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高中历史第七册考纲知识点整理自己整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503450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50 大小:249.1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上海高中历史第七册考纲知识点整理自己整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0页
上海高中历史第七册考纲知识点整理自己整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0页
上海高中历史第七册考纲知识点整理自己整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0页
上海高中历史第七册考纲知识点整理自己整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0页
上海高中历史第七册考纲知识点整理自己整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0页
上海高中历史第七册考纲知识点整理自己整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0页
上海高中历史第七册考纲知识点整理自己整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0页
上海高中历史第七册考纲知识点整理自己整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0页
上海高中历史第七册考纲知识点整理自己整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0页
上海高中历史第七册考纲知识点整理自己整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0页
上海高中历史第七册考纲知识点整理自己整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0页
上海高中历史第七册考纲知识点整理自己整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0页
上海高中历史第七册考纲知识点整理自己整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0页
上海高中历史第七册考纲知识点整理自己整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0页
上海高中历史第七册考纲知识点整理自己整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0页
上海高中历史第七册考纲知识点整理自己整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0页
上海高中历史第七册考纲知识点整理自己整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0页
上海高中历史第七册考纲知识点整理自己整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0页
上海高中历史第七册考纲知识点整理自己整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0页
上海高中历史第七册考纲知识点整理自己整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0页
亲,该文档总共5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上海高中历史第七册考纲知识点整理自己整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海高中历史第七册考纲知识点整理自己整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上海高中历史第七册考纲知识点整理自己整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5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上海高中历史第七册考纲知识点整理自己整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仁政”的主张是当时抑制统治者暴政的有力武器,民本思想也考虑到下层民众的需要,被广泛认同。

但孟子的“民本”观念不是现代意义上的“民主”思想。

5、荀子的思想:

①从“性恶论”出发,②更注重外在的社会规范和刑罚制度对人的制约作用,③政治上主张礼法兼治、王霸并用。

(王道是儒家提出的一种以仁义治天下的政治主张。

与霸道相对。

霸道是指古时法家提出以武力、刑法、权势等统治天下的政策)

#荀子:

强化孔子礼制观念,融入法家思想。

注视等级、外在制度,规范对人欲的抑制作用。

接近“尊君”非“尊民”,与孟子迥异。

C

儒家的经学化

1、背景:

①汉武帝继位后,锐意进取,经营开拓,需要积极有为的思想学说为其治国安邦提供理论依据,这成为儒家地位迅速上升的契机。

②汉儒大家董仲舒,他兼采阴阳五行学说,形成新的儒学体系。

2、代表:

董仲舒

◇提出“天人感应”之说;

◇倡导“君权神授”;

(告诫臣民服从君主;

君主又必须服从天意;

君权警戒和制约)

◇强调“三纲五常”;

(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仁义礼智信)

◇顺应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提出“大一统”的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思想上的统一维护政治上的统一。

3、儒学在各家学说中获得“独尊”地位:

儒学的经学化.儒家典籍被称为“经”,解释和阐发儒家经典成为专门的学问,称为“经学”。

4、具体措施:

①武帝规定《诗》《书》《礼》《易》《春秋》为“五经”,设立五经博士,专事儒经的研究与传授。

②在长安兴办太学,教授五经,入学者完成学业经考试合格,即可担任官职。

郡县也建立地方学校,配有经师授学,以培养官吏的后备人选。

5、影响:

①由于经学的研习、传授为学者的入仕开辟了通途,因此通经致用成为文人学士的普遍追求。

②汉代以来,儒学逐渐成为历代王朝的统治思想和传统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影响广泛而深远。

(成为官学)

 

B

宋明理学

程朱理学

①唐代中期以来,儒学的研习、传播面临新的严峻挑战:

儒、道、佛三教并行对儒学的正统地位构成威胁,经学体系既不符合时代的认识水平,也不适应现实社会的需要。

儒家极力维护的社会等级秩序以及伦理纲常遭到巨大冲击。

②自宋初开始,众多儒家学者致力于儒家经典的重新诠释。

融合佛、道思想,将儒家的伦理、政治学说提升到哲学思辨的高度,创成一个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理学。

