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新课标高考历史总复习练习选修三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5569835 上传时间:2023-07-05 格式:DOCX 页数:41 大小:1.16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新课标高考历史总复习练习选修三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届新课标高考历史总复习练习选修三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届新课标高考历史总复习练习选修三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届新课标高考历史总复习练习选修三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1页
届新课标高考历史总复习练习选修三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1页
届新课标高考历史总复习练习选修三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1页
届新课标高考历史总复习练习选修三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1页
届新课标高考历史总复习练习选修三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1页
届新课标高考历史总复习练习选修三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1页
届新课标高考历史总复习练习选修三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1页
届新课标高考历史总复习练习选修三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1页
届新课标高考历史总复习练习选修三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1页
届新课标高考历史总复习练习选修三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1页
届新课标高考历史总复习练习选修三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1页
届新课标高考历史总复习练习选修三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1页
届新课标高考历史总复习练习选修三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1页
届新课标高考历史总复习练习选修三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1页
届新课标高考历史总复习练习选修三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1页
届新课标高考历史总复习练习选修三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1页
届新课标高考历史总复习练习选修三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1页
亲,该文档总共4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新课标高考历史总复习练习选修三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docx

《届新课标高考历史总复习练习选修三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新课标高考历史总复习练习选修三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docx(4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届新课标高考历史总复习练习选修三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docx

届新课标高考历史总复习练习选修三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选修三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2015年高考题组)

第一次世界大战

1.(2015·天津文综·11)一战爆发后,远离欧洲的日本对德宣战。

在对德通牒和宣战诏书中,日本声称是为了“永保东亚和平”及“维护日英同盟的利益”;日本首相发表演说,强调日本参战是对德国鼓动干涉还辽的复仇战。

这些行为(  )

A.反映了德日矛盾的激化B.意在掩盖参战意图

C.维护了英日同盟的利益D.力图保护东亚和平

【考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过程——日本对德宣战

【解析】材料的主旨意图并不是要讲德日矛盾激化,而是讲日本对德宣战的意图,故A项错误;日本的种种对德参战的理由都是借口,都为了掩盖其参战的意图,即瓜分世界,争夺利益,故B项正确;日本本身的这些行为并不能维护英日同盟的利益,维护英日同盟利益只是一种借口,故C项错误;保护东亚和平也是一种借口,故D项错误。

【答案】B

2.(2015·浙江文综·21)下图是美国1821—1920年新增欧洲移民示意图。

下列不属于这一期间移民因素的是(  )

A.英国与美国的历史渊源B.法西斯大规模迫害犹太人

C.躲避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火D.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人口迁徙

【考点】英国的殖民扩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后果;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

【解析】美国历史上是英国的殖民地,英国人向美洲移民是必然,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法西斯大规模迫害犹太人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1939至1945年),不符合题干时间,故B项错误,符合题意;第一次世界大战主要是在欧洲战场,美国不受影响,因而很多欧洲人为躲避战火而移民到美国,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第二次工业革命促使世界市场最终确立,为了开辟市场,向美洲移民,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答案】B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和平

1.(2015·浙江文综·38)学习历史,重在培养史料分析和历史思维能力。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6分)

材料二在国内反帝爱国运动的压力下,华盛顿会议上,中国代表据理力争,达成山东问题之解决。

随后,会议通过的《九国公约》又规定:

“施用各种之权势,以期切实设立并维持各国在中国全境之商务实业机会均等之原则。

——摘编自齐世荣《世界史:

现代史编(上)》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代表“据理力争”的背景及其结果,揭示《九国公约》的实质。

(7分)

【考点】

(2)五四运动;华盛顿体系——《九国公约》

【解析】

(2)第一小问背景,依据材料二中“国内反帝爱国运动的压力下”“达成山东问题之解决”并结合所学可得出“中国人民日益高涨的恢复领土和主权完整的要求以及帝国主义调整在华利益”;第二小问结果,结合所学从五四运动斗争结果的角度回答;第三小问实质,结合所学《九国公约》影响从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局面进行回答。

【答案】

(2)背景:

中国人民日益高涨的恢复领土和主权完整的要求;帝国主义调整在华利益。

(3分)

结果:

