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专题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第三篇.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5634536 上传时间:2023-07-06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92.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专题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第三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专题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第三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专题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第三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专题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第三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专题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第三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专题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第三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专题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第三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专题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第三篇.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专题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第三篇.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专题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第三篇.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专题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第三篇.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专题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第三篇.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专题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第三篇.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专题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第三篇.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专题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第三篇.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专题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第三篇.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专题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第三篇.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专题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第三篇.docx

《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专题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第三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专题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第三篇.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专题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第三篇.docx

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专题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第三篇

[复习学案]2011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

第三编现代中国与世界

专题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专题概览】

本专题主要介绍了建国以来我国经济发展的曲折历程与辉煌成就。

1953年我国开始实行“一五”计划,经济建设拉开帷幕,同时开始了三大改造。

1957年——1966年探索过程中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误,但仍然取得巨大成就。

1966~1976年十年“文革”,经济建设受到严重挫折。

1978年底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将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改革开放拉开了帷幕。

对内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城市进行了国有企业改革,1992年邓小平的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确定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外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新格局。

【专题网络】

【考点梳理】

一、1957~1976年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

1.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和国家的主要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因此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妥善处理好经济建设与阶级斗争之间的关系。

2.中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不可照搬别国模式。

3.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必须遵循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规律,不可超越生产力发展的实际水平,片面追求经济建设的高速度。

4.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发扬党内民主,坚持群众路线。

1957~1976年,中国共产党在经济上围绕社会主义建设中的规模与速度,即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指导方针问题存在失误,这一失误与政治上的、社会主义条件下的阶级斗争问题即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国内的主要矛盾问题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使中国在探索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上出现曲折。

【知能拓展】两个十年的不同特点:

①政治上:

前十年党的政治、思想路线基本上是正确的;后十年“左”倾错误占统治地位。

②经济上:

前十年虽然时有挫折,但取得的成就巨大;后十年虽取得一定的成就,但国民经济遭到巨大破坏,损失惨重。

③外交上前十年,周边局势良好,中国国际地位提高.但中苏关系恶化,中美英严重对立;后十年,我国周边局势趋于紧张,但70年代,中国外交取得重大突破,中国国际地位提高。

二、建国以来中国经济体制和经济结构的变动

1.由建国初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到1956年建立起公有制为绝对主体的计划经济体制。

建国初国营经济、个体小农经济、手工业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等多种经济成分并存。

1956年,通过三大改造,形成了单一的公有制经济。

在这一过程中照搬苏联模式,主要表现为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排斥市场的指令性计划,以行政管理为主。

2.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从单一的公有制经济转变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

计划经济体制有所改变,与市场联系加强。

主要表现为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进行了国有企业改革,积极对外开放,逐步形成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

经济体制的改革和对外开放解放了生产力,工业腾飞、农业发展,令世人瞩目。

3.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开始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

随着邓小平的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的召开,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上日程。

其主要表现是企业进行产权制度改革,加入世贸组织等。

其主要特点是资源配置方式的转变,即改变过去行政配置资源的方式,而以市场作为配置资源的主要方式。

【名师精讲】

一、建国后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调整

第一次:

土地改革。

(1)原因:

封建土地所有制严重阻碍生产力发展。

(2)核心内容:

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

(3)结果:

解放了生产力,为农业发展开辟了道路。

第二次:

农业合作化。

(1)原因:

小农经济难以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

(2)核心内容:

把土地等主要生产资料由私有制变为公有制,并实行集体经营。

(3)结果:

进一步提高了农业生产力。

第三次:

人民公社化。

(1)原因:

一些领导人主观认为农业合作化的规模越大,公有化程度越高,越能促进经济的发展。

(2)核心内容:

提高公有化程度,扩大公有化规模。

(3)结果:

严重挫伤了生产者的积极性。

第四次: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原因:

党中央正确总结了合作化和人民公社化的经验教训作出了实行经济体制改革的决策。

(2)核心内容:

在坚持土地公有制的前提下,改变经营管理方式,实行分户经营、自负盈亏等等。

(3)结果:

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推动农业生产的发展。

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与农业合作化前的农民个体经济的不同

1.生产资料所有制不同。

在农业合作化前,土地等生产资料归个体农民私有,实行的是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之上的,土地和生产资料所有权归国家和集体,农民只享有经营和使用权。

2.农业生产的经营管理方式不同。

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土地属集体统一管理,在集体统一规划下进行农田基础建设。

而农业合作化前的农民个体经济只是单纯的以农民个体力量进行生产的一家一户的落后的生产方式。

3.产品的分配方式不同。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贯彻了按劳分配、多劳多得的原则,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农业合作化前的农民个体经济不存在按劳分配和集体提留。

4.发展后果不同。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不仅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也有利于改革农业经营结构,有利于我国农业的商品化、现代化。

而农业合作化之前的农民个体经济的经营方式落后,个体力量薄弱,亦无法采用农业机械和新技术,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

【热点考向】

考向一对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的考查

【典例1】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的经济体制改革主要指()

A、经济管理体制和经营管理方法的改革B、下放权力

C、精简机构D、按价值规律办事

答案、;A

解析: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识记史实的能力,该试题难度较低,学生只要准确再认再现课本相关史实就能得出正确答案。

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是对落后的经济管理体制和经营管理方法进行改革;B、C、D三项是A项的具体措施。

考向二对经济特区设立的原因和条件的考查

【典例2】深圳、珠海等地是我国的第一批经济特区,其特殊性表现在

A、突破了计划经济的限制B、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C、对外关系可以独立自主D、具有特别的行政权力

答案:

A

解析: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准确阐释历史概念的能力,做题的关键是从“特区”概念的内涵入手考虑,“特区”“特”就特在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但它在政治上仍然坚持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央政府完全行使主权的行政区。

“特区”的含义即指国家划出一定的范围,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经济体制的地区,这就打破了以往的计划经济体制。

【知能训练】

一、选择题

1.邓小平曾公开评价某次会议;“虽然过去我们已经进行了多年的社会主义建设,但是我们仍然有足够的理由说,这是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的开端。

”这次会议是(  )

A.中共八大      B.中共十四大

C.中共十二大D.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答案:

D

解析:

注意题干“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的开端”是指十一届三中全会,在这次会议上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2.每年分春秋两季在广州举办的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简称广交会),是中国目前历史最长、层次最高的综合性国际贸易盛会。

对下表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2006年第100届广交会参展企业分类

类别

私营企业

国营企业

三资企业

其他企业

媒体企业

参展企业数

5561家

4055家

2709家

1305家

371家

百分比

39.12%

28.96%

19.35%

9.32%

2.65%

A.非公有制企业成为参展企业的主体B.科技进步促进了第三产业的发展

C.目前中国存在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D.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使广交会充满活力

答案:

B

解析:

参加广交会的企业类型比较直观地体现了中国目前的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状况,但单从表中无法体现出科技进步促进了第三产业的发展。

3.“中央公布总路线,跳上快马坐火箭,新的纪录纷纷传,报喜锣鼓敲破天,原子时代搞建设,一天等于二十年。

”这段文字出现的时代大约是(  )

A.建国后经济恢复时期B.“大跃进”时代

C.“文化大革命”时期D.“一五”计划时期

答案:

B

解析: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当时浮夸风严重,符合“大跃进”时代的特征,故选B项。

4.1959年某部门根据历年全国工业生产统计数据制定了下表。

从下表推出的符合史实的结论是(  )

年代

1953

1954

1955

1956

1957

1958

增长率(%)

30.2

16.2

5.6

28.2

11.4

66

A.工业生产取得巨大成就

B.工业生产基础比较雄厚

C.中国已从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先进的工业国

D.工业生产的最高增长率是最低增长率的近12倍

答案:

A

解析:

建国初期,由于帝国主义的长期掠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我国工业基础比较薄弱,因此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几乎是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开始的,尽管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时至今日我们也未能成为一个先进的工业国。

1958年“大跃进”运动的开展,使浮夸风盛行,66%的增长率是虚假的,因此1958年增长率也不能说是增长率最低的1955年的12倍。

“一五”计划期间平均两位数的增长率是可信的,我们可以从中看到我国工业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

