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人教中外历史纲要上册教学案第18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6595086 上传时间:2023-07-15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52.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统编人教中外历史纲要上册教学案第18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统编人教中外历史纲要上册教学案第18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统编人教中外历史纲要上册教学案第18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统编人教中外历史纲要上册教学案第18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统编人教中外历史纲要上册教学案第18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统编人教中外历史纲要上册教学案第18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1页
统编人教中外历史纲要上册教学案第18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1页
统编人教中外历史纲要上册教学案第18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1页
统编人教中外历史纲要上册教学案第18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1页
统编人教中外历史纲要上册教学案第18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1页
统编人教中外历史纲要上册教学案第18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1页
统编人教中外历史纲要上册教学案第18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1页
统编人教中外历史纲要上册教学案第18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1页
统编人教中外历史纲要上册教学案第18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1页
统编人教中外历史纲要上册教学案第18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1页
统编人教中外历史纲要上册教学案第18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1页
统编人教中外历史纲要上册教学案第18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1页
统编人教中外历史纲要上册教学案第18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1页
统编人教中外历史纲要上册教学案第18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1页
统编人教中外历史纲要上册教学案第18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1页
亲,该文档总共3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统编人教中外历史纲要上册教学案第18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docx

《统编人教中外历史纲要上册教学案第18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统编人教中外历史纲要上册教学案第18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统编人教中外历史纲要上册教学案第18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docx

统编人教中外历史纲要上册教学案第18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统编人教2019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教学案第18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2019高中部编版

历史新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上册课时教学案

学案编订人审核人使用时间

班级姓名

教学内容

第18课

主题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1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

与技能

【课程标准】认识列强侵华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概述晚清时期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事迹,理解其性质和意义。

认识社会各阶层为挽救危局所作的努力及存在的局限性。

【知识与技能】了解戊戌维新运动的背景和内容,理解维新运动的历史意义。

知道义和团运动的原因和历程,认识义和团运动的影响和不屈精神。

了解八国联军侵华,知道《辛丑条约》的内容,认识列强侵华的影响。

过程

与方法

明确历史解释研思百日维新反映的时代要求,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民族危机加深的表现

运用史料实证探究戊戌变法的影响,义和团“扶清灭洋”的口号,《辛丑条约》的严重后果

结合戊戌变法和义和团运动失败的原因,从“唯物史观”角度认识资产阶级和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立足唯物史观认知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程,中国人民肩负的反侵略反封建的历史任务

渗透家国情怀感悟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的加深,中国各阶级阶层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重点

戊戌维新运动的背景、过程,理解认识维新变法运动的历史意义。

《辛丑条约》的内容,分析认识其对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的影响

难点

晚清时期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事迹,理解其性质和意义;认识社会各阶级为挽救危局所作的努力及存在的局限性。

学情分析

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自主学习

归纳提升

学生依照教学目标参照课本归纳,完成基础再现部分。

第一学习时间:

自主学习、归纳提升(30分钟)

网控全局——知识结构化

一、戊戌维新运动

1.历史背景

(1)政治形势:

列强侵华加剧,的加深。

(2)思想基础:

康有为、梁启超宣传维新思想。

①康有为撰写的《》和《孔子改制考》,为维新变法提供了理论依据。

②梁启超在《时务报》发表的《》等文章,更是明确提出“法者天下之公器,变者天下之公理”。

 

2.拉开序幕——“公车上书”

(1)直接原因:

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日本逼迫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

(2)概况:

在京官员及在京参加会试的各省举人纷纷联名上书。

康有为、梁启超组织了联合各省军人的“”。

(3)影响:

拉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

3.“百日维新”

(1)时间:

年6月11日—9月21日。

(2)标志:

光绪帝在维新派推动下,颁布“”诏书。

(3)内容:

光绪帝先后发布上百道变法诏令,涉及、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除旧布新的举措,史称“”。

4.变法失败

(1)标志:

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将光绪皇帝囚禁,再次。

(2)结果:

康有为、被迫逃亡海外,、杨锐、刘光第、林旭、杨深秀、康广仁六人被杀。

变法期间的改革措施,除得以幸免外,均被废止。

5.历史意义

(1)戊戌维新运动对于推动中国的发展和新思想的传播,起到了积极作用。

(2)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旧式。

 

6.失败原因

(1)封建守旧势力仍很强大。

(2)维新派缺乏可靠的,没有严密的组织。

(3)维新派把希望寄托于并未完全掌握实权的身上。

二、义和团运动

1.背景

(1)《马关条约》签订后,西方列强掀起了的狂潮,民族危机日益加剧。

(2)西方势力深入中国城市、乡村后引发了一系列冲突,特别是德国强占,进一步刺激了山东民众。

2.兴起:

以“”为口号的反洋教斗争蔓延到山东、直隶很多州县农村。

 

3.中外势力的态度

(1)八国联军:

1900年5月28日,英、、法、德、俄、日、奥匈、意八国决定联合出兵镇压义和团。

(2)晚清政府:

慈禧太后采用“”义和团的办法,企图对义和团加以控制利用。

4.评价

(1)义和团运动具有强烈的倾向,也存在盲目排外行为。

(2)由于没有先进阶级的领导,义和团运动无法阻止中国滑向的深渊。

(3)义和团所展现的中国人民不畏强暴的牺牲精神,使外国列强认识到任何国家“皆无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天下生灵四分之一”“瓜分一事,实为下策”。

【合作探究点一】义和团运动

 材料一 神助拳,义和团,只因鬼子闹中原。

天无雨,地焦干,只因鬼子止住天。

……神出洞,仙下山,附着人体把拳玩。

——《山东义和团调查资料选编》

材料二 有六位学士路遇义和团,因身边带有铅笔一支,洋纸一张,便被乱刀拿下。

还有一家因有一根火柴,结果一家八口全部被杀。

——《微历史:

1840~1949历史现场》

(1)根据材料一分析,义和团运动兴起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体现了什么特点?

(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问题?

怎样认识其影响?

三、八国联军侵华

1.借口:

镇压。

2.经过

(1)1900年6月10日,英国海军中将率领第一批联军从天津乘火车向北京进发,在附近遭到义和团和清军的顽强阻击。

(2)6月中旬,八国联军攻陷大沽炮台,向天津进犯,义和团和清军奋起投入保卫战。

(3)6月21日,慈禧太后作出向各国“宣战”的决定。

7月14日,陷落。

8月中旬,失陷,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仓皇出逃。

(4)义和团运动期间,南方各省督抚与英、美等国洽商“”协议,严重动摇了清政府统治的根基。

3.结果:

慈禧太后在逃亡途中发布铲除义和团的谕旨,在联合镇压下,义和团运动失败。

四、民族危机的加深:

《辛丑条约》的签订

1.时间:

1901年9月7日,清政府被迫与11国签订丧权辱国的《》。

2.内容

(1)惩办“”,涉及中央和地方大臣百余人。

(2)向各国赔款白银两,分39年还清,年息4厘,本息共计约9.82亿两。

(3)将北京东交民巷划定为,中国人不得居住,各国可派兵驻守。

(4)拆除及有碍北京至海通道的所有炮台,各国可在自北京至沿铁路12个重要地区驻扎军队。

(5)禁止华北科举考试5年,禁止中国人民成立或加入任何“”等。

3.影响

(1)《辛丑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主权丧失最严重、赔款数目最庞大的不平等条约。

(2)《辛丑条约》的订立,标志着中国完全陷入。

【合作探究二】八国联军侵华的影响

史料 自联军之入城也,时掠取财物,而德兵尤横,公卿贵人多被笞辱,炮声太庙鸱尾,凿禁垣为门。

夷兵至骑驴上三殿,玉帛图籍,焚略无遗。

户部银三百余万,内帑倍之,尽以资敌。

大治道涂,穿城为铁道,通正阳门。

俄、英兵迭居颐和园,及出而薪木皆尽矣。

——李希圣《庚子国变记》

依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八国联军侵华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影响。

合作探究

知识升华

这一环节要求学生在积极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围绕核心知识和重点难点设问,启发诱导学生思考探究,从而达到环环相扣、绕疑深入的目的,帮助学生构建起完整的知识体系。

