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市电子政务建设建议书.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5530885 上传时间:2023-07-05 格式:DOCX 页数:36 大小:324.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扬州市电子政务建设建议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扬州市电子政务建设建议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扬州市电子政务建设建议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扬州市电子政务建设建议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扬州市电子政务建设建议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扬州市电子政务建设建议书.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6页
扬州市电子政务建设建议书.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6页
扬州市电子政务建设建议书.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6页
扬州市电子政务建设建议书.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6页
扬州市电子政务建设建议书.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6页
扬州市电子政务建设建议书.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6页
扬州市电子政务建设建议书.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6页
扬州市电子政务建设建议书.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6页
扬州市电子政务建设建议书.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6页
扬州市电子政务建设建议书.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6页
扬州市电子政务建设建议书.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6页
扬州市电子政务建设建议书.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6页
扬州市电子政务建设建议书.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6页
扬州市电子政务建设建议书.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6页
扬州市电子政务建设建议书.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6页
亲,该文档总共3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扬州市电子政务建设建议书.docx

《扬州市电子政务建设建议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扬州市电子政务建设建议书.docx(3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扬州市电子政务建设建议书.docx

扬州市电子政务建设建议书

 

南宁市“十一五”信息化建设研究

 

南宁市信息化研究课题组

2004年12月

中国·南宁

 

一、前言

我们处在一个经济和社会飞速发展的时代,层出不穷的新技术推动着经济不断发展和社会持续进步。

信息技术是当今世界的主要高新技术之一,在先进国家得到了广泛推广和深入应用,已经产生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被公认为是新经济的主体助推力量。

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在推进工业现代化进程的同时,提出了跨越式发展战略,力争在实现工业化的同时,实现国民经济与社会的全面信息化。

南宁市作为广西自治区首府城市,拥有地理、资金、人才和需求优势,具备推进信息化的基本条件,更肩负国家信息化试点城市和在自治区率先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托。

搞好信息化发展规划,抓好信息化重点项目,循序渐进地推进南宁市信息化进程,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信息化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新任务和新课题。

在经过“十五”时期的信息化探索和建设,我们的信息化基础条件如何,我们的信息化发展方向和目标是什么,信息化主要将建设些什么内容,如何具体地推进信息化项目,是一直在困扰我们的问题。

本研究课题报告将针对如何做好南宁市“十一五”信息化发展规划,进一步探讨南宁市信息化建设的具体思路和相关对策。

二、信息化现状、发展趋势和问题

(一)国外信息化情况

当今世界,信息技术突飞猛进,信息产业追风蹑景,正在使人类社会快步迈进信息时代。

自1993年9月美国正式宣布实施“信息高速公路”计划以来,“信息高速公路”的热潮席卷全球。

世界各发达国家争先恐后地抢占时代的制高点,全面建设信息基础设施,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以求在下一个世纪的综合国力较量中占据更有利的战略优势。

从2000年起,国际上掀起了“电子政府”建设的热潮。

2000年3月,作为日本千年工程中的重要内容,日本政府正式提出实施电子政府工程,同时向日本国会递交了“电子签名与认证法案”。

美国前副总统戈尔于2000年6月6日提出建设电子政府并把这项建设的意义提到了“第二次美国独立革命”的高度,很快,参众两院迅速以高票数通过了“国际与国内电子签名法”。

在2000年7月的欧盟首脑会议上,与会的十五国元首通过了针对21世纪政府管理的“电子欧盟计划”。

此外,新加坡,韩国等国家也在积极推动本国的“电子政府”建设。

“电子政府”的建设已经成为国际上新一轮公共行政管理改革和衡量国家竞争力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成为推动全球IT产业发展的强大动力。

电子政务的核心价值之一就是要从根本上改善政府的公共服务。

为此,发达国家在推动电子政务的发展中,把改善传统的公共服务放在了十分重要的地位。

比如,美国把发展整合性的信息化服务作为重点,并提出要以“为民众提供方便”的原则组织政府信息,以帮助公众“一站式”访问现有的政府信息和服务,并提出要建立全国性的信息化福利支付系统,发展整合性的信息化服务以及跨政府部门的申请与纳税处理系统和信息化邮递系统等。