5.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面临的困难是“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

为此,我国政府实施()

A.推行了土地改革B.组织了人民公社

C.实施了“一五”计划D.发动了“大跃进”

答案:

C

解析:

20世纪50年代初,正值我国建国之初,重工业一片空白,为改变这一状况,我国政府决定优先发展重工业,由此开始实施“一五”计划。

6.1959年某部门根据历年全国工业生产统计数据制订了下表。

从下表推出的符合史实的结论是

年代

1953

1954

1955

1956

1957

1958

增长率(%)

30.2

16.2

5.6

28.2

11.4

66

A.工业生产取得巨大成就B.工业生产基础比较雄厚

C.中国已从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先进的工业国D.工业生产的最高增长率是最低增长率的近12倍

答案:

A

解析:

工业生产增长率连续多年持续保持在较高水平,说明工业生产取得巨大成就,而单纯从工业生产的增长率无法说明工业基础是否雄厚,也不可能说明是否由农业国变成工业国,所以B、C、错误。

D选项只是看到了最高和最低,没有全部利用数据。

7.在江苏省常熟白茆乡,时人传唱着一首山歌:

“小农经济独木桥,合作社是康庄道,人民公社办起来,天堂哪有人间好!

”此首山歌(  )

A.最早传唱于上个世纪60年代

B.富有地域特色

C.表明集体化完全是农民自觉、自发的行为

D.反映了农村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

答案:

D

解析:

此题考查新中国成立后中共关于农村经济发展(或建设)道路的探索。

这首山歌反映的事件包括农村合作社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人民公社化强调一大二公(规模大、公有化程度高),1958年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推广,违背了农民的意愿,损害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8.邓小平曾公开评价某次会议;“虽然过去我们已经进行了多年的社会主义建设,但是我们仍然有足够的理由说,这是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的开端。

”这次会议是(  )

A.中共八大  B.中共十四大C.中共十二大D.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答案:

D

解析:

注意题干“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的开端”是指十一届三中全会,在这次会议上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9.下表反映了我国某一时期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在工农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的变化情况。

该时期是(  )

年份

农业(%)

工业

轻工业(%)

重工业(%)

第一年

26.6

32.1

41.3

第二年

27.2

34.3

38.5

第三年

28.8

36.7

34.5

A.1949~1951年  B.1953~1955年C.1958~1960年D.1979~1981年

答案:

D

解析:

图表信息反映了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比例均衡、全面发展。

这种情况不可能出现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因为当时新中国“一穷二白”,重工业根本无从发展;也不可能出现在1953~1955年,因为此时优先发展重工业;C项处于十年探索时期,“大跃进”运动出现,“以钢为纲”,重工业更是畸形发展;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改革开放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业、轻工业得以发展,才会出现题干中的情况,故选D项。

10.1960年11月14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立即开展大规模采集和制造代食品运动的紧急指示》,要求各地抓紧秋收已经完毕的时机,大规模地动员群众,采集和制造代食品。

中共中央发出该指示主要是为了…(  )

A.进一步发挥群众的主观能动性B.进一步丰富人民物质生活

C.进一步调动集体生产的积极性D.克服困难以渡过经济难关

答案:

D

解析:

1960年我国正经历着严重的经济困难,材料中中央政府的这些措施,是为了克服困难共渡难关实行的。

11.在国庆60周年群众游行队伍中,陕西省延安市安塞县的农民在天安门城楼前舞起豪迈的安塞腰鼓,展示了新时期农民的喜悦和自豪。

改革开放以来,安塞农民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其原因有(  )

①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②取消了农业税,减轻了农民负担 ③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 ④农业向专业化、商品化、现代化方向发展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答案:

B

解析:

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是“三大改造”时期,故排除③即可。

12.每年分春秋两季在广州举办的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简称广交会),是中国目前历史最长、层次最高的综合性国际贸易盛会。

