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歌子教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5293081 上传时间:2023-07-03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4.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渔歌子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渔歌子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渔歌子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渔歌子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渔歌子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渔歌子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渔歌子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渔歌子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渔歌子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渔歌子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渔歌子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渔歌子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渔歌子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渔歌子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渔歌子教案.docx

《渔歌子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渔歌子教案.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渔歌子教案.docx

渔歌子教案

渔歌子教案

【篇一: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渔歌子》教案】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渔歌子》教案

教学目标:

1、能认识“塞、鳜、箬、笠、蓑”这5个字,读准字音,会正确写“鳜、箬、笠、蓑”。

2、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词,读出词的节奏感和韵味。

3、体会诗词内容,通过想象,由词到画,感受到江南春景的优美和谐;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

4、学生感受古诗词之魅力,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通过读文和想象,能由词到画,感受浓郁的江南春景,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描绘词中的情景。

教学难点:

体会“不须归”的意境。

教学辅助: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同学们,伴着悠悠的古筝乐曲,我们一起走进古典文学的园地,走进唐诗宋词的艺术氛围。

你一定会有一种至纯至美的精神享受。

(播放古筝乐曲《渔舟唱晚》)

2.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首著名的词——《渔歌子》(伸出手指,跟我一起写课题、齐读课题)。

3.“渔歌子”又叫“渔父”,最早出自民间的渔歌,所以你看这个“渔”是有三点水的。

这里的“子”读第三声,你来读准它。

(指名两人读。

)渔歌子,是一种词牌名,让我们再读课题。

(再读课题)

二、理解词意,读出词的味道。

1.请打开课本,把这首词多读几遍,努力做到读准字音,读通词句。

(谁愿意亮开嗓子读一读?

自由读,指名读2-3人

评语:

口齿清楚,声音响亮,好极了!

/你的声音真好听!

/你真的做到了正确流利,不简单!

我们常熟人说的“ji鱼”。

学写“鳜”箬笠、蓑衣:

跟我一齐读这两个词。

你们见过箬笠和蓑衣么?

知道干什么用的吗?

(图片出示),

箬笠,就是戴在头上的帽子,是古代劳动人民常用的避雨工具。

看,是用什么编的?

(竹子!

)所以,是竹字头。

在桌上写一遍。

蓑衣,相当于现在的雨衣。

是用草、棕编的,都和植物有关,所以是草字头。

一起来书空一下。

3.我们一起来把这首词读一读,做到字正腔圆。

4.读词,读准了字音,读流畅了,那是远远不够的。

诗词和文章不同,诗词在古代都用来唱的,特别是词,读起来有一种抑扬顿挫的音乐美。

让我们再来读词,读出词的节奏感,读出点词的味道。

(出示划分节奏的词,学生练读。

5.指名读词。

评价:

有点感觉了!

像是在读词了!

有音乐感,有韵律美!

6.齐读。

师引读第一句:

西塞山前白鹭飞——生接。

三、反复吟诵,体会词的景色之美。

1.读全词,发现美景之多。

同学们,读着,读着,你的脑海中出现了哪些景和物呢?

(西塞山、白鹭、桃花、流水、鳜鱼、箬笠、蓑衣、斜风、细雨)

是啊,短小的词里藏着的美景真多呀!

2.读全词,感受景物色彩之美。

(1)再请你轻声读读这首词,找出词中表示色彩的词。

(白、青、绿)

(2)你再默读这首词,找找藏在词背后的色彩?

(西塞山、桃花)

(3)青的山,白的鸟,粉红的桃花,青的箬笠,绿的蓑衣,这些景物的色彩也很多,很美!

一起读,让我的眼前出现这么多缤纷的色彩!

3.美景需要细细品,静静品。

请大家闭上眼,现在,你就在一叶小舟之上,请静心聆听,静心想象,会有一个怎样美妙的世界展现在你的眼前呢?

(师配乐读词)

a西塞山前白鹭飞

1坐在小舟上,向远处望去,你看到了什么?

(高耸入云、连绵起伏、青翠欲滴的西塞山,一群自由自在飞翔的白鹭?

?

)学生说到什么就什么,相机指导朗读。

(▲请你带着我们一起读,读出“西塞山”的连绵起伏,让我们的声音也跟着山势高低起伏。

▲请你读,让我看到这一群自由自在飞翔的白鹭!

