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复习古诗词鉴赏知识点.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5111616 上传时间:2023-06-30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6.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复习古诗词鉴赏知识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高考复习古诗词鉴赏知识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高考复习古诗词鉴赏知识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高考复习古诗词鉴赏知识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高考复习古诗词鉴赏知识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高考复习古诗词鉴赏知识点.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高考复习古诗词鉴赏知识点.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高考复习古诗词鉴赏知识点.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高考复习古诗词鉴赏知识点.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高考复习古诗词鉴赏知识点.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高考复习古诗词鉴赏知识点.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高考复习古诗词鉴赏知识点.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高考复习古诗词鉴赏知识点.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高考复习古诗词鉴赏知识点.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高考复习古诗词鉴赏知识点.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高考复习古诗词鉴赏知识点.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高考复习古诗词鉴赏知识点.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高考复习古诗词鉴赏知识点.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复习古诗词鉴赏知识点.docx

《高考复习古诗词鉴赏知识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复习古诗词鉴赏知识点.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复习古诗词鉴赏知识点.docx

高考复习古诗词鉴赏知识点

一、分析形象型  

  1.提问格式:

 

  ⑴这首诗塑造了什么样的形象?

 

  ⑵试说说这首诗中的形象特点?

 

  ⑶通过诗中的形象塑造,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2.解答分析:

 

  形象(意象):

a、人(诗歌中塑造的人物形象或抒情主人公);b、物(咏物诗或杂诗中的物象);c、景(写景诗或杂诗中的景象) 

  ⑴懂得意象合成意境,意境凸现形象。

 

  ⑵形象蕴含诗人的思想和情感。

 

  ⑶分析诗歌形象要根据诗歌描写的具体物象和画面识别其性质,在读懂诗歌的基础上概括出诗歌的象征意义和社会意义。

 

  3.答题步骤:

 

  ⑴概说塑造了什么形象。

 

  ⑵结合诗句内容或表达技巧具体分析形象特点。

 

  ⑶揭示形象表现的意义(情感、理想、追求、品性等)。

 

  4.答题示例:

 

  早 梅 

  张渭 

  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

 

  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消。

 

  问 诗人是如何借梅展示自我形象的?

 

  答 (步骤一)本诗展现了早梅耐寒而立、迎风而发的形象。

 

  (步骤二)“寒”字点明早梅生存条件的恶劣;“迥”字表现出早梅的孤单;“白玉条”之喻、疑梅为雪之错觉,鲜明地表现出早梅冰清玉洁之质。

 

  (步骤三)作者以梅自喻,展示了一个孤寂傲世、坚韧刚强、超凡脱俗的自我形象。

 

  

  二、分析意境型 

  1.提问方式:

 

  ⑴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⑵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⑶某几句诗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

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2.解答分析:

 

  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

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象的境界。

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

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3.答题步骤:

 

  ⑴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⑵概括景物营造的氛围特点。

 

  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明净绚丽、幽静深寂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⑶分析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切忌空洞,要答具体。

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

 

  4.答题示例:

 

  绝句二首( 其一)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

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问 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请简要分析。

 

  答(步骤一)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

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

 

  (步骤二)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

 

  (步骤三)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

 

  

  三、分析技巧型 

  1.提问方式:

 

  ⑴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达技巧(表现手法、艺术手法、艺术技巧)?

 

  ⑵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手法(艺术手法、表达技巧)。

 

  ⑶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

有何效果?

 

  ⑷这首诗(某某诗句)在写景(抒情、描写人物/某某)上有什么特点?

 

  2.解答分析:

 

  这类提问注重的是诗歌整体的艺术表现特色,主要应从诗歌的整体构思、诗歌整体的艺术技巧方面来解答。

 

  3.答题步骤:

 

  ⑴明手法:

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⑵释理由:

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

 

  ⑶析作用:

此手法怎样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4.答题示例:

 

  早 行 

  陈与义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问 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有何效果?

