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甘谷县第一中学届高三上第一次检测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5282371 上传时间:2023-07-03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169.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甘肃省甘谷县第一中学届高三上第一次检测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甘肃省甘谷县第一中学届高三上第一次检测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甘肃省甘谷县第一中学届高三上第一次检测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甘肃省甘谷县第一中学届高三上第一次检测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甘肃省甘谷县第一中学届高三上第一次检测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甘肃省甘谷县第一中学届高三上第一次检测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甘肃省甘谷县第一中学届高三上第一次检测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甘肃省甘谷县第一中学届高三上第一次检测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甘肃省甘谷县第一中学届高三上第一次检测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甘肃省甘谷县第一中学届高三上第一次检测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甘肃省甘谷县第一中学届高三上第一次检测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甘肃省甘谷县第一中学届高三上第一次检测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甘肃省甘谷县第一中学届高三上第一次检测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甘肃省甘谷县第一中学届高三上第一次检测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甘肃省甘谷县第一中学届高三上第一次检测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甘肃省甘谷县第一中学届高三上第一次检测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甘肃省甘谷县第一中学届高三上第一次检测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甘肃省甘谷县第一中学届高三上第一次检测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

《甘肃省甘谷县第一中学届高三上第一次检测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甘肃省甘谷县第一中学届高三上第一次检测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甘肃省甘谷县第一中学届高三上第一次检测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

甘肃省甘谷县第一中学届高三上第一次检测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

甘谷县第一中学2015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检测考试

语文试题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中国古时的城镇化:

最早的“城里人”是什么人?

倪方六

“城镇化”近年似乎成了一个热词。

所谓“城镇化”,亦即人口持续向城镇集聚的过程,说白了就是“农村人”转为“城里人”的一个历史进程。

中国作为世界上传统的农业大国,城镇化其实一直在进行之中。

中国最早的“城里人”出现在何时?

上查三代,现代的“城里人”大多是农村人。

中国最早一批“城里人”出现于何时?

学术界较主流的观点为,城里人的诞生时间与人类第三次社会大分工的发生时间基本一致。

由于商品交易形成,出现了不直接从事生产劳动的商人,“城”“乡”首现分离,由此引发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波原始城镇化运动,即学术界所说的“城市革命”。

中国最早的一批“城里人”是商人。

早期商人都是“有身份”的人,只有贵族才有用剩余物品参与交易的可能。

由此可以推断,中国第一批“城里人”的出现,不会晚于处于奴隶制社会的夏代,距今至少4000年。

根据对《史记》等史料记载的分析,当时应该有过多轮原始城镇化运动,其中最著名的一场城镇化运动,应该是由夏禹主导的。

他把全国划分为徐、冀、兖、青、扬、荆、豫、梁、雍等九个“州”级行政区。

“九州”中的每一州都应该建有一个地区性中心城市。

商朝因祖上分封于“商”这个地方而得名,商朝的人善于交易,其灭夏前在财富上的原始积累,就是通过用“绣”这种纺织品与夏做粮食贸易完成的。

商建立后,做生意已成为商朝人的社会职业,“商人”概念因此而。

古代第一轮城镇化高潮是在哪个时期?

进入东周后的春秋战国时期,国民生产和经济都得到了极大发展,社会变化剧烈,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型。

由于周王室衰微,诸侯各自为政,大兴土木,构筑城池,“都城”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城镇数量剧增,古代中国的城镇化运动,因此迎了第一个高峰。

这期间,城镇化运动开展得最好的,应该是齐国。

齐国都城临淄规模很大,有几十万常住人口。

当时的临淄十分富有殷实,“GDP”应该远高于其他诸侯国城市。

临淄城里文体活动丰富多彩。

更为有趣的是,那时齐国已有球迷一族,临淄因此被国际足联认定为人类足球发地。

据《史记》《战国策》诸史书记载,齐国至少有大小城镇81个,以每城万户、每户5口人算,平均每座城镇有5万常住人口,并不逊于现代县城规模,可见齐国城镇化程度之高。

中国古人如何“农转非”?

