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常规管理制度.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4875548 上传时间:2023-06-28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1.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学常规管理制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教学常规管理制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教学常规管理制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教学常规管理制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教学常规管理制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教学常规管理制度.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教学常规管理制度.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教学常规管理制度.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教学常规管理制度.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教学常规管理制度.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教学常规管理制度.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教学常规管理制度.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教学常规管理制度.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教学常规管理制度.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教学常规管理制度.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教学常规管理制度.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教学常规管理制度.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教学常规管理制度.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教学常规管理制度.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教学常规管理制度.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学常规管理制度.docx

《教学常规管理制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学常规管理制度.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教学常规管理制度.docx

教学常规管理制度

教学常规管理制度汇编

(1)计划与总结制度

一、学期初教导处要根据上级部门和学校的工作意见,在深入分析本校教学实际的基础上,组织和制定好本学期的教学计划,以保证教学工作按计划进行。

二、教学工作计划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内容:

1.明确的工作目标2

2.可行的实施办法;

3.科学的评价方法;

三、要结合计划的实施情况,不断的对计划进行重新审视、判断以及修改和完善。

四、教导处每月搞一次教学工作小结,期中和期末各一次教学工作的全面总结。

要求总结实事求是,客观公正,既充分肯定工作中的成绩又要客观地指出工作中的不足和问题,并认真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为下一步教学工作的开展提供依据和参考。

五、认真组织全校老师的教学工作总结,全面掌握教师的教学工作情况。

(2)教学工作的检查和指导制度

教学管理人员要深入教学第一线,加强教学常规工作的检查与指导,实施有效的过程监控,提高过程管理的质量。

1.检查内容:

备课、课堂教学、作业布置与批阅、成绩考核与评定学生辅导、教科研情况。

2.检查办法:

定期检查与随机抽查相结合,普遍检查与定人检查相结合。

每学期至少检查每位教师的教学工作情况四次,并根据检查情况将每位教师的上述各方面的工作情况评出等级。

3.评价标准:

教师教学常规工作的相关制度。

4.指导方法:

在全面检查教师的教学常规管理基础上,认真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根据不同情况予以有效指导。

全校教师的共性问题采用集体指导,个性问题采用个别指导的方法,不断提高指导的实效。

(3)业务学习制度

教学管理人员要加强自身的业务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并在此基础上抓好教师的业务学习工作,具体要求如下:

1.要加强教育理论学习,提高教育教学理论水平,不断更新教育观念,了解和把握教学改革的新动向。

2.虚心向他人学习,积极投身改革实践中,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己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

3.积极组织教师的问周一次的业务学习,帮助教师选择学习材料,做好业务辅导工作。

每学期进行两次专题讨论。

4.开展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充分发挥教师群体智慧的互补作用,促进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

(4)教学管理人员听课制度

教学管理人员要经常深入课堂听课,及时了解全校教师的情况,认真分析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具体要求如下:

1.保证听课时数,教导主任。

教研员每学期听课IS(布以上,校级领导听课100节以上。

2.听课时要认真记录,写好分析意见,并按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给所听的课评出等级。

3.采取普遍听课与定人听课相结合,随即听课与定内容听课相结合的听课方法,保证每学期听每位教师的课2次以上。

4.听课后要及时与教师交换意见,肯定成绩,指出不足,提出改进的措施,帮助教师不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5)教学工作考评制度

教学管理人员要在深入教学实际、全面检查、获取准确的第一手材料的基础上,依据考核标准认真做好教师的教学考核工作,其考核内容、考核办法和考核要求如下:

1.考核内容:

考勤。

备课、上课。

作业。

成绩考核、学生辅导。

继续教育、学籍管理、教科研工作和教学成绩等。

2.考核办法:

考核时,将上述考核内容赋予一定的分值进行量化,全面考核教师的教学工作情况。

每学期进行一次。

3.考核要求:

考核时要以平时检查为基础,以考核标准为依据,客观公正地评价教师的教学工作,学期末将考核结果反馈给教师后,记入教师业务档案,作为教师评职、晋级、评先进的依据。

(6)成绩考核制度

1.任课教师要严格依据教学进度,及时进行单元成绩考核和单项成绩考核。

平时的单项成绩考核包括语文、识字、阅读,数学科的说理、计算。

操作。

2.平时的单项成绩考核每月两次,教师要认真进行考核并将成绩记在学生的记分册上。

3.单元测试要严格根据教学进度进行。

4.学生成绩评定,要求教师严格按教研室、教导处的要求进行,实行等级制,采用等级加特长评语的方法评定成绩。

5.教导处每月检查一次学生成绩考核情况,作为调控教学的一个依据。

(7)活动课、技能班管理制度

l.凡管理班教师。

技能班指导教师均要写出简单易行的计划与教案。

2.每次活动后要按要求填写好活动记实。

3.认真组织好活动,活动内容要丰富,真正把学生技能。

特长挖出来,培养上去。

4.校将各技能班的成果列为考核指导教师的依据,并实行奖惩。

5.活动课、技能班教师美学期要组织学生的技能展示或能力表演会。

(8)集体备课制度

1.认真参加区教研室学期初的集体备课,统一教学目的,教学重点,教学进度及教材的教学要求。

并记好集体备课记录。

2.中心校随机举行集体备课。

3.备课时要求做到四统一:

教学目的统一、教学重点统一、教学难点统一、教学进度统一、课型和课时安排练一。

4.集体研究要求有一定的高度,充分发挥教师群体智慧的互补功能、并至少备出一节典型案例。

5.在集体各课时要做到三定:

定内容、定地点、定中心发言人,。

保证备课的质量。

6.集体备课形式可采用中心发言式、集体讨论式、空堂试讲式等集体备课形式。

(9)教师听课制度

1.全校教师除完成本职工作外.都要深入课堂听课,虚心向他人学习,取长补短,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2.每位教师每学期至少听课20节,听课后要将听课记录交教导处或分校负责人备查。

3.质量要求:

听课时要认真做好记录,记录要详实。

要写清每节课的教学程序、教学分析。

在教学分析中要客观地指出教学中的成功之处和不足之处。

(10)教师个入备课制度

1.教学目标明确

认真研究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明确国家教育目标、本学科的总体目标和分阶段教学目标,制定每学期学科教学计划和实施方案。

通读教材,了解教材编写意图、思路及其在学段中的地位和作用,结合学生实际确定新学期学科教学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所应达到的基本要求。

课时教学目标重点突出,定位合理。

2.资源开发充分

要根据课程管理政策和课程设置要求,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核内外课程资源。

教师要通过对教材内容的认识、实践和反思,把课程内容(教材内容)按照学生实际需求加以组织、整合,实现教材内容的再创造。

合理计划并发挥图书馆(室)、实验室、专用教室、各类教学设施及实践基地的作用,提高学校设施、设备使用效益,要广泛利用校外各种社会资源及丰富的自然资源。

积极开发信息化课程资源。

3.教材钻研透彻

深入钻研教材,把握教材内容的内在联系、知识体系和逻辑结构,明确教材中的重点章节(课文)和学习要求,理解和掌握教材中所规定的教学内容。

注意补充现代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新成果等资料,整合教学资源,做到思路清晰,容量适当,难易适度,重点突出,详略得当,贴近学生。

4.主体地位突出

了解所教学生在知识和技能水平。

兴趣爱好和需要。

思想特点和学习能力、思想状况和学习习惯等方面所存在的共性特点以及个性差异,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按照打好基础、发展智力、培养能力、各有所得的要求,精心设计教学过程:

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确保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发展。

5.根据教材和学生的特点

研究教学内容与培养学生“双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关系,精心选择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

选择教学方法应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有利于学生的知识积累和能力提高,实现在教师组织指导下的学生有效学习。

6.过程设计绵密

精心设计教学程序,注意课堂操作的方式和步骤,对情景、例题、基本训练题、演示实验、教具使用。

提问内容、板书设计、布置作业都要周密思考,注意层次、坡度、密度、难度,具有启发性和思维价值,形成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的手段和方法,以达到优化教学过程的目的。

7.教案规范完整

教案内容一般包括:

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现代教育技术),板书设计,教学步骤,练习反馈,作业布置,教学后记(随笔)等。

每节课、每种课型均应有完整的教案。

青年教师应备详细教案,重在规范;有经验的中老年教师也必须有教案,重在创新。

可实行电子备课,但要避免简单的重复,要切实保证备课的质量。

(11)课堂教学制度

1.教学目标明确

每节课都应有清晰而恰当的教学目标,教学的各个环节都必须紧扣教学目标。

2.教学内容准确

教学要讲究知识的科学性、系统性,善于挖掘思想方法,合理使用教学资源,内容丰富,重点突出,难度适当。

3.教学方法科学

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实际和自身特点,科学地选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兴趣,关注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为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提供充分的时间和空间。

要通过教案或学案的使用,有效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要处理好讲与练的关系,做到讲有中心,练有目的,分析透彻,注重实效。

要适时适度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并通过教学手段的优化,提高课堂效率。

4.信息反馈及时

教师要善于观察和分析学生的学习情绪、思想动态和知识生成状态,注重有效信息的收集,适时调控教学过程,弥补学生在知识、技能上的缺陷。

5.教学行为规范

教师在课堂上应做到仪表端庄,语言规范,板书设计合理,书写工整,实验操作正确熟练。

要严格按学校课表上课,不得擅自调课、停课,不得擅自推销教辅资料,准时上下课,并举行必要的仪式;上课不得无故离开教室,不做与教学无关的事。

教师要尊重学生,不讽刺挖苦学生,严禁体罚与变相体罚学生,严禁在学生中传播有害学生身心健康的信息。

6.教学艺术精当

教师教学中要讲究教态的艺术、语言的艺术,学会倾听,学会设问,学会交流,学会欣赏,学会用必要的肢体语言表情达意,使学生得到多方位的启示和感受。

教师根据教学情况,机智巧妙地运用教学策略,逐步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教学风格。

(12)作业批改制度

l.作业设计精心

作业设计要根据课程标准和教材要求,兼顾知识技能和过程方法,准确。

全面覆盖相关知识点,突出重点,精心选择具有代表性、典型性、综合性的内容,使学生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提倡根据不同对象设计不同程度和数量的作业,提倡贴近生活适时适量设计一些具有研究性、实践性、综合性等多样化的课外作业。

2.作业布置适当

作业布置要坚持“少而精”的原则,在精选作业的前提下,合理控制作业数量,保证学生每天有一定的自由支配的时间。

作业要符合学科特点,对完成作业的形式。

时间和书写要有明确要求。

凡布置给学生的作业,教师都必须提前做。

严禁布置惩罚性作业。

提倡分层、分类布置作业,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

3.批改反馈及时

作业批改必须及时,重在找出作业中的问题和学习中的不足,及时调整教和学的要求。

作业要统一批改等第,正确使用各种批阅符号,注明批改日期,以及作业订正的要求。

可采用标明正误、加注批语和评语、集中讲评等形式反馈给学生,作业本应在下次作业前处理好发给学生,不得几次作业作一次处理。

批改作业后,应区别情况及时讲评作业,并及时督促学生纠正作业中的错误或不规范的问题,提供平行性矫正的作业或指导学生总结经验,重视对学生良好书写习惯的培养。

提倡教师“面批精批”。

提倡教师用激励性语言对学生的作业和作品进行评价,提倡教师收集整理学生作业中的错题,建立学生“错题册”。

(13)课外辅导制度

1.规范辅导要求

教师要根据教学要求开展课外辅导活动,不得随意占用学生的自习课;要明确辅导的对象和任务,研究辅导策略,确定辅导重点,制定辅导计划,满足不同群体和个体发展的需求,增强辅导的针对性。

2.强化分类推进

教师要根据因材施教原则,在分析学情的基础上,坚持分类指导.对学有余力或具有某种特长的学生,应加强指导和培养,借助课外阅读指导、开设学科讲座等形式,为他们提供超前学习或发挥特长条件,促进他们脱颖而出;对学习困难的学生,应通过针对性训练弥补基础性知识缺陷,帮助其克服困难,改善学习效果。

