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18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学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5593176 上传时间:2023-07-05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69.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统编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18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学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统编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18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学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统编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18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学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统编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18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学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统编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18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学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统编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18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学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统编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18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学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统编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18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学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统编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18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学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统编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18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学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统编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18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学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统编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18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学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统编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18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学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统编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18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学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统编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18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学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统编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18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学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统编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18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学案.docx

《统编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18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统编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18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学案.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统编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18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学案.docx

统编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18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学案

统编人教2019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18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学案

高一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学案

 

课题: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课型:

新授课

一、课程标准

认识列强侵略中国的社会影响,概述晚清时期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实际,理解其性质和意义,认识社会各阶级为挽救危局所作的努力及存在的局限性。

二、自我诊断(预习)

(一)挽救民族危亡

①面临民族危亡,晚晴读书人逐渐认识到,唯有才能救亡图存。

背景②康有为的两本书,奠定了维新派的理论基础。

③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组织了,拉开了维新运动的序幕。

戊戌维新运动

名词解释:

“百日维新”

“戊戌六君子”

结果:

失败。

除得以保留外,均被废止。

①势力强大。

失败原因②维新派缺乏,没有。

③把希望寄托于没有实权的。

意义:

①推动了

②一定程度上冲击了

时间:

背景:

①签订后,列强掀起,民族危机日益加剧。

②西方洋教势力在中国引发了一系列冲突,特别是进一步刺激了山东民众。

口号:

范围:

性质:

过程:

慈禧太后采用先企图加以后的方法。

结果:

在,义和团运动失败。

①义和团运动具有的倾向,也存在明显的排外行为。

评价②由于农民阶级的,无法阻止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③展现了的精神,使列强认识到任何国家“”

(二)民族危机的加深

直接原因:

因义和团运动而起。

①进犯北京:

英国海军中将率军进发北京,在遭到义和团和清军反抗。

②京津失陷

过程③慈禧出逃:

慈禧和,逃到,途中发布,指定和列强议和。

④北京城遭到洗劫,趁机侵占中国东北。

⑤“东南”,严重动摇清政府统治根基。

内容概括:

结果:

失败。

被迫与个国签订

影响:

①是中国近代史上

的不平等条约。

②巨额赔款

③外国军队驻扎与中国战略要地。

④在北京设立的,实际上成为。

⑤标志着中国。

请思考:

1、近代的侵华战争---屈辱史

时间

条约

主要影响

鸦片战争

第二次鸦片战争

甲午中日战争

中法战争

八国联军侵华

2、比较太平天国运动与义和团运动(背景、性质、结果、失败原因)

三、合作探究(重难点)

1.历史图片往往能真实地折射大量的历史信息,以图说史是基本的历史学习方法之一。

阅读下列图片,回答问题:

请回答:

(1)图一、图二所反映的历史事件分别与哪些侵华战争有关?

当时,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外侵略扩张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2)图三所反映的历史事件中,有一场著名的海战,其中壮烈殉国的致远舰管带是谁?

此次战争后中日签订了一份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条约中开放的通商口岸中涉及江苏的城市是哪个?

该条约中最能体现此时西方国家对外侵略扩张需求的内容是什么?

(3)图四所反映的现象最有可能出现在哪次战争、哪个条约签订之后?

(4)由上述图片串起中国近代历史进程,在这一过程中,中国社会性质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四、巩固练习

1、李鸿章对与列强签订的条约认识经历了四个阶段,即19世纪60年代以前的金帛议和,羁縻怀柔;19世纪70年代的羁縻勿绝,恪守条约;19世纪80年代的援例订约,追求平等;19世纪90年代及以后的放弃宗藩,谨守约章。

