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激发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511151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8.1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如何激发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如何激发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如何激发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如何激发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如何激发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如何激发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如何激发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如何激发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如何激发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如何激发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如何激发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Word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如何激发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Word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如何激发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Word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如何激发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Word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如何激发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Word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如何激发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Word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如何激发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Word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如何激发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Word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如何激发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Word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如何激发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Word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如何激发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Word格式.docx

《如何激发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如何激发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Word格式.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如何激发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Word格式.docx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开始变得更自由、更灵活,学生也始终在愉快的状态下积极地学习数学,这的确是我们数学教学改革的一个可喜变化。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曾说:

“就数学本身来说,是壮丽多彩、千姿百态、引人入胜的……”入迷才能叩开思维的大门,智力和能力才能得到发展。

教师要善于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充分利用数学课堂,把它创设成充满活力、魅力无穷的空间,从而激发学生的思维,让他们积极地感受数学美,去追求数学美。

如何上好数学课,使数学课灵动起来呢?

由于数学的抽象性和严谨性,数学中程式化、符号化的东西很多,再加之原有教材割断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有些教师教育观念落后,导致数学课堂教学往往比较沉闷、呆板。

随着课程实验工作的不断深入和逐步推广,新一轮课程改革对基础教育的冲击与影响将更为突出、更为集中、更为直接地体现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之中,说到底就是激活课堂,引领学生最终实现一种积极向上、轻松愉悦、富于激情和趣味的学习。

新课标也指出:

“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那么,如何激活课堂,让数学学习变得生动活泼,促成学生自我发展,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从生活经验入手,创设情境调动课堂气氛

心理学研究表明,恰当、适宜的环境能有效激发人们的热烈情绪,提高活动的质量和效果。

在教学中,为学生的学习活动创设和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让他们的学习置于一种真实、优美、和谐的场景中,从而激发对学习的热情。

年幼的孩子是非常需要新鲜感的,对于一板一眼的事物,经常会面露难色,不敢兴趣。

就像对待数学一样,如果单纯的以考试题的方式来问孩子的话,孩子可能就兴趣平平,甚至是产生抗拒,尤其是年纪大一点的孩子。

我的建议是,在孩子还没有上小学的时候,父母就要有危机感,做一些准备,避免孩子上学后排斥数学。

我所说的这个准备呢,就可以用生活中的各种事情来教育孩子,提高孩子对数学的兴趣。

例如,水果教育法,用水果的方式,教孩子加减法;

发掘自然界中的一些数学题,考察孩子,鼓励孩子克服难关……无论如何,这些方式都是来源于生活,是孩子接触最多,最亲密的事情,对待身边的事情,孩子会比较容易接受,也会在不知不觉中进入到了父母的圈套中,在毫无防备之下,消除了对待数学的恐惧,慢慢从不排斥到感兴趣。

1、情境的创设可以使原有抽象、逻辑、符号化的学习内容变得生动、直观、真切,缩短时空距离,扫除学习障碍,有利于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引起情感上的共鸣。

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是有密切联系的,新教材中也给出了许多例子,教师要尽量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或生活经验入手引出学习内容,这样学生乐于接受。

也可以让学生例举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

小学生有着好奇心、疑问心、爱美心强和活泼好动的特点。

数学教师要从这些方面多去思考,充分地发挥小学生非智力因素在学习中的作用,在课堂中创设出学与“玩”融为一体的教学方法,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

教材是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的,但并非每个学生都接受,因教材存在一定的难度。

为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知识水平的高低及接受能力是强弱等,运用心理学、教育学的基本原则指导课堂教学。

如一个刚入学的学生,数学知识一片空白,对数学也谈不上兴趣。

在老师的指导下,了解数学在工农业及科学技术领域的重要价值进而认识到学好数学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