 

  答(步骤一)主要用了反衬手法。

 

  (步骤二)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

 

  (步骤三)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心中由飘泊引起的孤独寂寞。

 

  古诗的“虚”,指直觉中看不见摸不着,却又能从字里行间体味出的那些虚象和空灵的境界;“实”则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

 

  

  四、古诗中的“虚”“实”运用 

  1. 眼前之景为实,想象虚构构之景为虚 

  以《雨霖铃》为例: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年泪眼,竟无语凝噎。

这些诗句,写的都是眼前的实景实事实情,是“虚”。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这三句,则是半虚半实。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这三句,是想象之景,属虚写。

 

  2、现实之景为实,已逝之景之境、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为虚 

  以《念奴娇赤壁怀古》为例: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这是苏轼游黄岗城外的赤鼻矶所见到的景象,当算是“实”。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这三句,再现了火烧赤壁这一历史画面,显然不是发生在眼前的实景,故属虚写。

 

  3、形象为实,抽象为虚;有限为实,无限为虚 

  以《虞美人》为例:

一江春水向东流。

这一句,写愁绪。

愁绪本是很抽象,李煜却将之化成了“一江春水”气势汹涌,不可遏止,化抽象为形象,化虚为实。

 

  又如《游园不值》: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这两句,以少胜多,以有限之红杏表现无限之春意。

这是化实为虚。

 

  4、侧面为实,正面为虚 

  以马致远的《天净沙?

秋思》:

小桥流水人家。

这一句子以温馨景象,反衬人的孤独、凄凉的心境。

 

  5、虚实结合的作用 

  虚实结合,可大大丰富诗中的意象,开拓诗中的意境,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充实人们的审美趣味。

有时能形成强烈的对比,有时能形成渲染烘托,从而突出诗歌的中心。

 

  

  五、鉴赏手法 

  诗歌艺术手法,又叫表达技巧,,包括表达方式、表现方法(表现手法、写作技巧、写作手法)、修辞手法、篇章结构、语言特色等。

 

  

(一)表达方式:

记叙、描写(虚实、动静)、议论、抒情等。

 

  1、记叙,记叙人物的经历或事情的发生、发展、变化过程。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陆游《书愤》)用叙述的方式写自己亲临抗金前线的值得纪念的往事。

与记叙有关的还有:

顺叙、倒叙、插叙、补叙、平叙,叙述角度(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注意“移位即变换角度”)。

 

  2、描写,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环境所作的具体描绘和刻画。

“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杜甫《漫成一首》)诗歌从水中月影写起,生动描写了白鹭曲着身子,恬静地夜宿在月照下的沙滩,船尾大鱼跃出水面而发出拔刺的响声,一动一静构成了江上月夜宁静的美景。

与描写有关的:

写景状物、铺陈、渲染、工笔(细描)、白描;描写的角度:

常见的角度有:

形、声、色、态、味。

“形”、“色”是视觉角度;“声”是听觉角度;“态”分为动态和静态;“味”是触觉角度。

包括立足点的变化,如移步换景、定点换景、换点定景等,角度变化,包括俯视、仰视,远景、近景,视觉、听觉、嗅觉、触觉(感觉)等。

 

  3、议论,对人和事物的好坏、是非、价值、特点、作用等所表示的意见。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元稹《菊花》)这是诗的后两句,点出喜爱菊花的原因和对菊花历尽风霜而后凋的坚贞品格的赞美。

 

  4、抒情,表达作者强烈的爱憎、好恶、喜怒、爱乐等主观感情。

有直接抒情,也有间接抒情。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温廷筠《商山早行》)首联中起句以时间、事件、环境三者相互照应,写出旅客的辛劳,对句直抒诗人的感慨。

“客行”与“故乡”相比较,自然生出一个“悲”字来。

与抒情有关的:

直抒胸臆(直接抒情)、间接抒情。

间接抒情又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寓情于事、寓情于理、借物抒怀、托物言志。

抒情方法从题材和表达方式两方面加以判断和区分。

如果题材是描写景或物的,就要想到是否是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

表达方式更容易区分,如果是抒情、议论,就是直抒胸臆,如果是描写人、事、景、物,就是寓情于事、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

