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志愿服务材料收集整理.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5200860 上传时间:2023-07-02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41.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有关志愿服务材料收集整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有关志愿服务材料收集整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有关志愿服务材料收集整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有关志愿服务材料收集整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有关志愿服务材料收集整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有关志愿服务材料收集整理.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8页
有关志愿服务材料收集整理.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8页
有关志愿服务材料收集整理.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8页
有关志愿服务材料收集整理.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8页
有关志愿服务材料收集整理.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8页
有关志愿服务材料收集整理.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8页
有关志愿服务材料收集整理.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8页
有关志愿服务材料收集整理.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8页
有关志愿服务材料收集整理.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8页
有关志愿服务材料收集整理.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8页
有关志愿服务材料收集整理.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8页
有关志愿服务材料收集整理.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8页
有关志愿服务材料收集整理.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8页
有关志愿服务材料收集整理.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8页
有关志愿服务材料收集整理.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8页
亲,该文档总共2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有关志愿服务材料收集整理.docx

《有关志愿服务材料收集整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有关志愿服务材料收集整理.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有关志愿服务材料收集整理.docx

有关志愿服务材料收集整理

有关志愿服务材料

收集整理

重庆市志愿服务联合会

——、志愿服务的重要性1

(一)志愿服务精神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志愿服务行为是人类社会发展阶段的必

然产物。

1

(二)志愿服务在“中国梦”的战略目标中的角色定位十分重要,发展中国特色的志

愿服务体系任重道远。

1

(三)志愿服务创造显著的社会价值。

3

二、发起志愿者招募的科学分析5

(一)很多人除非收到邀请,自己不会主动参与志愿服务。

5

(二)具有参与志愿服务特点的人被要求参与志愿服务的可能性更大。

6

三、要求志愿者实名注册的原因6

诚信倡导。

6

权益保障。

6

方便参与。

6

终生记录。

6

四、对志愿者进行培训的必要性7

五、建立志愿服务项目库的意义7

(一)志愿服务项目是志愿服务发展的重要载体。

7

(二)全国各地对志愿服务项目的重视8

(三)好的志愿服务项目可塑造志愿服务品牌8

六、对志愿者进行一定激励的必要性分析9

(一)是否对志愿者进行激励存在争议9

(二)志愿者激励机制的必要性10

(三)志愿激励机制不足阻碍了志愿服务发展12

七、志愿服务需要提供保障13

(一)问题提出一一志愿服务为什么需要保障13

(二)“保障”的含义15

(三)为志愿服务提供保障等同于为弱势群体提供保障16

八、推进志愿服务制度化的重点在社区17

(——)社区志愿月艮务的意义17

(二)社区开展志愿服务的优势20

(三)社区建设与开展志愿服务相互促进21

附录22

一、成立志愿服务基金会的必要性22

二、实名注册的实例列举23

1、因为没有实名注册的繁重工作23

2、实名注册市推进志愿服务制度化的第一步,全国各地实名注册开展的如火如荼24

三、志愿服务培训实例列举26

四、志愿服务与学雷锋活动28

(一)学雷锋活动与志愿者行动的共同特征28

(二)学雷锋活动与志愿者行动的区别31

(三)实现学雷锋活动与志愿者行动的有机结合40

有关志愿服务材料收集整理

【2015年1月8日】

一、志愿服务的重要性

(一)志愿服务精神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志愿服务行为是人类社会发展阶段的必然产物。

志愿服务意味着给与和接

受,她是志愿者和志愿服务对象共同学习的过程,参与者(包

括个人和组织)所加入的志愿服务项目,或是以一种崭新的视角来从事传统工作,或是为了应付某一需求,从而建立一个更为公正合理的社会。

志愿服务的核心价值是团结、互惠、互信、归属感和自我提升。

几任联合国秘书长都对志愿服务有过精辟的论述。

安南说,志愿服务是无偿地奉献时间、精力和技能的高尚行为,是“服务、团结的理想和共同使这个世界变得更加美好的信念”;潘基文说,“志愿服务是社会最宝贵的财富之一,是社区力虽、韧性、团结和社会凝聚力的源泉”,是每个社会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可见,志愿服务是一个世界性的话语体系,是人类共同的思想宝藏。

