区成

为新疆乃至全国最贫困的地区之一。

目前,和田地区国家贫困县数目占全

疆27个国家贫困县总数的26%,七县一

市全部被列入国家贫困地区。

近年来,由于国家和自治区反贫

困战略的实施,和田地区医疗卫生、

贸易条件、农村信息化建设、固定资

产投资得到了明显改善,经济发展的

同时,人均收入水平也得到大幅提

高,扶贫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八七”扶贫以来国家向和田地区

投入的各项扶贫资金累计达33.22亿

元,仅“十五”期间各项扶贫资金就

达14.65亿元。

贫困人口数量从1994

年的81.5万人,减少到2005年的68.7

万人。

但是也要看到,从绝对数量上

看,和田地区贫困人口基数还很大,

要打破“PPE”恶性循环,恢复生态

系统的产出功能,提高人均收入水

平,加速农业经济和国民经济增长,

改善贫困地区落后状况,怎样合理配

置政府资源是本文要探讨的问题。

1内生增长模型

从古典经济学开始,关于影响经

济增长的因素的争论长达200多年,也

一直都是经济学研究的热点论题。

终形成的比较一致的观点是:

一个相当

长的时期里,一国的经济增长主要取

决于生产性资源的积累、资源存量的

使用效率和技术进步三个要素(Tanzi

&Zee,1997)。

经济理论是经济实

内生经济增长理论与反贫困

—基于“丝路明珠”和田地区的贫困问题研究

李万明

1

崔静

1

张建伦

2

(1.新疆石河子大学经贸学院,新疆石河子832003;

2.中国农业大学经管学院,北京100094)

摘要:

本文运用内生经济增长理论,探讨政府有关人力资本和基础设施的投资对贫困人口发生率的影响程度。

利用

1995~2004年之间和田地区各县的面板数据,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评价不同类型政府投入的效果。

分析表明,政府提

高人力资本的投资,如在公共医疗、信息化、教育和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投入对推动地区经济增长,打破贫困与环境之间

的恶性循环,减少贫困人口数量效果显著。

关键词:

内生经济增长;反贫困;和田

EndogenousEconomicGrowthTheoryandAnti-Poverty

-ResearchonpovertyBasedonHetianaPearloftheSilkRoad

LIWan-ming

1

CUIJing

1

ZHANGJian-lun

2

(1.CollegeofEconomy&Trade,ShiheziUniversity,ShiheziXinjiang832003,China;

2.CollegeofEconomy&Management,ChinaAgruculturalUniversity,Beijing100094,China)

Abstract:

AccordingtotheEndogenousEconomicGrowthTheory,thispaperdevelopsananalyticalframeworktoassessthe

impactofthegovernmentspendingofthehumanresourceandinfrastructurecontributedonreductioninpoverty.UsingHetian

provincial-leveldatafor1995-2004,thepaperestablishesaMultiple-linearregressionmodeltoestimatetheeffectsofdifferent

typesofgovernmentexpenditure.Theresultsshowthatgovernmentspending,suchasPublicHealth,informationization,rural

education,andinfrastructurecontributednotonlyrankstheeffectsofgovernmentspendingongrowth,butalsobreaksthe

viciouscircleofPPE.

Keywords:

endogenouseconomic;growththeory;povertyreduction;Hetian

基金项目:

国家社科基金资助课题“新疆和田地区‘生态贫困’问题研究”(编号:

07BJY044)的预研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

李万明,教授,博士生导师,石河子大学经济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经贸学院副院长,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重点学

科——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带头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青年学术骨干培养对象,在多家学术团体任理事、常务理事,享受国务

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崔静,女,新疆乌鲁木齐人,现为新疆石河子大学农业经济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

向为农业经济理论与政策、企业发展战略、生态贫困与反贫困;张建伦,男,四川夹江人,现为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产业经济与区域发展、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

通讯作者:

崔静27

践的解释、指导;经济现实则是经济理

论赖以产生的基础,是经济理论的目

的与归属。

20世纪60年代以来,以索

洛(RobertM.Solow)为代表的新

古典经济增长模型虽然考虑了劳动和

资本投入以及技术进步在经济增长过

程中的作用

[2]

,但将储蓄率、人口增长

率、资本折旧率和技术进步都看做是

外生变量,在假设规模收益不变和边

际收益递减的基础上,得出了政府政

策对于经济增长作用无效的结论。

术界普遍认为,以索洛模型为代表的

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并没有很好地解

释经济增长的原因。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以

罗默(PaulM.Romer)、卢卡斯

(RobertE.Lucas)等为代表的一

批经济学家在大量汲取前人经济增长

思想的基础上,试图对流行的新古典

增长理论的疏漏和缺陷进行重新思

考,并对当时的经济现实做出理论解

释。

他们将储蓄率、人口增长率和技

术进步等重要参数视为内生变量。

型的内部因此决定了经济的长期增长

[4]

