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杭州市西湖高级中学学年高一月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5356419 上传时间:2023-07-03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7.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江省杭州市西湖高级中学学年高一月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浙江省杭州市西湖高级中学学年高一月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浙江省杭州市西湖高级中学学年高一月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浙江省杭州市西湖高级中学学年高一月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浙江省杭州市西湖高级中学学年高一月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浙江省杭州市西湖高级中学学年高一月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浙江省杭州市西湖高级中学学年高一月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浙江省杭州市西湖高级中学学年高一月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浙江省杭州市西湖高级中学学年高一月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浙江省杭州市西湖高级中学学年高一月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浙江省杭州市西湖高级中学学年高一月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浙江省杭州市西湖高级中学学年高一月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浙江省杭州市西湖高级中学学年高一月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浙江省杭州市西湖高级中学学年高一月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浙江省杭州市西湖高级中学学年高一月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浙江省杭州市西湖高级中学学年高一月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浙江省杭州市西湖高级中学学年高一月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浙江省杭州市西湖高级中学学年高一月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

《浙江省杭州市西湖高级中学学年高一月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江省杭州市西湖高级中学学年高一月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浙江省杭州市西湖高级中学学年高一月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

浙江省杭州市西湖高级中学学年高一月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杭西高2019年5月高一语文试卷

【注意】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所有的选择题按照题号把答案填涂在答题卡上对应的题号处,其它题目做在答题纸上。

(其中卷I为必修3模块考内容,共10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每小题3分,共24分)

1.下列加点的字的读音没有错误的一项是

A簇新(cù)胚芽(pī)绯红(fēi)迷惘(wǎng)

B混沌(hún)诅咒(zǔ)塞外(sài)根深蒂固(dì)

C趿拉(tā)瘦瘠(jí)创伤(chuāng)病入膏肓(huāng)

D荒冢(zhǒng)证券(quàn)长吁短叹(yū)处心积虑(chǔ)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遗笑大方秦晋之好高爵显位痛定思痛

B.立功赎罪天高地窘汹涌澎湃舞榭歌台

C.销声匿迹望洋兴叹分崩离析祸起箫墙

D.信誓旦旦弃甲曳兵沧海桑田庄周梦蝶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1)本着这个精神,你随处留心玩索,无论是阅读还是写作,就会逐渐养成创作和欣赏都▲的好习惯。

(2)及至时过境迁,传统文化或者与时俱进,演化出新的内容与形式;或者抱残守缺,化为▲。

(3)服装设计师绝妙的设计与模特曼妙的身材结合在一起真是▲。

A.必须明日黄花相得益彰B.必须昙花一现相辅相成

C.必需明日黄花相得益彰D.必需昙花一现相辅相成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著名媒体人“罗胖”提出这样一个概念,他认为,未来中国人必须适应“U盘化生存”的方式,即自带信息,不装系统,随时插拔,自由协作。

B.一些生物学家指出,一旦某种“生物入侵者”在新的环境中大规模繁衍并站稳脚跟,其数量将很难控制。

C.这所千年高龄的学府完整地见证了唐宋后中国学术尤其是儒学,由习俗礼仪的儒学而到思辨超越的儒学,由理学而到心学,再延伸到实践的领域。

D.在人们看来,“金砖合作”是一个创新,超越了政治和军事结盟的老套路,建立了结伴不结盟的新思路。

5.下列各项句式,与例句一致的一项是

例句:

吾属今为之虏矣

A.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B.虽董之以严刑

C.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D.予之生也幸,而幸生也何为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从:

跟随

B.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戮:

C.拔剑切而啖之。

啖:

D.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

如:

往、到……去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

B.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因人之力而弊之,不仁

C.樊哙侧其盾以撞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D.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顷之未发,太子迟之

8.下列关于课文中文学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

A.“怨不在大,可畏惟人”:

怨恨不在大小,可怕的只是民众。

人,本因写作“民”,因避唐太宗李世民的名讳而写作“人”。

B.古代传说,狐狸在洞外死去时,一定会把头朝着它洞穴所在的土丘,表示自己对巢穴的依恋。

后来用“正首丘”表示死于故乡或故国。

C.《指南录后序》是南宋爱国诗人文天祥为他的诗集《指南录》写的序,“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就出自他的名篇《渡扬子江》。

