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苏教版科学三上《谁最关心天气》教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906832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32.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苏教版科学三上《谁最关心天气》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最新苏教版科学三上《谁最关心天气》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最新苏教版科学三上《谁最关心天气》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最新苏教版科学三上《谁最关心天气》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最新苏教版科学三上《谁最关心天气》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最新苏教版科学三上《谁最关心天气》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最新苏教版科学三上《谁最关心天气》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最新苏教版科学三上《谁最关心天气》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最新苏教版科学三上《谁最关心天气》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最新苏教版科学三上《谁最关心天气》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最新苏教版科学三上《谁最关心天气》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最新苏教版科学三上《谁最关心天气》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最新苏教版科学三上《谁最关心天气》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最新苏教版科学三上《谁最关心天气》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最新苏教版科学三上《谁最关心天气》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最新苏教版科学三上《谁最关心天气》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最新苏教版科学三上《谁最关心天气》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最新苏教版科学三上《谁最关心天气》教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最新苏教版科学三上《谁最关心天气》教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最新苏教版科学三上《谁最关心天气》教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苏教版科学三上《谁最关心天气》教案.docx

《最新苏教版科学三上《谁最关心天气》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苏教版科学三上《谁最关心天气》教案.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最新苏教版科学三上《谁最关心天气》教案.docx

最新苏教版科学三上《谁最关心天气》教案

2019最新苏教版科学三上《谁最关心天气》教案

  教学资源开发

  本课是三年级上册“关心天气”单元的第1课。

  本课通过讨论“关心天气”这个主题,知道观察、测量和记录天气四个方面的特征:

云量、降水量、风力风向和气温;在讨论的基础上,认识到天气与我们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人们都很关心天气;同时,能够设计富有个性的符号,在天气日历上记录自己的观察结果,进行长期的数据收集的准备;并且了解到气象工作者是怎样工作的,以达到课程标准中的相关要求。

  在这一课学习之前,学生已经对天气的千变万化产生了一种好奇心,他们总想看看云的背后会有些什么,雨是怎样落下来的,为什么秋天会有雾,冬天会下雪?

然而,学生对天气的关心又是有限的。

虽然天气变化影响着我们的日常生活,但学生对这种影响只是被动的关心和接受,他们只是在成人的提醒下,根据天气的变化改变自己的穿衣和日常行为,他们自己很少去有意识地关注、研究天气,更没有意识到自己也可以关心天气,也可以收集每天的天气信息。

在本课的学习中,学生将分享他们的关于天气的知识,通过讨论“谁关心天气”这一话题,知道天气和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通过讨论“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说天气”,学会观察和描述各种天气特征,体验大自然中蕴涵着的另一种美;通过讨论天气预报的有关知识,知道从哪里可以搜集到有关天气的信息,了解气象工作者是怎样进行天气预报的。

本课的教学就是要利用和发展学生对天气天然的好奇心和热情,引导他们有意识地关心天气、研究天气,进而研究身边自然事物的变化,为进一步学习《测气温》、《雨下得有多大》、《今天刮什么风》打好基础。

  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和教材的编写特点,我们这样处理教材:

把“我们关心天气”、“还有谁关心天气”两部分内容合二为一,改为“我(人)们喜欢的天气”,着重了解天气的种类,知道天气与我们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

  在材料设计方面,我们仍遵循兰本达关于结构化材料设计的思想,选择各类天气的录像(或图片)、电视台天气预报节目片断。

这些材料本身就蕴涵着本课所设定的知识目标。

同时,通过展示这些录像(或图片),学生会更加真实地感受到天气与我们的生产、生活的关系密切,在生活中科学无处不在,科学有用,从而亲近科学。

出于可操作的考虑,最好把这些材料制作成一个多媒体课件。

课堂上,在学生的交流和讨论中,这些材料应起着启发和补充的作用,而不能用它来代替学生的思维。

  在教学过程设计方面,我们认为科学探究是重要而有效的学习方式,但不是惟一方式,是否采用、如何采用应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来确定。

因此,我们确定本课不以科学探究活动来展开整个教学过程,但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将尽量体现科学探究的理念,让学生在自主讨论和实践活动中培养科学素养。

本课的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能够交流讨论关于天气的信息,用丰富的语言描述天气;

  ●能够收集各种关于天气的资料,设计富有个性的符号记录天气情况;

  ●能够通过分析数据发现数据中隐藏的规律。

  知识与技能

  ●知道天气和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知道天气可以用一些可测量的量来描述(如温度、风向、风力、降水量、云量等);

  ●了解气象工作者的工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意识到天气对我们生活的影响,从而关注天气的变化;

  ●愿意欣赏美丽的天气,愿意像气象工作者那样观察研究天气。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

  1?