2、内容

●“二程”(程颢、程颐)

◇提出哲学意义上的天理观念;

◇将天理与礼治秩序和伦理纲常直接联系(“人伦者,天理也”,“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

●南宋朱熹理学的集大成者

◇核心是天理论,关键落实到天理与人伦的沟通;

◇天理既是宇宙的本原,又存在于现实世界之中,世间的伦理纲常就是具体体现;

◇“明天理,灭人欲”。

◇认识论:

格物致知

(修身公式:

正心诚意)通过一步步体验、领悟,逐渐达到道德与天理一体的最高境界。

●影响:

(以理学形态出现的新儒学确实已达到儒学发展的最高境界。

)“二程”、朱熹的学说世人习称“程朱理学”,后经历代统治者的推崇成为居于正统地位的官方哲学和维护君主专制的思想工具,(“明天理,灭人欲”)严重束缚个体独立、自由(明清负面最甚),但对于塑造中华民族独特民族性格——重气节、重道德、富有社会责任感、历史使命感有积极意义。

凭借宗法关系下的血缘亲情。

董仲舒:

“天”是神圣化有意志的万物主宰,一旦信仰基础动摇,约束力则下降。

理学家:

“天理”既是宇宙本源,又是万物万事的总法则,“天理”与儒家伦理纲常的联结,

唤起建立在人们高度的理性认识和道德意识基础上出自内心的自觉行为。

儒家文化的传播

辐射东方

1、儒家文化圈概念

秦汉以来,中国文化先后传入越南、朝鲜、日本等东亚国家,形成以中国文化为轴心的东亚文化圈,因儒学的影响尤为深远,所以也称“儒家文化圈”。

2、传播过程:

BC3世纪传入越南;

AD1世纪传入朝鲜;

BC6世纪传入日本

3、儒学传播对19世纪以前的越、朝、日的影响

逐渐成为其居主导地位的官方哲学;

三国仿效中国进行制度建设和社会变革;

三国以儒学为主要教学内容设立中央官学和地方学校;

三国都建有崇奉孔子的文庙,定期举行祭孔大典;

越南朝鲜仿效中国实行科举制度。

三国仍保留不少与中国相似的社会礼仪与风俗习惯。

日本学生在中央或地方官学中完成学业,经考试合格,可授予官职。

A

远播西方

1、始于16世纪:

罗明坚——向欧洲寄回《大学》、《孟子》的部分翻译;

利玛窦——将“四书”的译文寄回西方(《利玛窦中国札记》)。

2、17世纪,译介初具规模:

金尼阁——翻译部分“五经”,刊印于杭州;

柏应理——出版《中国哲学家孔子》。

3、18世纪中叶,相当数量的儒学著作译本及介绍经传教士流往西方。

西学东渐与近代中国

思想潮流的演进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鸦片战争之后,随中外交往的不断扩大,西学对中国文化产生极大冲击。

2、内容:

面对“千年变局”,洋务派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主张,要求在保持中国固有政治制度和纲常名教的前提下,开展洋务运动,采西学制洋器求自强。

3、内容:

见第五分册

在“西学为用”的口号下,洋务派积极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创办近代

军事与民用工业,开设各种洋务学堂,翻译西书,派遣留学生出洋学习

4、影响:

积极作用和历史局限。

促进了西学新知的传播和社会观念的变革,迈出了现代化道路上的第一步,但不能实现国家的富强。

5、失败原因:

单纯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和设备,而不彻底变革封建制度,这是失败的根本原因。

对“中体西用”的评价(特点和影响)

(1)是近代中国社会的一种思潮,是为了解决当时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给清政府带来的诸多社会问题而产生的;