第二学习时间:

合作探究、高分跨栏——知识技能系统化

老师指导学生根据教材内容完成本节的知识结构及探究本课重点难点:

一、维新变法运动的历史意义

(1)戊戌维新运动是一次爱国救亡运动。

维新派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高举救亡图存的旗帜,要求通过变法,发展资本主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

维新派的政治实践和思想理论,不仅贯穿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而且推动了中华民族的觉醒。

(2)戊戌维新运动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革运动。

维新派要用君主立宪制取代君主专制制度,其若干措施在政治、经济等领域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封建制度。

(3)戊戌维新运动更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

维新派大力传播西方的社会政治学说,宣传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等观念,批判封建君权和封建纲常伦理,有利于民主主义思想在中国的传播。

(4)戊戌维新运动在改革社会风气方面也有不可低估的意义。

维新派主张革除吸食鸦片及妇女缠足等陋习,主张“剪辫易服”,倡导讲文明、重卫生、反跪拜等。

二、从“唯物史观”角度认识维新变法失败的原因

(1)客观:

以慈禧为代表的顽固守旧势力的强大。

(2)主观:

资产阶级改良派自身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①维新派未从根本上否定封建制度,甚至把希望寄托在同样也是封建势力代表的帝党官僚身上。

②维新派对外国侵略者的本质缺乏深刻认识,甚至对西方列强抱有幻想。

③维新派自己既没有真正的实力,又完全脱离群众,甚至仇视农民革命。

三、义和团运动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1.进步性:

(1)是一场伟大的反帝爱国运动。

义和团运动把斗争的矛头指向帝国主义,提出了“扶清灭洋”的口号,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体现了反抗精神和朴素的爱国意识。

(2)沉重打击了外来侵略势力,阻止了列强瓜分中国的企图。

2.局限性:

(1)指导思想上带有蒙昧迷信和盲目排外的落后性。

(2)义和团运动没有统一的领导,对清朝统治者缺乏警觉,斗争中存在严重的盲目性、自发性和分散性。

四、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过程

(1)鸦片战争后,英国等西方列强强迫清政府签订《南京条约》等第一批不平等条约,中国的社会性质开始发生变化,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列强强迫清政府签订《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等第二批不平等条约,中国丧失了更多的领土和主权,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加深。

(3)甲午中日战争后,日本强迫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由商品输出为主发展到以资本输出为主的阶段。

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

(4)八国联军侵华后,列强强迫清政府签订《辛丑条约》,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境地。

默写过关

知识深化

高效训练

不练不讲

高效训练、不练不讲——知识题目化、能力具体化

当场训练、同步测控:

一、选择题

1.19世纪中期以前,西方的科学家认为宇宙中有一种物质是弥漫在世界上的,无所不在地影响世界。

19世纪90年代,谭嗣同撰写了《仁学》,把仁作为世界的本质,说仁统万物,仁统宇宙,仁就是世界的本体。

由此可见,维新派思想的突出特点是(  )

A.照搬西方思想学说B.传统文化与西方思想相融合

C.固守儒家传统思想D.全面接纳西方自然科学成果

2.“千余名为求官而来的‘三分钟慷慨派’(史学家胡绳语),在已成定局的悲剧面前,以‘成事不说’为由纷纷散去。

但是,他们共同签名的激扬文字却流传甚广,以致成为一场‘现代化’运动的先声。

”这场“现代化”运动的主要功绩是(  )

A.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

B.把思想宣传转化成了爱国实践

C.动摇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D.起了重要的思想启蒙作用

3.老舍在《我的母亲》中写道:

“父亲死在庚子闹‘拳’的那一年。

联军入城……母亲拉着哥哥与三姐坐在墙根,等着‘鬼子’进门。

”这里的“鬼子”是指(  )

A.英国军队B.英法联军C.八国联军D.日本军队

4.有学者认为,戊戌新政不只是继承了洋务新政的遗产,更多的是对洋务新政的超越。

以下属于“超越”的表现是(  )

