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届中学生古诗文阅读大赛三.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5592295 上传时间:2023-07-05 格式:DOCX 页数:36 大小:45.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九届中学生古诗文阅读大赛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第九届中学生古诗文阅读大赛三.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第九届中学生古诗文阅读大赛三.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第九届中学生古诗文阅读大赛三.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第九届中学生古诗文阅读大赛三.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第九届中学生古诗文阅读大赛三.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6页
第九届中学生古诗文阅读大赛三.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6页
第九届中学生古诗文阅读大赛三.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6页
第九届中学生古诗文阅读大赛三.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6页
第九届中学生古诗文阅读大赛三.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6页
第九届中学生古诗文阅读大赛三.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6页
第九届中学生古诗文阅读大赛三.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6页
第九届中学生古诗文阅读大赛三.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6页
第九届中学生古诗文阅读大赛三.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6页
第九届中学生古诗文阅读大赛三.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6页
第九届中学生古诗文阅读大赛三.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6页
第九届中学生古诗文阅读大赛三.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6页
第九届中学生古诗文阅读大赛三.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6页
第九届中学生古诗文阅读大赛三.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6页
第九届中学生古诗文阅读大赛三.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6页
亲,该文档总共3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九届中学生古诗文阅读大赛三.docx

《第九届中学生古诗文阅读大赛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九届中学生古诗文阅读大赛三.docx(3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九届中学生古诗文阅读大赛三.docx

第九届中学生古诗文阅读大赛三

2010第九届中学生古诗文阅读大赛

 

初中阅读70篇翻译及答案【三】(21-30)

21.★病痞

【原文】

 余病痞①且悸,谒医视之,曰:

“唯伏神②为宜③。

”明日,买诸市,烹而饵之,病加甚。

召医而尤④其故,医求观其滓,曰:

“吁!

尽老芋也,彼鬻药者欺子而获售。

子之懵也,而反尤于余,不以过乎?

”余戚然慙惭,忾然忧,推是类也以往,则世之以芋自售而病人者众矣,又谁辨焉!

                     

(选自唐·柳宗元《柳宗元集·卷十八·辨伏神文》)

【注释】①痞:

肚子里生的硬块。

 ②伏神:

中药名,外形似芋。

 ③宜:

合适。

④尤:

指责 ⑤病:

危害。

⑥诸:

之于。

【参考译文】

 我得了腹内郁结心悸反常的病,到医生那看病,说:

“只有茯苓适合治疗。

”第二天,到市场上买,煎好服下了,病加重。

叫来医生责问他缘故,医生要求观看药渣,看后说:

“唉!

全是老芋头啊,那卖药的欺骗你而将他的老芋头卖出。

你自己糊涂,却反而怪于我,不是过分吗?

”我忧愁惭愧,愤恨忧心,将这类事推而广之,那么世上像这样以芋头出售害人的人很多,又有谁来分辨呢!

【阅读训练】

 1.解释:

(1)谒:

请,拜访;    

(2)宜:

合适;    (3)诸:

之于;

(4)尤:

指责;        (5)鬻:

卖;      (6)病:

危害

2.翻译:

 彼鬻药者欺子而获售

译文:

那卖药的欺骗你而将他的老芋头卖出。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与“烹而饵之”中的“饵”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斗折蛇行(《小石潭记》)

    B.则直前诟虏帅失信。

(《指南录后序》)

    C.其一犬坐于前。

(《狼》)

    D.予分当引决。

(《指南录后序》)

答:

B(饵:

服;前:

走上前;均为名词作动词。

)(斗:

想北斗星;蛇:

像蛇;犬:

像狗一样;分(fèn):

按名分;均为名词作状语。

 4.从全文看,“鬻药者”得逞的原因是:

    买药者的无知(或:

“子之懵也”。

)·

 

22.★司马光勤学

【原文】

 司马光,宋哲宗时宰相,尝主编《资治通鉴》,为一时之名臣。

其幼时患记忆不若人,众兄弟既成诵而游息矣,独闭门不出,俟能讽诵乃已。

自言:

“用力多者收功远,乃终身不忘也。

”及长,遍览古籍,博闻强志,曰:

“书不可不成诵。

或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                            

(选自宋·朱熹《三朝名臣言行录》)