3.重视个别辅导

对个别学生中存在的特殊问题,应及时地给予针对性帮助,尤其要注意非智力因素对学习的影响,不仅要关注学业上的问题,更要关心学生的心理感受,要多给他们一份关爱,要多给其一些读书、思考、答问、演练的机会,教会其学习方法,培养其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

让他们在学习活动中不断体验学习的成功感,增强学习的信心和兴趣。

教师要善于组织并引导学生合作学习,互相帮助,共向提高。

(14)实验制度

1.科学安排实验

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材规定的实验内容,在每学年或学期开学前编制实验计划,安排实验课题,准备所需要的仪器、材料、工具等,保证实验教学安排合理,科学有效。

2.课前研究实验

教师课前要关注实验和教学的关系,精心研究实验,明确实验的目的要求,确定具体的方法、步骤和操作程序,并在上课前对实验进行试做,熟悉实验过程,以保证实验教学过程的实际效果。

3.课堂落实实验

实验前教师要讲清实验的目的、要求,以及仪器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在教师演示实验的基础上,安排学生实验和分组实验。

实验以2人一组为宜,有条件的学校安排单人实验操作。

学习实验时,教师应巡视指导,并在实验室管理员的配合下,及时帮助学生解决实验中的困难,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防止意外事故。

4.开发探究实验

教师要充分利用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思维品质。

要根据学校的实际,开放实验室,提供学生进行课外实验的场所和时间,提供学生实验探究、合作学习的机会,提倡教师开展探究实验活动,提倡学生开展创新实验等科学活动。

5.完成实验评价

实验完成后,教师应及时检查了解学生实验的情况,对实验中的问题和经验进行小结,进一步巩固实验效果,达到实验自的。

教师要布置实验必需的作业,指导学生写好实验报告,并认真批阅和评价。

(15)考试《测验)制度

1.科学组织考试

要按照学科特点和有关规定组织考试,明确考试日的,科学合理地进行考试。

要严格监测的过程管理,加强争时的检查和提问。

提倡为诊断课堂教学目标达成而组织的随堂测试。

2.改进考评方法

学校要积极创造条件引导教师进行考试评价研究和实践,关注学生的成长过程,建立学生的成长记录。

提倡口试、开(闭)卷考试、实验操作评价、综合性学习的考察、调查报告等多种考评方式,提倡学生、家长、同行、学校、社会共同开展“评教评学”活动。

努力构建评价主体多元、评价形式多样的评价体系,使评价与考试成为促进师生共问发展的过程。

3.认真进行命题

命题是教师的任务之一,命题应严格按照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材的要求,全面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智力发展水平,体现教育性、教学性。

发展性。

要注重学生的实际,以学生发展为本,突出考试的激励、反馈、调整和改进的功能。

试卷编制从易到难,题型应多样,客观题与主观题相结合,不出偏怪题、多角度地对学生进行考查。

要科学地把握试卷的难度、区分度、信度和效度。

提倡在研究的基础上建立题库,努力实行教考分离。

4.严格监考要求

教师监考时不做与监考无关的事,不得擅自离开考场,杜绝作弊等不良现象的发生。

考试结束时认真清点并整理考卷,如实填写考场记录。

5.客观评定成绩

试卷原则上密封装订,严格按评分标准阅卷,提倡流水批阅试卷,以确保学生成绩的客观公正。

要科学合理地制定评分标准,重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和方法,肯定学生的创见,促进学生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应用能力、创新意识的和谐发展。

