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做功了吗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5087103 上传时间:2023-06-30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38.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物理做功了吗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初中物理做功了吗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初中物理做功了吗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初中物理做功了吗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初中物理做功了吗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初中物理做功了吗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初中物理做功了吗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初中物理做功了吗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初中物理做功了吗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初中物理做功了吗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初中物理做功了吗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中物理做功了吗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

《初中物理做功了吗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物理做功了吗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初中物理做功了吗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

初中物理做功了吗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三节做功了吗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通过本节知识的学习让学生知道机械功的概念,能从生活、生产中的实例解释机械功的含义;

(2)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简单的规律,能认识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能判断在什么情况下做功,在什么情况下不做功;

(3)理解功的计算公式W=FS中各符号代表的物理意义、单位,并能用来进行简单计算;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学习,培养学生从物理现象和实验中归纳简单的科学规律的能力,能尝试应用已知的科学规律去解释某些具体问题。

具有有初步的分析

概括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勇于探

究日常用品或新器件中的物理学原理的兴趣;树立学生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结合教材和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爱生活的情感。

教学重点

理解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并能运用公式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

理解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能判断在什么情况下

做功,不做功。

教法与学法

根据本节课特点,尽量使用身边常见的物品进行探究活动和和实例分析,拉近教学内容与生活的距离,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科学的真实性,感受到科学和社会、科学和日常生活的关系。

因此这节课可综合应用学生体验、讲授和分组讨论并辅以电教多媒体实例演示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1、省力杠杆和费力杠杆的

优点和缺点是什么?

设疑:

作用在物体上的力

与物体移动的距离是否存在一定的联系?

2.分析学生已做过的实验(课件展示)

提问、分析发现:

如果把拉力F与上升距离S相乘,则Fs=(G/2)×2h=Gh,正好等于物重G与物体上升高度h的乘积。

后来又发现使用其他机械也是如此。

于是人们开始认识到,力与力的方向上移动距离的乘积是一个有意义的物理量,于是机械师们把这个物理量称为机械功,简称功。

二、探究新

知、展开新课

1、什么是机械功

物理学中把力和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距离的乘积叫做机械功,简称功。

引导学生理解这个概念,找一找其中的关键词语是哪些?

2、怎样才算做功

(1)探究讨论分析:

(课件展示

①吊车的作用力F使货物在竖直方向上移动一段距离s,吊车对货物做了功。

②汽车的牵引力使汽车移动一段距离,牵引力对汽车做了功。

③小孩沿斜面用力推车,车在推力F的方向上移动了一段距离s。

小孩对车做了功。

④用力推车,但没有推动。

人的推力对车不做功。

⑤一物体由于惯性在光滑水平面上匀速滑动。

没有力对物体做功。

⑥吊车吊着货物沿水平方向移动了一段距离。

吊车的拉力对货物没有做功。

让学生仔细讨论分析,物理学中所说的做功有什么共同特点?

想一想做功的必备因素是什么?

师生小结:

◆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作用在物体上的力F;

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s。

◆没有做功的三种情况:

有力而无距离(即:

有力作用在物体上,但物体在力的方向上没有移动距离)。

如:

推(拉)而未动,提而未起,举着不动,杠着不动等情况。

--------劳而无功

依靠惯性移动一段距离(即力未作用在物体上,但物体移动了一段距离)。

如:

依靠惯性在光滑表面上滑行的物体。

---------不劳无功

有力也有距离,但力与运动方向互相垂直(即物体移动的距离不是沿着力的方向移动的)。

如:

在平直公路上行驶的汽车,重力和支持力都没有做功;提着重物在水平方向行走时,拉力没有做功;起重机吊着货物在空中

水平移动时,钢绳的拉力没有做功。

---------垂直无功

把力学中的功与生活中的功作对比,说明力学中的功吸取了“成效”这一含义,力作用在物体上,要取得“成效”才算做了功。

所谓“成效”指:

物体在力的作用下移动一段距离。

(2)举例分析做功的情况

学生活动1:

用手推物理课本在桌面上运动。

教师提问:

你推书前进时做功了吗?

为什么?

学生活动2:

把物理书举到头顶上。

教师提问:

你对书做功了吗?

为什么?

请同学们举几个生活中做功和没有做功的实例,并回答为什么.

注意:

做功是指两个因素同时存在的物理过程,缺少其中任何一个因素都不能称其为做功.

3、怎样计算功

力学里规定——功等于力跟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的乘积.

功的计算公式:

功=力×距离(W=FS)

功的单位是什么呢?

从公式可看出功的单位由力和距离的单位复合而成,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距离的单位是米,那么功的单位是牛·米,为

了纪念英国的物理学家焦耳,把功的单位牛·米称做焦耳,简称焦.

l焦的物理意义是什么?