如苏庠的《菩萨蛮。

宜兴作》:

“北风振野云平屋,寒溪淅淅流冰谷。

落日送归鸿,夕岚千万重。

荒陂垂斗柄,直北乡山近。

何必苦言归,石亭春满枝。

”这首词的上阙寓情于景。

开篇两句写风吼云涌、寒溪冰谷的场面,以风、云、溪、谷的景物,从声、色、势、温等方面烘托、渲染出凄冷的气氛。

然而三、四两句,所写的景物和给人的感觉与上两句迥然不同:

鸿雁伴随着西下的夕阳缓缓飞回栖居之地,落日映照下的重重山峦映入眼帘。

此景给人以舒徐宁静的感受。

上阙就是这样写出了风卷平野、寒凝大地的景象,以寒流暗示了政坛的险恶,又从鸿雁寄寓了归心。

下阙前三句直抒胸臆,开始写北斗星低垂于荒陂,点明方位。

丹阳在宜兴之北,因而说“乡山近”。

家乡既然很近,回去就比较容易,那写出回乡之思完全顺理成章。

可是结拍两句却词意陡转,说不必苦苦地想回乡,宜兴不久将是满树春光。

词人的心意是:

政坛既不可涉足,则只有借山而隐;宜兴之山亦是大好,又何以必归丹阳?

“石亭春满枝”以景结情,写的是想象之景,是虚写,它在告诉人们:

山中未必尽是冬日苦寒,自有春暖花开之日;如果心无所苦,则冬日亦视若春时。

真是语浅情深,意味深长,含蓄蕴藉,耐人寻味。

  

  

  

(二)表现手法:

起兴、比兴、衬托、烘托、渲染、对照、用典、点化(化用)、想象、联想、曲笔、逆笔、照应、倒装、铺垫、铺排、抑扬(先抑后扬、先扬后抑)、正侧结合、虚实结合、动静结合、化动为静(以动衬静)、以小见大、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直抒胸臆、托物言志、卒章显志、言此意彼、意在言外、寓褒于贬、明褒实贬、欲擒故纵、画龙点睛、重章叠句、意象组合、白描与工笔、以乐景写哀情、借古讽今、运用典故、以小见大、开门见山、含蓄蕴藉等。

 

  1总论情与景关系:

①“情”、“志”的区别:

在诗歌里,“情”就是我们平时说的喜、怒、忧、思、悲、恐、惊,一般都是通过景物描写表达出来的;“志”就是我们平时说的理想、抱负、情操、品格等,一般都是通过对物的描写表达出来的。

例如,宋人杨万里“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抒发了作者热爱生活及对新事物的喜爱之情,元人王冕《墨梅》“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是以冰清玉洁的梅花反映自己不愿同流合污的品质,属于言志。

②“情”、“景”关系区别:

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都是诗人把要表达的感情通过景物表达出来。

“借景抒情”表达感情比较直接,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情”不见“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表达感情时正面不着一字,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景”不见“情”,但是仔细分析后却发现诗人的感情全部寓于眼前的自然景色之中,一切景语皆情语。

 

  2、抒情手法分为直接抒情(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分为借景抒情、借物抒情、托物言志和寓情于景(或物)、情景交融)两种。

情景交融包括三种形式,一是景中寓情,二是以景结情,三是缘情写景。

注意乐景与哀景的关系:

一般情况下,是乐景写乐情,哀景抒哀情,但也有以乐景衬哀情或哀景写乐情的写法。

 

  

(1)、直接抒情也称直抒胸臆,是一种不要任何“附着物”,而由作者直接对有关人物、事件等表明爱憎态度的一种抒情方式。

如苏轼的《江城子》: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城,无处话凄凉。

”作者的感情如江河直下,直抒对亡妻的怀念之情。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王之涣《登鹳雀楼》)前两句写景,后两句直接抒发在这样的环境里产生的情怀,天然的形势、阔大的气象与诗人在这景象面前产生的富有哲理的思想融合在一起。

