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至四单元知识点识记部分资料.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5089125 上传时间:2023-06-30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69.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一至四单元知识点识记部分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第一至四单元知识点识记部分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第一至四单元知识点识记部分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第一至四单元知识点识记部分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第一至四单元知识点识记部分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第一至四单元知识点识记部分资料.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第一至四单元知识点识记部分资料.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第一至四单元知识点识记部分资料.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第一至四单元知识点识记部分资料.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第一至四单元知识点识记部分资料.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第一至四单元知识点识记部分资料.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第一至四单元知识点识记部分资料.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第一至四单元知识点识记部分资料.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第一至四单元知识点识记部分资料.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第一至四单元知识点识记部分资料.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第一至四单元知识点识记部分资料.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第一至四单元知识点识记部分资料.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第一至四单元知识点识记部分资料.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第一至四单元知识点识记部分资料.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第一至四单元知识点识记部分资料.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一至四单元知识点识记部分资料.docx

《第一至四单元知识点识记部分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一至四单元知识点识记部分资料.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一至四单元知识点识记部分资料.docx

第一至四单元知识点识记部分资料

第一至四单元知识点识记部分

一、常见化学式:

a.单质

非金属单质:

氢气H2氮气N2氧气O2碳:

C磷:

P硫:

S硅:

Si

稀有气体单质:

氦气He氖气Ne氩气Ar

金属单质:

钾K钙Ca钠Na镁Mg铝Al锌Zn铁Fe铜Cu汞Hg银Ag铂Pt金Au锰Mn钡Ba锂Li

b.化合物

氧化物:

水H2O过氧化氢H2O2氧化镁MgO氧化钙CaO二氧化锰MnO2氧化亚铁FeO三氧化二铁Fe2O3四氧化三铁Fe3O4氧化铜CuO氧化铝Al2O3一氧化碳CO二氧化碳CO2五氧化二磷P2O5二氧化硫SO2三氧化硫SO3氧化汞HgO

酸:

盐酸HCl硫酸H2SO4硝酸HNO3碳酸H2CO3

碱:

氢氧化钠:

NaOH氢氧化钙Ca(OH)2氢氧化钾:

KOH氢氧化亚铁Fe(OH)2氢氧化铁Fe(OH)3氢氧化铜:

Cu(OH)2氢氧化镁:

Mg(OH)2

盐:

硝酸钾KNO3硝酸镁Mg(NO3)2硝酸铝Al(NO3)3氯化钠NaCl氯化锌ZnCl2氯化亚铁FeCl2氯化铁FeCl3硫酸钠Na2SO4硫酸钙CaSO4硫酸铜CuSO4

硫酸铵(NH4)2SO4硫酸铝Al2(SO4)3硫酸铁Fe2(SO4)3硫酸亚铁FeSO4

碳酸钠Na2CO3碳酸氢钠NaHCO3碳酸钙CaCO3氯酸钾KClO3高锰酸钾KMnO4锰酸钾K2MnO4亚硫酸钠Na2SO3

二、常见离子符号:

H+Na+K+Ag+Hg2+Mg2+Ca2+Ba2+Cu2+Fe2+Al3+Fe3+Cl―OH―NO3―CO32―SO42―NH4+

三、常见原子团归类:

名称原子团化合价离子符号

+1

铵根NH4NH4NH4+

—1

氢氧根OHOHOH—

—1

硝酸根NO3NO3NO3—

—2

碳酸根CO3CO3CO32—

—2

硫酸根SO4SO4SO42—

四、初中化学方程式分类

A.  化合反应:

1.镁在空气中燃烧:

2Mg+O2点燃2MgO

2.铁在氧气中燃烧:

3Fe+2O2点燃Fe3O4

3.铝在空气中燃烧:

4Al+3O2点燃2Al2O3

4.氢气在空气中燃烧:

2H2+O2点燃2H2O

5.红磷在空气中燃烧:

4P+5O2点燃2P2O5

6.硫粉在空气中燃烧:

S+O2点燃SO2

7.碳在氧气中充分燃烧:

C+O2点燃CO2

B.分解反应:

8.水在直流电的作用下分解:

2H2O通电2H2↑+O2↑

9.双氧水与二氧化锰混合制氧气:

2H2O2MnO22H2O+O2↑

10.加热氯酸钾(有少量的二氧化锰):

