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5488340 上传时间:2023-07-05 格式:DOCX 页数:45 大小:47.9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5页
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5页
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5页
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5页
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5页
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5页
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5页
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5页
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5页
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5页
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5页
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5页
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5页
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5页
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5页
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5页
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5页
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5页
亲,该文档总共4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docx

《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docx(4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docx

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申报书

实验区名称生物技术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实验区负责人王英典

学校名称北京师范大学

主管部门教育部

申报日期2008年6月

教育部财政部制

二00八年五月

填写要求

1.请逐项认真填写,填写内容必须实事求是,表达明确严谨。

空缺项要填“无”。

2.格式要求:

申报书中各项内容以Word文档格式填写;表格空间不足的,可以扩展或另附纸张;均用A4纸双面打印,于左侧装订成册。

3.“所属类别”请填写:

创业教育、软件工程、文科、生命科学、经济学、法学。

4.着作、教材、论文须已刊登在正式期刊上或为正式出版物,截止时间为2008年5月31日。

1、实验区基本情况

实验区名称

生物技术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所属类别

生命科学

建立时间

2002年

实验区负责人

姓名

王英典

性别

民族

汉族

出生年月

1960.10

专业技术职务/行政职务

教授/院长

联系电话

(手机)

电子邮箱

传真

通信地址

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邮编

100088

北京师范大学“生物技术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是以培养具有较强的生物学研究能力和创新与创业能力,能用现代生物学技术提升生物技术产业领域相关科学研究、产品研发的高素质精英人才为目标的“学研结合与学企结合”人才培养平台。

该平台依托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和在京生命科学研究院所与高新生物技术企业的教学优势、科研优势、企业产品研发与生产资源,融合生物学和应用生物技术的学科特色,通过师范大学与在京的研究院所和企业之间建立伙伴式协作关系,在北京地区创建功能互补、协调统一的生物技术高素质精英人才培养共同体,以适应国家和社会对高素质生物技术人才特别是具有深厚生物学基础和创新与创业能力的研发工作者的需求。

在北京师范大学内部,该平台通过本科阶段的通识教育、专业教育与科研实践和企业实训教育的有机衔接,探索一种全新的、整体连贯的高素质生物技术研发人才培养模式,为中国生物技术人才培养的改革与发展做出贡献。

一、北师大生物技术人才培养历程回顾

自1998年招收第一届生物技术专业学生以来,我们不断探索实践,逐步形成了“以德育为核心,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以培养学生创新与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夯实学科基础,促进学科领域前沿领悟,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融合跨学科能力为目标”的教学理念,明确了面向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的需求,定位于培养生物技术产业领域中的科学研究、产品研发和应用人才,并积极探索生物技术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之路,在教学体系、教学内容、实践教学、素质培养、创新思维和“学研结合”与“学企结合”培养等重要的教学环节中开展探索和实践,为“生物技术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的建设奠定了初步研究基础和积累了一定的实践经验。

1998年5月,根据教育部生物学领域的本科专业设置的有关要求,依托学院深厚的教育积淀与国家生物学理科基地,成立专门的课题组,调查研究生物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与方案,建设了我校第一个生物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体系,并于1999年招收了第一批生物技术专业本科生。

2002年,我校经教育部和原国家计委批准,建立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根据教育部有关基地建设的“四个结合、四个创新、两个配套”总体思路,我院积极探索上下游结合、学研产结合、国内外结合、不同学科交叉结合;努力探索体制创新、机制创新、制度创新、模式创新。

当时正值我校第一批生物技术专业本科生即将学完专业课程,我们认真总结反思,再度审视我校第一届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提出了新的“122”宽口径人才培养模式。

2002年9月,我院正式按宽口径招收第一批“122”模式的学生。

迄今为止,共培养生物技术专业学生六届,共268名。

2003年起,在“学研结合与学企结合”的建设思路指导下,在充分挖掘院内科研资源(2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北京市重点实验室等)的基础上,我们积极与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中科院植物所、遗传与发育所等校外国家创新体系联合建立合作机制和建设人才培养实践基地,形成了“学研”结合的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体系和平台,凝集了一批学术一流的专家倾心于人才培养,他们每年接受20余名高年级学生从事创新性研究活动,并亲自指导本科生科研实践活动与毕业论文,为提高学生创新实践能力提供保障。

2006年,学院与北京市生物技术和新医药产业促进中心、北京科兴生物制品有限公司、北京万泰生物药业有限公司、北京双鹭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四环生物制药有限公司、北京金豪制药有限公司等在京的高新生物技术企业,搭建“学企”结合人才培养实训平台。