 

【参考译文】

司马光是宋哲宗时期的宰相,曾经主编《资治通鉴》,是当时的名臣。

他幼年时,担心自己记诵诗书以备应答的能力不如别人,大家在一起学习讨论,别的兄弟已经会背诵了,去玩耍休息了,他却独自苦读,一直到能够熟练地背诵为止。

他自己说:

“读书时下的力气多,收获就长远,他所精读和背诵过的书,就能终身不忘。

”时间长了,就读遍了古籍,见多识广,记忆牢固,他说:

“读书不能不背诵,在骑马走路的时候,在半夜睡不着觉的时候,吟咏读过的文章,想想它的意思,收获就多了!

【阅读训练】

1.解释:

(1)尝:

曾经;    

(2)为:

担任;    (3)若:

如;    (4)既:

已经;

(5)俟:

等到;    (6)已:

停止;    (7)及:

等到;  (8)或:

有时

2.翻译:

(1)用力多者收功远,乃终身不忘也。

译文:

(由于)读书时下的力气多,收获就长远,他所精读和背诵过的书,就能终身不忘。

(2)及长,遍览古籍,博闻强志

   译文:

等到他长大了,读遍了古代书籍,见多识广,记忆牢固。

3.司马光学习的特点是:

(用自己的话回答)

  答:

发奋苦读勤学,咏其文,思其义,于是所得多矣。

 

23.★昔有长者子

【原文】

昔有长者子①,入海取沉水②。

积有年载,方得一车,持来归家。

诣市卖之,以其贵故,卒无买者。

经历多日,不能得售。

心生疲厌,以为苦恼。

见人卖炭,时得速售。

便生念言。

不如烧之作炭,可得速售。

即烧为炭,诣市卖之,不得半车炭之价直。

世间愚人亦复如是。

(选自伽斯那《百喻经》)

【注释】 ① 长者子:

年长有声望之人的儿子。

② 沉水:

即沉香木,因木质坚硬,能沉于水,故名。

③ 售:

卖出去。

 ④ 直:

通“值”价值。

【文言知识】

释“诣” “诣”可解释为“前往”、“到……去”。

上文中“诣市卖之”,译为前去市场出卖它。

又,“诣官讼之”,意为前往官府将这事告状。

“诣”也可解释为“拜访”、“拜见”。

《桃花源记》: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句意为渔人到了郡府,去拜见太守,禀报了如此这般的情况。

【参考译文】

很久以前,有一位年长者的儿子,到海中打捞沉香这种木料。

过了一年,才打捞了一车,并把它运回家。

他把沉香木拿到市场上去卖,由于价格昂贵,一直没有人买。

过了许多天,他都没能卖出去,感到很疲劳厌烦,十分苦恼。

他看到卖木炭的,都很快地将木炭卖了出去,便想不如把沉香烧成木炭,这样就可以很快卖出去了。

于是就把沉香木烧成木炭,运到市场卖掉,只卖了不到半车木炭的价钱。

世间上的愚人也是这样。

【阅读训练】

 1.解释

(1)方:

才;    

(2)诣:

前往;    (3)以:

因为

(4)故:

原因;  (5)为:

成为;    (6)直:

同“值”,价值

 

2.翻译:

(1)即烧为炭,诣市卖之,不得半车炭之价直。

  译文:

他就把所有的沉香木烧成了炭,拉到市场上去卖,结果得到不到半车炭的价值。

(2)世间愚人亦复如是。

  译文:

世上的愚人也像这样。

 3.你从文中得到的启示是:

    做事不能急于求成,不能见异思迁,应有耐心和恒心。

 

24★岳飞二三事

【原文】

飞至孝,母留河北,遣人求访①,迎归。

母有痼疾,药饵必亲②。

母卒,水浆不入口者三日。

家无姬侍,吴玠素服飞,愿与交欢③,饰④名姝⑤遗之。

飞曰:

“主上宵旰⑥,岂大将安乐时?

”却不受,玠益敬服。

少豪饮,帝戒之曰:

“卿异时到河朔,乃可饮。

”遂绝不饮。

帝初为飞营第⑦,飞辞曰:

“敌未灭,何以家为?