英国提出在增进政府机制的效率和有效性的同时,建立起政府的信息服务中心,提供单一窗口式服务,发展数字签章、认证、数码电视等。

法国则提出要开放政府信息,通过网络为社会提供各种窗口式服务。

加拿大把信息化政府的核心信息基本框架定位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共同性信息化商务信息基本框架及服务;二是单一窗口创新措施的支持服务,即“一站到底”服务中心的支持服务,共同信息服务站支持服务;三是网络合理化和管理服务,如各种通讯服务,网络管理主控中心服务以及骨干网络服务等;四是资料处理设施管理服务等。

值得注意的是,发达国家在确定电子政务的目标时,把信息化服务作为重要的衡量指标。

他们认为,在电子政务战略中,如果没有为公众服务以及运行效率衡量的目标,电子政务的发展就将是失败的。

从近几年国际国内电子政务发起与发展的轨迹不难看出,政策、纲要、发展规划和法律法规往往在电子政务的发展中起着极其重要的引导和创造先决条件的作用。

重视电子政务必需先从创造良好的电子政务政策法律环境入手,电子政务的启动、发展、普及和其对电子政务等相关系列活动的带动等过程都需要科学、合理、有力、有益的政策环境激励和法律法规规范。

美国政府高度重视本国的信息化建设与发展,并把信息化发展战略作为国家总体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美国信息化建设的战略目标是:

通过继续占据信息技术研发和应用的制高点,提高信息占有、支配和快速反应的能力,从而主导未来世界的信息传播,保持和扩大在信息化方面的整体优势。

在信息化建设中,实行社会化大分工。

国家从宏观上推动,重点在政府和公益性机构的网络建设与应用、政策法规的制订、普及宣传与培训方面进行投入,并重点资助信息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地方政府着眼于本地平台建设;通信信道建设引入竞争以企业为主;企业内联网由用户负责,并充分利用现有网络资源实现内联网与互联网的互联;有计划地放开信息服务业。

德国政府非常重视信息技术应用,并利用经济、法律、行政等手段促进信息技术在经济和社会中的推广应用。

在以往的市场经济观念中,认为政府不应过多干预经济,尽可能由市场机制调控经济发展。

但德国政府排除争论,以指导性的行政计划力促信息技术推广应用。

为此,1999年德国政府制定了“德国21世纪的信息社会”行动计划,简称“D21”计划。

计划的实施重点是在教育和工业部门,推进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和工业部门中的应用,并面向社会提供相关的咨询服务。

“D21”计划广泛吸收IT(信息技术)企业、工业企业和IT用户等各界200多个企业参加,包括BMW、VW、德意志银行等大IT用户都参加了该计划。

这个计划使全社会认识到信息技术和互联网在经济、教育、文化和个人发展方面的重要意义。

政府与经济界的这种合作增进了政府与企业的交流,以调动更多的资金促进互联网的发展,也使企业更清晰的认识到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和发展教育、文化、互联网的重要性。

作为亚洲的一个城市小国,新加坡的面积只有646平方公里,本地人口310万。

十几年来,在政府的推动下,新加坡以发展信息产业为重点,积极建设信息基础设施,使这个国土面积狭小的国度成为亚太地区的电子商务中心和信息化强国,创造了信息化的奇迹。

新加坡政府认为,在新世纪到来之际,构成国家经济主体的基础支撑将发生变化,宽带数字通信网络和先进的信息技术将成为知识经济腾飞的新的推动力,并将使人们的工作、生活和休闲方式产生革命性的变革。

1999年12月,TAS和国家电脑局合并成新加坡信息开发管理局(IDA),IDA的主要职能和权限是根据IDA法案规定,对信息通信技术行业进行管制和促进,战略目标是将新加坡建设成为全球信息通信中心之一,并制订了“21世纪信息通信技术蓝图(ICT21Masrrtplan)”。

目前,新加坡正在制订一个新的发展纲要,旨在增强本国信息通信行业的竞争力,并帮助该行业的专业技术人员根据需要及时更新他们的知识结构。

(二)国内信息化情况

随着信息时代的降临,信息化的浪潮来势汹汹地波及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并不可抗拒地改变着人们的工作方式、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乃至思维方式。

信息化已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信息化程度的高低,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