收回山东主权;日本被迫放弃“二十一条”中的一些条款。

(2分)

实质:

打破日本对中国的独占,使中国回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

(2分)

第二次世界大战

1.(2015·浙江文综·22)在苏德战争关键时刻的一场战役中,斯大林发表讲话:

“今天是我们在严重条件下来庆祝十月革命24周年。

……我们暂时失去了一些区域,敌人已经进犯到门前。

”随后战场形势迫使德军进攻重点转向南方。

这次战役是(  )

A.莫斯科战役B.库尔斯克战役

C.斯大林格勒战役D.列宁格勒战役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过程——莫斯科战役

【解析】从题干中“庆祝十月革命24周年”可知时间是1941年。

莫斯科战役是指发生在1941年10月至1942年1月期间,苏联军队保卫其首都莫斯科及其后反攻德军的战役,迫使德军进攻重点转向南方,最终以苏联红军的胜利而告终,打破了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故A项正确;库尔斯克战役发生于1943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斯大林格勒战役发生于1942至1943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列宁格勒战役发生于1941至1944年,持续时间比较长,把德军拖住在苏联西北战场上,与题干“迫使德军进攻重点转向南方”不符,故D项错误。

【答案】A

2.(2015·天津文综·7)右图为美国特种部队游骑兵75团的徽章。

徽章下方有国民革命军“青天白日”图案和“缅甸之星”标志,这一设计最能体现的史实是(  )

A.美国支持国民党军队打内战B.美国多次发动侵略战争

C.二战期间中美合作抗日D.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

【考点】抗日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进程——中美合作抗日

【解析】由图片“GOYEARSOF‘LEADINGTHEWAY’”“WORLDWAY”内容可知该图片内容涉及到第二次世界大战(1939至1945年),美国支持国民党军队打内战(1946至1949年)与此题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此题与美国发动侵略战争无关,故B项错误;从美国特种兵徽章下方有国民革命军“青天白日”图案和“缅甸之星”标志可知二战期间中美合作抗日,故C项正确;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体现了中国和缅甸,但是没有体现美国,故D项错误。

【答案】C

3.(2015·山东文综·49)(10分)【历史—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合作精神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给人类留下的宝贵财富。

图15为1937年延安大礼堂悬挂的旗帜和标语,图16为1945年11月在哈尔滨建成的苏军烈士纪念碑,它们体现了两种不同类型的合作。

据图15和图16,结合中国抗战的史实,说明合作对于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性。

(10分)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进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与世界反法西斯同盟

【解析】结合图15可以看出体现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结合图16可以看出是国际合作,即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实现了全民族抗战,而世界反法西斯国家对中国抗战的支援,加速了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突出贡献。

【答案】说明:

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实现了全民族抗战。

抗日战争最终取得了胜利,实现了中华民族由衰弱到复兴的历史性转折。

世界反法西斯国家对中国抗战的支援,加速了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中国作为抗击日本法西斯的主战场,有力地配合了其他战场,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突出贡献。

(10分)

4.(2015·天津文综·13)(18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三二战结束后,接受日本投降签字国家的顺序是美、中、英、苏、澳、加、法、荷等。

1946年5月,在审判日本战犯的远东国际法庭上,最初法官次序排位是以美、英、苏、中、法为序,经过中国法官(梅汝璈)的积极斗争,最终法官席次依照日本投降书上受降签字的次序排列。

必须认识到,在国际场合争席位、争排场,实际上关系到国家的地位和尊严。

——摘自梅汝璈《远东国际军事法庭》

(3)材料三中,梅汝璈在远东国际军事法庭斗争的依据是什么?

结合所学知识加以分析。

(4分)

(4)综上,你认为有哪些因素可影响国家外交地位的变化?