D.《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作者司马迁。

全书分本纪、世家、列传、书、表五种体例。

其中本纪记述的是诸侯。

二、现代文阅读(共17分)

(一)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2小题,6分)

材料一:

近期,都市情感剧《都挺好》的热播引发了全民大讨论。

究其原因,也许与这部“现象级”电视剧的创作者将人物塑造回归于人本理念核心,将情节构筑扎根于现实主义基础的创作手法不无关系。

在人物塑造方面,《都挺好》以符合人物性格的成长发展和情感转变为戏剧主干,而非以机械性的情节冲突推动故事。

在愚昧强势的母亲去世后,除了不得不应付自私虚伪的父亲、愚孝无能的大哥、刻薄暴力的二哥折腾出的“一地鸡毛”,女主角苏明玉还要在情感纠葛、职场纷争间疲于奔命。

然而,即便心负童年的阴影羁绊、即使也曾迷惘和失落,苏明玉依旧选择了独立自强、直面困境,在混沌的伦理困局中坚守光明。

而剧情矛盾点的设计上,《都挺好》始终在通过人物引发矛盾的同时,力图以现实主义的主基调将影视剧外的百态人生和社会热点巧妙地刻画交织于光影冲突之中,从而勾勒出具备真实的时代轮廓和讨论空间的艺术场域。

实际上,无论是电视剧、电影还是小说或戏剧,现实主义文艺作品的虚构故事背后,那些真正引发观众悲欢共鸣的泪点和笑点,往往是值得现实生活中的每个人警醒和反思的情感纽带所在和人性矛盾关隘。

在融媒体时代,将时代艺术之光与主流风尚相结合,创作出令青年受众同样喜爱的文化趣味,全面洞悉新时代的社会现实,仅仅是《都挺好》还远远不够。

任何一部优秀的影视艺术作品中,精湛的拍摄技巧和跌宕的情节设计固然重要,然而饱满的情感表达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更不可或缺。

(选自《光明日报》2019-04-03,有删改)

材料二:

原生家庭是一个人最初认知和感受的世界,你的原生家庭是怎么样的,你对世界的认知可能就是什么样的。

《都挺好》进入了对原生家庭的深入剖析。

不少女性观众对苏明玉这个角色有强烈的情感共鸣,有些男性观众也从苏明哲、苏明成的性格悲剧里看到自己的影子。

像苏家这样的原生家庭其实并不鲜见。

问题是,我们该如何摆脱原生家庭可能带给我们的负面影响?

苏明玉为我们做的一个极好示范是——赶紧断奶,尽快实现经济独立、人格独立。

只有这样,才能早日从原生家庭解脱出来。

但经济独立了,是否意味着我们就可以割裂与原生家庭的关系?

事实上,我们难以与原生家庭割裂——物质上的割裂可能还更容易,精神上的割裂更困难。

(选自《澎湃新闻》2019-03-04,有删改)

材料三:

跳出电视剧集的本体而论,《都挺好》在此时出现并收获不少好评的意义,或许还在于:

它印证着艺术创作审美及其背后折射的社会价值观念的转变。

曾几何时,家庭题材剧集的核心价值观都是强调统一与和谐,强调父母对子女、个人对家庭的付出,乃至不和睦、不融洽的元素往往在创作中被定义为负面、消极的剧情动因,是最终必须要被消解掉的。

而在《都挺好》的叙述中,我们却发现,家庭问题中那些不和谐的音符可能是中性的、可能是有情可原的,并且可能是更符合客观存在的。

家庭题材剧的主旨内核在《都挺好》中开始有从“整体利益”向“个体感受”松动的倾向,这也是一种创作进步的象征,它意味着,新生代的创作者与观看者都逐渐看清、接受并重视“独立个体”的意义。

而当每一个独立个体的需求能被看到且能被尊重时,“家庭”的意义也许将会更立体、更丰富、更现代。

此外,通过观众评论《都挺好》时发出的“求编剧不要强行给大团圆结局”的呼吁,我们也能捕捉到大众对于家庭题材类电视剧欣赏观念转变的信号。

近年来国产家庭剧数量不断增加、质量不断提高,虽然电视剧集作为大众娱乐产品的属性并未改变,但大环境的观赏水准和评价体系与过往早就不可同日而语。

在家庭剧普遍性花团锦簇的大团圆结局中,开始有观众期待有更多留白、有更多其他不同的剧集收束方式。

这是观众审美观念的成熟,亦是对创作的鞭策与挑战。

(选自《北京日报》2019-03-15,有删改)