2KClO3MnO2Δ2KCl+3O2↑

12.加热高锰酸钾:

2KMnO4△K2MnO4+MnO2+O2↑

五.常见的知识考点

一.物质的变化:

物理变化

化学变化

概念

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

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

伴随现象

物质的形状、状态等发生变化

常伴随有放热、发光、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

本质区别

变化时是否有其他物质生成

实例

石蜡熔化、水结成冰、汽油挥发

煤燃烧、铁生锈、食物腐败、呼吸

相互关系

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的过程中一定伴随物理变化,如石蜡燃烧时先发生石蜡熔化现象。

在发生物理变化时不一定伴随化学变化。

二.物质的性质:

物理性质

化学性质

概念

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

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实质

物质的微粒组成结构不变所呈现出的性质。

物质的微粒组成结构改变时所呈现出的性质。

实例

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溶解性、挥发性、吸附性、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等

可燃性、氧化性、稳定性、助燃性、还原性、酸性、碱性等

确定

由感官直接感知或由仪器测定

通过化学变化方可知

区别

是否需要通过化学反应表现出来

三.蜡烛的燃烧:

实验探究步骤

观察物质的性质、变化、现象

结论、解释

⒈观察蜡烛的制作材料

烛芯棉线、外壳石蜡

由石蜡制成

⒉点燃前

⑴观察蜡烛的颜色、

形态、形状

乳白色固态圆柱状

颜色:

乳白色

状态:

固态

⑵用小刀切下一块石蜡,投入水中

浮在水上,难溶于水,硬度小

密度比水小,硬度小,难溶于水

⑴用火柴点燃蜡烛,观察蜡烛火焰

火焰分为焰心、内焰、外焰三层,第二层最明亮,内层暗

石蜡具有可燃性,其火焰分为焰心、内焰、外焰三层,第二层最亮,内层暗

⑵取一根火柴,迅速平放在火焰中,1s后取出

火柴杆接触外焰部分先变黑

外层温度最高,加热用外层火焰

⑶用一干燥烧杯,罩在火焰上方,片刻,取下火焰上方的烧杯,迅速向烧杯内倒入少量石灰水,振荡

烧杯内壁有水雾,石灰水变浑浊

蜡烛燃烧生成了水和二氧化碳

熄灭蜡烛

⑴将蜡烛熄灭观察

有白烟

蜡烛燃烧时先由固态转变成液态,再汽化,而后燃烧

⑵用火柴点燃刚熄灭时的白烟

白烟燃烧

四.呼出的气体与吸入的空气成分比较:

实验探究步骤

观察物质的性质、变化、现象

结论、解释、化学方程式

⒈用排水法收集气体

⑴在两个集气瓶中装满水,用玻璃片盖住瓶口,倒放水中。

将塑料管小心插入集气瓶内,吹气

集气瓶中的水排出,集气瓶内充满气体

呼出的气体大部分没有溶于水

⑵在水中集满气体后,用玻璃片盖住瓶口,从水中取出正放于桌上

气体无色

呼出的是无色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大

⒉探究呼出气体的性质

⑴向一个盛空气的集气瓶和一个盛呼出气体的集气瓶中,各滴入几滴石灰水,振荡

盛空气的集气瓶内石灰水没有变浑浊,

盛呼出气体的集气瓶内石灰水变浑浊

人呼出气体中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

⑵将燃着的木条分别插入盛空气和呼出气体的集气瓶中

燃烧的木条在盛空气的集气瓶中持续燃烧一会熄灭;

燃烧的木条在盛呼出气体的集气瓶中立即熄灭

人呼出气体中含有较少的氧气

⑶取一块干燥的玻璃片对着呼气,并与放在空气中的另一块玻璃片比较

对着呼气的玻璃片上有水珠

人呼出气体中含有较多的水蒸气

鉴别氧气和二氧化碳:

方法①:

用燃着的木条分别伸入瓶内,使之燃得更旺的是氧气,使之立即熄灭的是二氧化碳;

方法②:

分别倒入澄清的石灰水,使之变浑浊的是二氧化碳,使之无明显变化的是氧气。

五.常用的仪器(仪器名称不能写错别字)

(一)初中化学实验常用仪器

反应容器可直接受热的:

试管、蒸发皿、燃烧匙、坩埚等

能间接受热的:

烧杯、烧瓶、锥形瓶(加热时,需加石棉网)

常存放药品的仪器:

广口瓶(固体)、细口瓶(液体)、滴瓶(少量液体)、集气瓶(气体)

用加热仪器:

酒精灯

计量仪器:

托盘天平(称固体质量)、量筒(量液体体积)(重点分析)

仪分离仪器:

漏斗

取用仪器:

药匙(粉末或小晶粒状)、镊子(块状或较大颗粒)、胶头滴管(少量液体)

器夹持仪器:

试管夹、铁架台(带铁夹、铁圈)、坩埚钳

其他仪器:

长颈漏斗、分液漏斗、(什么作用?

