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分析专题汇编.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5189998 上传时间:2023-07-02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222.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数据分析专题汇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数据分析专题汇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数据分析专题汇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数据分析专题汇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数据分析专题汇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数据分析专题汇编.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数据分析专题汇编.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数据分析专题汇编.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数据分析专题汇编.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数据分析专题汇编.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数据分析专题汇编.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数据分析专题汇编.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数据分析专题汇编.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数据分析专题汇编.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数据分析专题汇编.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数据分析专题汇编.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数据分析专题汇编.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数据分析专题汇编.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数据分析专题汇编.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数据分析专题汇编.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数据分析专题汇编.docx

《数据分析专题汇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数据分析专题汇编.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数据分析专题汇编.docx

数据分析专题汇编

谷老师学堂教师辅导讲义

学员编号:

年级:

初三课时数:

学员姓名:

辅导科目:

物理学科教师:

授课主题

汇编-力学数据表格分析

汇编-电学数据表格分析

授课日期及时段

教学内容

一、二模真题汇编

【考点一:

力学数据分析】

1、(2014年4月闵行区第26题)小张同学在做实验时发现使用斜面能省力但费距离。

于是他猜想利用斜面做功和不用斜面直接对物体做功可能相等。

为了验证猜想,他用木块作为研究物体,在相同材质、不同倾角的斜面上进行实验,其实验过程如图15所示。

先用测力计测出木块的重力G,

并竖直向上使木块匀速上升一段高度h;再将木块放在斜面底端,沿斜面用测力计将木块匀速拉到相同高度h。

读出每次实验的拉力F的大小,量出木块上升的高度h和斜面的长度L,并把实验数据分别记录在表一、表二、表三中。

表一(斜面A)

实验

序号

重力G

(牛)

拉力F

(牛)

木块上升

距离h(米)

斜面的长度L(米)

直接提起木块

做功WG(焦)

拉力通过斜面

做功WF(焦)

1

2.5

1.5

0.3

1.2

0.75

1.8

2

5

3

0.2

0.8

1.0

2.4

3

7.5

4.5

0.2

0.8

1.5

3.6

 

表二(斜面B)

实验

序号

重力G

(牛)

拉力F

(牛)

木块上升

距离h(米)

斜面的长度L(米)

直接提起木块

做功WG(焦)

拉力通过斜面

做功WF(焦)

4

2.5

2

0.3

0.6

0.75

1.2

5

5

4

0.2

0.4

1.0

1.6

6

7.5

6

0.2

0.4

1.5

2.4

表三(斜面C)

实验

序号

重力G

(牛)

拉力F

(牛)

木块上升

距离h(米)

斜面的长度L(米)

直接提起木块

做功WG(焦)

拉力通过斜面

做功WF(焦)

7

2.5

2.25

0.3

0.42

0.75

0.95

8

5

4.5

0.2

0.28

1.0

1.26

9

7.5

6.75

0.2

0.28

1.5

1.89

(1)实验结果表明:

利用斜面对物体做功不用斜面直接对物体做功(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

(2)请进一步综合分析表一、表二、表三中的最后两列相关数据并归纳得出结论:

(a)分析表一或表二或表三中WG和WF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

(b)分析表一和表二和表三中WG和WF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

(3)小张同学为寻找更普遍性的实验结论,应该选择继续进行实验。

 

2、(2014年4月奉贤区第25题)在“验证阿基米德原理”的实验中,各实验小组同学选用恰当的器材,分别用图16所示的实验方法测量了一些数据,并通过计算记录在表格中。

实验

序号

液体的密度(g/cm3)

物体浸入液体的体积(cm3)

浮力(N)

物体排开的液体所受重力(N)

1

1

20

0.2

0.196

2

1

40

0.4

0.392

3

1

60

0.6

0.588

4

1.5

20

0.3

0.94

5

1.5

40

0.6

0.588

6

1.5

60

0.9

0.882

(1)分析实验序号1、2、3或4、5、6中前三列的实验数据,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

(2)分析实验序号中的相关数据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

当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相同时,液体密度越大,物体受到的浮力越大。

(3)甲小组同学分析了表中最后两列数据及相关条件认为这些实验数据能证明阿基米德原理,即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物体排开的液体所受重力。

(4)乙小组同学发现最后两列数据不相等,于是他们把表格中浮力一列的数据分别改成“0.196;0.392;0.588;0.294;0.588;0.882”,然后也得出了验证了阿基米德原理的结论。

你认为乙小组的做法(选填“正确”或“错误”),理由:

 

3、(2014年4月虹口区第25题)小明和小华“探究杠杆平衡的条件”,他们的研究过程如下:

 

①体验:

他们用螺丝刀将骑马钉撬起,发现有两种方法,如图16所示。

请在图16(b)中的A点画出动力的示意图。

__________

②探究:

他们将钩码挂在杠杆一端,如图17所示,受到撬骑马钉的启发,若要使杠杆在此位置平衡,他们用力的方向有什么规律?

