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歌子教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275116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269.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渔歌子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渔歌子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渔歌子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渔歌子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渔歌子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渔歌子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渔歌子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渔歌子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渔歌子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渔歌子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渔歌子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渔歌子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渔歌子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渔歌子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渔歌子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渔歌子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渔歌子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渔歌子教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渔歌子教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渔歌子教案.docx

《渔歌子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渔歌子教案.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渔歌子教案.docx

渔歌子教案

渔歌子(唐)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guì)鱼肥。

青箬(ruò)笠,绿蓑(suō)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注释】  

①渔歌子:

词牌名,又叫“渔夫”。

②西塞山:

今浙江省吴兴西南。

③白鹭:

一种水鸟。

④桃花流水:

桃花盛开的季节正是春水盛涨的时候,俗称“桃花汛”或“桃花水”。

⑤鳜鱼:

一种大口细鳞的淡水鱼,味道鲜美,又叫桂鱼。

⑥箬笠:

用竹篾、箬叶编制的斗笠。

用来遮雨,遮阳光。

⑦蓑衣:

用草、棕或竹叶编制成的防雨用具。

【译文】  

西塞山前有白鹭在飞,桃花盛开,水流湍急,鳜鱼更是肥美。

江中的小舟中,有一位老翁戴着青色的箬笠,披着绿色的蓑衣冒着斜风细雨在江面中垂钓。

而他久久不愿离去,是因为这里的美景太吸引人了

【赏析】

这首词描写了江南水乡春汛时期捕鱼的情景,有鲜明的山光水色,有渔翁的形象,是一幅用诗写的山水画。

首句“西塞山前”点明地点,“白鹭”是闲适的象征,写白鹭自在地飞翔,衬托渔翁的悠闲自得。

次句中桃红与水绿相映,是表现暮春西塞山前的湖光山色,渲染了渔翁的生活环境。

三、四句描写了渔翁捕鱼的情态。

渔翁戴青箬笠,穿绿蓑衣,在斜风细雨中乐而忘归。

“斜风”指微风。

全诗着色明丽,用语活泼,生动地表现了渔翁悠闲自在的生活情趣。

  这首词虽写的是渔翁生活,实际上却是抒写诗人爱自然、爱闲适、爱自由的心境。

【作者介绍】

张志和,生卒年不详,大约知名于唐肃宗、代宗年间,为今浙江金华市人。

原名张龟龄,遵圣旨改为张志和。

他十六岁时明经及第,得到肃宗李亨的赏识和器重,受命待诏翰林。

可是张志和却不以为然。

大概在皇帝眼皮底下活动,不如意事常八九,管束太多,他又不善低眉应酬,于是借父亲去世之机辞官离开了皇都,此后决意不再做官。

常身居山野江湖,性情豪迈,不受拘束,自称“烟波钓徒”。

好心的哥哥张鹤龄怕张志和遁世不还,枉费了满肚子才学。

为了稳住他的心,望其有所作为,就在越州(今浙江绍兴市)城东郊修建了一处房舍,草屋几间,花竹掩映。

对此,张志和为了感谢哥哥的美意,写了《渔歌》词一首以表明自己的心态。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宋)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注释】

①晓出:

太阳刚刚升起。

②净慈寺:

全名“净慈报恩光孝禅寺”,与灵隐寺为杭州西湖南北山两大著名佛寺。

③林子方:

作者的朋友,官居直阁秘书。

④毕竟:

到底。

⑤六月中:

六月中旬。

⑥四时:

春夏秋冬四个季节。

在这里指六月以外的其他时节。

⑦同:

相同。

⑧接天:

像与天空相接。

⑨无穷:

无边无际。

无穷碧:

因莲叶面积很广,似与天相接,故呈现无穷的碧绿。

⑩映日:

日红。

【译文】

六月里西湖的风光景色到底和其他时节的不一样:

那密密层层的荷叶铺展开去,与蓝天相连接,一片无边无际的青翠碧绿;那亭亭玉立的荷花绽蕾盛开,在阳光辉映下,显得格外的鲜艳娇红。

【赏析】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首句看似突兀,实际造句大气,虽然读者还不曾从诗中领略到西湖美景,但已能从诗人赞叹的语气中感受到了。

