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了解的孔子和孟子.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4978953 上传时间:2023-06-28 格式:DOCX 页数:34 大小:86.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所了解的孔子和孟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我所了解的孔子和孟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我所了解的孔子和孟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我所了解的孔子和孟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我所了解的孔子和孟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我所了解的孔子和孟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4页
我所了解的孔子和孟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4页
我所了解的孔子和孟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4页
我所了解的孔子和孟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4页
我所了解的孔子和孟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4页
我所了解的孔子和孟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4页
我所了解的孔子和孟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4页
我所了解的孔子和孟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4页
我所了解的孔子和孟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4页
我所了解的孔子和孟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4页
我所了解的孔子和孟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4页
我所了解的孔子和孟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4页
我所了解的孔子和孟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4页
我所了解的孔子和孟子.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4页
我所了解的孔子和孟子.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4页
亲,该文档总共3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我所了解的孔子和孟子.docx

《我所了解的孔子和孟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所了解的孔子和孟子.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我所了解的孔子和孟子.docx

我所了解的孔子和孟子

我所了解的孔子和孟子》课堂实录

湖北省恩施市屯堡中学王健毕文学

新学网 > 语文 > 人教课标本九年级下册 > 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

我所了解的孔子和孟子 > 《我所了解的孔子和孟子》课堂实录

【活动目标】

1、让学生比较全面地了解孔子和孟子,走进这两位先贤的思想世界,亲身体验和了解灿烂悠久的中华文化,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从而综合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2、综合培养学生查阅、整理、筛选、整合资料的能力,综合培养学生的读写听说能力和合作探究的精神。

【活动准备】

1、确定活动主题:

⑴阅读教材,明确学习内容与要求。

⑵师生结合实际增删整合学习内容和要求。

⑶师生讨论后分组,推选出小组长。

分组分工如下:

 

编号

组别

活动内容

活动评价

孔孟小档案甲组

  ⑴ 孔子、孟子的生平和主要经历

  ⑵ 孔子的弟子和门人

 

孔孟小档案乙组

  ⑴ 记录孔孟言行的著作及其对周边国家文化的影响

  ⑵ 孔庙、孔府、孔林简介(含图片展)

 

不朽的孔孟甲组

  ⑴ 孔子的主要思想

  ⑵ 孟子的主要思想

 

不朽的孔孟乙组

  ⑴ 《论语》《孟子》中的成语

  ⑵ 《论语》《孟子》中的格言警句

 

2、时间安排:

15天。

其中收集资料10天,整理资料3天,准备恰当的汇报形式1天,成果展示1天。

(主要利用课余时间,成果展示为课内两课时)

3、教师提供一些相关资料或查阅途径,为学生采集信息提供方便。

4、师生协商,制定活动与评价方案。

【活动实施】

1、制定活动计划。

小组长组织本组成员讨论,拟定小组活动计划,明确各自职责,并确定资料搜集的方式,安排好活动时间。

教师对各组的活动计划予以及时指导,如有明显不当之处,即与学生一起商讨更正。

2、搜集资料,采集信息。

各组按照活动内容,多方面获取第一手资料。

在这一环节中,教师的指导作用尤为重要。

一是因为教师提供的书籍和网上下载的内容文字浩繁,学生又只能利用课余时间阅读,阅读量难以达到要求;二是由于学生文言文的阅读能力不强,很多原文即使有白话解说,也很难读懂。

为此,教师首先应尽可能多地熟悉资料内容,然后引导学生有选择性地查阅和做笔记。

有条件的,还可把学生带到孔庙、孔府、孔林等实地进行参观访问,作访问笔录、写观察日记等。

3、处理资料,整合信息。

学生将积累的资料分组集中,进行筛选。

教师应帮助学生分析、研究资料的价值,考查其对学生的适宜度。

4、准备汇报材料,确立汇报形式。

各学习小组根据本组所取得的成果,自主设计成果交流的形式。

首先,在教师的指导下,推选五位主持人(总主持人一名,其余四人可由组长担任),然后由各小组长组织本组成员讨论决定成果汇报形式(如情景表演、演讲、解说、朗诵、展出等,不拘一格)。

5、成果展示交流。

主持人准备好台词,编排好展示程序,各组进行成果交流。

教师予以点评、小结。

【活动实录】

一、教师导入

同学们,孔子和孟子是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在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里,被尊为“圣人”和“亚圣”。

他们的思想观念,对中国社会产生过深远的影响,甚至远及日本、朝鲜、欧洲等地,在世界文化史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本单元的综合性学习,便是让大家走近这两位先哲,让他们美丽的光环也闪耀在我们这一代人的心中!

