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科学三上《第四单元 关心天气》word教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5133262 上传时间:2023-07-01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22.9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教版科学三上《第四单元 关心天气》word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苏教版科学三上《第四单元 关心天气》word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苏教版科学三上《第四单元 关心天气》word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苏教版科学三上《第四单元 关心天气》word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苏教版科学三上《第四单元 关心天气》word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苏教版科学三上《第四单元 关心天气》word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6页
苏教版科学三上《第四单元 关心天气》word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6页
苏教版科学三上《第四单元 关心天气》word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6页
苏教版科学三上《第四单元 关心天气》word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6页
苏教版科学三上《第四单元 关心天气》word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6页
苏教版科学三上《第四单元 关心天气》word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6页
苏教版科学三上《第四单元 关心天气》word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6页
苏教版科学三上《第四单元 关心天气》word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6页
苏教版科学三上《第四单元 关心天气》word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6页
苏教版科学三上《第四单元 关心天气》word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6页
苏教版科学三上《第四单元 关心天气》word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6页
苏教版科学三上《第四单元 关心天气》word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6页
苏教版科学三上《第四单元 关心天气》word教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6页
苏教版科学三上《第四单元 关心天气》word教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6页
苏教版科学三上《第四单元 关心天气》word教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6页
亲,该文档总共2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苏教版科学三上《第四单元 关心天气》word教案.docx

《苏教版科学三上《第四单元 关心天气》word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科学三上《第四单元 关心天气》word教案.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苏教版科学三上《第四单元 关心天气》word教案.docx

苏教版科学三上《第四单元关心天气》word教案

一、课题:

1今天天气怎么样

二、课程标准:

1、知道利用根据观测比利用感官更准确有效。

2、能用各种感官直接感受自然事物并用语言或图画描述所观察的事物。

3、能利用简单表格、图形、统计等方法整理有关资料。

4、知道可以用温度、湿度、风力、风向、降水量、云量等来描述和测量天气。

5、知道基本气象观测器材的作用。

6、认识到科学技术是不断发展的。

7、关注与科学有关的问题。

三、教学目的:

过程与方法

1、能够交流讨论关于天气现象,获取有关天气的信息。

2、能够设计富有个性的符号记录天气情况。

知识与技能

1、能够了解气象工作者的天气预报工作。

2、认识一些常见的气象符号。

3、知道可以用一些可测量的量来描述天气(如气温、湿度、风向、风力、降水量、气压等)。

4、知道150年前人们预报天气的一些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意识到天气对人们工作和生活的影响,关注天气的变化。

2、愿意像气象工作者那样观察研究天气。

四、学习成果:

预计学生能够:

●能够交流讨论关于天气现象,获取有关天气的信息。

●能够设计富有个性的符号记录天气情况。

●能够了解气象工作者的天气预报工作。

●认识一些常见的气象符号。

●知道可以用一些可测量的量来描述天气(如气温、湿度、风向、风力、降水量、气压等)。

●知道150年前人们预报天气的一些方法。

●意识到天气对人们工作和生活的影响,关注天气的变化。

●愿意像气象工作者那样观察研究天气。

学习成果评价

概念发展

层次1:

不能够交流讨论关于天气现象,获取有关天气的信息。

层次2:

能够交流讨论关于天气现象,获取有关天气的信息但不能设计富有个性的符号记录天气情况。

层次3:

能够交流讨论关于天气现象,获取有关天气的信息,能够设计富有个性的符号记录天气情况。

探究能力:

层次1:

不认识一些常见的气象符号,不知道可以用一些可测量的量来描述天气(如气温、湿度、风向、风力、降水量、气压等)。

层次2:

认识一些常见的气象符号,不太知道可以用一些可测量的量来描述天气(如气温、湿度、风向、风力、降水量、气压等)。

层次3:

能够认识一些常见的气象符号,知道可以用一些可测量的量来描述天气(如气温、湿度、风向、风力、降水量、气压等),知道150年前人们预报天气的一些方法。

六、教学准备:

1、反映不同天气的图片,VCD

 

七、教学步骤

教学步骤

互动性质

学生\老师互动的目的

二次备课

集中话题

1、提问:

同学们,你们觉得今天天气怎么样?

(不求详细、具体)关于“天气”,你知道些什么?

你还有什么问题,想知道什么吗?