__________

他们分别选取器材进行实验,并将动力F1、动力臂l1、阻力F2、阻力臂l2记录在下表中。

 

③小明分析比较表一的实验数据可归纳得出的结论是:

__________。

④小华分析两表数据后发现实验序号__________的数据与小明的结论不符。

他回顾了那次实验,发现实验数据是在弹簧测力计斜拉的情况下获得的,如图18所示。

请分析小华这组数据错误的原因:

当测力计斜拉时,__________。

 

4、(2014年4月黄浦区第25题)当物体从高空下落时,所受到的空气阻力会随物体的速度增大而增大,因此经过一段距离后,物体将匀速下落,这个速度称为此物体下落的终极速度。

研究发现,在相同环境的条件下,球形物体下落的终极速度v仅与球的半径r和质量m有关,下表是某次研究的实验数据。

小球编号

A

B

C

D

E

F

小球的半径r(×10-3米)

0.5

0.5

0.5

1.0

2.0

4.0

小球的质量m(×10-6千克)

2.0

4.0

6.0

4.0

4.0

4.0

小球的终极速度v(米/秒)

16

32

48

8

2

①根据表中的数据,可知A球与B球在达到终极速度时所受的空气阻力之比为。

②根据表中小球A、B、C的实验数据及相关条件可知:

在相同环境下,当时,

③根据表中小球的实验数据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球形物体下落的终极速度与球的半径的关系。

④请填写表中小球F的相关数据:

v为米/秒。

 

5、(2014年4月嘉定、宝山区第25题)某小组同学为了“研究物体的动能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让若干小球先后从光滑斜面上由静止滚下,从A到B沿水平面做匀速直线运动,然后在B点分别撞击同一个小木块,并推着木块水平移动一段距离。

放在同一水平面上相同位置的木块被推得越远,表示小球撞击前的动能越大。

他们在如图17所示的装置上安装了数据采集系统,自动生成小球在AB段运动中的S-t图像,并测量了不同小球在水平面推动同一木块移动的距离,部分数据记录在下表中。

图18所示是其中两次质量为0.1千克的小球中从不同高度滚下来在AB段运动的S-t图像。

 

实验序号

小球质量

(千克)

小球速度

(米/秒)

木块移动的距离

(米)

1

0.1

______

0.2

2

0.1

______

0.8

3

0.

0.2

1.6

4

0.3

0.2

2.4

5

6

 

(1)请根据S-t图所提供的信息将表格中的数据填写完整。

(2)该小组同学在检查实验数据时发现还有甲(0.1千克、0.3米/秒、1.8米)、乙(0.4千克、0.2米/秒、3.2米)两组数据没有填写入表格。

随后马上将甲、乙两组数据依次补填在实验序号5和6中。

请你根据上述实验的所有数据及相关条件进行分析,可得出初步结论:

①分析比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分析比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2014年4月静、青、崇第25题)小红和小华在游戏中注意到:

小球能静止在水平面上,但不能静止在斜面上,若对小球施加一个沿斜面向上的拉力,就能使小球静止在斜面上,为了探究这个“沿斜面向上的拉力的大小”,小红和小华用两个重力不同的光滑小球和弹簧测力计等器材按图14进行实验,每一次实验时,他们改变斜面与水平面的夹角θ,并保持拉力的方向始终沿斜面向上。

他们记录的实验数据如表一、表二所示。

 

①分析比较实验序号1、2和3或4、5和6的测力计示数、斜面与水平面夹角,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

重力一定的小球静止在斜面时,它受到沿斜面向上的拉力。

实验

序号

测力计的示数(牛)

7

/

8

/

9

/

②分析比较实验序号的测力计示数、斜面与水平面夹角,可得出初步结论是:

当斜面与水平面的夹角θ一定时,小球的重力大,使小球静止的沿斜面向上的拉力大。

③小华发现:

