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对环境整治与保护的意见和建议.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5644197 上传时间:2023-07-06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5.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谈谈对环境整治与保护的意见和建议.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谈谈对环境整治与保护的意见和建议.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谈谈对环境整治与保护的意见和建议.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谈谈对环境整治与保护的意见和建议.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谈谈对环境整治与保护的意见和建议.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谈谈对环境整治与保护的意见和建议.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谈谈对环境整治与保护的意见和建议.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谈谈对环境整治与保护的意见和建议.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谈谈对环境整治与保护的意见和建议.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谈谈对环境整治与保护的意见和建议.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谈谈对环境整治与保护的意见和建议.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谈谈对环境整治与保护的意见和建议.docx

《谈谈对环境整治与保护的意见和建议.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谈谈对环境整治与保护的意见和建议.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谈谈对环境整治与保护的意见和建议.docx

谈谈对环境整治与保护的意见和建议

谈谈对“环境整治与保护”的意见和建议

摘要:

本文通过结合当前正在开展的城乡水环境,大气污染和环境卫生整治行动,分析了造成环境污染事故的原因,提出“环境整治与保护”的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

水环境大气污染环境卫生整治整治与保护

引言:

我国水资源面临严峻形势,人均淡水资源量低,淡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不均衡,水资源利用效益差、浪费严重。

水污染严重,不少地区和流域水污染呈现出支流向干流延伸,城市向农村蔓延,地表向地下渗透,陆地向海洋发展的趋势。

近几年来我国废水、污水排放量以每年18亿立方米的速度增加,全国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每天的排放量近1.64亿立方米,其中80%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水域。

水资源已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短缺资源,成为制约建设小康社会的瓶颈之一。

因此,对我国的水污染防治需给予高度的重视,以实现我国水资源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

[1]

中国大气污染治理的形势:

常规大气污染物控制取得了积极进展,城市空气质量常规监测项目指标向好;城市进入新型复合大气污染阶段,灰霾等污染问题日益突出;非常规大气污染物排放处于上升阶段,大气污染治理面临严峻挑战。

通过大气污染治理,实现城市空气质量明显改善,将是一个长期和艰巨的过程,可能还需要2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

[2]

近年来虽然农村经济社会有了长足发展,但是“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室内现代化、室外脏乱差”的局面仍然没有得到改观。

虽然全国各地把实施农村环境整治当作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付出艰辛地努力,由于农村环境治理没有建立起长效机制,环境污染问题没有得到根本的解决。

[3]

1.1我国水环境污染现状[1]

我国水污染状况触目惊心。

总体看,水环境恶化趋势尚未得到根本扭转,水污染形势仍然严峻。

江、河、湖泊水污染负荷早已超过其水环境容量。

污水排放量仍在增长,七大江河水质继续在恶化,Ⅴ类和劣于Ⅴ类水所占比例仍很高。

水污染严重河流,依次为:

海河、辽河、淮河、黄河、松花江、长江、珠江。

其中海河劣于Ⅴ类水质河段高达56.7%,辽河达37%,黄河达36.1%。

长江干流超过Ⅲ类水的断面已达38%,比8年前上升了20.5%。

除西藏、青海外,75%的湖泊富营养化问题突出。

现在工业水污染仍旧突出,仍是江河水污染的主要来源。

近年来水污染事故频繁,平均每年达1000起左右。

不少老企业无钱治理,高污染的乡镇企业仍大量存在,企业违法排污现象普遍。

有61.5%的城市没有建成污水处理厂,相当多的城市没有建立污水处理收费制度,污水收采管网建设滞后,污水处理收费普遍过低。

因此除特大城市外,许多城镇污水没有得到有效地处理。

城乡居民饮用水安全问题严重。

地表饮用水源地不合格的约占25%,其中淮河、辽河、海河、

黄河、西北诸河近一半水质不合格。

华北平原地下水水源地,有35%不合格。

全国尚有3亿多人饮用水不安全,其中约有1.9亿人饮用水有害物质含量超标,农村有6300万人饮用高氟水,200多万人饮用高砷水,3800多万人饮用苦咸水,另外南方血吸虫疫区农村饮水也不够安全。