2003年度、2004年度和2005年度教育部共组织了三次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建设工作年检,我校均为“优秀”。

二、建设实验区的前期工作基础

经过十年的不断开拓,我们为生物技术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的建立积累了丰裕的教育资源基础,它包括了北师大的师资资源、设施资源、信息资源、科研资源,以及校外的人才培养共同体——在京的生命科学的科研院所和高新生物技术企业资源等,在此基础上,开展了生物技术人才培养模式的一系列教学改革实践。

主要开展的改革工作如下:

1.建立“122”宽口径人才培养模式

随着生命科学与技术的迅速发展,为克服以前人才培养模式逐渐暴露出来的弊端,我们在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三方面进行顶层结构设计,坚持知识、能力与素质的辩证统一,注重素质教育,重视创新与创业能力的培养,建立了“122”基地本科教育培养模式,即“按一级学科招生,前2年打通培养,后2年依照学生的禀赋和潜能分流到依托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与教学人才培养基地和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的专业方向进行分流培养。

2.实践教学体系建设与改革

围绕“创新能力、实践能力、拓展能力”(三能)办学理念,依托“生态学、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以及遗传与发育生物学”四大学科群,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本科生实践教学规律,大力推进实践教学的改革与建设进程,形成了“兴趣培养、能力训练、自主实践、协调发展”的实践教学新理念;“学研”结合、“学企”结合,构筑了以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为主线的由实验教学模块、科研训练模块和企业实训模块组成的系统而科学的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

实验教学模块

突破实验教学依附于理论教学的传统教育模式,将实验课程独立设置,又与理论课程有机结合。

在低年级的专业基础课中,实验课程与理论课程相互衔接,对应性强;在高年级的专业课程中,实验课程综合若干门理论课程内容,突出专业课程的综合性和交叉性,理论课程与实验课程既相互独立又有机结合。

本科阶段生物类理论课程与实验课成的学时比达到52:

71,有效保证学生对理论知识学习的同时,加强了学生实践技能的训练。

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在重视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强调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在每门实验课程依据该课程在知识体系中的位置与性质,设计了“基础型—综合型—设计创新型”实验内容有机组成的三层次实验,三层次内容的学时比大约为1:

2.4:

1.3。

做到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单到综合,逐步提高动手能力,着力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科研训练模块

大学本科阶段是创新性人才培养的关键时期。

实验区教师广泛指导本科生科学研究基金课题、理科基地学生科研课题以及本科生毕业论文等,吸收学生参与教师的课题,资助学生参加国际、国内学术会议,为学生营造良好的研究氛围。

高年级学生中普遍实行“导师制”,低年级学生利用勤工助学机会或自主联系教师参与课题研究。

我们一方面充分挖掘院内科研资源(2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北京市重点实验室等),在统筹安排各项教学、科研任务的同时,以本科生科研创新项目、毕业论文等为切入点,完善实验室向学生全面开放的机制,保证学生较早接受科研训练。

另一方面以人才培养为纽带,积极与校外的国家创新体系联合建设人才培养实践基地,目前已与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中科院植物所、遗传与发育所等研究所建立了很好的合作机制,形成了“学研”结合的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体系和平台,来自于实践基地的一批学术一流的高水平专家倾心于人才培养,到我校办讲座、亲自指导本科生科研实践活动与毕业论文。

进一步加强了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

企业实训模块

我们积极与在京的高新生物技术企业合作(北京市生物技术和新医药产业促进中心、北京科兴生物制品有限公司、北京万泰生物药业有限公司、北京双鹭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四环生物制药有限公司、北京金豪制药有限公司等),搭建“学企”结合人才培养实训平台,给学生提供了具有国际一流的生物基础科学研究、产品研发与产业化的创新活动场所,为提高学生创新实践能力与创业能力提供保障。

学生进入实训平台顶岗实习,真正参与生产实践环节,有效地避免了常规参观或者观摩实习方式的走马观花、雨过地皮湿的困境,学生通过专业实训,使其所学理论知识、实验技术与工程实践有机地结合,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毕业论文环节

毕业论文过程是实践教学中最高层次综合性的实践活动,是本科人才培养过程中最重的教学环节。

使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理论、以及技能,通过解决实际的问题,提高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的独立工作能力的目的,缩短与实际工作岗位的距离。