小学阶段数学教学不宜采用抽象的陈述,抽象的陈述不利于学生深刻准确地理解所学内容,学习准确也就提不起来。

因此,课堂教学应用直观的教学手段,利用实物、线段等进行教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例如,在第一册教材中,教学“多”与“少”时,教师光讲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或少几)学生听起来是很抽象的,这时,教师应用实物进行比较。

谁比谁多;

反过来,谁比谁少,多出的和少出的是否同样。

通过实物的操作和比较,学生就易理解掌握。

又例如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时,我课前就准备用木条折成长方形和正方形,上课时拉开,让学生量一量小木条的长度,再折成图形让学生计算,使学生明白这图形的周长就是小木条的长度,从而理解周长的意义,接着出现“篱笆”的长,“围墙”的长等就容易理解了。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既要重视直观教具的使用,还要尽可能地让学生参与实践操作活动,仅教师演示,没有学生的亲自操作,学生获得的知识还比较肤浅。

只有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学习活动,才可能使所有学生获得比较充分的知识。

例如,教圆柱的侧面积时,让学生拿不同大小的圆柱体罐头,把外面贴的商标纸剪开,展开后看是什么形状。

大家通过动手认识到:

把圆柱体的侧面展开是一个长方形或正方形,它米的长是圆柱的底面周长,宽是圆柱的高。

从而得出圆柱体的侧面积,等于底面周长乘以高。

这样学生学得主动、活泼,不仅理解了圆柱体侧面积的概念,掌握了计算侧面积的公式,而且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

如:

教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的面积计算时,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发现并掌握了其面积计算公式。

同时在摆弄具体事物时,思维易于发散,印象极其深刻,学习兴趣越学越浓。

2、生活中充满着数学,一个优秀的数学教师要善于在学生的生活中抽象出数学问题,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

利用故事、生活实例等引入新课数学来源于生活又为生活服务,与生活密切相关。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用身边的生活现象或者有趣的小故事引入新课,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消除学生的恐惧感(有许多学生都认为数学很神秘、很难学)。

例如在教学“百分数的认识”这一节时,我采用这样的实例引入:

“小芳的爸爸和小丽的爸爸酒量相当,有一天两位大人都被朋友叫出去应酬。

但是没过多久,小丽的爸爸就扶着小芳的爸爸进了小区,小芳的爸爸嘴里一个劲儿说自己没喝醉,但是走路却跌跌撞撞,趔趔趄趄。

小丽的爸爸一点事没有,还问小芳的妈妈说:

‘怎么我喝了半斤白酒没事,他也喝了半斤白酒就醉了呢?

要知道我们两个可是酒量相当呢。

’同学们,大家想想是为什么呢?

”这样的生活实例,使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会主动跟随教师参与新知识的探究。

比如,教师在教学“比的意义”之后,可以让学生了解自己身上有许多有趣的比:

拳头的周长与脚长的比使1∶1;

身高与脚长的比是7∶1;

体重与血液的重量的比是13∶1……,知道了这些有趣的数据有什么用处呢?

如果你到商店去买袜子,只要将袜底在拳头上绕一周就知道袜子只否适合你穿;

如果你当了公安人员,凭借坏人的脚印,你就可以估计到坏人的身高;

如果你想知道自己血液的重量,只要你称称自己的体重,马上可算出来。

再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一课时,我运用事先准备好的漂亮的图片创设情境,讲故事引入:

夏季的一天,一只小蜻蜓在草地上飞来飞去捉蚊子,忽然飞来了一只美丽的小蝴蝶,绕着小蜻蜓飞来飞去,小蜻蜓生气了,小蝴蝶却笑着说它们是一家人,小蜻蜓不相信,小蝴蝶带着小蜻蜓去找它们家族的成员,它们找到了树叶,小蝴蝶说在图形王国里它们三个是一家人。

同学们,为什么小蝴蝶要这样说呢?