)石棉网、玻璃棒、试管刷、水槽

不能加热:

量筒、集气瓶、漏斗、温度计、滴瓶、表面皿、广口瓶、细口瓶等

简易装置气密性检查:

将导管的一端浸入水中,用手紧握试管外壁,看到导管中有气泡产生,当手离开后导管内形成一段水柱。

六.空气中氧气成分的测定:

1、装置图(见书P27)

2、实验现象:

a、剧烈燃烧,产生大量白烟,放出热量

b、(过一会儿白烟消失,装置冷却到室温后打开弹簧夹)烧杯内的水倒流入集气瓶,约占瓶子容积的1/5。

3、实验结论:

说明空气不是单一的物质;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

4、原理:

表达式:

磷(P)+氧气(O2)五氧化二磷(P2O5)

化学方程式:

4P+5O2

2P2O5

5、注意事项:

A、所用的红磷必须过量,过少则氧气没有全部消耗完B、要等集气瓶(装置)冷却后才能打开弹簧夹,

C、装置的气密性要好,(否则测量结果偏小),

D、要先夹住橡皮管,然后再点红磷(否则测量结果偏大)。

E、点燃红磷伸入瓶中要立即塞紧瓶塞(否则测量结果偏大)。

思考:

1、可否换用木炭、硫磺等物质?

如能,应怎样操作?

答:

不能用木炭或蜡烛(燃烧产生了气体,瓶内体积变化小),不能用铁(铁在空气中不能燃烧)

2、可否用镁代替红磷?

不能用镁,因为镁不但跟氧气反应而且还跟氮气等反应,结果测得的不只是空气中氧气的体积,会远远大于氧气的体积。

6、实际在实验中测得的结果比真实值小,其原因可能是:

A红磷量不足;B装置气密性差;C未冷却至室温就打开止水夹;D、没有预先在导管中装满水

7.空气的主要成分

(按体积分数):

氮气(N2)78%,氧气(O2)21%(氮气比氧气约为4:

1),稀有气体0.94%,二氧化碳(CO2)0.03%,其它气体和杂质0.03%。

空气的成分以氮气和氧气为主,属于混合物。

空气成分

氮气

氧气

稀有气体

二氧化碳

其他气体和杂质

体积分数

78%

21%

0.94%

0.03%

0.03%

8.a.纯净物:

由一种物质组成的

b.混合物:

两种或多种物质组成的,这些物质相互间没有发生化学反应,各物质都保持各自的性质。

注意:

划分纯净物、混合物的标准是根据物质的种类来划分的。

只含一种物质的就属于纯净物,含有几种物质的就属于混合物,

七.氧气的化学性质

(一)与非金属(碳、硫、磷)的反应

1、木炭(黑色固体)燃烧

实验现象:

在氧气中:

剧烈燃烧,发出白光,放出热量,生成一种无色无味气体,该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文字表达式:

碳(C)+氧气(O2)

二氧化碳(CO2)

化学方程式C+O2CO2

做木炭燃烧实验时,燃烧匙应慢慢从瓶口向瓶底伸入(充分利用瓶内的氧气)。

2、硫粉(淡黄色)燃烧:

实验现象:

在空气中:

发出微弱的淡蓝色火焰;放出热量、生成一种带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在氧气中:

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的火焰,放出热量、生成一种带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文字表达式硫(S)+氧气(O2)

二氧化硫(SO2)

化学方程式S+O2SO2

实验时,要在瓶底装少量水(吸收二氧化硫,防止污染空气)。

3、红磷(红色固体)的燃烧

实验现象:

在空气中:

发出黄白色火焰,放出热量,生成大量白烟

在氧气中:

剧烈燃烧,发出白光,放出热量,生成大量的白烟

文字表达式:

磷(P)+氧气(O2)

五氧化二磷(P2O5)

