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季杨度 杨度传.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5434911 上传时间:2023-07-04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4.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清季杨度 杨度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清季杨度 杨度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清季杨度 杨度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清季杨度 杨度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清季杨度 杨度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清季杨度 杨度传.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清季杨度 杨度传.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清季杨度 杨度传.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清季杨度 杨度传.docx

《清季杨度 杨度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清季杨度 杨度传.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清季杨度 杨度传.docx

清季杨度杨度传

【清季杨度】杨度传

杨度乃清末民初一位奇人,也是-一生欲做帝师而不得的国士。

被袁世凯目为“旷代逸才”,因组织拥戴袁氏称帝的“筹安会”而成为国人皆曰可杀的“国贼”;成为北洋军阀政府的座上客时,却私助南方的国民党,甚至不惜倾家荡产解救被俘的李大钊;国民党当政后遭冷遇,屈居上海滩青帮首领杜月笙门下,以杜公馆清客身份出入豪门之间,实则是周恩来直接批准入党的中共中央特科人员,真实身份至死未曾披露,只有毛泽东、周恩来、潘汉年、夏衍等极少数人知情。

近年,杨氏的传奇身世已渐为人知,但其“出道”前的履历仍鲜见报端,本文所记的,便是清代末期的杨度。

湘绮门下悟帝道

1875年1月10日,杨度生于湖南湘潭,和18年后出生的毛泽东同籍,本名杨承瓒,字皙子。

他早年那首名噪一时的《湖南少年歌》,有几段说的便是自家身世:

我家数世皆武夫,

只知霸道不知儒。

家人仗剑东西去,

或死或生无一居。

杨氏先世自明洪武年间由金陵(今南京)迁湖南,世代务农,为乡绅之家。

至洪杨起事,杨度祖父杨礼堂人湘军,从哨长做起,官至正四品的都司,战死疆场。

杨度伯父杨瑞生,15岁起即随父征战南北,官至正二品的总兵。

父亲杨懿生在曾国荃营中做过文案。

所以杨度说他家“数世皆武夫”。

年方9岁时,因父亲病故,杨度与妹妹杨庄被伯父杨瑞生带到驻守地归德府(今河南省商丘市),数年后伯父奉命移驻关外朝阳府(今辽宁省朝阳市),杨氏兄妹回籍。

正是在将军府邸,他将名字改为“杨度”。

有趣的是,至杨度一代,虽弃武从文,但步人中年后的他却曾意外成为军中大佬,担任过张宗昌的安国军副总司令部的总参议。

不过这是题外话了。

我年十八游京甸,

上书请与倭奴战。

归来师事王先生,

学剑学书相杂半。

还是那首《湖南少年歌》。

18岁那年,杨度赴京游学。

“京甸”指京城附近地区。

第二年,他参加了顺天府乡试,中举人,很是少年得志。

但两年后的会试,他却落第。

彼时,甲午战争失败的悲愤氛围正笼罩着各地在京考生的心,他与湖南应试举人曾联名上书光绪皇帝,请拒绝与敌国日本议和。

此为他参与政治活动之始。

返湘后,杨氏兄妹三人被本省硕儒王闽运一并纳入门下。

杨皙子遇上王�运,可谓一生最重要的人际相逢。

王夫子号湘绮,人称“湘绮老人”,公认的国学大师,素抱帝王之学,据说曾策动曾国藩拥兵自立以代清而未遂。

王先生收弟子,唯才是取,不问出身,与杨氏兄妹同窗的,有后来给袁世凯当过大秘书的夏寿田和乡间木匠兼人像画师齐璜(晚年改号齐白石)。

本就自命不凡的杨度,遇上恃才傲物洒脱无羁的老师,想不立大志都难。

他以天下为己任,苦读经、史、子、集,并深研帝王学,为成为一代帝师而努力打基础。

其间,维新派二号人物梁启超应聘来长沙任“时务学堂”总教习。

梁虽名满天下,却只比杨度大一岁。

两位年龄相仿、志趣相投、政见相同的“少年”,虽学问上各从师说且每有辩论,却自此结为至交。

转年(即1898年),梁氏被光绪帝赏六品衔,调往京城与康有为主持变法大业;而23岁的杨度则二度赴京赶考。

这一年,康、梁潜往海外避难,杨度的同乡与好友谭嗣同等六位维新派京官则身首异处。

好友的从政经历,无疑会给杨度以深刻的启迪。

“庚子之乱”后,太后开始支持新政。

湘省一向领风气之先,“因此,杨有良好机会获知新政新学,对于他的思想甚多新启示,更形成他经世致用合我其谁的壮志”(台湾史学家吴相湘语)。

随后,湖南省有志且有钱的“少年”们纷纷东渡。

已经不满足于坐而论道的杨皙子,为寻“今日夷务应付之方”,不顾恩师和妹妹杨庄(时已成为王�运的四儿媳)的反对,毅然自费赴日本,入弘文书院速成师范班留学,成了黄兴等湘省“少年”才俊的同窗。

此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舂,杨氏27岁。

东洋踏上“经济”途

杨度在明治维新后的日本,痛痛快快受到了西洋文明的浸润。

这个以“勤学”著称的师范生,五个月结业后,即在黄兴等湘籍留学生精英的支持下创办了《游学译编》,此为各省留学团体的第一本期刊。

卷首,是落款“湘潭杨度”撰写的《叙》,他明确表示其办刊宗旨:

要将被外国人蔑称为“老大之国”的中华“一变而为地球上最少年之一国”。

此月刊存世一年,刊出大量有思想性的编译文章和自撰的时评与白话小说。

吴相湘称该刊“在当时严肃刻板的士大夫社会中实为空谷足音”。

杨度留学日本的第二年,清廷已痛感人才之匮乏,接受了贵州学政严修等人的提议,下诏举行“经济特科”考试――此“经济”乃“经世济民”之意,即专为选拔治理国家的人才而举行的一次全国性特别考试。

经济特科的开考,绕开了既有的选拔官僚的八股科举制,三品以上的各部、院和各省督、抚、学政,必须保荐各地“学问淹通、洞达中外时务者”,由皇帝审批后,诏令其进京直接参加“殿试”

于是,1903年7月9日,28岁的杨度和全国各地的i86位“拔尖人才”,在紫禁城保和殿里参加了考试。

成绩发榜,杨度高居一等第二名,仅次于日后当过袁世凯总统府秘书长的广东人梁士诒。

数日后,他又顺利参加了复试,封官加爵指日可待。

然而,就在朝廷准备为政坛新生代分配工作之际,养心殿里猝然传出不祥之讯――慈禧太后召见军机大臣瞿鸿横时,听说此次通过考试者有“新党”。

这个老瞿,竟然把小老乡杨度送上了俎板。

紧接着,又有两江总督魏光涛两次电奏朝廷,举报杨度等曾与上海革命党“通同一气”。

老太后正为录取的头一名的名字而生气呢――有多事的官员上奏说,“梁土诒”这名字竟是“梁头康尾”,即“老佛爷”最痛恨的梁启超的姓、康有为的名(康氏原名康祖诒)。

老太后勃然大怒,传谕查办。

一夜之间,“新科状元”和“榜眼”皆沦为通缉犯。

杨度只好潜逃出京,转道上海再渡东瀛。

再度赴日的杨度,因清廷缉捕而名声大噪,长达246句的《湖南少年歌》,就是那时写成并刊发于梁启超的《新民丛刊》上的。

早在日本流亡的梁启超,曾以长文《少年中国说》打动了无数仁人志士的心,杨氏的《湖南少年歌》,算是对梁之呼唤的应答。

杨氏以韵旬详说湖南人文地理,历数本土先贤名流,讴歌湘军血性精神,警醒同乡奋起救亡。

尤其那句“若道中华国果亡,除是湖南人尽死”,更是沸腾了包括毛泽东在内的多少湘籍热血青年的心。

与毛泽东、蔡和森一起发起成立湖南新民学会的萧子界,后来成为国民党政府的高官,晚年寓居乌拉圭时,曾回忆说,当年毛“曾对杨度和他的政治行动感到极为兴奋和热切”。

一曲《黄河》动天下

《湖南少年歌》虽为杨氏的经典之作,却不易流传。

倒是他创作的一首歌词,传回国内,乘着歌声的翅膀,让其“杨皙子”的大名四处飞扬:

黄河,黄河,出自昆仑山,远从蒙古地,流入长城关。

古来圣贤,生此河干;

独立堤上,心思旷然。

长城外,河套边,

黄沙白草无人烟。

思得十万兵,长驱西北边。

饮酒乌梁海,策马乌拉山,

誓不战胜终不还。

君作铙吹,观我凯旋。

就在杨度留学日本那一年(1902年),清廷第一次在《钦定学堂章程》里明确规定,今后各学堂课程中须设“乐歌”,即音乐课。

翌年,清廷又为此事颁诏督促。

于是,中国第一代音乐教材应运而生。

此为杨度撰写《黄河》歌词的小背景。

大背景则是沙皇俄国正于我西北边陲上蹿下跳,鼓动外蒙独立。

祖国的边关之危,让杨度创作了这首讴歌华夏儿女母亲河的歌词。

此歌词在梁启超的《新民丛刊》发表后,传回国内,多位音乐家为之谱曲,尤以沈心工所谱最为悦耳。

慷慨悲壮的歌词,加上深沉大气的曲调,使《黄河》成为清末各学堂必唱的一首爱国歌曲。

令人扼腕的是,此歌从清朝唱到民国,传唱了16年之后,1921年,“饮酒乌梁海”的我唐努乌梁海地区,最终成了附属于苏俄的“乌梁海共和国”,即现今的俄罗斯联邦图瓦共和国。

又过了70多年,上世纪末,中国音乐界评选“二十世纪经典歌曲”,杨度与沈心工合作的《黄河》赫然入选,且排名第一。

“金铁主义”救中国

当年的杨度,能写一流的歌词,更有一流的政见。

在留学日本的中国“少年”们那里,自“泰西”传来的各种主义风生水起,但特立独行的杨度,毅然独创了自己的主义,即“金铁主义”。

他认定,只有金铁主义才能救中国:

金者黄金,铁者黑铁;金者金钱,铁者铁炮;金者经济,铁者军事。

欲以中国为金国,为铁国,变言之,即为经济国、军事国,合为经济战争国。

对内:

富民-工商立国-扩张民权-有自由人民-政党。

对外:

强国-军事立国-巩固国权-有责任政府-国会。

那会儿还是大清光绪三十三年

(1907年)。

等清统治者终于被迫组成责任内阁时,却已是1911年5月,距龙旗坠地只剩下半年时间了。

杨度还是最早提出“中华民族”的人。

在此之前,最先把“中华”与

“民族”连缀起来的梁启超只把它当成了“汉族”

的同义词,是杨度第一次将其定义为文化上而非血统上的概念。

杨氏版的“中华民族”问世后,马上得到吾国知识精英的认可,口口相传中,最终演进成现在的一个全球华人认同的文化概念。

峻拒孙文“勿相妨”

就在杨度风头正健之时,清廷通缉的要犯――广东香山人孙文找上门来,拉这个立志以立宪改造中国的青年领袖加入革命队伍。

杨度的老乡兼好友章士钊曾于60年后描述过当时的情景:

……中山孙先生由横滨携小行囊独来东京,旨在合留学生、议起大事。

而留学生时以杨度为有名,彼寓富士见町,门庭广大,足以容客。

于是中山与杨聚议三日夜不歇,满、汉中外,靡不备论;革、保利病,畅言无隐。

“孙大炮”说了三天三夜,愣是没说动有“骡子”之谓的杨度,他很认真地告诉孙文:

度服先生高论。

然投身宪政久,难骤改,橐鞋随公,窃愧未能。

对不起,政见不同,我不能随您出征。

不过嘛……

杨度想起了一个与来客志同道合的同乡,于是,话锋一转:

度有同里友日黄兴,当今奇男子也,辅公无疑,请得介见。

中山喜。

是杨度促成了孙、黄相识。

此时的杨度,已转入东京法政大学速成科,与汪精卫同班学习政法基础课程。

其间,他发动湘、鄂、粤三省学生,发起将粤汉铁路收回自办的运动,被留日学界推为总代表,已经是颇负盛名的人物。

分手时,杨度对孙中山说了这样一段很不客气的话:

吾主张君主立宪,吾事成,愿先生助我:

先生号召国民革命,先生功成,度当尽弃其主张以助先生。

努力国事,期在后日,勿相妨也。

末一句,实在刺耳。

杨度对孙中山的革命理论确实不认同,他认为,革命如一剂猛药,疲弱的中国已难以承受。

若让中国康复,只能仿效日本,以君主立宪的温性药力来逐步改良体质。

随后,在日本人的参与下,留学日本的反清志士大结盟,组成了中国同盟会,孙氏被推举为总理,黄兴成为二号人物。

而不肯做革命党发起人与领袖之一的杨度,则高票当选为留学生总会干事长(会长)。

倡言宪政第一人

因悉心研究并奔走宣讲各国宪法及政体,杨度成了“宪政”的权威诠释人,名声远播帝都北京。

光绪三十一年岁末(1906年1月21日),奉旨出洋考察各国政治的五大臣中的两位――户部侍郎戴鸿慈、湖南巡抚端方率团经过日本。

当年的湖南时务学堂总理熊希龄,此时正以翰林院庶吉士的身份为该团随员,他见到杨度,请其撰写东西洋各国宪政情况的文章,以供五大臣回国后写“考察报告”时作参考。

对杨度来说,此番受托代笔,实是一次更能展示思想锋芒与非凡文采的“殿试”。

于是,他奋笔疾书了《中国宪政大纲应吸收东西各国之所长》和《实行宪政程序》两篇文章。

当年8月五大臣回京后,杨氏的“答卷”获一致颔首,润色成官样文章上报后,深得养心殿里那位老妇人之心。

9月1日,清廷即颁旨:

“预备仿行宪政”。

这一年,为了跻身于体制内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杨度不惜“纳赀”(花钱买官),让自己成了正五品的候选郎中。

有清一朝,花钱买官是进入国家官吏体制的一条正当途径,是科举人仕的重要补充,与当下行贿上司为自己买官有本质的不同,属官家认可的合法行为。

翌年,杨度再接再厉,创办了《中国新报》,自任总编撰。

有了自己说了算的报纸,他便把自己的“金铁主义”从从容容地公之于世了。

之后,他又创立了政俗调查会,后改名宪政讲习所、宪政公会,以会长和常务委员长的身份力推国内“宪政之实行”。

他的中心目标很明确――“设立民选议院”。

秋风起时,杨度返回湖南为伯父杨瑞生奔丧。

孝服在身的杨度仍念念不忘宪政大事,他发动成立了湖南宪政公会,以全省市民名义发起人京请愿运动。

并起草了《湖南全体人民民选议院请愿书》,请老师王�运改定后领衔发出。

光绪三十四年三月二十日(1908年4月20日),在接到张之洞和袁世凯联名保荐杨氏“精通宪法,才堪大用”的上奏后,慈禧太后传谕:

候选郎中杨度著四品京堂候补,在宪政编查馆行走。

显然,老妇人原谅了与“乱党”有染的杨度。

宪政编查馆,是清廷于前年设立的“政治体制改革领导小组”,由军机处的大臣领衔。

级别虽高,却一直没有得力人手具体办事。

把杨度调来“行走”,正是人尽其才。

“行走”虽非专任官位,却等同于后来的秘书,名义不高,位置却很重要。

同样认定中国必须走宪政道路的军机大臣兼外务部尚书袁世凯,在颐和园的外务部公所召集会议期间,请杨度前来回答官僚们的相关质询。

杨度不慌不忙地当堂回答质问,越说越勇,至后来,竟胆大包天地宣称:

政府如不允开设民选议院,(本人)则不能为利禄羁縻,仍当出京运动各省AN,专办要求开设民选议院之事,生死祸福皆所不计,即以此拿交法部,仍当主张到底!