这一句似脱口而出,是大惊大喜之余最直观的感受,因而更强化了西湖之美。

果然,“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诗人用一“碧”一“红”突出了莲叶和荷花给人的视觉带来的强烈的冲击力,莲叶无边无际仿佛与天宇相接,气象宏大,既写出莲叶之无际,又渲染了天地之壮阔,具有极其丰富的空间造型感。

“映日”与“荷花”相衬,又使整幅画面绚烂生动。

全诗明白晓畅,过人之处就在于先写感受,再叙实景,从而造成一种先虚后实的效果,读过之后,确实能感受到六月西湖“不与四时同”的美丽风光。

诗人驻足六月的西湖送别友人林子方,全诗通过对西湖美景的极度赞美,曲折地表达对友人深情的眷恋。

诗人开篇即说毕竟六月的西湖,风光不与四时相同,这两句质朴无华的诗句,说明六月西湖与其他季节不同的风光,是足可留恋的。

然后,诗人用充满强烈色彩对比的句子,给读者描绘出一幅大红大绿、精彩绝艳的画面:

翠绿的莲叶,涌到天边,使人感到置身于无穷的碧绿之中;而娇美的荷花,在骄阳的映照下,更显得格外艳丽。

这种谋篇上的转化,虽然跌宕起伏,却没有突兀之感。

看似平淡的笔墨,给读者展现了令人回味的艺术境地。

【作者介绍】

杨万里(1127-1206),字廷秀,自号诚斋野客,吉水南溪人,南宋诗人。

历任太常丞兼礼部右侍郎、广东提点刑狱,吏部左司郎兼太子侍读,官至宝谟阁学士。

南宋杰出的诗人,与陆游、范成大、尤袤齐名,被后人推为“南宋四大家”。

杨万里一生爱国,但始终不得重用。

晚年受宰相韩侂胄打压,忧愤而死,享年80岁,赐谥号文节,追赠光禄大夫。

在诗歌创作上自成一家,形成了独具一番特色的诗风。

他创造了新奇幽默的“诚斋体”,在中国诗歌史上独树一帜。

平生著作甚丰,相传有诗2万余首,现存诗4200余首。

今存《诚斋集》有诗文133卷,有《杨文节诗集》、《杨文节易传》、《杨文节文集》等著作传世。

 

赠花卿(唐)杜甫

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注释】

①花卿:

指花敬定,唐朝武将。

卿:

古时对人的尊称。

②锦城:

锦官城的简称,今四川省成都市。

 

③丝管:

弦乐器和管乐器,这里泛指音乐。

④纷纷:

形容乐曲的轻柔悠扬。

  

⑤天上:

双关语,表面上指天宫,实指皇宫。

【译文】

锦官城中的音乐声轻柔悠扬,一半在锦江飘荡,一半随风入云。

这样的乐曲只应天上才会有,人世间能够听到几次呢?

【赏析】

这首诗作于上元二年(761年),大约是在花敬定的饮宴席上闻乐有感而作。

花敬定因平定叛乱有功,居功自傲,经常大宴宾客,寻欢作乐,肆无忌惮,用天子音乐。

当时兵荒马乱,民不聊生,而花敬定却如此奢侈,诗人作此诗予以讽刺。

全诗虚实结合,将乐曲的美妙赞誉到了极度。

该诗的弦外之音意味深长,既然“此曲只应天上有”,何故“锦城丝管日纷纷”呢?

