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修辞学.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5132694 上传时间:2023-07-01 格式:DOCX 页数:73 大小:103.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现代汉语修辞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3页
现代汉语修辞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3页
现代汉语修辞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3页
现代汉语修辞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3页
现代汉语修辞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3页
现代汉语修辞学.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3页
现代汉语修辞学.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3页
现代汉语修辞学.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73页
现代汉语修辞学.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73页
现代汉语修辞学.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73页
现代汉语修辞学.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73页
现代汉语修辞学.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73页
现代汉语修辞学.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73页
现代汉语修辞学.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73页
现代汉语修辞学.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73页
现代汉语修辞学.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73页
现代汉语修辞学.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73页
现代汉语修辞学.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73页
现代汉语修辞学.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73页
现代汉语修辞学.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73页
亲,该文档总共7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现代汉语修辞学.docx

《现代汉语修辞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现代汉语修辞学.docx(7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现代汉语修辞学.docx

现代汉语修辞学

修辞学

语言是我们所知的最硕大、最广博的艺术,是世世代代无意识地创造出来的、无名氏的作品,像山岳一样伟大。

——萨丕尔《语言论》

修辞学是语言运动学或叫语言动力学中的一个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修辞学研究的对象是运用中的语言和语言的运用问题。

——王希杰《修辞学通论》

第一节第一节修辞概说

修辞是一门研究语言的综合运用的科学,是语言学中的一种专门学问。

汉语修辞学是一门古老而又年轻的学问。

说其古老,是因为早在古代,人们对它就有了研究。

早在先秦时期,就有了“修辞”这一概念。

《易·乾·文言》中说:

“子曰:

‘君子进德修业。

忠信,所以进德也;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

’”

唐代孔颖达《十三经注疏·周易正义》中疏:

“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者,辞谓文教,诚谓诚实也;外则修其文教,内则立其诚实,内外相成,则有功业可居,故云居业也。

宋代王应麟在《困学纪闻·易》中解释“修辞立其诚”说:

“修辞立其诚,修其内则为诚,修其外则为巧言。

”显然,他是认为,语言既要有实在的内容、真诚的感情,又要具有文采,这是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加以解释的。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

“修,饰也,从彡,攸声。

”又说:

“彡,毛饰画文也”。

清代段玉裁注:

“饰,刷也。

引申为文饰之义”。

又说:

“不去其尘垢,不可谓之修,不加以缛采,不可谓修。

”可见,“修”还包括“去其尘垢”,即今之所谓修改病句和删除一些不必要的内容。

“修辞”之“辞”并非单个儿的“词”,而是指言辞和文辞,即说的话和写的话。

“修辞”在古代,最早是指修饰、整理诉讼用辞的本领,主要指口语表达的技巧,发展到后来,主要指修饰文辞。

“诚”指真诚,贴切。

“修辞立其诚”就是修饰文辞、言辞要建立在真诚、贴切的原则之上,把说写的方式(修)、对象(辞)和原则(诚)都说到了。

这是我国古代关于修辞的最早的最有权威的名言。

先秦以降,陆续出现了许多关于修辞学的专门著论,如:

魏代曹丕的《典论·论文》、西晋陆机的《文赋》、梁代钟嵘的《诗品》、南朝齐梁刘勰《文心雕龙》中的某些篇章、南宋陈骙的《文则》、唐代刘知己《史通》中的某些章节、元代王构的《修辞鉴衡》、明代李腾芳的《文学法三十五则》、清代章学诚的《文史通义》

等一系列著作对修辞问题都有新见解。

说修辞学是一门年轻的学科,是因为它真正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只是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前后的事情这一时期,一些学者,把修饰文辞和言辞作为一门独立的学问来著书立说。