2、讲述: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天气方面的知识,学习《今天天气怎么样》。

导入新课。

探索和

调查

1、讲述:

天气预报同学们都看过吧!

你能试着报一下今天的天气吗?

下面,请大家分小组讨论,把讨论出的有关天气的词填写在75页。

(学生讨论、交流。

2、提问:

同学们已经知道了许多词语可以描述天气。

但是,这样记天气太麻烦了,怎么办?

3、讲述:

下面就请同学们在书上43页的表格中设计符号来表示相关的天气。

设计好的同学可以互相交流一下。

4、学生设计、交流,用实物投影展示。

5、讲述:

刚才,许多同学描述了一下最近的天气状况,又自己设计了一些符号来表示天气。

接着,我们来讨论一下,天气预报的来源。

6、提问:

我们可以通过哪些途径了解天气预报?

(学生自由回答。

7、提问:

又有谁知道,我们平时听见的或者看见的天气预报又是怎么来的?

(有的学生能答出)

8、讲述:

我们一起来看看究竟是怎么来的呢?

请大家看书上43页。

……

9.提问:

150多年前的人们是怎么预报天气的呢?

10.学生在看图片的基础上交流。

11.提问:

天气预报是气象工作者做出的,我们可以说他们是最关心天气的。

那么,还有谁关心天气?

请分组讨论“在你们心目中,谁最关心天气”。

此外,老师还有一个小小的要求,待会儿,回答的时候,请你来表演一下,什么样的天气对谁有什么影响。

12.学生讨论,汇报,演示。

1.

1、如何描述天气。

 

2、了解现代天气预报的方法。

 

3、了解历史上人们预报天气的方法。

4、讨论“谁最关心天气”。

回顾和

解释

1、欣赏各种各样的天气(美丽的、恶劣的……)

(1)讲述:

让我们来看一些图片,如果你觉得她很美,就起来告诉大家“美在哪里”;如果你觉得她很讨厌,就起来告诉大家“讨厌在哪里”。

(2)观赏图片,并讨论。

2、你喜欢哪一种天气,为什么?

巩固总结。

教学反思:

一、课题:

2气温有多高

二、课程标准:

1、知道利用根据观测比利用感官更准确有效。

2、能用各种感官直接感受自然事物并用语言或图画描述所观察的事物。

3、能用简单测量工具对物体进行定量观察、采集数据,并做简单记录。

4、能利用简单表格、图形、统计等方法整理有关资料。

5、知道可以用温度来描述和测量天气。

6、知道基本气象观测器材的作用。

7、体会到长期测量和记录天气数据是非常有价值的。

8、了解一天中气温变化的规律。

9、能参与中长期的科学探究活动。

10、认识到科学技术是不断发展的。

11、关注与科学有关的问题。

三、教学目的:

过程与方法

1、能够正确地看、读、写温度。

2、能够较准确地测量不同环境下的气温并进行记录。

3、能利用气温变化记录的统计图找出一天中气温变化的规律。

知识与技能

1、懂得看、读、写温度的正确方法。

2、知道气温计又可称为寒暑表。

3、知道在不同环境下气温是有差异的。

4、知道白天气温变化的一般规律是早晚气温低、午后气温高。

5、知道进行标准化测量的重要意义。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意识到证据的重要性,有重证据的科学态度。

2、有标准化的科学观测意识,能实事求是地反映测量结果。

四、学习成果:

预计学生能够:

●能够正确地看、读、写温度。

●能够较准确地测量不同环境下的气温并进行记录。

●能利用气温变化记录的统计图找出一天中气温变化的规律。

●懂得看、读、写温度的正确方法。

●知道气温计又可称为寒暑表。

●知道在不同环境下气温是有差异的。

●知道白天气温变化的一般规律是早晚气温低、午后气温高。

●知道进行标准化测量的重要意义。

●意识到证据的重要性,有重证据的科学态度。

●有标准化的科学观测意识,能实事求是地反映测量结果。

学习成果评价

概念发展

层次1:

不能够正确地看、读、写温度,不能够较准确地测量不同环境下的气温并进行记录。

层次2:

能够正确地看、读、写温度,能够较准确地测量不同环境下的气温并进行记录。

层次3:

能够正确地看、读、写温度,能够较准确地测量不同环境下的气温并进行记录,能利用气温变化记录的统计图找出一天中气温变化的规律。

探究能力:

层次1:

不懂得看、读、写温度的正确方法,不知道在不同环境下气温是有差异的。

不知道白天气温变化的一般规律。

层次2:

懂得看、读、写温度的正确方法,知道气温计又可称为寒暑表。

道在不同环境下气温是有差异的,知道白天气温变化的一般规律。

层次3:

懂得看、读、写温度的正确方法,知道气温计又可称为寒暑表,知道在不同环境下气温是有差异的,知道白天气温变化的一般规律,知道进行标准化测量的重要意义。

六、教学准备:

1.学生测量气温用的寒暑表、寒暑表模型。

2.百叶箱、寒暑表、记录气温用的纸笔。

七、教学步骤

教学步骤

互动性质

学生\老师互动的目的

二次备课

集中话题

1.教师问哪位同学昨晚看天气预报的,谁来做个小小气象员,做一个气象汇报。

(指名汇报)

2.你们知道我们是怎样测出气温的吗?

利用什么工具?

(学生回答,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出示温度表、温度计。

3.看到温度表你想到了什么?

(里面装的什么液体?

怎样读?

为什么叫摄氏度?

)(指名说。

)教师介绍温度表(寒暑表)。

4.同座位互相说一说温度表的读法,

任意指一个刻度相互说一说。

5.你还见过哪些测量温度的仪器,能介绍吗?

导入新课,指导学生读、写气温的方法。

探索和

调查

1.教师说明温度计使用要求

(1)使用温度表测量,手轻轻地握住两边。

(2)眼睛要平视红色酒精柱顶端,读出刻度。

提问:

为什么要平视?

仰视结果会怎样?

俯看结果会怎样?

(仰视结果偏大,俯看结果偏小,所以要平视。

)可借助图示演示。

2.教师组织小小组讨论

在测量气温时有什么要注意的地方?

(如:

在时间相同时测量,在人少、通风处测量,等液面完全静止在读数……)

3.教师布置测量要求

(1)测量教室、阳光下、背阴处、地面、草地上、水泥地及离地面1.5米处的气温,同座位两个人,一个同学测量,一个同学记录。

(2)测量完填写教科书第83页的“活动记录”第一题。

4.开始测量,15分钟。

教师巡视指导。

5.教师组织全班交流

比较测得的结果你有哪些发现?

(如:

背阴处比阳光下的温度低,教室里的温度比阳光下的温度低,……)

为什么会有你发现的结论产生?

6.教科书第41页的“交流”,全班集体讨论。

(这一部分要提前一天让每组进行测量,可以是每节课后进行测量)从图中看一天内气温变化发现了什么?

(如:

中午13:

00~14:

00气温最高,早上6:

00和傍晚18:

00气温基本相同,……)

1、指导学生测量气温的方法。

 

2、学生通过交流,了解白天气温变化的规律。

回顾和

解释

1、坚持测量一周的气温,并做记录。

巩固所学。

教学反思:

一、课题:

3雨下得有多大

二、课程标准:

1、知道利用根据观测比利用感官更准确有效。

2、能用各种感官直接感受自然事物并用语言或图画描述所观察的事物。

3、能用简单测量工具对物体进行定量观察、采集数据,并做简单记录。

4、能利用简单表格、图形、统计等方法整理有关资料。

5、知道可以用降水量、湿度来描述和测量天气。

6、知道基本气象观测器材的作用。

7、体会到长期测量和记录天气数据是非常有价值的。

8、了解一天中气温变化的规律。

9、能参与中长期的科学探究活动。

10、认识到科学技术是不断发展的。

11、关注与科学有关的问题。

三、教学目的:

过程与方法

1、能用身边材料制作头发湿度计,并测量空气的湿度。

2、尝试根据空气的湿度推测会不会下雨。

3、能用废旧塑料瓶自这制雨量器,并尝试测量降水量。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下雨前空气湿度会增加。

2、知道用测量的方法可以明确空气的湿度和降水的多少。

3、知道计量标准的统一,才能得到正确的雨量测量效果。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懂得制作简易器材也可以进行科学观测。

四、学习成果:

预计学生能够:

●能用身边材料制作头发湿度计,并测量空气的湿度。

●尝试根据空气的湿度推测会不会下雨。

●能用废旧塑料瓶自这制雨量器,并尝试测量降水量。

●知道下雨前空气湿度会增加。

●知道用测量的方法可以明确空气的湿度和降水的多少。

●知道计量标准的统一,才能得到正确的雨量测量效果。

●懂得制作简易器材也可以进行科学观测。

学习成果评价

概念发展

层次1:

不能用身边材料制作头发湿度计,不能用废旧塑料瓶自这制雨量器。

层次2:

能用身边材料制作头发湿度计,并测量空气的湿度,能用废旧塑料瓶自这制雨量器,并尝试测量降水量。

层次3:

能用身边材料制作头发湿度计,并测量空气的湿度,尝试根据空气的湿度推测会不会下雨,能用废旧塑料瓶自这制雨量器,并尝试测量降水量。

探究能力:

层次1:

不知道下雨前空气湿度会增加,不知道用测量的方法可以明确空气的湿度和降水的多少。

层次2:

知道下雨前空气湿度会增加,知道用测量的方法可以明确空气的

湿度和降水的多少。

层次3:

知道下雨前空气湿度会增加,知道用测量的方法可以明确空气的湿度和降水的多少,知道计量标准的统一,才能得到正确的雨量测量效果。

六、教学准备:

1.钉子、大头针、木板、长头发、硬纸板、纽扣、线轴、小锤、胶水各一;两粒小珠;彩笔。

2.塑料瓶、剪刀、透明胶带、标尺。

3.大小、形状不同的雨量器若干。

七、教学步骤

教学步骤

互动性质

学生\老师互动的目的

二次备课

集中话题

1、课前先板书“雨”提问:

谁知道我们今天探究内容和什么有关?

2、小朋友们你们能用“雨”字组成一个词或组成一个成语说说你们知道的“雨”吗?

(结合板书:

大雨中雨小雨)

引起学生对雨的兴趣,同时和语文学科结合,发挥学科综合性。

探索和

调查

1.(展示头发湿度计的成品)讲述:

这是头发湿度计,是用来测量空气湿度的,你们想不想也做一个啊?

2.教师说明制作头发方法。

3.学生按要求制作头发湿度计并用来测量练习,教师巡视指导。

4.小结制作情况。

5.怎样才能知道雨下的大小呢?

今天我们就来探究一下。

(板书完整:

雨下得有多大)

6、(出示雨量器)老师这里自制了一个测量雨量的工具,你们看,(演示雨量器的使用。

7、你们想不想自己动手作这样一个雨量器呢?

让我们动手来做个雨量器测测看。

8、(出示)制作雨量器的过程图片

9、做好了以后我们还应注意什么?

为什么在量雨之前要先往这个瓶里倒进一些水呢?

10、动手制作,展示作品。

11、让我们用自己做的雨量器来实际测测吧,并把测的结果记在表格中。

12、汇报并整理。

13、像同学们这样把实验的结果记录并整理大家的结果,在数学上就叫做统计,所在我们现在是用实验、记录和统计的方法研究一定时间内雨量。

14、从这些数据中,我们发现什么?

(引导学生发现差异)

15、找一找为什么有这样的差异?

16、你们能在1分钟内让雨下满5小格吗?

可以怎样做?

下满10小格、20小格呢?

(多选择几个壶)

17、分组讨论,把自己的想法记下来或画下来?

(在科学记录本)

18、分组实验,汇报。

19、展示实验,大家再讨论,再实验,汇报。

20、如果我们把一分钟看作一天,刚才同学们模拟的降雨量就是大雨的降雨量,人们把一天降雨在1厘米之内的称为小雨,也就是我们做的雨量器的1小格,1—2.5厘米之内称为中雨,也就是我们做的雨量器的3小格以内。

(略)

21、老师这里有三个大小不同雨量器,用大小不同的雨量器量雨,行吗?

22、讨论发表自己的意见。

23、学生用大小不同的雨量器做试验

1、指导学生自制头发湿度计。

 

2、指导学生制作雨量器

 

3、定量训练理解降雨量。

 

4、定量训练理解降雨量。

 

5、用大小不同的雨量器量雨

回顾和

解释

1.下雨可以灌溉庄稼,可以净化空气,但雨下大了也会给人类带来灾难。

我们应该怎样做才能避免这样的灾难呢?

2.今天这课我们有不同的方法研究了下雨的问题,你有什么收获?