 

  

  

  

  

(2)、间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借物抒情、托物言志和寓情于景(或物)、情景交融。

 

  ①借景抒情是作者通过对某种景物的描写来抒发感情的抒情方式。

如孟浩然的《岁暮归南山》:

“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

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

白发催人老,青阳逼岁除。

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

”作者落第的失意,多病的苦痛,年华的流逝,种种哀情都借迷蒙空寂之景表达出来,含蓄委婉,余味无穷。

 

  ②借物抒情或托物言志(象征)就是作者在对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事物中,通过对事物的描写和叙述来抒发感情、表达志向和意愿的一种抒情方式。

在我国古代诗歌中,松、竹、梅、菊、柳、山石、溪流、沙漠、古道、边关以及落日、夜月、清风、细雨、微草等等都是诗人常常借以抒情言志的对象。

如陆游的《卜算子•咏梅》: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全词以梅自喻,借梅花的悲惨遭遇,喻托作者报国无门、屡受排挤与打击的不平心境。

 

  ③寓情于景(或物)、情景交融这种方式将感情融汇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对自然景物或场景的描摹刻画来抒发感情。

如杜甫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写景中包含着作者对春雨的“喜悦”之情。

 

  ④以景结情诗歌在议论或抒情的过程中,戛然而止,转为写景,以景代情作结,使得诗歌“此时无情胜有情”,显得意犹未尽。

如王勃的《山中》:

“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最后两句写山上望见实景,映衬一二句之情,以景寓情,用秋风萧瑟,黄叶飘飞来衬托自己的悲苦。

张可久的《〔中吕〕卖花声•怀古》:

“阿房舞殿翻罗袖,金谷名园起玉楼,隋堤古柳缆龙舟。

不堪回首,东风还又,野花开暮春时候。

”诗人叙事时只写淫乐不写败亡,这种以景结情的手法余味无穷,耐人寻味。

 

  (3)、以乐景写哀情,属反衬手法的一种,表面上写的是一种欢乐的场景,而实际上借此来表达一种悲哀、凄楚的情绪。

如欧阳修的《踏莎行》“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以散发芳香的青草与和暖的春风这种乐景反衬词人无穷的离愁别绪这一哀情。

又如李煜的《望江南》“多少恨,昨夜梦魂中。

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昔日游上苑时的热闹与美好正显示了今日处境的凄凉。

 

  

  

  3、铺排:

即《诗经》表现手法中的“赋”,它指的是对事物的特点不厌其烦的多角度地进行铺排陈述。

如《孔雀东南飞》中的“……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由足至头、至腰、至耳、至指、至口、至步,一连串夸张性的铺陈,旨在描写兰芝的美,更表现她的从容镇定。

 

  4、渲染:

渲染就是通过对环境、景物或人物的行为、心理的描写、形容或烘托,以突出形象,加强艺术效果的一种表现手法。

如:

《雨霖铃》上片描写送别的环境,作者浓墨重彩,极力渲染一种凄凉的气氛,加重了离愁别恨。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杜甫《登高》)首联俯仰所见所闻,一连出现六个特写镜头,渲染秋江景物的特点。

 

  5、烘托:

烘托属侧面描写,原是国画的一种画法,后用于写作技法,指的是以乙托甲,使甲的特点或特质更加突出。

此种手法常与渲染手法结合起来使用,如《琵琶行》中三次写江中之月,分别烘托了琵琶声的美妙动听、引人入胜和人物凄凉、孤独、悲伤等心情。

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所要塑造的人物形象是周瑜,作者却从“千古风流人物”说起,由此引出赤壁之战时的“多少豪杰”,最后才集中为周瑜一人,突出了周瑜在作者心中的地位。

 

  6、衬托:

衬托是烘托的一种,指的是为了使事物的特色突出,用另一些事物放在一起来陪衬或对照。

衬托手法又分两种:

一种是正衬(陪衬),一种是反衬。

正衬是用相同的东西来衬托,如白居易的《长恨歌》,写杨贵妃“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以美衬美;“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要塑造的人物形象是周瑜,却从“千古风流人物”写起,由此引出赤壁之战时的“多少豪杰”,最后才集中为周瑜一人,突出了周瑜在作者心中的主要地位。

反衬是用相反的东西来衬托,有以动衬静,以美衬丑,以乐衬苦等。

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僧敲月下门”等都是以闹衬静。

 

  7、化动为静:

就是在诗中将动景化为静景来写。

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中“遥看瀑布挂前川”一句,将富有动态的瀑布化为静态来写,一个“挂”字,惟妙惟肖地表现出倾泻的瀑布在遥看中的形象,包含着诗人对大自然的神奇伟大的赞颂。

 

  8、动静结合:

指在诗中诗人、事、景的动静有机地结合起来描写的一种手法。

如杜甫的《绝句》: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诗的尾句与第三句动态的飞燕相对照,动静相间,相映成趣。

 

  

  

  

  9、抑扬,人的反驳,常对要褒的先写其不足,对要贬的先写其长处,这种手法就是抑扬。

如元曲“沛公,大风,也得文章用。

却教猛士叹良弓,多了游云梦。

驾驭英雄,能擒能纵,无人出彀中。

后宫,外宗,险把炎刘并。

”先写刘邦的种种神威,临末才说到后宫外宗之乱,欲杨先抑,讽刺性极强。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高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王昌龄《闺怨》)这首诗采用先扬后抑的手法,先写少妇“不知愁”,后面才说她“悔”,通过对少妇情绪微妙变化的刻画,深刻表现了少妇因触景而产生的感伤和哀怨的情绪,突出了“闺怨”的主题。

 

  10、白描与工笔:

白描原是国画的一种画法,指纯用线条勾画,不加色彩渲染,后用于文学创作,指用最简练的笔墨,不加烘托而描画出鲜明生动的形象的一种描写手法。

工笔是指对事物注重细部,进行精雕细刻、重彩浓墨的描绘。

如苏轼的《浣溪沙》:

“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

牛衣古柳卖黄瓜。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

敲门试问野人家。

”采撷生活中的两个小景,以白描手法加以表达,融情于景,造成了一种别有情趣的美感。

 

  11、意象组合:

意象组合类似于电影中的蒙太奇手法,蒙太奇是电影导演为表现影片的主题思想,把许多镜头组织起来,使之构成一部前后连贯、首尾完整的影片。

诗歌中的意象组合是作者根据表达的需要,将一些意象按照生活的逻辑,有机地组合在诗中,给人以鲜明的形象感。

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此曲由前三句九个名词组成不同景物意象,它们巧妙地组织在一个画面里,渲染了一派凄凉萧瑟的晚秋气氛,从而含蓄地烘托出旅人的哀愁。

温庭筠的《商山早行》中“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写了“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六个意象,这两句纯用名词组成的诗句,写早行情景宛然在目,确实称得上是意象俱足的佳句。

 

  12、曲笔:

曲笔是写文章时故意离开本题而不直书其事的写法。

杜牧的《泊秦淮》: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商女不知亡国恨”就是曲笔,因为商女是侍侯他人的歌女,她们唱什么是由听者的趣味而定的,可见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那座中的欣赏者——封建贵族、官僚、豪绅。

诗作最后两句于婉曲轻丽的风调之中,表现出辛辣的讽刺、深沉的悲痛和无限的感慨。

表达了封建知识分子对国事怀抱隐忧的的心境,又反映了官僚贵族正以声色歌舞、纸醉金迷的生活来填补他们腐朽而空虚的灵魂。

 

  

  13、重章叠句:

指上下句或上下段用相同的结构形式反复咏唱的一种表现手法,如辛弃疾的《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

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上片写的是年轻时候无所事事,无病呻吟的“闲愁”,下片写的是而今关怀国事报国无门的“哀愁”。