(2)继承和发展了林则徐、魏源等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是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在此口号下,洋务派引进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创办洋务,不仅促进了西学新知的传播和社会观念的变革,也使中国在现代化道路上迈出第一步(军事、经济、教育等);

(3)但是“中体西用”根本目的是维护清王朝统治,仅提倡在器物层面零星地学习西方科学技术和工艺制造,不改变中国封建体制,并不能实现国家的富强

(使其不能为中国社会的进步提供有力的政治保障体系和营造宽松的环境,因而丧失了其指导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

进化论的输入

政治:

甲午战后民族危机加重,帝国主义侵略加深

经济:

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增强

文化:

早期维新思想发展,西学的不断传入

2、书刊:

《天演论》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4、评价:

以进化论为理论依据,维新派进行了广泛的舆论宣传,深刻阐明了变法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从思想上,舆论上为戊戌变法的政治实践创造了条件。

影响:

在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打压下,戊戌变法以失败而告终。

但是,进化论的输人和传播,为中国人带来了一种崭新的世界观和历史观,孕育了一批有近代意识的知识份子,有力的推动了近代中国的思想启蒙和社会变革

进化论又称演化论、天演论。

是用来解释生物在世代与世代之间具有变异现象的一套理论。

进化论一词最先由法国生物学家拉马克提出,

1859年出版的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的《物种起源》一书,为进化论奠定了科学基础。

赫胥黎《天演论》的基本观点:

自然界的生物不是万古不变,而是不断进化的;

进化的原因在于“物竞天择”,这一原理同样适用于人类。

严复译述《天演论》,在阐述进化论的同时,联系中国的实际,提出不振作自强就会亡国灭种的警告。

它启示人们,中国虽弱,但仍有挽救的办法,这就是强力竞争。

*B

三民主义

第一,政治上:

戊戌变法失败表明资产阶级改良道路行不同;

清末新政进一步暴露了清政府的封建本质,也为革命提供条件。

第二,经济上:

资本主义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逐步强大。

第三,社会上:

《马关》《辛丑条约》签订后,民族危机加剧,社会矛盾激化。

革命团体:

兴中会

革命书刊:

章炳麟:

《驳康有为论革命书》邹容:

《革命军》陈天华:

《猛回头》、《警世钟》

革命政党:

中国同盟会

革命思想:

民族主义: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以革命手段推翻清朝政府,建立“民族独立的国家”

民权主义:

“创立民国”,即推翻封建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民生主义:

平均地权,即核定全国土地的地价,其现有之地价,仍属原主,革命后的增价,则归国家,为国民共享

评价:

进步性,它涉及民族革命、政治革命和社会革命,是当时最完整、最系统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

它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和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共同愿望,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

(P31“三民主义”集中表达了共和革命的基本理念,是一个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革命纲领,这一纲领在宣传和鼓动革命、动员和组织群众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并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

局限性,三民主义没有提出明确的反帝口号,没有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这是由民族资产阶级的局限性所决定的,这就决定了资产阶级革命派不可能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

新文化运动的勃兴

“德先生”与“赛先生”

(政治)袁世凯复辟帝制,列强加紧侵略中国;

(经济)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根本原因);

(思想)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袁世凯掀起尊孔复古的逆流(直接原因)。

2、概况

●兴起标志:

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出响了新文化运动的号角。

●代表人物:

李大钊、胡适、钱玄同、蔡元培

●运动中心:

北京大学

●主要阵地:

《新青年》

3、前期的主要内容是提倡民主与科学。

陈独秀借用这两个词的英文发音,形象地称之为“德先生”和“赛先生”。

所谓民主,就是要宣传民主思想,建立民主政治,用民主精神来反对封建专制和军阀独裁;

所谓科学,不仅仅是指各种具体的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科学方法,提倡科学精神,反对迷信、盲从和武断。

新文化运动是一次前所未有的思想解放运动,它高举民主和科学的大旗,猛烈批判封建旧文化、旧思想、旧礼教,大力倡导新文化、新思想和新道德,打破了传统的精神枷锁,极大地鼓舞了人们,也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奠定了基础。