这些变化说明李鸿章

A.始终没有接受西方政治思想B.大国中心外交观念逐步削弱

C.未尽到外交家应尽之责D.由保卫主权转向了卖国

2、在近代中国,列强获得下列侵略权益的先后顺序是

①协定关税 ②领事裁判权  ③划定东交民巷为“使馆”界  ④在通商口岸设立工厂

A.①③④②B.①②④③C.①④②③D.②①③④

3、下表是同学们在学习了“近代前期中国人民反侵略、求民主的斗争”之后的一个小结。

你从中提取的正确信息是

时期

领导阶级

斗争纲领或指导思想

重大斗争

19世纪中期

农民阶级

平均主义

太平天国运动

19世纪末

资产阶级

兴民权、君主立宪

维新变法运动

19世纪末20世纪初

农民阶级

扶清灭洋

义和团运动

20世纪初

资产阶级

三民主义

辛亥革命

A.两大阶级的斗争目标趋向一致B.始终以民主自由思想为指导

C.世纪之交出现了救亡图存的高潮D.经历了由反侵略到求民主的转变

4、《庚子西狩丛谈》记述:

“先是直境义和团纷起,群信为天神下降。

盖民间感于历来国耻,及各处教堂教士之蛮横,排外之心甚热,亟愿台心并力以一雪其夙愤,以故邑中有识士绅,亦洋洋乐道其事。

”在此作者强调的是(  )

A.义和团发展壮大的社会基础

B.统治危机加深促进了民族民主意识觉醒

C.义和团扶清灭洋的时代局限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与义和团运动的关联

5、1900年6月,英美帝国主义与清南方各省督抚达成“东南互保”协议。

清室向|十一国宣战后,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两广总督李鸿章和闽浙总督许应骥、四川总督奎俊、铁路大臣盛宣怀、山东巡抚袁世凯,即和各参战国达成协}义,称东南互保。

他们称皇室诏令是义和谢胁持下的“矫诏、乱命”,在东南各省违抗支持义和团的命令。

这一现象共同说明(  )

A.中央失去对地方有效控制

B.国家权力出现“外(地方)重内(中央)轻”格局

C.国家权力呈现“内(中央)外(地方)皆轻”格局

D.地方督抚与外国侵略者日益勾结

6、据记载,在义和团运动时期,外国人被称为“大毛子”,一律杀无赦。

中国人如信奉天主教、基督教,通被称为“二毛子”;其他通洋学、懂洋语以至用洋货者,被称“三毛子”以至“十毛子”等,轻则被殴辱抢劫,重则可能有杀身之祸。

我们对这段记载的正确认识应该是(  )

A.不符合史实,有杜撰嫌疑

B.列强掀起瓜分狂潮必然导致极端排外

C.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可能造成过分仇洋、盲目排外

D.是地主阶级在诬蔑诽谤

五、课后重点问题总结

1、戊戌变法的影响?

失败的原因?

2、《辛丑条约》的内容及影响?

六、知识链接

1、百日维新的内容

2、东南互保

1900年6月,英美帝国主义与清南方各省督抚达成“东南互保”协议。

义和团运动兴起后,英国深恐波及属其势力范围的长江流域,便策动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等与列强合作,经买办官僚盛宣怀从中牵线策划,由上海道台余联沅出面,与各国驻沪领事商定《东南保护约款》和《保护上海城厢内外章程》,规定上海租界归各国共同保护,长江及苏杭内地均归各省督抚保护。

清室向十一国宣战后,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两广总督李鸿章和闽浙总督许应骙、四川总督奎俊、铁路大臣盛宣怀、山东巡抚袁世凯,即和各参战国达成协议,称东南互保。

他们称皇室诏令是义和团胁持下的“矫诏、乱命”,在东南各省违抗支持义和团的命令。

此举使得清廷颜面扫地,革命势力得到发展。

答案:

BBCABC

(1)图一:

鸦片战争,图二:

第二次鸦片战争;目的:

商品输出(或倾销商品、掠夺原料、打开市场)。

(2)管带:

邓世昌;通商口岸:

苏州;内容:

允许日本在华通商口岸投资设厂。

(3)战争: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条约:

《辛丑条约》。

(4)变化:

逐步地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二、中外历史纲要上册论述题

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以革命范式与现代化范式来说,前者注重革命,固然遮蔽了历史的其他一些层面及主题,在评价上也存在偏颇,但它所叙述的历史无疑是真实的,是不容否认的,革命确乎是中国近代历史的一个主题。

现代化范式固然可补革命范式之不足,但它实质上也是“西方中心论“的翻版,是挑战一回应范式的具体化。

以之取代或否定革命范式,同样也是不可取的,无法反映和揭示近代中国真实的历史。

事实上,革命与现代化这两个范式在很大程度是可以互为补充,不相排斥的。

——摘编自崔志海《晚清史研究百年回眸与反思》

评析材料中的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得出结论。

(要求:

观点明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答案】观点:

材料认为“革命与现代化这两个范式在很大程度是可以互为补充,不相排斥的”。

此观点正确。

评析:

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民为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掀起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

革命是中国近代历史的一个主题。

但是,近代史上,除了革命这条主线以外,为实现国家的富强,先进的中国人也进行了不懈奋斗,从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社会各阶层对国家现代化进行了不懈追求,革命史观无法概括中国近代史的全部。

结论:

在近代中国历史上,革命是中国走向现代化的一个路径、一个前提。

只有通过革命,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和压迫,中国的现代化才有实现之可能。

(材料中的其它观点如“革命确乎是中国近代历史的一个主题”、“现代化范式固然可补革命范式之不足”、现代化范式实质上也是“西方中心论”的翻版等。

【解析】

【详解】

首先,根据“事实上,革命与现代化这两个范式在很大程度是可以互为补充,不相排斥的”概括出材料观点:

材料认为“革命与现代化这两个范式在很大程度是可以互为补充,不相排斥的”。

然后,亮明自己的态度:

此观点正确。

然后,结合所学中国近代史的知识,进行评析,可从太平天国运动、辛亥革命等说明通过革命实现国家独立是中国近代历史的一个主题,从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社会各阶层对国家现代化进行了不懈追求说明实现国家的富强是中国近代史的重要内容。

最后得出结论:

在近代历史的中国,只有通过革命,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和压迫,实现国家独立,中国的现代化才可能实现。

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由历史事实平心客观地看,中国政治,实在一向是偏重于法治的,即制度化的,而西方近代政治,则比较偏重在人治,在事实化。

……我们的传统政治,往往一个制度经历几百年老不变,这当然只说是法治,是制度化。

法治之下,人才就受束缚了。

但尚法并非即算是专制,而中国历史上平地拔出的人愈后愈多,而自由展布之才,却愈后愈少了。

此后的我们,如果不能把这种传统积习束缚人的繁文琐法解放开,政治亦就很难有表现。

——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材料中的观点。

(可支持、否定或修改该观点;要求:

持论有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

【答案】评分标准态度清晰、准确、符合题意,论述,结论(或给在卷面整洁上)。

示例一:

我不赞同,我的观点是中国传统政治一向重视人治,与西方重法治有所不同。

论述:

在二千多年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封建社会中,君主的权力至高无上,整个官僚机制的运转服务于君主,从汉武帝的内外朝制度、宋代二府三司制度到明代的内阁制度清朝的军机处,都是君主专制不断加强的表现中国传统政治中人治色彩、权力过度集中不断加强,到封建社会后期官僚体制不断僵化,思想控制日益强化,束缚了人才,阻碍了整个社会的发展,逐渐落后于西方。

西方社会中有法治的传统,罗马共和国时期的《十二铜表法》即是成文法的开端,从公民法到万民法,到公元6世纪,罗马法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体系。

尽管古罗马法律具有阶级性,维护奴隶主贵族利益,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等法律观念以及相关的法律程序对近代资产阶级反封建和法律的制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综上,我认为中国传统社会重人治、而西方社会有法治观念的存在。

示例二:

我赞同,制度化的中国传统政治束缚了人才的自由发展。

论述:

隋唐创立科举制度,为历代所传承,为庶族地主和平民入仕提供了重要途径,为传统社会的基层流动提供了可能性。

但明清时期采用八股取土,科举考试的内容局限于四书五经,僵化的科举取士束缚了人才的思想,不利于知识分子的全面发展。

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儒学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对于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稳定社会秩序以及传统文化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但成为正统思想的儒家学说的“三纲五常”被用于维护封建等级秩序,宋明以后阻碍的思想进步,禁锢了人才。

综上,政治制度应随着社会的发展和需要不断进行变革,否则会阻碍社会的进步。

示例三:

我认为传统政治制度对社会发展具有双重作用。

论述:

角度1:

可从封建社会前后期论述分别论述其积极和消极作用角度2:

可从传统制度对后世、对西方的影响论述其积极性

示例四:

我认为中国传统政治制度有其合理之处

【解析】

【详解】

本题属于开放型试题,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依据材料的观点进行评述。

比如同意“制度化的中国传统政治束缚了人才的自由发展”的观点的可以从科举制度创立与发展以及儒学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等分析回答。

对于材料“传统政治,往往一个制度经历几百年老不变,这当然只说是法治,是制度化”持不同意观点的可以结合所学从中国古代的君主专制制度体现出人治思想以及西方罗马法倡导的法律理念等分析回答。

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古代及近代的孔子形象的变化。

古代

近代

春秋战国

汉唐

宋至明清

维新运动

太平天国、新文化运动

袁世凯、蒋介石时期。

圣化:

被称赞为“天纵之将圣”矮化:

被嘲笑为“若丧家之犬”

正统化及神化:

司马迁誉孔子为“素王”;唐代被封为“文宣王”

僵化:

成为一位只会“以天理,灭人欲”的政治说教者;被誉为“万世师表”

维新化:

康有为把孔子塑造为维新运动的祖师;被后人称为“穿西装的孔子”

丑化或妖魔化:

太平天国将儒家经典称为“妖书”,对孔子“焚书毁像”;新化运动时“打倒孔家店”,吴虞痛骂孔子为“盗丘”

圣化:

袁世凯和蒋介石曾一度复兴孔子“圣人”地位,复兴“尊孔”和儒家伦理道德。

 

——摘编自张荣明《孔子在中国与世界历史上的十种形象》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历史知识,对表中的内容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予以说明(要求:

观点具体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楚。

【答案】示例1:

看法。

孔子由人变成了统治者需要的工具。

说明:

春秋战国时期,孔子无论是被“圣化”还是被“矮化”,均说明孔子既非“圣人”也非“庸人”,都是对孔子作为一个“凡人”优劣的评定;以后的孔子不再是“人”,而是封建统治伦理道德代表性“符号”。

因而无论是孔子形象的“正统化”“神化”还是“僵化”,都是封建统治时代需要的产物;近代人们出于维护和反对封建统治的需要,对孔子形象进行“丑化”“妖魔化”和“圣化”,反映了近代社会转型的文化冲突与政治斗争。

总之,后世孔子既成为了一定时代需要的工具,也成为一定时代政治斗争的对象。

示例2:

看法:

孔子形象的变化反映了社会价值观的时代变迁。

说明: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处于旧价值观崩溃而新价值观有待于形成之中,对孔子“圣化”与“矮化”并存,说明儒学价值观并没有成为主导;汉唐时期,儒学被奉为官学,儒家价值观日益成为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孔子形象随着儒家价值观主流地位的确立和巩固而被正统化和神化;宋代到明清,随着社会的发展,儒家价值观不仅没有进一步走向开放,反而更加趋于保守,从而使孔子形象走向“僵化”;在向近代社会转型的过程中,封建统治思想与反封建的进步思想冲击激烈,儒家价值观与社会新价值观也处于激烈冲突中,孔子形象就出现了“丑化”“妖魔化”与“圣化”交错并存现象。

总之,孔子形象的变化是不同时代社会价值观变化的反映。

(“示例”仅供阅卷参考,不作为唯一标准答案。

【解析】

【详解】

根据表格中不同时期将孔子“圣化”“正统化及神化”“矮化”“维新化”“丑化或妖魔化”等,可以得出观点,孔子由人变成了统治者需要的工具。

说明:

结合表格信息,从春秋战国时期对孔子的评价可以看出,这一时期都是对孔子作为一个“凡人”优劣的评定;春秋战国以后对孔子的评价已经剥离了孔子的人性,此时的孔子不再是“人”,而是封建统治伦理道德代表性“符号”。

因而无论是孔子形象的“正统化”“神化”还是“僵化”,都是封建统治时代需要的产物;结合近代中国社会的变化,可以看出,近代人们出于维护和反对封建统治的需要,对孔子形象进行“丑化”“妖魔化”和“圣化”,反映了近代社会转型的文化冲突与政治斗争。

最后对论证过程进行总结升华,得出结论,即后世孔子既成为了一定时代需要的工具,也成为一定时代政治斗争的对象。

5.先进对古老

陈旭麓先生的《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在谈及鸦片战争时指出:

“这场战争……不仅是英国对中国的胜利,而且是先进的西方对古老东方的最后胜利”。

请说明鸦片战争时,相对于东方的“古老”,西方的“先进”有何体现?

