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师大附中届高三综合测试三语文.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5561340 上传时间:2023-07-05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44.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华南师大附中届高三综合测试三语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华南师大附中届高三综合测试三语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华南师大附中届高三综合测试三语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华南师大附中届高三综合测试三语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华南师大附中届高三综合测试三语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华南师大附中届高三综合测试三语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华南师大附中届高三综合测试三语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华南师大附中届高三综合测试三语文.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华南师大附中届高三综合测试三语文.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华南师大附中届高三综合测试三语文.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华南师大附中届高三综合测试三语文.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华南师大附中届高三综合测试三语文.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华南师大附中届高三综合测试三语文.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华南师大附中届高三综合测试三语文.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华南师大附中届高三综合测试三语文.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华南师大附中届高三综合测试三语文.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华南师大附中届高三综合测试三语文.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华南师大附中届高三综合测试三语文.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华南师大附中届高三综合测试三语文.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华南师大附中届高三综合测试三语文.docx

《华南师大附中届高三综合测试三语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华南师大附中届高三综合测试三语文.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华南师大附中届高三综合测试三语文.docx

华南师大附中届高三综合测试三语文

华南师大附中2021届高三综合测试(三)语文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在《论语》里孔子被描写成一个教育家。

从某种观点看来,也的确如此。

他期望他的弟子成为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成人”(《论语·宪问》),所以教给他们以经典为基础的各门知识。

作为教师,他觉得他的基本任务,是向弟子们解释古代文化遗产。

《论语》记载,孔子说他自己“述而不作”(《论语·述而》),就是这个缘故。

不过这只是孔子的一个方面,他还有另一方面,这就是,在传述传统的制度和观念时,孔子给予它们的解释,是由他自己的道德观推导出来的。

例如在解释“三年之丧”这种古老的礼制时,孔子说:

“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

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

”(《论语·阳货》换句话说,儿子的一生,至少头三年完全依赖父母,因此父母死后他应当以同样长的时间服丧,表示感恩。

还有在讲授经典时,

孔子给它们以新的解释。

例如讲到《诗》,他强调它的道德价值时说: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论语·为政》)这样一来,孔子就不只是单纯地传述了,因为他在“述”里“作”出了一些新的东西。

这种以“述”为“作”的精神,被后世儒学传之永久,经书代代相传时,他们就写出了无数的注疏。

后来的《十三经注疏》,就是用这种精神对经书原文进行注释而形成的。

(摘编自冯友兰《孔子:

第一位教师》)

材料二:

“述”的内涵非常丰富。

《说文解字》将“述”解释为“循”;在现代汉语中,“述”可以理解为“叙述”“陈述”“讲述”“论述”或“阐述”等等。

在《中庸》中,儒家德性“孝”的定义和“述”是相关的。

《中庸》:

“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

”如果我们将“孝”的这种解释和孔子在《论语·述而》第一章中的自我描述联系起来,“述”的深层含义便跃然纸上,也就是“述”表达了“孝”的德性。

孔于践履“孝”这种德性的对象是天。

《论语·八佾》讲到,“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

孔子道德追寻的是天的使命。

对于孔子而言,他的工作就是传天道,兴天道。

在《论语·阳货》第十八章中,孔子说他不想再说话,但是他的弟子子贡说:

“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

”孔子回答:

“天何言哉!

四时行焉,百物生焉。

天何言哉!