2此时,你的脑海还能飞入哪一句诗?

(一行白鹭上青天。

)嗯,我想这肯定也是一群悠闲自在的白鹭!

3我们一起读,读出山的青翠、连绵起伏,让目光追随着白鹭,一起高飞。

b.桃花流水鳜鱼肥

过渡:

青山,白鹭,一动一静,这是一幅多么明丽、和谐的画面,如果词人是一个摄影师,那他所摄取的这个画面应该是——远景。

那么,让我们调整焦距,把视线拉回到溪边,回到河面。

出示“桃花流水鳜鱼肥”

1此时,你又看到了什么?

学生自由说。

预设:

▲桃花如仙子落入凡间,在枝头悄然绽放?

?

——请你读好这句词。

▲流水清澈见底?

?

——请你带着我们一起静看流水!

(看着这潺动的江水,清澈明洁,真可谓是“春来江水绿如蓝”啊!

▲鳜鱼肥美,在水里自由地嬉戏?

?

——是啊,鳜鱼多自由,多欢快,似乎要跃出水面来了呢,请你读好这句词!

2桃花红,溪水蓝,鳜鱼跃,这样的美景需要慢慢欣赏才是啊,让我们慢慢地读好这句词——“桃花流水鳜鱼肥”。

3你们想象的画面真美妙。

一起来读这两句词,让白鹭飞得更高,让鳜鱼跳得更欢腾。

(齐读前两句词。

c.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1这般美妙的春景把我们都陶醉了,还有一个人他也不例外,你瞧,他头戴青箬笠,身披绿蓑衣。

他是谁?

(张志和,板书“张志和”)下面,让我们来关注一下他。

2请仔细观察画面,此时的天气情况如何?

谁来描绘一下?

(微风轻轻柔柔的,天空下着霏霏细雨)在这样的“斜风细雨”中,他在干什么?

(垂钓)在这大自然美妙的画卷中垂钓,多逍遥!

齐读!

(出示“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2虽然,他只留给我们一个背影,但此时,我想你一定能看到他的神情,是怎样的?

(悠闲自在、从容快乐、陶醉、自得其乐。

3如此美景,怎么不令人陶醉,怎么不令景中之人流连忘返呢?

读词,读出那份陶醉,读出那份逍遥自在!

4多么优美的画面,多么悠闲自在的词人,请站起来,把你看到的,想象到的,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齐读全词)

5听着你们的诵读,我看到了,白鹭飞得真高!

桃花开得真艳!

鱼儿游得真欢!

我感觉到了,垂钓是那么悠闲自在啊!

所以,即便有微风有细雨,张志和也说:

“(斜风细雨)不须归。

”(红色出示“不须归”)

四、理解“不须归”,品词中人

1.“不须归”是什么意思?

(不回家,不想回!

)都下雨了,词人还不想回,难道词人真的只因景太美而“不须归”么?

还有其他原因吗?

让我们先来走近词人,了解下张志和。

2.简介张志和,出示:

张志和,初名鬼龄。

唐代著名词人诗人,画家,还精通音律。

16岁的时候就中了举人,写折子给皇帝,写的是治国良方,皇帝很喜欢,赐名“志和”。

后来因事被贬,从此早也不做官,隐居在太湖一带,扁舟垂钓,自称“烟波钓徒”。

3他哥哥张松龄,怕他流连山水不回家,也怕他在外惹出麻烦,不但出钱给他盖了一间草堂,还写了一首词,同样是采用渔歌子这个词牌来写的,请看——出示:

和答弟志和渔父歌

张松龄

乐是风波钓是闲,

草堂松径已胜攀。

太湖水,洞庭山,

狂风浪起且须还。

4轻声读读这首词,哥哥在叫弟弟干什么?

从哪看出来?

5现在我是哥哥张松龄,你们是弟弟张志和,让我们用词来直接对答,行么?

(生读《渔歌子》,师读《和答弟志和渔父歌》)

6学到这儿,你能走进词人的内心世界吗?

张志和为何“不归?

(喜欢钓鱼,钓胜于鱼,喜欢自由自在、悠然自得的生活。

7老师还想告诉你。

张志和的好朋友,书法家——颜真卿说他是直钩垂钓,不放鱼饵的,那他能钓到鱼吗?

(不能!

)可张志和说他钓到了很多,他钓到了什么?

(悠闲、逍遥、自由、宁静、淡泊?