(二)志愿服务在“中国梦”的战略目标中的角色定位十分

重要,发展中国特色的志愿服务体系任重道远。

首先,志愿

服务精神和行动是当代中国坚持经济、政治建设、社会建

设、文化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国梦”的宏伟目标的重要积极力M。

当前中国社会一方面充满生机和活力,正能M的社会元素作为主流积极因素具有很大的社会影响;另一方面物质化、现实化和功利化的社会价值观左右了很多人和事,社会的总体道德水准下滑,社会部分领域和人员中传统精神和价值正在缺失。

道德价值的混乱不仅成为腐败现象的重要社会根源,也引起各方面警觉和重视。

由此可见,在当今中国社会发展的诸多问题中,社会道德的建设已经处于最重要的地位;而随着社会发展变迁,价值观的教育与培养也面临新的挑战,传统的灌输、轰轰烈烈的运动、严厉的管理都很难奏效。

从这样一个视角去看志愿服务,发展志愿服务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一方面志愿精神是对优秀的传统道德的呼唤与重建,中国是一个具有优秀文化传统和道德情操的国家,继承并创新传统对中国社会发展意义重大;另一方面志愿精神还是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德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市场经济发展冲击了人民原有的道德观、价值观,但市场经济本身就是道德经济,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德体系,慈善意识、志愿精神尤为重要。

社会弘扬志愿服务精神,是社会及其个体社会成熟的根本标志之一。

志愿服务作为一种社会服务机制,通过一个人对社会的贡献讲个体与社会有机连接起来,回答了公民民主参与等政治建设、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等社会建设、社会主流价值树立等文化建设几方面的诸多重要问题。

志愿行为服务于社会弱势群体,弥补政府社会保障体系不甚完善、公民普遍权利不能充分保证方面的不足,可以缓解社会群体由于多种原因带来的分化和对立,无论是参与者还是受助者,都可以减少由社会转型以及群体利益的分化而带来的心理上的孤立感和不平衡感,在社会整体发展上起到润滑剂、调节器和平衡器作用。

志愿精神提倡团结互助、扶贫济困的良好风尚,追求友爱平等、融洽和谐的人际关系,必然激发全社会的正能M,推动全社会的创造力,从根本上维护社会的稳定。

上述这一切,显然都是当前中国社会健康发展所亟需的,所以可以理解为何中央如此重视志愿服务工作的开展。

(三)志愿服务创造显著的社会价值。

在志愿服务发展较早

的欧美国家,志愿服务已经成为公民福祉和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在这些国家,志愿服务普及程度高、参与人员多,创造的社会效益好,社会作用明显。

在美国,志愿服务活动非常普遍、发达,志愿精神已经融为美国文化的一部分。

调查显示,美国志愿者人数占总人口的56%,人均每周腾出4个小时做义工,高于世界其他国家。

在英国大约有70万个社区和志愿者组织,这些组织是英国公民社会的主要组成部分。

超过16岁的青年就可参加志愿服务,学生每年要献出二个月左右的时间用于志愿服务。

德国的

志愿服务也非常广泛和普及,德国共有2300万志愿者。

据«2011年世界志愿服务状况报告》提供的材料,2009年,约1310万名红十字会和红新月会志愿者捐献了价值近60

亿美元的服务,惠及3000万人。

志愿者在奥运会中也体现了他们的经济价值。

悉尼奥运会的志愿者会奥运会付出了545万小时的劳动,折合成可比价值,相当于1亿1千万澳元。

一届奥运会毕竞只有16天,他所需要的大M临时隹、一次性工作,招收正式工作人员是不经济的。

志愿者恰恰具有这样的特点,他们召之即来,来之能干,干完能收。

但是,奥运志愿者的意义绝不仅限于此,他们的社会价值更是不可低估,以北京奥运会为例,在带来巨大经济价值的同时,志愿者以开放、日信的胸襟面向世界,传播、弘扬了中国文化,加强与世界各国文化交流与融通,激励国人参与公共事务,服务社会,承担社会责任,展现国家的凝聚力。

这些都是志愿者隐藏的巨大价值。

在中国,志愿

服务虽然起步较晚,但近年来志愿组织和志愿人员发展迅速,影响巨大,已成为国内扶危济困、灾害救助和大型社会公益活动的一支生力军。

据统计,2007年底中国有27

万个社区志愿组织,超过3000万名志愿者,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在全国就有3000多万名已登记的志愿者。