A.学习先进科技 B.涉及体制改革

C.增强海军实力D.开办近代教育

5.著名史学家戴逸根据戊戌变法的历史影响指出:

“人们久处在封建闭塞的发霉气氛中,忽然从那里吹过来一股新鲜的气息,麻木不仁的头脑开始清醒过来了,僵硬的四肢逐渐动弹起来了。

”这里强调了戊戌变法的意义是(  )

A.挽救民族危亡B.实现富国强兵

C.引领思想启蒙D.建立民主政治

6.著名历史学家蒋廷黻认为:

“严格说来,拳匪运动可说是我国近代史上第三个救国救民族的方案,不过这个方案是反对西洋化、近代化的……拳匪的惨败是极自然的。

”这表明义和团运动(  )

A.革命任务不明确B.指导思想不科学

C.革命目标不清晰D.具有空想性

7.八国联军侵犯北京时,慈禧太后在西逃途中颁布“剿匪”上谕,其主要目的是(  )

A.防止义和团“反清复明”B.命清军与洋人剿灭义和团

C.取悦侵略者以保证统治地位D.剿灭义和团以逞威风

8.有义和团揭帖写道:

“焚黄表,生香烟,请来各洞众神仙……大法国,心胆寒,英吉俄德哭连连。

洋鬼子,全杀尽,大清一统定江山。

”义和团这种激昂的情绪主要来自(  )

A.朴素的爱国热情B.对社会矛盾的科学分析

C.知识分子的宣传D.对清朝政府的正确认识

9.“天津临时政府委员会”第299次会议记录显示:

拆除山海关炮台10000元,拆除大沽南炮台1000元,拆除大沽北炮台3000元……该委员会支付给公共工程局的款项用于履行此项条约内容。

这里的条约指的是(  )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

10.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初,在京畿一带,义和团“一倡百和,从者如归。

城市乡镇,遍设神坛,坛旁刀戟林立”。

这(  )

A.增强了中国人民反清的斗争信心

B.体现了政府对义和团运动的扶持

C.反映出国内阶级矛盾的尖锐

D.是对严峻的民族危机的回应

11.19世纪末的中国面临瓜分豆剖的危机,应当如何自救?

当时中国人对这一艰深的时代课题做出的最符合时代潮流的回答是(  )

A.师夷长技以制夷B.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C.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D.师夷长技以自强

12.构建历史知识结构示意图是学习历史的一项技能。

下面是某同学编制的历史知识结构示意图。

对该示意图解读正确的是(  )

A.中国逐步走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

B.中国民族工业艰难曲折的发展过程

C.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

D.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发展历程

13.1907年8月26日《时报》刊登了漫画《中国现形记》,漫画揭露的“中国现形”是(注:

图中器具:

坛、提勺、漏斗、壶)(  )

A.清廷成为洋人朝廷B.政府统治岌岌可危

C.清末新政收效甚微D.官府搜刮民脂民膏

二、非选择题

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98年,顽固派教训康有为说:

祖宗之法是不能变的!

康有为应辩道:

祖宗之法是用来治理祖宗之地的,时代变了,祖宗之法非变不可!

材料二 康有为求学之初,就特别留心中国政治制度的沿革和各种经世之学。

他到过香港、上海,看见西洋人地方行政整齐,觉得这种行政必有文化思想的背景和源泉。

材料三 维新变法运动失败了,但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在那个时期的新式学堂和开设西学的书院里,出过黄兴、蔡锷等民主革命的风云人物;而随之兴起的学会,为广开民智介绍了西方的科学知识,这些知识在近代中国几乎必然地会转化为政治力量;维新人士还提出了“论白话为维新之本”的主张,早了胡适20年,可以说,后来的许多进步主张,在戊戌维新的时候都已露出了端倪。

(1)材料一中的“祖宗之法”主要指什么?