”或问天下何时太平,飞曰:

“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

”                                   (选自《宋史·岳飞传》)

【注释】①求访:

寻找。

②药饵(ěr)必亲:

一定亲自给母亲喂药。

③交欢:

结友。

④饰:

打扮。

⑤名姝:

有名的女子。

⑥宵旰(gàn ):

宵衣旰食,即天不亮起床,天晚了才吃饭歇息,形容终日操劳国事,这里指皇上昼夜烦忧。

⑦营第:

建造住宅。

【参考译文】

岳飞特别孝顺,她的母亲留在黄河以北,他就派人去寻找他母亲,并且接了回来。

她的母亲有病,经久难愈,岳飞就一定要亲自给母亲喂药。

岳飞的母亲去世,岳飞三天不吃不喝。

家中没有婢女伺候,吴玠一向敬仰岳飞,愿意与他结为好友,将奴婢打扮成美女送给他。

岳飞说:

“主上终日为国事操劳,怎能是臣子贪图享乐之时?

”岳飞没有接受,将美女送回。

吴阶就更加的敬仰飞了。

岳飞嗜酒,皇帝告诫他:

“你等到了河朔,才可以这样酗酒。

”于是从此不再饮酒。

皇帝曾经想要给飞建造一个住宅,岳飞推辞道:

“敌人尚未被消灭,怎能能够建立自己的家呢?

” 有人问:

“天下何时才会太平?

”岳飞说:

“文官不爱财,武将不怕死,天下就太平了。

【阅读训练】

1.解释

(1)至:

极,很;     

(2)遣:

派遣;      (3)素:

一向,向来

(4)遗:

赠送;       (5)绝:

戒绝;      (6)惜:

吝惜

2.翻译:

 敌未灭,何以家为?

 译文:

敌人尚未被消灭,怎能能够建立自己的家呢?

3.从文中可以看出岳飞是个什么样的人?

 答:

孝敬、自律、知错就改、以天下为己任

 

25.★和尚敬茶

【原文】

 灵隐寺僧某,以茶得名,铛臼皆精。

然所蓄茶有数等,恒视客之贵贱以为烹献;其最上者,非贵客及知味者,不一奉也。

一日,有贵官至,僧伏谒甚恭,出佳茶,手自烹进,冀得称誉。

贵官默然。

僧惑甚,又以最上一等烹而进之。

饮已将尽,并无赞语。

僧急不能待,鞠躬曰:

“茶何如?

”贵官执盏一拱曰:

“甚热。

(选自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卷六·鸽异》)

【参考译文】

 灵隐寺的某个和尚,凭借烹煮茶而得名,对烹茶的工具都精通。

这样以后他储蓄的茶有几种,经常看客人的贵贱来烹茶进献给他;那些最上等的茶叶不是高贵的客人以及知心朋友,不会全部拿出来。

一天,有高官到来,那个和尚恭敬地拜见,拿出好茶,和尚亲自动手烹煮进献给高官希望得到他的称攒,高官默不作声的样子。

和尚感到很困惑,又用最上等的茶叶烹煮进献给他。

高官已经喝完了,并没有称攒。

和尚着急的不能在等待,鞠躬问道:

“茶怎么样?

”高官拿着茶杯手一抬说:

“茶太热。

【阅读训练】

 1.解释:

(1)以:

凭借,因为;    

(2)及:

以及;    (3)进:

进献;    (4)待:

等待

 2.对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然所蓄茶有数等                 蓄:

含蓄

    B.一日,有贵官至,僧伏谒甚恭     恭:

通“躬”

    C.僧惑甚,又以最上一等烹而进之   惑:

迷惑不解

    D.贵官执盏一拱曰:

“甚热。

”       热:

热情

答:

C(A储蓄;B恭敬;D水的温度高,与“冷”相对。

 3.翻译:

 

(1)其最上者,非贵客及知味者,不一奉也。

  那些最上等的茶叶,不是高贵的客人以及知心朋友,(僧人)不会全部拿出来。

 

(2)手自烹进,冀得称誉。

  僧人亲自动手烹煮进献给(贵官),希望得到(他的)称赞。

4.概括文中僧人的性格:

    趋炎附势,攀附权贵,奉承拍马。

5.文末僧人听了贵官的话后的心情应是(  )

    A.愉快、满意            B.厌恶、不满

    C.失望、沮丧            D.仇恨、恼怒

答:

C

 

26.★★造酒忘米

【原文】

 一人问造酒之法于①酒家。

酒家曰:

“一斗米,一两曲②,加二斗水,相参③和,酿七日,便成酒。

”其人善忘,归而用水二斗,曲一两,相参和,七日而尝之,犹④水也,乃往诮⑤酒家,谓不传与真法。

酒家曰:

“尔第⑥不循⑦我法耳。

”其人曰:

“我循尔法,用二斗水,一两曲。

”酒家曰:

“可有米么?