?

五、练习写话,想象《渔歌子》描绘的景象。

1同学们,张志和用短短27个字,描绘了一幅充满了浓郁江南风味的“垂钓图”,那春景,迷人,那画卷,轻悠宁静。

下面,让我们用自己的智慧,用灵动的笔墨,用现代的好词妙句去描绘张志和词中所写的那景,那情。

2学生练写,教师巡视。

(放古筝曲《渔舟唱晚》)

3个别同学交流《渔歌子》描绘的景象。

4是啊,景不醉人人自醉。

身处这样的美景中垂钓,钓得一份清闲,作者多么希望自己能远离世俗的争斗,在这样和谐秀丽的大自然中自由地生活——生读词。

5作者多么希望劳动人民以自己的勤劳,获得这样一份安宁的生活啊——生读词。

6作者多么希望人们能远离战乱,永远过着这样幸福美好的生活啊——生读词。

7小结:

这,就是张志和一生的追求!

他的垂钓,钓来清闲,钓来淡泊,钓来一份悠然自得。

让我们跟随作者,怀揣着“心志平和”,一路前行。

(板书:

心志平和)

六、课外拓展,升华情感

1.潇潇春雨洒江天,渔人垂钓好悠闲!

这首《渔歌子》流传至今一千多年,历代文人墨客对它推崇至极,争先填写唱和,请看——

浣溪沙

苏轼

西塞山边白鹭飞,

散花洲外片帆微。

桃花流水鳜鱼肥。

自庇一身青箬笠,

相随到处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

2.试着读一读,你有什么发现吗?

3.是啊,苏轼太喜欢这首词了,直接把它嵌入到自己的词中,让这不须归的美景在他笔下百年千载地悠悠回荡,读词!

七、齐读《渔歌子》,回归主题,升华诗情。

1.假如你来到浙江湖州,你一定会看哪座山?

(西塞山)

2.来到西塞山你一定会想起一个人?

(张志和)

3.想到张志和你一定会情不自禁地想吟诵一首词(《渔歌子》)

4.来,让我们深情地吟诵这首千古绝唱,让它在我们心中定格成一幅清丽自然、醇香久远的永恒画卷吧!

(齐读《渔歌子》)

八、作业

1.搜集有关垂钓的古诗。

2.有条件的,可上网再搜集下“张志和”,了解作者的生平。

【篇二:

《渔歌子》教学设计】

《渔歌子》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渔歌子》是人教版教材四年级下册中的一首词。

这首词在秀丽的水乡风光和理想化的渔人生活中,寄托了作者爱自由、爱自然的情怀,读来让人分明感受到作者那种恬淡、闲适的隐土心情。

词中更吸引我们的不是一蓑风雨、从容自适的渔夫,而是水乡二月桃花汛期之间春江水涨、烟雨迷蒙的图景。

雨中青山,江上渔舟,空中白鹭,两岸桃花,色泽鲜明而又显得柔和,气氛宁静但又充满活力。

这既体现了作者的艺术匠心,也反映了他高远、澹泊、悠然脱俗的情趣。

【学情分析】

依据课标、词的特点,及学生的年龄特点,本课设计上,以品读词之美,领悟词之情为主线;在教学中渗透学法:

抓住词眼、想象画面、联系背景,让学生有层次、由浅入深地细细斟酌,从读中领会张志和追求的“斜风细雨不须归”的境界,感受诗词的魅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朗读想象,感受词中的美景,体会“词中有画,画中有词”;并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自己所看到的、想象的画面。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学习古诗词的学习方法,走进词人的内心世界,感悟“不须归”;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欣赏词中充满诗情画意的田园美景,感受古诗词之魅力及中华传统文化,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

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通过朗读想象,感受词中的美景,体会“词中有画,画中有词”。

教学难点:

走进词人的内心世界;感悟“不须归”的内涵。

【教学过程】

一、话题导入,了解课题

1、同学们,你们钓过鱼吗?

为什么喜欢钓鱼?

今天,我们学的词人张志和也很爱垂钓,他喜爱的原因是否跟你们一样呢?

现在,让我们走进这首词中,一起去领略作者的心境吧!

2、了解词牌名。

让我们齐读课题.