尤其是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汶川抗震救灾和2010年上海世博会期间,上百万名志愿者提供了志愿服务。

这些事实足以说明,志愿服务决不是一套简单的概念体系和精神符号,而是一种实实在在的推动社会进步的力M。

志愿服务所包含的价值观和所发挥的作用,不仅对于当今世界的和平与发展,而且对于世界未来的可持续发展,都是不可替代的力M。

二、发起志愿者招募的科学分析

(一)很多人除非收到邀请,自己不会主动参与志愿服务。

有的人就表示,他们成为志愿者是因为有人要求他们这么做。

生活中还有很多人都做好了参与志愿服务的准备,很多人都有着做志愿者做善事的心,但是没有人向他们发出邀请,发出招募,他们便一直停留在心里的想法中,这在某些程度上影响了志愿服务的展开。

在一项问卷调查中,当问到不参与志愿服务的原因时,有32%的人回答是因为

没有人要他们做志愿者,26%的调查对象表示他们对志愿服务不够了解,23%的人表示不知道参与志愿服务的途径,9%的人表示日己没有感受到志愿服务组织的欢迎。

在某种

程度上,被别人邀请参与志愿服务有时也是一种奉承的表现。

一次在志愿服务活动中,一个志愿者解释日己参与志愿服务的原因是迎合老板的要求。

他说他的老板是一个相当出色的人,极具奉献精神。

如果他让你做什么,那肯定是因为他觉得你能胜任这份工作,他让我来做志愿者是对

我能力的肯定。

(二)具有参与志愿服务特点的人被要求参与志愿服务的可能性更大。

没有个人或者组织会浪费时间招募那些会拒绝参与志愿服务的人。

招募志愿者时目标往往锁定在那些有着很高参与潜质的人身上。

众所周知,拥有更多闲余时间、精力的人参与志愿服务的可能性更大,但这种类型的人毕竞是少数,还有很多“具有特殊技能、经验和社会资本的个体更适合加入志愿者队伍,这些人往往成为被招募的对象”。

三、要求志愿者实名注册的原因

诚信倡导。

志愿者、志愿团体均实名注册,有力保证志愿活动诚信度,提高志愿者参与度。

权益保障。

实名注册志愿者一旦出现意外情况或需要帮助能够得到志愿团体的基本关怀。

方便参与。

各种志愿活动在志愿网站上统一发布,实名注册志愿者可直接参与,不用反复等级。

终生记录。

实名注册志愿者在志愿服务网站能够联通和

累计。

四、对志愿者进行培训的必要性

对志愿者进行培训可以进一步提高志愿者队伍的整体素质,提升骨干志愿者的组织和管理能力。

总的说来,对志愿者进行培训有三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培训有助于正确认识志愿者、志愿者组织和志愿服务精神;第二,有助于了解志愿服务组织和志愿者服务活动的运作流程、工作方式和工作技巧,从而更好地参加志愿服务活动;第二,有助于志愿者不断提升日己的服务技能和综合素质,从而帮助日己的成长进步。

五、建立志愿服务项目库的意义

(一)志愿服务项目是志愿服务发展的重要载体。

没有好的志愿服务项目就无法解决“做什么”“到哪儿

做”等根本难题,在没有好的志愿服务项目的情况下坚持开展志愿服务,将会导致“无法做”“做不好”等一系列问题的产生。

各区县各部门要多管齐下,培育丰富的志愿服务载体。

建立志愿服务项目体系,各区县各部门要加强需求调研,坚持需求导向,围绕“三关爱”设计一批志愿服务项目,建立起“志愿服务项目库”。

要加强对志愿服务项日设计的指导,引导各级各类志愿服务组织、公益慈善类组织、社会服务机构、志愿服务队伍在社区居委会的组织下,帮助设计志愿服务项目;引导各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各级各类学校协助社区设计志愿服务项目,或结合日身实际设计志愿服务项目,充实到“志愿服务项目库”中。

(二)全国各地对志愿服务项目的重视

前段时间,团中央、民政部、中国志愿服务联合会联合下发了《关于举办志愿服务广州交流会暨首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的通知》,将通过大赛的形式,打造全国性志愿服务项目培育、资源对接和交流发展平台。