”其人俯首思曰:

“是我忘记下⑧米!

 噫!

并⑨酒之本而忘之,欲求酒,及于⑩不得酒,而反怒怨教之者之非也。

世之学者,忘本逐末,而学不成,何异于是11!

                  

(选自明·江盈科《江盈科集》)

【注释】①于:

向,从。

②曲:

酒曲,酒母,酿酒所用的发酵剂。

③参:

通“掺”。

④犹:

还,还是。

⑤诮(qiào):

责备,讽刺。

⑥第:

只是,一定。

⑦循:

按照,遵循。

⑧下:

状语做动词,放下,放进。

⑨并:

连。

⑩于:

在。

11何异于是:

跟这个人相比有什么区别。

【参考译文】

  有一人向一家做酒的人家请教酿酒的方法。

酒家告诉他:

“一斗的米,加上一两酒引(酒药子),再加上二斗的水,三样相互掺和,这样过了七天,就变成酒了。

” 然而这个人容易忘记,回家后用了二斗水,一两酒引,这样掺和起来做酒了。

过了七天后尝一尝,还跟水差不多,于是就跑过去责怪酒家,说人家不教他真正的酿酒之法,酒家说:

“你一定没有按照我说的方法去做呀。

”这个人说:

“我是按照你说的做的:

用二斗水,一两酒引子。

”酒家问他:

“米放了没有?

”他低下头想了想说“是我忘记放米了!

  哎!

连酒最基本的东西都忘了,想要自己酿酒却酿不出酒,反而生气怨恨教他方法的人的不好。

当今世上的不少求学的人,忘记去打基础,而想着一步登天,结果什么也学不到,跟这个人有什么区别?

【阅读训练】

   1.解释

  

(1)于:

向,从。

   

(2)犹:

还,还是。

   (3)往:

前去。

   (4)尔:

    2.翻译:

    

(1)谓不传与真法。

    译文:

(他)说人家不教他真正的酿酒之法。

    

(2)何异于是!

    译文:

和这个人相比有什么区别!

    3.文中隐含的一个成语是:

舍本逐末,意思是:

比喻做事不从根本上着手,只是在细枝末节上用功。

    4.本文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做任何事都应抓住根本,这样才能有的放矢。

(做事应细心,多反思自我,少埋怨他人。

 

27.★★尊师

【原文】

    学者①师达②而有材,吾未知其不为圣人。

圣人之所在,则天下理③焉。

在右则右重,在左则左重④,是故古之圣王未有不尊师者也。

尊师则不论其贵贱贫富矣。

若此则名号显矣,德行彰矣。

故师之教也,不争⑤轻重尊卑贫富,而争於道。

其人苟可,其事无不可。

所求尽得,所欲尽成,此生於得圣人。

圣人生於疾学。

不疾⑥学而能为魁士名人者,未之尝有也。

(选自《吕氏春秋·卷四·劝学》)

【注释】①学者:

从事学习的人。

②达:

知识通达。

③理:

治理,整治。

④左、右:

泛指所有地方。

⑤争:

争着,力求获得或达到,这里可译成计较或看重。

⑥疾:

急速,迅猛,敏捷,这里可译为努力。

【参考译文】

    从师学习的人,如果他的老师通达而自己又有才能,我没听说过这样的人不成为圣人的。

只要有圣人在,天下就太平安定了。

圣人在这个地方,这个地方就受到尊重,圣人在那个地方,那个地方就受到尊重,因此古代的圣王没有不尊重老师的。

尊重老师就不会计较他们的贵践、贫富了。

象这样,名号就显达了,德行就彰明了。

所以老师施行教诲的时候,也不计较学生的轻重、尊卑、贫富,而看重他们是否能接受理义。

他们倘若能够接受理义,对他们的教诲就会无不合宜。

所追求的完全都能得到,所希望的完全都能实现,这种情况在得到圣人之后才会发生。

圣人是在努力学习中产生的,不努力学习而能成为贤士名人的,未曾有过。

【阅读训练】

    1.解释:

(1)材:

同“才”,才能。

     

(2)为:

成为。

    (3)是故:

因此,所以。

      

(4)教:

教导,教诲。

        (5)苟:

如果

    2.翻译:

    不疾学而能为魁士名人者,未之尝有也。

    译文:

不努力学习而能成为贤士名人的,未曾有过。

    3.从上文的论述看,作者认为应该怎样做才能成为圣人呢?

    拜通达而又才能的人做老师,不计较他们的出身贵贱、贫富,努力跟从他们学习,接受理义。

 

28.★★刘备纳贤

【原文】

初,涿郡刘备,中山靖王之后也。

少孤贫,与母以贩履为业,长七尺五寸,垂手下膝,顾自见其耳;有大志、少语言,喜怒不形于色。

尝与公孙瓒同师事卢植,由是往依瓒。

瓒使备与田楷徇青州有功,因以为平原相。

备少与河东关羽、涿郡张飞相友善,备与二人寝则同床,恩若兄弟,而稠人广坐,侍立终日,随备周旋,不避艰险。

常山赵云为本郡将吏兵诣公孙瓒,刘备见而奇之,深加接纳,云遂从备至平原,为备主骑兵。

(选自宋·司马光《资治通鉴》)

【注释】见书,略(下同)

【参考译文】

  当初,涿郡人刘备是西汉中山靖王刘胜的后裔(判断句)。

幼年丧父十分的贫穷,与母亲一起以靠贩卖草鞋作为职业,刘备身高七尺五寸,垂下手时超过了膝盖,回头(可以)看到自己的耳朵;他胸怀大志,很少说话(倒装句),喜悦愤怒不轻易在脸上表现出来(倒装句)。

他因曾经与公孙瓒一起在卢植门下拜师学习,因此前往投靠公孙瓒。

公孙瓒派刘备和田楷夺取青州,他们立下了战功,于是把他们立为平原县相。

刘备年轻时与河东人关羽、涿郡人张飞交情深厚,他与这两人睡在同一张床上,像亲兄弟一样友爱,但是在大庭广众之中,关羽和张飞整日站在刘备身边侍卫。

他们跟随刘备一起与敌人周旋,不逃避艰难险阻。

常山人赵云率领本郡的队伍前去拜访公孙瓒,刘备见到赵云后,以赵云的胆识为奇,十分用心去交结。

赵云于是就随刘备到平原,为他统领骑兵。

【阅读训练】

1.解释:

(1)初:

当初     

(2)少:

小时候      (3)下:

向下超过 

(4)形:

表露     (5)尝:

曾经        (6)师:

从师

    2.翻译(翻译句即原文划线句,翻译见“参考译文”,下同)

3.上文写到刘备“长七尺五寸,垂手下膝,顾自见其耳”,作者写刘备的这种长相是为了说明什么?

 答:

为了说明刘备有帝王之相。

 

29.★★求不死之药

【原文】 

初,燕人宋毋忌、羡门子高之徒称有仙道、形解销化之术,燕、齐迂怪之士皆争传习之。

自齐威王、宣王、燕昭王皆信其言,使人入海求蓬莱、方丈、瀛洲,云此三神山在勃海中,去人不远。

患且至,则风引船去。

尝有至者,诸仙人及不死之药皆在焉。

乃始皇至海上,诸方士齐人徐等争上书言之,请得斋戒与童男女求之。

于是遣徐发童男女数千人入海求之。

船交海中,皆以风为解,曰:

“未能至,望见之焉。

”   

(选自宋·司马光《资治通鉴》)