亲自去测一测,让我们用我们自制的雨量器去测量雨量。

巩固所学,课外拓展

(表格1)

时间

1分钟

2分钟

5分钟

格数

(表格2)

用雨量器测雨量

(1)地点:

(2)雨下了多长时间:

(3)收集了多少雨:

收集人:

记录人:

资料:

雨量等级划分标准是什么?

答:

雨量等级划分标准是:

日降水量在0-10毫米之间为小雨;在10-25毫米之间为中雨;在25-50毫米之间为大雨;在50-100毫米之间为暴雨;100-200毫米之间为大暴雨、大于200毫米的为特大暴雨。

一、课题:

4今天刮什么风

二、课程标准:

1、知道利用根据观测比利用感官更准确有效。

2、能用各种感官直接感受自然事物并用语言或图画描述所观察的事物。

3、能用简单测量工具对物体进行定量观察、采集数据,并做简单记录。

4、能利用简单表格、图形、统计等方法整理有关资料。

5、知道可以用风力、风向来描述和测量天气。

6、知道基本气象观测器材的作用。

7、体会到长期测量和记录天气数据是非常有价值的。

8、了解一天中气温变化的规律。

9、能参与中长期的科学探究活动。

10、认识到科学技术是不断发展的。

11、关注与科学有关的问题。

三、教学目的:

过程与方法

1、能够自制风向标和风力计,用来测量风向和风级。

2、能够用一些轻飘物判断风向和风力。

3、能够识别风向。

4.能够对照风级歌识别风级。

知识与技能

1、知道风吹来的方向叫做风向、风速叫做风级。

2、知道风向会改变。

3、了解一些判断风向和风力的方法,认识风向标和风力计。

4、懂得用风向标可以测出风向、用风力计可以测出风速。

5、知道不同等级的风造成的自然现象。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愿意较长时期地记录天气情况。

2、懂得可以用身边的材料自制科学观测器具,树立勤俭节约搞科学的意识。

四、学习成果:

预计学生能够:

●能够自制风向标和风力计,用来测量风向和风级。

●能够用一些轻飘物判断风向和风力。

●能够识别风向。

●能够对照风级歌识别风级。

●知道风吹来的方向叫做风向、风速叫做风级。

●知道风向会改变。

●了解一些判断风向和风力的方法,认识风向标和风力计。

●懂得用风向标可以测出风向、用风力计可以测出风速。

●知道不同等级的风造成的自然现象。

●愿意较长时期地记录天气情况。

●懂得可以用身边的材料自制科学观测器具,树立勤俭节约搞科学的意识。

学习成果评价

概念发展

层次1:

不能够自制风向标和风力计,不能用一些轻飘物判断风向和风力,不能识别风向,不能对照风级歌识别风级。

层次2:

能够自制风向标和风力计,用来测量风向和风级,能够用一些轻飘物判断风向和风力。

层次3:

能够自制风向标和风力计,用来测量风向和风级,能够用一些轻飘物判断风向和风力,能够识别风向,能够对照风级歌识别风级。

探究能力:

层次1:

不知道风吹来的方向叫做风向、风速叫做风级,不知道风向会改变,不了解一些判断风向和风力的方法,不认识风向标和风力计,不懂得用风向标可以测出风向、用风力计可以测出风速。

层次2:

知道风吹来的方向叫做风向、风速叫做风级,知道风向会改变,了

解一些判断风向和风力的方法,认识风向标和风力计,懂得用风向标可以测出风向、用风力计可以测出风速。

层次3:

知道风吹来的方向叫做风向、风速叫做风级,知道风向会改变,了解一些判断风向和风力的方法,认识风向标和风力计,懂得用风向标可以测出风向、用风力计可以测出风速,知道不同等级的风造成的自然现象。

六、教学准备:

1.手绢、纸巾、纸屑等轻飘物体。

2.木条、小珠子、木片或硬纸板、大头针、泡沫塑料板、量角器、长线、泡沫塑料小球。

3.观测天气的器材、记录本、笔。

七、教学步骤

教学步骤

互动性质

学生\老师互动的目的

二次备课

集中话题

1.出示诗歌迷:

能解三秋叶,能开二月花。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1.激发学生对风的兴趣

探索和

调查

1.“风与我们有什么关系?

2.你平常在收听、收看天气预报时,注意广播员是怎样预报风的吗?