在黑板上写“天气”。

说明今天的研究对象。

  2?

组织学生讨论:

今天天气怎么样?

(学生可能会说“今天天气很好”或是说“今天天气不好”,这时,教师可追问“你为什么说今天天气很好”?

或“你为什么说今天天气不好”?

  【评析】“今天天气怎么样”这一话题贴近学生生活,真实可感,后一问题是对前一问题的补充,组织讨论的目的是调动学生对天气的已有认识,并与同伴分享这种认识,这同时也是教师了解学生原有经验基础的一个契机。

  二、讨论我们所喜欢的天气

  1?

谈话:

刚才,同学们说了,今天天气很好,是晴天。

除了晴天以外,你还知道有哪几种天气呢?

(或:

今天天气不好,因为今天下大雨,上学很不方便。

除了雨天以外,你还知道有哪几种天气呢?

  【说明】谈话的具体内容根据导入部分学生讨论的内容而定。

  2?

学生汇报:

有晴天、阴天、下雨、下雪、大风、沙尘暴……

  教师根据学生汇报情况择要板书。

  3?

多媒体展示各种各样天气的录像(或图片)资料,学生判断是哪种天气。

  4?

讨论我们最喜欢的天气。

  

(1)组织学生讨论:

在多种天气中,你最喜欢哪一种天气呢?

为什么?

  

(2)进行简单统计,找出全班同学最喜欢的一种天气。

统计方法可由学生确定,例如:

数数、画“正”字等。

  5?

讨论:

天气和人们的生产、生活关系密切,人们都很关心天气,工人、农民、渔民等各行各业的人,他们最喜欢什么样的天气呢?

说说你的理由。

  【说明】通过讨论,让学生知道天气影响着人类的生产和生存,风霜雨雪等各种天气都给人类的生活带来了有利的和不利的影响,同一种天气对不同的人来说,也会有“好天气”和“坏天气”之分。

例如,冬天下雪,对小孩子来说是好天气,因为可以堆雪人、打雪仗,对农民来说也是好天气,因为“瑞雪兆丰年”,但对交通部门的人来说,却绝对是个坏天气。

  三、观察和描述天气的特征

  【说明】让学生到室外观察天气,可以使学生非常兴奋,因为学生可以在亲近自然的过程中体验到一种快乐,体会到一种真切的自然的气息;而且,与录像和图片相比,到室外观察天气,学生获得的信息将会更加全面,除了视觉以外,还可以从听觉、触觉等方面获得有关天气的信息。

在这一活动过程中,学生观察天气并认识到可以从温度、风向、风力、降水量、云量等方面观察和描述天气,并且设计富有个性的符号记录天气情况。

  教学活动过程:

  1?

告诉学生,我们将到室外去观察今天的天气,讨论应该从哪些方面、用哪些词语观察描述天气,并且指导学生把描述天气的词语写在活动记录上。

  2?

到室外观察天气并且尝试用语言描述天气。

  3?

回到教室后,学生用语言交流描述当前观察到的天气特征。

  4?

多媒体再次展示各种各样天气的录像(或图片)资料,学生展开想象,用丰富的语言描述这些天气的特征。

  5?

设计记录天气的符号,记录各种天气特征。

  

(1)讨论如何记录观察到的天气特征。

  

(2)教师提供范例,板画晴天、多云的符号。

  (3)学生独立设计其他天气符号。

  (4)学生交流各自设计的符号。

  6?

播放电视台天气预报节目片断,学生说一说从中得到哪些启发。

  【评析】在学生观察描述了今天的天气特征、设计了记录天气的符号之后,播放一段电视台的天气预报节目,会使学生受到很多启发,从而在思维发展上获得一次飞跃。

一方面,他们会很快地接受一些关于天气的术语;另一方面,他们会想,原来天气预报的内容跟我们刚才观察的内容是一样的,我们设计的记录天气的符号比电视里的好玩多了,以及思考天气预报到底是怎么做的等等一系列问题。

  四、课外延伸

  1?

