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课时作业第3课 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5685382 上传时间:2023-07-06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5.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课时作业第3课 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学年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课时作业第3课 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学年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课时作业第3课 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学年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课时作业第3课 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学年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课时作业第3课 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学年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课时作业第3课 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学年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课时作业第3课 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学年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课时作业第3课 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学年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课时作业第3课 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学年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课时作业第3课 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学年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课时作业第3课 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学年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课时作业第3课 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课时作业第3课 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docx

《学年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课时作业第3课 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课时作业第3课 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学年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课时作业第3课 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docx

学年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课时作业第3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第3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一、选择题:

(共20题,共50分。

每小题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公元前106年,西汉武帝将全国103个郡划分为13州,每州置刺史1人,刺史“奉诏条察州”,主要依据“六条问事”,因郡守和国相官秩为二千石,故在六条法律条文中有四条是针对“二千石”的。

这说明刺史制度的建立()

A.完善了州郡县三级地方行政机构B.均衡了州郡和封国的地方权力分配

C.消除了地方豪强势力对中央的威胁D.重在发挥太守在地方治理中的作用

2、中国古代“从中央到地方,都设立行政、军事、财政、监察、司法、人事等机构,这些机构繁多的公文程式,有复杂的运行机制,掌握它自然也就成为一种特殊技能,而掌握它的人当然也会成为一个特殊的等级”。

这材料主要强调中国古代()

A.官僚队伍专业化趋势增强B.国家权力的分割已经实现

C.中央和地方机构设置复杂D.官员的选举和经验不可分

3、汉光武帝设尚书六人。

尚书官位低微,但“天下枢要,在于尚书”。

同时设中常侍等宦官多人,掌传达皇帝口诏,阅览尚书呈进的文书。

光武帝此举的根本目的是(  )

A.逐渐分割宰相权利B.加强中央集权

C.完善政令执行程序D.加强君主专制

4、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一书中说:

“皇室的权,总是逐步升,政府的权,总是逐步降。

这也是中国传统政治上的大毛病。

”下列能够印证此观点的是()

A.秦代郡县制B.西汉中朝制

C.唐代科举制D.元代行省制

5、有学者评论说“贞观年间,在三省六部制中,政权中心是政府而不是皇帝个人,皇帝实际上仅是政府的最高负责人。

”论者意在说明()

A.皇权加强了B.政府拥有了最终政务决策权

C.皇权受到政府一定程度的制约D.政府独立于皇权之外

6、唐前期,地方上的死刑要报大理寺和刑部复核,还要在处决犯人之前向皇帝请示三次,以确保没有冤判和错判;唐朝后期,各地方的武将在其藩镇内判处的死刑不向皇帝上奏,更不交刑部和大理寺复核。

这种变化反映了()

A.唐朝后期中央集权削弱B.唐政府死刑审核权下放

C.政府谨慎对待死刑判决D.唐朝地方郡县各自为政

7、唐制规定,凡未加盖“中书门下之印”,未经政事堂议决副署,而由皇帝直接发出的命令,在当时是被认为违制的,不能为下属机关所承认。

这说明唐代三省制()

A.对皇权构成一定制约B.提高了行政效率

C.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尖锐D.政事堂权力膨胀

8、唐中宗不经中书省和门下省封拜官职,因心怯,故他装置诏敕的封袋,不敢照常式封发,而改用斜封,所书“敕”字也不敢用朱笔,而改用墨笔,当时称为“斜封墨敕”。

这表明()

A.中书省和门下省秉公执法B.唐中宗时期皇权有所弱化

C.国家制度对皇权具有一定的约束力D.唐朝中枢机构的行政决策具有民主性质

9、唐代实行宰相集体议政制度,三省宰相不仅都要参与诏令的决策和审议,还要在对所议诏令内容达成一致意见后才能形成正式决策。

这种“宰相一致原则”()

A.提高了行政决策效率B.削弱了宰相的决策权

C.旨在制约皇权的滥用D.体现了权力的制衡性

10、《宋史。

职官志》提到:

“官以寓禄秩、叙位著,职以待文学之选,而别为差遣以治内外之事”。

宋代的设官分职方式有利于()