”从这段活中可以得出两点:

第一,孔子述的是天道,天是最终的创造者;第二,孔子认为自己是天道的述者,子贡则将自己看作是孔子思想的述者。

孔子践履德性的活动表达了对天的“孝”,而子贡践履德性的活动则表达了对孔子的“孝”。

因此,孔子将他对经典的传承比作一个孝子做的事情。

儿子对父亲最大的孝是对父亲志向、事业、梦想的继承、实现和发扬光大。

同样孔子述的天道也是对天的孝。

对于孔子而言,他的智力活动是恢复天道,这就是对天尽孝。

在孔子那里,“孝”的含义涉及了延续文化传统和历史传承的义务。

孔子不是唯一把哲学活动与“孝”联结起来的人。

孔子与柏拉图早期的作品《游叙弗伦》对“孝”的定义殊途同归。

苏格拉底的诘问对象游叙弗伦得出“孝”是公正的一部分,“孝”是人类对上帝的侍奉。

苏格拉底认为自己的哲学活动就是对神灵的侍奉,自己的问答法就是对神灵的侍奉。

基于苏格拉底对上帝侍奉的论证,苏格拉底提供的答案就是进行哲学活动是对上帝真正的“孝”。

对哲学活动与孝的密切联系,亚里士多德也有所表述。

他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说,“孝”要求更加尊重真理而不是尊重你的朋友。

他认为“孝”的对象是真理,而不是上帝。

践行“孝”这一德性活动是追求哲学的严肃义务,因为追寻哲学是为了探寻真理。

孔子、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都把哲学活动和“孝”联结起来,尽管每一个人对“孝”的理解不同,这也反映了他们做哲学的方法不同。

苏格拉底通过诘问的方式审查人的信念;亚里士多德更多地是通过对前人理论的考察、批判发现真理;孔子则认为从事“孝”的活动就是对天道的传承。

(摘编自余纪元、金小燕、韩燕丽《“述而不作”何以成就孔子?

》)

材料三:

“述而不作”的信条影响深远,达两千年之久,成为风气。

自孔子以后,儒家教育多遵从这一原则,以传授、注解经典为己任。

要从事这一学问,必然熟记经文才能言而有据。

因而,熟记经典成为学生的基本功。

孔子教育弟子是为了让他们从政,用子夏的话说是“学而优则仕”(《论语·子张》)。

隋唐以后,科举盛行,官方明确规定了读书人的出路,只有为官一途。

学校成为向科举输送考生的途径之一。

科举使用八股文体,专以四书五经命题,以儒家经典考学生,答案阐释以经典为准,不允许有超出范围的见解。

可以说,孔子“述而不作”的信条,使得他在教学中有偏重继承、轻视创新的倾向:

伦理关系与师生关系的结合,造成学生对教师的依赖,这使人们如青少年时代起就减少或部分失去了探索未知的兴趣。

这样使得传统教育以教师解释、学生背诵为基本方式,因循以往,缺乏创新精神。

(摘编自李扬《“述而不作”与传统教育》)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论语》中虽然记录孔子说自己“述而不作”,其实孔子在传述文化遗产的同时,也“作”了一些新的东西,后孔子时代的儒学都长期传承并发展着这种精神。

B.“述而不作”中的“述”内涵非常丰富,在古代辞书中解释为“循”,但在现代汉语中这一含义被“叙述”“陈述”“讲述”“论述”或“阐述”等含义所取代。

C.在儒家经典著作《中庸》一书中,认为“孝’应包括“善述人之事也”,也就是说,“述而不作”中的“述”与“孝”是统一的,这种理解恰好切合孔子的观点。

D.“述而不作”的信条,后来成为儒学教育的一条重要原则,熟记经典成为学生的基本功,这一传统一直影响到后来的科举考试,并且命题答案均以四书五经为限.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为第一位教师,孔子期望把学生培养成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人;作为伟大的思想家,他认为从事“孝”的活动是对天道的传承。

B孔子认为,儿子出生的头三年完全依赖父母,故父母死后孩子应以同样的时长服丧以表感恩,于是提出了“三年之丧”的礼制。

C.“孝”在儒家思想学说中占有着重要的地位,在孔子看来,“孝”不仅限于父母,也体现在对历史的传承和对文化传统的延续。

D.孔子、柏拉图、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等人都将哲学活动与“孝”联结起来,因做哲学的方法不同,对“孝”的理解也有差异。

3、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主要观点的一项是(3分)

A.“上帝为每个人灵魂提供了选择机会:

或是拥有真理,或是得到安宁。

你可以任选其一,但不能兼而有之。

B.“倘若没有天地,哪里会有人类生存发展的空间。

因此,敬天祈福正是对天地自然献上的一份崇高敬意。

C.“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

D.“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

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

4、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

请简要说明。

(4分)

5、对影响两千年之久的孔子“述而不作”的信条,你是如何看待的?