在中国古代,户籍制度对城镇化进程同样有很大的影响。

古代原则上是限制“农转非”的,这与人头税的收取和提倡农耕的“重农抑商”思想有直接关系。

然而,古代的户籍制度同样浇不灭古代农村人进城的热情,特别是在饥荒年间,由于城里赈济及时,农民纷纷背井离乡,跑到城里谋生,于是形成“流民”云集的情况。

怎么处置这些没有户口的“流民”?

各朝采取的措施并不一样。

南宋朝廷一般是分别对待,积极救助,疏堵并用。

一方面为“流民”建立临时户籍档案,发给其相当于现代的“暂住证”一样的“收执”,作为领取福利(钱、米等)的凭证,“流民”离开时销毁“收执”。

另一方面接收“投资移民”,有钱有条件的“流民”可转为“坊郭户”。

因宋代户籍划分和变更登记三年进行一次,当时一般三年办一次“农转非”。

据《宋会要辑稿•食货》记载,绍兴十二年(公元1142年),户部曾上奏:

“西北流寓之人候合当造簿年分推排施行。

”一批“西北流寓之人”遂被划分户口等级,“农转非”成为“坊郭户”。

2.下列各项中,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城镇化”,亦即人口持续向城镇集聚的过程,说白了就是“农村人”转为“城里人”的一个历史进程。

B.齐国城镇化程度很高,因为当时的齐国都城规模很大,有几十万常住人口,十分富有殷实,城里文体活动丰富多彩。

C.由于周王室衰微,诸侯各自为政,大兴土木,构筑城池,城镇数量剧增,因此迎了古代中国城镇化运动的第一个高峰。

D.学术界较主流的观点为,城里人的诞生时间与人类第三次社会大分工的发生时间基本一致。

3.下列关于中国古人“农转非”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古代饥荒年间,城里赈济及时,农民纷纷背井离乡,跑到城里谋生,于是形成“流民”云集的情况。

这些流民“农转非”,在城里居住下。

B.古代原则上是限制“农转非”的,这与人头税的收取和提倡农耕的“重农抑商”思想有直接关系。

C.宋代户籍划分和变更登记三年进行一次,一般三年办一次“农转非”。

“流民”被划分户口等级,有的“农转非”成为“坊郭户”。

D.对于城里的“流民”,南宋朝廷一般是分别对待,积极救助,疏堵并用。

有钱有条件的“流民”可转为“坊郭户”。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邹孟轲之母也。

号孟母。

其舍近墓。

孟子之少也,嬉游为墓间之事,踊跃筑埋。

孟母曰:

“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也。

”乃去舍市傍。

其嬉戏为贾人炫卖之事。

孟母又曰:

“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也。

”复徙舍学宫之傍。

其嬉游乃设俎豆揖让进退。

孟母曰:

“真可以居吾子矣。

”遂居之。

及孟子长,学六艺,卒成大儒之名。

君子谓孟母善以渐化。

诗云:

“彼姝者子,何以予之?

”此之谓也。

孟子之少也,既学而归,孟母方绩,问曰:

“学何所至矣?

”孟子曰:

“自若也。

”孟母以刀断其织。

孟子惧而问其故,孟母曰:

“子之废学,若吾断斯织也。

夫君子学以立名,问则广知,是以居则安宁,动则远害。

今而废之,是不免于厮役,而无以离于祸患也。

何以异于织绩而食,中道废而不为,宁能衣其夫子,而长不乏粮食哉!

女则废其所食,男则堕于修德,不为窃盗,则为虏役矣。

”孟子惧,旦夕勤学不息,师事子思,遂成天下之名儒。

君子谓孟母知为人母之道矣。

诗云:

“彼姝者子,何以告之?