谈话:

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有了不小的收获,肯定也产生了不少的疑问(请学生说出),我们一个个记录在案。

针对这些疑问,我们一起来看看可以用什么方法解决?

  2?

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梳理,讨论得出哪些问题可以通过查阅资料获得答案,哪些问题可以作为一项长期的观察任务,哪些问题是将要学习的内容。

  【说明】小学三年级已经开设了综合实践活动课,所以搜集资料对学生来说不是一件难事,关键是要能引导学生对所搜集的资料进行整理、摘录、汇报交流,以便学生能共享。

另外,本教学设计中没有安排在课上讨论天气预报的作用和天气预报的产生(气象工作者是怎样工作的),目的就是留着让学生通过搜集资料去自主发现。

所以,如果学生没有提出这方面的问题,教师可主动提出来,告诉学生老师的想法,以引起学生对此的关注。

  教学片断赏析

  讨论从哪些方面观察天气的教学环节

  师:

现在,同学们已经了解了天气是各种各样的。

要想对天气有更多的了解,我们还必须研究同一种天气,它有哪些特征。

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根据以往经验说一说,我们应该从哪些方面去观察和描述天气?

生:

我认为应该观察有没有太阳。

  生:

看看有没有下雨,下的雨大不大。

  生:

是不是刮风,刮的风大不大。

  生:

还要看看刮的是什么风。

  师:

如何判断刮什么风?

风大不大?

  生:

看看树枝是不是在摆动,摆动得是不是厉害。

  生:

还可以拿一条红领巾,看看风能不能把它吹起来。

  生:

还可以看烟囱里的烟往哪一面飘。

  师:

还可以从哪些方面观察天气?

  (没有人举手了)

  师:

今天你们穿了几件衣服,为什么穿这些衣服?

  生:

妈妈让我穿的。

  师:

妈妈为什么让你穿这么多衣服?

这说明还可以从哪个方面观察天气?

  生:

还可以看看天冷不冷。

  生:

看看今天的气温有几度。

  师:

还有吗?

  (又是没有人举手)

  师:

其实,还可以观察天上的云,看看云的颜色,云多不多。

  【片断反思】本教学片断中的教师受传统教材观的影响,抓住知识不放,几次打断学生的思维,介入学生的发言之中,目的就是要把书上写的“天气可以用温度、风向、风力、降水量、云量等一些可测量的量来描述”这一知识点全面地教给学生。

但这样的教学只能是“告诉”——从教学片断中可知,“云量”和“温度”这两个概念都是教师说出或教师借学生的口说出来的。

这样做是不利于学生思维发展的。

教师应让学生充分讨论,切不可操之过急地介入学生的发言,打断学生的思维,如果需要对学生的发言进行补充,也应讲究方法。

例如,可在学生充分发言以后播放天气预报片断,然后请学生根据天气预报说一说,还可以从哪些方面观察和描述天气。

  第2课测气温

教学资源开发

  本课是三年级上册“关心天气”单元的第2课。

本课通过引导学生发现测量数据不同,围绕影响测量温度准确性的因素展开讨论,在讨论中不仅让学生知道不同地方气温不同的原因,而且懂得使用温度表的正确方法,从而激发他们对气温的关注。

  从本课开始学生就要有意识地借助测量工具开展观察活动,围绕如何实现使学生能正确使用温度计进行观测,收集数据,科学分析有关数据得出结论这一目标;如何使学生逐步养成借助工具进行科学观察的习惯来进行教学。

为此,在教学资源的处理上我们作了多方面的思考。

  教学对象分析:

  学生通过观察活动获取的资料是探究活动顺利开展的基础,但温度表的使用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是有一定困难的,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正确使用温度表时,应注意由扶到放的过程,把使用温度计的技能训练放在一个较为重要的地位,为后继课的展开作铺垫。

  教学内容安排:

  第一部分:

学习温度表的使用。

教师通过利用温度表模型演示温度的读和写,指导学生学习正确读数的方法,在教法上注意“扶”和“放”,在教学材料上注意由教学模型作为观察起点,这样更符合三年级学生年龄特点,更有利于他们掌握正确方法。

 第二部分:

测量教室内空气的温度。

由于学生在教室内所处的位置不同,因而测得的气温也有所差异,这就为学生进一步研究气温提供了一个很好的问题情境:

怎样才能测得准确。

这一环节处于全课的核心地位。

我们要把对温度数据的整理与分析放在首位,围绕这一主题展开的探究活动应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进行实践交流,突出交流活动的结构性探究,让学生在这样的自主活动中了解气温不同的原因,进一步掌握温度表的正确使用方法。

  第三部分:

测量室外的气温。

这一部分是本课的一个难点,教师一改以往的灌注式教学,不是让学生按照老师设计好的对比实验开展活动,而是给予学生更多更大的空间,让他们自主选择观测点,大胆猜测,科学预测,商议并制定测量计划,让他们在无拘无束的实践交流中经历、发现和感受,让能力在实践中获得,智力在实践中开发,使他们在探究—研讨中不仅“学会”了,更“会学”了。

  第四部分:

了解百叶箱的工作原理。

本课只用很少的时间教学这一内容,改变了“老师介绍,学生听讲”的老方法。

让学生在已有的实地测量经历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经验,围绕百叶箱的工作原理,展开讨论并作出分析。

  教学目标预设:

  过程与方法

  ●知道测量气温的方法,能够用温度表测出当时某个地方的气温;

  ●了解气象站测量气温的工作原理。

  知识与技能

  ●能够从不同地点测量的温度数据中发现问题;

  ●能够从亲身经历的活动中体会数据的真实性和重要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愿意从事收集数据工作,敢于就数据中的情况与他人交流意见;

  ●有重证据的科学态度。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

  1?

谈话:

在学习第一课《谁最关心天气》后,我发现同学们都很关心天气。

现在,我想请同学们猜一猜我们教室里的气温有多高。

  2?

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猜测。

  【说明】这一活动的安排,可以使学生将现有学习需要与原有的知识水平主动建立联系,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猜测,从而形成认知冲突,产生强烈的学习愿望。

同时,这一学习过程,也能培养学生的预测能力。

  3?

提问:

同学们各有各的猜测,那怎样才能准确地得到现在教室里的气温呢?

  4?

学生交流方法。

  【说明】学生在交流了多种方法以后,一定会发现用温度表测量是有效而又科学的方法。

  5?

板书课题:

测气温。

  二、学习温度表的使用

  1?

教师用温度表模型演示温度的读和写。

  2?

学生用温度表模型练习读和写。

  【评析】温度表的使用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是有一定困难的,教师应加强指导,体现由扶到放的过程是有必要的。

 三、测量教室里的气温

  1?

谈话:

现在就让我们用温度表测量教室里的气温吧,并请同学们把测量的数据及时记录下来。

  2?

学生交流测量的数据,教师以表格的形式板书这些数据。

  3?

提问:

从这些数据中同学们发现了什么?

为什么会这样呢?

  4?

学生讨论交流。

  【评析】这时的讨论很重要,教师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讨论交流,在讨论中学生会发现数据不同有多方面的原因,为即将开展的室外观测和讲求数据的准确性奠定基础。

  四、测量室外的气温

  1?

谈话:

教室里不同地方的气温不同,那么教室外面不同地方的气温也是这样吗?

  2?

学生猜测并商量测量计划。

  【说明】这一学习活动的开展,目的在于让学生自己选择不同的观测地点:

阳光下、背阴处、草地上、地面……并对自己即将开始的测量活动进行预测,提高学生的预测能力。

  3?

学生测量室外的气温。

  4?

课堂交流测量的结果。

  5?

提问:

从测得的结果中发现了什么?

  6?

学生交流自己的发现。

  7?

提问:

气象站测量气温时把温度表都放在距地面1.5米的百叶箱里(出示百叶箱的图片并介绍百叶箱的构造及相关场地),你能谈谈你的看法吗?

  8?

学生讨论交流。

  【评析】此时让学生围绕“百叶箱”的工作原理展开讨论比较恰当,因为学生已经有不同地点实地测量的经历,能够根据自己的经验作出分析。

  五、课后研究

  用自己学到的测量方法,每隔一小时测量一次气温,并及时记录一天的气温。

  教学片断赏析

  师:

同学们,从测量的结果中你发现了什么?

  生:

每一组同学测量的结果不同。

  生:

教室里各处的气温不一样。

  师:

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情况呢?

