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叶圣陶先生二三事》精品教案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5164771 上传时间:2023-07-01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39.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叶圣陶先生二三事》精品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新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叶圣陶先生二三事》精品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新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叶圣陶先生二三事》精品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新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叶圣陶先生二三事》精品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新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叶圣陶先生二三事》精品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新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叶圣陶先生二三事》精品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新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叶圣陶先生二三事》精品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新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叶圣陶先生二三事》精品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新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叶圣陶先生二三事》精品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新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叶圣陶先生二三事》精品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新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叶圣陶先生二三事》精品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新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叶圣陶先生二三事》精品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新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叶圣陶先生二三事》精品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新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叶圣陶先生二三事》精品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新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叶圣陶先生二三事》精品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新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叶圣陶先生二三事》精品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新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叶圣陶先生二三事》精品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新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叶圣陶先生二三事》精品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新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叶圣陶先生二三事》精品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新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叶圣陶先生二三事》精品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叶圣陶先生二三事》精品教案教学设计.docx

《新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叶圣陶先生二三事》精品教案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叶圣陶先生二三事》精品教案教学设计.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新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叶圣陶先生二三事》精品教案教学设计.docx

新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叶圣陶先生二三事》精品教案教学设计

第13课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教学目的:

1.了解作者,积累相关语言。

2.学习与运用略读的方式,抓住阅读重点,并读出自己的心得。

3.学习叶老待人宽待己严的品质。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1课时

教学目的

    1.了解作者,积累相关语言。

2.学习与运用略读的方式,理清结构,基本理解文意。

教学内容与步骤

情景激趣:

张中行,原名张璇,著名学者、哲学家、散文家。

主要从事语文、古代文学及思想史的研究。

是二十世纪末未名湖畔三雅士之一,与季羡林、金克木合称“燕园三老”。

季羡林先生称赞他为“高人、逸人、至人、超人”。

许怡评价他涉猎广泛,博闻强记,遍及文史、古典、佛学、哲学诸多领域,人称“杂家”。

《小雅》中说: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是说崇高的德行,虽然不能达到这种程度,可是心里却一直向往着。

拥有崇高的德行,历来是文人墨客所推崇的。

今天我们所学的《叶圣陶先生二三事》中记载的叶圣陶先生就是一位拥有崇高德行的人,让我们一起走进张中行的《叶圣陶先生二三事》,看看叶老具有怎样的德行。

探究生趣

第一步,泛读课文。

指导学生阅读时,先让学生采用略读的方式,把握文章的要点,要求用序号标出意义段,用波浪线标出抒情或议论的文字,批注自己的阅读心得,列出自己不懂之处。

略读方法指导:

略读又称跳读或浏览,是一种快速阅读文章以了解其内容大意的阅读方法。

它要求读者可以有选择地进行阅读,可跳过某些细节,以求抓住文章的大概,从而加快阅读速度。

据统计,训练有素的略读者的阅读速度可以达到每分钟3000到4000个词。

略读可以运用下列技巧:

1.不在只言片语上纠缠,也不追求对所有细节都理解,只要快速掌握文章大意即可。

2. 要利用文章的标题、副标题、小标题、斜体词、黑体词、脚注、标点符号等,对文章进行预测略读。

3.通过阅读段落的主题句和结论句以快速掌握大意。

4.把握文体要素进行快速阅读,如记叙文六要素,议论文抓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等。

在阅读的过程中,校正读音,积累语言:

繁碎:

fánsuì,繁杂琐碎。

悲哀(bēiāi):

指伤心、难过。

简明扼要(jiǎnmíngèyào):

指简单明了,抓住要点。

沾溉(zhāngài):

浸润浇灌。

比喻使人受益。

高文典册(gāowéndiǎncè):

册:

古代帝王发出的文书。

指封建朝廷的重要文书、诏令。

搀合(chānhé):

搀杂混合。

躬行(gōngxíng):

指身体力行;亲身实行。

师表(shībiǎo):

①表率,在道德或学问上的学习榜样。

②谓作表率。

不耻下问(bùchǐxiàwèn):