1.2我国大气污染现状[4]

我国主要城市群正经历煤烟型污染向复合型污染的转变,污染成因复杂,光化学烟雾、灰霾天气、酸沉降等多种问题并存。

根据2012年环境状况公报,2012年,二氧化硫排放总量2117.6万吨,氮氧化物排放总量为2337.8万吨。

186个地级以上城市可吸入颗粒物年均浓度超标,占57.2%;83个环保重点城市可吸入颗粒物年均浓度超标,占73.4%;46.1%的市县出现酸雨,大气污染形势严峻。

1.3我国环境卫生整治现状[3]

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加快,各级党委政府越来越重视农村环境卫生治理工作,都取得了一定成效,积累了一些经验。

但从整体上看,绝大多数乡村仍然存在垃圾乱倒、建材乱堆、污水乱流、蚊蝇滋生、家畜乱跑的现象,还有许多问题制约该项工作的开展。

包括:

基层干部、群众思想认识不够,环卫意识不强;环境治理进展不快,卫生状况不容乐观;规划建设滞后,环卫设施建设投入不足;整治资金缺口过大,治理成果难以巩固;政出多门,统一管理机制尚未建立健全等。

2.1如何加强我国水环境污染防治工作[1][5]

2.1.1全民全社会参与,建设节水防污型社会。

首先要保障城乡居民饮水安全;其次,根据江河水功能区划,水资源承载能力和水环境承载能力,制定计划,控制各河段用水总量和排污总量。

实行总量控制,指标分配;制定用水定额和排污定额标准,达标排放。

同时改革水价,提高城市中水回用率;建设节水农业,提高水的利用效率,是重中之重。

再根据可持续发展原则,调整产业结构和生产力布局;将耗水量大、污染重的企业向沿海、沿江部署和转移。

要加强水的需求侧管理,以水定产业发展规模,定城市规模。

建设项目必须获得取水许可和排污许可。

推进水权、排污权制度和准市场管理,逐步实现资源、环境的优化配置。

在全国范围,全民参与,节约水资源,保护水环境。

2.1.2彻水法,推进江河水资源统一管理与监督

城乡一体化的水务管理体制改革和城市污水处理市场化机制正在发展。

县级水务统一管理的已有1239个县,占全国县级总数的52%,北京、上海、深圳、武汉等一批大城市和海南省、黑龙江省各县均已成立水务局,按照水的自然规律,形成防洪,水源、供水、用水、排水、污水处理、回用的系统循环;地表水、地下水;城、乡水资源统一管理监督。

水资源的水量水质是不可分割的、动态的、流动的,目前水资源水量、水质分割管理状况亟待改进。

2.1.3完善的运行管理机制

农村环境治理设施普遍存在运行管理制度不完善、缺少运行资金、无专业技术人才等问题。

因此建立完善的运行管理机制是保证水污染治理设施取得成效,避免治污设施闲置、无人管理的关键之一。

管理模式可根据治污设施的覆盖范围,实行统一管理与分户管理相结合。

集中式治污设施由政府负责统一运营管理,对于以农户为单位的分户治污设施,可实行谁用谁管。

运行维护资金以目前农村的经济状况,短期内还只能以政府补助为主,但可对农户适当收取排污费,树立谁用谁付费的观念。

2.1.4今后仍需有计划地自律、自觉控制人口增长,优生优育,提高人口素质

同时对河流、湖泊以保护、预防为主,充分发挥大自然自我恢复能力,保护水资源,保护水环境、水生态、水景观。

要保证江河必需的环境,生态用水量。

建议将风景秀美的水库、河段,建成水利公园;将三峡水库建成国家公园。

保护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和沿河、沿渠的护岸、护堤、护渠林。

加强三江源等自然保护区管理,加强水土流失区和山洪泥石流灾害的防治,加大水土保持的投入。

将流域生态保护、建设和扶贫工作有机结合。

加强对水库区移民遗留问题的补偿和投入。

开展沿江河蓄、滞洪区的防洪保险和涝灾保险。

继续退耕还林、还灌、还草,加强基本农田、饲草基地和丘陵区梯田建设。

同时开展环境、生态移民,加强山区、沙化草原的封育、保护。

黄、淮、海、辽等流域水资源短缺,需要从外流域调水。

2.2大气污染的现状和综合防治对策[4]