这些模型形成于90年代初期,被

称为内生经济增长模型(endogenous

growththeory)。

内生增长理论的重要内容就是把

新古典增长模型中的“劳动力”的定

义扩大为人力资本投资,即包括绝对

的劳动力数量和该国所处的平均技术

水平、劳动力的教育水平、生产技能

训练、相互协作能力的培养等。

罗默

(1990)在理论上第一次指出经济增

长建立在内生技术进步上,提出了技

术进步内生增长模型,认为技术进步

是经济增长的核心,技术的边际成本

为0

[3]

这为政府提供合理的教育、科

研与科技推广等公共产品提出了合理

性与必要性,政府应扶持教育、研究

与开发(R&D)、人力资本形成,甚

至关键性产业部门的建立。

萨缪尔森等人(Samuelsonet

al.,1992)认为,中国要想在跨入21

世纪之后仍然保持较高的增长趋势,

就必须依靠技术进步,走集约型增长

道路,因为仅靠投入增长不可能长期持

续。

依据内生增长理论,政府要促进经

济增长,提高人均收入就必须采取有效

的扶持政策,增加人力资本、基础设施

建设、研究与开发等三个方面的投资。

快速的经济增长被许多人认为是

可以解决包括贫困与贫富差距扩大在

内的所有难题(JamesA.Mirrlees,

2007)。

而如何实现落后地区的经济

快速增长,以消除贫困人口一直都是

理论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

2006年,

按照国家贫困线标准,我国还有农村

贫困人口5698万人,其中绝对贫困人

口2148万人,贫困发生率为2.3%,

贫困人口减少与经济增长的弹性系

数为-0.8,即GDP每增长一个百分

点,农村贫困人口可减少0.8%

[1]

1978~2005年,我国人均GDP从379元

增加到14020元,增长了37倍;在此期

间,农村贫困人口数量从2.5亿人减少

到2365万人,贫困人口占农村总人口

的比例由30.7%下降到2.8%。

[10]

贫困

人口的大幅下降主要得益于20多年来

年均8%以上的经济增长。

由此可以看

出,持续、快速、健康的经济增长是

减少普遍贫困的主要推动力。

2模型假设

假设和田地区的制度因素、自然

资源条件和农业生产规模报酬等因素

保持不变,本文构建和田地区贫困人

口发生率模型来估计人均耕地规模、

固定资产投资、人口增长率、医疗卫

生条件、教育条件、农业现代化水

平、非农产业从业人员比重、贸易条

件、人均农业增长水平、信息化与经

济增长对贫困发生率的影响。

本模型

将以上变量全部引入。

2.1变量的解释

Sp:

贫困发生率;Sagdppc:

平均每

个劳动力农业GDP;Slandpc:

每个劳动

力的土地面积;Snagemp:

农村劳动力

中非农就业比例;Sapop:

农村人口增长

率;Shpc:

每万人病床拥有量;Sschy:

每万人受教育程度;Sroad:

主干道路长

度;Sm:

农业机械总动力;Sugdp-1:

后一阶的城镇部门GDP;Srtr:

邮电业

务总量;Stt:

贸易条件(农产品价格指

数与非农产品价格指数之比);Sc:

固定

资产投资。

2.2基本模型与非基本模型的检验假设

和田地区包括和田、墨玉、皮

山、洛浦、策勒、于田和民丰七县,

以下根据1995~2004年和田地区七个

贫困县经济增长的PANELDATA

[11]

经过标准化处理之后代入模型进行分

析,以描述这一期间和田地区经济增

长样本数据的规律。

得到方程如下:

P=f(Slandpc,Sakpc,Sapop,

Sschy,Sm,Srtr,Snagemp,Stt,Sagdp

pc,Sg,Shpc,Sroad,Sugdp-1)

对方程进行F检验,其检验结果:

F=0.001435

能拒绝该模型是基本模型的假设。

2.3确定模型

在基本模型中,根据以上对模型的

判断,得到样本回归超平面表达式为:

SP=-7.03(0.053)-0.416Slandpc

(0.126)**+0.139Sapop

(0.070)*-0.503Srtr(0.193)

*-0.494Snagemp(0.165)

**-0.386Stt(0.083)**-0.866Sc

(0.126)**-0.465Shpc(0.144)

**-0.122Sschy(0.071)-0.410

Sugdp-1(0.207)