6.强化质量分析

考后教师要及时对每个班级.每个学生进行全面的质量分析,填好质量分析表,总结教学工作中的经验和教训,提出改进教学的措施。

要重视对学生自我分析的指导,发现和鼓励每一个学生的进步,使学生体验成功的愉快。

要帮助学生剖析问题,改进方法,制定计划,明确目标。

(16)学生学习制度

1.课前预习

课前预习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首要环节。

通过课前预习可使学生学习新知识处于有准备的心理状态,增强课堂学习的目的性,掌握学习的主动权。

课前预习要做到内容系统,方法科学,习惯良好。

(1)养成预习习惯

制定预习计划,明确预习任务,形成预习重点。

养成先预习后上课的习惯。

(2)掌握预习方法

根据教师教学进度和学习要求,通览所要学习的内容,找出重、难点;初步预习书后的习题,尝试完成书上的部分例题和练习题。

通过多种途径主动收集课外学习资料,整合学习资源,对预习中发现的学习缺陷,及时弥补,为新课学习扫清障碍,把经过自己努力还弄不懂的问题标出,确定听课重点。

(3)提高预习效果

要根据自己学习情况合理分配学科预习时间,重点加强对薄弱学科的预习。

预习的方法要从小培养,随着小学、初中阶段的变化,预习的量与质应有所区别,追求最佳的预习效果。

初中生要力求做到带着预习中的问题上课,以便在课堂上得到解决。

提倡制定须习计划,写预习笔记。

2.课堂学习

课堂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掌握知识与技能,培养能力的重要过程,通过眼。

耳、寿、口、脑并用,进行思考、质疑、辨析、总结、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达到有效学习的目的。

(l)课堂学习准备

上课前,应从知识上(通过预习完成)、物质上(准备好所需学习用品)。

心理上(使大脑处于最佳功能状态)做好准备。

按时进入教室上课,保持安静,不随便缺课。

(2)课堂学习要求

专心致志听课。

注意力是知识的窗口,上课注意力要集中,要特别注意教师提出的问题,明白问题的实质。

要重视知识的领会和巩固。

敢于质疑提问。

课堂学习要勇于发言,不仅要大胆回答问题,还要善于提出自己的见解,敢于质疑和交流,努力把问题解决在课堂上。

带着问题思考。

根据预习中的疑难问题,围绕教师讲课重点认真思考,加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善于辨析对比。

关注教师解决问题的思路和策略,比较与自己思考时的异同,从中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从“学会”到“会学”。

有效做好笔记。

中学生要抓住教师课堂教学的基本内容、板书要点、重要方法,有针对性、有选择的做简要的课堂笔记,努力记下本节课的基本要点、核心内容和重要方法。

切勿因记笔记而影响思维和听课。

学会归纳迁移。

课堂学习要注意归纳总结,掌握本节课的核心知识,构建知识网络;尝试运用已有的知识技能进行模仿、类比、辨别等,举一反三,学会迁移;正确运用知识和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发展各种能力。

乐于合作交流。

要学会与同学一起确立学习目标并共同努力去实现目标,尊重并理解他人的观点,综合运用各种交流和沟通的方法与同学进行合作。

(4)课堂学习品质

主动参与课堂学习过程,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我会学”。

学会自主,学会合作,学会探究,学会尊重,学会欣赏,学会学习,感受课堂学学习乐趣,提高课堂生活质量。

3.课后复习

复习是课堂学习的延续,是学生学习不可缺少的环节,具有差缺补漏、提高完善的功能;是提高学习成绩的重要手段,有利于学生理解、消化和巩固课堂所学知识、强化记忆,形成自己的认知结构和基本技能。