维新派为改变“祖宗之法”所做的努力有哪些?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概括指出康有为主张变“祖宗之法”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谈谈你如何理解维新运动在社会上的“思想启蒙”作用。

1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尽管当时很闭塞,严家弄又在乡下,像“戊戌政变”这样的大事,我们也不知道,可是皇帝和皇太后“驾崩”就不同了,“地保”打着小锣挨家挨户地通知。

(注:

严家弄,作者故居所在地,原为杭州城郊)

——夏衍《懒寻旧梦录》

材料二 维新党的计划太轻率了,太危险了,每一个步骤都需要一位强者的勇气……皇帝的方向是正确的,但是他的顾问康有为和其他人等都缺乏工作经验,他们简直是以好心肠扼杀了“进步”——他们把足够九年吃的东西,不顾它的胃量和消化能力,在三个月之内都填塞给它吃了。

——《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

(1)材料一中“这样的大事,我们也不知道”反映了戊戌变法运动的什么情况?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中“皇帝的方向”是什么?

为什么说维新派“是以好心肠扼杀了‘进步’”?

 

第18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教学案参考答案

【合作探究点一】参考答案:

义和团运动

(1)原因:

列强侵略中国,中国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

特点:

具有反帝爱国性质;没有先进思想指导,具有落后性。

(2)问题:

义和团运动盲目排外,抵制外来事物;比较残暴、落后。

影响:

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体现了反抗精神;但是盲目抵制西方先进文明,不利于中国的发展和进步。

【合作探究二】参考答案:

八国联军侵华的影响

①经济上:

加剧了中国人民的贫困,加深了人民的矛盾。

②政治上:

冲击了清政府的统治,加深了民族矛盾。

③思想上:

冲击了传统封建思想,民众迫切要求改革。

总之,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统治秩序完全确立,使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高效训练】参考答案

1.【答案】B。

【解析】要注意分析维新派思想的特点,从谭嗣同撰写的《仁学》来看,既受传统文化“仁学”的影响,同样也受西方科学的影响。

2.【答案】D。

【解析】题干材料反映的是“公车上书”,围绕“公车上书”分析这场“现代化”运动的功绩。

3.【答案】C。

【解析】注意“庚子闹‘拳’”指1900年庚子年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

4.【答案】B。

【解析】在学习先进科技、增强海军实力、开办近代教育等方面戊戌变法与洋务运动的主张是基本相同的,故A、C、D三项错误;戊戌变法要求建立君主立宪政体,涉及体制改革,符合题干中“超越”的表现,故B项正确。

5.【答案】C。

【解析】戊戌变法是一次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有利于发展资本主义;也是一次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同时是近代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结合材料所述可知,材料强调了戊戌变法引领思想启蒙的意义。

6.【答案】B。

【解析】材料反映了义和团运动反对西洋化、反对近代化,不顺应历史潮流,即指导思想不科学而必然失败,B项正确。

义和团运动明确反对帝国主义,因此其革命任务是明确的,革命目标也是清晰的,A、C两项排除;义和团运动是典型的反帝爱国运动,不具有空想性,D项排除。

7.【答案】C。

【解析】清政府对义和团政策不断发生变化,但其根本目的是维护自身的统治。

8.【答案】A。

【解析】分析19世纪末,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不断加深,义和团运动兴起,提出了“扶清灭洋”的口号。

9.【答案】D。

【解析】题干材料“拆除山海关炮台10000元,拆除大沽南炮台1000元,拆除大沽北炮台3000元”是关键信息。

10.【答案】D。

【解析】义和团运动是反帝爱国运动,是在列强掀起瓜分狂潮、民族危机加深的背景下,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侵略斗争日益高涨的表现,故答案为D项。

义和团运动是反帝爱国运动,排除A项;B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义和团运动是民族危机加深的产物,排除C项。

11.【答案】C。

【解析】从19世纪末中华民族危机严重的时代背景分析,变革社会制度发展资本主义才是“最符合时代潮流”的回答,故选C项。

12.【答案】C。

【解析】鸦片战争后,中国被迫签订《南京条约》,这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马关条约》的签订,使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签订的《辛丑条约》,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所以C项符合题意。

A、B、D项不符合题意,故选C项。

13.【答案】A。

【解析】漫画体现的是长柄勺代表官员,他们从代表民众的坛子里舀出资源,再将它经过政府这一漏斗,注入外国人的茶壶中去,说明清政府只不过是个程序,是个摆设,所以这主要说明了清政府已成为列强侵华工具,故A项正确。

