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生物地史复习资料.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5148799 上传时间:2023-07-01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232.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生物地史复习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古生物地史复习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古生物地史复习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古生物地史复习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古生物地史复习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古生物地史复习资料.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古生物地史复习资料.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古生物地史复习资料.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古生物地史复习资料.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古生物地史复习资料.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古生物地史复习资料.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古生物地史复习资料.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古生物地史复习资料.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古生物地史复习资料.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古生物地史复习资料.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古生物地史复习资料.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古生物地史复习资料.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古生物地史复习资料.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古生物地史复习资料.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古生物地史复习资料.docx

《古生物地史复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生物地史复习资料.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古生物地史复习资料.docx

古生物地史复习资料

1、化石保存类型:

类型分类:

1、实体化石2、模铸化石3、遗迹化石4、化学化石。

实体化石分为未变化石、已变化石

模铸化石分为印模化石、印痕化石、模核化石、铸型化石。

2、.四射珊瑚分类位置:

腔肠动物门刺胞亚门珊瑚虫纲四射珊瑚亚纲四射珊瑚。

四射珊瑚的基本结造:

A、外部构造:

外壁、表壁、鄂部。

1.外壁:

珊瑚虫发育的基础;2.表壁:

位于外壁表面,是软体下垂部分的分泌的生长线,细的称“线”,粗的称“皱”;3.萼部:

杯状,是软体生活的地方。

B、内部构造:

隔壁、横列构造---横板、边缘构造----鳞板、泡沫板。

轴部构造-----中轴、中柱。

隔壁:

珊瑚体内辐射排列的纵向骨板。

横板:

横越腔肠的板,可完整的跨越体腔,也可以交错、分化。

鳞板:

位于隔壁之间上拱的小板。

泡沫板:

切断隔壁大小不等的板。

中轴:

一条实心的轴。

中柱:

一种交织的蛛网状构造。

 

3、三叶虫分类位置:

节肢动物门三叶虫纲三叶虫。

三叶虫生活在浅海环境中,是寒武纪、奥陶纪的标准化石。

三叶虫的基本构造,头甲构造+胸甲构造+尾甲构造。

头甲构造:

面线、眼脊、头鞍、活动颊、颊刺、固定颊、头鞍沟

颈环、颈刺、边缘沟、背沟、眼叶、眼、颊角。

(头盖=头鞍+固定颊+颈环)

面线的位置,后颊型、前颊型、角颊型、边缘型。

4、蜓的分类位置:

原生动物门肉足虫纲有孔虫亚纲蜓目蜓。

蜓生活在温暖的浅海环境中,是石炭纪、二叠纪时期的标准化石。

蜓壳形态:

透镜形、球状、椭球状、圆柱状、仿锥状。

蜓壳构造:

初房、房室、壳圈、旋壁、隔壁、旋脊等。

(旋脊和拟旋脊不可同时出现)

旋壁的细微构造:

原始层、致密层、透明层、疏松层、蜂巢层。

5、岩石地层单位:

群、组、段、层。

年代单位:

宙、代、纪、世、期。

(早、中、晚、末)

地层单位:

宇、界、系、统、阶。

(上、中、下、顶)

生物分类等级:

界、门、纲、目、科、属、种。

6、海洋生物的生活方式:

固着底栖、浮游,游泳三种方式

7、地质年代表及符号(前面为符号,后面为几分)

显生宙(PH)

新生代(Cz):

第四纪Q《2》、新近纪N《2》、古近纪E《3》。

中生代(Mz):

白垩纪K《2》、侏罗纪J《3》、三叠纪T《3》。

古生代(Pz):

二叠纪P《3》、石炭纪C《2》、泥盆纪D《3》、

志留纪S《4》、奥陶纪O《3》,、寒武纪《4》。

前寒武系:

元古宙PT《3》、太古宙AR《4》、冥古宙HD。

8、热河动物群的三个代表:

戴氏狼鳍鱼、东方叶肢介、三尾拟蜉蝣。

9、大陆边缘类型及代表,

1、被动大陆边缘-----大陆分离海底扩张,大西洋型。

2、主动大陆边缘----是指汇聚型大陆边缘或聚敛型大陆边缘。

太平洋型。

10、奥陶纪和寒武纪最主要的化石代表:

三叶虫。

奥陶纪化石代表:

鹦鹉螺、笔石。

志留纪化石代表:

笔石珊瑚、腕足类。

泥盆纪化石代表:

石燕贝目、鱼类。

11、震旦‘鄂西’剖面。

12、.河北唐山寒武纪,奥陶纪剖面。

-------------------

-----灯影组-------上马家沟组

陡山沱组下马家沟组

亮甲山组

南沱组冶里组

-------------------

莲沱组凤山组

---------------------长山组

崮山组

凤山组

长山组

崮山组

张夏组

徐庄组

毛庄组

馒头组

府君山组(昌平组)

-------------------

13、三次大冰期:

第一次为震旦纪大冰期(中国为南沱冰期);

第二次为石炭纪末至二叠纪初,这次大冰期主要发生在冈瓦那古陆;

第三次为第四纪大冰期。

14、新太古---古远古:

蓝藻的时代。

寒武纪被称为三叶虫的时代

志留纪---泥盆纪:

鱼类的时代。

泥盆纪:

裸蕨植物时代。

石炭纪---二叠纪:

两栖动物的时代。

中生代:

爬行动物、裸子植物、菊石的时代。

新生代:

被子植物时代、哺乳动物时代、脊索动物。

15、层型:

指一个已命名的成层地层单位或地层界限的原始或者后来被指定作

为对比标准的地质剖面或界限。

单位层型:

这个特定的间隔。

界限层型:

这个特定的点。

16、寒武纪植物登录,

高等植物(苔藓植物)晚志留纪末登陆,

动物登陆:

晚泥盆纪。

17、笔石生长的方向。

18、名词解释。

化石:

保存在沉积地层中的各地质时期的生物的遗体、遗迹、

古生物残留的有机组分。

地台:

是地壳上相对稳定的广大地区,构成辽阔大陆内部的“核心”;

上层为沉积盖层下层为褶皱基底的典型双层结构。

广西运动:

代表为华南普遍存在的泥盆系与下覆地层之间的不整合所指示的一

次构造运动,是加里东运动在华南的具体表现。

④标志层:

在进行地层对比时,厚度不大,岩性确定,易于识别的岩层或矿层。

⑤笔石页岩相:

以黑色页岩及硅质页岩为主,含丰富的笔石等浮游生物化石,

而不含或少见底栖生物化石。

代表水深、滞流的非补偿海环境。

⑦沉积建造:

在一定地质时期形成,能够反映沉积过程中主要的构造环境的沉积

相共生组合体。

⑧象洲型:

地层以碳酸盐岩为主,厚度较大。

生物化石的分异度和丰度高,层孔虫、复体四射珊瑚为主筑积而成

的生物礁广泛分布。

环境为浅水富氧的碳酸盐台地环境。

⑨南丹型:

地层主要为暗色含浮游生物的薄层泥岩、泥灰岩、泥晶灰岩和硅质岩。

生物化石以菊石、竹节石和无眼的三叶虫。

环境为较深滞留贫氧微型裂陷槽沉积。

⑩磨拉石:

造山运动结束时,形成于山前坳陷的巨厚的以粗碎屑为主的一套岩系。

⑾地层(叠覆)层序律:

沉积岩未发生构造运动的情况下,沉积层序保持正常层

序,先形成的岩石在下,后形成的岩层在上,即上覆岩层比下覆岩层新。

⑿标准化石:

在一个地层单位中,选择少数特有的生物化石,他们在该地层上下

层中基本没有,只是出现在该地层,是特定地质时期的产物的一类

化石。

分布广,数量多,分布时间短,演化迅速。

⒀叠层石:

是一类特殊的纹层状生物沉积构造,它是生物作用和无机沉积作用的

共同产物。

19、简述化石的形成条件

1、生物体应该具有化学成分稳定的硬体。

2、地质环境因素:

沉积基底环境、生物体快速被掩埋、后期无构造变形和

变质作用较弱、好的密封条件,沉积物越细越好。

3、足够长的石化作用时间。

20、菊石的缝合线的类型及简述其繁盛时期。

出现在古生代泥盆纪初期,繁盛于中生代,白垩纪全部。

21、大的构造运动。

1.阜平运动 :

发生于太古宙末期(2600-2500Ma)形成了华北板块原始大陆型地

壳 。

2.吕梁运动 :

于古元古代后期发生,发生在1850Ma---1750Ma。

形成了华北板块

的原型-原地台 

3.晋宁运动 :

形成扬子大陆板块 

4.加里东运动 :

在中国北方,志留纪时期,秦岭微板块与华北板块碰撞,使北

秦岭洋闭合,形成北秦岭加里东造山带。

志留纪后期,柴达木板

块与华北板块碰撞,北祁连海槽闭合,形成造山带,即加里东祁

连运动 。

在中国南方,晚加里东期的广西运动,扬子板块与华

夏板块碰撞,形成统一的华南大陆。

 