R

2

=0.8365,AdjR

2

=0.8021

其中,**表示系数在1%水平统计

显著,*表示系数在5%水平统计显著,

教育和滞后一阶的地区GDP系数在10%

水平统计显著。

3对回归结果的经济分析

通过以上的分析,说明和田地区

七个贫困县的个体影响与回归量有

关,也就是说无论哪一个县的贫困人

口增长率P与地区经济增长、人均耕地前沿论坛FORWARDFORUM

28ECOLOGICALECONOMY

规模、固定资产投资、人口增长率、

医疗卫生条件、非农产业从业人员比

重、贸易条件、信息化与人均受教育

程度对贫困发生率都有一定的关系。

其中,固定资产投资对地区经济

增长的影响最为显著,其相关系数

为-0.866。

也就是说,固定资产投资

每增加1%,和田地区贫困人口减少

0.866%,这说明固定资产投资对于和

田地区经济增长和农民脱贫有重要的

现实意义。

信息化发展对于落后地区的经济

增长和脱贫具有重要的意义,这一点

在和田地区得到了充分的验证。

其相

关系数达到-0.503,信息化进步1个百

分点,将导致贫困人口减少超过0.5个

百分点。

城市工商业与农村非农村产业的

发展对于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提高

农民收入有直接的联系,是我国破解

“三农”问题的有效手段。

和田地区

以发展特色手工业、林果加工业为代

表的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对于贫困

人口增加收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该地区非农产业从业人员比重与贫困

人口发生率的相关性达到-0.494。

就是说,农村剩余劳动力每向工商业

转移1%,贫困人口将减少0.494%。

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对于和田地

区贫困人口的脱贫具有重要作用。

田地区的医疗卫生条件与贫困发生

率的相关关系达到-0.465。

也就是

说,在现行的经济发展速度和医疗水

SpCoef.Std.Err.tP>|t|[95%Conf.Interval]

Slandpc-.4156568.1255343.310.002.1642794.6670342

Sakpc-.0865039.0857899-1.010.318-.2582952.0852873

Sapop.1389553.0696539-1.990.041-.2784348.0005243

Sschy-.1227836.0712505-1.720.090-.2654602.019893

Sm.1621404.22088480.730.466-.2801738.6044546

Srtr-.5032476.19300072.610.012.1167703.8897249

Snagemp-.4941481.16591772.980.004.1619035.8263927

Stt-.3861042.083534.620.000.2188384.5533701

Sc-.8662853.1264173-6.850.000-1.119432-.613139

Shpc-.4654971.1441504-3.230.002-.7541533-.1768408

Sugdp-1- .4096058.2067881.980.052-.00448.8236917

Cons-7.03.0531706-0.001.000-.1064724.1064723

平下,医疗卫生投入每增长一个百分

点,贫困人口将减少0.465个百分点。

和田地区位于全国最大的流动

性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的边缘,

人口1825127人,人均耕地1.41

亩,人均耕地面低于新疆平均水平

2.84亩

[12]

根据本模型的分析结果,

和田地区7个贫困县的人均耕地面积

与贫困发生率呈负相关关系,相关系

数达到0.416。

也就是说,农作物的

种植规模每扩大1%,贫困人口将减少

0.416%。

因此,应当加快发展第二、

第三产业,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并

完善耕地流转制度,鼓励土地的适度

规模集中经营。

贸易条件变量主要用来考察农产

品价格相对于非农产品价格的变化对

农村贫困的影响,对于以农业生产为

主的地区经济发展和反贫困有重要的

意义。

和田地区有很丰富的农业资

源、矿产资源、动植物资源和旅游资

源,但是由于地处南疆地区,距离首

府乌鲁木齐1500公里,而且至今未通

火车,交通闭塞使得大部分优势资源

很难转化为经济资源,体现其市场价

值。

贸易条件的改善与贫困人口发生

率的相关性达到-0.386,因此应当加

快和田地区的道路交通建设,改善投

资环境,使和田地区的各种资源优势

能够尽早转化为经济优势,成为和田

地区新的经济增长点。

在经济落后的农村地区,人口自

然增长率与贫困人口发生率成负相关

关系。

根据和田地区的回归分

析表明,和田地区人口增长率

与贫困发生率的相关性达到

0.139,人口自然增长率每升

高1%,贫困人口发生率将升高

13.9%。

人口压力过大是造成

和田地区生态贫困的主要因素

之一。

及时转变少数民族的生

育观念,推行计划生育政策是

缓解该地区人口对自然资源的

压力,以降低贫困人口发生率

的重要手段之一。

根据分析结果显示,教育对和田地

区贫困人口增长率的影响为:

每万人中

在校生比例每增加1%,贫困人口减少

0.12%。

樊胜根等人(2002)

[8]