不以向地位低的人请教问题为耻。

商酌(shāngzhuó):

指反复仔细地商量。

自顾不暇(zìgùbùxiá):

光顾自己都没法动了,不能帮助别人了。

指没有力量再照顾别人。

颠沛流离(diānpèiliú):

颠沛:

跌倒,比喻穷困,受挫折;流离:

浪落。

由于灾荒或战乱而流转离散。

形容生活艰难,四处流浪。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rénzhějiànrénzhìzhějiànzhì):

仁者从仁的角度看待,智者从智的角度看待。

比喻对同一个问题,不同的人从不同的立场或角度去看有不同的看法。

大势所趋(dàshìsuǒqū):

大势:

指整个局势;趋:

向、往。

整个局势发展的趋向。

不即不离(bùjíbùlí):

即:

接近,靠近;离:

疏远,离开。

指对人既不接近,也不疏远。

多指对人似亲非亲、似疏非疏的关系。

修饰(xiūshì):

①整理,装饰。

②修改润饰,使文字生动。

③梳妆打扮,亦指讲究外表、形式。

④修养品德

晦涩(huìsè):

文辞等隐晦,不流畅,不易懂

朦胧(ménglóng):

①月光不明;,看不清。

 ②看不分明,没有鲜明轮廓或细节;,勉强看得见。

③在感情或直觉的意义上微微感觉到或觉察到。

指导学生理解课文的结构

学法指导:

理解文章整体结构,要注意通过文章的结构特色、文中提示思路的词语或句子加以理解。

散文的一般结构方式为提出对象,对对象进行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点明意义。

理解结构要从抓线索或文眼入手。

1.请同学们划分段落,概括大意:

第一段

(1):

叶老逝世我深感悲哀。

第二段(1-9):

叶老待人宽待己严。

1.总写叶老品行

(2)

2.叶老待人深厚

⑴文字往来谦和待人(3)

⑵日常交往守礼敬人(4-5)

3.叶老待己严格

⑴写作言文如一(7)

⑵文风倡导简洁(8)

⑶重语文求完美(9)

第三段(10):

学叶老为人,学叶老为文。

2.本文的结构对你的写作有何启示?

明确:

 

总结固趣:

本节课,我们一定要注意积累语言,从总体上了解叶老的德行以及在写作方面的主张。

1.本节课你有怎样的收获?

2.本节课按教学目标来检查,你还有哪些内容没有掌握?

应怎样弥补?

布置作业

深入阅读课文,并对课文作个性理解。

 

第2课时

教学目的

    1.深入理解课文,并读出自己的心得。

2.学习叶老待人宽待己严的品格。

教学内容与步聚

情景激趣

叶圣陶先生是中国文艺界、教育界的老前辈,他为人敦厚,彬彬有礼。

著名诗人臧克家曾经说过:

“温、良、恭、俭、让这五个大字是做人的一种美德,我觉得叶老先生身上兼而有之。

叶圣陶热切的主张规范现代汉语包含规范的语法、修辞、词汇、标点、简化字和除去异体汉字。

最重要的是,叶圣陶在出版领域提倡使用白话文。

他的杂志和报纸大多使用白话文,这极大地方便了记者和读者的阅读。

所有的这些贡献促进了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

上节课文,我们从总体上了解了叶老的德行以及在写作方面的主张,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要深入理解文本内容,学习他在为人与为文方面的风范。

探究生趣

第二步,精读课文,深入理解文意。

一、朗读课文第一部分,然后回答问题:

1.“心里立即罩上双层的悲哀”这句话表达了怎样的含义?

明确:

对叶老的去世深感悲哀,也暗示了他与叶老的关系非比寻常。

二、朗读课文第二部分,然后回答问题:

1.“相识之后,交往渐多,感到过去的印象虽然不能说错,也失之太浅”,这句话中“过去的印象”指什么?

“失之太浅”指什么?

明确:

“过去的印象”指:

中先生的作品叶先生只是平实规矩而已。

“失之太浅”指:

评价只看到了作品这一表面现象,没有触及品格。

2.作者为什么要写汉魏以后中国读书人思想搀合的情况?