4、感受做功的大小

1)将两个鸡蛋举高一米所做的功

W=Fs=1N×1m=1J

2)体重为500N的学生从2楼上到5楼所做功

W=Fs=Gh=500N×9m=4

500J

5、例题分析

在平地上,用50N的水平推力推动重100N的箱子,前进了10m,推箱子的小朋友做了多少功?

如果把这个箱子匀速举高1.5m,他做了多少功?

分析:

求推力做功,相应的力应是推力——50牛,相应的距离应是箱子在推力方向上通过的距离——10米;求举力做功,相应的力应是举力F’,因为匀速举高,举力F’大小应等于重力G大小——100牛,相应的距离应是箱子在举力s方向上通过的距离h——1.5米.

已知:

F=50N,s=10m,G=100N,h=1.5m。

求:

W1、W2。

解:

W1=Fs=50N×10m=500J

W2=F’s’=Gh=100N×1.5m=150J

答:

他推箱子做功500J,举箱子做功150J。

三、课堂巩固

四、课堂总结

《做功了吗》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八年级的学生,学生基础参差不齐。

(1)知识基础。

15岁左右的初中生抽象思维还不成熟,在学习过程仍需些感性认识作为依托,因此在教学中可以借助实例分析加强直观性和形象性,以便学生理解和掌握。

本节之前学生还没有学习关于能的知识,在没有能的转化的知识的情况下,功的定义是很难下的,但学生已有一定的力学基础知识,可以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己有认知水平来构建“功”的概念。

(2)认知能力。

学生思维较活跃,有了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具有一定的分析、概括和归纳能力;有了一定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能力。

(3)学习动机。

对新鲜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具有较强的求知欲;对于以多媒体技术、实验支持物理问题解决具有浓厚的兴趣。

(4)学习风格。

喜欢多媒体技术支持的学习环境;具有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喜爱合作学习,喜爱通过讨论的方式解决学习中的问题,较容易受外界影响,焦虑水平适中。

 

《做功了吗》课堂效果分析

 本节课符合课程标准及教材要求,全面落实三维目标。

符合学生学习的实际水平。

教学内容准确,教学容量适度。

层次清楚,安排合理,注意新旧知识联系。

达到了教学目标,教学中的实验探究,小组合作,展示交流,突破了徒手切片的制作和叶的结构这一重难点。

学生知识收获的的途径符合其认知结构的构建过程。

教材处理得当,做到学与练的统一。

善于挖掘教材,寓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于知识教学与能力培养之中。

新课导入自然合理,善于激发兴趣,调动学生参与。

教学过程完整,环节清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讲练恰当。

教法得当、灵活,注重探究式教学。

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面向全体,师生互动,关注学生差异。

坚持启发式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思维方法,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活动讨论热烈,

(1)学习兴趣盎然,思维活跃,积极投入,

(2)训练面广,人人动脑动手,整体参与,(3)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课堂秩序良好。

(4)知识、技能、思想、情感和个性等全面发展。

教学具有吸引力,能激发学生对本学科知识的兴趣,学生思维集中,学习积极性高。

学生对教师讲授的重点内容印象深刻,能理解或掌握大部分课堂教学内容。

整体表现优秀,师生互动好,课堂和谐。

《做功了吗》教材分析

《做功了吗》是沪科版版八年级物理第十章第三节内容。

在学习这一节以前,已学习了运动和力、简单机械等知识。

功是力的另一种效果,学习功是对前面知识的延续和应用,同时也是学习后面功率、机械效率、能等知识的必要知识储备。

功是物理学中一个很重要的概念,是学习能量知识的基础。

而机械功又是其他形式功的基础。

故学好功的的知识对理解物理现象后的本质具有重要意义。

教材首先从省力的机械不省距离、省距离的的机械不省力这一事实出发,再从滑轮组提重物具体实验探究中发现:

力与力的方向上移动距离的乘积是一个有意义的物理量,进而引出机械功的概念。

接着又用图示方法展现怎样才算做功,让学生从中归纳出做功的必备条件,最后自然地引出计算功的公式和方法以及单位,通过信息窗介绍英国物理学家焦耳,同时说明了为什么以他的名字来作为功和能的单位名称。

 

课题:

________做功了吗___________

【学习目标】

1、知道机械功的概念,能用实例说明机械功的含义。

2、知道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3、能运用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自主学习交流展示】

学生课前自主完成,课上交流“自主学习”中的有关内容,特别是学习中的困惑,可向组内其他同学请教,仍有问题,标记向全班交流展示。

1、物理学中把   叫做机械功,简称功。

2、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一是;一是。

3、功的计算公式为。

在国际单位制中,功的单位是。

【课堂探究合作提升】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探究所学习的内容,主要由4号主讲,2、3号补充,1号总结归纳,然后小组展示合作成果,其他小组进行补充评价。

【活动一】怎样理解力学中的功?