当斜面与水平面的夹角θ一定时,使小球静止的沿斜面向上的拉力与重力的比值是相等的。

为了验证这一发现,他们添加了一些器材继续实验。

他们设计了表三用以记录相关数据,请你完成表三中空缺的栏目。

 

图14

7、(2014年4月浦东新区第26题)小伟和小李研究物体浸入液体的过程中容器底部所受压强增加量Δp与哪些因素有关。

所用相同的柱形容器底部都装有压强传感器,他们在容器中分别倒入一定量的水和酒精(ρ水>ρ酒),然后将高H为0.1米的实心柱体缓慢放入液体中,逐步改变其下表面距液面的距离h,如图14所示,并将测量

数据记录在表一和表二中。

表一柱体浸入水中

表二柱体浸入酒精中

实验

序号

h

(米)

Δp

(帕)

实验

序号

h

(米)

Δp

(帕)

1

0.02

100

6

0.02

80

2

0.04

200

7

0.04

160

3

0.06

300

8

0.06

240

4

0.08

400

9

0.08

320

5

0.10

500

10

0.10

400

(1)分析比较表一或表二中液体对柱形容器底部压强增加量Δp与圆柱体浸入液体深度h的倍数关系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

当圆柱体浸入同种液体的过程中,

表三锥体浸入水中

实验

序号

h

(米)

Δp

(帕)

11

0.02

81.3

12

0.04

130.7

13

0.06

156.0

14

0.08

165.3

15

0.10

166.7

(2)分析比较实验序号中液体对柱形容器底部压强增加量Δp与圆柱体浸入液体深度h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

当圆柱体浸入液体的过程中,浸入液体的深度h相同时,液体的密度越大,液体对柱形容器底部压强增加量Δp也越大。

(3)小李猜想:

物体浸入同种液体中时,h的增加量相同,Δp的增加量也相同。

小伟猜想:

物体浸入同种液体中时,h的增加量相同,Δp的增加量与物体的形状有关。

于是他们用等高的实心圆锥体在水中重复上述实验进行验证,如图15所示,测得的数据记录在表三中。

分析表三中的数据,(16)的猜想正确,由表三中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可得出初步结论是:

实心锥体浸入柱形容器的水中时,。

如果用实心球重复上述实验,根据上述结论,可推理得出:

实心球体浸入柱形容器的水中时,。

 

8、(2014年4月松江区第26题)某实验小组同学发现,漂浮在不同液面上的实心物体浸入液体的体积不同,于是他们猜想:

物体的密度、物体的体积、液体的密度可能会对漂浮在液面上的实心物体浸入液体的体积有影响。

为验证猜想,他们选用了若干不同的实心圆柱体和足够深的不同液体进行实验(实验时物体均能漂浮在液面),并将物体的密度、物体的体积、液体的密度,以及物体浸入液体的体积记录在表一、表二和表三中。

表一

实验

序号

物体密度

(千克/米3)

物体体积

(厘米3)

液体密度

(千克/米3)

浸入液体体积

(厘米3)

1

0.4×103

15

1.0×103

6

2

0.4×103

0

1.0×103

8

3

0.4×103

25

1.0×103

10

表二

实验

序号

物体密度

(千克/米3)

物体体积

(厘米3)

液体密度

(千克/米3)

浸入液体体积

(厘米3)

4

0.6×103

15

1.0×103

9

5

0.6×103

15

1.2×103

7.5

6

0.6×103

15

1.5×103

6

表三

实验

序号

物体密度

(千克/米3)

物体体积

(厘米3)

液体密度

(千克/米3)

浸入液体体积

(厘米3)

7

0.8×103

15

1.0×103

12

8

0.8×103

15

1.2×103

10

9

0.8×103

15

1.5×103

8

①分析比较实验序号1与2与3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可得的初步结论是:

密度相同的

实心物体漂浮在同种液体中,。

②分析比较实验序号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

密度和体积相同的实心物体漂浮在不同液体中,浸入液体的体积与液体密度成反比。

③分析比较实验序号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

体积相同的实心物体漂浮在同种液体中,浸入液体的体积与物体密度成正比。

④实验小组同学对表一、表二、表三中2、3、4列数据进行了一定的运算,并结合相关条件,可得出的进一步结论是:

(a)当时,物体浸入液体的体积相同;

(b)当。

(2分)

 