化学方程式:

4P+5O22P2O5

注意:

五氧化二磷(P2O5)是固体,不是气体

(二)与金属(镁、铁)的反应

1、镁带(银白色固体)在空气中燃烧

实验现象:

剧烈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放出热量,生成白色粉末状固体。

文字表达式:

镁(Mg)+氧气(O2)

氧化镁(MgO)

化学方程式:

2Mg+O22MgO

2铁丝(银白色固体)在氧气中燃烧

实验现象:

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热量,生成一种黑色固体。

文字表达式:

铁(Fe)+氧气(O2)

四氧化三铁(Fe3O4)

化学方程式:

3Fe+2O2

Fe3O4

注意:

集气瓶底部铺少量的细沙或加少量的水,防止生成的固体物质溅落瓶底,致使集气瓶炸裂。

铁丝在空气中不能燃烧

(三)与某些化合物(蜡烛、酒精)的反应——产物均为:

二氧化碳和水

实验现象:

比空气中燃烧剧烈,发出白光,集气瓶内壁出现水珠,有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无色无味气体产生。

文字表达式:

石蜡+氧气(O2)

二氧化碳(CO2)+水(H2O)

八.反应的基本类型:

①:

化合反应:

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应。

可表示为:

A+B+……→E(简称“多合一”)

②:

分解反应:

由一种反应物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他物质的反应。

可表示为:

AB→A+B+……。

(简称:

“一变多”)

九.考点一、工业制法(分离液态空气法)

原理:

利用液态氧和液态氮的沸点不同。

——物理变化(蒸馏)

(1)具体过程

 

(2)注意:

该过程是物理变化

考点二、氧气的实验室制法(化学变化)

1、双氧水(过氧化氢)制取氧气

A、药品:

过氧化氢(H2O2)和二氧化锰(黑色粉末MnO2)

B实验原理:

化学方程式:

2H2O2MnO22H2O+O2↑

注:

MnO2在该反应中是催化剂,起催化作用

C、装置:

固体与液体反应,不需加热(双氧水的为一类)

注意事项:

①、分液漏斗可以用长颈漏斗代替,但其下端应该伸入液面以下,防止生成的气体从长颈漏斗中逸出;

②、导管只需略微伸入试管塞

③、去看《大讲堂》各仪器的优点

2、用高锰酸钾、氯酸钾制取氧气

A、药品:

、高锰酸钾(暗紫色固体)、氯酸钾(白色固体)与二氧化锰(黑色粉末)

B、原理:

 

①加热氯酸钾(有少量的二氧化锰):

方程式:

2KClO3

2KCl+3O2↑

注意:

MnO2在该反应中是催化剂,起催化作用

② 加热高锰酸钾:

表达式:

高锰酸钾(KMnO4)

锰酸钾(K2MnO4)+二氧化锰(MnO2)+氧气(O2)

方程式:

2KMnO4K2MnO4+MnO2+O2↑

C、装置:

加热固体制气体(加热氯酸钾的为一类)

D、操作步骤:

(连)查、装、定、点、收、离、熄。

①连接装置:

先下后上,从左到右的顺序。

②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将导管的一端浸入水槽中,用手紧握试管外壁,若水中导管口有气泡冒出,证明装置不漏气。

松开手后,导管口出现一段水柱。

③装入药品:

按粉末状固体取用的方法(药匙或纸槽)

④固定装置:

固定试管时,试管口应略向下倾斜;铁夹应夹在试管的中上部

⑤加热药品:

先使试管均匀受热,后在反应物部位用酒精灯外焰由前向后加热。

⑥收集气体:

a、若用排水集气法收集气体,当气泡均匀冒出时再收集,刚排出的是空气;水排完后,应用玻璃片盖住瓶口,小心地移出水槽,正放在桌面上(密度比空气大)(防止气体逸出)

b、用向上排空法。

收集时导管应伸入集气瓶底部(为了排尽瓶内空气)

用排水法收集时,导管放在集气瓶口

⑦先将导管移出水面

⑧再停止加热

E、易错事项:

a).试管口要略微向下倾斜:

防止生成的水回流,使试管底部破裂。

药品应平铺在试管底部

b).导气管伸入发生装置内要稍露出橡皮塞:

有利于产生的气体排出。

c).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时,试管口塞一团棉花:

防止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气管,污染制取的气体和水槽中的水。

d).排气法收集气体时,导气管要伸入接近集气瓶底部:

有利于集气瓶内空气排出,使收集的气体更纯。

e).实验结束后,先将导气管移出水面,然后熄灭酒精灯:

防止水槽中的水倒流,炸裂试管。

F、收集方法:

①排水法(不易溶于水)②向上排空法(密度比空气大)

G、检验、验满

检验:

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内,发现木条复燃,说明是氧气;

验满:

用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若木条复燃,证明已满。

考点三、催化剂:

1、概念:

在化学反应中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反应速率(加快或变慢),但本身的化学性质和质量在反应前后没有发生变化的物质。

2、特点:

两不变(质量、化学性质)、一改变(反应速率)

注意:

①催化剂不能改变生成物的质量,不能决定反应的进行

②催化剂不是反应物、又不是生成物

③催化剂仅针对某一反应,并不是所有反应的催化剂

④某一反应的催化剂可能不只一种

3、二氧化锰在一些反应中不只作催化剂,催化剂不一定就只有二氧化锰。

(在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中,催化剂可以用硫酸铜溶液、氧化铁、氧化铜、红砖粉末)。

在氯酸钾制取氧气中,二氧化锰的质量和化学性质不变,但质量分数变大。

十.水的组成(考点一)

1、水的组成:

(1)电解水的实验

A.电源种类---直流电

B.加入硫酸或氢氧化钠的目的----增强水的导电性

C.化学反应:

电解水口诀:

正氧负氢,氢二氧一

化学方程式:

2H2O

2H2↑+O2↑

产生位置负极正极

体积比2:

1

质量比1:

8

D.检验:

O2---出气口置一根带火星的木条----木条复燃

H2---出气口置一根燃着的木条------气体燃烧,发出淡蓝色的火焰

(2)结论:

水是由氢、氧元素组成的。

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而原子不可分。

2、氢气

1、物理性质:

密度最小的气体(向下排空气法);难溶于水(排水法)、无色无味的气体

证明氢气密度比空气小的方法:

用氢气吹肥皂泡,若肥皂泡上升,则密度比空气小

2、化学性质:

可燃性(用途:

高能燃料)  

文字表达式:

氢气(H2)+氧气(O2)

水(H2O)

化学方程式:

2H2+O2

2H2O点燃前,要验纯

现象:

发出淡蓝色火焰,放出热量,有水珠产生

注意:

混有一定量的空气或氧气的氢气遇明火会发生爆炸,因此点燃前必须验纯。

考点二、物质的分类

1、概念单质:

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例:

氢气、氧气、红磷等

化合物:

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例:

水、高锰酸钾等

氧化物:

由两种元素组成,且含有氧元素的纯净物例:

二氧化硫、氧化铁等

注意:

单质、化合物前提必须是纯净物,即划分单质、化合物的标准是根据纯净物的元素种类来划分的。

若只含一种元素的纯净物就属于单质;若含有几种元素的纯净物就属于化合物

2、物质分类的步骤

①根据物质种类分为纯净物与混合物

②写出纯净物的化学符号

③根据元素种类将纯净物分为单质与化合物

十一.分子

1、基本性质:

⑴质量、体积都很小;

⑵在不停地运动且与温度有关。

温度越高,运动速率越快例:

水的挥发、品红的扩散;

⑶分子间存在间隔。

同一物质气态时分子间隔最大,固体时分子间隔最小;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就是分子间的间隔受热时增大,遇冷时变小的缘故。

⑷同种物质间分子的性质相同,不同物质间分子的性质不同。

2.含义:

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例:

氢分子是保持氢气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3.原子的含义: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最小的微粒。

例:

氢原子、氧原子是电解水中的最小粒子

4、分子与原子的比较

分子

原子

定义

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最小的微粒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性质

体积小、质量小;不断运动;有间隙

联系

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分子、原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区别

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5、化学反应的实质:

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分裂为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

十二.考点一、水、蒸馏水、冰水混合物都是纯净物;自然界的水、矿泉水、盐水、糖水、雪碧饮料等都是混合物

考点二净化水的方法:

沉淀、过滤、吸附、蒸馏

1、沉淀(吸附沉淀):

试剂:

明矾净水原理:

利用明矾溶于水形成的胶状物对水的杂质进行吸附,从而达到净化的目的。

2、过滤①适用范围:

用于分离难溶性固体与液体(或可溶性固体)