如近人唐钺的《修辞格》、王易的《修辞学通诠》、杨树达的《中国修辞学》等专著,尽管不全面不系统,但已经形成了修辞学的不同体系。

1932年4月出版的陈望道的《修辞学发凡》,则是全面讲修辞学的。

它是我国第一部兼顾古今作品的修辞学专著,对修辞的性质、任务、功用和研究方法都作了全面的论述,被誉为中国现代修辞学的第一座里程碑。

嗣后,又出现了中国现代修辞学的第二座里程碑——张弓的《现代汉语修辞学》(1962年)、第三座里程碑——王希杰的《修辞学通论》(1996年)。

总之,许多学者经过精心探索,汉语修辞学已取得了很大成绩,显示了其年轻的生命力,但这只不过是半个多世纪的时间,所以说,汉语修辞学又是一门年轻的学科。

一.1一、“修辞”的含义

“修辞”是一个多义概念

修辞活动:

即在说写中,积极调整语言的一种行为;

修辞现象:

指运用语言的过程中所产生的种种语文现象;

修辞规律:

即提高语言表达效果的方式、方法、技巧、手段和法则;

修辞学:

即研究在交际活动中如何提高语言表达效果的规律规则的科学;

在题旨、情境确定的情况下,修辞学总是着力阐述下列三个问题:

1、选用什么样的语言材料。

2、采用什么样的修辞方式。

3、达到什么样的修辞效果。

如:

“一奔马践死一犬”的事在北宋有六种说法:

1、适有奔马践死一犬。

(沈括)

2、马逸,有黄犬遇蹄而毙。

(穆修)

3、有犬死奔马之下。

(张景)

4、有奔马毙犬于道。

(《唐宋八家丛话》)

5、有犬卧通衢,逸马蹄而死之。

(欧阳修同院)

6、逸马杀犬于道(欧阳修)

一.2二、修辞学研究的对象和范围

修辞学研究的对象:

修辞过程和修辞现象。

修辞过程(包括运用语辞的心理过程),是根据特定目的精心地选择语言材料和修辞手段或方法的过程。

修辞现象是修辞过程中所产生的种种的具体的语文现象。

可以说,修辞现象出现在何处,修辞学就应该研究到何处。

修辞学研究的范围:

语音的配合,词语的运用,句子的运用,平常语辞和修辞格的选择运用,语言风格的选择和运用等。

这些运用都是以适应题旨和情境为前提的。

一.3三、学习修辞的意义

1、学习修辞的基本理论,有助于自觉地掌握修辞规律,揭示语言之迷,提高自己的言语修养和交际能力。

2、学习修辞学基本知识,可提高阅读、欣赏水平。

3、学习修辞,可增强说话能力和写作能力,使语言明确、简捷、生动、深刻。

一.4四、修辞原则

1.4.1

(一)什么是修辞原则

修辞原则就是:

为提高语言的表达效果,在修饰、调适语辞时必须遵守的标准或准则。

陈望道《修辞学发凡》:

“与修辞有关系的具体的事项自然极其复杂,……但以为最有关涉的不过六个问题,就是‘何故’、‘何事、‘何人’、‘何地’、‘何时’、‘何如’等六个‘何’”。

这六“何”可组合为一句话:

“什么人为达到什么目的在什么时间什么地方以什么方法对什么人说什么话。

”它分别概括了说写的目的、说写的事项、说写者与听读者的关系、说写的地点、说写的时间、怎样说写等与交际有关的一切语言因素和非语言因素。

修辞的原则是“得体性原则”。

“修辞学的最高原则只有一条,那就是得体性原则”。

”它“是评价话语好坏的最重要的原则,是决定话语好坏的最重要的因素”;“抓住了得体性原则也就是抓住了修辞学的要领。

尤其对实用修辞来说,得体性原则就是它的生命线,它的总纲”。

——王希杰《修辞学通论》

1.4.2

(二)修辞原则的最基本方面

1、修辞一定要适切题旨(何故、何事)

修辞要“适切题旨”,就是指在修饰、调整语辞时,一定要使修辞手段或方法与思想感情和说写目的相适应、相切合。

交际的目的各种各样,但大致可分为四种类型:

给予型、索取型、交换型,非给非取型。

在交际中,用不用或用哪种修辞手段或方法,完全要看题旨的要求而定:

该用的不省,不该用的不用,该用甲的不用乙,该用乙的不用甲。

2、修辞一定要适切语境(何人、何地、何时、何如)

语境,就是运用语言的环境。

广义的语境指的是与语言运用有关的一切因素,包括语言的和非语言的。

狭义的仅指前言后语以及语言风格。

语境是动态的、开放的。

我们这里所说的语境是指除题旨之外的与语言表达有关的一切因素。

(1)保持自我本色,适应交际对象(何人)

“保持自我本色,看清交际对象”,是指语言运用要适应交际双方,要依据听读者和说写者两方的具体情况做到适当、适度和适量。

“保持自我本色”就是言语交际要适应自我,即根据自己的情况说自己的话,它包含两层意思:

其一,要求使用自己真正懂得的、熟悉的词语,放弃那些似懂非懂的辞句。

其二,用词造句要符合使用者本身具备的主观因素,诸如身份地位、思想性格、文化修养、处境心情、职业阅历、经验识见等。

有不同主观因素的“自我”会用不同的方式说话,使用语言的特点也会不同。

即以“身份地位”而言,同一个说写者的身份地位是同其听读者的身份地位相对而言的,不是固定不变的。

面对不同的听读者,说写主体有时是老师,有时是学生,有时是父亲,有时是丈夫,有时是下级,有时是上级,有时是同学,有时是朋友等等,处于不同的身份,就要说同自己的身份相符合的话语,这样,才能收到好的交际效果。

所谓适应交际对象,就是进行言语交际时,要和交际对象的各种特点相和谐、相一致。

也就是要适应交际对象的年龄、性别、民族、文化修养、思想性格、职业身份、经验阅历、生活习俗、心理状态(希望尊重、信任、同情、关爱、年轻、吉利等)以及适切与交际对象的关系。

不管是在书面语中还是口语中,都要看清交际对象。

(2)适应交际环境(何地、何时)

“交际环境”只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这二者不管是哪一种,都存在于一定的时空中,所以又称为时空环境,它们都是非语言环境。

●修辞要适应社会环境

社会环境:

A.交际者当时所处的社会环境:

大环境——不同时代、不同性质的社会、民族和文化背景。

小环境——居室内外,即特定的交际场合。

B.被陈述的事件所发生的社会环境。

忘记了社会环境,就谈不到提高表达效果,不了解社会环境,也谈不到通过语言来表达或理解某种思想。

●修辞要适应自然环境

“物理世界”是独立于人类意识之外而客观存在着的“世界”。

词语是物理世界中单个事物的符号,句子是物理世界中事物之间的关系的符号。

不同层级的语言单位同其所反映的物理世界的对象有“同构性”,这就要求运用语言一般来说应同物理世界保持一致。

自然环境是“物理世界”的一部分,所以修辞要适应自然环境、准确地反映自然环境并利用自然环境的特点提高语言表达效果。

①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红旗飘飘把手招。

②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小米饭养活我长大。

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

③米酒油馍木炭火,团团围定炕上坐。

满窑里围得不透风,脑畔上还响着脚步声。

——贺敬之《回延安》

④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棵树。

一棵是枣树,还有一棵也是枣树。

鲁迅《秋夜》

(3)修辞要适应前言后语以及语言风格(何如)

修辞能否取得最佳效果,除了取决于时空、对象等条件外,还取决于前言后语以及语言风格。

●适应前言后语:

强烈的好奇心驱使我把凡与钱先生有关的文章、书籍都找来阅读,越来越发现钱先生的魅力和伟大,自己的学习生活似乎也“一切向钱看”了。

渐渐地,我便萌发了写《钱钟书传》的念头来。

(孔庆茂《钱钟书传》

●适应语言风格:

语体风格、时代风格、民族风格、地域风格、个人风格、表现风格。

●语体:

语体,又称言语体式,是一种语言的功能变体,是依赖语境而形成的言语特点的体系。

语体根据语境类型不同,可分为口头语体和书面语体。

口头语体:

更多地适应于日常生活的领域,它是在人们之间日常的、随意的、非专门性的交谈中构成的,它活在人们的口头上。

其主要特点是生动活泼,亲切朴素,是文学语言的源泉。

书面语体:

1.科技语体:

精确、周严,讲求语言的精密美;

2.文艺语体:

形象、生动,讲求语言的艺术美;

3.政论语体:

庄重、缜密,讲求语言的鼓动性;

4.事务语体:

准确、简洁,讲求语言的程式化;

总之,适应言语环境是修辞的一条基本原则,也是修辞的基本规律。

任何具体的修辞手段或方法都受到这条规律的支配或制约。

任何具体的修辞规则如果不适应言语环境,都不会产生良好的修辞效果。

“修辞学的各个领域,语体、风格、文风、修辞方法、语言美、言语修养等等,都同语境有关,整个使用语言都要受语境约束,修辞效果要结合语境来衡量。

”(王德春《修辞学探索》69页)

“语言文字的美丑全在用得切当不切当:

用得切当便是美,用得不切当便是丑。

”(陈望道《修辞学发凡》21页。

因此可以说,语境是修辞的基础,是否适应语境,是衡量修辞好坏的准则。

1.4.3(三)修辞原则的层次性

得体性原则是修辞的唯一最高原则。

一切修辞,是得体的,便是成功的,不得体的,便是失败的。

但是,得体性具有层次性。

这是由语言环境的多层次性所决定的。

小语境得体性,大语境得体性。

大、小语境的得体度与修辞效果的关系可列为如下距阵:

大语境

小语境

修辞效果

得体

得体

得体

不得体

较好

不得体

得体

不好

不得体

不得体

最不好

一.5五、整体框架

一.6六、怎样学习修辞

1、正确认识修辞学的地位和作用

2、修辞必须联系表现内容和生活实际

3、学习修辞的基本理论和基本原则,并同平时的阅读与写作紧密联系起来

4、修辞学习必须同学习其他学科紧密结合

第二节第二节词语的锤炼

刘勰《文心雕龙·章句》说:

“夫人之立言,因字而生句,积句而成章,积章而成篇。

篇之彪炳,章无疵也;章之明靡,句无玷也;句之清英,字不妄也;振本而末从,知一而万毕矣!

《文心雕龙·炼字》还说:

“富于万篇,贫于一字,一字非少,相避为难也。

钱秉镫也说过:

“句工只在一字之间”,“若是乎一字之恰好之难也!

”——《田间文集》卷八《陈幻仪诗说》

高尔基说过:

“一个作家——艺术家必须广泛地熟悉我国最丰富的词汇,必须善于从其中挑选最准确、最明晰而生动有力的词。

只有把这样的词连接起来,才能很好地体现作者的思想,创造鲜明的图景,刻画出生动的人物形象。

它们是如此具有说服力,似乎读者可以看到作者所描写的东西。

郭沫若说:

“所谓锤炼,大概就是在这些地方力求准确、鲜明、生动,使人家更容易理解你的内容和概念。

”(《关于文风问题》)诗人臧克家也说过:

“锤炼字句是写诗的一个重要条件。

推敲是为了选择最恰切的字眼,使意境得到最完美的表现。

”(《学诗断想·推敲》)

赋予平常词语以新鲜的情调、新鲜的色彩、新鲜的意境,就是词语的锤炼。

它是词语选择的最高要求。

词语锤炼一般从语义和语音两方面着手,二者紧密联系,相辅相成。

只有表义确切,声音和谐,才能具有深厚的含义、高远的意境,收到较完美的表达效果。

二.1一、意义的锤炼

词语的锤炼,不外两个层级的要求:

一是选准词语,使语句稳妥。

二是锤炼词语,使语句生辉。

第一个要求是用词造句起码的要求,第二个要求是使用词语更积极的一个方面,是在准确、稳妥的基础上把词语锤炼得更富有表现力,用得更巧妙,把事物表现得更生动形象,把思想表达得更加深刻,把感情抒发得更为深沉,使意境更加深远,让语句增加特有的神韵,发出异样的光彩。

2.1.1

(一)熔造新意

词语有其公认的固定的意义,但是在使用上有很大的灵活性,人们在表达某种思想、抒发某种感情或描绘某种情境时,可以突破词语原有意义的范围,赋予它新的特殊的意义,这就是熔造新意。

而后,歌声从这儿冲破滚滚尘沙,飞过黄河,飞过长江。

战火闪烁,战鼓雷鸣,人们用自己的鲜血与生命染红了我们英雄战斗的年代。

(刘白羽《红玛瑙》)

曾经一心一意愿意嫁汉家郎的“美女”承认:

是她主动退却。

因为:

“他贴得太紧,我透不上气儿。

”(徐铭谦《少吃多滋味》)

2.1.2

(二)活用

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改变某些词的词性,赋予词语新的生命力。

名词活用: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形容词活用:

西岸的金麦和河底的水草所散发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地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

——(鲁迅《社戏》)

数词活用:

六王毕,四海一。

蜀山兀,阿房出。

——(杜牧《阿房宫赋》)

2.1.3(三)用好动词

1.选择最贴切的动词以写动。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贾岛)

2.化静为动。

“红杏枝头春意闹”(宋祁)

3.以具体动词写抽象事物。

王利发:

我呢,做了一辈子顺民,见谁都请安、鞠躬、作揖。

(老舍《茶馆》)

2.1.4(四)用好形象色彩词

词义的形象色彩是指词除了它所代表的对象及其属性这种理性意义之外,还同时含有的该对象的某种形象感。

形容词,名词、动词、象声词、叹词等实词大多都有较浓厚的形象色彩。

如:

黑——给人们一种“象墨或煤炭色、灰暗阴冷”的形象感。

牛——给人们一种“体强大,四条腿,趾端有蹄,头上有一对角,浑身有毛,尾端毛尤长”等形象感,说到“黑牛”,则其形象色彩更显豁。

飞——在“彩蝶纷飞”、“孔雀东南飞”、“飞机起飞”、“飞絮”等不同语境中,仿佛能看到这些不同的物类“飞”时显现出的不同情状。

哗哗——不仅具有“物体振动的声音”这样的理性意义,而且还仿佛使人听到一种具体的声音,如水流声、翻书声等

●词语的视觉形象感

词所指代的事物的外部形象通过视觉器官在人们意识中的一种感性反映。

视觉形象感词以形容词为最多,其次是具体名词、动词等。

●词语的听觉形象感

词所代表的事物的声音“形象”通过听觉器官在人们意识中的一种感性反映,象声词、叹词都能给人以听觉形象感。

●词语的味觉形象感

词所指代的事物的滋味“形象”通过味觉器官在人的意识中的一种感性反映。

●词语的嗅觉形象感

词所代表的事物的气色“形象”通过嗅觉器官在人们意识中的一种感性反映。

●词语的触觉形象感

词所代表的事物的感觉“形象”通过人的触觉器官(身)在人的主观意识中的一种感性反映。

如“赤日炎炎似火烧”似乎给人一种炙烤灼热之感。

此外,“软乎乎、硬帮帮、麻苏苏、干巴巴、湿漉漉、痒乎乎、寒冷、清爽、饥饿、温饱、胀疼”都能给人以触觉形象感。

实际上,有好多词的形象感是综合了多种形式的形象感的,并非一个词语只给人以单一的形象感。

法国作家福楼拜说过:

语言艺术家“应该准确地用一个名词来称呼事物,用一个动词标志动作,用一个形容词加以形容”。

这里,他似乎说的是词语的选择和锤炼,但就其本质而言,仍是如何利用形象色彩词的问题。

因为在语言的词汇中,并不是每一类词都具有形象色彩,而只有实词才具有形象色彩。

就是实词,它们的形象色彩也有浓淡之分。

选用实词中唯一需要的词,将他们置于唯一需要的位置,也就是选用唯一需要的形象色彩词,将其置于唯一需要的位置。

所以,选用具有浓郁的形象色彩词的问题,也就是词语的锤炼问题。

正确理解词义的形象色彩,恰当选用最适宜于特定语境的形象色彩词,是构成多种辞格、提高语言表达效果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

二.2二、语音的锤炼

主要是语言的声、韵、调、音节的调配问题

2.2.1

(一)音节匀称

汉语有单音词,也有双音词,二者之中有不少是同义词。

在运用中,单从意义上看,似乎用哪一个都可以,若从音节配合的角度来考虑,则会作出单一的选择,可根据实际来选用节长短不同的词,使其互相协调。

例如:

我有冲天的干劲儿,我有美丽的青春!

是我们青年发明创造,叫美丽山河更美更新。

老舍《女店员》

同义词的选择要注意音节,其他词语的搭配也要注意音节匀称,交错地使用单音词和双音词,既可避免语汇上的单调,也可避免节奏上的呆板,从而造成一种整齐、和谐、匀称而又错落有致的韵律美。

例如:

特别是每当落日的红光斜照着墩上的残堞,远近的村落里升腾起袅袅的炊烟的时候,你站在墩上,凭堞远眺,俯瞰那碧波万顷水天一色的沧海,遥瞻那峰峦千重岚气迷蒙的群山,听山下怒涛猛扑着巉岩的震耳咆哮,聆墩前秋风吹刷着衰草的飒飒声响,你会情不自禁地要涌起一阵壮怀激烈引吭高歌的情感,触发一种缅怀旧事凭吊遗迹的幽思。

(峻青《烟墩》)

古人谈字音的组合,提到“偶句易安”,“奇字难适”,就是说整齐匀称的音节组合多取偶数形式,也可以说是普遍的修辞规律。

2.2.2

(二)声调抑扬

声调是指一个音节语音高低升降的变化。

阴平和阳平合称平声,属于阳调;上声和去声合称仄声,属于抑调。

平声高昂平直,仄声婉转低沉。

平仄交错,就能使声调发生抑扬顿挫的变化。

语音上有平仄之分,是汉语的特点。

古人作诗,非常讲究平仄。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2.2.3(三)韵脚和谐

在句子末尾的位置上使用韵母相同或相近的字就叫押韵。

押韵是诗歌音乐美的基本条件,它使诗歌抑扬顿挫,流韵回环。

韵脚关上连下,犹如一条红线,把分散的诗句,跳跃的内容,奔腾的感情串联起来,形成一个和谐的整体,以加强结构和形象的完整性,达到传情感人的目的。

●押韵的修辞效果

1、使得相同或相近的音在不同句子的同一位置上不断重复,这种声音的回环复沓,有助于感情的强调和意义的集中,有助于传达诗歌内在的情愫,拨动人们的心弦,引起思想共鸣。

2、使诗歌张开翅膀,由文学领域飞向音乐世界,起到和谐声音、增强感染力的作用。

3、能表明诗歌段落。

4、押韵之作顺口悦耳,诵唱皆宜,易于流传。

五月里,天刚亮的延安城(eng)

延河的水是那样的明(ing)

水里的塔影是那样的俊(un)

我耕种过的山头啊

是那样的青(ing)

我在这里受了十年教育

离别时有说不出的心情(ing)……

我走着走着回头望啊

渐渐地只望得见从山里冒出来的塔顶(ing)

渐渐地只望得见从山那边飘过来的白云(un)

这叫我想起了来时的情景(ing)

那也是走着走着回头望啊

渐渐地只望得见母亲消瘦的身影(ing)

渐渐地只望得见风摇着的茅屋后面的竹林(in)