因此加速国家信息化建设,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一项重大的战略任务。

目前,在国家的统一规划和组织下,在农业、工业、科学技术、国防及社会生活各个方面逐步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深入开发、广泛利用信息资源,加速实现国家现代化。

近年来,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日趋完善。

到2003年6月底,长途电话业务电路5645871路,光缆线路长度522206公里,长途电话交换机容量796万路端,局用交换机容量32671万门,用户交换机容量1459万门,移动电话交换机容量29734万户。

截至2003年10月底,中国固定电话用户和移动电话用户已分别达到2.55139亿户和2.59638亿户。

在2004年,中国手机用户人数达到了3.34亿户,比2003年增长了6500万户。

与此同时,中国固话用户人数达到了3.16亿户,比2003年增长了5300万户。

宽带接入用户2500万户,国际出入口带宽总容量达到60G。

截至2004年6月我国上网用户总人数为8700万户,上网计算机总数为3630万,CN域名总数为382216个,WWW站点总数约626600个。

电子信息行业发展取得一系列新突破。

2003年,中国电子信息业销售收入完成2.65万亿元,同比增长40%,产业规模居各行业部门首位,电子信息产品出口额达到2000亿美元,占全国外贸出口总额的34%。

在各类电子信息产品中,软件与系统集成销售额达到2200亿元。

2004年,中国信息产业宏观发展目标基本实现,全年信息产业增加值达到9500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7.5%。

电子信息产业实现增加值5650亿元,通信业增加值3850亿元。

信息产业部的统计数据显示,2004年全国主要电子产品产销同步快速增长,全年生产计算机4300万台,手机2.3亿部,彩电7400万台,集成电路211亿块。

产品技术升级步伐明显加快,高清晰度电视、笔记本电脑、高档视听产品市场需求旺盛。

产业集中度继续提高,销售收入超过100亿元的企业达到18家,有一家企业销售收入超过1000亿元。

软件产业快速发展。

当前我国软件产业随着政策环境、市场环境的不断改善,产业规模继续扩大,发展速度稳步增长,增幅继续保持在30%以上。

软件产品市场进一步扩大,应用领域不断拓宽,在通信、家电、汽车、医疗、娱乐等行业中不断得到广泛应用。

2004年1至10月份,我国软件产业完成销售收入近1800亿元,同比增长31.5%,其中,软件服务与系统集成市场份额不断增大,占软件产业销售收入总量的49%,比上年同期提高了9个百分点。

信息数据库建设获得较大发展。

截至2004年2月,全国在线数据库数量的总量为169867个。

其中,企业网站拥有的在线数据库数最多,占全部在线数据库的54.3%;其次是商业网站拥有的在线数据库,占全部在线数据库的14.1%;其他非赢利机构网站拥有的在线数据库排第三位,占全部在线数据库的9.3%;个人网站的在线数据库占6.8%;教育科研机构网站的在线数据库占6.6%;政府网站拥有的在线数据库占5.4%;其他类型网站的在线数据库占3.5%。

中国制造行业信息化发展迅速,在2003年中的信息化支出比2002年有增长了11.0%,市场规模达到了182.05亿元人民币,而其中的行业解决方案(含软件及服务)支出比2002年更是增长了15.2%,市场规模达到了34.77亿元人民币。

事实证明,信息化在中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并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信息化培育了新的经济增长点,对中国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两个根本性转变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由于中国是一个典型的发展中国家,经济结构和政府体制处在转型之中,因此更需要通过数字城市建设促进政府的管理创新,提高政府的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

数字城市建设是和政府管理体制、管理机制和政策法规交织在一起的社会系统工程,已经成为城市政府管理改革与创新的催化剂和助推器。

下图是今后一个时期的我国信息化工作示意。

(三)南宁市信息化建设情况

近年来,南宁市全面推进信息化建设,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改进管理方式,大力推行电子政务,提出了建设“数字南宁”的目标。

按照“数字南宁”的总体规划,以系统和信息资源整合为纽带,以信息技术的推广、应用、普及为核心,以推进信息化重点建设项目为突破口,积极推进电子政务、政府公共服务、电子商务、重点行业信息化和中国-东盟博览会信息化服务应用系统等项目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