②操作注意事项:

“一贴二低三靠”(各操作的注意事项,原因)

“一贴”:

滤纸紧贴漏斗的内壁

“二低”:

(1)滤纸的边缘低于漏斗口

(2)漏斗内的液面低于滤纸的边缘

“三靠”:

(1)漏斗下端的管口紧靠烧杯内壁

(2)用玻璃棒引流时,玻璃棒下端轻靠在三层滤纸的一边

(3)用玻璃棒引流时,烧杯尖嘴紧靠玻璃棒中部

③仪器:

铁架台、烧杯、玻璃棒、漏斗玻璃棒的作用:

引流作用

④过滤后,滤液仍然浑浊的可能原因有:

A仪器不干净B倾倒液体时液面高于滤纸边缘C滤纸破损

3、吸附常用的吸附剂:

活性炭(具有吸附性):

除去水的难溶性杂质、色素和异味。

4、蒸馏:

利用液体沸点不同将液体分离的方法

蒸馏的装置:

见书P57,图3-21和3-22

考点三、硬水与软水1、定义硬水是含有较多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例:

井水

软水是不含或含较少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

例:

开水

2.鉴别方法:

用肥皂水,有浮渣产生或泡沫较少的是硬水,泡沫较多的是软水

3.硬水软化的方法:

蒸馏、煮沸

十三.原子的构成

1.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原子序数

2.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注意:

①原子中质子数不一定等于中子数②并不是所有原子的原子核中都有中子。

例如:

氢原子核中无中子

3.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十四.元素

1.元素的种类由原子的质子数决定,质子数不同,元素种类不同。

元素

原子

含义

宏观概念,只分种类不计个数

微观概念,既分种类又分个数

适用范围

从宏观描述物质的组成。

常用来表示物质由哪几种元素组成。

如水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

从微观描述物质(或分子)的构成。

常用来表示物质由哪些原子构成或分子由哪些原子构成,如水分子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铁由铁原子构成。

联系

元素是同类原子的总称,原子是元素的基本单元

2.元素的分布:

①地壳中含量前四位的元素:

O、Si、Al、Fe②生物细胞中含量前四位的元素:

O、C、H、N

③空气中前二位的元素:

N、O注意:

在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

3.元素符号:

1、表示的意义:

表示某种元素、表示某种元素的一个原子。

例如:

O:

表示氧元素;表示一个氧原子。

2、原子个数的表示方法:

在元素符号前面加系数。

因此当元素符号前面有了系数后,这个符号就只能表示原子的个数。

例如:

表示2个氢原子:

2H;2H:

表示2个氢原子。

4.元素周期表

1、发现者:

俄国科学家门捷列夫结构:

7个周期16个族

2、元素周期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①同一周期的元素原子的电子层数相同,电子层数=周期数

②同一族的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最外层电子数=主族数

3、

原子序数=质子数=核电荷数=电子数

4、元素周期表中每一方格提供的信息:

 

5.元素的化学性质由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决定。

十五.离子

1、概念:

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

2、分类及形成:

阳离子(由于原子失去电子而形成)带正电

阴离子(由于原子得到电子而形成)带负电

注意:

原子在变为离子时,质子数、元素种类没有改变;电子数、最外层电子数、元素化学性质发生了改变。

3、表示方法:

在元素符号右上角标明电性和电荷数,数字在前,符号在后。

若数字为1时,可省略不写。

例如:

钠离子:

Na+。

4、离子符号表示的意义:

表示一个某种离子。

例如:

Fe3+:

一个铁离子

5、元素符号右上角的数字的含义:

表示一个离子所带的电荷数。

例如:

Fe3+:

3表示一个铁离子带3个单位的正电荷

6、离子中质子数与电子数的关系:

阳离子:

质子数>电子数阴离子:

质子数<电子数

7、离子与原子的区别与联系

粒子的种类

原子

离子

阳离子

阴离子

粒子结构

质子数=电子数

质子数>电子数

质子数<电子数

粒子电性

不显电性

显正电

显负电

符号

用元素符号表示

用离子符号表示

用离子符号表示

相互转化

阳离子原子阴离子

相同点

都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质量、体积都很小;在不停运动;有间隙

8、离子个数的表示方法:

在离子符号前面加系数。

例如:

2个钠离子:

2Na+

十六.一.化学式

1、概念:

用元素符号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