各省市相当重视,就在9月5日,长春团市委专门对入“首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决赛的26个项目的33名项

目负责人进行了专项培训。

山东省团烟台市委积极响应团省

委号召,组织烟台市优秀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参加首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山东省预赛。

海南团省委、省民政厅决定联合举办2014年海南省志愿服

受项目大赛,为做好“海南省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项目申报工作,现已面向全省广泛征集志愿服务项目。

(三)好的志愿服务项目可塑造志愿服务品牌

建立好用实用的项目库,以项目培育为抓手,着力塑造志

愿服务品牌。

以北京为例,目前北京的志愿服务已在全国

成为了一种模式,也就是我们经常提到的“北京模式”,这

就是一个品牌的塑造。

许多具有持久生命力的志愿服务项日都是经过精心设计的,这些项目往往能够有效兼顾志愿者的特点和受助者的现实需求,将分散的志愿行为整合为持续性的集体力M,从而为特定受助对象群体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和援助,并且长久地开展下去。

六、对志愿者进行一定激励的必要性分析

(一)是否对志愿者进行激励存在争议

从志愿者的定义我们可以看出,志愿者活动应当是无偿的、日愿的,因此,对于“是否应该进行志愿者激励”,在很多

时候是存在争议的,支持者认为,作为对志愿者参与公益活动行为与精神的肯定,应当采取相应的激励措施,这是对志愿者的一种尊重,同时也能够促使更多的人加入志愿服务的行列中来。

但反对者则认为,既然是志愿者,就应该不计得失,更不应该要求有任何形式的报酬,无论是精神上还是物质上的。

而我的观点是,志愿者激励首先必须存在,甚至可以说是一个组织、一个公益项目成败的关键。

志愿者已成为社会重要的人力资源,对志愿者进行有效

的激励,能够吸引和留住更多的志愿者参与到社会公益事

业中来。

这不仅为非营利组织的发展提供重要的人力资源

更进一步推动我国和谐社会的建立,同时也有利于志愿者

日我价值的实现。

(二)志愿者激励机制的必要性

首先,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需求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日我实现需求五类,依次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排列。

而参与志愿活动的人,绝大多数不会是为满足生理需求(即希望从中获利以达到温饱),他们大多有强烈的日我实现的要求,希望为社会做贡

献,证明日己,实现日己的人生价值。

而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首先要达到前几个层次的满足,才能使最终的需求得以保证。

其次,志愿者活动中最核心的部分就是志愿者本身,一个组织也好,一个项目也好,没有志愿者的参与,就会成为空中楼阁,难以维系。

而志愿者们付出了劳动,付出了时间,主观上没有获得报酬的思想,可以说,本身就值得肯定和鼓励了。

志愿者也是普通人,精神上的奖励,哪怕是一个小徽章、一本纪念册、一份证书,足可以为他们留下一份回忆,更可以提供无限的动力。

再次,最好的志愿者激励,应该是不需要花钱的激励,因为最好的奖励,实际是志愿者活动中所收获的宝贵的精神财富,作为非盈利组织和公益行动,宝贵的经费日然应该更多的用来帮助

更多的人,所以,我不主张物质上的奖励,即使是纪念品,也不应该花费过多的资金,但是效果却远远超过投入,作为志愿者活动中的一个关键环节,对于公益效应本身,投入产出比是显而易见的,抓好这个环节,就可以省去很多的宣传费用以及后续的投入,因此志愿者激励是非常重要的。

人人需要激励,激励被认为是“最伟大的管理原理”。

“激励是指为了达到一定目标而对人施加的影响,即通过物质

或精神刺激使人奋发,激发人的动机,使人在内在动力驱使下朝向期望的目标努力的心理过程。

”美国哈佛大学的詹姆斯教授在多年研究的基础上指出:

如果没有激励,一个人的

能力发挥将仅为20%〜30%;如果施以适当的激励,将通过其日身努力使能力发挥出80%〜90%。

志愿者在我国社会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同时志愿者参与志

愿活动也促进了日身的发展,对其进行有效的激励十分必

要:

1、志愿者的活动促进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日然的和谐,有利于和谐社会的建立。

建立针对志愿者的激励机制

能够推动志愿精神在更广泛的社会领域中发扬,促进志愿

者在社会的各个领域中发挥出重要的作用。

2、志愿者是非营利组织重要的人力资源,是非营利组织发

展不可缺少的。

非营利组织弥补了政府和市场的不足,完善

了社会结构,可是他们最大的困难就在于资金的短缺。

志愿

者的参与大大降低了组织的成本,他们不仅提供了大M的

人力资源,分担了专职人员繁重的工作任务,还带来了专业

的知识,弥补了工作人员专业技能的不足。

对志愿者进行有效的激励,是非营利组织巩固和发展必须实施的管理措施。

3、参与志愿活动有利于志愿者日我价值的实现。

志愿者参

与志愿活动,拓宽了日己的生活空间,更深入地体验了社会和人生,能够对社会发展和社会生活作出客观的判断,完善

日己的价值观念。

参与志愿活动,为志愿者提供了发挥日己才能和学习培训的机会。

在志愿工作中,志愿者以发挥日己的一技之长,充分感受到工作的满足感和成就感,还可以通

过培训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培养责任感和正确的工作态度,为未来的工作做好准备。

可见,实现日身价值的需求是志愿者参与志愿活动的原动力,对志愿者实施有效的激励是对这种追求日我价值行为的认可和赞许,能够更好地激发

出志愿者的这种原动力,使志愿者能够更积极地行动起来。

(三)志愿激励机制不足阻碍了志愿服务发展

目前我国志愿激励机制相对不足,导致志愿服务队伍缺乏稳定性。

建立一支专业化的人员是公益事业蓬勃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和公益事业发达的西方国家相比,我国公益组织规模小,缺乏专职工作人员,缺少志愿者的加入,而且普遍存在难以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的问题。

除了共青团下属的公益组织和高校公益社团外,年龄偏大、学历偏低、专业水平不高成了公益组织从业人员的最明显特征。

在这种情况下,往往出现如下一些问题:

一是公益组织的组织能力不强,缺乏有效调动员工积极性的能力和公关能力;

而是公益组织从业人员的考评缺少依据,并且其工资福利、

社会保障等困难重重,更谈不上激励效果;三是人员专业化培训滞后,开拓创新意识薄弱。

七、志愿服务需要提供保障

(一)问题提出一一志愿服务为什么需要保障

从表面上看,志愿服务这种活动完全是日发的,是某个人或某个群体日然为之的一一志愿服务活动的基本属性之一,

“日愿性”的主要含义就是指的这样的特点。

因此,这种活动也谈不上需要什么保障的问题,或者说,如果要谈所谓的保障问题,也只是有关从事这种活动的个人(或群体)如何保证日己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等来承担从事这种活动的问题。

例如,他或他们日身的人力、物理条件等能否支撑其履行有关活动的问题。

说到底,这个行为就是一个私人行为,这是属于日我保障的,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通常不会认为社会要对每一个人的这种活动是否顺利及成功与否承担责任、提供保障。

通俗点说,就是就算出了事,也

是日己日愿去的。

但是真的是这样吗?

志愿服务活动到底需不需要社会或公共的保障?

志愿者在从事志愿服务活动时是不是完全就只能依靠个人的日我保障?

答案是:

不!

志愿服务的根本属性之一是具有公有性。

志愿服务基本来讲是一种服务,是付出时间和精力为他人和社会提供各种劳务,这一必然地关涉到他人和社会,这使它具有基本的社会性而超出了个人人际交往层面,更不再局限于私人和日我圈子里的事。

志愿服务关系与政府为主体提供的纯公共服务和企业提供的市场服务所产生的那些服务关系没有根本性差别,差就差在内涵和特点不一样。

所以,就像后两类服务需要公共和社会保障一样,志愿服务也需要这样的保障。

更进一步讲,志愿服务还不只是随便意义上的服务,更是严格限定为“不以物质回报为主要目的”和“有助于他人福利和公众福祉或公众利益”的那样一些服务活动。

第一点限定条件使它于私人服务不同,第二点更是明确地表达了它的公共目标属性。

正因为志愿服务的公有属性的存在,也就意味着确认了志愿服务的基本性质不是一种私人行为,而是属于公共领域的事情。

最基本的来说,为志愿服务提供必要的保障机制

是适宜的且必要的。

(二)“保障”的含义

1、法律的保障。

当代志愿服务已不再局限于传统的零星偶发的慈善利他行为,而更多的是有组织、大规模的社会公益活动,其设计范围广泛、社会影响之深,远非传统慈善活动所能比拟。

可以预见,随着我国公民社会的发展,第二部门的壮大,志愿服务将成为中国公民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公共生活领域发挥其独特作用。

那么,志愿服务是否需要通过法律来保障规范?