2001年6月经信息产业部批准成为国家信息化试点城市以来,围绕试点城市的建设内容,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全市信息化建设快速、持续发展,城市信息化水平日趋提高,有力地推动了南宁市经济和社会率先实现跨越式发展,为建设信息化城市奠定了良好基础。

1、城市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保持持续快速发展的势头。

近年来,南宁市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稳步发展,实现了新的突破,电子政务一期骨干网络平台、电信宽带城域网、城市光纤接入网、有线电视宽带网等网络基础工程相继建成并投入使用,实现了对全市大部分范围的覆盖,可为用户提供“千兆到楼、百兆到层、十兆到桌面”的高速网络通信环境,全市(含县区)互联网用户数、电话普及率、移动电话拥有率等都有显著提高,信息基础设施与网络建设日趋完善,城市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

截至2003年底,全市城域网带宽达23G(2.3×107千比特),每万人城域网带宽157779.9千比特,比2000年增长1191.49%;市区互联网用户数270437户,每万人互联网用户数为1855.2户,比2000年增长149.29%;市区家庭宽带接入户数为31674户,家庭宽带接入比例为7.49%,比2001年增长165.60%;市区上网企业数占企业总数的比例为54.79%,比2000年增长72985.71%;市区计算机拥有量为655977台,每百户计算机拥有量为45台,比2001年增长了76.54%,比2000年增长142.98%;市区固定电话主线数为798652线,固定电话主线普及率54.79线/百人,比2000年增长102.10%;市区移动电话数为911099部,每百人拥有移动电话数为31.95部,比2000年增长71.89%;市区拥有电视机数为594134台,每百户拥有电视机数140.5台,比2000年增长10.63%;市区中小学每百人在校生拥有计算机数为7.15台,比2001年增长63.62%;市区人均GDP21221元;信息产业增加值达20.26亿元,比2000年增长201.37%。

预计到2005年底全市信息化发展水平基本达到“十五”规划目标。

在2004年全国城市信息化水平测评报告(2003年数据)中,南宁市城市信息化综合指数为162.5(全国平均水平指数为100)。

2、信息化规划和政策法规制度建设逐步健全与完善。

市委、市政府作出了《关于全面推进信息化,建设“数字南宁”的决定》,出台了《南宁市“十五”信息化发展规划》,制定了《南宁市电子政务总体建设方案》,发布了《南宁市信息化项目建设管理暂行办法》、《南宁市县区信息化建设指导意见》、《南宁市电子政务工程建设指导意见》等一系列规范性文件,市信息化办管理部门职能不断强化,全市信息化建设力度逐年加大,取得明显成效。

3、电子政务建设取得实质性的突破,获得较好的成效

各国政府都把电子政务建设作为城市建设的重要步骤,电子政务已成为我国各省市推进信息化建设的重要举措之一,其建设的成功与否将成为信息化发展能否获得重大突破性进展和是否起到示范作用的关键。

南宁市作为国家信息化试点城市之一,电子政务建设是其中一项试点建设内容,在建设中注重从实用性的角度出发,本着少花钱多办事、忌盲目贪大求全的原则,力求对全市现有资源进行合理的整合,对电子政务进行统筹规划,分步实施。

南宁市电子政务建设于2001年底开始着手前期调研和规划,经过一年多的大量调研与分析工作,完成了南宁市电子政务工程总体规划和建设方案、分期建设方案。

根据总体规划思路,明确了全市电子政务建设目标,制定了电子政务“11145工程”建设计划,即1网——政务网络平台;1站——政府门户网站;1中心——政务资源数据中心;4大应用系统——视频类应用系统、服务类应用系统、公文管理与交换类应用系统、业务管理与决策支持类应用系统;5大平台——邮件/短信平台、数据交换平台、工作流平台、呼叫系统平台、安全及认证平台。

2002年下半年开始了实质性的工程实施工作,经过近两年的大力推进,积极创造条件开展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1)以统一规划的原则和安全的理念,建成了全市电子政务基础网络平台。