9、(2014年4月徐汇区第26题)在探究动滑轮使用特点的实验中,各小组按照图15(a)中所示的实验器材进行实验,每个小组的实验器材都相同(摩擦力可忽略不计)。

甲小组按照实验要求在滑轮上挂上钩码,竖直向上拉弹簧测力计,每次都匀速提起钩码,如图15(a)所示。

乙、丙两个小组的同学实验时,没有注意按照要求规范操作,他们斜向上拉弹簧测力计,匀速提起钩码,实验情况分别如图15(b)、(c)所示。

各小组的实验数据记录在表格中。

表一(甲小组)

表二(乙小组)

表三(丙小组)

实验序号

物体的重力(牛)

弹簧测力计的示数(牛)

实验序号

物体的重力(牛)

弹簧测力计的示数(牛)

实验序号

物体的重力(牛)

弹簧测力计的示数(牛)

1

1.0

0.6

4

1.0

0.7

7

1.0

0.8

2

2.0

1.1

5

2.0

1.3

8

2.0

1.6

3

3.0

1.6

6

3.0

1.8

9

3.0

2.3

 

①甲小组同学分析比较了实验序号1、2、3的数据和相关条件,得出动滑轮使用特点的初步结论是:

使用动滑轮匀速提起重物,。

②同学们查阅相关资料得知:

若不计动滑轮自身的重力,使用动滑轮匀速提升重物时,可以省一半力……由此,他们分析了表一中的实验数据,求出滑轮的重力为牛。

③分析比较表一、表二、表三中的实验数据和观察到的现象,初步分析甲小组、乙小组、丙小组的实验数据都不相同的原因是:

④分析比较实验序号1、4、7(或2、5、8或3、6、9)的实验数据和相关条件,得出的初步结论是:

 

10、(2014年4月闸北区第26题)某同学用弹簧测力计提着实心圆柱体浸入两种不同液体中,在这过程中,研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与圆柱体下表面离液面的距离h的关系,如图18所示。

实验过程中记录的实验数据如下表所示。

(已知圆柱体密度大于液体密度,且液体甲的密度ρ甲大于液体乙的密度ρ乙,容器足够深,液体不溢出。

 

表:

液体甲

(密度ρ甲)

实验序号

1

2

3

4

5

6

7

8

距离h(厘米)

0

2

4

6

8

10

12

14

测力计的示数F(牛)

9

7.8

6.6

5.4

4.2

3

1.8

1.8

液体乙

(密度ρ乙)

实验序号

9

10

11

12

13

14

15

16

距离h(厘米)

0

2

4

6

8

10

12

14

测力计的示数F(牛)

9

8

7

6

5

4

3

3

根据题意和表中记录的实验数据,可以得出:

① 圆柱体的重力为牛。

② 分析实验序号2、3、4、5、6(或10、11、12、13、14),测力计的示数F与距离h的关系,可以初步得出:

;进一步分析测力计示数F的变化⊿F与距离h的变化⊿h的关系,⊿F与⊿h的关系是。

③ 分析实验序号7、8(或15、16),可以初步得出,当物体浸没在液体中后,增大距离h,测力计的示数F大小(选填“增大”或“不变”或“减小”)。

 分析实验序号2与10(或3与11,或4与12,或5与13,或6与14)可以初步得出:

同一圆柱体浸入不同液体中,当距离h相同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与有关。

 

【考点二:

电学数据分析】

11、(2014年4月杨浦区第33题)某学校同学想知道:

影响电流大小的因素,他们设计了如图25所示的电路,选用同种材料制成的不同导体、若干节干电池及其他必要器材进行实验。

同学们正确连接电路,并将实验测得数据记录在表一、表二和表三中。

表一导体A

长度0.4米横截面积0.3毫米2

表二导体B

长度1.2米横截面积0.3毫米2

表三导体C

长度1.5米横截面积0.3毫米2

实验序号

1

2

3

实验序号

4

5

6

实验序号

7

8

9

U(V)

1.2

2.4

3.6

U(V)

2.4

3.6

4.8

U(V)

1.5

3.0

4.5

I(A)

0.30

0.60

0.90

I(A)

0.20

0.30

0.40

I(A)

0.10

0.20

0.30

①根据他们选用的导体及设计的表格:

可以判断他们原有的猜想:

他们认为影响电流大小的因素可能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分析比较表一或表二或表三中的数据,可初步得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表四

导体

长度

(米)

横截面积

(毫米2)

D

E

③请进一步分析比较表一和表二和表三中的数据,可初步得出: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为了在表二的基础上继续研究通过导体的电流与导体横截面积的关系,请你在表四中填写需选用这种材料制成的导体还需满足的条件。