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认识。

(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重返乡下

陈忠实

新世纪到来的第一个农历春节过后,我买了二十多袋无烟煤和一些吃食,回到祖居的乡村老屋。

站在这个给我留下拥挤也留下热闹印象的祖居小院里,心里竟然有点酸酸的感觉。

已经摸上六十岁的人了,何苦又回到这个空寂了近十年的老窝里来?

我的脚下是祖宗们反复踩踏过的土地。

我现在又站在这方留着许多代人脚印的小小的院里,我不会问自己也不会向谁解释为付幺重新回来,因为这已经是行为之前的决计了。

丰富的汉语言文字里有一个词儿叫龌龊。

我在一段时a里充分地体味到这个词儿不尽的内蕴。

南窗前丁香的枝头尚不见任何动静,倒是三五丛月季的枝梢上暴出小小的紫红的茅苞,显然是春天的讯息,然而整个小院里太过沉寂太过阴冷的气氛,还是让我很难转换出回归乡土的欢愉来。

回到屋里,架在大炉上的水壶发出噗噗噗的响声。

沏上一杯上好的陕南绿茶,我坐在曾经坐过近20年的那把藤条已经变灰的藤椅上,抿一口清香的茶水,瞅着火炉炉膛里炽红的炭块,耳际似乎萦绕着见过面乃至根本未见过面的老祖宗们的声音。

嗨!

你早该回来了。

第二天微明,我搞不清是被鸟叫声惊醒的,还是醒来后听到了一种鸟的叫声。

隔着窗玻璃望去,后屋屋脊上有两只灰褐色的斑鸠,在清晨凛利的寒风里,一点头,一翘尾,发出连续的咕咕咕的叫声。

哦!