【参考译文】

当初,燕国人宋毋忌、羡门子高一类人声称世上有一种成仙之道、人老死后尸解骨化升天的法术,燕国、齐国的迂腐、怪异之士都争相传授和学习。

从齐威王、宣王到燕昭王都相信他们的话,派人到海上寻求蓬莱、方丈、瀛洲三座神山,据说这三仙山在渤海之中,距离人间并不遥远。

只是凡人将要到达,凡就把船吹走了。

不过也曾有人到过这三山,看见各位神仙和长生不死的药均在那里。

待到始皇帝出游海滨时,通晓神仙方术的人如故齐国人徐等纷纷争着上书谈这些事,请求准许斋戒清心洁身素食后率领童男童女往海上寻求神山。

始皇于是派遣徐征发数千名童男女入海求仙。

但是,船行海上后却均因风势不顺而返航。

不过他们仍然说:

“虽没能到达仙山,可是已经望见了。

” 

【阅读训练】

1.解释:

(1)之徒:

一伙人 

(2)其:

指代燕人宋毋忌、羡门子高之徒(3)使:

(4)去:

距离     (5)且:

将,将要        (6)及:

等到

    3.你认为作者司马光通过上文的描述要给统治者提供怎样的教训?

 

 答:

提醒统治者世上是没有不死之药的,也没有什么成仙之道,这些都是方士骗人的,不能相信。

 

30.★★僧寺夜读

【原文】

王冕者,诸暨

(1)人。

七八岁时,父命牧

(2)牛陇上,窃(3)入学舍,听诸(4)生诵书;听已,辄(5)默记。

暮归,忘其牛,或牵牛来责蹊(6)。

父怒挞(7)之。

已而复如初。

母曰:

“儿痴(8)如此(9),曷(10)不听其所为?

”冕因去(11),依僧寺以居。

夜潜(12)出,坐佛膝上,执策(13)映长明灯(14)读之,琅琅达旦(15)。

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16);冕小儿,恬(17)若不见。

安阳(18)韩性闻而异之,录为弟子,学遂为通儒。

性卒,门人事冕如事性。

时冕父已卒,即迎母入越城就养.久之,母思还故里,冕买白牛架母车,自被古冠服随车后。

乡里儿竟遮道讪笑,冕亦笑。

                                                   (选自明·宋濂《王冕传》)

【注释】

(1)诸暨:

县名,今属浙江省

(2)牧:

放牧牲畜(3)窃:

偷偷地(4)诸:

许多(5)辄:

总是(常常)、就(6) 蹊田:

践踏田地,指踩坏了庄稼(7)挞:

用鞭子、棍子等打人(8) 痴:

此指入迷(9)如此:

这样(10)曷:

通“何”,为什么 听:

听任(11)去:

离开(12)潜:

暗暗地、悄悄地走(13)执策:

策通“册”,拿着书(14)长明灯:

佛像前昼夜不熄的灯(15)达旦:

到早晨,到天亮(16)狞恶可怖:

狰狞凶恶,令人害怕(17)恬:

安静的样子(18)安阳:

古地名,今河南境内(19) 曰:

说,回答

【参考译文】

王冕是诸暨县人。

七八岁时,父亲叫他在田埂上放牛,他偷偷地跑进学堂,去听学生念书。

听完以后,总是默默地记住。

傍晚回家,他把放牧的牛都忘记了。

有人牵着王冕家的牛,来王冕家,责怪无人看管的牛践踏了他家的田地,王冕的父亲大怒,打了王冕一顿。

过后,他仍是这样。

他的母亲说:

“这孩子想读书这样入迷,何不由着他呢?

”王冕从此以后就地离开家,寄住在寺庙里。

一到夜里,他就偷偷地走出来,坐在佛像的膝盖上,手里拿着书就着佛像前长明灯的灯光诵读,书声琅琅一直读到天亮。

佛像多是泥塑的,一个个面目狰狞凶恶,令人害怕。

王冕虽是小孩,却神色安然,好像没有看见似的。

安阳的韩信听说,觉得他与众不同,将他收作学生,学成了博学多通的儒生.韩信死了以后,韩信的门人对待王冕像对待韩信一样。

当时王冕的父亲已经去世了,于是王冕把自己的母亲迎接到越城抚养。

时间长了,母亲想要归还老家,王冕就买牛来架母亲的车,自己亲自穿着古代的衣服跟在车后。

乡里的孩子都聚集在道两旁笑,王冕自己也笑 。

【阅读训练】

1.解释:

(1)窃:

偷偷地    

(2)亡:

丢失      (3)或:

有人      (4)挞:

打 

3.你认为王冕是个怎样的人?