含蓄的讽刺尽在其中。

【作者介绍】

杜甫(712--770),字子美,是中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深刻地反映了唐朝由兴盛走向衰亡时期的社会面貌,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鲜明的时代色彩和强烈的政治倾向。

他的诗激荡着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炽烈情感和不惜自我牺牲的崇高精神,因此被后人公认为“诗史”,诗人被尊称为“诗圣”。

 

竹里馆(唐)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注释】

⑴此诗选自《王右丞集笺注》为《辋川集》二十首中的第十七首。

竹里馆:

辋川别墅胜景之一,房屋周围有竹林,故名。

⑵幽篁(huáng):

幽深的竹林。

⑶啸(xiào):

嘬口发出长而清脆的声音。

⑷深林:

指“幽篁”。

⑸相照:

与“独坐”相应,意思是说,左右无人相伴,唯有明月似解人意,偏来相照。

【译文】

月夜,独坐在幽深的竹林里;时而弹弹琴,时而吹吹口哨。

竹林里僻静幽深,无人相伴;唯有明月似解人意,偏来相照

【赏析】

这是一首写隐者的闲适生活以及情趣的诗,描绘了诗人月下独坐、弹琴长啸的悠闲生活。

这首小诗总共四句。

拆开来看,既无动人的景语,也无动人的情语;既找不到哪个字是诗眼,也很难说哪一句是警策。

且诗的用字造语、写景(幽篁、深林、明月),写人(独坐、弹琴、长啸)都极平淡无奇。

然而它的妙处也就在于以自然平淡的笔调,描绘出清新诱人的月夜幽林的意境,夜静人寂融情景为一体,蕴含着一种特殊的美的艺术魅力,使其成为千古佳品。

以弹琴长啸,反衬月夜竹林的幽静,以明月的光影,反衬深林的昏暗,表面看来平平淡淡,似乎信手拈来,随意写去其实却是独具匠心,妙手回春的大手笔。

【作者介绍】

王维(701-761),唐代诗人。

字摩诘。

原籍祁(今属山西),迁至蒲州(今山西永济),遂为河东人。

公元721年(开元九年)中进士第一,累官至给事中。

安史乱军陷长安时曾受职,乱平后,降为太子中允。

后官至尚书右丞,故亦称王右丞。

晚年居蓝田辋川,过着亦官亦隐的优游生活。

诗与孟浩然齐名,并称“王孟”。

王维精通佛学,受禅宗影响很大。

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是王维名和字的由来。

王维诗书画都很有名,非常多才多艺,音乐也很精通。

前期写过一些以边塞题材的诗篇,但其作品最主要的则为山水诗,通过田园山水的描绘,宣扬隐士生活和佛教禅理。

晚年无心仕途,专诚奉佛,故后世人称其为“诗佛”。

兼通音乐,工书画。

存诗约四百首,有《王右丞集》。

示儿(宋)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注释】

①示儿:

给儿子们看。

②元:

本来。

元同“原”。

③但:

只,副词。

④九州:

指中国的领土。

同,指一统江山。

⑤中原:

指淮河以北沦陷在金人手里的地区。

⑥家祭:

旧俗后辈对先人的祭奠(diàn)。

⑦乃翁:

乃,代词,你。

即你的父亲

【译文】

一个人死去本来就知道万事皆空,

只令我悲哀的是看不到九州成一统。

将来等到王师北定中原的那一天,

家祭时千万不要忘了告诉我一声。

【赏析】

陆游是南宋爱国诗人,毕生从事抗金和收复失地的正义事业。

虽然屡遭投降派排挤、打击,但爱国热情始终没有消减。

《示儿》诗是诗人临终写给儿子的遗嘱,表达了诗人至死念念不忘“北定中原”、统一祖国的深挚强烈的爱国激情。

【作者介绍】

陆游(1125-1210),南宋伟大诗人。

字务观,号放翁,山阴(现浙江省绍兴市)人,做过宝章阁待制。

父亲陆宰不仅曾有文学创作传世,且是当时有名的藏书家。

陆游出生的第二年,北宋即被金人所灭,陆游跟父亲经过了一段流亡岁月,才回到山阴老家。

陆宰不仅是一介文人,更是一个有爱国思想的知识分子,常与志士往来,谈论家国局势,受父亲影响,年少的陆游早已埋下文学与爱国的种子。

 

敕勒歌北朝民歌

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注释】

①《敕勒歌》:

这是南北朝时代敕勒族的一首民歌。

②敕勒川:

敕勒族居住的地方,在现在的甘肃、内蒙一带。

川:

平川、平原。

③阴山:

一条山脉的名称,在内蒙古自治区的北部,又叫“大青山”。

④穹庐(qiónglú):

蒙古包。

⑤笼盖四野(yǎ):

笼盖,笼罩;四野,草原的四面八方。

⑥天苍苍:

苍,青,天苍苍,天蓝蓝的。

⑦野茫茫:

草原无边无际。

⑧见(xiàn):

显露,露出来。

【译文】

阴山脚下啊,有敕勒族生活的大平原。

敕勒川的天空啊,它的四面与大地相连,

看起来好像牧民们居住的毡帐一般。

蓝天下的草原啊,都翻滚着绿色的波澜,

那风吹到草低处,有一群群的牛羊时隐时现。

【赏析】

这首北朝民歌,虽然仅有三十个字,却有极大的艺术感染力。

它歌咏了北国草原的富饶、壮丽,抒发了敕勒人对养育他们的水土,对游牧生活无限热爱之情。

“敕勒川,阴山下”,诗歌一开头就以高亢的音调,吟咏出北方的自然特点,无遮无拦,高远辽阔。

这简洁的六个字,格调雄阔宏放,透显出敕勒民族雄强有力的性格。

【作者介绍】

《敕勒歌》的作者相传是北齐开国皇帝高欢的部将斛律金,公元546年东魏权臣高欢玉壁一战(《敕勒歌》在此时诞生)时,鲜卑族在以山西中、北部为中心的统治时间已近150年。

公元534年,高欢建立东魏(北魏由此分裂为东魏、西魏,西魏于次年即公元535年在今西安建都)后,自任大丞相,虽然将都城设在今河北临漳县的邺城,但其统治中心仍在山西(高欢的大丞相府设在晋阳,其址在今山西太原市南)。

在此近150年的时间里,敕勒族与鲜卑族大融合,共同生活在黄河以北以山西中、北部为中心这块土地上。

公元546年,高欢率兵十万从晋阳南向进攻西魏的军事重镇玉壁(在今山西南部稷山县西南),折兵七万,返回晋阳途中,军中谣传其中箭将亡,高欢带病强自设宴面会大臣。

为振军心,他命部将斛律金带头作一首能表现鲜卑、敕勒族民族性质的歌曲。

江雪(唐)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注释】

①绝:

无,没有。

人踪:

人的踪迹。

灭:

消失,没有了。

②千山鸟飞绝:

千山万岭不见飞鸟的踪影。

③万径:

虚指,指千万条路。

④人踪灭:

没有人的踪影。

⑤孤:

孤零零

⑥舟:

小船。

⑦蓑笠(suōlì):

(蓑衣和斗笠 “蓑”的意思是古代用来防雨的衣服;“笠”的意思是古代用来防雨的帽子。

⑧独钓:

独自钓鱼。

【译文】

所有的山,飞鸟全都断绝;所有的路,不见人影踪迹。

江上孤舟,渔翁披蓑戴笠;独自垂钓,不怕冰雪侵袭。

【赏析】

这首《江雪》,诗人只用了二十个字,就把我们带到一个幽静寒冷的境地。

呈现在读者眼前的,是这样一幅图画:

在下着大雪的江面上,一叶小舟,一个老渔翁,独自在寒冷的江心垂钓。

诗人向读者展示的,是这样一些内容:

天地之间是如此纯洁而寂静,一尘不染,万籁无声;渔翁的生活是如此清高,渔翁的性格是如此孤傲。

其实,这正是柳宗元由于憎恨当时那个一天天在走下坡路的唐代社会而创造出来的一个幻想境界,比起陶渊明《桃花源记》里的人物,恐怕还要显得虚无缥缈,远离尘世。

诗人所要具体描写的本极简单,不过是一条小船,一个穿蓑衣戴笠帽的老渔翁,在大雪的江面上钓鱼,如此而已。

可是,为了突出主要的描写对象,诗人不惜用一半篇幅去描写它的背景,而且使这个背景尽量广大寥廓,几乎到了浩瀚无边的程度。

【作者介绍】

柳宗元(773年—819年),字子厚,汉族,唐代河东郡(今山西运城永济)人,世称“柳河东”“河东先生”。

著名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为“韩柳”。

与刘禹锡并称“刘柳”。

与王维、孟浩然、韦应物并称“王孟韦柳”。

与唐代的韩愈、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和曾巩,并称为“唐宋八大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二。