认真而有效的复习要注重思考,做到及时反思,认真总结,有效提高。

(l)养成复习习惯

要从小养成良好的复习习惯。

养成光复习后完成作业的习惯。

应坚持多种形式、多种方法的复习,不断提高复习质量。

提倡通过阅读课内外书籍,完成一定量的练习题,写读书心得笔记等来拓宽知识面,培养良好的学习品质。

(2)坚持课后复习

消化知识。

围绕教材重点和教师讲课要点,明确复习要求,消化巩固所学知识、弥补课堂学习中的不足。

有效记忆。

课后及时把教师课堂教学的内容进行回忆,记住重要知识和解题方法,提高记忆能力。

比较思路课后及时比较教材思路、教师讲课的思路、自己的思路等,掌握解决问题的思路和策略。

归纳整理。

课后及时整理笔记,尤其是教师板演中的核心知识、重要方法,理清思路建立新的认知结构,总结新内容中的学习方法,掌握重要的知识技能,达到课时目标中的学习要求。

要把“明白了”、“记住了”、“会用了”作为检查复习效果的基本标准。

(3)学会系统复习

章节复习。

通过文字概括、列提纲、画图表等方法构建本章节的知识结构,掌握本章节的核心内容,总结本章节中的方法和技能,达到章节目标中的学习要求。

考前复习。

考前复习要根据自己的学习特点和考试类型而定。

章节单元测试复习,一般在章节复习的基础上,完成一些有针对性的训练。

中考复习,要根据学校复习计划进行。

(4)提高复习效果

提高复习效果,需要顽强的毅力和坚持不懈的学习精神。

课后复习重在及时,贵在坚持和规范;章节复习重在提炼,贵在方法和体系;考前复习重在准确,贵在总结和有效。

只有掌握正确的复习方法,经过经常的、及时的复习,才能巩固已学知识,掌握基本技能,只有反复的、深入的复习,才能深化所学知识,理解和掌握其本质含义,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目的。

4.作业

作业是学生学习过程中,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和进一步理解巩固知识技能的主要手段,也是教师了解学生学习状况,及时调整课堂教学的重要过程。

作业要做到认真完成,及时订正,一丝不苟,求准求精。

(1)规范作业要求

认真。

独立完成常规作业,书写工整,步骤完整,格式规范,及时上交。

作业遇到困难,难以独立完成时,要主动请教教师或同学,不抄袭他人作业。

及时自主或合作完成综合实践、研究性学习等作业,主动参与并完成分工,保证作业质量。

(2)合理完成作业

作业前应先复习教材,弄清所学字词、语法、句型、概念、原理、法则、规律、公式,然后再做作业,以减少差错;要充分利用工具书,查找有关的学习资料,做好作业的准备。

作业时要认真审题,弄清题意,理清解题思路,明确方法和步骤,提高作业的正确率和完成作业的速度。

作业后要仔细检查,养成认真、负责的态度和回顾、反思的习惯,提高作业的质量。

(3)提高作业效果

完成作业需要注意学习方法,不要简单的进行模仿,要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学会探究和归纳,开拓解题思路。

提倡举一反三、一题多解和选择最优解法,形成迁移能力和良好的解题能力。

及时订正作业中的差错,分析错误的原因,针对存在的问题采取弥补措施,同步进行训练矫正。

对一些典型错误要注意收集,并建立“错题册”,经常复习,防止同样的错误发生。

5.实验

实验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运用仪器设备,通过动手操作和观察变化来获得和验证知识,形成一定技能的实践活动,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操作能力意义重大。

实验要做到精心操作,仔细观察,合作探究,科学归纳。

(1)规范实验准备

做好实验所需的知识准备和物质准备。

实验前按实验课题认真看书,明确实验的目的、原理、方法和步骤,以及实验的注意事项,原则上来预习者不得进入实验室做实验。

实验操作前检查本次实验的仪器设备、工具、元器件及材料是否符合实验所要求的名称、型号、规格、数量及技术状态,若有不符,及时报告。

(2)正确完成实验

在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的指导下,按实验目的、要求、方法、步骤和操作程序进行实验。

保持实验室安静和整洁,遵守实验规则,确保实验效果和安全。

实验时,注意力要集中,动手、动脑、仔细观察实验中的现象,准确详细地记录实验数据,不得抄袭他人的实验数据。

实验后,对所得到的数据进行认真分析,做出实验结论,并按要求完成实验报告。

(3)培养科学素养

实验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时机,有着其他学习内容不可替代的作用。

要结合课本中的实验,总结实验方法,培养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

要把验证性实验与探索性实验结合起来,课内学习和课外活动结合起来,开展多种形式的实验活动,增强实验技能,培养科学精神。

6.考试(测验)

考试(测验)是检查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途径。

考试可以检验知识掌握的程度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有利于知识的巩固和理解;可以从中发现问题,及时矫正,改进学习方法。

考试要做到了解自己,寻找差距,及时总结,不断提高。

(1)做好考前准备

考前在教师指导下,全面系统的复习功课,并对知识进行整理归类,加深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增强运用知识的能力。

精心进行考前准备不仅包括学力(知识、技能、方法等)、心理(认识、情感、意志等),还包括了解考试时间\方式、内容、考纲、考纪,做到心中有数。

(2)依据要求考试

要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