这样引入新课,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兴趣浓厚,注意力集中,主动去探究对称图形的共同特征。

在应用活动中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数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广的学科,教师要使学生了解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身边,从而产生学习兴趣。

如在学习百分数知识时,教师要求学生搜集饮料瓶、商品外包装上的百分数;

搜集日常生活中的百分数(如在报纸上写着的百分数),让学生解释含义,从而加深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使学生了解到生活离不开数学知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又使学生进一步关注以后生活中的百分数。

再如讲到“比的意义”这一节时,可让学生了解人体中大致的比,如拳头的周长与脚长之比是1:

1,身高与胸围的长度之比为2:

1,身高与脚长之比为7:

1,体重与血液重量的比为13:

1,知道这些有趣的比,你能用这些知识解决哪些问题?

总之,数学知识的应用是广泛的,大至宏观的天体运动,小至微观的质子、中子运动的研究,都离不开数学知识。

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数学的实用性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是非常必要的,也是完全可能的。

生活中充满着数学,一个优秀的数学教师要善于在学生的生活中抽象出数学问题,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

2、动手实践让学生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1、创造应用机会,产生学习兴趣;

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小学生对于学习数学很可能会感到枯燥无味,教师如果从多方面启发,并通过演算题目,使学生了解到数学与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经济建设及日常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对学生可以直接应用的数学知识、技能,尽可能地创造实地应用的机会,那么学生就感到学习数学的必要从而产生学习兴趣。

例如,教学“统计和可能性”这部分内容,我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感兴趣的事件引入,请学生调查了解好朋友的出生年、月、日,或者好朋友喜欢吃的水果、喜爱的体育运动等。

在调查的基础上,填写统计表,绘制统计图,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被调动起来。

通过这样的活动,加深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使学生了解到生活离不开数学知识,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用结合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学是一门应用很广的学科,家长要使学生了解数学知识的价值,从而产生学习兴趣。

小学生对于学习数学开始会感到枯燥无味,应该从多方面启发,并通过演算题目,使学生了解到数学与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经济建设及日常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

对学生可以直接应用的数学知识、技能,应尽可能地创造实际应用的机会。

教师在教学时必须创造条件,让学生动手操作,通过摆弄学具,帮助学生获取知识解决问题。

例如,在教学“圆锥的体积”的课堂活动中,我给每组的同学提供了等底等高的圆柱容器和圆锥容器各一个。

让他们动手量一量圆柱容器的水是圆锥容器的几倍。

操作完成后,再让他们自己交流、归纳,说一说圆柱和圆锥体积之间的联系,进而推导出圆锥体的体积计算公式。

像这种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进行动手操作,既促进了学生的思维发展,又使他们享受到通过动手操作,经历圆锥体积计算公式的形成过程,获取知识的乐趣,也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例如,一年级学生学了元、角、分以后,家长可以通过让孩子买小商品的办法熟悉元、角、分。

孩子的特点是活泼好动,他们的思维发展处于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过渡阶段。

因此,在教学或辅导时,必须创造条件,让孩子动手操作,通过摆弄学具,帮助孩子获取知识,解决问题。

提起数学,孩子常会联想到艰苦的思索、繁难的演算、复杂的逻辑推理,因此认为数学学习是一种枯燥的、艰苦的劳动。

其实数学教材有它自己的特点,蕴含着可激发学习兴趣的很多因素。

教师和家长应挖掘这些因素,充分发挥教材中内在的潜力作用,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数学教材有自己的特点,蕴含着丰富的可产生学生兴趣的因素。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

“接近和探究事物本质及其因果联系的实质,这一过程本身乃是兴趣的源泉。

”教师应挖掘这些因素,充分发挥教材中内在的潜力作用,创设情境,使学生产生兴趣。

例如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由学生出题,教师与学生比赛,看谁判断快,学生对教师的“秘诀”产生了兴趣,迫切想要了解,强烈的求知欲望已经成为一种求知的“自我需要”。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各种情境的创设已越来越重视,特别是利用多媒体设计情景,学生的兴趣被激发,课堂效率大大提高。

再例如,在五年级下册“数的乘除”这一单元中,在教“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向学生介绍说:

“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只看数的个位,那能被3整除的数也看个位,行吗?