立足于连接市、县(区)、乡(镇、社区)三级网络设计,以实现南宁市电子政务的各类应用深入基层,更好的为广大市民和村民服务。

于2003年11月建成了全市电子政务基础网络平台,并经过不断的改造和完善,其中主干网络数据传输率达到1000Mbps,互联网出口带宽达20M;整个基础网络平台接入了74个政府部门、7个县、5个城区,形成了以南宁市政府网络中心为枢纽、覆盖南宁市四大班子部门和全市县、区的骨干网络,为实现公文流转、信息发布、邮件传送及办公自动化等功能提供支撑服务,在整个电子政务建设和应用过程中发挥了极大的支撑作用,整个网络建设得到了全市各部门的支持,全市电子政务与政务工作网络化取得了历史性突破。

(2)建设完成功能完善、重点突出、信息齐全、更新及时、具有绿城特色的市政府门户网站。

市政府门户网站是“数字南宁”建设中实现电子政务和一站式网上为民服务的基础平台与门户网站,是南宁市为民办实事办好事的一项长期工程。

网站于200312月1日正式开通运行(网址:

),随着市门户网站内容不断更新和完善,功能不断充实,日益受到广大市民和媒体的欢迎与肯定,使政府门户网站真正成为了政务公开的主要渠道、对外宣传的亮丽窗口、架设起了政府与企业、市民之间的电子网络桥梁。

(3)扎实推进电子政务各项应用系统的建设,促进电子政务应用落到实处。

电子政务建设的关键就是要充分利用和整合资源、广泛应用各类应用系统,使各级工作人员、市民、广大群众等真正感受到信息化时代带来的好处。

南宁市近年来在建成政务网络和门户网站的基础上,从简到难,逐步深入,加大力度推进了一系列的应用系统建设,以应用促进数据积累,推动电子政务整体发展。

首先,根据政府电子化办公的发展需要,设计和实施了政府电子邮件服务系统,为政府各级部门开通使用了百兆电子邮箱,通过市政府统一的邮件服务器发送、接收邮件,提高政府电子传送的安全性,大大方便了政府文件传输和交换工作,提高了工作和办事效率。

其次是重点建设全市通用办公自动化(OA)系统的建设和逐步推广使用,实现全市范围内各级机构的业务信息和办公信息的收集与处理、交换与共享,实现多部门之间的数据共享与协同办公,集信息处理、业务流程和知识管理于一体,并实现移动办公,便于领导外地审批文件。

系统的建设和应用,大大提高公文、信息的传递速度,提高政府人员的办公效率,在一定程度上实现无纸化办公、节约政府办公经费。

该系统在技术水平、统一标准、组织管理、节约投资等方面均处于全国领先水平。

在此基础上建成了政务短信服务平台,通过该平台实现了市委、市政府相关信息和会议通知的群发。

第三,为快速、便捷地组织召开全市各级领导以及县(区)各种会议,建成了全市视频会议系统,实现一对一或多点、多点交互、实时的桌面与会议视频会议功能,大大提高了会议效率,节省时间,降低会议成本,避免传统会议的路途奔波。

第四,借鉴国内先进省市网上审批系统的建设经验,结合本市的实际,逐步推进南宁市网上政务服务平台的建设,实现对外提供事前、事中、事后全方位透明一站式网上办事服务,提供优质的透明的服务,对内实现各部门的资源共享和系统整合,对上接受监督,对下规范工作,从而大幅度提高行政服务水平。

第五,建设政务信息发布系统,将信息化延伸到乡村。

乡村信息化的薄弱是造成“数字鸿沟”的重要因素,为此,南宁市信息办组织人员深入乡镇、社区、村屯等进行了大量的实地调研,经过充分的研究和论证后,实施了基于短信应用服务的政务信息发布系统,将信息传播延伸至社区、乡镇,村屯等,为市民、公务员、群众等提供政务、科普、气象、市场行情及需求等信息。

第六,努力实践“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宗旨,利用现代通信技术和手段,建立了政府公共服务呼叫中心,实现“一号码接入,一站式服务”,,提高了政府部门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提升了政府的公众形象,这是提升政府为民、便民服务水平新模式的一种成功探索。

第七,南宁市积极响应国家教育部“用5到10年的时间,使全国90%左右独立建制的中小学校能够上网,使中小学师生都能共享网上教育资源”的号召,以城区为试点,实施了“校校通”工程。

通过“校校通”工程的建设和应用,为学校提供了网络化教育环境,实现媒体互动教学、个性化教学与研究性学习、自主学习和协同学习,并为公众提供教育信息服务,建立丰富的教育信息资源库,达到课堂教学改革与创新的目的,提高了教育信息化整体水平。