柳宗元一生留诗文作品达600余篇,其文的成就大于诗。

骈文有近百篇,散文论说性强,笔锋犀利,讽刺辛辣。

游记写景状物,多所寄托。

秋夕(唐)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注释】

⑴秋夕:

秋天的夜晚。

⑵银烛:

银色而精美的蜡烛。

⑶轻罗小扇:

轻巧的丝质团扇。

⑷天阶:

天庭上宫殿的台阶。

⑸坐看:

坐着朝天看。

【译文】

秋夜,精美的银色蜡烛发出微弱的光给画屏上添了几分清冷之色,一位宫女手执绫罗小扇,轻轻地扑打飞舞的萤火虫。

天阶上的夜色清凉如水;坐榻仰望星空只见牵牛星正远远眺望着织女星。

【赏析】

这首诗写失意宫女生活的孤寂幽怨。

首句写秋景,用一“冷”字,暗示寒秋气氛,又衬出主人公内心的孤凄。

二句写借扑萤以打发时光,排遣愁绪。

三句写夜深仍不能眠,以待临幸,以天街如水,暗喻君情如冰。

末句借羡慕牵牛织女,抒发心中悲苦。

【作者介绍】

杜牧(公元803-约853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号称杜紫薇。

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晚唐诗人。

(来源:

中书省别名紫微省,因此人称其为“杜紫薇”)晚唐时期.唐代文学家,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

《阿(ē)房宫赋》亦颇有名。

杰出的诗人、散文家,是宰相杜佑之孙,杜从郁之子,唐文宗大和二年26岁中进士,授弘文馆校书郎。

后赴江西观察使幕,转淮南节度使幕,又入观察使幕。

史馆修撰(xiūzhuàn),膳部、比部、司勋员外郎,黄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职,最终官至中书舍人。

晚唐杰出诗人,尤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

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杜甫与李白区别开来,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

 

元旦(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注释】

①元日:

农历正月初一,即现在的春节。

②爆竹:

鞭炮。

山家以除夕烧竹,竹爆裂之声令山魈畏惧而远避。

③一岁除:

一年过去了。

④屠苏:

屠苏酒。

古时候的风俗,每年除夕家家用屠苏草泡酒,吊在井里,元旦取出来,全家老小朝东喝屠苏酒。

全句说,春风把暖气吹进了屠苏酒(意思是说,喝了屠苏酒,暖洋洋地感觉到春天已经来了)。

⑤曈曈:

光辉灿烂。

全句说,初升的太阳照遍了千家万户。

⑥桃符:

画着门神或题着门神名字的桃木板,后来演变成春联。

⑦ 总把新桃换旧符:

总拿新门神换掉了旧门神。

【译文】

爆竹声中送走了旧的一年,春风已把温暖送进了屠苏酒碗。

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门万户,家家都用新的桃符把旧的桃符更换

【赏析】

这首诗描写新年元日热闹、欢乐和万象更新的动人景象,抒发了作者革新政治的思想感情。

首句“爆竹声中一岁除”,在阵阵鞭炮声中送走旧岁,迎来新年。

起句紧扣题目,渲染春节热闹欢乐的气氛。

次句“春风送暖入屠苏”,描写人们迎着和煦的春风,开怀畅饮屠苏酒。

第三句“千门万户曈曈日”,写旭日的光辉普照千家万户。

用“曈曈”表现日出时光辉灿烂的景象,象征无限光明美好的前景。

结句“总把新桃换旧符”,既是写当时的民间习俗,又寓含除旧布新的意思。

“桃符”是一种绘有神像、挂在门上避邪的桃木板。

每年元旦取下旧桃符,换上新桃符。

“新桃换旧符”与首句爆竹送旧岁紧密呼应,形象地表现了万象更新的景象。

【作者介绍】

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

字介甫,晚号半山。

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

仁宗庆历进士。

嘉佑三年(1058)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要求改变“积贫积弱”的局面,推行富国强兵的政策,抑制官僚地主的兼并,强化统治力量,以防止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巩固地主阶级的统治。