6、后期的重要内容: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李大钊发表《庶民的胜利》,宣传和介绍马克思主义。

●李大钊的《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一文,对马克思主义作了较为系统的阐释。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从一种革命理论转变为巨大的政治力量。

3、影响:

积极:

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扩大了新文化的影响,进一步传播了(与传统文化彻底决裂的)新文化的精神;

强调文化的时代性和不同社会发展程度的差异性;

消极:

忽视甚至否定文化的传承性甚至民族性,存在着绝对化、简单化的倾向。

中西文化论战

新文化运动以新易旧、以西方文化取代中国固有文化的主张,激起了一些人的强烈反对。

2、反对派的观点:

①从1916年起,《东方杂志》主编杜亚泉连续发表文章,抨击新文化运动。

“以中济西”论。

【陈独秀、李大钊等人进行针锋相对的反驳】

特点:

比较东西文化优劣,引申出东西文明异同。

②五四运动之后(传统文化收到猛烈冲击,西方新思想新文化大量输入,完全排斥外来文化的论调根本站不住脚)

章士钊、梁启超等人又先后提出“新旧调和”论、中西文化“化合”说

③梁漱溟“三阶段论”明确主张维护儒家文化。

【李大钊、胡适、翟秋白等人以《新青年》《每周杂志》等杂志为舆论阵地,积极参加论战,深刻阐明了新文化取代旧文化的历史必然性】

特点:

如何处理东西文化关系,辩论新旧文化能否融合。

科技与文化的发展

李善兰、徐寿、华蘅芳数理知识的

传入

背景:

19世纪60年代,洋务运动的展开和报刊、学堂、出版机构的增多,西方的近代科技知识被大规模的引入中国。

一、李善兰与近代数理知识的传入A

背景与小字

商务印书馆与西书的翻译与出版

创建于1897年的商务印书馆,编译出版了许多西学名著,在传播西方文化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申报与报刊业的繁荣

甲午战争后,有识之士将报刊视为传播新知、开启民智、宣传变法的有效手段,竭力鼓吹办报。

2、1872年—1949年《申报》:

历时最为长久、影响最大的一份中文报刊。

《申报》内容丰富,较为翔实地记载了近代中国社会变化的曲折历程,保存了大量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以及社会生活等方面的信息,堪称是中国近代史的史料宝库.

社会生活的变迁

唐胥铁路与交通工具的改进

鸦片战争以后,随着西方文明的输入,新式交通工具传入中国。

(轮船——火车——汽车)

2、1881年,唐胥铁路建成通车,这是中国人自办的第一条铁路。

强学会与民间社团的兴起

民间社团在近代中国的兴起,以戊戌维新时期的学会为发端。

时间:

1895年11月

人物、地点:

在康有为的活动下,文廷式出面在北京组织强学会。

随后,康有为又到上海,成立上海强学会。

开启了这一时期的立会之风。

这些学会或鼓吹政治变革,或传播西学新知,或致力于风俗改良,

对于营造维新舆论、开通社会风气、集聚变法力量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社会习俗的变化

西学东渐规模的扩大和西方文化礼仪的传入。

2、民国建立以后,南京临时政府发布革除“旧染污俗”的政令。

内容:

剪发辫、禁缠足、

易服饰(西服、中山装、长衫、旗袍)、

改称谓(“先生”、“君”)

废跪拜(鞠躬礼、脱帽礼、握手礼)

意义:

称谓和礼节的变化,是社会平等意识的体现,

破除了传统的尊卑等级观念,代之以人格的平等。

(行动方便、卫生;

审美情趣的变化)

西学东渐对近代中国的影响

(1)思想潮流的演进——思想变革由浅入深,逐次递进;