2.2.1完善法规标准健全监管机制大气污染控制,需要完善法规标准作为保障,健全监管机制加以协调。

我国在1987年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1995年、2000年又对这部法律作出了修订,并陆续建立了污染源排污申报制度、主要大气污染物总量控制制度、排污许可证制度、排污收费制度、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以及覆盖全国的空气污染质量监测网和酸雨监测网。

经济发展必须与环境相协调,应加快大气污染防治政策和标准对接,推进油品标准、机动车污染排放标准、重点污染源排放标准实施,落实地方政府责任,加强管理监督和评价考核,联防联控,增加监测点位,提升监测水平,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完善预报预警体系和应急联动预案。

2.2.2实施总量控制严控污染源头

污染源控制是污染防治的根本,以环境质量目标为依据,实施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实现环境管理由定性向定量管理的转变。

确定满足环境质量要求的污染物允许排放量,将污染物削减落实到具体工程项目,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加强监督查处,限期治理污染源,实施污染源全面达标排放工程,完善排污许可证制度、排污收费制度、总量转让和交易制度和管理机制。

2.2.3加大资金投入提升技术水平

我国大气污染防治起步晚,20世纪70年代初在周恩来总理的直接关怀与指示下,北京市开始采取消烟除尘、改造锅炉等措施治理大气污染。

在技术装备研发、推广、应用等方面,我国与发达国家差距大,影响了治理效果。

因此,必须加大资金投入,在大气污染防治基础理论、空气质量监测预警技术、模型、评估和决策系统、开发清洁能源、燃煤烟气控制、工业生产污染控制、提升燃油品质、机动车排放控制等方面,培养人才队伍,建设创新平台,加大研发力度,加强科技协作,研发符合国情、先进的环保技术,坚持“产、学、研”结合,促进科技成果转化;采取积极的环境保护财政政策,实施税收优惠和信贷支持,优化投资环境,积极吸引外资,促进节能环保的技术创新及应用。

2.2.4调整产业结构推进节能减排

在经济发展和工业化、城市化过程中,能源消费的增长不可避免。

我国资源利用效率低,能源消耗量大,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已难以为继。

经济增长方式要向集约型转变,调整产业结构,降低能源消

耗,严控产能过剩,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淘汰落后产能;通过产业引导,鼓励发展高效低能耗的产业,推广高效节能的产品和设备,推行激励与约束并举的节能减排新机制。

大力推行清洁生产,开展重点污染源企业清洁生产审核,将

综合预防的环境保护策略持续应用于生产过程、产品和服务中,减少对人类及环境的危害,提高资源利用率,降低成本和处理处置费用,使经济效益最大化,是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实现污染物总量控制目标的重要手段。

2.2.5优化能源结构防治煤烟污染

我国煤炭可开采储量居世界第三,是全球最大的产煤国和煤炭消费国,煤炭是我国比较可靠的资源,能源消费结构长期以煤炭为主,约占能源总量67-70%,十年来未有明显改善。

煤炭消耗量大、浪费严重,煤质差,含硫高,灰分高,能源转化率低,燃烧过程中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一氧化碳以及悬浮颗粒等污染物,是造成大气污染和酸雨的主要原因。

防治煤烟型大气污染的措施有:

优化能源结构,严控燃煤消耗总量,降低煤炭消耗比例。

限制开采高硫分高灰分煤,发展煤炭洗选加工,提高煤炭热能利用率,推广型煤,提高粉煤利用率。

禁止原煤散烧,改造燃煤锅炉,严格控制火电厂排放,采取除尘脱硫措施,减少烟尘和SO2排放。

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供热管网,

发展热电联产、集中供热采暖,提高热效率。

2.2.6重视城市规划合理布局区域

在新建城市和旧城改造时,将大气污染控制纳入城市总体规划,确定城市规模,控制人口数量,避免人口和工业过分集中;规划建设卫星城,疏散大城市的工业和人口,注重卫星城的公共设施配套,降低空置率,避免资源浪费。

结合地理自然条件,合理规划城市功能分区,污染企业应远离居住区、商业区、文教区,选址在城市主导风向的下风向、空气流畅、利于废气扩散和稀释的地方。

规划建设城市风道,增加空气流动性,加速大气污染物的扩散,夏季可以缓解热岛效应,降低城市气温,减少空调使用,节约能源。

重视城市交通规划,缓解交通拥挤,减少机动车尾气污染。

重视城市环境能源基础设施配套,建设供气工程、集中供热工程,市政管线建设和道路建设同步,避免重复开挖,造成交通拥堵。

重视城市生态规划,科学规划绿地,防止水土流失。

2.2.7加强车辆管理控制尾气污染

据公安部数据,2013年年底,全国机动车总数突破2.5亿辆,机动车驾驶人近2.8亿人。

2013年全国汽车产销分别为2200万辆和2198.41万辆,创全球历史新高,连续五年全球第一。

机动车尾气污染日益严重,加强防治刻不容缓。

控制机动车污染,改进发动机结构,提高生产工艺、油品质量,保障机动车尾气排放标准执行,研发清洁替代燃料,推广应用新能源环保汽车;淘汰污染严重的车型,强制报废达到报废标准的机动车;控制市区汽车数量,实行差别化停车收费,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和城市公共自行车网络,降低公共交通出行费用,鼓励乘客合乘出租车,倡导私车拼车出行,提高车辆利用率。

交通堵塞导致机动车频繁启动、长时间怠速、低速行驶,加剧了汽车尾气排放。

除控制引导车流量外,应重视城市交通规划建设,增设公共停车场,避免马路停车,合理规划人车分流、红绿灯和时间同步,从严处罚不文明驾驶,提高道路利用率。

交通管理应将机动车尾气纳入日常检查和治理范围,建立机动车环保检验数据库,尾气超标车辆应勒令修理整改,安装净化装置。

2.2.8强化城市管理实施综合整治

在城市化进程中,应强化城市环境管理,对建筑工地实行封闭管理,采取施工防护,减少土地裸露,洒水喷淋,渣土密闭化运输,控制建筑扬尘污染。

对建设工地、渣土运输、环卫保洁、堆场作业落实扬尘控制规范措施,明确执法主体,杜绝缴费免责、规定形同虚设的现象。

通过法律、技术、经济等多种手段,推进秸秆禁烧工作,加大政策和资金支持,拓宽秸秆综合利用途径。

完善垃圾分拣收集、运输及处理系统,对裸露垃圾、蚊蝇、臭味进行整治,禁止开放式燃烧垃圾。

实施环境综合整治,改善大气环境质量。

2.2.9开展绿化造林改善生态环境

绿化造林是大气污染防治长效可行的生物措施,植物具有降温增湿、固碳释氧、吸收有害气体、杀菌净化、吸尘滞尘的作用,必须消除荒地和裸露地面,实施植被恢复,提高绿化面积,构造林草结合的立体绿化格局,加强绿地管理,完善绿化系统,改善生态环境,调节城市小气候,防止风沙,减少扬尘,降低空气污染指数,提高大气质量。

2.2.10加大宣传力度推进公众参与

防治大气污染不仅仅是政府部门的责任,每一名公民都责无旁贷。

要加大宣传力度,将环境保护教育纳入中小学教育,宣传大气污染对生活生产及生态环境的不良影响,树立环保意识,倡导绿色出行,低碳生活,节电节能,自觉减少燃放烟花爆竹,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为改善空气质量贡献自己的力量。