同学们经过两个星期的努力,搜集了大量资料,收获了不少成果。

今天,我们将把这个成果展示出来,愿大家在这次交流展示中,获得更多的知识。

(教师导入看似多余,实属必要。

因为这则导语简要概括了孔孟二人的思想及其影响,重申了学习目的、过程,交代了成果展示的意义,让学生学有方向、学有动力,让读者明确学习过程和展示目的。

学生主持人1

同学们,五千年灿烂悠久的中华文化曾经在人类文明史上创造过无数的奇迹,孔子和孟子便是这些奇迹中两颗耀眼的明星,他们超人的智慧、深邃的思想、积极的人生态度,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两个星期来,我们通过阅读、上网查找和请教老师,搜集了有关孔子、孟子的大量资料,并精心编排,今天在这里展示我们的成果,请老师多多指导。

和我一起主持这个活动的是四位小组长。

首先,大家欢迎“孔孟小档案甲组”的同学为我们展示。

学生主持人再次强化孔孟二人的思想及其影响、交代学习途径、过程与成果,并简介其他主持人,引出下面的展示内容。

第一组展示:

主持人2:

我们小组搜集的是有关孔子、孟子的生平经历,以及孔子的弟子和门人的资料。

下面由三名同学展示我们的成果:

生1:

(持孔子画像上台)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

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他十五岁立志学习,先后做过吹鼓手、仓库和牧场管理员、小司空(掌管工程)及司寇(掌管刑法),曾拜老子为师;五十多岁后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

晚年收徒讲学,并著书立说,编修整理了《诗》《书》《礼》《乐》《周易》《春秋》等书,直至七十三岁逝世。

生2:

(持孟子画像上台)孟子是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名轲,邹(今山东邹县)人。

他幼年丧父,家庭贫困,在母亲的教导下勤奋学习。

青年时以士的身份游说诸侯,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后来退居讲学。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提出一套完整的思想体系,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被尊奉为“亚圣”。

生3:

孟子能成为“亚圣”,多得力于他母亲的教诲。

孟子的母亲仉(zhǎng)氏一生克勤克俭,含辛茹苦,抚育儿子。

孟母教子故事如“孟母三迁”“断织教子”“杀猪不欺子”“为儿媳训子”等广为流传。

生4:

据称孔子门人多达三千人,比较出名的就有七十二人。

这些弟子及其后学努力传播孔子的思想学说,形成了中国历史上影响最大的一个学派,即儒家学派。

“七十二贤人”中,有以德行著称的颜回、闵损,以口才著称的端木赐、宰予,以政事著称的冉求、仲由,以孝道著称的曾参等人。

(第一组同学从不同侧面展示了本组搜集整合的孔孟的生平、主要经历以及孔子弟子和门人的资料。

材料充实,思路清晰,特别是持孔孟画像上台讲述和孟母教子故事的讲述的做法形象而有创意。

主持人1:

材料充分,生动有趣,可见第一组同学作过不少努力。

请第二组展示。

第二组展示:

主持人3:

我们为大家介绍《论语》《孟子》,以及这些著作对周边国家文化的影响;并请大家欣赏有关“孔庙、孔府、孔林”的图片资料。

生1:

《论语》是孔子的弟子或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是研究孔子思想和生平最珍贵的资料,成书大约在战国初期(公元前400年左右)。

东汉时,《论语》进入经书行列,成为读书人的必读之书。

南宋理学家朱熹将《大学》《中庸》与《论语》《孟子》合编为“四书”,其中《论语》被列于首位。

元明清六百年间,“四书”一直是科举考试的主要内容。

生2:

《论语》对日本、朝鲜甚至欧洲一些国家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据统计,日本现存德川幕府时期的《论语》研究论著就有将近九十种。