  生:

我们这一组坐在窗边,开着窗,风比较大,有点冷,因此测量的温度就比较低。

  生:

我们组也坐在窗边,但我们测量的温度比较高,可能是我们这一组有阳光照到。

  生:

我们组测得温度较高,我想是因为我们坐在教室的中间,教室中间的温度应该高一些。

  师:

第7小组也在教室中间,为什么测得的气温却比较低呢?

  生:

老师,我们现在测得的气温也比较高,我们刚刚测了以后,这红色的液体还在往上升。

  师:

根据你的观察,你能说说测量气温时应注意些什么吗?

  生:

要等到红色的液体不动了我们再读数。

  生:

我认为我们的眼睛要平着看,因为我们刚刚测量的时候,我从正面看到的温度和×××同学从旁边看到的结果不一样。

  师:

真了不起,同学们在自己的观测过程中就发现了观测气温的正确方法。

  【片断评析】教师营造了一个宽松、民主的探究空间,与学生构建起互动、和谐的师生关系,并巧妙地运用这种关系,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让他们爱学、乐学,培养了他们乐于观察,敢于发现的科学品质。

这一学习活动的展开,真正做到了问题来源于学生的实践,又通过学生自己的探究和讨论得到了解决。

在师生互动探讨的过程中,不断闪现出学生对测量数据不同产生原因的认识:

呼吸的原因,靠窗不靠窗的原因,阳光照射的原因,仰视、俯视及温度表本身的原因等等。

通过研讨,学生不仅知道了教室里气温不同的原因,而且学会了使用温度计的正确方法,更重要的是在讨论中学生的思维水平得到了提升。

  第3课雨下得有多大

  教学资源开发

  本课是三年级上册“关心天气”单元的第3课。

本课将引导学生研究天气的一种重要现象——下雨,并制作和应用雨量器。

本教材的设计意图是通过组织学生观察、描述、讨论、制作、测量,学会浅显地看云识天气,制作简单的雨量器,会用雨量器进行观测,收集有关数据,并能对所得数据进行简单分析,从而得出某些结论。

达到课程标准关于“地球运动与天气变化”中的要求。

在这一课学习之前,学生对云和雨已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因为他们经常经历刮风下雨的天气。

他们带着对雨的不同认识,带着对雨的不同问题来到班级。

但有一点是相同的,他们对下雨时的情景有较为鲜明的印象。

再者,通过本单元前两课《谁最关心天气》、《测气温》的学习,学生对描述天气的几个方面已有了一定了解,对气象工作者是如何工作的也有所了解,并能有意识地使用测量工具来收集一些数据,这为本课的学习作了充分的准备,也为后面的《观察与测量》单元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实际情况,我们这样处理教材:

改变旧教材中把雨的形成作为教学重点的做法,而把测降水量作为本课学习的焦点。

学生通过观察云的形状和雨的大小,产生对降水量进行探究的欲望。

在此情感基础和需要下,学习制作测量雨的工具——雨量器,并主动了解测量雨量大小的方法,练习测量降雨量。

教材最后鼓励学生在雨天进行研究,培养其与大自然的亲近感。

这样就把旧教材对知识的偏重转化为对方法、技能的重视和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使教学目标更为丰富和科学。

  针对以上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的调整,我们所准备的材料也与以前大不相同。

这里,我们不再需要模拟雨的形成的实验器材,而要求学生自带大的塑料瓶、胶带、蜡笔、剪刀、尺、白纸等一些用来制作雨量器的材料和工具。

教师则要准备喷壶,模拟降雨过程。

最好还要准备好真的雨量器,以便于学生观察,激发他们的兴趣。

  在教学过程设计方面,遵循儿童科学认识活动的规律,以学生的自我活动来展开整个教学过程:

观察、猜测—制作雨量器—讨论研究方法—测量记录—实际应用。

因此,本课把学生的动手操作作为重点。

在动手操作中掌握技能与方法,培养认真细致、实事求是以至长期记录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能够通过较为明显的几种云的形状和颜色来判断哪种云会下雨;

  ●能够用雨量器测量雨量的大小,初步了解雨量器的工作原理。

  知识与技能

  ●认识几种常见的云,知道哪种云可能会下雨;

  ●知道用“毫米”表示雨量的大小;

  ●能够制作简单的雨量器,并知道怎样使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愿意研究和制作雨量器,发展操作技能和情趣;

  ●对气象工作产生兴趣,培养认真细致、实事求是、长期记录的科学态度和科学习惯。

  ●愿意和雨水亲近,培养与大自然的亲近感。

  教学过程设计

  一、看云识天气

  1?