“122”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使毕业论文提前到第7学期开题,延长了学生从事创新实践的时间。

在毕业论文选题上,全部学生的论文研究问题结合科学研究、生产与工程实际,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技能,在导师指导下独立收集资料、设计与实施方案、数据处理,撰写科技论文,使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全面提高。

三、实验区前期建设工作所取得的成效

1.获得了一定的教学成果

生物技术人才培养在中国开展仅十余年,在培养目标、培养方案、教学计划、理论与实验教学内容、实践培训和教学方法等方面均在探索之中。

依托生命科学学院的科研实力与学科基础,依托百年师大教育教学优势,不断深化教学改革,积极探索,初步形成了适合生物技术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与实践教学体系,并在教学资源建设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教学成果。

2002年以来,我院承担省部级教改项目共25项;建设了国家精品课程4门,北京市精品课程4门,国家双语教学示范课程2门,理科基地创建名牌课程3门;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项、省部级教学成果奖6项;主编和出版教材32本,其中国家“十一五”教材13套;发表教学研究论文22篇。

获得国家教学名师、宝钢优秀教师特等奖、北京市优秀教师和北京青年师德标兵等个人表彰14项(详见附件和辅助资料)。

积极的教学探索和研究以及所取得的教学成果为生物技术人才培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培养质量与成效

122人才培养模式于2002年开始运作,共招收了5届本科生,并已经毕业了3届169名毕业生。

在新培养模式下,学生们获取了扎实的基本理论知识与基础实验技能,并在综合实验技能、科研创新技能和实践应用能力四个方面得到了很好的训练,尤其是在综合型、创新型实验与自主设计型以及科研和生产实习实训的教学中,学生们通过亲身接触科学研究和产业化前沿第一线,大大增加了他们的求知欲、自主学习能力、主动探索精神和团队合作精神。

几年来的实践表明,该模式下的人才培养方案可操作性强,切实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学生的综合素质不断提高。

近三届学生当年考研率平均达72.4%。

五年来本科生参与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SCI收录的论文10多篇,有70余名本科生获各类省市级以上学科竞赛奖,体现了学生良好的科研素质和研究潜力。

2006年毕业的周艳同学在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读研期间发表了第三署名的《Science》论文(与第一作者同样贡献)。

3.形成了优良的社会声誉

2003年~2005年连续三年,教育部组织了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建设指导委员会的专家对全国36个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进行年检,我校的基地点均被评为“优秀”。

中国科学院、中国医学科学院以及各重点高校等用人单位一致评价我院的毕业生具有较广的知识面和扎实的专业功底、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工作能力强,有协作共事精神、能虚心向前辈学习、工作兢兢业业、精益求精,具有很强的可持续发展潜力。

良好的社会声誉为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开拓了更为广阔的天地,近几年,已形成了多所国家级科研院所争先预定我院学生的局面。

2、指导思想

2-1.教育理念(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思路和定位)

指导思想:

发挥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学科综合优势和在京研究院所与高新生物技术企业的良好环境,贯彻“厚基础,重能力,求创新,能创业”的教育理念,瞄准现代生物技术领域发展的前沿,建立集教学、研发与产业化功能于一体的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

依托北京师范大学“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实现生物技术人才培养模式实验区的改革与探讨。

构建了一个新型的生物技术专业人才系统工程培养方案,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实践训练等环节构建新的体系,为培养创新创业性人才打下了较为扎实的基础。

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以德育为核心,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以培养学生创新与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夯实学科基础,促进学科领域前沿领悟,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融合跨学科能力为目标”的教学理念,明确了面向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的需求,定位于培养生物技术产业领域中的科学研究、产品研发和应用等精英型人才。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思路:

生物技术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区的建设旨在以现有成果为基础,整合生物科学和在京生命科学研究院所与生物技术高新企业的教学、科研与研发资源,发挥多学科以及“双师型”教师的专业特色,依托生命科学与技术的学科优势,建立统一规划和管理的运行机制,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以“学研与学企密切结合”培养模式为代表的一个跨学科、研究与应用、校内外紧密联合的生物技术人才培养实体。

2-2.理论研究(社会调研情况,对本领域人才培养规律的独特认识,承担与实验区相关的教学改革项目情况,关于实验区教学改革与研究论文、着作等)