”此之谓也。

孟子既娶,将入私室,其妇袒而在内,孟子不悦,遂去不入。

妇辞孟母而求去,曰:

“妾闻夫妇之道,私室不与焉。

今者妾窃堕在室,而夫子见妾,勃然不悦,是客妾也。

妇人之义,盖不客宿。

请归父母。

于是孟母召孟子而谓之曰:

“夫礼,将入门,问孰存,所以致敬也;将上堂,声必扬,所以戒人也;将入户,视必下,恐见人过也。

今子不察于礼,而责礼于人,不亦远乎!

”孟子谢,遂留其妇。

君子谓孟母知礼,而明于姑母之道。

(节选自《后汉书·列女传》)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孟母两次迁徙自己的住处,主要是为了给儿子寻找一个理想的成长环境。

B.儿子学习回,孟母用断织打比方劝告孟子学不可废,否则后患无穷。

C.孟母认为男子如失去赖以生存的技艺,那他不是去偷就是被俘虏被奴役。

D.孟母对孟子讲明道理,使孟子醒悟过,于是他留住了自请离去的妻子。

7.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每句各5分)

⑴及孟子长,学六艺,卒成大儒之名。

⑵今而废之,是不免于厮役,而无以离于祸患也。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自湘东驿遵陆至芦溪①

(清)査慎行

黄花古渡接芦溪,行过萍乡路渐低。

吠犬鸣鸡村远近,乳鹅新鸭岸东西。

丝缫②细雨沾衣润,刀剪良苗出水齐。

犹与湖南风土近,春深无处不耕犁。

注释:

①“湘东驿”,即是湖南东部的黄花渡。

“芦溪”,清朝时的一个镇子,位于江西萍乡东部。

②缫,煮茧抽丝。

丝缫,即蚕丝。

8.本诗颔联的写景主要采用了什么手法?

请简要分析。

(5分)

9.全诗写出了芦溪什么样的特点?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6分)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①,②,③④,⑤,⑥,曾益其所不能。

(《孟子·告子下》)

选考题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25分)(略)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25分)

曼德拉的多面人生:

从暴力革命者到和解之父

高美

纳尔逊•曼德拉,我们这个时代最伟大的人之一,走完了95载的光辉岁月。

“他不再属于我们了,他属于时间。

”有人如是评价。

生命赋予了曼德拉众多角色:

他是酋长的儿子,是暴力革命者,是囚徒,是和解之父。

这些不同的角色也成就了他多面的人生。

王子——为逃婚流浪他乡

1918年7月18日,曼德拉出生在南非一位部落酋长的家庭中。

要不是反对一桩门当户对的包办婚姻,也许曼德拉会终老故土,像父亲一样,成为当地的一名酋长。

父亲早逝,临终前将曼德拉托付给了王室的摄政王荣欣塔巴。

曼德拉在荣欣塔巴的庇护下,接受了当地最好的教育,一直读到大学。

曼德拉上大学后,在学校带头抗议当时种族压迫的《通行证法》,校方也多次向摄政王告状。

摄政王于是在暑假为曼德拉和自己的儿子定下了亲事,想以此令两人安分下。

但曼德拉无法接受这门婚事。

他首先做了部落里的叛逆者。

“我是浪漫的,我不准备让任何人,甚至摄政王,为我选择伴侣。

”曼德拉后回忆称。

22岁的曼德拉,卖掉了摄政王的两头牛,和摄政王的儿子一起跑到了南非最大的城市:

约翰内斯堡。

抵抗者——曾上美国黑名单

年轻时是一名暴力抗争政府的叛逆者,也因为暴力反抗而和非国大的多名领导人入选美国恐怖分子名单,直到2008年才被从名单上除名。

因为逃婚到约翰内斯堡的曼德拉,很快就经人介绍加入了非国大。

非国大成立于1912年,一直以极为温和的手段,为黑人谋求更好的待遇。

但是年轻的反叛者们,认为非国大过于软弱和不思进取。

从事律师工作的曼德拉具有极强的动员能力,他口才出色,演讲具有强大的鼓动人心的力量。

抵抗运动如火如荼,曼德拉也因此而短暂入狱。

1961年,以“非暴力”姿态走出监狱的曼德拉,走上了“暴力”反抗的道路。

当年6月,他在非国大内部筹建了一个名为“民族之矛”的组织,进行暴力反抗活动。

“民族之矛”成立后,在约翰内斯堡、伊丽莎白港水电站、邮电局、市政办公室等公共场所制造了一系列爆炸事件。

这些连同其后几十年间的暴力破坏活动,令非国大登上了美国恐怖组织的黑名单。

1962年8月,44岁的曼德拉被捕入狱,以政治煽动和非法越境罪被判5年监禁。

1964年6月,又因阴谋颠覆罪,而被改判为无期徒刑。

囚徒——27年牢狱让“愤青”变平和

1962年10月15日,曼德拉被从法院直接带到了比勒陀利亚地方监狱。

在那里,他每天被关押23小时,不准与人交谈,他寂寞得“甚至想与一只蟑螂聊聊天”。

1964年被判终身监禁后,曼德拉被转移到罗本岛监狱,从此失去了名字,只有一个狱中代号:

46664号,意思是1964年罗本岛的第466名囚犯。

曼德拉被关押在一间单人狱室里,面积不足4.5平方米,以曼德拉的身高,只能勉强在牢房里躺下。

曼德拉由于长期在这里干活,被石灰石的强烈反光剌伤了眼睛,致使他日后甚至不能面对照相机的闪光灯。

在罗本岛的岁月,政府允许曼德拉每年见一位访客;每6个月,他可以寄出一封信,然后收到一封信。

曼德拉的母亲去世,儿子车祸身亡,他都未能去参加葬礼。

在狱中,曼德拉经常学到夜里11点钟,并取得了英国伦敦大学的法学学位。

入狱前,人人都知道他是个急脾气,狱中生涯“反而让他经历了一次个人的精神之旅,从而对谦卑、尊重、和解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伦敦政治经济学院非洲研究专家乔安娜•路易斯此前在接受《新京报》采访时说。

年月把拥有变作失去,疲倦的双眼带着希望

今天只有残留的躯壳,迎接光辉岁月,风雨中抱紧自由

国父——南非和解之父功成名就

曼德拉最伟大的功绩,当属实现了南非的种族和解。

1990年2月.时任南非总统的德克勒克宣布了废除种族隔离制度、无条件释放曼德拉的决定。

但对于曼德拉和南非而言,更大的挑战接二连三地到。

黑人怒吼着要复仇,白人害怕被清算。

政治局势波谲云诡,曼德拉居中调停,将德克勒克政府拉回了谈判桌上,制定了举行大选的时间表;在南非黑人领袖克里斯•哈尼被白人刺杀,南非黑人怒火一触即燃的时刻,曼德拉运用自己的政治智慧和影响力,安抚了南非的黑人。

在当选为南非历史上第一任黑人总统之后,曼德拉将具体的政务交由副手姆贝基处理,自己则专注于南非的种族和解工作。

多年种族隔离造成的仇恨,在曼德拉的手下,慢慢化解。

彩虹国度避免了滑向内战的深渊。

(选自《新京报》,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曼德拉的几个人生角色是在不同的人生阶段确定的,不同的人生角色、不同的人生阶段也展示着他的不同的信仰和个性,这说明了他是一个充满矛盾色彩的真实人。

B.曼德拉的逃婚说明了他是一个追求浪漫和自由的人,也说明他在骨子里就有反抗和叛逆的意识,这种意识在他年轻时抗议种族压迫的《通行证法》时得到体现。

C.监狱生活让曼德拉从一个暴力反抗者沉淀成一个平和的人,也让他对谦卑、尊重、和解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这是后他能够化解南非多年种族隔离所造成的仇恨的基础。