(2分)

【考点】(3)抗日战争——日本投降;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

(4)影响国家外交地位变化的因素

【解析】(3)第一小问依据,根据材料三中“最终法官席次依照日本投降书上受降签字的次序排列”可知,依据为日本投降书受降国签字顺序;第二小问分析,主要从抗日战争的意义,尤其是世界意义角度考虑。

(4)根据以上三则材料可以看出,材料一体现了综合国力;材料二中体现了国际环境;材料三体现了对世界贡献的差异决定了国家在外交中的地位。

【答案】(3)依据:

日本投降书受降国签字顺序。

(2分)

分析:

中国的抗日战争为打败日本法西斯做出了巨大贞献,中国国际地位提高。

(2分)

(4)因素:

综合国力,国际环境,对世界的贡献等。

(2分)

5.(2015·新课标全国Ⅰ卷文综·47)(15分)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1940年6月,当法国政府战败投降之际,戴高乐将军发起了“自由法国”运动,向法国人民发出了坚持抵抗的号召。

他通过英国电台多次向法国人民发表演讲,指出法国输掉一场战役,但没有输掉这场战争;法国并不是孤立的,在它的后面还有一个广大的法兰西帝国;法国可以和英国结成同盟,它还可以利用美国取之不尽的资源。

在英国政府帮助下,戴高乐重新组建了法国军队,并且很快投入到盟国在非洲和欧洲战场的战斗中。

1941年9月,法兰西民族委员会成立,1943年改组为法兰西民族解放委员会,并与各盟国建立了外交联系。

1944年6月,法兰西民族解放委员会改组为法国临时政府。

诺曼底登陆后,法军与盟军一起参加了解放法国的战斗,并在盟军协助下解放了巴黎。

1944年10月,英、苏、美等国先后承认了法国临时政府。

联合国成立后,法国和美、英、苏、中一起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

——摘编自戴高乐《战争回忆录》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戴高乐将军号召法国人民坚持抵抗所持的理由。

(7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总结法国复兴的历史经验。

(8分)

【考点】

(1)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进程——“自由法国”运动

(2)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进程——法国复兴

【解析】

(1)依据材料关键信息:

“法国并不是孤立的,在它的后面还有一个广大的法兰西帝国”“法国可以和英国结成同盟,它还可以利用美国取之不尽的资源”,概括出海外殖民的依托和英美军事力量和经济援助;结合所学知识,从“自由法国”运动的正义性角度分析。

(2)“指出法国输掉一场战役,但没有输掉这场战争”,说明法国具有战胜法西斯侵略的坚定信念;“法兰西民族委员会”“法兰西民族解放委员会”“法国临时政府”,表明法国有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依靠人民坚持军事斗争;“法军与盟军一起参加了解放法国的战斗,并在盟军协助下解放了巴黎”,反映出法国与反法西斯盟国互相合作。

【答案】

(1)理由:

自由法国的事业是正义的,是为法兰西民族利益而战;法国本土虽然沦陷,但可以依托海外殖民地继续战斗;可以借助英美军事力量和经济援助。

(7分)

(2)经验:

具有战胜法西斯侵略的坚定信念;有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与反法西斯盟国相互合作;依靠人民坚持军事斗争。

(8分)

6.(2015·重庆文综·14)(3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三1944年6月6日盟军将领巴顿将军在给儿子乔治的信中写道:

BBC电台今天早晨说,盟军空降部队和登陆艇大规模在海岸登陆。

虽然没有亲自参加此次军事行动,我率领的这支英雄部队很快就会在那里了。

优秀的战士可以分为两种:

不莽撞的与莽撞固执的。

我是后者。

人必须选择自己的一种方式,然后坚持下去。

武器在更新,但使用武器的人并没有改变。

你要客观地读历史,多读些人物传记,你必须知道历史上的人们是怎样做出反应的。

要赢得战斗,你绝对不能怀疑你有能力做个好士兵。

我所取得的成就在于,我一直相信我对军事的判断是正确的。

——摘编自[美]安德鲁·卡洛尔《美军战争家书》

(3)根据材料三回答,为了让儿子成为一名“优秀的战士”,巴顿提出了哪些建议?