9.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都市情感剧《都挺好》能够引起强烈的社会效应,完全归功于该剧的创作者独特的创作方法——将情节构筑扎根于现实主义基础。

B.现实主义文艺作品中故事情节是可以虚构的,但是那些真正引发观众悲欢共鸣的泪点和笑点,都是值得现实生活中的每个人警醒和反思的情感纽带所在和人性矛盾关隘。

C.材料三中,作者认为,当所有的独立个体的需求能被看到且能被尊重时,“家庭”的意义就一定更立体、更丰富、更现代。

D.女性观众都能对苏明玉这个角色有强烈的情感共鸣,男性观众都能从苏明哲、苏明成的性格悲剧里看到自己的影子。

10.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三中,作者认为,《都挺好》在此时出现并收获不少好评的意义就在于印证着艺术创作审美及其背后折射的社会价值观念的转变。

B.《都挺好》体现出家庭题材剧的主旨内核开始有从“整体利益”向“个体感受”松动的倾向,这也是一种创作进步的象征。

C.苏明玉的经历告诉人们,只要实现了经济独立、人格独立,就能早日从原生家庭解脱出来。

D.在材料一中,作者认为衡量一部影视艺术作品是否优秀,精湛拍摄技巧、跌宕的情节设计、饱满的情感表达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同等重要。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1分)

匠心

杨一凡

穆爷爷是镇上的木匠。

听说他从小便没了父母,被一个好心的木雕师傅养大。

木雕师傅本是紫禁城里头修缮宫殿的匠人,几经辗转流落到了这穷乡僻壤的地方。

他刻刀下的凤凰漂亮得像是要飞起来一样。

穆爷爷承袭了他的手艺,木雕水平出神入化。

无奈战乱年代无人欣赏木雕,他便转了行,做了个普通的木匠,平日里干些简单的木工活计。

“穆爷爷”这称呼,实际上唯有我这样叫。

穆爷爷住在镇外的一座废园子里,又因性情不喜喧闹,多次训斥了去废园子探险的孩子们,便在孩子中得了个“老怪”之名。

而我每次去都安安静静,因此,我才得到在废园长久停留的特权。

废园已有好些年头了,100年?

200年?

没人说得清。

其间换了数任主人,最终荒芜破落至今。

别人都不懂为什么穆爷爷要住在这么个坍圮了大半的地方。

只有我明白,穆爷爷是为了这园子里的木雕。

穆爷爷时常在园子里抚摸着那些染上尘埃、疲惫不堪的雕花,就像很多年前那位木雕师傅所做的那样。

木雕师傅在这园子里叹惋了半辈子,最终也未能见到它焕然一新的模样。

听闻这位老人临终时还拉着穆爷爷的手嘱咐,游廊的花窗该如何开,亭子的匾额该如何修复。

末了说:

“老头子我这一辈子,最遗憾的就是看着那帮洋鬼子打了进来,毁了老祖宗留下来的东西。

当年我没出息,自个儿跑出了京。

老天爷发善心,让我到了这儿,安安稳稳活了几十年。

可我这心里头难受啊!

那年我背着包袱走出屋子,见着的最后一样东西就是我还没做完的花雕……”

“小穆啊,老头子有私心,舍不得这门手艺跟着我埋进土里。

你把那园子修修好,就当是圆了老头子的一个梦。

记忆里穆爷爷曾说:

“丫头,你看看这些木头。

它们都是活的啊!

这些断了翼的鸟,折了枝的花,也会感到疼的啊。

”彼时我抬着头,懵懵懂懂地问:

“是像阿苗摔伤了一样疼吗?