得意忘形纳雏妓

人京出仕的杨度,一跃而为新政中枢的“大秘”,难免得意忘形。

按常规,通过科举走上仕途的人,没个十年八年,是很难走到正四品的。

寓身京华,名满天下,杨度虽早有家室,却纵容自己于八大胡同,且被一雏妓迷得不能自拔,遂以两千元的超高价购回作妾。

中国传统社会,允许官吏纳妾,却不容其嫖娼,尤其看不上假戏真做娶妓为妾者。

况且杨度是一向高喊“伸张民权”的新派人物,怎么能像没文化的暴发户一样,豪掷千金买个小姑娘来家呢?

这简直就是蹂躏人权!

如此心口不一之人,何以担当大任?

一时间,议论汹汹。

纳雏妓为妾的丑闻曝光后,杨度吓出一身冷汗,赶忙在一次集会中公开申明,已将此女转赠友人,以示本人从善如流。

忍痛割爱后,杨度又回到了吁请立宪的正道上。

皇族内阁做局长

在全社会一片催促声中,宣统三年(1911年)五月,责任内阁终于问世。

不过,却是“皇族内阁”。

自大清人关以来,便是满汉并重的格局,此“皇族内阁”非但不符立宪规则,更是集权于满人的倒退行径。

令立宪派人士失望的是,八月,杨度竞出任了内阁统计局局长。

曾经风骨铮铮的杨氏,此番恋栈,让人看到了中国士人在得到统治者青睐时的另一面。

正是皇族内阁的成立,大清国为自己的坟坑挖完了最后一锹土――两个月后,武昌起义的炮声隐隐传到京城,紫禁城摇晃起来。

非常时期,36岁的杨局长没坚守工作岗位,却坐火车到了河南,找他所佩服的下台老干部袁世凯去也。

擅自南下佐项城

当年,正是袁世凯联手张之洞的保荐,杨度才一跃而为朝廷命官。

不料,仅过了一年,风云突变,光绪皇帝与慈禧太后隔天而逝,主持国政的摄政王载沣竟将老袁“开缺回籍养疴”。

被逐出京城的袁世凯,仓促带着两房姨太太与仆人惨淡登上南下的火车。

没有满月台的“红顶子”来为他送行――官场上下都以为此人将回到故土了却残生,众多军政界故旧门生即使想来道别也因避嫌而不敢。

不料,汽笛骤响时,蒸汽弥漫处,却有两位内阁高官不避人耳目赶到月台话别,一位是学部侍郎严修,一位即统计局局长杨度。

老袁感动得落了泪,慨言:

“二君厚爱我,良感!

顾流言方兴,或且被祸,盍去休!

”严副部长说:

“聚久别速,岂忍无言?

”杨局长则回答:

“别当有说,祸不足惧!

”这是上世纪30年代以创办《青鹤》杂志而著称的陈�一在其《新语林》书中的一段记录。

回到安阳后的袁世凯,自然成了臭狗屎,谁都怕粘上恶味。

在袁宫保的家里,杨度遇到了袁之老友兼旧部阮忠枢。

阮氏带来了总理大臣奕助的亲笔信,恳请袁氏出面挽救危局。

杨度力劝老袁不要应命,以观事态发展。

老袁深思熟虑了一番后,果真复电清廷:

惟臣旧患足疾,迄今尚未大愈,去冬又牵及左臂,时作剧痛。

载沣明知老袁耍花样要权,却一筹莫展,只好把前线指挥权全部交给老袁,在政府军攻克汉口后,又授其内阁总理大臣之职,将其调回京城主持全局。

当然,那会儿,杨度早回京城上班去了。

在老袁重组的内阁里,杨度成了学部副大臣,是正二品的高官。

杨度与汪精卫等共同发起成立了“国事共济会”,即为南北双方说和――他主动给黄兴发电报,敦促南北停火,促成清室逊位。

12月9日,杨度收到黄兴回电:

只要袁氏促成清廷逊位,即可举袁为民国大总统。

袁氏闻此言,马上加派杨度为南北议和代表,并鼓足干劲,施尽招数,促成了清廷的垮台。

杨度有功于老袁,固自不待言;然更有功于国家,此亦不争之事实。

杨度忠心于项城,既有钦敬其“经济”手段高明的原因,更有借袁氏成就自己为“帝师”之夙愿的因素。

晚清时期,他选中要辅佐的人,只能是袁世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