(6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此次军事行动”的名称及历史意义。

(4分)

(4)结合以上材料,请自选一个角度,谈谈你对家书的认识。

(6分)(要求:

观点鲜明,史论结合)

【考点】(3)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进程——诺曼底登陆

(4)对家书的认识

【解析】(3)第一小问建议,材料三“人必须选择自己的一种方式,然后坚持下去”可知坚持自己的个人抉择;“你要客观地读历史,多读些人物传记,你必须知道历史上的人们是怎样做出反应的”可知力求客观地从历史中学习他人;“要赢得战斗,你绝对不能怀疑你有能力做个好士兵”可知内心必须要充分自信;第二小问行动,材料三“1944年6月6日盟军空降部队和登陆艇大规模在海岸登陆”结合历史史实可知是二战后期的诺曼底登陆;第三小问意义,诺曼底登陆战役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加速了德国法西斯的灭亡。

(4)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必须依据写家书的背景来确定,同时要注意结合世界反法西斯的大背景来作答,做到史论结合,有理有据。

【答案】(3)建议:

坚持自己的选择;客观地从历史中学习;要有充分的自信。

(6分)

行动:

诺曼底登陆(或“霸王战役”)。

(2分)

意义:

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加速了德国法西斯的灭亡。

(2分)

(4)【评分参考】略(6分)

雅尔塔体制下的冷战与和平

1.(2015·新课标全国Ⅱ卷文综·47)(15分)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早在1910年,俄国科学家就发现了放射性现象。

1941年4月,苏联驻纽约的情报机构向国内报告,西方最著名的物理学家正在讨论铀具有的巨大军事意义。

其后苏联著名物理学家库尔恰托夫被任命为发展核计划的学术负责人。

1943年4月,来自全苏的著名专家开始了研制工作。

1945年8月,苏联国防委员会通过决议,着手研制原子武器,以打破美国的垄断。

斯大林对库尔恰托夫说:

“请说出您需要的一切帮助,您不会遭到拒绝的。

”苏联部长会议成立了直属部长会议的管理总局负责研制工作。

参加这项工作的人员达数十万之多。

一位参与者写到:

“我们能够团结一致,首先是给我们提供了相当优越的科学工作条件。

其次,是内心的感觉,即击败法西斯德国后,我们同最强大敌人的对抗仍没有结束。

”1949年8月,苏联第一枚原子弹试爆成功。

——摘编自(俄)亚·维·菲利波夫《俄罗斯现代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苏联制定和实施原子武器研制计划的背景。

(5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苏联原子武器研制成功的条件和在当时历史条件下的积极作用。

(10分)

【考点】美苏冷战局面的形成——苏联制定实施原子武器研制计划

【解析】

(1)材料中“1941年4月,苏联驻纽约的情报机构向国内报告,西方最著名的物理学家正在讨论铀具有的巨大军事意义”,可总结背景是西方制定并实施发展原子武器计划;从“1945年8月,苏联国防委员会通过决议,着手研制原子武器,以打破美国的垄断”,可总结背景是美国垄断原子弹;结合二战后期美苏关系和二战后两极格局形成的史实,和“即击败法西斯德国后,我们同最强大敌人的对抗仍没有结束”,可总结背景是战争后期盟国内部矛盾显现;冷战氛围逐渐加强,危机意识强烈。

(2)第一小问条件,从材料“早在1910年,俄国科学家就发现了放射性象。

…其后苏联著名物理学家库尔恰托夫被任命为发展核计划的学术负责人。

1943年4月,来自全苏的著名专家开始了研制工作”,可知条件有具有相关科学研究基础,从“苏联部长会议成立了直属部长会议的管理总局负责研制工作”,可知条件是国家高度重视,设有专门领导和研究机构,从“参加这项工作的人员达数十万之多。

一位参与者写到:

“我们能够团结一致,首先是给我们提供了相当优越的科学工作条件”,可知条件是举全国之力研制;第二小问作用,从材料“1945年8月,苏联国防委员会通过决议,着手研制原子武器,以打破美国的垄断”,可知作用是打破了美国的核垄断,一定程度上遏制了核战争的发生,结合二战后两极格局下美苏冷战的局势,可总结作用是巩固了苏联和社会主义阵营的地位,有利于世界格局的稳定。

【答案】

(1)背景:

西方制定并实施发展原子武器计划;战争后期盟国内部矛盾显现;美国垄断原子弹;冷战氛围逐渐加强,危机意识强烈。

(5分)

(2)条件:

具有相关科学研究基础;国家高度重视,设有专门领导和研究机构;举全国之力研制。

(5分)

作用:

打破了美国的核垄断,一定程度上遏制了核战争的发生;巩固了苏联和社会主义阵营的地位,有利于世界格局的稳定。

(5分)