一、社会调研情况

进入21世纪以后,生命科学与技术有了飞速的发展,以生物技术为产业的经济格局已经产生,并日益扩展,尤其是目前全球生物技术领域每年超过5000亿美元的产值。

并以每年10%的增长率在继续发展,市场潜力巨大。

国家和社会急需具有生物学背景的生物技术人才。

就我们学校生物技术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情况,目前没有人才过剩和就业压力,特别是在北京或华北等经济较发达地区,急需发展生物技术产业。

为与区域经济发展相适应,为较发达地区培养企业发展所急需的研究和应用型人才,我们应进一步开展该领域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走出一条人才培养的新路。

我们对近三年来的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走访了在京知名企业、科研院所,听取了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评价意见,对生物技术企业的CEO、技术研发主管或人力资源主管等的访谈,同时也召开座谈会听取了毕业生对学校各项工作的意见和建议,以及他们在学习中的体会和感受。

通以上调研发现,生物技术类研发及相关的应用型人才有较大的社会需求量,尤其是要求具有深厚生物学基础和创新能力的研发工作者非常缺乏,用人单位在选择毕业生时,非常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所以,无论是研究型人才还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都应注意加强综合素质、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因此,加强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创新能力训练,应是实验区建设的重要内容。

二、本领域人才培养的规律

面对从精英式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化的新形势,面对生物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生命科学与技术创新实验区的人才培养应遵循的演进路径是:

拓宽基础知识,强化实践教学,以开放式、自主式、合作式、探索式的的教学方式,增强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培养“宽视野、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人才,提升就业能力,培养学生的创业潜力。

1.夯实基础拓宽眼界:

坚持学研与学企结合以及上下游结合,面向生物科技的快速发展,加快学生知识结构的调整,在夯实基础理论的同时,拓宽专业口径,拓展学生视野,探索将科技前沿与基础知识教学有机结合的途径,使学生获得坚实基础知识的同时,提升与开发其发展的潜质。

2.坚持以创新创业教育为中心的理念:

创新实验区在学生培养中注重知识、素质、能力培养的有机结合,以新兴的研究成果和前沿理论充实教学内容,将理论学习与中国企业改革的现实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产品研发能力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

3.突出实践教学:

创新实验区所依托的生物学科具有实践性强的特色,在课程结构设置上,建设适应创新创业人才成长的实践教学体系,加强实践教学,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

4.实施开放性教学:

加强与企业的合作与基地建设,引导学生面对现实环境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强化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自主式、合作式、探索式的教学方式全面促进学生创新能力与综合能力的发展。

三、实验区相关教学改革项目与研究论文、精品课教材与着作

近年来我校生物技术人才培养基地的教师积极参加教学改革,不断深化对教学理念探讨,在培养方案、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材编写和实践教学等教学体系中展开了整体的研究探讨和实践。

我们组织教师积极参加教育部、北京市和学校等各个级别的教学改革项目,并取得了的良好的效果。

在人才培养的探索中,教师致力教学改革,创建了丰硕的教学成果。

2002年以来,承担省部级教改项目25项;国家精品课程4门,北京市精品课程4门,国家双语教学示范课程2门,理科基地创建名牌课程3门;国家级教学成果1项、省部级教学成果奖6项;主编和出版教材32本,其中国家“十一五”教材13套;发表教学研究论文22篇(详见附件和辅助资料)。

3、培养方案

3-1.培养目标

整合生物科学和在京生命科学研究院所与生物技术高新企业的教学、科研与研发资源,发挥多学科以及“双师型”教师的专业特色,依托生命科学与技术的学科优势,建立统一规划和管理的运行机制,逐步建立一个跨学科研究与应用学研与学企密切结合、校内外紧密联合的人才培养实体。

一、培养目标

依托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主要培养具有扎实数、理、化基础和生命科学与技术领域的理论基础和实验技能,系统掌握生物技术及其相关领域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与技能、研究方法与实验技术,受到应用基础研究和技术研发方面的科学思维和科学实验训练,具有较好的科学素养及初步的教学、研究、开发与管理的基本能力,在科学研究、生产及高等院校等部门从事生物技术研究、开发、教学的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专门人才。

二、培养要求

素质结构要求:

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较高的文化素质。

能力结构要求:

有生物技术及其相关领域产品研发的能力、有生物技术上下游结合的实践能力,有一定的创新思维能力。

知识结构要求:

具备本科生全面发展的素质知识结构,具有生物技术相关理论知识和技能知识结构。

3-2.方案设计及可行性

一、方案设计

建立生物技术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区的培养方案。

内容包括:

培养目标与培养要求、学制设置、学分与学位要求、课程学分分配与实践教学安排等。

1.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相对集中的分段式的培养模式:

贯彻“厚基础,重能力,求创新,能创业”的教育理念以及构建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实验区人才培养将按“3+1”分段式教学培养模式。

即第一阶段(1-3年级)执行本科生的通识教育理科、相关学科基础课程和本学科基础课程与专业课及其基本技能方面的训练,实施课程教学和基础实验教学,在课程学习的同时渗透研究创新能力培养。

第二段(4年级)则重点实施综合型的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学环节。

2.校内外结合、产学研结合的师资队伍建设模式:

建立以学校教师为主,聘请生物学研究方向的校外专家以及生物技术企业的研发和生产领域内的工程设计人员,市场营销管理人员联合组建一支复合型、多样性、产学研结合,校内外结合的师资队伍。

开设基础理论和实验技能的系统课程及相关领域专家的系列讲座,指导学生科研实践与企业实训,共同承担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

3.实施开放式实训教学模式:

以实训为基本的培养方式是生物技术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的重要培养阶段,该教学环节在总体培养方案中占重要地位和较大的学分比例。

教学方式采取“请进来,走出去”形式进行。

执行本段的教学方案主要由具有“双师”能力的教师和企业专家共同负责,请校外相关专家走进学校承担生物技术人才培养,同时创造条件,安排学生到企业和研发单位第进行生产和研发的训练、企业实训及综合论文等方面训练。

加强学生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实验技能、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培养。

同时也促进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及创业的意识的培养。

实训计划的指导思想是瞄准现代生物技术领域发展的前沿,建立集教学、研发与产业化功能于一体的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

实训的内容是以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目前科学研究方向为依据,以雄厚的师资力量和精良的教学资源为基础;以在京的高新生物技术企业等企业的实训基地为依托,实施创新创业性人才的培养。

4.实施学生自主选择方向的学生发展模式:

设置“一个平台、两个类型、多向选择”的人才培养方案及其课程体系。

即“一个理科课程平台(学生必修的理科基础课程平台);两类不同领域研究方向的课程系列,可按系列选择(一个以生物科学为方向的生物学基础研究与教育领域,一个以企业研发和生产为方向的应用型领域),多项选择是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意愿和今后的发展,一方面可多方向地选择生命科学、药学、生物制药等方面的专业课程,另一方面分别进入了各个科学研究实验室进行科学研究训练。

在此基础上,又分成若干小组,分别到实训基地进行企业实训,以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等方面的能力和潜力以及为今后在生物高新技术领域从事原始创新、新产品与新技术的研究、开发、生产、经营与管理等方面的工作铺垫基础。

二、培养方案的可行性

1.学校关于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管理富有弹性我校在课程设置上,实施学分制和平台模块式的课程体系,以“显课程”、“潜课程”有机结合的大教育观为指导,非常有利于实验区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宏观管理,具有较强的弹性。

2.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具有较大潜力和空间通过适当增加基础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的课时,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手段和灵活多样的授课方式,提高基础课程的教学质量;通过整合专业课程内容,结合教师科研成果及国内外本学科动态,开展讲座等,拓宽学生专业知识面;学校开设的大量选修课程和讲座,丰富学生人文素养、综合素质和创新意识;构建包括“基本实验教学”、“科研训练”和“企业实训”于一体的实践教学新体系,加大设计型、综合型与创新型的实验比例,进一步加强对学生的实验设计与分析等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在企业实训中,使学生面向技术研发与生产实践中的实际问题,进一步提升他们的实践与创新能力。

3.“学研结合与学企结合”的良好基础为优化培养方案创造了条件根据学生的培养目标,多类型、多层次、多方式地与在京的科研院所和生物技术高新企业开展更具柔性的“学研结合与学企结合”合作教育的实践平台和实训基地的建设与完善,依托三大平台,为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及创新课题的研究提供了坚实基础与保障。

4.双师型“三高”师资队伍已具规模高素质生物技术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以师资队伍建设为关键,以教育质量为生命线,兼顾优势,求特色、求发展。

在师资队伍建设过程中,以培养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和“双师型”教师为重点,引进与培养相结合,形成激励竞争机制,已经建立一支政治思想过硬、业务素质精良、具有创新能力和诚信人格品质的高学历、高职称、高水平、结构合理的高素质教师队伍,造就一批教育教学能力强、学识素养高、精通现代生物技术的高素质、复合型教师队伍,并通过深化课程体系建设、加强实践教学、建立高效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确保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及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寓创新、创业教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