【答案】经济:

相对于东方的自然经济而言,西方的经济是一种开放的、极具活力的商品经济(或表述为农业文明与工业文明、手工劳作与机器大生产);政治:

相对于东方的专制集权制度而言,西方建立起民主制度;思想文化:

相对于东方以儒学为核心的经学而言,西方兴起近代自然科学,并且因为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自由平等的观念得到普及;外交:

相对于东方的闭关锁国外交政策而言,西方极力推行对外扩张,抢夺殖民地,表现出开放开拓进取态势;军事:

相对于东方的冷兵器而言,西方是船坚炮利(或火器)(或表述为旧式军队与新式军队)。

(说明:

政、经、军、文、外五方面任意回答四个方面即可获得满分,即每一方面计,若从观念等角度叙述(如大陆观与海洋观),言之成理,亦可适当赋分)

【解析】

【详解】

体现:

按照题目要求,根据所学知识,从政治体制、经济形态、文化思想、外交政策和军事实力等方面一一对比,从而得出鸦片战争前夕,中国和西方欧美国家的不同,找出差距,并指出其本质的不同。

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中国近代新思想的倡导者魏源编写的《海国图志》于1842年刊印发行,书名中的“海国“的涵义是海外之国。

书中征引中外古今近百种资料,系统地介绍了西方各国的地理、历史、政治状态状况和许多先进的科学技术,如火轮船、地雷等新式武器的制造和使用。

所记各国气候、物产、交通贸易、民情风俗、文化教育、中外关系、宗教、历法、科学技术等,都超过了《四洲志》。

在百卷本的《海国图志》中,作者由原来对西方”坚船利炮“等奇技的惊叹,发展到对西方近代资本主义民主政体的介绍。

当时的中国人通过《海国图志》这一望远镜,开眼看世界,认识到近代世界的新鲜事物。

1851年《海国图志》传到日本,迅速畅销,成为日本官员和学者共同研读的一部“有用之书”。

——摘编自罗炳良主编《影响中国近代史的名著》

书评,即评论并介绍书籍的文章。

请以《影响中国近代史的名著》中关于《海国图志》的相关内容和评述,撰写一个简要书评。

(要求:

观点明确,联系背景和内容,评论准确全面,史论结合)

【答案】观点:

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巨著——《海国图志》(开辟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时代新风气的巨著—《海国图志》

背景:

鸦片战争的失败,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危机严重;西学东渐,西方科技文化传入中国;一些清朝爱国官员“天朝上国“的梦幻中惊醒,萌发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

内容:

系统介绍西方各国地理历史、政治状况和先进科学技术,(明确了向西方学习的具体内容、方法和目的),引导着人们关注世界形势。

评价:

拓宽了国人的视野,对当时的思想解放有重要的启迪作用;对日本明治维新产生深远影响。

【解析】

【详解】

本题要求联系背景、内容、评价等方面对《海国图志》撰写一个简要的书评,可以依据材料“中国近代新思想的倡导者魏源编写的《海国图志》于1842年刊印发行”“系统地介绍了西方各国的地理、历史、政治状态状况和许多先进的科学技术”“当时的中国人通过《海国图志》这一望远镜,开眼看世界,认识到近代世界的新鲜事物。

1851年《海国图志》传到日本,迅速畅销,成为日本官员和学者共同研读的一部有用之书”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即可。

例如:

观点:

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巨著——《海国图志》(开辟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时代新风气的巨著—《海国图志》

背景:

鸦片战争的失败,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危机严重;西学东渐,西方科技文化传入中国;一些清朝爱国官员“天朝上国“的梦幻中惊醒,萌发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

内容:

系统介绍西方各国地理历史、政治状况和先进科学技术,(明确了向西方学习的具体内容、方法和目的),引导着人们关注世界形势。

评价:

拓宽了国人的视野,对当时的思想解放有重要的启迪作用;对日本明治维新产生深远影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