D.曼德拉抛开狭隘的复仇情结,并能够团结南非的白人,赢得尊重;他更运用自己的政治智慧和影响力安抚受伤的南非黑人。

这种和解和包容的智慧成功地使南非避免了内战。

E.文章以事实为基础,以充满感情的抒情笔调介绍了曼德拉的四个人生角色,小标题的运用使文章结构清晰,而几个章节之间又存在着内在的联系,让我们对曼德拉有了全面的了解。

第Ⅱ卷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今年3月l5曰开始施行的修订后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叫停经营者以各种方式设置的霸王条款。

但目前不少商家对此置身事外,设最低消费等霸王条款的现象依然存在。

B.马尔克斯善于把现实主义场面与完全出于虚构的情境并置共存,通过光怪陆离的魔幻世界的折射,反映和表现出活生生的社会现实。

C.随着五一假期的临近,山东省著名景点——东岳泰山将迎旅游高峰,有关人士说,泰安市该旅游景点严阵以待,已经做好了各项准备工作。

D.2014索契冬奥会花样滑冰团体进行双人滑短节目表演,中国选手彭程、张昊两人的表演犹如冰上芭蕾,真可谓天作之合。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山东大学“诚信考试”规定:

如果发现无人监考考场有作弊行为,将取消该考场所有同学的成绩,对该考场同学实施连带责任。

B.环保事件之所以经常性的频频发生,有专家分析认为,主要是由于一些地方政府单纯地依靠大规模投入获取经济增长速度,使得资消耗惊人,环保问题曰渐严重。

C.自4月l3日“千古传奇•张大千艺术作品展”于山东省美术馆开幕以,得到了各界群众的广泛关注,参观人数持续增加。

D.外交部发言入秦刚12日表示,菲方的所谓抗议是倒打一耙,暴露了菲方非法占据中国仁爱礁的企图,中方敦促菲方停止一切挑衅行为。

1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

我们所居的世界是最完美的,就因为它是最不完美的。

换句话说,世界有缺陷,可能性才大。

①这个世界之所以美满,就在有缺陷,就在有希望的机会,有想像的田地。

②但是实含有至理。

③假如世界是完美的,自然没有希望发生,更没有努力奋斗的必要。

④这话表面看去,不通已极。

⑤人生最可乐的就是活动所生的感觉,就是奋斗成功而得的快慰。

⑥世界既完美,我们如何能尝创造成功的快慰?

A.③⑤⑥①④②B.④②③⑤⑥①C.③⑤④②⑥①D.④②③⑥①⑤

16.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出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4个字(6分)

今年春节,央视推出的“新春走基层﹒家风是什么”系列报道,引发公众关注。

调查得到的回答千奇百怪、五花八门,让人感慨良多,今天我们还知道“家风”是什么吗?

①。

儒家文化讲究“诗礼传家”,讲究“忠孝仁义礼智信廉”。

对于传统士大夫知识阶层说,“修身齐家平天下”,也是实现人生价值的最高目标。

不仅统治阶层和士大夫家庭提倡“邻德里仁”和“笔耕砚拓”的“诗礼家风”,纵使寻常百姓也持守这样的治家信条。

中国历代不乏家风门第的典范,②    。

从《颜氏家训》到《曾国藩家书》,中国古代公开出版的“家训”在百种以上。

如诸葛亮的《诫子书》、司马光的《训俭示康》,成为后世学子修身立志、务行节俭的名篇。

在家风已然变得陌生的今天,央视此次借助关注度极高的“新闻联播”重提家风,③。

从公众的反馈看,人们已经开始重新审视这一传统文化,认识到我们离开自己的传统已经太久了。

答:

17.下面是学校学生会就高一同学阅读状况调查的部分内容。

阅读后,请在横线处填上恰当的句子,不能出现具体数字。

(5分)

①你有阅读课外书籍的习惯吗,

A.有91%B.没有9%

②你平时阅读有读书计划吗?