    明确:

强调叶圣陶先生的思想没有搀合,是单一的儒。

3.作者强调叶圣陶先生是单一的儒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

强调叶圣陶先是躬行君子,又能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是人之师表,并为写他行为的单一作铺垫。

4.“凡是同叶圣陶先生有些交往的,无不为他的待人深厚而感动”,第三自然段是从哪些方面来表现叶老深厚的?

明确:

为吕叔湘先生的文章改标点;让张中行先生帮助修改文章,叶老认为改得不妥之处,谦虚而恳切地问张中行先生,同意不同意恢复。

5.“日常交往,他同样是一以贯之,宽厚待人”,文中举了哪些事例来说叶老在日常生活方面宽以待人的?

明确:

送别,一定还是走过三道门,四道台阶,送到大门外才告别,他鞠躬,口说谢谢,看着来人上路才转身回去。

晚年,有两次是已经不能起床了,我同一些人去问候,告辞,他总是举手打拱,还是不断地说谢谢。

我去拜访,他因与朋友有约不在家而他非常悔恨,以为朋友住旅店而悲伤。

6.“他还有严的一面,是律己”,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表现他的律己严的?

明确:

是从三方面来表现的。

写文章方面要求自己言文如一,文风方面要求简洁,重视语文求完美。

三、朗读课文第三部分,然后回答问题:

1.“问题是行方面的如何效法”,作者认为应如何效?

明确:

要知难而不畏难,要长记于心,向叶先生学习,德行如一。

2.“都要常常想想叶圣陶先生的写话的主张,以及提出这种主张的深重的苦心”,这句话表达的含义是什么?

明确:

语文方面要学习叶老关于写话的主张,要体会他提出那种主张的良苦用心。

四、理解课文表达的中心

学法指导:

理解中心,要找出文章的写作重点和文章中对整体内容进行抒情或议论的部分;指导学生结合上述内容,根据作者的写作背景、意图等概括出文章的中心,并理解含义;理解这个中心的深刻或新颖之处,并理解这个中心在原文中是如何表达出来的;指导学生理解这个中心对自己的启示。

1.这篇文章表达了怎样的中心思想?

明确:

本文表现了叶老严以律己、宽以待人的品格。

2.本文的中心思想对你有何启示?

 

第三步,选读相关内容,个性解读,读写结合。

一、个性解读。

学法指导:

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知识等对作品作个性解读。

课堂探究:

1.你对本文有哪些与众不同的理解?

 

2.学了本文后你有哪些与众不同的收获?

 

二、读写结合。

学法指导:

找出文中最主要的写作手法,体现作者是如何表达的,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1.你认为文中最主要的写作手法是什么?

作者是如何运用的?

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对你的写作有怎样的借鉴作用?

2.以《XXX二三事》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注意借鉴张中行先生在《叶圣陶先生二三事》中的写作技巧。

 

总结固趣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了《叶圣陶先生的二三事》,要思考叶老具有怎样的品德以及在写作与文风方面有怎样的主张。

我们要从文中所写的小事中洞察到叶先生的宽以待人、严以律己的品格,也学习到了叶先生为人谦和诚恳、平易近人,做事认真严谨、一丝不苟的态度,并用以指导自己的为人处事。

布置作业:

     1.预习《驿路梨花》,要求能概述文章内容,拟出不懂或有质疑之处。

     2.课外阅读介绍叶圣陶先生的文章。

 