”好像世间之事,至伤痛也不过臂上一块瘀青。

涂上药酒,吹一口气,就可以消隐无踪。

“还要更疼啊。

”穆爷爷笑了起来,摸着我的头,“阿苗长大了就会懂的。

我时常觉得,穆爷爷做木匠,不过是为了让自己活下去,而活下去,则是为了修复那些木雕。

在那些缓缓流动的时光里,我也曾整日徘徊于亭台楼阁间,指尖掠过雕花的窗棂。

我想,一定有那样的一个瞬间,我也曾感受到指尖的温热与浅浅的呼吸,听到那些花鸟的不甘,不甘湮没灰尘,如秋虫敛鞘翅,在枯叶下瑟瑟忍冬。

我清晰地记得那个看见过千百回的画面:

旧屋,木凳,暖阳。

穆爷爷伏在案上,布满皱褶的手一丝不乱地刻下起死回生的诏令。

他的脚边堆满木屑,空气里有陈旧却不曾霉变的木香。

好像一个世界的种子就在那把刻刀下,破土成芽。

我一天天地长大,穆爷爷一天天地变老。

他的腰杆不再挺直,一头白发如废园里的荒草,整个人犹如一枚失水皱缩的橘核。

那双眼睛染上一点点浑浊,目光却依然专注而执着。

他开始加快了修复木雕的速度。

以往我去时,还能见他在做着不知哪家的木凳,现在却已渐渐看不到了。

他一心扑在了他的木雕上。

穆爷爷说:

“丫头,我担心我的时间不够了啊。

他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在消瘦着,好像把所有的气血都注入了刻刀。

那一日我出门前,母亲接了个电话,在那里怔怔站了几秒,尔后放下听筒向我招手:

“阿苗,回来。

“我要去废园。

有什么事,一会儿再说吧。

母亲急急地追出来,我却已消失在小巷深处。

我到废园时,静寂的园子里隐有人声。

我并没有进去,而是转了个弯,去了废园一个偏僻的角落。

那里有一座小亭,四根红木柱子上游龙蜿蜒,昂首奋飞,栩栩如生。

——昨日我来时,穆爷爷指着那条失了双眼的游龙,道:

“这是园里最后一处需要修复的地方了。

”语调兴奋如孩童。

“了却这桩心愿,我也能安心地入土了。

穆爷爷的葬礼我没有参加。

我觉得穆爷爷仍然在那园子里,静默地摩挲着那些活过来的木头,古老的纹理斑驳出崭新的色彩。

葬礼时我就在那儿,独自像个疯子一样地哭了一场,泪眼朦胧中重又看到了那个苍老却笃定的身影。

我想穆爷爷一定还是开心的吧。

看着两代人,或许是更多人的梦想在手下圆满。

那以后我再未去过废园。

不,现在它已不叫废园了。

省城来的专家见到它后如获至宝,听闻修复它的老人业已过世,又是好一阵扼腕叹息。

废园的名字被从古籍中翻了出来。

它叫匠园。

木匠的匠,工匠的匠。

镇上的几个老人一拍脑袋,笑叹道:

“我说老穆怎么总守着那个园子呢。

你还记得不,他单名一个匠字啊!

11.下列对文本内容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穆爷爷替师傅守着一座荒废的园子,不让孩子们进去探险嬉闹,以防破坏木雕,

“我”却享受特权在废园长久停留。

B.师傅临终时告诫穆爷爷,游廊的花窗该如何修复,亭子的匾额该如何开,最终穆爷

爷把园子里的“断了翼的鸟、折了枝的花”都修复好了。

C.徘徊在亭台楼阁间的“我”,当指尖掠过雕花的窗棂时的瞬间,就能感受到指尖的温热和浅浅的呼吸,就能看到花儿的绽放和听到鸟儿的鸣叫。

D.因为穆爷爷担心自己存活于世的时间不多了,于是他开始加快了修复木雕的速度,

所以以往“他在做着不知哪家的木凳,现在却已渐渐看不到了”。

12.文章以“我”的视角来写,有何作用?

(4分)

13.请简要概括小说中“穆爷爷”的形象特征。

(4分)

三、文言文阅读(每小题3分,共9分)

阅读《谏太宗十思疏》,完成下列问题。

(原文略)

14.下列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念高危,则思谦冲以自牧:

加强自身约束、修养

 B.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

忠诚的人

 C.宏兹九德,简能而任之:

选拔有才能的人

 D.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役:

老百姓

1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B.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

C.凡百元首,承天景命D.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

16.下列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国君掌握帝王的重权,处在天地间重大的地位。

 B.凡昔元首,承天景命,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历代帝王,接受上天使命,刚开始人才兴旺,到后来却成了孤家寡人。

 C.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竭尽诚心,就能联合敌对的势力;傲视别人,就会使亲人成为陌生人。