……

(戈壁舟《别延安》

2.2.4(四)叠音自然

叠音古人称为“重言”或“复字”、“叠字”。

它利用汉语音节的特点,通过声音的复叠,加重形象的描摹。

使繁复的感情与语气得以确切表达。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诗经》)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李清照《声声慢》)

“至易安词‘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连上十四叠字,则出奇制胜,真匪夷所思。

”——(梁绍壬《字词锻炼法》)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州。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此例被严羽称之为唐人七律中第一。

田子艺赞美曰:

“崔诗三‘黄鹤’,二‘去’,二‘空’,二‘人’,一‘悠悠’、‘历历’、‘萋萋’,天锦灿然,各用叠字成章,尤奇绝也。

现代作品也常用叠音词来增强语言的音乐美。

如:

一会儿,门帘一挑,露出一个年轻媳妇来。

这媳妇长得很好看,高高的鼻梁,弯弯的眉毛,额前一溜蓬松松的刘海。

(茹志鹃《百合花》)

绿幽幽的竹园,

绿生生的瓜,

绿油油的菜畦,

绿翠翠的豆荚……

——张宣强《农家》

●叠音:

一是对语言词汇系统中的叠词。

包括叠音式单纯词如“潺潺”和重叠式合成词如“爸爸”)的选用;

一是对词的重叠使用。

如:

去去日千里,茫茫天一隅。

2.2.5(五)双声叠韵

双声:

声母相同的两个音节。

叠韵:

韵母相同的两个音节。

李渔在《贞一斋诗话》中说:

“叠韵如两玉相叩,取其铿锵;双声如贯珠,取其婉转。

”双声叠韵词语的恰当运用,可增强语言的铿锵婉转的音律美,收到良好的表达效果。

千村薜苈人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

(毛泽东《七律·送瘟神》)

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

(白居易《望月有感》)

梦里依稀慈母泪,城头变幻大王旗。

(鲁迅《为了忘却的纪念》)

2.2.6(六)摹声传情

运用象声词,摹拟客观世界的各种音响,以增强语言的形象性和真实感,这种修辞方法叫摹声。

摹声可形象地再现事物的声音,使所表达的事物活灵活现,有声有色,从而收到声情并茂的修辞效果,使人感到事物的生动性和内在旋律,仿佛身临其境似的。

例如:

1、森林啊森林……陈年的腐叶在它的脚下沙沙地响着;风儿在树叶间飒飒地吹着;蝴蝶飞着,甲虫和蜂子嘤嘤地哼着;啄木鸟笃笃地敲着,悠远而辽阔。

森林里,一片乐声。

(张洁《从森林里来的孩子》)

2、泉水叮咚,泉水叮咚,泉水叮咚响,响绕过了山冈,走过了草地,来到我身旁,泉水呀泉水,你到那里,你到那里去,唱着歌儿,弹着琴弦,流到远方。

(歌词)

3、轰隆隆……嘎啦啦……沉雷般的巨响,一串连着一串,一阵紧似一阵,响彻天地。

(孟伟哉《昨天的战争》)

此外,语句的重音、停顿、音步等问题都属于修辞范畴。

第三节第三节句式的选择

表达同或相近意义的不同形式的句子在语义重点、风格色彩、语气类型、修辞色彩、表达效果等方面都不尽相同,这就要考虑选择哪一种句式最合乎说写的需要,才能恰如其分地表达思想感情,从而更有力地说服人、感染人。

对句式,要根据其本身表意的鲜明程度,根据不同语境尤其是上下文的需要,根据前后句子主语的异同而进行比较,精心选择。

三.1长句和短句

3.1.1

(一)长句

长句是指词语多、结构复杂、形体较长的句子。

修辞学中的长句包括形体长的单句和结构复杂的复句。

长句之长,就在于其修饰成分多,联合成分多,结构层次多。

长句的修辞特点是严密周详、精确明晰、委婉细腻、气势畅达。

因此,长句便于周密详尽地阐述事理,郑重严肃地表明主张,谨严细密地描绘事物,酣畅淋漓地抒发感情。

长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成人教育 > 专升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