催发生命运动的眷的旋律。

在严寒依然裹盖着的斑鸠的躁动中传达出来了,我竟然泪眼模糊起来。

傍晚时分,我走上灞河长提。

河水清澈到令人忍不住又不忍心用手撩拨。

一只雪白的鹭鸶,从下游悠悠然飘落在我眼前的浅水边。

我无意间发现,斜对岸的那片沙地上,有个男子挑着两只装满石头的铁丝笼走出一-个诺大的沙坑,把笼里的石头倒在石头垛于上,又挑起空笼走回那个低陷的沙坑。

那儿用三角架撑着一张钢丝萝筛。

他把刨下的沙石一锨一锨抛向萝筛,发出连续不断千篇一律的声响,石头和沙于就在萝筛两边分流了。

我突发联想,印成一格一框的稿纸如同那张箩筛。

他在他的箩筛上筛出的是一粒一粒石子,我在我的“萝筛”上筛出的是一个一个方块汉字。

现行的稿酬无论高了低了贵了贱了,肯定是那位农民男子的石子无法比兑的。

我们就像是社会大坐标的两极,我知道我不会再回到挖沙筛石这一极中去,却无法从这一极上移开眼睛。

转眼间五月来了,整个河川和原坡都被麦子的深绿装扮起来,几乎连一块巴掌大的裸露土地都看不到。

一夜之间,那令人沉迷的绿野变成满眼金黄,如同一只魔掌在翻手瞬间创造出神奇来。

一年里最红火最繁忙的麦收开始了,把从去年秋末以来的缓慢悠闲的乡村节奏骤然改变了。

红苕是秋收的最后一料庄稼,通常是待头一场浓霜降至,苕叶变黑之后才开挖。

湿漉漉的新鲜泥土的垅畦里,排列着一行行刚刚出土的红艳艳的红苕,常常使我的心发生悸动。

被文人们称为弱柳的柳树,居然在这河川里最后卸下盛装,居然是最耐得霜冷的树。

柳叶由绿变青,由青渐变浅黄,直到几番浓霜击打,通身变得灿灿金黄,张扬在河堤上河湾里,或一片或一株,令人钦佩生命的顽强和生命的尊严。

小雪从灰蒙蒙的天空飘下来时,我在乡间感觉不到严冬的来临,却体味到一屡圣洁的温柔,我本能地仰起脸来,让雪片在脸颊上在鼻梁上在眼窝里飘落、融化。

直到某一天大雪降至,原坡和河川都变成一抹银白的时候,我抑制不住某种神秘的诱惑,在黎明的浅淡光色里走出门去。

在连一丝善蹄鸟爪的痕迹也难见的雪野里,踏出一行脚印,听脚下的厚雪发出静铮铮的脆响。

某个晚上,瞅着月色下迷迷蒙蒙的原坡,我却替两千年前的刘邦操起闲心来。

他从鸿门宴上脱身以后,是抄哪条捷径便道逃回我眼前这个原上的营垒的?

刘邦驻军在这个原上,遥遥相对灞水北岸骊山脚下的鸿门,我的祖居的小村庄恰在当间。

也许从那个千钧一发命悬一线的宴会逃跑出来,刘邦慌不择路翻过骊山涉过灞河,从我的村头某家的猪圈旁爬上原坡直到原顶,才嘘出一口气来。

无论这逃跑如何狼狈,并不影响他后来打造汉家天下。

我在读到历代诗人咏灞桥的诗集时,大为惊讶,白鹿(或灞陵)这道原,竟有数以百计的诗圣诗王诗魁都留了绝唱和独唱。

“宠辱忧欢不到情,任他朝市自营营。

独寻秋景城东去,白鹿原头信马行。

这是白居易的一首七绝,是最坦率的一首,也是最通俗易记的一首。

一目了然可知白诗人在长安官场被蝇营狗苛的龌龊惹烦了,干脆骑马到白鹿原头逛去。

我在这原下的祖屋生活了两年。

夏日一把朝椅,冬天一抱火炉,傍晚到灞河沙滩或原坡草地去散步。

当然,每有一篇小说散文写成,那种愉悦,相信比白居易纵马原上的心境差不了多少。

正是原下这两年,是我近八年以来写作字数最多的年份,且不说优劣。

我愈加固执一点,在原下进入写作,便进入我生命运动的最佳气场。

(摘自陈忠实《白鹿原上》,有删改)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用“新世纪到来的第一个农历春节过后”开篇,既交待了时间,又暗示了新生活的开始。

B.作者写“不会问自己也不会向谁解释为了什么重新回来”,表现了他面对现实时的迷茫和此时的无助。

C.文中萦绕在作者耳际的老祖宗们的声音,其实是作者心声的外显,反映出他回归自我的觉醒。

D.白鹿原让作者感受到生命的顽强、自然的宁静和丰收的悸动,这些都成为作者创作的源动力。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第一段写作者回到老屋,既照应了题目,又引发了作者的情思,为全文奠定了感情基调。

B.文章用乡下男子筛石子与作者码汉字进行对比,突出乡下人讨生活的不易,流露出作者的悲悯之情。

C.作者调动多种感官,运用多种修辞,描写花鸟杨柳、金麦红苕、银白雪野、迷蒙月夜,细腻而形象。

D.文章最后一段既是对开头作者重返祖居老屋原因的回答,又是对他重返乡下生活的总结,突出白鹿原对作者的影响。

8、本文采用了情感和时间两条线索行文,请分别加以简析。

(4分)

9本文写刘邦、白居易有何用意?