趣味教学资料

张中行简介

张中行,原名张璇,学名张璿,河北人,著名学者、哲学家、散文家。

主要从事语文、古典文学及思想史的研究。

治学严谨,博学多识,造诣深厚,精通中国古典文字,熟悉西方哲学。

曾参加编写《汉语课本》、《古代散文选》等。

合作编著有《文言文选读》《文言读本续编》;编著有《文言常识》、《文言津逮》、《佛教与中国文学》、《负暄琐话》等。

是二十世纪末未名湖畔三雅士之一,与季羡林、金克木合称“燕园三老”。

季羡林先生称赞他为“高人、逸人、至人、超人”。

 许怡评价他涉猎广泛,博闻强记,遍及文史、古典、佛学、哲学诸多领域,人称“杂家”。

张中行先生一生低调澹泊、无欲无求,曾常年寓居于燕园女儿家。

先生一生清贫,86岁的时候才分到一套普通的三居室,屋里摆设极为简陋,除了两书柜书几乎别无他物。

老人为自己的住所起了个雅号叫“都市柴门”。

他的书房里书卷气袭人,桌上摊着文房四宝和片片稿纸,书橱内列着古玩,以石头居多。

张老谦称书房像“仓库”。

而于治学方面,他则一丝不苟,晚年仍拍案而起,痛批台湾某“国学大师”南怀瑾,可谓“后五四时代”学者风范的真实写照。

追忆张先生,有人感叹:

“他有着古代文人的风范”,更有后辈赞道:

“老头有骨气”。

终生为文,以“忠于写作,不宜写者不写,写则以真面目对人”为信条。

 

                   叶圣陶简介    

叶圣陶(1894年10月28日~1988年2月16日),原名叶绍钧,字圣陶,汉族人,江苏苏州人,著名作家、教育家、编辑家、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

早年当小学教师,并参加新潮社和文学研究会。

解放后,叶圣陶曾担任出版总署副署长、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教育部副部长。

他也是第六届全国政协副主席、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委员、第五届全国政协常委委员、民进中央主席。

原名叶绍钧、字秉臣、圣陶,现代作家、教育家、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

其代表作有童话故事《稻草人》、长篇小说《倪焕之》等。

叶圣陶是20世纪20年代第一位写童话的作者。

他的作品《稻草人》于1923年出版。

这部儿童读物在许多青少年当中极受欢迎。

另一个作品《古代英雄的石像》,讲述了一块石头被雕刻成英雄的形象。

这个简单易读的故事背后的寓意是嘲笑专家的傲慢自大与人们的麻木。

叶圣陶热切的主张规范现代汉语包含规范的语法、修辞、词汇、标点、简化字和除去异体汉字。

他又编纂和规范了出版物的汉字并且规定了汉语拼音方案。

他所做的努力改进了编辑工作的质量与组织结构。

最重要的是,叶圣陶在出版领域提倡使用白话文。

他的杂志和报纸大多使用白话文,这极大地方便了记者和读者的阅读。

所有的这些贡献促进了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

叶圣陶教育思想对中国特色现代教育理论作出了具有独创性、系统性的重要贡献。

这一教育思想,以中国教育改革实践为逻辑起点,形成了唯物辩证的中国教育改革之学;在探索和回答中国教育改革实际问题中,精辟、独到地揭示了中国现代教育基本原理;在总结和提炼中国教育改革实践经验中,发展、创新了中国现代教育教学理论。

叶圣陶小说的突出艺术成就,在于他对“灰色人生”的冷静观察和客观描写,表现出鲜明的现实主义的特征。

作家的冷隽、客观的风格色彩并不排斥他内在热情和主观见解的表达。

冷静观察和客观描写,在叶圣陶小说风格的诸因素中最为突出。

他带着一双透入的观世的眼,冷静地审视着蜷伏在旧中国暗诹一角被侮辱与被损害的民众。

他的内心满蕴着悲悯之情,而在落笔之际却藏而不露、冷隽含蓄,意常见于言外,情不外露于文中。

同情与讽刺兼备,是叶圣陶对小市民知识分子用笔的基本特色,在生活碾盘重压下的知识者,他看不惯他们的怯弱、空虚、玩忽职守、自私自利、因此要刺它一下,期望他们有所改变;但是他也深知他们的甘苦,造成他们这些不良表现的原因是复杂的,有时他们自己也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

因此,他在嘲讽的同时又毫不含糊地把笔锋指向其背后的黑暗现实制度,从而使他的批判现实主义达到了一定的深度。

叶圣陶先生是中国文艺界、教育界的老前辈,他为人敦厚,彬彬有礼。

著名诗人臧克家曾经说过:

“温、良、恭、俭、让这五个大字是做人的一种美德,我觉得叶老先生身上兼而有之。

”(臧克家、新浪网评)

叶老虚怀若谷,平易近人,办起事来刚强果断,认真负责。

比如编讲义,写教材,他不但不满意有的人只是照搬照抄,而且指出其中须包括自己的研究,带有自己的心得,这种主张是他负责精神的表现。

又如编制“引得”,尤其为大部头的书编制“引得”,许多人虽明知有益于学术研究,但觉得这毕竟是为他人的工作,又耐不住工作进程中的辛苦和单调,不肯去尝试。

叶老却曾用商务印书馆铜版《十三经》白文做底本,编出一部巨册的“引得”。

初着手时,困难重重,又缺乏助手,但他既已认定这是有益于广大读者的工作,就成年累月不知疲劳地去做,决不半途而废,这是他工作中负责精神的又一表现。

(中国网评)

 

叶圣陶轶事

叶圣陶曾数次改名,他原名叶绍钧,他12岁入苏州长元吴公立小学时,请先生章伯寅取一个立志于爱国强国的字。

章先生说:

“你名绍钧,有诗曰‘秉国之钧’,取‘秉臣’为字好。

”并教育他要爱国就得先爱乡土,晓得乡土的山川史地名人伟业。

1911年10月15日,苏州在辛亥革命中光复了。

次日,叶绍钧找到章伯寅先生说:

“清廷已覆没,皇帝被打倒了,我不能再作臣了,请先生改一个字。

”先生笑了笑说:

“你名绍钧,有诗曰‘圣人陶钧万物’,就取‘圣陶’为字吧。

”这样叶绍钧满意而去。

1914年6月10日,叶绍钧在《小说丛报》第2期发表文言小说《玻璃窗内之画象》,署名“圣陶”。

以后他又把姓“叶”与笔名“圣陶”连了起来,成为著名于世的笔名。

叶先生有一条原则:

凡希望学生去实践的,教师一定实践;凡劝诫学生不要做的,教师一定不做。

那天叶先生谆谆教导我的“交友处世之道”,自己就是身体力行的典范。

俞平伯先生上世纪50年代被点名“批判”以后,叶先生仍然年年约他共赏海棠,经常信来书往,赋诗论文。

在史无前例的那场政治运动中,二老的通信不但没有中断,反例“像打乒乓球似的”越发频繁起来。

后来两家后人把来往信件集中整理,居然出版了厚厚的一部书。

著名作家萧乾先生在悼念叶先生的文章里说:

“1957年以后,许多张笑脸变成横眉竖眼,许多好友变为路人。

可无论我被糟践成垃圾也罢,渣滓也罢,他见面或写信,始终称我作‘乾兄’──30年代我还是个小伙子时,他就一直这么称呼我──敬重之外,我对叶老还有满腔感激之情。

可惜那时我对叶先生“交友处世”的重要教导领会不深,以致在那场政治灾难中,同不少亲友中断了交往,所幸与叶先生的交往如常。

1966年下半年的一天,我去看望“赋闲”在家的叶先生,他非常恳切地劝我:

“你该同我划清界限。

”我流着眼泪说:

“‘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

如果我确信叶先生的某种思想是不符合真理的,那我会同这种思想划清界限。

至于叶先生,您永远是我的老师,我还会常来看您,面聆教诲。

”叶先生听了也潸然泪下。

看到五屉柜上叶师母的大幅遣像旁边,新摆一个小镜框,里面装着60年代初期叶先生和我在青岛海滨的合影,知道叶先生还一直惦记着我。

叶圣陶教育孩子的故事

叶圣陶的儿子叶至善在小学时成绩不好,还留过三次级。

后来,经过努力,叶至善考入一所以学风严格、学生成绩优异而闻名的省立中学。

他在这所学校读了一年,又因为有四门功课不及格要留级。

刚进中学就留级,叶至善非常难过,面对那些不及格的成绩单,他难过得哭了。

 