结合课本自学第一部分内容认识力和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距离的乘积是一个有意义的物理量。

思考:

物理学中的做功有什么条件?

1、学生理解机械功:

2、概括机械功的两必要因素:

,。

【活动二】做功了吗?

提出问题:

怎样才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做功?

再来看一幅图吧。

让学生积极踊跃发表自己的观点

推不动,只有力,没有__________,所以劳而无功。

通常在下列情况下,对物体没有做功:

1、物体受到力的作用,但物体静止不动,在力的方向上没有通过距离,

这个力对物体没有做功——(四个字总结)

2、物体在运动方向上没有受到力的作用,由于惯性通过了一段距离,

没有力对物体做功——(四个字总结)

3、物体受到力的作用,物体也在运动,但运动方向与力的方向始终垂直,

即物体在力的方向移动距离为零,这个力对物体没有做功——(四个字总结)例如:

物体水平方向运动,重力不做功。

跟踪训练:

请填“有”或“没有”

1、山东姑娘唐功红,在奥运会中获得一枚举重金牌,她的举重过程分为两个过程:

第一阶段,她抓起杠铃把它举过了头顶;第二阶段,她举着杠铃在空中稳稳停了3s。

则她在第一阶段______做功,在第二阶段______做功.。

2、小明用脚把球踢飞,球在空中飞行的过程中,小明的脚对球______做功。

3、小刚提一桶水在水平路面上匀速行走,他的提力对桶做功。

【活动三】怎样计算功

学生结合课本196页完成下面题目:

物理学中规定:

功等于

即功=

功的计算公式为W=

W表示——F表示——S表示——

功单位是什么呢?

F的单位——S的单位——W的单位——

明确:

1J=1N•m

【强化练习落实新知】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落实新知,然后订正答案并选择性讲解,对于疑难题目进行标记,组内交流,最后展示交流成果,其他小组进行补充,并做好评价。

1、下图所示的四幅图是小新提包回家的情景,小新提包的力不做功的是()

2、起重机把重为1000牛的货物竖直提高2米后,又沿水平方向移动1米.起重机钢绳拉力做了 功?

A、1000焦耳  B.2000焦耳C.3000焦耳  D.不能确定

3、一个同学用12N的力,将一个重为4N的足球踢到25m远处,对他踢球时做功的情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做了300J的功B、做了100J的功C、没有做功D、做了功,条件不足,无法计算

【总结收获布置作业】

 

教学反思:

《做功了吗》教学课后反思

学生的知识来自于生活经验与周围环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在主动参与中获取知识。

小组的合作能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合作、交流、竞争等现代意识和良好品质。

在小组合作的讨论中不仅完成了教学目标,而且通过小组的讨论使彼此的配合更加默契,合作意识加强。

本教学设计在实际教学中获得了较理想的教学效果:

在进行功这个概念的教学时,利用了概念教学和规律教学的一般模式,遵循了教学规律,所以学生学得轻松,掌握得好。

进行功的概念教学时通过故事创设问题情景、结合物理学史创设的问题情景都大大调动了学生情绪,激发了探究兴趣。

在探究时采用了集体探究的方式,使差生也能积极地参与到探究中来,体现了面向全体学生的理念。

利用多媒体,增大了信息量和信息传递的速度,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了教学任务。

用多媒体配合讲解,增强了理解,化解了难点,促进了实验技能技巧的掌握。

合理利用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课堂充满了生机和和谐。

通过形成性评价,对课堂进行了适时调控,使教学切合学生实际,增强了效果。

整堂课学生真正的做到了手动,脑动,嘴动,知识的获得全方位多角度,真正做到探究、学以致用这一物理学科学习的理念。

 

《做功了吗》课标分析

本条目涉及课程标准中一级主题“能量”中“机械能”的内容。

“能量”是课程标准中科学内容的三大主题之一。

能量的转化和守恒定律是自然界的基本和普遍规律。

它与很多学科都有关联,和生产、生活息息相关。

这部分内容对于学生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意识以及进一步学习其他科学技术,都是十分重要的。

这部分内容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应注意与本课程其他内容的联系,注意和其他学科的交又,注意能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关联。

本条目课程要求及认知性目标,具体说明如下:

课标要求:

3.1.3结合实例,认识功的概念。

知道做功的过程就是能量转化或转移的过程。

 

3.2.2知道机械功,用生活中的实例说明机械功含义。

 

教学目标:

1、结合课本实例,通过观察和实验,从日常生活中的所说的功,了解物理学中功的含义,理解机械功的概念。

2、通过实例认识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能用生产和生活中的实例解释机械功的含义,会判断力是否对物体做功,会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简单的物理规律。

3、通过学习,理解功的定义、计算公式和单位。

4、通过观察和实验了的解功的物理意义,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