神宗熙宁二年(1069)任参知政事。

次年任宰相,依靠神宗实行变法。

并支持五 取西河等州,改善对西夏作战的形势。

因保守派反对,新法遭到阻碍。

熙宁七年辞退。

次年再相;九年再辞,还居江宁(今江苏南京),封舒国公,改封荆,世称荆公。

卒谥文

游子吟(唐)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注释】

1、寸草:

比喻非常微小。

2、三春晖:

三春,指春天的孟春、仲春、季春;晖,阳光;形容母爱如春天和煦的阳光。

【译文】

慈祥的母亲手里把着针线。

为将远游的孩子赶制新衣。

临行她忙着缝得严严实实,是耽心孩子此去难得回归。

谁能说象小草的那点孝心,可报答春晖般的慈母恩惠?

【赏析】

这是一首母爱的颂歌。

中亲切真淳地吟颂了伟大的人性美——母爱。

诗的开头两句,所写的人是母与子,所写的物是线与衣,然而却点出了母子相依为命的骨肉之情。

中间两句集中写慈母的动作和意态,表现了母亲对儿子的深笃之情。

虽无言语,也无泪水,却充溢着爱的纯情,扣人心弦,催人泪下。

最后两句是前四句的升华,以通俗形象的比喻,寄托赤子炽烈的情怀,对于春日般的母爱,小草似的儿女,怎能报答于万一呢?

  全诗无华丽的词藻,亦无巧琢雕饰,于清新流畅,淳朴素淡的

 

村居(清)高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注释】

⑴村居:

在乡村里居住时见到的景象。

⑵拂堤杨柳:

杨柳枝条很长,垂下来,微微摆动,像是在抚摸堤岸。

醉:

迷醉,陶醉。

春烟:

春天水泽、草木等蒸发出来的雾气。

⑶散学:

放学。

⑷纸鸢:

泛指风筝,它是一种纸做的形状像老鹰的风筝。

鸢:

老鹰。

⑸东风:

春风。

【译文】

  农历二月,村子前后青草渐渐发芽生长,黄莺飞来飞去。

 杨柳的枝条轻拂着堤岸,在水泽和草木间蒸发的水汽,烟雾般地凝聚着,令人心醉。

村里的孩子们早早就放学回家了。

他们趁着春风劲吹的时机,把风筝放上蓝天。

【赏析】

  《村居》描写出了一幅春天孩子们在村旁的芳草地上放风筝的图画,是一幅自然景物和活动着的人物融合在一起的、充满生机、春意盎然的农村生活图画。

早春二月,草长莺飞,杨柳拂堤,儿童们兴致勃勃地放风筝。

有景有人有事,充满了生活情趣,勾画出一幅生机勃勃的“乐春图”。

全字里行间透出诗人对春天来临的喜悦和赞美。

读了这首诗,读者好像跟诗人一起饱览了美丽春景,一起分享着孩子们放风筝时的欢乐。

第一、二句写时间和自然景物,具体生动地描写了春天里的大自然,写出了春日农村特有的明媚、迷人的景色。

早春二月,小草长出了嫩绿的芽儿,黄莺在天上飞着,欢快地歌唱。

堤旁的杨柳长长的枝条,轻轻地拂着地面,仿佛在春天的烟雾里醉得直摇晃,这是一幅典型的春景图。

“草长莺飞”四个字,把春在的一切景物都写活了,人们仿佛感受到那种万物复苏、欣欣向荣的气氛,人们的眼前也好像涌动着春的脉搏。

“拂堤杨柳醉春烟”,村的原野上的杨柳,枝条柔软而细长,轻轻地拂扫着堤岸。

春日的大地艳阳高照,烟雾迷蒙,微风中杨柳左右摇摆。

诗人用了一个“醉”字,写活了杨柳的娇姿;写活了杨柳的柔态;写活了杨柳的神韵。

这是一幅典型的春景图。

第三、四句写的是人物活动,描述了一群活泼的儿童在大好的春光里放风筝的生动情景。

孩子们放学回来的早,趁着刮起的东风,放起了风筝。

他们的欢声笑语,使春天更加富有朝气。

儿童、东风、纸鸢,诗人选写的人和事为美好的春光平添了几分生机和希望。

结尾两句由上两句的物而写到人,把早春的迷人与醉人渲染得淋漓尽致。

观书有感(宋)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注释】

  ①方塘:

又称半亩塘,在福建尤溪城南郑义斋馆舍(后为南溪书院)内。

朱熹父亲松与郑交好,故尝有《蝶恋花·醉宿郑氏别墅》词云:

“清晓方塘开一境。

落絮如飞,肯向春风定。

”鉴:

镜。

古人以铜为镜,包以镜袱,用时打开。

 

  ②这句是说天的光和云的影子反映在塘水之中,不停地变动,犹如人在徘徊。

  ③渠:

他,指方塘。

那(nǎ)得:

怎么会。

那:

通“哪”,怎么的意思。

清如许:

这样清澈。

  ④源头活水":

源头活水比喻知识是不断更新和发展的,从而不断积累,只有在人生的学习中不断学习运用探索,才能使自己永葆先进和活力,就像水源头一样。

【译文】

  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展现在眼前,天空的光彩和浮云的影子都在镜子中一起移动。

要问为何那方塘的水会这样清澈呢?

是因为有那永不枯竭的源头为它源源不断地输送活水啊.

【赏析】

  这是一首借景喻理的名。

全诗以方塘作比喻,形象地表达了一种微妙难言的读书感受。

池塘并不是一泓死水,而是常有活水注入,因此像明镜一样,清澈见底,映照着天光云影。

这种情景,同一个人在读书中搞通问题、获得新知而大有收益、提高认识时的情形颇为相似。

这首诗所表现的读书有悟、有得时的那种灵气流动、思路明畅、精神清新活泼而自得自在的境界,正是作者作为一位大学问家的切身的读书感受。

诗中所表达的这种感受虽然仅就读书而言,却寓意深刻,内涵丰富,可以做广泛的理解。

特别是“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两句,借水之清澈,是因为有源头活水不断注入,暗喻人要心灵澄明,就得认真读书,时时补充新知识。

因此人们常常用来比喻不断学习新知识,才能达到新境界。

人们也用这两句诗来赞美一个人的学问或艺术的成就,自有其深厚的渊源。

读者也可以从这首诗中得到启发,只有思想永远活跃,以开明宽阔的胸襟,接受种种不同的思想、鲜活的知识,广泛包容,方能才思不断,新水长流。

这两句诗已凝缩为常用成语“源头活水”,用以比喻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石灰吟(明)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注释】

  

(1)石灰吟:

赞颂石灰。

吟:

吟颂。

指古代歌体裁的一种名称(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

(2)千锤万凿:

无数次的锤击开凿,形容开采石灰非常艰难。

千、万:

指撞击次数多,不是实指一千一万。

锤,锤打。

凿,开凿。

(3)若等闲:

好像很平常的事情。

若:

好像、好似;等闲:

平常,轻松。

(4)清白:

指石灰洁白的本色,又比喻高尚的节操。

人间:

人世间。

 

【译文】

  (石头)只有经过多次撞击才能从山上开采出来。

它把烈火焚烧看成平平常常的事,即使粉身碎骨也毫不惧怕,甘愿把一身清白留在人世间。

【赏析】

  这是一首托物言志诗。

作者以石灰作比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

作为咏物诗,若只是事物的机械实录而不寄寓作者的深意,那就没有多大价值。

这首诗的价值就在于处处以石灰自喻,咏石灰即是咏自己磊落的襟怀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