(2014年高考题组)

一、选择题

1.(2014•全国大纲卷•22)下图为一幅20世纪30年代的欧洲形势图。

该图反映出(  )

A.三国轴心最终形成B.德国吞并了奥地利

C.慕尼黑协定的后果D.德国即将进攻波兰

【解析】本题以地图为切入点,考查二战的背景,旨在考查学生对地图材料的分析和综合应用能力。

三国轴心是德、日、意三国,而图片中没有日本,排除A项;慕尼黑协定的内容主要是将苏台德地区强行割让给德国,而地图中苏台德地区依然是捷克斯洛伐克领土,故排除C项;德国吞并奥地利后,矛头指向了捷克斯洛伐克,故D项错误;地图信息反映的是奥地利被划入德国的范围,说明被德国吞并,故答案为B项。

【答案】B

2.(2014•浙江卷•22)纳赛尔被誉为“中东雄狮”。

如果要给他写传记,下列史实中不能作为其生平事迹的是(  )

A.签署“戴维营协议”

B.领导建立埃及共和国

C.将苏伊士运河收归国有

D.推动不结盟运动诞生

【解析】本题以埃及纳赛尔的主要事迹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戴维营协议”签署的时间是1978年,此时纳赛尔已经去世,故不能作为他的生平事迹,B、C、D三项均是纳赛尔的主要活动。

故本题选择A项。

【答案】A 

3.(2014•天津卷•11)下列四幅地图所反映的国际局势,与联合国大会决议相关的是(  )

   

      A          B

 

    C           D

【解析】本题以四幅地图所反映的国际局势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提取图片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答问题的能力。

A项是巴以分治,1947年11月联合国大会表决通过了巴勒斯坦分治的决议,即联合国第181号决议。

故A项正确。

【答案】A 

4.(2014•天津卷•14)(19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36年,当希特勒主张重占莱茵河非军事化地区时,德军将领们对于他的决定和可能挑起的法国反应感到十分忧惧。

由于他们的抗议,结果,(希特勒)最初只派遣了少数象征性的部队来作为一种试探……但是在1938年3月,当希特勒决心向奥地利进军时,他却不理会那些将领们的反对。

——哈特《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史》

(1)材料一中希特勒采取了哪些行动?

反映了希特勒怎样的心理变化?

指出这些行动对国际格局的影响。

(5分)

材料二 正当独裁者们兴风作浪之际,西方民主国家正在严重的和平主义支配下摇来摆去,没有定见。

所谓和平主义,大体可以说是不顾后果而硬要坚持和平。

英美两国许多人认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实在是个错误,根本没有带来任何好处……对德国(的制裁)过于苛刻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大约140万法国人死亡;在法国人看来,再重复这样的人类灾难实在是不可思议。

……在大不列颠和美国,情形也差不多。

人们对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流血与损失念念不忘,既悲伤又恼怒。

——帕尔默《现代世界史》

(2)材料二反映了当时英法等国一种什么思潮?

为何出现这一思潮?

(4分)

材料三 张伯伦与达拉第接受了希特勒的条件,然后对捷克政府施加极大压力,要它屈服,即签署它自己的死亡证书。

在英国纵容下,法国宣告放弃所承担的保护捷克斯洛伐克的条约义务……张伯伦和达拉第各自回到国内,受到人们的欢呼。

张伯伦向国人报告说,他带来了“我们时代的和平。

——帕尔默《现代世界史》

(3)材料三所反映的历史事件与英法推行什么政策有关?

结合材料二、三和所学知识,分析其推行这一政策的原因。

指出这一政策导致的最终后果。

(6分)

(4)根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你能得出哪些历史启示?