推动国人思想解放,促进马克思主义传播

A.从倡导“中体西用”到输入进化论,再到主张共和革命,中国的思想变革由浅入深,逐次递进。

高举“德先生”(民主)和“赛先生”(科学)大旗的新文化运动,极大地推动了中国人的思想解放,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2)教育文化的发展——新式教育与文化事业的变化;

B.新学堂的创设、留学大潮的涌动、科举制度的废除以及新学制的建立,使新式教育得以迅速推广。

(3)科技引进与影响——科技事业的发展与社会生活的改变;

C.近代科技的引进、西学书籍的大量翻译出版以及报刊业的繁荣,在传播西学新知的同时,也促进了中国科技和文化事业的发展。

(4)社会习俗的变革——思想观念与社会生活的变化

D,交通、通讯手段的改进,民间社团的兴起以及社会习俗的变革,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社会生活。

推翻帝制建立民国

君主专制清末预备立宪中华民国

专制体制追求民主

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自然经济仍占统治地位)洋务运动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两次鸦片战争以后,随着中外交往的不断扩大,西学源源而入,对近代中国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①总结:

西学东渐对中国思想文化的影响:

西学东渐所造成中国思想文化的影响和变化之大,在中国历史上只有百家争鸣可以与之媲美。

中国人经过西学的洗礼,对于世界、历史发展、政治、经济、社会自然界万事的看法都有了巨大改变,开始接受议会制、民主制、新的国家概念、社会主义思想等新理念,而中国传统的思想文化中的许多成分,则被以西方的标准重新估定其价值,传统的儒家思想受到强烈冲击和批判,开始向近代思想文化转型

②总结:

西学东渐对中国社会生活的影响:

西学东渐使得传统四民社会中最顶层的士阶层,失去了其学而优则仕的管道,其所掌握的传统知识的作用也下降,因此有被边缘化的危险,同时晚清西方商战思想的传入,提高了商人在社会上的地位,更加促成传统四民社会秩序的瓦解,新的科学、管理、金融等技术的传入及应用,更是逐渐改变了中国的交通运输、生产方式、商业交易等基本经济事务;

在日常生活方面,新的西方科技事物如电、自来水、电影、广播等逐渐改变了城市居民的生活;

此外,新的思想改变了许多传统

日常生活中的习俗,包括一些被视为迷信的民间信仰、缠足风俗,传统式的婚姻等都逐渐被废除

B→C

阶段

明末清初(早期)

晚清民初(近代)

途径

传教士的传教活动

鸦片战争后伴随军事、经济、政治渗透

方式

传教授徒、结交士

大夫、译书修历

翻译图书、出版报刊、兴办新式学堂

内容

自然科学、人文艺术

思想、文化、教育、科技、社会生活

发展

由于清政府闭关、

阻绝,不复畅通

器物-制度-思想

洋务运动维新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特点

援西入中、沿海——内地

反应

开阔眼界、开始反思

被动接受、主动效法、自主选择

影响

中西文化交流与融合

源源而入、节节嬗变

近代西学东渐的特点

1、援西入中:

在中国文化中引进西方资产阶级文化:

如康有为引进西方资产阶级文化观念,对儒学进行重新诠释和改造,赋予儒学以变革、进化的内容,以三世说解释中国社会的变化,说明社会是进化的,是个越变越文明的过程。

他认为对历史来说,“千年一大变,百年一中变,十年一小变”;

对政治来说,“能变则全,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则亡”;

如严复引进进化论,为维新变法提供思想武器等

2、沿海-内地;

3、器物(洋务运动)-制度(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文化心理(新文化运动)

4.国人对西学反应:

最初排斥——被动接受——主动效法,自主选择

上海历史的变迁

开埠之前的上海

设县

一、崧泽文化

上海地区在新石器时代就已出现了文明的雏形。

如:

在青浦县崧泽村发现了崧泽文化。

二、设县A

◇上海地区,春秋属吴。

战国先后属越、楚。

◇唐天宝年间出现了第一个县级治所——华亭县。

此时,出现了青龙集镇。

据江瞰海的地理位置,构成了内航海运的优越条件,使青龙镇变得非常繁盛。

◇南宋末年,成为上海镇

◇元代,朝廷在上海设立市舶司

◇1291年(元),正式设置上海县

◇明朝,建筑城墙,奠定了开埠前上海城市的基本格局

近代上海市政的变迁

上海开埠与租界的市政

1、上海的开埠:

◇1842,《南京条约签订》,上海成为被迫开放的五个通商口岸之一;

◇1843,上海正式开埠。

被迫的开放:

上海沦为西方资本主义商品倾销市场和原料产地,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客观上:

使上海从此与国际和国内市场的经济联系空前活跃,促进上海经济发展;

同时也促进了上海城市的近代化。

总之,在民族的屈辱之中,上海最终走出早先与世隔绝状态

2、租界的市政:

(1)1842年,签订《南京条约》,成为五个通商口岸之一;

(2)1843年11月17日,正式开埠;

(3)1845年,《上海土地章程》订立,宣告英租界辟设,美法相继设租界;

(4)1853年,上海小刀会起义后,形成“华洋杂居”的局面;

(5)1854年,租界设“市政机关”,工部局(公共租界)、公董局(法租界),成为“国中之国”。

租界的辟设使上海成为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一个缩影;

工部局的建立导致了租界完全脱离中国政府的行政治理范围,取得了独立地位。

中国政府只能虚拥土地主权之名,至此租界成为了所谓“国中之国”。

客观上:

使上海从此与国际和国内市场的经济联系空前活跃,推动中国对外贸易重心逐渐从广州转移到上海,促进上海经济发展;

同时也促进了上海城市的近代化

1845年11月29日,清政府苏松太兵备道官慕久与英国领事巴富尔

共同公布《上海土地章程》,设立上海英租界。

1848年,美国人在虹口设立美租界

1849年,法租界建立,地点在上海县城与英租界之间。

1854年7月,英法美3国成立联合租界。

1862年,法租界从联合租界中独立。

1863年,英美租界正式合并为公共租界

思考:

西方列强在近代中国建立租界侵犯了中国的哪些国家主权?

领土主权:

中国国家政府的主权不能覆盖租界;

贸易主权:

英国利用租界走私鸦片;

司法主权:

法律方面,处理与华人有关案件的会审公廨,

适用的并不是英国法律,而是亦中亦西;

关税主权:

外洋出入之货,本多定税则,载入条例,独鸦片税则不定

*市政文明建设

近代物质文明建设

中西文化交汇

庇护进步事业

租界的政治、经济、文化、工程等建设均仿照西方,也加速了上海的近代化进程,使上海成为中西文化交汇的中心,造就了社会特殊的文化、经济地位。

近代上海的经济发展与城市建设

民族工业的创建

1、上海开埠以后,19世纪50年代以后,上海逐渐成为中国最重要的对外贸易口岸,直到19世纪末,上海经济的主流还是以外贸为主导的贸易导向性经济。

2、在洋货行销的刺激下,约在19世纪80年代,上海诞生了仿洋机制品工业,并进一步孕育了民族工业的创建。

一大批面粉、棉纺织、火柴、卷烟、肥皂等民族资本工厂纷纷建立。

补充

1、概述:

19世纪60、70年代,受外商企业的刺激,近海地区的一些商人、买办、地主和官僚开始投资近代企业,采用机器进行生产。

2、近代民族资本的产生:

发昌机器厂

1869年,铁匠作坊主方举赞在上海开设的发昌机器厂,率先使用车床进行生产。

至80年代成为上海民族机器工业企业中规模最大的一家。

3、早期民族工业的特点

一方面,受到本国封建主义和外国资本主义的束缚和压制,对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和本国封建主义有反抗性;

另一方面,由于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对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有依赖性。

列举1840年——1949年发生在上海的经济领域、政治领域内

对全国有重大影响的事件各三例

经济领域:

(1842年)开放上海为通商口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