A.有严格的读书计划12%B.有一定的读书计划27%

C.没有计划随便阅读57%D.从不阅读4%

③你平时阅读感觉最大的困惑是什么?

A.不知道如何选择合适的读物13%B.不知道怎么读好一本书40%

C.不知道读了以后有什么用27%D.记不住所读的内容20%

④你喜欢读哪方面的书?

A.科普读物14%B.网络小说11%C.文学名著16%D.卡通漫画7%

E.历史传记12%F.人文杜科12%G.自然利学11%H.其他17%

调查表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写作(60分)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60分)

儿子请乡下的父亲陪自己一起宴请一个生意场上的朋友。

席间一对生意伙伴相谈甚欢。

回家后父亲告诉儿子:

“你的这个朋友,不可深交。

生活困窘的人吃相不雅可理解,可他不困窘,却总用筷子把菜翻翻去专挑喜欢吃的。

”儿子不以为然:

“人的习惯不同,不可苛求,吃相不雅,未必就不可深交。

”父亲说:

“用筷子的小细节可见人品。

有大的利益诱惑,他会怎样?

请根据你对材料的理解和感悟,自选一个角度,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自定,标题自拟。

要求:

立意明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高三级第一次检测考试语文参考答案

文言文参考译文

(鲁国)邹邑人孟轲的母亲,人称孟母。

(当初)她的家靠近(一片)墓地。

(因此)孟子小时候,游戏玩耍的都是下葬哭丧类的事,特爱(学)造墓埋坟。

孟母(见了)说到:

“这里不该是我带着孩子住的地方啊!

”于是(带着孟子)离开了这里,迁住在了(一个)集市的旁边,孟子(又)学玩起了奸猾商人夸口买卖那一类的事。

孟母又说:

“这里(也)不是我应该带着孩子住的地方啊!

”(于是)再次把家迁到了一个公学学校的旁边。

(这时)小孟子所学玩的,才是祭祀礼仪、作揖逊让、进退法度(等仪礼方面的学问)了。

孟母说:

“(这里才)真正是可以让我(带着)儿子居住的地方啊!

”于是,把家安在了这里。

等孟子长大成人,(便很顺利地)学(精)了《易》《书》《诗》(礼》《乐》《春秋》等六艺,最终成就了儒家大师的大名。

(后的)君子贤人都说孟母善于利用(环境)渐染教化(孩子)。

诗经上说“那美丽的女子啊,我拿什么赠送给你呢!

”说的就是这件事。

孟子小的时候,有一次放学回家,他的母亲正在织布,(见他回,)便问道:

“学习怎么样了?

”孟子回答说:

“跟过去一样。

”孟母(见他无所谓的样子,十分恼火,)就用剪刀把织好的布剪断。

孟子见状害怕极了,就问他母亲:

“为什么要发这样大的火?

”孟母说:

“你荒废学业,如同我剪断这布一样。

有德行的人学习是为了树立名声,求问才能增长知识,因此,平时能平安无事,做起事就可以避开祸害。

如果现在荒废了学业,就不免于做下贱的劳役,而且难于避免祸患。

这和依靠织布而生存有什么不一样的呢?

假如中途废弃而不做,哪能使她的丈夫和儿子有衣服穿并且长期不缺乏粮食呢?

女子若失去她赖以生存的的技艺,男子若对修养德行懈怠,那么不是去做小偷,就是被俘虏被奴役。

”孟子听后吓了一跳,自此,从早到晚勤学不止,把子思当做老师,终于成为天下有名的大儒。

有德行的人认为孟母懂得做母亲的法则。

诗经上说“那美丽的女子啊,我拿什么向你禀告呢!