(4分)

【解析】第

(1)问,第一小问直接从材料一中的信息归纳即可;第二小问从材料一中的信息可归纳为从试探变为无所顾忌;第三小问需联系所学知识,从对凡尔赛体系的冲击进行分析即可。

(2)问,第一小问从材料二中有效信息可归纳出和平主义思潮;第二小问从材料二中“第一次世界大战实在是个错误,根本没有带来任何好处”“人们对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流血与损失念念不忘,既悲伤又恼怒”等关键信息可归纳出答案。

第(3)问,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三中的信息,联系所学知识可知是绥靖政策。

第二小问从材料二中归纳出英法等国流行和平主义思潮;从材料二中“对德国(的制裁)过于苛刻了”等信息可归纳出一部分答案,然后通过分析绥靖政策的实质归纳出另一部分答案。

第三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

第(4)问应该首先从全部材料中总结经验教训,再结合现实谈谈对策和做法即可。

【答案】

(1)出兵莱茵非军事区,进军奥地利。

从试探变为无所顾忌。

打破凡尔赛体系对德国的约束。

(2)和平主义思潮。

许多人认为一战是个错误,带来重大伤亡,因而恐惧战争。

(3)绥靖政策。

英法等国流行和平主义思潮;认为一战后对德国的制裁过于苛刻;牺牲弱小国家利益以自保,并将德国侵略矛头引向苏联。

导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

(4)对侵略和扩张行为不能姑息纵容,也不能牺牲他国利益来保护自己;和平需要世界各国共同维护,要警惕历史重演。

5.(2014•山东卷•48)(10分)【历史—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下图为二战后不同时期德国局势示意图。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图(a) 1945年的德国   图(b) 1948年的德国

(1)分别说明图(a)、图(b)所示局势形成的主要原因。

(6分)

(2)概括指出图(b)所示局势的形成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4分)

【解析】本题以二战后不同时期德国局势示意图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对史料有效信息的阅读、提取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问要注意第一幅图的时间1945年。

根据二战中雅尔塔会议达成的协议,美、英、法、苏四大国在二战后对德国实行了分区占领。

第二幅图时间是1948年。

二战后美苏由于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差异开始冷战,后来美、英、法三国所占地区合并,成立联邦德国,在苏联占区成立民主德国。

(2)问,影响从造成德国分裂、加剧世界紧张、冷战加剧等角度概括。

【答案】

(1)图(a):

二战后,为根除德国法西斯主义,分割战后利益,根据雅尔塔会议的决定,英、法、美、苏对德国及其首都柏林实行分区占领。

图(b):

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意识形态的对抗日益尖锐,美、英、法合并占领区,与苏占区对峙。

(2)导致德国分裂;冷战加剧。

6.(2014•新课标全国卷Ⅱ•47)(15分)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军入侵缅甸,驻缅英军节节败退。

1942年2月,由精锐力量组成的中国远征军入缅,与日军作战。

在仁安羌作战中,中国远征军与敌浴血奋战,解救出被困英军,轰动英伦三岛。

英军在战局不利的情况下,放弃缅甸,向印度撤退,中国远征军掩护英军,并分别撤至印度和国内。

中国大后方重要的对外陆路通道滇缅公路被切断,滇西一度被日军占领。

1943年10月,中国远征军与盟军配合,反攻缅北和滇西。

在密支那战役中,中国军人组成敢死队,绕到敌军背后,与正面部队同时发动进攻,使敌人腹背受敌,溃败逃跑,日军指挥官绝望自杀。

中国远征军兵力总计达40余万人,伤亡接近20万人,以巨大的牺牲换取了最后的胜利。

——摘编自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

《中国抗日战争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远征军入缅前太平洋战场和中国战场的战略态势。

(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的军事意义和政治意义。

(9分)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远征军,考查学生解读史料与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1)问,根据时间1942年、材料信息“日军入侵缅甸,驻缅英军节节败退”,以及太平洋战争的情况概括太平洋战场的战略态势;根据此时中国处于抗战的战略相持阶段概括中国战场的态势。

(2)问,对远征军入缅作战的意义解答,注意两大角度:

“军事意义”“政治意义”。

军事意义要从中国远征军对盟军的贡献和对中国自身的影响分析;政治意义要从中国远征军对中国抗日战争和中国国际影响力方面分析。

【答案】

(1)日军大举进攻东南亚,美、英处于守势;国际反法西斯联盟已形成;中国抗日战争处于相持阶段。

(2)军事意义:

消灭了日军有生力量;保存了盟军反攻的实力;打通了中外国际交通线。

政治意义:

表现出中国军队的英勇善战;增强了民族自信心,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7.(2014•广东卷•3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