 

12、(2014年4月长宁区第26题)小王和小海在学习了串联电路知识后,进一步探究“导体中电流与电压的关系”,他们用A、B、C三个导体进行实验,实验中多次改变导体两端的电压大小,并将测得的数据记录在表一、表二、表三中。

 

①分析比较实验序号________中的相关数据和实验现象,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

电压相同,通过不同导体的电流不同。

分析数据还可以知道:

三个导体中,导体________对电流的阻碍作用最大(选填“A”、“B”或“C”)。

②小王进一步分析了表格中的数据,得出同一导体,电流与电压的比值是一定值;不同导体,电流与电压的比值不同。

小海在小王的基础上,将电流与电压的比值I/U定义为一个新的物理量。

分析表格中的数据可知,该物理量的数值越大,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越________(选填“大”或“小”)。

若将新物理量取名为“电导”,符号取为“G”,则电流与电压的关系式可以写作:

I=________。

(用“G”和“U”表示)

③如果将两个导体串联,它们的电导分别为G1和G2,等效替代它们的总电导为G,请推导总电导与两个串联导体电导的关系式。

________(需要写出推导的过程)

 

13、(2014年4月金山区第26题)在电学单元复习中,某小组同学用如图21所示的电路来探究通过导体的电流与两端电压的关系,进行多次实验后将数据记录在表一、表二中。

(以下电路中电源电压均为12伏)。

 

(I)分析比较实验序号1、2、3(或4、5、6)的数据,可以得出的初步结论是:

(II)分析比较实验序号1与4(或2与5或3与6)的数据,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

(III)在分析了实验数据后,该小组同学想进一步探究串联电路中通过滑动变阻器的电流和它两端电压的关系。

于是,他们用导体甲与滑动变阻器连接成串联电路,并把电压表改接在滑动变阻器两端进行实验(如图22)。

将测得数据记录在表三中。

①分析比较表三中的第二和第三列数据以及相关条件他们得出初步结论:

当滑动变阻器与导体串联时,。

该小组同学根据表三中的数据,求得滑动变阻器中电流变化量和对应的电压变化量后,记录在表三中的后两列。

②进一步综合分析比较表三中的后两列数据后得出初步结论:

表三:

导体甲

实验

序号

电流

(安)

电压

(伏)

电流变化量(安)

电压变化量(伏)

7

0.1

10

8

0.2

8

0.1

2

9

0.3

6

0.2

4

10

0.4

4

0.3

6

 

③为了使实验结论更具普遍性,该组同学还应继续深入实验。

 

【考点三:

光学数据分析】

表一

位置

甲凸透镜

乙凸透镜

A

倒立、放大

倒立、放大

B

倒立、放大

倒立、缩小

C

倒立、缩小

倒立、缩小

14、(2014年4月普陀区第25题)如图15所示,小李和小华分别用甲、乙凸透镜正对着前方的一支点燃的蜡烛,当凸透镜在A、B、C三个位置时,他们透过凸透镜观察到的烛焰的像如表一所示。

图15图16

 

根据看到的现象他们猜想:

凸透镜所成像的性质可能与物距和有关。

为了进一步验证他们的猜想,小李和小华分别选用不同的凸透镜,并按图16所示安装调整好器材后进行了多次实验,每次都在光屏上得到发光体清晰的像,测量并记下相应的物理量,记录数据如表二和表三所示。

 

1分析比较实验序号2或3或4或7或8中物距与焦距的大小关系及相关条件,可得

出的初步结论是:

,物体经凸透镜能成缩小的实像。

②分析比较实验序号1、2、3与4(或5、6、7与8)中第二、三、五列数据的变化关系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

同一物体经同一凸透镜成实像时,。

③分析比较实验序号1与5,(或2与6,或3与7,或4与8)中数据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

④根据上述实验结果可以判断:

表一中甲凸透镜的焦距乙凸透镜的焦距。

(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

 

二、二模真题汇编答案

一、力学数据分析

1、(2014年4月闵行区第26题)

(1)大于。

 

(2) (a)沿相同材质、相同倾角的斜面拉物体,拉力所做的功与直接提起重物所做的功的比值相同。

(b)沿相同材质、不同倾角的斜面拉物体,拉力做的功与直接提起重物所做的功的比值不同,斜面倾角越大,WF与WG比值越小。

(3)不同的物体,不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