对下表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2006年第100届广交会参展企业分类

类别

私营企业

国营企业

三资企业

其他企业

媒体企业

参展企业数

5561家

4055家

2709家

1305家

371家

百分比

39.12%

28.96%

19.35%

9.32%

2.65%

A.非公有制企业成为参展企业的主体

B.科技进步促进了第三产业的发展

C.目前中国存在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

D.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使广交会充满活力

答案:

B

解析:

参加广交会的企业类型比较直观地体现了中国目前的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状况,但单从表中无法体现出科技进步促进了第三产业的发展。

13.下图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产业结构的变化图。

产业结构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①工农业基础地位下降 ②深化改革扩大开放

③调整产业结构 ④借鉴西方国家经验

A.①③④B.①②④C.①②③D.②③④

答案:

D

解析:

虽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第三产业迅猛发展,但工农业生产的基础地位是不可动摇的,排除①。

14.下表反映了我国某一时期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在工农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的变化情况。

该时期是(  )

年份

农业(%)

工业

轻工业(%)

重工业(%)

第一年

26.6

32.1

41.3

第二年

27.2

34.3

38.5

第三年

28.8

36.7

34.5

A.1949~1951年    B.1953~1955年

C.1958~1960年D.1979~1981年

答案:

D

解析:

图表信息反映了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比例均衡、全面发展。

这种情况不可能出现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因为当时新中国“一穷二白”,重工业根本无从发展;也不可能出现在1953~1955年,因为此时优先发展重工业;C项处于十年探索时期,“大跃进”运动出现,“以钢为纲”,重工业更是畸形发展;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改革开放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业、轻工业得以发展,才会出现题干中的情况,故选D项。

15.1978年11月24日晚,安徽凤阳县小岗村18户农民,冒着被杀头的危险在“大包干”协议上按下鲜红的手印。

这一事件(  )

1

是农民自发改革农村原有经济体制的尝试 

2②是对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的具体响应 

③产生了第一个吃螃蟹的轰动效应 

④作为中国改革的里程碑而载入史册

A.①②③④B.①②③

C.①③④D.①②④

答案:

C

解析:

1978年风阳县小岗村18户农民在“大包干”协议上按下鲜红的手印,是我国农民自发进行的一种尝试,后来被中央肯定,在全国推广,故①③④正确。

但这仅是农民一种自发的尝试,不是响应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的行动。

16.“采取了统一经营与分散经营相结合的原则,使集体的优越性和个人的积极性同时得到发挥。

”与之相关的选项是(  )

A.土地改革B.国有企业改革C.人民公社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答案:

D

解析:

从材料中“统一经营与分散经营相结合”“集体的优越性和个人的积极性”等信息可知其符合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特点。

17.深圳是我国最早设立的经济特区,有人认为它具有“两个扇面”的作用。

“两个扇面”是指(  )

A.对外开放的扇面和对内改革的扇面B.技术革新的扇面和对外交流的扇面

C.对外开放的扇面和对内辐射的扇面D.管理革新的扇面和引进外资的扇面

答案:

C

解析:

解答本题关键需要了解“扇面”一词之意,这里可以理解为以深圳为中心点,对外开放和对内辐射。

18.观察中国经济发展趋势图,其中经济发展最快的时期是因为实行了(  )

A.社会主义工业改造B.社会主义国营经济C.社会主义计划经济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答案:

D

解析:

从这一示意图中可以看出,我国经济在20世纪90年代初有了长足发展,这是因为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之后,国民经济发展速度大大加快。

19.《人民日报》:

48年时间,67本日记。

从1959年开始,河北省一位普通农民坚持每天写日记,用自己的亲身体验,记录了当年生活的点滴,见证了近半个世纪的农村历史。

其中1983年8月23日是这样记的:

“今早开会,上午下午分自留地。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反映了废除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的历史

B.反映了建立农村乡镇管理体制的历史

C.该农民对“自留地”有使用权

D.该农民对“自留地”有所有权

答案:

C

解析:

解答本题特别关注关键的时间点,即“1983年”,这是我国正式废除人民公社体制的一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国推广。