让学生验证发现:

3的倍数的个位数各种情况都有,显然不能再用看“个位的方法”来判断,再告诉学生:

“老师有一个判断的‘法宝’,随便哪位同学站起来说出一个任意数,我都能迅速判断出来,能否被3整除,可请同学们说出大一点的数,考考老师,看是否有效?

”听我这么一说,他们争先恐后地出题考我,我立即报出答案,并请同学们加于检验,结果准确无误,这时我话锋一转,进入新课,他们马上会兴趣倍增地进入新知的学习。

在教学中根据学生好奇的心理特点,给学生设置一个个悬念,他们一定会探索其中的缘由。

这样不仅给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又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活动中来,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调动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是学生渴求获得知识,是在了解的基础上形成的。

如在比较分数“”与“”的大小时,我给学生这样的问题:

把一个饼平均分给2个同学每人分得的多还是平均分给4个同学每人分得的多?

大家分分看,这样就能引起学生的心理活动,他们会积极思考,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

在这个比例中,学生很快就明白分子相同时,分母大的分数值小,分母小的分数值大,从而理解其意,更为重要的是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也体验到一种学习的欢乐。

对学习数学也产生了极浓厚的兴趣,学习成绩就会逐步提高,教学质量也会相应提高。

小学生年龄小,抽象思维能力弱,教师应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和创造各种图形或物体,调动各种感观参与实践,同时教给学生操作方法,让学生通过观察、测量、拼摆、画图、实验等操作实践,激发思维去思考,从中发现数学知识,掌握数学知识。

所以让学生动手实践,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

“三角形的认识”是一节比较枯燥的概念课,我让学生用彩色塑料条围成三角形,并投影到银幕上。

通过观察,学生很快发现图1和图2是用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三角形。

图3虽用了三条线段,但首尾不相交,所以不是三角形。

定义从直观的观察之中升华出来了:

“用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三角形。

”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了理性认识。

加强操作活动,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不仅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顺应他们好奇、好动的特点,而且能丰富他们的感性认识,帮助他们学习数学知识,从而培养他们的创造精神。

动手操作活动是一种主动学习活动,它具有具体形象,易于促进兴趣,便于建立表象,有利于理解知识等特点。

它需要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活动,动脑思考,动口表达,并需要学生独立、自觉地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2、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

新课程理念告诉我们,任何学习都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地接受外在信息和简单地传递、复制书本知识,而是主动地根据先前认识结构注意和有选择地知觉外在信息,构建当前学习内容。

新课标指出: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

”为了学习新知识,必须有一定的知识积累,但具备先前的知识并不意味一定能学到、学好新的知识。

例如在教学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时,首先让学生回想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计算公式是怎样得到的?

思考能否把圆也转化为以前学过的图形而推导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

接着让学生分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最后评价统一,补充完善各组的思维方法。

整个活动过程,通过教师激活学生的知识积淀,面对新问题自然而然地利用先前经验进行真实的认识过程,亲自体验到前后经验的对比和变化历程,心灵产生深深地震动,感受到实实在在的变化和收获。

因而,新课程改革要求我们教师积极引导学生开展自主探究性学习,努力培养学生形成一种依靠已有的知识储备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从已学的知识中独立获取新知识,得到新经验,产生新创造。

根据费赖登塔尔的观点,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应注意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的精神。

总之,就是使学生在愉快的操作活动中掌握抽象的数学知识,既发展学生的思维,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比如,在教学“三角形内角和”一节时,为了让学生们对这个问题的认识更为深刻,我让学生四人成一小组,每人画一个三角形(任意三角形),然后,各人拿出量角器来测量自己画的三角形三个内角之和是多少,把测量的结果记录下来进行比较,大家会发现,测量的结果都是180度。