“日本近代实业界之父”的涩泽荣一(1840~1931),在从事实业的四十余年里,一直坚持亲自向企业员工讲授《论语》。

16世纪下半叶,欧洲传教士将《论语》首次传到西方,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还有被马克思称为“现代政治经济学始祖”的魁奈等欧洲著名人物,对孔子的思想、人格都十分崇拜。

直到现在,还有不少西方思想家,力图在孔子学说中寻求解决伦理道德方面问题的启示。

所以说,《论语》作为中华民族重要的精神遗产,在古今中外的历史上都产生过巨大影响。

生3:

《孟子》是记载孟子及其学生言行的一部书。

五代后蜀时,《孟子》开始列入“经书”,南宋朱熹编《四书》时列入了《孟子》。

元、明以后又成为科举考试的内容,更是读书人的必读书了。

《孟子》中有许多长篇大论,气势磅礴,议论尖锐、机智而雄辩,对后世的散文写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生4:

孔庙、孔府和孔林在山东曲阜市,是规模最大的纪念和祭祀孔子及其子孙的建筑群,欢迎大家到学校橱窗内去欣赏我们搜集到的部分“孔庙、孔府、孔林”图片。

(见附录)

主持人1:

功夫不负有心人,这一组同学展示的内容丰富、精彩。

请第三组展示。

(本组所搜集的资料时空跨度大、头绪多,又散见于各处,做起来有难度,但群体合作的力量是无穷的,这一组同学展示的成果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第三组展示:

主持人4:

我们小组向大家介绍孔子和孟子的主要思想。

生1孔子的思想:

1、孔子的伦理思想──“仁”。

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概念是“仁”。

“仁”最简单的表述就是“爱人”,即对人尊重和同情,它是统摄“义、礼、忠、恕”等德行的最高理想,也是个人修养的最高标准。

(本组同学要把孔孟博大精深的思想条理清晰、通俗易懂地加以阐释,筛选整合资料的难度很大。

但他们迎难而上,把《论语》《孟子》中体现出来的主要思想作了深入浅出的阐释汇报,难能可贵。

2、孔子的政治理论──“德治”与“正名”。

孔子提出“德治”的治国主张,认为统治者应“正己然后正人”,以德治民。

他把“仁”扩充到政治领域,要求君主爱民,施行仁政。

他还提出“正名”的主张,认为上起天子、下至平民,都应安守本分,名实相符,并由此提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人伦观。

3、孔子的天命观──敬鬼神而远之。

孔子主张“敬鬼神而远之”。

他主张祭祀,是对鬼神表示诚敬的意思,至于鬼神是否存在,则可以不问。

相对于天命鬼神而言,孔子更注重人事,强调人的主观努力,把探讨和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放在优先地位。

4、孔子的教育观──

⑴有教无类:

他主张教育的对象不应分贵贱贤愚,而要一视同仁,开平民教育之先河。

⑵因材施教:

在教学方法方面,他提出“因材施教”,重视启发式教育,是现代民主个性化教育和启发式教育思想的源头。

⑶学思并重:

在治学方法上,孔子主张学思并重,认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⑷均衡发展:

对于学术的传授,孔子教以“文、行、忠、信”四目,并以“诗、书、礼、乐”等内容教导学生。

故孔子之教,可谓重视德、智、体、美的均衡发展。

生2:

孟子的主要思想:

⑴性善学说:

这是孟子全部思想的基础。

孟子认为,人都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这四心就是人类文化规范──仁、义、礼、智的萌芽和根本。

他认为,一个人如果不愿意向善,那就是“自暴”“自弃”“自贼”。

⑵“仁政”思想:

孟子继承并发展孔子“仁”的思想,从其性善论出发,提出了“仁政”“王道”的政治学说。

“仁政”就是国君能够“与民同乐”,使人民的生活安定。

孟子的“仁政”学说,包含了对人民的重视,即民本思想,也就是说把人民看作是国家政治的根本。

这是孟子学说中最光辉的组成部分,是对我国古代人道主义思想的总结和提高。

⑶理想人格:

孟子学说中还有不少关于理想人格的思想,如“人皆可以为尧舜”;“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等等,如此种种,都是激励人心、传颂千古的名言。

主持人1:

了不起的孔子!

了不起的孟子!