5.海西运动 :

晚古生代为海西构造阶段,形成联合古大陆。

 

6.印支运动 :

发生于晚三叠世,使中国古地理格局由南海北陆转化为东西分异 

7.燕山运动 :

使太行山-雪峰山以西大型稳定盆地萎缩消亡,东部断陷小盆地逐

渐消亡,形成华北、松辽、江汉、苏北四大盆地。

 

8广西(加里东)运动:

是发生在早古生代末期的造山运动,使扬子陆块与华夏

陆块碰撞形成了东南造山带,除桂东南钦(州)防(城

地区残存海槽和滇东一带有陆相泥盆系外,华南其它地

区为遭剥蚀的古陆或山地。

22、简述太古界到元古界地层的变化特征,及震旦系特征

太古界地层:

有强烈的超基性、基性以至中酸性火山活动,岩石为深变质的

片麻岩、麻粒岩、角闪岩。

元古界地层:

华北古元古界一般为浅变质岩系,组成华北地台的褶皱基底;中、

新元古界为一套基本不变质的沉积岩系;

(变质程度由高到低、火成岩由多边少、沉积岩由少变多。

华南中、新元古界为浅变质岩系具有褶皱基底性质。

震旦系特征:

1)无机界:

大型稳定板块已形成,发育稳定成熟的盖层沉积,与寒武系之间无

大的构造运动,因而与古生界接近(无机界)。

2)有机界:

发育丰富、高级的裸露动物群,出现后生动物胚胎→少量带壳化石。

但整体上,化石仍然较少,保存差,难以利用生物化石进行广泛的

建阶和分带,有别于古生界。

3)冰川沉积发育。

23、.华南地区早古生代古地理、古构造特征

华南地区早古生代古地理分区可划分为三个区:

1.扬子区,为稳定的大陆板块(地台)区,早古生代沉积建造多为浅海碳酸盐岩建造、浅海碎屑岩(石英砂岩)建造等,厚度小,沉积环境以滨浅海—浅海陆棚为主;

2.江南区,为大陆边缘斜坡区,早古生代沉积建造多为深水类复理石建造,厚度巨大,含笔石页岩相。

沉积环境总体属半深海-深海盆地。

3.东南区,早古生代沉积建造多深水复理石建造、海相火山岩建造等,岩性、厚度横向上变化大,代表活动类型的半深海-岛弧海至深海盆地环境。

24、简述南丹型、象州型泥盆系特点

A、象州型:

地层:

浅水碳酸盐岩为主,厚度较大;生物化石:

菊石,竹节石、浮游三叶虫;环境:

浅水富氧的碳酸盐台地环境;分布:

分布于滇东南、桂西南等地区;与前泥盆系一般为平行不整合接触

B、南丹型:

地层:

主要为暗色含浮游、游泳生物的薄层泥岩、泥灰岩、泥晶灰岩和硅质岩;生物化石:

菊石、竹节石及无眼的三叶虫;环境:

较深水滞流贫氧的微型裂陷槽(台内断陷槽)沉积;分布:

分布于桂北、桂中、湘中、黔东南、滇东及川西北等地区

25、.华北板块的形成和演化 

(1)太古宙------陆核的形成。

太古宙可分为早,中、晚三个阶段,早太古代以

基性喷发为主,陆源沉积物较薄表壳岩零星出现,中太古代火山岩

以中、基性为主,仍很发育,但沉积岩类已遍布全区,代表表壳岩

分布的沉积厚度明显增大。

晚太古代25亿年左右的五台运动使太古

宇岩石褶皱,变质形成大陆型铝硅质地壳核心,沉积岩比例明显增

大,火山其规模逐步增大,硅铝壳不断扩大形成华北板块的锥形。

 

(2)古元古代-----原始地台形成期。

华北地台在18亿年左右的吕梁运动形成结

晶基底,陆核经历了拉张裂陷——闭合抬升及大量花岗岩体侵入,

使初期分裂的陆核重新拼接,并使地壳进一步固结等始原始板块的

最终形成。

代表类型为滹沱群为一套浅变质岩系,包括变质砾岩、

石英岩、板岩、千枚岩、白云岩、大理岩以及中基性火山岩,组成

巨大的沉积旋回。

(3)中、新元古代-------沉积盖层与 似盖层的形成。

华北地台10--18亿年是裂陷

槽发育阶段,在华北板块范围内形成三个沉积区,形成华北地台第

一套沉积盖层,沉积层巨厚,达上万米,且有成熟较高的陆源碎屑

沉积。

代表剖面为蓟县剖面,构成巨型沉积旋回,分为四群十二组,

群与群之间为平行不整合接触。

青白口群:

景儿峪组、长龙山组、下马岭组

长城群:

常州沟组、串岭沟组、团山子组

南口群:

高于庄组、大红裕组

蓟县群:

铁岭组、雾迷山组,洪水庄组、杨庄组

26、.石炭二叠系植物古地理分区

安加拉植物区包括中亚北部、西北利亚以及我国新疆,东北北部,以较小草本的蕨类和种子蕨类为主,木本植物有显著的年轮,代表北部温带植物区。

②冈瓦纳植物区包括南非、南美、印度、澳洲及南极洲等为,以(舌羊齿)为特征,称舌羊齿植物区,代表温、凉气候下的植物组合。

③欧美植物亚区介于安加拉植物区和冈瓦纳植物区之间的欧美、亚洲东南部为热带植物区,以树高叶大,木本多于草本为特征。

④华夏植物亚区代表东南亚大羽羊齿植物群的独特性质,以别于欧美植物亚区。

27、吕梁运动、晋宁运动、广西运动、印支运动分别在何时发生,对我国影响。

吕梁运动:

发生在25亿年——华北陆核的形成。

 

晋宁运动:

发生在18亿年——华北原始陆壳板块的形成。

 

广西运动:

发生在4亿年左右——扬子陆块与华夏陆块碰撞形成了东南造山带,

除桂东南地区残存海槽和滇东一带有陆相泥盆系外,华南其它地区为

遭剥蚀的古陆或山地。

广西运动以后华南 成为统一的陆壳板块,并

使中国东部构造古地理格局发生变化——成为南海北陆。

以秦岭为界

南方地区为浅海覆盖,华北为陆。

 

印支运动:

发生在2亿年左右——印支运动在时间上包括三叠纪期间到早侏罗世

之前的地壳运动,空间上分布于我国西部特提斯带。

引起我国南方普

遍海退和中国大陆的形成。

印支运动也是我国东部构造古地理格局的

转折点--以南海北陆转化为东西分异。

东部地区三叠纪以前以秦岭为

界的南海北陆古地理格局从此结束。

 

29、、泥盆纪华南板块的典型剖面,岩相类型和古地理变化

代表剖面:

代表剖面分布在广西中部桂林、柳州、象州一带。

古地理格局:

(1)志留纪末的广西运动使东南海槽大部上升为陆

(2)早古生代长期下降的上扬子海盆(川黔及鄂西南)和下扬子海盆(长江下

游)也上升为陆,形成巨大古陆区

(3)泥盆纪海侵范围局限于西南部滇、黔、桂、湘等地,这就是西南浅海区;

东南-带古陆区(包括南岭山系及下扬子古陆)内发育了内陆盆地;西南

浅海和东南古陆交接地带,则构成海、陆犬牙交错的古地理面貌为海陆过

渡区。

因此,华南泥盆系有三种沉积类型。

浅海、海陆交互相、陆相。

 

30、中国三叠纪古地理构造格局。

(地史时间上具有两分性和空间上具有三分性)

由于古生代末期古亚洲洋的闭合和天山--内蒙--兴安岭造山带的形成,

使我国昆仑--秦岭以北的北方广大地区处于大陆状态,又以太行山为界。

以西为大中型盆地,在早中期,主要为河湖相,干旱气候。

晚期也为河湖相,

潮湿气候。

北方为陆相沉积和剥蚀状态,南方还为较为广泛的海侵。

早中期,

以海相碳酸盐岩为主,代表干旱气候。

晚期,以海陆交互含煤沉积为主,代

表潮湿气候。

《两期以印支运动为界》,南方整体以龙门山和康滇古陆为界,

西部为活动的多岛洋为主,东部以华南稳定滨前海相为主。

 

31、通过华南二叠系柱状剖面对比图分析,说明华南地区二叠系沉积类型以黔中地区剖面为例及岩相古地理演化的基本特征。

黔中地质剖面:

----------------

大隆期:

硅质岩、硅质页岩夹薄煤层,含游泳型菊石化石,缺少底栖生物,

偶见植物化石,属静水海湾相沉积。

长兴组:

浅海相灰岩

龙潭组:

为海、陆交互相含煤沉积(龙潭煤系)。

茅口期:

为数百米厚的石灰岩地层,含大量蜓、珊瑚等化石,属浅海相。

栖霞组:

含燧石结核,臭灰岩

梁山组:

为厚十多米至数十米的砂、页岩夹薄煤层(称梁山煤系),含植物

及腕足类化石,属海、陆交互相;

---------------

梁山组平行不整合于上石炭统马平组之上。

龙潭组平行不整合于茅口组灰岩之上。

岩相古地理演化的基本特征:

1.二叠纪初,西部沉积了梁山煤系,西厚东薄,向东尖灭,海侵由西向东。

2.栖霞、茅口期大规模海侵,西厚东薄,海侵方向由西向东。

文笔山组发生海退。

3.茅口期以后发生峨眉山玄武岩喷发,西厚东薄。

4.龙潭期岩性变化极其强烈。

5.长兴大隆期,中东部海相,西部陆相,海侵由东向西沉积类型。

综上所述,黔中一带二叠纪经历了二次海侵:

中二叠世为初期短暂滨海沼泽环境后的大海侵,沉积了浅海相栖霞灰岩和茅口灰岩;晚二叠世沉积了海相为主的长兴组和大隆组地层。

两次海侵之间为海退期(龙潭期),形成海、陆交互含煤地层,即所谓的“龙潭煤系”。

 

31、以河北唐山剖面,说明华北地区古生代发育和岩相古地理演变的基本特征。

.河北唐山寒武纪,奥陶纪剖面。

------------------

上马家沟组古生代发育:

下马家沟组(寒武系):

下寒武统馒头组、中寒武统毛庄组、徐庄组均

亮甲山组紫色页岩为主,夹薄层灰岩,含三叶虫化石,具岩盐晶模

冶里组及波痕、泥裂等层面构造。

属温暖干旱气候条件下的滨、

-------------------浅海相沉积;中寒武统上部张夏组以鲕粒灰岩为主,产大

凤山组量的三叶虫化石,属浅海高能环境下沉积。

从馒头组、

长山组毛庄组、徐庄组的滨海或滨浅海相沉积到张夏组的浅海(潮

崮山组下带)沉积是海进序列。

-----------------上寒武统(进一步划分为崮山组、长山组和凤山

张夏组组)以竹叶状灰岩发育为特征,也有薄层灰岩,并夹页岩。

徐庄组竹叶状灰岩,是干热气候下潮间带的典型产物。

竹叶状灰

毛庄组岩、薄层灰岩及页岩的互层则反映上寒武统三个组属潮间、

----------------潮下带反复出现的滨、浅海,海水动荡环境。

与张夏组相比

馒头组海水变浅,属海退系列。

府君山组(奥陶系):

下奥陶统底部冶里组,岩性为厚层灰岩夹风暴

-----------------岩,亦为滨浅海相沉积,亮甲山组以灰岩、白云质灰岩、

白云岩为主,产头足类、古杯海绵等化石,为正常的浅海

相沉积,但上部白云岩中化石稀少,表示曾一度出现盐度

增高,构成短暂的微咸化海。

下、上马家沟组以中厚层至

厚层的质纯灰岩及泥质、白云质灰岩为主,属正常的浅海

相沉积,地层岩性稳定,分布广泛,是本区地史上最大的

海侵时期。

代表海进序列。

早奥陶世以后地壳上升,不接受沉积。

岩相古地理演变:

寒武纪:

整个华北(包括东北南部)地区,寒武系岩相、厚度变化都不大。

寒武系剖面构成一大的沉积旋回。

(1)从府君山组、馒头组、毛庄组、徐庄组的滨海或滨浅海相沉积到张夏组的

浅海(潮下带)沉积是海进序列。

(2)张夏组是最大海侵期,形成广阔陆表浅海。

(3)上寒武统三个组属潮间、潮下带滨浅海沉积,与张夏组相比海水有所变浅,

属海退系列。

奥陶纪:

奥陶系反映的古地理面貌和寒武系相似。

(1)早奥陶世早期地层(相当于冶里组和亮甲山组)总体为滨浅海沉积。

局部

地区含白云岩夹膏盐层,具咸化泻湖特征。

(2)早奥陶世晚期地层(相当于下马家沟组和上马家沟组)地层岩性稳定,分

布广泛,是本区地史上最大的海侵时期。

(3)早奥陶世以后,华北区绝大部分上升,不再接受沉积。

华北区奥陶系普遍

被上石炭统平行不整合覆盖,代表长期的风化剥蚀。

仅局部有中奥陶统,

为钙镁质碳酸盐沉积,含鹦鹉螺类化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管理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