接着,我又让学生撕一撕:

把剪好的三角形纸片的三个角分别撕下来,拼在一块,大家会发现三个角都组成了一个平角,还是180度。

此时,大家都对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已确信无疑了。

教学实践证明,让学生动手操作参与教学,比看教师拼、摆,听教师讲解获得的知识牢固得多,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发展学生的数学潜能。

三、用新理念,新科技,新知识,(如分组讨论、相互质疑问难、自制教具、多媒体课件教学等)构建轻松和谐的多变的课堂形式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题,特别是小学生年龄小,上课注意听讲时间短,持久性差,因此,教师设计教学过程和教学环节必须充分考虑儿童的心理特点和需要,采用多变的课堂形式(如分组讨论、相互质疑问难、自制教具、多媒体课件教学等)来提高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1、故事激趣

喜欢听故事是孩子的天性。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

“学习是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知识的兴趣。

”有了兴趣学习就不会成为负担,而会成为一种追求;

有了兴趣,学生才会去积极的探索,才能积极地提出问题,才能创造性地运用知识,变苦为乐。

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的学习兴趣,结合知识创设情境,在情境中引出知识。

例如在教商末尾有0的除法时,我运用吗、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讲一个“八戒分桃”的故事:

在教学中,教师经常用讲故事的形式来引入课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我讲了这样一个小故事去激发学生:

在一座山上有许多猴子,大家都喜欢吃猴王做的饼。

有一天,猴王做了三块大小一样的饼分给小猴吃。

它把第一块饼平均分成两块,分给小猴甲一块。

小猴乙见到说:

“太少了,我要两块。

”猴王就把第二块饼平均切成四块,分给小猴乙两块。

小猴丙更贪吃,它抢着说:

“我要三块,我要三块。

”于是,猴王又把第三块饼平均切成六块,分给小猴丙三块。

讲完故事后提问:

同学们,你们觉得这样分公平吗?

三只小猴分得一样多吗?

为什么?

学生感到这个故事很有趣,极大地提高了学生思考的积极性,教学效果不言而喻。

我趁热打铁,又讲到:

一天,猪八戒带着20只小猴子到果园去摘了90个桃子,然后对小猴子们说:

“90个桃子,你们20人来分,每人分4个,剩1个就给俺老猪吧。

”他怕小猴子不相信,就列了一道算式9÷

2=4……1,小猴子们信以为真,就各自拿着自己的桃子吃开了。

直到孙悟空赶来,才戳穿了八戒的骗局。

同学们,你们知道聪明的孙悟空是怎样发现八戒的骗术吗?

这样引入新课,使原来比较枯燥的计算题教学富有了童趣,使学生兴趣浓厚,注意力非常集中的主动去研究商末尾有0的除法计算方法。

2、操作激趣

兴趣是最好是老师。

为了让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我们可以创设一些悬念启发学生把生活中的现象与问题变为数学是对象,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和数学紧密联系起来。

从数学的角度,并用数学的知识对其进行思考,对之进行解释、阐述,让学生认知到平时学习是数学知识对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很有帮助,唤起学生的有意注意,引起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好奇心,使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在能被2、5整除的数的教学中,教师请学生任意举一个数,教师能快速判断出它是否能被2整除。

随着学生列举的数的增多,教师依然十分快速地判断出结果。

秘密何在呢?

学生们的兴趣被调动起来了,学习的热情很高涨,他们以积极主动的态度投入到新知识的学习中。

这样学习的思维在教师提供信息的撞击和我引导下得以活跃,使双方都沉浸在一种轻松的研讨气氛中。

俗话说:

“眼过千遍,不如手过一遍。

”这充分说明了动手操作不仅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为学生进行思维提供支柱,而且往往让人恍然大悟,产生学习兴趣。

如教学“口算除法”的例题42÷

3时,课前布置学生准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