第四组的同学为我们准备了精彩的壁报和画展。

欢迎同学们去欣赏。

第四组展示:

主持人5:

请大家欣赏我们组搜集的《论语》《孟子》中的成语和名言警句及孔、孟有关的图片。

(资料附后)

(本组同学搜集筛选整理《论语》《孟子》中的成语、名言警句和与孔、孟有关的图片,整理筛选打印,办壁报,工作量也不小。

但从附录来看,其成果质量是很高的,在帮助学生积累语言、开阔视野方面,功不可没。

老师总结:

同学们在这次活动中收获颇丰,孔子、孟子不会后继无人了!

愿大家多多努力,以这样的学习方式,获取更多的知识,成就更大的业绩!

这次展示活动令人欣慰地结束了,最后一个任务就是请大家以孔子或孟子的某一句名言为题,写一篇议论文,内容不限,题目自拟,600字左右。

(教师总结收获,鼓励上进,布置写作任务,意犹未尽。

【活动反思】

开展本次活动,我们有以下两点深刻的体会:

1、在尊重学生主体性的前提下,必须注重教师的指导作用。

这次活动有其特殊性:

主题内容离学生生活的时代久远,学生在课内接触孔、孟的知识极少(七至九年级总共只有三篇选自《论语》和《孟子》的课文)。

学生搜集资料的渠道比较狭窄,尤其是很多农村中学的学生几乎只能靠教师提供一些资料。

加之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较弱,很多内容如果不借助参考资料,连教师都可能弄不明白。

在这种情况下,教师的指导作用尤为重要,必须贯穿整个学习过程。

教师在指导过程中应注意:

⑴要阐明活动的目的,激发学生的兴趣;要让学生明白:

我们为什么要了解孔子、孟子?

⑵分组和子题的确立要科学,使学生有明确的任务驱动,并能让每个学生都能发挥自己的特长。

⑶应加强对优生的引导和对学困生的指导,让所有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2、信息的筛选整合过程比搜集资料的过程显得更为重要,难度也更大。

活动开展之初,学生感到最大的困难是资料匮乏,但按照教师指导的方法采集信息后,大量的资料又使学生觉得无所适从,理不出个头绪。

这时候,教师应对各组学生骨干进行整合资料的培训,甚至参与到某个组的资料整合过程中去,为学生做个示范。

整合后的信息要作为成果展示出来,又是一个难点──以前的很多综合性学习活动展示,学生有说有讲、有唱有跳,形式丰富多彩。

本次活动的成果以文字资料和图片为主,学生的展示也是以说为主。

因此,展示内容的生动性、通俗性非常重要,教师在指导过程中也必须把文字组织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放在首位。

【附录】

一、成语精选

1、《论语》中的成语精选:

欲速不达(《子路》)

温故知新(《为政》)

尽善尽美(《八佾》)

不耻下问(《公冶长》)

举一反三(《述而》)

废寝忘食(《述而》)

任重道远(《泰伯》)

杀身成仁(《卫灵公》)

察言观色(《颜渊》)

各得其所(《子罕》)

分崩离析(《季氏》)

道听途说(《阳货》)

巧言令色(《学而》)

见贤思齐(《里仁》)

文质彬彬(《雍也》)

怨天尤人(《宪问》)

2、《孟子》中的成语精选:

明察秋毫缘木求鱼(《梁惠王章句上》)

揠苗助长出类拔萃(《公孙丑章句上》)

为富不仁一傅众咻(《滕文公章句上》)

自暴自弃好为人师(《离娄章句上》)

左右逢源夜以继日(《离娄章句下》)

集大成者金声玉振(《万章句下》)

一曝十寒专心致志(《告子章句上》)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告子章句下》)

言近指远同流合污(《尽心章句下》)

出尔反尔(《梁惠王章句下》)

绰绰有余(《公孙丑章句下》)

自怨自艾(《万章句上》)

不言而喻(《尽心章句上》)

二、名句精选

孔子哲理名言:

1、人生态度:

⑴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⑵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⑶见利思义,见危授命。

⑷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⑸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⑹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⑺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

⑻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2、做人格言:

⑴不学礼,无以立。

⑵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⑶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⑷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⑸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

⑹吾日三省吾身:

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

《孟子》名句精选:

1、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2、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3、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4、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5、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6、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7、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8、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9、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10、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三、孔子、孟子部分图片资料