加强舆论监督,建立有奖举报制度,鼓励群众监督举报偷排、漏排、车辆尾气超标、桔杆焚烧、破坏绿化、建筑扬尘、乱倒渣土、运输车辆抛洒滴漏等行为,发动群众共同参与大气污染整治。

2.3加强农村环境卫生治理长效机制建设的对策建议[3]

农村环境卫生治理长效机制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必要全面提高干部群众环境卫生意识,必须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多方筹资,加快环卫基础设施,必须充分发挥农民主体地位,创新技术手段,探索适应农村的垃圾处理模式,并建立完善的管理和监督机制,确保农村环境整治常态进行。

2.3.1加强宣传,提高干部群众环境卫生意识。

改变农村面貌,改善农民生活环境,关系着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关系着城乡一体化的进程,关系着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成效,关系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各级党委、政府责无旁贷。

各级领导干部要把农村环境卫生问题当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大事来抓,要认识到农村环境卫生差不仅会影响农村的村容村貌,而且有可能造成土壤与地下水污染,危害生态环境。

要改变农民长期形成的不良生产、生活习惯,需要长期的宣传、教育、引导和管理。

一要加强宣传,通过广播、电视、报刊、展板、宣传标语等形式,使环卫知识深入人心、家喻户晓;二要开展“改陋习、树新风”健康教育活动,着力培养农民良好的卫生习惯,自觉养成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三要有计划地实施垃圾处理基本知识普及教育,使农民群众认识、了解、接受垃圾无害化处理的基本要求;四要定期组织村民参加环境卫生集中整治活动,努力营造大家动手,人人参与的良好氛围;五要建立对环境卫生文明户的奖励机制,发挥榜样的示范带动作用;六要在中小学开设环保、健康教育课,加强对青少年环卫意识的培养,通过“小手牵大手”,带动家长去改变落后的生活习惯。

2.3.2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加快环卫基础设施建设步伐。

科学的规划是农村环境卫生整治工作取得长远成果的重要前提和基础,一要高度重视镇村规划工作,真正实现城乡规划管理一体化。

进行农村村镇建设规划,既要学习借鉴外地先进经验,也要充分尊重村民意见,引导广大村民参与决策讨论,制定符合当地

实际、符合群众意愿的垃圾池规划和垃圾清运方式。

特别是垃圾池的规划,让村民参与决策,把垃圾池设置得既方便他们放垃圾,又不离民居太近影响村民的生产生活,调动村民自觉收集垃圾的积极性。

二要按国家有关规定,科学配置环卫基础设施。

三要在新村建设规划时要综合考虑排水、排污、绿化、杂物堆放、家畜饲养等农村实际问题,使村庄建设科学合理,整洁美观;四要对已实施的不符合要求的镇村建设应尽快制定整改方案,以弥补规划滞后带来的种种弊端。

2.3.3多方筹措、加大投入,建立经费保障机制。

资金问题是制约农村环境卫生整治的瓶颈,关系到农村环境卫生整治的长久和成败,地方政府应该多方筹措资金,加大投入力度,建立环境治理经费保障机制。

一是各级政府应将农村环境保护与污染整治列入财政预算,逐年增加对农村环境保护的财政投入和技术扶

持。

二是各级各部门要积极参与农村环境整治和垃圾处理工作,提供资金、项目、技术等方面的扶持,帮助联系村解决环境“脏乱差”问题。

三是村企结对。

积极开展“企、村共建新农村”活动,发动民营企业参与新农村各项工程建设,鼓励在外创业能人回报家乡建设。

四是乡村应全面整合农村各种资源,抓住新农村建设大好机遇,进一步加大项目的申报力度,整合资源,打捆投入,集中实施,增加整治成效。

五是创新投资新渠道,鼓励社会资金参与农村环境保护。

积极探索建立农村环境卫生整治补偿机制,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恢复、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进行农村区域间的环境卫生整治补偿。