请简要分析。

(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辛弃疾,字幼安,齐之历城人。

少师蔡伯坚。

金主亮死,耿京聚县山东,为掌书记,即劝京决策南向。

绍兴三十二年,奉表归宋,授承务郎,改差江阴佥判。

乾道六年,迁司农寺主簿,出知滁州。

州罹兵烬,井邑凋残,弃疾宽征薄赋,招流散,救民兵,议屯田。

辟江东安抚司参议官。

留守叶衡雅重之。

衡入相,力荐弃疾慷慨有大略。

绍熙二年,起福建提点刑狱。

尝摄帅,每叹曰:

“福州前枕大海,为贼之渊,上四郡民顽犷易乱,帅臣空竭,急缓奈何!

”至是务为镇静,未期岁,积镪至五十万缗,榜曰:

“备安库”。

谓闽中土狭民稠,岁俭则籴于广,今幸连稔,宗室及军人入仓请米,出即粜之,候秋贾贱,以备安钱籴二万石,则有备无患矣。

又欲造万铠,招强壮补军额,严训练,则盗贼可以无虞。

事未行,台臣王蔺劾其用钱如泥沙,杀人如草芥,旦夕望端坐“闽王殿”。

遂丐祠归,进枢密都承旨,未受命而卒。

弃疾豪爽尚气节,识拔英俊,所交多多海内知名士。

帅长沙时士人或诉考试官滥取第十七名《春秋》卷弃疾察之信然索亚榜《春秋》卷两易之启名则赵鼎也。

弃疾怒曰:

“佐国元勋,忠简一人,胡为又一赵鼎!

”掷之地。

次阅《礼记》卷,弃疾曰:

“观其议论,必豪杰士也,此不可失。

”启之,乃赵方也。

为大理卿时,同僚吴交如死,无棺敛,弃疾叹曰:

“身为列卿而贫若此,是廉介之士也!

”既厚赙之,复言于执政,诏赐银绢。

弃疾尝同朱熹游武夷山,赋《九曲棹歌》。

熹殁,伪学禁方严,门生故旧至无送葬者。

弃疾为文往哭之曰:

“所不朽者,垂万世名。

孰谓公死,凛凛犹生!

”弃疾雅善长短句,悲壮激烈,有《稼轩集》行世。

(节选自《宋史·辛弃疾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帅长沙时/士人或诉考试官/滥取第十七名《春秋》卷/弃疾察之/信然索亚榜《春秋》卷两/易之启名/则赵鼎也

B.帅长沙时士人或诉考试官滥取第十七名《春秋》卷/弃疾察之信然/索亚榜《春秋》卷两易之/启名则赵鼎也

C.帅长沙时士人/或诉考试官滥取第十七名《春秋》卷/弃疾察之信然索亚榜《春秋》卷两易之/启名则赵鼎也

D.帅长沙时士人/或诉考试官滥取第十七名《春秋》卷/弃疾察之信然/索亚榜《春秋》卷两/易之启名/则赵鼎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字:

古代男子20岁拟字,女子不可拟字。

名、字和号一般在意义上存在一定联系。

B.绍兴;南宋皇帝赵构的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

C.提点刑狱:

宋代特有官职名称,主要掌管刑狱之事,对本路的各级官员实施监察。

D.长短句:

文中指词。

词是一种韵文文体,又被称为曲子词,兴起于隋唐,盛行于宋代。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绍兴三十二年,辛弃疾带奏表归顺南宋,被授予承务郎之职,改任江阴佥判。

乾道六年,升为司农寺主簿,出京任滁州知州。

B.辛弃痰担任滁州知州时,适逢百姓受到战火的波及,他先后出台了减轻赋税,安顿流离失所的百姓,训练民兵等政策。

C.辛弃疾处理福州盗贼之事还未实施就被台臣王蔺弹劾,说辛弃疾用钱如泥沙,杀人如草芥,早晚会端坐在闽王殿上称王。

D.辛弃疾在长沙为帅时,同僚吴交如死,没有棺材入殓,辛弃疾颇有感叹并赠送财物帮助办了丧事后,接着皇上下诏赐吴交如银绢。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

(1)留守叶衡雅重之。

衡入相,力荐弃疾慷慨有大略。

(4分)

(2)遂丐祠归。

进枢密都承旨,未受命而卒。

(4分)

14、辛弃疾是如何解决福州盗贼之事的?