上下两片采用了重章叠句的结构形式,在反复咏唱中,即使语言具有音乐美,又在内容上形成鲜明对比。

 

  14、以小见大:

指写的是小题材反映的是大问题的一种写法。

.如司空曙的《江春即事》:

“钓罢归来不系船,江春月落正堪眠。

纵然一夜风吹去,只在芦花浅水边。

”全诗以小见大,通过“不系船”这样一件小事,表现江村宁静幽美的自然环境和主人公悠闲安逸的情调。

我们透过诗的画面和形象感受到的是一种单纯朴实的社会生活。

 

  15、铺垫:

既以一系列非主要情节做主要情节的准备或高潮到来前的气氛酝酿。

必要的铺垫可以制造悬念,引起读者的兴趣、注意和情感上的期待,使读者的注意力随情节的发展而延伸。

如杜牧的《山行》,这首诗描绘的是秋之色,展现出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

诗里写了山路、人家、白云、红叶,构成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

这些景物不是并列地处于同等地位,而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的,前三句是宾,第四句是子是主,前三句是为第四句描绘背景、创造气氛起铺垫和烘托作用的。

 

  16、虚实:

实写是指对事物进行直接的正面的叙述和描写,虚写是指侧面交代或烘托性的叙述和描写。

虚实结合,可以使作品的结构更加紧凑,形象更加鲜明,并使作品增加容量。

如唐朝诗人陈陶的《陇西行》: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三四句“无定河边骨”和“春闺梦里人”,一边是现实,一边是梦境;一边是悲哀凄凉的枯骨,一边是年轻英俊的战士,虚实相对,荣枯迥异,造成强烈的艺术效果。

一个“可怜”,一个“犹是”,包含着多么深沉的感慨,凝聚了诗人对战死者及其家人的无限同情。

 

  17、用典:

用典有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两种。

用事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的意绪和愿望等等,属于借古抒怀。

引用或化用前人诗句目的是加深诗词中的意境,促使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姜夔《扬州慢》)这首词除了回顾作者43年前南下经历一层外,全是用事。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写的是刘裕当年北伐抗敌的英雄气概。

作者借赞扬刘裕,讽刺南宋王朝主和派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表现出作者抗金的主张和恢复中原的决心。

“春风十里”引用杜牧的诗句,表现往日扬州十里长街的繁荣景况,是虚写;“尽荠麦青青”,写词人今日所见的凄凉情形,是实写。

这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

 

  

  18、点化:

点化也叫化用。

它是把前人的诗文妙句融化为自己的语言的一种创作方法。

如王实甫的《西厢记•长亭送别》“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就是点化了范仲淹的《苏幕遮》中的“碧云天,黄叶地”的句子。

毛泽东的《沁园春•雪》中“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一句点化了苏东坡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的内容。

白居易的《长恨歌》中“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点化了韦应物的“西施且一笑,众人安所妍”诗句的意境。

 

  19、倒装:

倒装是指故意颠倒顺序,以达到加强语势,错综句法等修辞效果的一种修辞手法。

如辛弃疾《西江月》中“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应为“天外七八个星,山前两三点雨”;最后两句“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头)忽见”,应为“溪桥路转,忽见社林边旧时茅店”。

在山前疏雨将来时,“忽见”从前歇过的那家茅店,心情是惊喜的,用倒装句除了满足韵律的需要外,将“忽见”后移也可强调惊喜之情。

再如“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应为“神游故国,应笑我多情,早生华发”。

 

  20、联想:

由一事物联系到与之有关的另一事物,或把事物中类似的特点联系起来造成一个典型。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贺知章《咏柳》)诗人由柳枝的纷披下垂、婀娜多姿联想到翠绿的丝带,运用巧妙的比喻,塑造出一个别具浪漫色彩的新颖形象,一改杨柳抒离情的象征义。

 

  21、想象:

人们在已有材料和观念基础上,经过联想、推断、分析、综合,创造出新的观念的思维过程。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