根据资料显示,台湾地区实施“志愿服务法”后,对志愿服务产生极大影响。

使志愿服务有法可依;使志愿者管理单位重视提升志愿者素质和督导制度,重视志愿志愿者权益的保障,重视志愿者管理的专业性;政府和民间更注重协调机制;使志愿服务更具有公信力;激励民众参与志愿服务;使志愿服务运用单位和志愿者之间的权利和义务更加清晰明确等。

2、社会保障

志愿服务事业的发展荣辱需要志愿者受到全社会的尊重,只有志愿服务活动得到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才能在社会形成浓郁的氛围。

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志愿服务活动得不到人们的理解。

调查数据表明,志愿者在开展志愿服务时遇到的最大困难就在于社会各界对志愿服务不够了解,以致产生误解。

这些误解包括:

志愿服务就是“学雷锋运动

是政治性活动;志愿服务应该由政府包办,群众不必参与;志愿服务就是消遣活动,没雨多大意义等。

此外,社会上甚至还出现了一些企业假借招志愿者找短工,把志愿者当廉价劳动力。

这些现象严重挫伤了志愿者的积极性和参与热情,极易造成志愿服务力M的流失。

但是,志愿精神的弘扬、社会志愿服务意识的培养,仅靠个人和民间组织力M是不够的,需要社会各界的,尤其是政府和媒体的大力支持,需要全社会为志愿服务的开展提供保障。

(三)为志愿服务提供保障等同于为弱势群体提供保障

在仅仅依靠政府和社会难以全面实现对弱势群体的基本权利保障的情况下,充分发挥志愿者组织对弱势群体的志愿服务的特色和优势,切实保障弱势群体的基本权利,以弥补政府和社会相关服务的不足,对促进社会的公平与和谐,具有重要的意义。

鉴于对弱势群体的志愿服务的长期性、复杂性及较强的专业性等特点,志愿者的相关权益我们必须给与保障。

八、推进志愿服务制度化的重点在社区

社区是社会的基础,是人们生活的基本单兀。

随着社会体制改革的深化,社会服务越来越社区化,基本的服务在社区。

中央和市委三号文件强调,要把志愿服务与创新社会治理结合起来,融入城乡社区治理,充分发挥社区在志愿服务中的主导作用,发挥社区居民的主体作用,把志愿服务做到基层、做进社区、做进家庭。

现实生活中,空巢老人、留守儿童、残疾人等生活比较困难,特别需要社会的关心关爱。

中央和市委三号文件提出,要把空巢老人、留守儿童、残疾人作为服务重点,围绕家政服务、文体活动、心理疏导、医疗保健、法律援助等,设计接地气的项目,有针对性地开展顺民意的活动,不断扩大志愿服务覆盖面,力争满足困难群众所需的各种服务,为百姓分忧,为政府助力。

在实际工作中,社会工作者带志愿者是开展社区志愿服务活动的有效方式。

中央和市委三号文件提出,要大力推广这种做法,组织志愿者在社会工作者的带领和安排下,有针对性地开展服务。

(一)社区志愿服务的意义社区是构成社会的基本单元和社会结构的基本部分。

随着我国单位制的解体和政府职能的转变,原来由政府和单位

承担的大M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被分离出来,单位直接提供的公共资源和公共服务越来越有限,单位逐渐转变为单纯的经济主体;政府也从直接参与和提供服务的角色解脱出来,转而支持社会支持社会日治组织来提供社会服务和管理。

因此,社区成了志愿组织开展志愿行动、提供社会服务的主要载体。

随着社区志愿行动的进一步发展,社区志愿组织必然会在改善居民生活水平、提高社区福利、

促进社区发展过程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对于我国来说,由于社会保障的欠缺和社会工作的不成熟

社区志愿服务尤其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其作用主要

表现在:

首先,社区志愿服务有助于维系社区乃至整个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社区志愿服务弥补了政府和家庭职能的某些不足增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