叶至善的母亲很关心他的学习,她看到叶至善的成绩单上分数那么低,常常唠叨个没完,说孩子不争气,没出息……

叶圣陶却什么也不说,他认为一门功课学得好不好,主要是看能否学以致用,以达到终生受益,这不是单凭考试成绩能衡量出来的。

他知道儿子不愿意死记硬背,特别是国文和英语,考试要默写整段甚至整篇课文,考试不及格情有可原。

从和儿子的对话中,他感到儿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并不弱,知识面也不窄。

因此,他并不责备孩子,只是说,不要哭,换个学校吧。

于是他让叶至善进了一所私立中学。

这所学校和省立中学完全不同,不用整天做习题和作业,有足够的时间看课外书籍、唱歌、吹口琴。

叶至善有了明显的转变,对学习感兴趣了。

 

孩子的兴趣广了,叶圣陶很高兴,鼓励孩子说:

“很好,以后还要多读没有字的书。

这‘没有字的书’就是通过观察、实验、思考,向社会和自然学习知识和技能。

有用的知识不只是在课堂上,不只是在那些教科书里,还在社会生活中。

” 

叶圣陶喜欢看书,各种内容的书都看。

孩子们可以随便到书架上拿书,只要自己愿意就行。

他经常提出一些问题来问小至善,借以锻炼他的表达能力。

在父亲的教育和影响下,叶至善这个在小学和中学留过四次级的孩子最后取得了成功。

 

教育并不是为了分数,只要能培养能力,分数低也没关系。

我们教育孩子,为了使孩子有学习的动力。

帮助孩子树立了他通过努力能达到的目标。

不过计划不如变化,即使孩子达不到当初设立的目标,也不要气馁,目标可以不断调整,退一步想,孩子努力达到目标的过程。

已经锻炼了孩子的能力,这已经够了。

叶老有二儿一女:

至善、至美、至诚。

50年代后期,其子叶至诚与方之、高晓声等文学青年创办了文学杂志《探求者》,结果被错误批判,在人生之路上遭受不小的挫折。

但他始终没有改变做人的真诚,没有改变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事业的追求。

他之所以能够如此,应该说与其父亲对他的教育是分不开的。

叶至诚在谈到这段经历时曾深有感触地说:

“我的品格的形成,是与父亲的教诲和培养分不开的。

父亲分别给我们子女起名至善、至美、至诚,就是希望我们子女具备完美的人格。

父亲教导我们为文与做人是分不开的,但为文必先为人。

”叶老既是这么说的,更是这么做的。

叶圣陶先生的长子叶至善介绍小时候父亲是怎样教授他作文时,用了“不教”这样的字眼。

原来,叶老从不给孩子教授作文入门、写作方法之类的东西。

他仅要求子女每天要读些书。

至于读点什么,悉听尊便。

但是读了什么书,读懂点什么,都要告诉他。

除此之外,叶老还要求其子女每天要写一点东西。

至于写什么也不加任何限制,喜欢什么就写什么:

花草虫鱼,路径山峦,放风筝,斗蟋蟀,听人唱戏,看人相骂……均可收于笔下。

叶老在指导孩子作文、教育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不教中有教,其高明之处在于顺其自然,因势利导,启发培养孩子的兴趣和自觉,让孩子自觉成才,自觉成长,而不是强制、苛求。

不教中有教,集中体现在叶老精心为子女修改文章上。

叶至善在兄妹合集《花萼》出版时的《自序》中,记叙了当时的情景:

“吃罢晚饭,碗筷收拾过,植物油灯移到了桌子的中央,父亲戴起老花眼镜,坐下来改我们的文章。

我们各据桌子的一边,眼睛盯住父亲手里的笔尖儿,你一句,我一句,互相指责、争辩。

有时候,让父亲指出了可笑的谬误,我们就尽情地笑了起来。

每改完一段,父亲朗诵一遍,看语气是否顺适,我们就跟着他默诵。

我们的原稿好像从乡间采回来的野花,蓬蓬松松的一大把,经过了父亲的选剔跟修剪,插在瓶子里才还像个样儿。

”叶至诚也描写过父子们一起改文章的情景:

“父亲先不说应该怎么改,让我们一起来说。

你也想,我也想,父亲也想,一会儿提出了好几种不同的改法。

经过掂量比较,选择最好的一种,然后修改定稿……”三个孩子,一起跟父亲学写作,仿佛在进行一场竞赛,每个人都暗自憋着劲要超过其他人,多“吃”父亲的红圈。

请看,这是一种多好的学习氛围,其中有指导,有点拨,有热烈讨论,有激烈竞赛。

三个孩子长大成人后个个成才,确实得益于叶老的“不教”。

叶老重言教更重身教,其身教影响和示范对子女来说更全面、更深刻、更耐久、更具魅力。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叶圣陶是一个具有独特风格的作家。

细密的观察、客观的写实,亦庄亦谐、庄谐结合的笔法,平实朴素、凝炼精粹的文学语言,这一切就构成了叶圣陶现实主义创作的艺术个性。

叶圣陶“一直留意语言”,他的语言有一种不雕凿、不做作的朴素美。

他很少用浓艳富丽、华而不实的词藻语汇,他的作品中很难发现冗长拗口、曲里拐弯的欧化句子。

他特别讲究锤字炼句,讲究以少胜多、一语传神,自称有“斟酌字句的癖习”。

叶老以身示范的艺术追求和人格修养,对孩子的影响更是潜移默化,润物无声。

孩子的兴趣广了,叶圣陶很高兴,鼓励孩子说:

“很好,以后还要多读没有字的书。

这‘没有字的书’就是通过观察、实验、思考,向社会和自然学习知识和技能。

有用的知识不只是在课堂上,不只是在那些教科书里,还在社会生活中。

叶圣陶先生很重视教育儿女。

只要关系儿女个人的事,他总是给他们以极大的自主权;一旦涉及子女和他人之间关系的事,则一定要管。

他反复告诫儿女们,使他们懂得:

我是生活在人们中间的,在我以外,更有他人,要时时处处为他人着想.譬如,他让儿子递给他一支笔,儿子随手递过去,不想把笔头交在了父亲手里。

父亲就对儿子说:

“递一样东西给人家,要想着人家接到了手方便不方便。

你把笔头递过去,人家还要把它倒转来,倘若没有笔帽,还要弄人家一手墨水.刀剪一类物品更是这样,决不可以拿刀口刀尖对着人家。

又如,冬天,儿子走出屋子没把门带上,父亲就在背后:

“怕把尾巴夹着了吗?

”次数一多,不必再用这么长的句子,父亲只喊:

“尾巴,尾巴!

”就这样,渐渐养成了儿子冷天进出随手关门的习惯。

另外,父亲还告诫儿女开关房门要想到屋里还有别人,不可以“砰”的一声把门推开或带上,要轻轻地开关。

抗战期间,叶老写了一篇《两种习惯养成不得》(现收在初中语文第五册中)。

文章分析了“不养成什么习惯”和“养成妨害他人的习惯”的危害性,指出“谁要立足在今后的世界上,谁就得深切记住,不要养成妨害他人的习惯。

叶圣陶的教育不等式

教学≠讲解名词

叶圣陶反对“把名词解释清楚就算完成了教学任务”的做法。

很遗憾,我们今天的课堂上仍然是在解释、讲解。

当代,教学早不再仅仅是承载传授知识的“传声器”,更多的承担着培养人,培养社会公民的责任和义务的综合舞台。

舞台的主角是学生,上舞台的途径是学生的能力。

教师专业不仅仅局限于某门学科知识层次的积累,“教”的方法成为了一项专业内容,需要教师研究,提高。

今天提倡的“教师专业发展”,叶圣陶其实早已提出。

教育≠教知识

叶圣陶指出教书本身不是教育,只是教会学生认识世界的一种途径,感悟生命价值的一个方法。

教书的过程中体现的教师追求真理的人生目标、科学务实的求真态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