 D.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虽免于刑罚但不会感激,表面上恭顺但内心并不服气。

四、默写(10分)

17.补写下列空缺部分。

(1)载舟覆舟,。

(2)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

(3)吾所以为此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大阉之乱,,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5)故余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

(6),人皆得以隶使之,,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

(7)顾吾念之,,。

五、作文(40分)

18.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议论文。

物不经锻炼,终难成器;人不得切琢,终不成人。

——李贽

平静的海洋练不出精悍的水手,安逸的环境造不出时代的伟人。

——苏联谚语

 

六、语文基础知识(翻译5分,选择每小题3分,共50分)

19.翻译下列句子。

(1)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

(2分)

(2)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

(3分)

2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B.以资政殿学士行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

C.以其无礼于晋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D.使来者读之,悲予志焉不阙秦,将焉取之

21.下列各项中加点的词,活用现象不同的一项是

A.人皆得而隶使之貌恭而不服

B.不能容于远近君安与项伯有故

C.且庸人尚羞之素善留侯张良

D.晋军函陵去今之墓而葬焉

22.下列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人之力而敝之敝:

损害B.籍吏民,封府库籍:

登记

C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严:

严肃D.贾余庆等以祈请使诣北诣:

到……去

23.下列各组句子,句式特点不一致的一项是

A.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沛公安在?

B.求人可使报秦者。

所以遣将守关者

C.寡人之过也。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D.而君幸于赵王吾属今为之虏矣

24.下列加点词语的含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璧有瑕,请指示王B.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

C.行李之往来D.如高沙,常恐无辜死

25.下列句子中,没有运用比喻手法的一项是

A.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张溥《五人墓碑记》)

B.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司马迁《鸿门宴》)

C.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D.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文天祥《过零丁洋》)

26.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中国这个“大块头”的持续快速发展,自然会越来越多地产生外界的联想、揣测和

猜疑。

这不得不说是中国自身“成长的烦恼”。

B.一个国家的强大,不仅表现在文化的强大上,还表现在经济的腾飞发展上,所以我们要更加开放和包容,提高文化影响力。

C.这项条例的实施,将使政府工作更加透明,对于加快房屋征收工作的法制化进程,也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D.专家指点,扁豆的加工方法是要本着破坏这种有毒物质为原则,比如把扁豆均匀加热至100度,再小火煮10分钟。

27.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

城市不是乡愁的产地,城市只是埋葬乡愁的坟场。

我们周游在后现代的工业城市,难觅经典永恒的乡愁。

,,。

,。

①乡愁生发在辽阔的原野

②那它一定是逃离了都会

③因为乡愁萌芽在朴素的地方

④如果说这个世界上还有令人一见倾心的乡愁

⑤偷偷生长在被现代人遗忘的高山之巅的乡舍与内陆深处的村庄

A.③①④②⑤B.④②⑤③①

C.①③⑤④②D.①⑤③④②

28.下列句子,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约3200年前,妇好被埋葬时所带的陪葬品有她来世需要的一切,仆人、礼器、铲子、战斧(她本人是有名的统帅)、玉饰和象牙雕刻品等。

B.比如说苏东坡的《惠山烹小龙团》诗里三、四两句“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天上小团月”是由“小龙团”茶联想起来的,如果你不知道这个关联,原文就简直不通。

C.山东省旅游部门充分利用央视媒体,广泛进行“好客山东欢迎你”的旅游推介活动。

这个活动有指导性、有时效性、有感召力,在宣传中提升了山东的形象。

D.“善”是三教九流共同推崇的。

儒家的荀子说“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道家的老子说“上善若水”;佛家修行,首先要求“心存善念”。

29.下列各项中,最接近余光中《青青边愁》主旨的一项是

坚信一首诗的沉默比所有的扩音器加起来更清晰,比机枪的口才野炮的雄辩更持久。

坚信文字的冰库能冷藏最烫的激情最新鲜的想象。

时间,你带得走歌者带不走歌。

A.屈平词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

B.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

C.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D.李杜诗篇万口传,而今已觉不新鲜。

30.汉民族古诗文中常以“梅、兰、竹、菊”为“四君子”,一则花朵色淡香清,二则多生于幽僻之处,故常被看作君子的象征。

下列诗句不在四君子之列的一项是

A.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B.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