回忆:

下雨前,天是怎么样的?

你能描述一下吗?

  2?

欣赏:

刚才有同学说到下雨前天是阴沉沉的,乌云密布。

老师这儿有很多云图,请你欣赏一下(用挂图或课件出示各种各样的云图,包括积雨云、雨层云等能下雨的云,也包括高积云、高层云、卷云、卷积云、卷层云等不大可能下雨的云。

可让学生描述各种云的形状、颜色、数量,在4人小组中交流)。

  3?

猜测:

你认为什么样的云会下雨?

为什么?

(学生说出自己的猜想和理由)

  4?

统计:

对学生的猜想作一简单的统计,只要他们举手就可以了,可以看到很多学生都认为积雨云、雨层云会下雨。

  5?

评价: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经过长期观察也发现积雨云、雨层云等最有可能下雨。

看来,同学们都成了“看云识天气”的小专家了。

  【评析】本环节引导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经验进行有根有据的猜测,并统计出学生较为一致的看法。

既进行了统计概念的培养与统计方法的指导,又可使学生对“看云识天气”有一个较为正确的认识,而且体会到了成功的快乐。

  二、观察、比较雨的大小

  1?

组织学生描述雨景:

你能描述你所见到的下雨时的情景吗?

  2?

学生描述:

有对形状的描述,也有对雨量大小的描述,也可以是对雨中物体的描述。

  3?

谈话:

平时总听到你们在唱“大雨哗啦啦、小雨淅沥沥……”你认为衡量大雨、小雨的标准是什么?

你又是从哪些方面来看出雨的大小的?

(学生会说出听天气预报,看雨珠的大小,看下雨时溅起的水花,下雨后积水的深浅,地面的湿度等)

  【说明】这里可引导学生对雨的大小进行针对性的描述。

此处的描述方法可以多样化,可用文字,也可用图画。

  【评析】此一环节的教学也是建立在学生的已有经验基础上的,先任他们泛泛而谈,再引导他们针对雨的大小进行专门的描述,教师要多鼓励、重启发,使学生消除紧张感,充分挖掘原有表象,用优美流畅的语言进行描述。

体现了科学学科与其他学科的整合。

4?

制作雨量器的需要。

  

(1)那么怎样才能知道雨下得到底有多大呢?

(板书课题)

  

(2)组织学生讨论。

讨论后,明确要得到正确的数据必然要经过测量。

  【评析】有需要才能有动力。

学生用已有的方法不能解决问题时,必然要寻求新的方法,他们迫切地想制作出测量雨量大小的雨量器,这是学习自主性、积极性的充分体现。

  三、制作雨量器

  1?

教师肯定学生刚才的想法,告诉学生测量雨量大小的工具叫雨量器,雨量的大小用毫升(ml)作单位。

(板书:

毫升ml)

  2?

出示气象台使用的雨量器,引导学生观察气象台的雨量器。

  3?

谈话:

雨量器的类型很多,最简单的是一个透明的容器,外面贴着刻度。

(教师出示事先制作好的简易雨量器向学生展示)大家想不想做一个,用来测量雨量的大小?

(学生都说:

“想!

”)那么请每小组的同学对照你们带来的材料和工具,先弄清课本第41页上的制作步骤,再仔细制作,同组同学互帮互助,合作完成一个。

  【说明】制作时将刻度分得小一些。

  4?

学生制作,教师巡视,适时指导。

  【评析】出示气象台使用的雨量器,既可进一步刺激学生的制作欲望,还可使学生对气象员的工作有进一步的了解。

出示教师事先制作的简易雨量器,是对学生的制作起示范作用。

因为三年级上学期学生的操作能力还不强,教师还需适当扶持、点拨,当好“引路人”。

  四、利用雨量器测量雨量的大小

  1?

给学生一些时间向其他组展示自己组的雨量器。

  【评析】让学生互相展示自己组的雨量器,一是取长补短,互相启发,便于改进;二是充分享受成功的喜悦,保持探究的热情。

  2?

组织学生讨论使用方法。

  

(1)准备怎样使用雨量器?

该注意些什么?

  

(2)量雨时应从哪儿开始读数?

量雨前我们还必须做一个什么工作?

  (3)怎样读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