了解词:

这是一首词,与诗不同,句子有长有短【出示课件】,所以又叫长短句。

了解词牌名:

《渔歌子》是它的词牌名。

读关于词牌名的介绍。

《渔歌子》原来叫做《渔父》或者《渔父乐》。

后来,有人给它配上了曲子,也就是渔人唱的小曲子了,所以“子”要读轻声。

范读、齐读课题。

二、一读——字正腔圆地读。

1、练习读。

有人说诗词是语言的贵族,这首词一共27个字,非常简练,因此,读的时候要字正腔圆地读,读准确。

请大家甩开声音练读一下吧!

生自由大声地练习读。

2、指名读。

谁来字正腔圆地读一读?

(两名学生左右,老师相机点评)

3、学习生字词。

塞:

还有哪些读音?

【出示课件】齐读多音字“塞”的相关读音及组词。

西塞山在哪?

原来,结合课文的注释可以帮我们了解文章的内容啊。

鳜:

有一个很复杂的字“鳜”。

知道什么是鳜鱼吗?

我么一起来写一写。

(老师范写“鳜”字)

箬笠、蓑衣:

见过吗?

分析字形,知道用什么材料做成的吗?

(引导学生记住字的偏旁)

4、齐读:

学好了生字,让我们一齐字正腔圆地读一读吧!

三、二读——琅琅上口地读。

师:

这是一首供渔人唱歌的小曲,是一首歌呀。

我想请我们班歌喉最亮的学生读一读。

生读。

1、发现押韵。

“斜风细雨不须归”,还有哪些字也表示“归”的意思?

(回、还、返),把它们代替“回”字可以吗?

生思考并回答。

师小结:

古代诗词非常讲究韵律和节奏,如果我们读的时候将押韵的字拖长,再配合节奏,读起来就会琅琅上口。

2、指名读出节奏。

3、齐读:

让我们一齐琅琅上口地读一读吧!

4、听歌曲,感受音乐美:

这首词押韵如此动听,就像一首欢快愉悦的小曲,想听吗?

(播放《渔歌子》的儿歌)

四、三读——历历在目地读。

师:

好的诗词不但像一首歌,也像一幅画,所以我们要历历在目地读。

什么叫历历在目地读?

你看到了哪些景物?

1、生圈划出景物并作答。

师:

短短27个字,诗人就给我们描绘了那么多的景象,这完全就是一幅画啊!

我们一起去欣赏一下!

【出示课件:

景色插画】

2、师范读,想象画面。

师:

难怪伟大的书法家颜真卿这样点评这首词,说它“词中有画,画中由词”!

更有人称赞这幅画简直活了,说它既有色彩,又有声音,可谓有声有色!

让我们闭上眼睛,听老师朗读,你眼前仿佛出现一些怎样美丽的色彩呢?

【配乐范读】

3、学生交流:

看到的各种不同的色彩。

4、学生交流:

听到的各种不同的声音。

师小结:

我们甚至还闻到了——感受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板书:

悠然自得】

5、引导读出意境:

同学们把短短27个字想象成这么丰美的画面!

现在,就让我们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闻到的,将这些美妙的感觉融入到词中,美美地读一读吧!

师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个别读:

——纯洁的白鹭,自在优雅地飞着,请读出那份悠闲、宁静。

——桃花红、溪水蓝,欢快的鳜鱼似乎要跃出水面,请读出那份欢快。

——张志和身披蓑衣、头戴箬笠,迎着微风沐着细雨,徜徉在大自然的美景中,多么逍遥,多么惬意。

——春风柔柔地吹着,细雨轻轻地飘着,渔人流连其间,久久不愿回去。

6、引导齐读:

让我们静静地站在桥头,任清风拂面,细雨飘洒,任空气芬芳扑鼻,同学们,读出你的感觉吧【配乐齐读】

五、悟主旨。

师:

读出词中画,还读出词中人,诗词就有这样无限的想象空间。

读诗歌,想象还不够,如果我们了解词人的生平,会有更多的发现。

想了解张志和吗?

1、了解背景,课件出示。

2、学生齐声诵读这首词,并说一说这首词写的是什么。

3、师生表演:

老师当哥哥,学生就是张志和。

一起和诗。

师:

乐是风波钓是闲,

生:

西塞山前白鹭飞,

师:

草堂松径已胜攀,

生:

桃花流水鳜鱼肥,

师:

太湖水,洞庭山,

生:

青若笠,绿蓑衣,

师:

狂风浪起且须还。

生:

斜风细雨不须归。

师:

且须还哪!