请结合文本简要回答。

(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酋唐诗,完成15-16题。

与颜钱塘①登樟亭望潮作

孟浩然

百里闻雷震,鸣弦哲辍弹。

府中连骑出,江上待潮观。

照日秋云迥,浮天渤澥②宽。

惊涛来似雪,一坐凛生寒。

【注】①颜钱塘:

指钱塘县令颜某,古人习惯以地名称该地行政长官。

②渤澥:

渤海的古称。

15、下面对这首唐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鸣弦暂辍弹”暗用孔子弟子宓子贱任单父县县令时鸣琴不下堂而把县城治理好的典故,

称赞颜钱塘善理政。

B.前四句写观潮盛况。

钱塘潮吸引了大量的观赏者,人们纷纷来到钱塘江边,等着看江潮涌起的壮观美景。

C.“凛生寒”呼应着“来似雪”,从观潮人的触觉感受来写,尤为奇警,使人感到江潮扑面而来,凛然生寒。

D.孟浩然在诗中刻画的山水形象常常与他本人的气质合而为一,本诗中“钱塘潮”的形象就与诗人淡泊洒脱的气质一致。

16、本诗与宋代潘阆的《洒泉子·长忆观潮》词,被评家誉为咏钱塘潮的“双璧”。

本诗是怎样表现钱塘潮的?

请结合本诗分析。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白居易《琵琶行》中“,”两句,调动听觉、视觉来描写乐声由宛转流畅变为冷涩不畅。

(2)《阿房宫赋》中总括秦的“纷奢”是建立在对人民的剥削和掠夺之上的,并且还挥霍无度的句子是:

,。

(3)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两句对仗工整,气势雄健,表现了军容之盛及将士们作战前的高昂情绪。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9分)

唐代的“海上丝绸之路”使奈良成为日本文化的之一。

奈良正仓院珍藏了一把名为“螺钿紫檀五弦琵琶”的唐代琵琶。

螺钿是一种手工艺品,用贝壳薄片制成人物、鸟兽、花草、松菊等形象镶嵌在嚣物表面。

该琵琶的紫檀面板上有一幅螺钿质图案,图案的下半部分为人骑骆驼弹琵琶。

弹琵琶者应为来自中亚一带的石国胡人。

胡人骑骆驼弹琵琶奔驰的图案,正是“丝绸之路”开拓以来,中亚、西亚人们争相进入中原的形象再现。

图案的上半部分为五只祥鸟绕树飞翔,与弹琵琶图案结合,可谓,让人感到琵琶声充盈整个画面,构成动静结合的美妙意境。

可以说,这把五弦琵琶既是大唐“丝绸之路”的艺术写照,也是唐朝中日文化交流的实物见证,显示了中国古代乐器的以及“丝绸之路”的广泛影响力。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发源地相得益彰崛起精美绝伦

B.发祥地相得益彰崛起美轮美奂

C.发祥地天衣无缝繁盛精美绝伦

D.发源地天衣无缝繁盛美轮美奂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螺钿是一种手工艺品,是用贝壳薄片制成人物鸟兽、花草、松菊等形象镶嵌在器物表面的。

B.螺钿是—种用贝壳薄片制成人物、鸟兽、花草、树木等形象嵌在器物表面手工艺品。

C.作为一种手工艺品,螺钿是用贝壳薄片制成人物鸟兽、花草、树木等形象镶嵌在器物表面。

D.螺钿是一种用贝壳薄片制成人物、鸟兽、花草、松菊等形象镶嵌在器物表面的手工艺品。

20、下列材料,可支持文中“弹琵琶者应为来自中亚一带的石国胡人”这一推断成立的一项是(3分)