南宁市以城区为试点,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探索和建立了动态管理型、以人防为基础、以物防为依托、以技防为动力和标志的新型的高效的现代社会治安“打防控体系”,确保了社会公共安全。

在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南昌会议”上,南宁市社会治安“打防控”体系的建设模式和做法得到了会议组织方和与会代表的充分肯定。

近年来,南宁市信息化应用逐渐向社保、教育、文化、医疗卫生、公共交通等领域渗透,建设了教育信息网、文化信息网、医疗卫生管理信息系统、社会保障和生活救助管理系统等,市民在生活领域广泛应用了医疗卡、交通卡、小额支付卡等,大大提高城市的综合管理能力和服务质量。

4、在全国率先建成了城市应急联动系统

应急联动就是政府协调指挥各相关部门,向公众提供社会紧急救助服务的联合行动。

这一概念最早出现于六十年代的美国,至今为止,应急联动中心(简称911中心)已遍及美国每一个州市,并日臻完善。

南宁市正是基于美国的应急联动建设经验,在中国率先建设了城市应急联动系统。

这是一个基于C4I概念(指挥、控制、通讯、计算机、信息)的信息系统,利用集成的数字化、网络化技术,将110报警服务台、119火警台、120急救中心、122交通事故报警台等应急救助单位纳入统一的指挥调度平台,实现了“统一接警、统一指挥、联合行动、快速响应”的城市应急处理目标,南宁市城市应急联动系统自建成启动以来,每天接听报警求助电话高达5000多个,最多时达7000多个,系统处理能力提高5倍以上,最大限度地满足百姓的报警求助需要。

截至2003年底,日平均接处警电话达5700多个,共接听报警求助电话317万多个,处理各类事件22.8万多起,12345市长公开电话接听了约20万多个电话,平均每月超过1万个,处理各类事件3万多起。

南宁市城市应急联动系统得到中央领导和国家有关部门和全国不少省市的关注和支持,中央电视台、香港凤凰卫视、北京电视台、广西电视台、中国日报等几十家媒体都作了专题报道。

5、积极实施通讯保障与综合信息服务系统工程,为首届中国-东盟博览会提供高效优质的信息服务

从2004年开始,中国-东盟博览会每年在南宁举办。

为了向中国-东盟博览会提供高效优质的信息服务,南宁市借鉴了雅典奥运、慕尼黑等国际会展城市设计经验,以“任何人、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能以最方便的方式、最快的速度、可承受的价格,获得最有效、最满意的信息服务”为宗旨,积极实施中国-东盟博览会通信保障与综合信息服务系统工程,强化南宁市的现代会展组织与管理功能、重大活动组织与管理功能、城市应急联动功能、城市综合信息服务功能、电子商务服务等功能。

在首届中国-东盟博览会召开之前,南宁市政府通过多种渠道筹措资金,实施并完成了系统一期工程。

首先,建立了现代化的会展中心,为博览会提供一个具有现代信息化氛围的会展场馆,提高南宁市组织大型博览会的信息化、专业化、国际化水平。

其次是进一步扩容和升级应急联动系统,完善应急通信保障,为博览会提供安全、稳定的通信应急保障。

第三,建设南宁市服务中国-东盟博览会综合组织与管理信息系统,整合现有的各种业务资源,将信息化手段应用到博览会的各项组织管理工作中去,通过系统对南宁市服务中国-东盟博览会各部门的实施方案、应急预案、接待工作、项目签约等进行统一管理,使中国-东盟博览会的各项组织管理工作更加规范化、标准化、程序化,并与国际惯例接轨,提高工作效率,减少重复性工作。

第四,进行宾馆饭店信息化改造,让客商享受便捷的信息服务。

第五,建设博览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开通南博网,作为中国-东盟博览会官方网站,对外发布博览会的动态,提供中国和东盟政治、经济、贸易、旅游、招商和投资等方面的信息,提供网上展台,进行网上招商招展,提供贸易配对等服务,实现中国-东盟博览会会展服务数字化、信息服务综合化、活动管理科学化、客户服务网络化。

第六,建设博览会客服中心和多语种呼叫中心系统,开设中、英文及东盟各小语种专席,提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