生:

不须归呀!

师:

弟弟啊,你为何不归?

(在充分理解、体会张志和当时的处境前提下,身临其境地说。

师:

弟弟啊,听说你是直钩垂钓,不放鱼饵,你钓到了什么呀?

(悠然自得的生活)

小结:

我们明白了,张志和并非真的在钓鱼!

而是在享受远离尔虞我诈的官场生活。

我们恍然大悟,张志和垂钓,钓来清闲,飘逸。

也只有这样清闲飘逸的心,才会写出这样的千古绝唱。

六、拓展延伸。

师:

同学们,启示,同样在几十年后的唐代,也有一位别贬官的诗人,也常在江面垂钓,不愿意离去,并写下了这么一首诗。

【出示:

江雪】

老师配乐朗读:

听一听,他的心情是否跟张志和一样?

又是什么心情呢?

生交流。

了解作者背景,理解心情。

【出示作者生平】

小结:

像张志和一样,他的生命经历不同,对“垂钓”也有不同的体验,所以就有了这些耐人寻味、发人深省的诗歌。

要读懂这些诗歌,我们必须要学会联系诗人的生活经历,这样我们就能成为更多诗人的知音,在作品中与他们微笑相遇。

【布置作业】课外收集一些关于垂钓的诗,诵读,了解作者的身世,理解他们的处境、心境、走进他们的内心,并试着写几篇文包诗,体会千古垂钓情。

【板书设计】

渔歌子

唐张志和

一首歌字正腔圆悠然自得琅琅上口一幅画历历在目

【篇三:

四年级下册《渔歌子》教案设计】

四年级下册《渔歌子》教案设计

四年级下册《渔歌子》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词中的生字,掌握“箬笠、蓑衣”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词。

3、体会诗词内容,通过想象,由词到画,感受到乡村风光的画意诗情;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

4、学生感受古诗词之魅力,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通过读文和想象,能由词到画,感受乡村的诗情画意;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

教学难点:

体会“斜风细雨不须归”的意境。

教学过程:

一、诗词比较,引进课题

1,课件出示柳宗元的《江雪》与白居易的《忆江南》请同学比较二者的区别,引入词的概念,初步了解词的特点。

2,板书课题,读课题《渔歌子》,注意“子”的读音,因为这是词牌名,应读第三声。

二、初读课文,字字落实

1、请学生自由朗读本首词三遍,要求:

读第一遍时,把字音读准;读第二遍时,做到字字落实;读第三遍时,能把词的韵味读出来就更好了。

2、指导读好“塞,鳜鱼,箬笠,蓑衣”的字音。

3、理解“箬笠,蓑衣”的意思,教与学生识字辨义的方法。

4、反馈读况。

请几名同学读文,其他同学听听是否字字落实了。

5、流利地,字正腔圆的齐读本词。

6、在生读的基础上,师范读,指导学生读出《渔歌子》的节奏。

三、走进文本,想象画面。

师:

有人说诗词能够传递一个人的情感,能够表达一个人的思想,其实,诗词在很多时候呈现给我们的是一幅幅画面。

那么张志和的这首词中呈现给我们的是怎样的画面呢?

也就是说:

这首词中描写了哪些景物?

请同学们边读边找出来。

1、学生边读边找景物。

2、交流汇报。

3、伴随着音乐师读词,学生想象画面:

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嗅到什么还想到了什么,这些景物的颜色、姿态是怎样的。

4、先交流感受到的美妙画面,再让学生把整个画面连起来具体生动地说一说,最后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四、深入文本,体会写法

师:

刚才我们似乎忘了什么?

是画中的人,青箬笠,绿蓑衣,只留给我们一个背影,老师相信你们透过这个背影能想象出渔夫的神情。

1、学生想象渔夫的神情。

(悠然自乐)

2、体会渔夫的心情。

(愉快、兴奋)

3、与《江雪》比较,体会借景抒情的表达方法。

4、学生交流为什么渔夫“斜风细雨不须归”

5、引入张志和的生平,进一步理解“不须归”含义。

五、课堂小结,升华情感。

1、回顾本节课所学,总结学习方法。

2、在配乐中引导学生入情入境的诵读。

3、在轻松欢快的《渔歌子》的歌曲中结束新课。

六、板书设计

渔歌子

美如仙境

悠然自乐不须归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