孟子

孟林

 安徽省东至二中  方双寿

【一】教学目标

1、选取教材中能反映孔子亲切平常面目的章节,引导学生从全新的角度认识孔子,引起学生对孔子、对《论语》的亲切感,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论语》的兴趣。

2、配合必修教材的语文学习,注意从词汇语法、修辞、古文阅读等方面培养学生的文言阅读能力;读写结合,怀着“语文”之心阅读、学习《论语》,学习《先秦诸子选读》。

3、努力挖掘语言材料在写作方面可供赏鉴的要素,引导学生领悟《论语》文章简而能赅、浅而能深、雍容不迫、辞义典雅的闪光处,进而领悟孔子思想的高度、深度及其现代价值。

【二】教学步骤

一、导入

回顾名句。

简介《论语》的内容体例。

[直接从学生熟悉的初中《<论语>十则》、高中必修一“名著导读《论语》”入手。

]

学生读到“子曰学而时习之”句,即插入介绍这是《论语》的第一篇第一章,接着引《三字经》关于《论语》的句子:

“论语者,二十篇,群弟子,记善言”; 提及必修一“名著导读《论语》”里所述赵普“半部《论语》治天下”的典故。

让学生猜猜整部《论语》二十篇应该是多厚的一本书;然后出示《论语》纯文本(无注释的薄而小的印刷本),简介二十篇,498章12700多字,语录体。

学生读“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句,则问“齐”“省”“罔”“殆”等词的含义,温习旧知,作为新课学习的前奏。

【说明】联系新旧知识,给学生感性认识。

二、孔子的历史

(ppt课件)

由国家博物馆树、移孔子雕像(从2011年1月11日到4月20日,刚好100天),回溯孔子生平及历代帝王的封谥,谈及孔子思想对韩国、日本、越南等国的影响和当今遍及世界的“孔子学院”。

 

略提历史上各不相同的孔子形象,如西汉董仲舒的孔子,宋代朱熹的孔子,五四“打倒孔家店”的孔子。

引出本节课要表达的主题:

让我们从《论语》文本本身,试着认识一个不一样的孔子,一个历史的、原本的、春秋时期的鲁国孔子。

【说明】对孔子的不同评价,是现实,作为高中生,易受到所看评价观点的左右。

盲目崇拜不应该,随波逐流无主见。

我们能否不人云亦云?

欲“走近”孔子,“走进”《论语》是一最佳选择。

三、历史的孔子

【选文学习】(重新从教材中选择几则能表现本节课主旨的章节来学习)

1、选文1“叔孙武叔毁仲尼”

在弟子们眼中,孔子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呢?

“叔孙武叔毁仲尼”,叔孙武叔是鲁国的大夫,孔子的弟子对他“诽谤仲尼”有怎样的反应呢?

“子贡曰”,“无以为也”,好比说“无用为此”,指这样诽谤孔子没有用。

为什么没有用呢?

因为“仲尼不可毁也”。

为什么是不可毁谤的呢?

因为他的才德太高了:

“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

”(引导:

这里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简单的一句话就使用了两个比方,而两个比方又构成了鲜明的对比,把孔子才德的出类拔萃说得淋漓尽致。

就是因为孔子太卓异了,所以说他的坏话根本就没有用:

“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

多见其不知量也!

”“自绝”指自行断绝跟对方的关系。

这句话意思是说,纵使人们要自行断绝跟太阳月亮的关系,那对太阳月亮又有什么损害呢?

只不过显出他们不自量罢了!

在弟子眼中,孔子就是这样一个人。

孔子只是一介布衣,但他凭靠自己的德行、智慧和才学让弟子如此尊重。

   2、本课程的一切目的,都得落实到相关经典篇章的学习、阅读和分析当中。

先秦诸子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最有原创性、最深邃、最有影响力的一部分,从总体上说,先秦诸子不是冷冰冰的道德教诲,不是抽象枯燥的思想学术,不是迂远疏阔的思辨玄谈,而往往是生动活泼的奇异美丽的、温情体贴、对社会人生具有巨大穿透力的、语言简洁而意旨深远的。