从王冕的故事中你的到了什么启示?

  答:

王冕勤奋好学,有孝顺父母。

 启示:

略(我们青少年要珍惜青春年华;发奋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为将来报效祖国奠定坚实的基础)。

2010第九届中学生古诗文阅读大赛

初中阅读70篇翻译及答案【四】(31-40)

31★★炳烛而学

【原文】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

“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

”师旷曰:

“何不炳烛乎?

”平公曰:

“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师旷曰:

“盲臣安敢戏其君?

臣闻之:

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平公曰:

“善哉!

(选自西汉·刘向《说苑·卷三·建本》)

【注释】

(1)晋平公:

春秋时晋国的国君。

(2)欲:

想要。

(3)暮:

晚。

(4)何:

为什么。

炳烛:

点燃蜡烛照明。

炳,<动词>点燃。

乎:

呢。

(5)安有:

哪有。

为人臣:

做臣子的。

戏:

戏弄。

(6)盲臣:

师旷是盲人,故自称是“盲臣”。

安敢:

怎敢。

(7)好:

喜欢,喜好。

(8)阳:

阳光。

(9)壮:

壮年,古人三十岁以上为壮年。

(10)炳烛之明:

点燃蜡烛照明。

(11)孰与昧行乎:

比摸黑走路哪个好呢?

昧行:

在黑暗中行走。

(12)善哉:

好啊。

 (13) 师旷:

名旷,因为他是盲音乐师,世称"师旷"。

【参考译文】

  晋平公问师旷说,“我年近七十想要学习,恐怕已经晚了!

” 师旷说:

“为什么不炳烛而学?

”平公说:

“哪有做臣子的戏弄他的君王的呢?

”师旷说;“我怎敢戏弄我的君主呢!

我听说过:

年少时喜欢学习,就像是太阳刚刚出来时的阳光;壮年时喜欢学习,就像是正午时的光芒,老年时喜欢学习,就像是点燃蜡烛照明一样。

点燃蜡烛照明和摸黑走路比哪个更好呢?

”   平公说:

“说得好啊!

【阅读训练】

1.解释:

①暮:

晚,为时已晚   ②何:

为什么   ③少:

年轻时    ④阳:

阳光

2.翻译(翻译句即原文划线句,翻译见“参考译文”,下同)

3.上文中晋平公和师旷谈论的主题是             ,文中“何不炳烛”所蕴涵的比喻意义是                                   。

 答:

学习的重要性   暮年学习如炳烛之明,要胜过在黑暗中摸索前行

 

32★★赵广拒画

【原文】

  赵广,合肥人,本李伯时家小史。

伯时作画,每使侍左右,久之遂善画,尤工作马,几能乱真。

建炎中陷贼。

贼闻其善画,使图所掳妇人。

广毅然辞以实不能画。

胁以白刃,不从,遂断右手拇指遣去。

而广平生实用左手。

乱定,惟画观音大士而已。

又数年,乃死。

今士大夫的藏件时观音,多广笔也。

                         (选自宋·陆游《老学庵笔记》)

【注释】①选自《老学庵笔记》。

陆游,字务观,号放翁,南宋大诗人。

②本李伯时家小史:

本来是李伯时家的小书童。

李伯时,北宋名画家。

③每使侍左右:

经常让(赵广)在旁边侍侯。

每,常。

④遂:

就,于是。

之:

凑音节不译。

善:

善于,擅长。

⑤尤:

尤其,特别。

工:

善于,擅长。

⑥几能乱真:

差不多能和李伯时的真迹相混。

几,几乎,差不多。

乱真,模仿得很像,使人不辨真假。

⑦建炎:

南宋高宗的年号。

陷贼:

落入敌人之手。

贼,这里指金兵。

⑧闻:

听说。

使图所掳妇人:

让他画抢来的妇女。

使:

命令。

 图,画。

掳,抢走。

⑨辞:

推辞,拒绝。

⑩胁:

威胁。

白刃:

快刀。

遣:

打发。

去︰离开⑾实:

其实,本来 ⑿乱定:

局势平定 ⒀又数年:

又过了几年 ⒁乃:

于是,就 ⒂士大夫:

有地位的知识分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