2.3.4创新技术手段,探索适应农村的垃圾处理模式。

农村垃圾处理要切实防止由分散污染变集中污染、由地表污染变地下污染、由可见污染变隐性污染等现象,必须选择适合当地实际、群众能接受、工作能持续的处理模式,并不断创新技术手段。

一是有条件的地方应尽量采取“城乡一体化”模式,真正实现垃圾无害化处理。

要根据各县(区)地域大小、交通条件、生态环境、财政实力等情况,尽可能地采取全县或局部的“城乡一体化”模式进行垃圾处理,切实提高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二是要明确村级垃圾填埋场建设技术标准。

由于农村垃圾点多面广,集中处理成本高,分散处理技术低,要达到无害化要求难度大。

因此,相当部门要加强对村级垃圾填埋场建设的技术支持和指导。

在填埋场选址、容积测算、防渗处理、渗滤液处理等问题上,要提供具体的技术指标,并实地指导建设,防止出现无效建设、重复建设等问题。

三是要在烟尘处理技术上有所突破,要探索经济实用的“二次焚烧”办法进行垃圾处理:

即在气化炉内进行缺氧条件下的第一次燃烧,产生可燃气体后再利用灶具进行二次燃烧。

这样处理不仅无烟无尘,而且还可转化为燃料,真正达到无害化、资源化要求。

2.3.5充分发挥农民主体地位,建立稳定的保洁员队伍。

一要制定或完善《社区村规民约》、《社区卫生公约》,明确“门前三包”责任,同时,村两委可与每户家庭签订卫生保洁责任书,明确环境卫生硬指标,促使家庭这个细胞做好保洁工作。

二要建立一支相对稳定的农村保洁员队伍。

要针对农村青壮年劳力外出务工多、集体经济薄弱甚至空白、农民服务缴费意识不强等实际,应重点在流动性小、相对稳定、有一定劳动能力的低保人员或村民中选择农村保洁员。

并采取政府拨一点、集体出一点、农民交一点的办法,保障保洁员的劳动报酬,从而确保保洁员队伍稳定、人心安定。

三要探索农村保洁员培训奖惩机制,在提高做好保洁工作的技能同时,通过奖征机制提高期工作主动性和责任心。

2.3.6建立完善的管理和监督机制,实行环境目标责任考核。

勤督查、严考核,是做好农村环境卫生工作的重要手段。

一要通过明察暗访、电视曝光、公开报道、重点巡查、现场办公、邀请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视察等方式,定期不定期地深入乡镇、村组一线,全程督促检查和指导整治情况。

二要将农村环境卫生整治工作纳入各级党委、政府年度目标考核的重要内容,把环境指标与经济增长指标和计划生育指标摆在同样的高度,坚持把经济增长指标同资源、环境和社会发展指标有机结合起来。

三要把具体任务分解到个人,实行县级干部帮镇带村,乡镇干部帮村带组,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

同时加大考核力度,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监督考核机制。

对工作开展不力,治理效果不佳的地区要敢于曝光,并依据相关规定,启动问责程序,对责任主体实施严格问责。

 

结语

我国既要保持经济增长,又要控制能源消耗、减少水环境污染,大气污染防治,环境卫生整治行动是一项长期、艰巨、复杂的任务,需要全国人民共同努力、

共同参与,才能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桂杰,郑念发,李鹤.我国水环境污染现状及其防治.能源与环境,2010.07

[2]陈健鹏,李佐军.中国大气污染治理形势与存在问题及若干政策建议.发展研究,2013.10

[3]陈卫波,郝文格.农村环境卫生整治长效机制建设研究.今日中国论坛,2013.07

[4]焦志强,吴琳慧,谈兵.我国大气污染的现状和综合防治对策.资源节约与环保,2014.04

[5]冯欣,师晓春.农村水环境污染现状及治理对策.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2011.0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