”说的就是这件事。

孟子娶妻以后,有一次刚进入内室,他的妻子裸着身体在屋里。

孟子不高兴,于是离开不再进去。

他的妻子向孟母告别要求离去,说:

“我听说夫妇之间的规矩,在洞房里可以不遵守。

现在我在卧室偷懒,而丈夫见到我勃然大怒,这是把我当成客人了。

做女人的规矩,不能住在别人家里,请让我回到父母家中。

”孟母于是叫孟子对他说:

“‘礼’上说过,将要进入大门,要问一下谁在里边,这是表示尊敬;将要进入厅堂,声音一定要响亮,这是表示通知了人家;将要进入屋子,眼睛一定要向下看,表示担心撞上人有尴尬的时候。

如今你不遵守礼节却责怪别人没有礼节,不是(和圣人)差得太远了吗!

”孟子道歉,于是挽留了他的妻子。

君子说孟母懂得礼节而且清楚如何处理婆媳之间的关系。

8.(5分)白描(1分):

错落有致的村子里,传鸡鸣狗叫的声音;绿草绒绒的河岸上,出生不久的小鹅和小鸭在两岸悠闲觅食。

(2分)颔联用白描的手法描绘了一幅水乡田园风景画,让人感受到一派祥和、宁静、新鲜的生活气息。

(2分)

或:

视听结合(多种感官结合)(1分):

沿途所闻是鸡鸣狗叫的声音,沿途所见是出生不久的小鹅和小鸭在两岸悠闲觅食的身影。

(2分)颔联用视听结合的手法描绘了一幅水乡田园风景画,让人感受到一派祥和、宁静、新鲜的生活气息。

(2分)

(手法1分,具体说明2分,手法的作用2分。

如果答“列锦”也算对。

有其他手法,言之成理,酌情给分;但答“对偶”不得分。

12.(5分)

(1)BD(答D给3分,答B给2分,答C给1分)

(2)(6分)①从时间概念上说,曼德拉已经离我们远去了,永远不会再回了,他的生命是属于过去的。

②曼德拉作为革命者、国父等角色已经不在了,但是他的功绩却永存历史。

③这句话既表达了对曼德拉去世的哀痛之感,也表达了对曼德拉的肯定和敬仰之情。

(每点2分)

(3)(6分)①这样写是为了扣题,因为文章的题目说的是“曼德拉的多面人生”,所以不能只写一面。

②曼德拉在种族问题上的认识也不是一步到位的,起初也是主张暴力抗争,这样写能够让人们了解曼德拉的成长过程进而了解其思想。

③从逃婚可以看出曼德拉与旧制度决裂的态度和他向往自由的决心,这些正是他未成就的基石。

(每点2分)

16.(6分)示例:

①家风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远流长

②也留下许多流传后世的经典文章

③无疑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每句2分,共6分。

意思对、语句连贯即可。

17.(5分)大多数同学有阅读的习惯/阅读面较广/阅读的随意性较高(或:

计划性不强)/读书方法欠佳(注意下一层的提示限制语“但是”,意思对即可)

六.(60分)作文(仅供参考,审题立意由阅卷老师自行确定)

分析:

材料的核心事件是一次宴请中,父亲认定儿子的朋友是一个极为自利的人,并告诫儿子不能与之深交。

其推理的逻辑是:

小细节见其自利本性,其在大的利益诱惑中,必然私利至上。

而儿子有自己的看法。

审题立意

(1)核心事件揭示的是“识人”之智,并揭示了如何“识人”之法。

立论:

要有识人之智;从小细节中见真人品。

(2)“朋友”品性之劣,从小细节中显露无遗,遇到大利,更会不堪。

立论:

小处修身,以成大德;治病救人,应防微杜渐;祛除大病,也要从小处入手。

(3)从儿子的角度,小细节(生活习惯)未必就能决定一个人的品质优劣。

立论: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看人从大处,用人用专长。

不因细节而否定全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