谁能学一学。

联系生活利用红领巾或彩色小旗帜在校园里感受风的存在。

3.通过“米”字型的风向方位图和风向标引导学生从中发现“风向”,并通过讨论进行学习。

4.借助风速计的模型或图片引出“风力”知识。

5.借助《风级歌》帮助学生回想、建立“风力”的感性认识。

6.提供多种材料指导学生动手制作风向标测量风、完成观测记录。

7.描述自己的观测。

1、感受风的存在。

 

2.观测风向

3.观测风力、能够学会并运用《风级歌》

4.制作风向标、利用风向标测量风,观测风的大小

5.汇报交流观察结果

回顾和

解释

1、背诵《风级歌》

2、画一副有关风的画或读一篇有关风的文章。

3、记录一周的天气情况

4、尝试做一次天气预报

巩固所学。

八、板书:

4、今天刮什么风

能解三秋叶,风向:

风力:

可开二月花。

风吹来的方向叫风向。

风力就是风的大小。

过江千尺浪,风向有:

东、南、西、北风力的大小用“风级”

入竹万竿斜。

东南、东北、西南、西北表示。

(打一自然现象)八个方向。

一、课题:

5气候与季节

二、课程标准:

1、知道利用根据观测比利用感官更准确有效。

2、能用各种感官直接感受自然事物并用语言或图画描述所观察的事物。

3、能用简单测量工具对物体进行定量观察、采集数据,并做简单记录。

4、能利用简单表格、图形、统计等方法整理有关资料。

5、知道可以用温度、湿度、风力、风向、降水量、云量等来描述和测量天气。

6、知道基本气象观测器材的作用。

7、体会到长期测量和记录天气数据是非常有价值的。

8、了解一天中气温变化的规律。

9、能参与中长期的科学探究活动。

10、认识到科学技术是不断发展的。

11、关注与科学有关的问题。

12、懂得天气变化会影响人类的生活,造成动植物的变化。

三、教学目的:

过程与方法

1、能够长期观察一种动物或植物。

2、能够对动植物前后发生的变化进行比较。

3、能够观察并记录自己的发现。

4、能够比较出动植物的季节性变化。

知识与技能

1、知道气候特征是一定地区的规律性天气现象。

2、知道季节是根据特定气候划分的时间段。

3、了解四季的气候特征。

4、知道一些动植物的季节性变化。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感受自然界四季的变化,欣赏四季的美丽景色。

2、持之以恒地观察动植物的变化。

3、养成记录观察现象的习惯。

四、学习成果:

预计学生能够:

●能够长期观察一种动物或植物。

●能够对动植物前后发生的变化进行比较。

●能够观察并记录自己的发现。

●能够比较出动植物的季节性变化。

●知道气候特征是一定地区的规律性天气现象。

●知道季节是根据特定气候划分的时间段。

●了解四季的气候特征。

●知道一些动植物的季节性变化。

●感受自然界四季的变化,欣赏四季的美丽景色。

●持之以恒地观察动植物的变化。

●养成记录观察现象的习惯。

学习成果评价

概念发展

层次1:

不能长期观察一种动物或植物,不能够对动植物前后发生的变化进行比较,不能够观察并记录自己的发现,不能够比较出动植物的季节性变化。

层次2:

能够长期观察一种动物或植物,能够对动植物前后发生的变化进行比较,能够观察但不能记录自己的发现,能够比较出动植物的季节性变化。

层次3:

能够长期观察一种动物或植物,能够对动植物前后发生的变化进行比较,能够观察并记录自己的发现,能够比较出动植物的季节性变化。

探究能力:

层次1:

不知道气候特征是一定地区的规律性天气现象,不知道季节是根据特定气候划分的时间段,不了解四季的气候特征,不知道一些动植物的季节性变化。

层次2:

知道气候特征是一定地区的规律性天气现象,知道季节是根据特定气候划分的时间段,简单了解四季的气候特征,简单了解一些动植物的季节性变化。

层次3:

知道气候特征是一定地区的规律性天气现象,知道季节是根据特定气候划分的时间段,了解四季的气候特征,知道一些动植物的季节性变化。

六、教学准备:

1.有秋季特征景致的图片或录象资料。

2.有关春夏秋冬气候特征的图片、录象等视听资料和设备。

3.关于动植物的季节性生活规律变化的图片、录象等视听资料和设备

4.确定观察的对象,准备好观察记录的工具,如笔记本、笔、照相机、录象机

等。

七、教学步骤

教学步骤

互动性质

学生\老师互动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