这一变革中土地的所有权未变,依然是公有,故排除A、D两项;材料并不能反映建立农村乡镇管理体制的历史,排除B项。

20.1987年一家日本跨国公司决定考察我国辽宁省的某一城市,并在当地投资设厂。

结合所学知识判断,他们考察的城市是(  )

A.大连B.秦皇岛C.沈阳D.烟台

答案:

A

解析:

四个城市中,大连和沈阳属于辽宁省,其中大连属于14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

二、非选择题

2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 1949~1956年,我国工业中各种经济成分的变化情况(不包括手工业)

材料三 1996年我国工业总产值中各种经济成分的比重

集体经济

国有经济

混合经济中的公有成分

非公有制经济

40%

29%

7%

24%

请完成:

(1)材料一反映了我国近代哪种经济成分的演变过程?

(2)材料二中的三个图表反映了这一时期我国在所有制结构方面发生了什么重大变化?

结合新中国的经济政策,分析造成这些重大变化的原因。

(3)材料三与材料二中1956年的图示相比,发生了什么变化?

请指出原因。

(4)据上述材料,你认为中国共产党制定经济政策的基本依据是什么?

解析:

本题通过图表的形式对建国前后的经济结构进行了考查。

材料一描绘了中国近现代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轨迹;材料二体现了建国初期我国工业中各种经济成分的变化情况,由此可以看出,公有制经济不断上升并最终取得绝对优势地位;材料三反映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我国形成了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格局。

答案:

(1)民族资本主义经济。

(2)变化:

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所占比重迅速增加;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所占比重逐渐缩小,直到最后消失。

原因:

建国初期,人民政府没收官僚资本,建立社会主义国营经济;1950年,国家合理调整工商业;1953~1956年,通过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

(3)变化:

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成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

原因: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进行了经济体制改革,使多种经济成分得到发展。

(4)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抓不同时期的主要矛盾。

22.粮食问题引发全球广泛关注,我国高度重视粮食安全。

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西周时,耒、耜是主要农具,“一人跖(踏)耒而耕,不过十亩”。

战国时,李悝说:

“今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岁收亩一石半,为粟百五十石。

材料二18至19世纪英国议会通过4763件圈地法案,共圈地269万公顷。

1790年前后英国开始使用打谷机,以后使用许多新的农业技术和农业机械。

粮食总产量1700年为3.175百万夸特,1845年为18.665百万夸特(夸特。

计量单位)。

材料三我国粮食产量1959年3400亿斤,1961年2950亿斤(人均约440斤),1978年6000亿斤,1984年8000亿斤(人均约800斤X)。

请回答:

(1)材料一的历史现象说明了什么?

(1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归纳材料二中18至19世纪英国农业发展的状况,并具体分析农业进步与工业发展之间的关系。

(3)指出材料三中反映的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我国粮食生产的不同状况,并从经济体制角度说明其原因。

(4)综上,指出古今中外促进农业发展的共性因素。

解析:

(1)问中,材料一的历史现象说明战国农业发展,产量提高,原因在于生产工具的质的飞跃,还有生产关系的变革,封建制度逐渐取代奴隶社会。

(2)问中,英国在18世纪到19世纪农业获得了飞跃性的发展,我们要善于多角度归纳发展状况;农业进步和工业发展关系从英国发展历程我们就可以得出结论:

相互促进,互为条件。

第(3)问中,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我国粮食产量大大降低,但是70年代末以来我国粮食产量快速提高,原因在于政策,前者人民公社化运动挫伤了农民积极性,而后者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调动了农民积极性。

第(4)问中,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促进农业发展的共因在于提高农业科技,同时要制定适合本国国情的农业政策,即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

答案:

(1)战国农业生产发展(粮食产量提高)。

(1分)铁农具、牛耕的推广,水利工程的兴修(郑国渠、都江堰),各国的变法,封建生产关系确立(私田取代公田)。

(2)圈地运动,新农机,新技术的使用,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农业生产发展)。

农业发展为工业革命奠定基础,工业革命为农业提供了更多新农机,促进农业发展。

(3)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粮食产量降低;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

人民公社化运动削弱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4)提高生产力,改善生产关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