A.弹琵琶者卷发,鹰钩鼻子,鼻根与前额连在了一起,而唐朝汉人的鼻根是在两眼中间。

B弹琵琶者的琵琶为“五弦曲项琵琶”,《旧唐书·音乐志二》说:

“曲项者,亦本出胡中。

C.弹琵琶者与中国国家博物馆所藏北齐“黄釉乐舞图瓷扁壶”上的石国胡人相貌高度相似。

D.石国胡人擅长音乐,周朴《塞下曲》有“石国胡向碛东,爱吹横笛引秋风”的描述。

21、下面是光明中学60周年校庆公告的初稿,在表达上有五处不妥当,请指出并改正。

(5分)

光明中学60周年校庆公告

金秋十月,光明将迎来建枝60周年诞辰。

更好地展示学校办学成就,表达广大校友的共同心愿,学校将以“聚力光明,励志复兴”为主题于2020年12月4日在龙城市复兴区人民路60号(本部校区),隆重举行学校成立60周年庆典活动。

诚邀社会各界宾朋光临,期待广大校友重返我校!

特此公示,敬祈传达。

光明中学

2020年9月30日

22、下面是第二届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的标识图案,标识色彩为金色。

请写出除下方文字外的构图要素,并说明其寓意,要求语言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120字。

(6分)

 

 

四、作文(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60分)

高三开学巳三个多月了,为提高同学们的作文能力,高三(13)班进行了一次特别作文课——困惑与分享。

主持人语文科代表先请同学说说作文的苦恼。

王同学说自己两年多来作文大都是四十三四分,没有什么长进,很是着急;李同学说平日里也积累了不少素材,考场上却没有几个用得上;张同学说对如何围绕中心组织材料,自己一直摸不着头脑……。

针对上述问题,科代表请几位作文一直较好的同学介绍了自己的经验。

课后,同学们感觉有救获。

同为开学了几个月的高三学生,上面的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

请结合自己的体验与感悟,自拟主标题,以“我的作文经验”或者“我的作文困惑”为副标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

结合材料,自选角度,确定立意;切合身份;符合文体特征;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语文参考答案

1、D解析:

A项,材料1第二段原文说“这种以‘述’为‘作’的精神,被后世儒学传之永久”,并非“都”“发展”B项,材料二开头一段原文仅仅对“述”的古今含义做了客观摘录,并未说古代的含义被现代含义“所取代”;C项,材料二第二段在对《中庸》中这句话的分析阐述时只是说“述’表达了‘孝’的德性”,但这句话并不包含这两者“统一”的意思。

2、B解析:

“三年之丧”是古代礼制,早于孔子,只是孔子对这一礼制作出了相应的解释,并非是他提出来的。

3、C解析:

要正确选出支撑材料=主要观点的语句,首先要明确材料二的主要观点。

从阅读材料二不难发现,这段材料主要是就孔子的“孝”展开论述的,而论述的中心就是延续文化传统和历史传承。

因此,该题提供的四个选项只有C项可以作为这一论点的论据。

A项,强调要拥有真理;B项,表达对天地自然的敬畏;D项,只是就孝顺父母宗亲而言的。

4、①紧紧围绕中心论点展开论述,主要以孔子的言行为论据;②采用递进式的论证结构,层层深入,逻辑严密;③论证综合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如引证法、例证法、类比论证等。

评分标准:

答出1点给1分,答出两点给2分,答出3点给4分。

如第①点只答出“主要以孔子的言行为论据”,第②点只答出“递进式的论证结构,也算对;第③点必须答出具体的论证方法,答出两种方法也可,但必须包含“类比论证”,否则不给分。

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5、①”述而不作”有其积极的一面,孔子向弟子们解释古代文化遗产,对文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