C.不因纫取堪为佩,纵使无人亦自芳D.凌霜尽节无人见,终日虚心待凤来

31.下列诗句与“墙头雨细垂纤草”对仗工整的一项是

A.水面风回聚落花B.数峰无语立斜阳

C.楼上春容带雨来D.蝉曳残声过别枝

32.下列诗句与其所描写的节日不对应的一项是

A.九日黄花酒,登高会昔闻。

(重阳节)

B.玉颗珊珊下月轮,殿前拾得露华新。

(春节)

C.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

(端午节)

D.贫居往往无烟火,不独明朝为子推。

(寒食节)

33.下面是四个日常生活交际情景,其中语言表达得体的一项是

A.昨日本人手机遗落在图书馆,如有拾获,速速交还,必有重赏。

(寻物启事)

B.杨老师作为考古界有名的前辈,我能成为他的高足,深感荣幸。

C.哥哥把他最重要的手表给了我,我一定惠存。

D.感谢阁下当初的鼎力相助,这是一点心意,请笑纳。

34.对下面一段文字的解读不恰当的一项是

《有一天啊,宝宝》有谈到关于媒体的一段:

“宝宝,我为什么一直对媒体很有戒心,是因为媒体老是让你以为,你听过那首歌了,但其实你没听过;老是让你以为你看过那个人了,但其实你没看过;老是让你以为你知道灾难与死亡了,但其实你不知道。

媒体好像渔网,把有生命的鱼都拦截在网子的那一边,到这一边流出来的,都只是水而已。

A.媒体隔绝生活中的生命现象,留给我们无味的东西。

B.媒体对世界进行虚假的解读,所以我们要警惕媒体。

C.媒体宣传了这个世界的虚假,所以我们要警惕媒体。

D.媒体欺骗孩子的精神世界,影响他们精神的独立性。

一、

1.CApēiBhùnDxū

2.DA遗——贻B窘——迥C箫——萧。

故正确选项是D。

3.C“必须”是副词,有强调语气,多作状语。

表示一定要,强调事实或情理上的必要性。

“必需”是动词,表示一定得有,不可缺少的,作定语或作谓语。

明日黄花:

比喻过时的或无意义的事物。

昙花一现:

原来比喻事物难得出现,现在用来比喻某些事物或人一出现就很快消逝。

相得益彰:

相得:

互相配合、映衬;益:

更加;彰:

显著。

指两个人或两件事物互相配合,双方的能力和作用更能显示。

相辅相成:

辅:

辅助。

指两件事物互相配合,互相辅助,缺一不可。

奉为圭臬:

圭臬,指圭表,古代测日影的天文仪器,喻指准则。

把某些言论或事物当作准则。

奉若神明:

形容对某人或某事物就像崇拜神灵一样地信奉或尊崇,多含贬义。

4.AB项,语序不当,应为“站稳脚跟并大规模繁衍”;C项,成分残缺,应为“见证了……的过程”,句尾加“的过程”;D项,搭配不当,“建立了……新思路”搭配不当,应为“建立了……的新关系”。

故选A。

5.CA项,判断句;B项,状语后置句;C项,被动句;D项,宾语前置句。

故选C。

【点睛】倒装句又有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和主谓倒装句。

注意结合句子特征分析。

其中宾语前置句一般为疑问代词作宾语和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判断句注意“者”“也”,被动句注意“为……所……”结构和“见”“于”,定语后置句注意“之”“者”,介宾短语后置句经常用“于”“以”引导。

6.A使……跟随,率领

7.A连词,表修饰。

B副词,趁机;介词,凭借、依靠C代词,他的;代词,那D代词,他;助词,起调节音节的作用

8.D本纪记述的是帝王

二、

9.B10.B

11.C  C项,“当指尖掠过雕花的窗棂时的瞬间,就能感受到指尖的温热和浅浅的呼吸,就能看到花儿的绽放和听到鸟儿的鸣叫”错误。

结合文本内容“我也曾整日徘徊于亭台楼阁间,指尖掠过雕花的窗棂。

我想,一定有那样的一个瞬间,我也曾感受到指尖的温热与浅浅的呼吸,听到那些花鸟的不甘,不甘湮没灰尘,如秋虫敛鞘翅,在枯叶下瑟瑟忍冬”分析,该项忽视原文中的“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