我们不可能通过这些篇章的学习,就把诸子都“读懂”“读透”了。

但只要我们深入其中,常怀“语文”之心,从一个标点、一个词语、一个句子开始,关注文本本身,认真聆听它的声音,辨别它的色彩,掂量它的轻重,触摸它的体温------反复审视,咀嚼,玩味,阅读,分析,讨论,交流,写思考札记——就会渐入佳境,体会其中的妙处,感受它的博大和深厚,在不断形成或更新自己的言语积累,培养自己的敏锐语感,获得丰富的阅读快感的同时,更深的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河北省唐山市丰南区实验学校  董慧媛

教学目标:

1.让学生比较全面地了解孔子和孟子。

          2、激励学生大量积累孔孟名言,理解含义并将其恰当运用于写作。

          3、使学生掌握写简单议论文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总结选择、运用议论文论据的方法规律并将其运用在写作中。

课前准备:

学生:

搜集孔孟知识、搜集孔孟名言并理解识记。

          教师:

准备参考论据和下水作文。

一、介绍《论语》和《孟子》

多媒体出示《论语》《孟子》两本书,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

同学们了解关于这两本书的哪些知识呢?

(教师总结:

1、作者及主要内容    

2、“四书”之一   

3、读书人参加科考的必读书)

    这两本书中反映了我国古代两位圣人的光辉思想,其中有不少名言警句流传至今,指导着我们的学习和生活,你积累了多少这样的名言呢?

二、积累名言:

请说出你知道的孔孟名言,并试说出它的意思。

三、作文指导:

(一)指导学生审清题意

1、出示要求:

以孔子或名字的某一句名言为题,写一篇议论文,内容不限,题目自拟,600字左右。

注意立论要有依据。

2、提炼要点:

请同学们仔细审题,说清要求中有哪几个要点需要注意?

(1)以孔孟名言为题。

(题目自拟)    

(2)写一篇议论文

(3)立论要有依据                   (4)字数要求

(说到第2点时要检查学生对议论文知识尤其是三要素的掌握情况)

(二)指导学生选论题,明确中心论点

请每个同学选一句你最喜欢的孔孟名言,提炼观点,并确定文章的中心论点。

(想设分论点的话说出你的分论点)

(思考一分钟之后在班内交流)

教师参与:

名言:

三人行必有我师 

      中心论点:

虚心学习,不耻下问是获得成功的有效途径。

(三)指导学生选择论据、运用论据。

以上面老师选的名言和论点为例指导如何选论据、用论据。

(重点指导事实论据)

下面是老师为同学们提供的一组事实论据,请同学们分组讨论:

1、哪些论据是多余或重复的,应删去,理由是什么?

2、对留下的论据应如何安排先后顺序?

理由是什么?

参考论据:

1、白居易虚心求教

2、欧阳修署名

3、辛弃疾不耻下问

4、李时珍为撰写《本草纲目》虚心向下层人民求教

5、水稻之父袁隆平虚心求教

6、关羽大意失荆州

7、项羽不听范增劝告而终至失败

8、马谡不听陈平意见失街亭

(学生应能讨论得出:

2指属于个人谦虚的美德,不是虚心向他人学习,6主要批评了关羽的大意,而不是没虚心向他人学习,2和6都不能直接证明论点应删去;1和3都写的是诗人在作诗时向他人请教有重复,应删掉其中一个;1或3、4、5属正面事例应放在前边,可按时间顺序排列;7和8属反面事例应放在后面,也可按时间顺序排列。

引导学生得出选论据的规律:

1、论据必须充分。

2、所选论据必须符合论题,并能直接有力的证明论点。

3、所选论据必须有典型性、代表性,还要从正反两发面考虑。

4、事实论据应精炼概括。

5、事例后要辅以分析议论,议论要紧扣中心论点或本段分论点。

6、议论中可适当引用名言警句作道理论证。

(四)指导学生恰当运用论证方法。

上面我们在选择论据的过程忠已自觉的运用了两种论证方法,是哪两种?

(举例论证和正反对比论证)议论文中还可运用哪两种论证方法?

有什么好处?

(道理论证:

能充分有力的论证论点,增强说服力)

(比喻论证:

能生动形象的论证论点,使说理深入浅出,通俗易懂)

小结:

上面我们学习了写议论文时,如何选论题,明确中心论点,选取论据,恰当运用论证方法,这些都是些好议论文的关键。

但对于一篇文章题目、开头和结尾的写法也不可忽视。

下面我们就回忆一下议论文关于这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