对于中

国农村公共投资的研究表明,教育投资

对农村经济增长和扶贫作用最为显著。

他们认为,增加对教育的投资绝对是一

个“双赢”策略,每增加1万元的教育

投资,就可使9个人脱贫,尤其是基础

教育对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减少贫困人

口发生率的影响最为显著。

4结论

本研究利用和田地区七个贫困县

1995~2004年的面板数据,建立模型估

计了各种因素对扶贫效果的影响。

研究

结果表明,地区经济增长、人均耕地规

模、固定资产投资、人口增长率、医疗

卫生条件、非农产业从业人员比重、贸

易条件、信息化与人均受教育程度等均

对提高农村扶贫起到了不同程度的推动

作用。

而农业现代化水平、人均农业增

长水平在本模型中表达出与贫困发生率

没有太大的相关性。

据农业部统计资料显示,2005年

我国农业科技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达

到48%,近一半的粮食增产是来自科

技的作用。

但是,由于和田地区基础

教育水平落后,农村初中入学比率为

76.2%,而毕业生比率仅为23.9%,达

到义务教育水平的人口比重小,使得

农业科技和现代化很难充分发挥其对29

农业经济增长、提高农民收入以及减

少贫困人口数量的推动作用。

因此,

推行免费义务教育,避免由于贫困而

导致的辍学情况发生,同时提高九年

义务教育的质量和水平,为农牧民提

供免费科技服务,以便充分发挥农业

科技和现代化水平对于带动当地经济

发展,减少贫困人口的作用。

在和田地区农业现代化水平不断

提高的情况下,人均农业增长水平也

有所提高。

但一方面,由于和田地区

交通状况较差,大部分农产品无法实

现其市场价值;另一方面,由于市场空

间有限而扩大市场空间的成本很大,

使得农产品产量的增加反而导致农产

品价格的下降,出现“谷贱伤农”的

现象。

在以上两方面作用的影响下,

经常出现农民“增产不增收”的现

象,因此人均农业增长水平与贫困人

口比率之间无显著相关性。

本研究对政府扶贫资金使用的优

先顺序及使用结构具有重要的政策意

义。

本文研究发现,不同公共投资的

经济增长效果、扶贫效果和缩小地区

差距的效果都有很大差异,重新合理

配置政府资源还有很大的发掘空间。

基于本文的研究结果,现提出以下对

策建议。

(1)国家基础设施建设与扶贫资

金对于西部贫困地区农村发展和缩小

地区差距具有最高回报率。

因此,国

家尤其应重视对西部贫困地区农业科

研、教育、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

医疗卫生状况、信息化、交通等方面

的投资。

但考虑到我国西部地区的财

政收入情况,应当加大中央对西部贫

困地区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沿海富

裕地区向西部贫困落后地区实行对口

支援,定点帮扶。

(2)西部地区经济发展落后的

主要原因在于产业结构单一,农业生

产比重过高,第二、第三产业发展缓

慢。

因此,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

提高西部贫困地区优势矿产资源、农

业资源、特色资源、文化资源、旅游

资源等资源的产业化开发程度,对于

优化西部地区的产业结构水平和加快

地区经济增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3)发展人工生态系统是解决

生态环境问题与经济发展问题之间的

“累积因果关系”的突破口

[7]

西部许

多地区的贫困是典型的生态贫困,解

决西部贫困地区的生态经济问题的关

键就是要建立起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

生态系统,提高现有生态系统的产出

水平,走生态改善与经济增长的可持

续发展道路。

(4)人口增长速度超过生态系统

对人口的承载力,是影响生态环境产

出量及其自我恢复能力的主要原因,

也是导致西部地区贫困和影响脱贫的

重要影响因素。

因此,西部贫困地区

在重视经济扶贫,增加扶贫资金投入

和加强扶贫资金使用管理的同时,要

减小人口压力,重视文化扶贫,着重

提高贫困地区人口文化素质和思想道

德水平。

参考文献:

[1]YueXM,LiS.TargetingAccuracy

ofPoverty-ReducingProgramsinRural

Chinam[J].China&WorldEconomy,

2004

(2).

[2]SolowR.AContributiontothe

TheoryofEconomicGrowth[J].Quarterly

JournalofEconomics,1956,70

(1).

[3]RomerP.EndogenousTechnological

Change[J].JournalofPoliticalEconomy,

1990,98(5).

[4]LucasR.OntheMechanicsof

EconomicDevelopment[J].Journalof

MonetaryEconomics,1998,22

(1).

[5]BinaA.EnvironmentalAction,Gender

EquityandWomen’sParticipation[J].

DevelopmentandChange,1997,28

(1).

[6]于法稳.西北地区生态贫困问题研

究[J].中国软科学,2004(11).

[7]陈南岳.我国农村生态贫困研究

[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3

(4).

[8]樊胜根,张林秀,张晓波.中国农

村公共投资在农村经济增长和反贫困

中的作用[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

科学版,2002

(1).

[9]李万明.绿洲生态——经济可持续

发展理论与实践[J].中国农村经济,

2003(12).

[10]中国统计年鉴编辑部.中国统计

年鉴2006[M].中国统计出版社,2006

(9).

[11]丘远尧,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

50周年筹备委员会办公室.1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