14.答案 

(1)封建专制制度。

(符合题意的其它答案也可)公车上书;创办报刊;提出和宣传变法理论;成立强学会;实施百日维新。

(符合题意的其它答案也可)

(2)甲午战败,民族危机加深;洋务运动的失败;封建专制制度成为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障碍;康有为所受的教育和经历。

(3)维新时期的学堂、学会,成为后来中国革命和改革的人才及智力摇篮;维新时期的一些思想文化主张成为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萌芽。

15.解析:

(1)问应围绕材料一中“戊戌政变”“这样的大事,我们都不知道”说明戊戌变法运动脱离了民众。

(2)问应结合材料二指出戊戌变法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答案:

(1)普通民众连戊戌政变都不知道,更不用说整个戊戌变法运动了。

由此可见,戊戌变法是一次自上而下的改革,严重脱离了广大人民群众。

(2)救亡图存,变法图强。

维新派缺乏经验,计划轻率,急于求成,只寄希望于无实权的皇帝,结果适得其反。

 

二、中外历史纲要上册论述题

2.社会流行词汇反映了社会的变迁。

阅读下表回答问题。

时间

流行词汇

1840-1912年

师夷长技洋布洋火兴民权革命……

1912-1949年

共和约法民主科学实业救国她……

1949-1978年

列宁装三大改造人民代表粮票……

1978年以后

专业户乡镇企业村民委员会股票互联网……

结合材料和所学,从“社会流行词汇与社会发展变迁”的某一个角度对材料进行解读。

(要求:

提取信息充分;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

【答案】示例一:

信息:

流行词汇受政治民主化发展的影响,又反映了政治民主化的状况

分析:

19世纪末的戊戌变法是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革,提倡开设议院,兴民权在当时流行。

1912年,辛亥革命后向西方学习政治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颁布了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民主、共和成为流行词汇。

新文化运动主张民主思想,民主成为流行词汇。

新中国成立后,1954年宪法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代表成为流行词汇。

20世纪90年代,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进一步加强和扩大了基层民主,推进了农村民主制度建设,村民委员会成为流行词汇。

示例二:

信息:

流行词汇受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又反映社会经济发展的状况

分析:

鸦片战争后,外国资本主义打开中国市场,外国商品涌入中国,洋布、洋火成为流行词汇。

辛亥革命后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扫清了一些障碍,实业救国思潮的流行,进一步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出现“短暂的春天”。

实业救国成为流行词汇。

新中国成立后,开始了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与实践,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计划经济体制下,粮票成为购买粮食的票证。

三大改造和粮票成为流行词汇。

1978年改革开放,在农村的经济体制改革中,出现了大批专业户,乡镇企业异军突起。

专业户、乡镇企业成为流行词汇。

1992年,十四大以后,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人们纷纷投资股市,股票成为流行词汇。

示例三:

信息:

流行词汇受外来文化的影响,又反映外来文化在中国的发展状况

分析:

19世纪末的戊戌变法是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革,提倡开设议院,兴民权在当时流行。

辛亥革命后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民主、共和成为流行词汇。

新文化运动主张民主思想与科学精神。

提倡新道德,主张男女平等,创造出了新词“她”,民主与科学成为流行词汇。

“她”成为流行词汇。

新中国成立后的50年代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主要向苏联学习,社会上列宁装流行。

改革开放后,引进外来的先进技术与文化,互联网深刻影响人们的生活,成为流行词汇

【解析】

【详解】

本题是一道开放型试题,要求从“社会流行词汇与社会发展变迁”的某一个角度对材料进行解读。

从表格信息可以提出论题:

流行词汇受政治民主化发展的影响,又反映了政治民主化的状况。

然后,根据“兴民权”“共和、约法”“民主、科学”“人民代表”“村民委员会”,结合所学维新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新中国成立和新时期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的史实分析论证。

选取其他角度的论题,能够结合史料,言之有理即可。

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时间

西方

中国

19世纪中后期

第一次工业革命完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