A.平稳实现人事权力的转移B.奠定重文轻武的政治局面

C.提高官僚队伍的整体素质D.建立精干有效的行政体系

11、“唐制,任免唐吏,须经吏部;出纳帝命,则为门下省之职。

皇帝俗用何人,须照此程序办事。

中宗时,权庞用事,常用皇帝直接颁下敕书,斜封付中书,任命官吏。

时人称所授之官为斜封官。

”这表明了()

A.君主权力被削弱B.用人机制较完善

C.宦官专权已出现D.行政规则受干扰

12、有学者研究发现,行省制度实起源于魏晋以来的行台制度,原为中央(台、省)的临时派出机构,后罢。

金代初年曾经置行尚书省于汴京。

这些行省前期只理民政,不理军事,后期因内忧外患不断,则兼理民、军政,实际成了地方一级政区。

这表明()

A.魏晋行台的职能与汉代刺史类同B.政治制度的演变具有历史传承性

C.中国的行省制度形成于魏晋时期D.行省在历史后期削弱了中央集权

13、元代行省官员通常由左丞相、平章、参知政事等六、七人组成。

各官员之间既有所分工、互相配合又互相牵制,每个行省官员都不可能独立行使权力,而要受到其他同僚的协助或制约。

元代行省实行这种权力运行机制的主要目的是()

A.分化地方权力B.加强中央集权

C.缓和民族关系D.提高行政效率

14、隋朝建立后相继规定:

凡九品以上的地方官一律由中央任免,每年年终须由吏部考核;州县官史三年一换,不得重任;史部选用地方官,须尽用外地人;命诸州每年荐举三人到中央参加考试。

这些规定()

A.强化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B.表明推荐是选才重要途径

C.形成了封建官僚政治体制D.削弱了世家大族特权垄断

15、唐初,以三省长官为宰相。

从贞观年间开始,皇帝开始任命中央其他官员为相。

这些非三省长官的宰相有各种名义,如参知机务、参预朝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等。

这样做的目的是(  )

A.加强政府办事能力B.减少皇帝决策失误

C.加强皇权削弱相权D.帮助皇帝处理政务

16、伏尔泰曾这样评价中国的科举制度:

“通过层层严格考试的人才能进入……衙门任职,……人们全然不可能设想一个比这更好的政府。

”伏尔泰如此推崇科举制是因为它()

①体现了公平公正原则②有利于选拔优秀政治人才

③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④为科学研究提供高素质人才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

17、元朝统治者在地方行政制度上人为的使自然区域割开,造成犬牙交错局面的主要目的是在于()

A.扩大统治区域B.缓和蒙汉矛盾

C.加强控制地方D.发展地方经济

18、为解决“相权”对“皇权”的威胁,中国历代统治者采取了许多措施。

下面有一组关于汉代以后,历朝限制丞相权力的说法。

根据你的理解,存在明显错误的是()

A.为了改变丞相位尊权重的传统,汉武帝频繁任免丞相

B.汉武帝破格选用身份低微的士人,形成“中朝”

C.唐朝推行“三省六部制”,以此分割和限制相权

D.宋代废除丞相,为减轻帝王工作压力,设参知政事

19、钱穆先生在《国史大纲》中说:

“行省是一个极不合理的制度……行中书省就是一个行动的中央政府,宰相府的派出所,分驻在这个地方来管事,如是则地方无权,权只在中央。

……这种行省设施,实际上并不是为了行政方便,而是为了军事控制。

”在这段材料中,钱穆先生认为(  )

A.行省制合理划分了中央与地方的权力

B.行省的职能大致相当于现在的派出所

C.元代立国以后放松了对国家的军事建设

D.行省设立的初衷加强对地方的军事控制

20、据《南台备要》记载:

“江浙省……调兵剿捕之际,行省官凡有轻重事务,若是一一咨禀,诚恐缓不及事。

……(如今)凡有调遣军情重事及创动官钱,不须咨禀,……交他每(们)从便区处。

”这段材料可以反映出元代的江浙行省()

A.与中央权力之争难以调和B.获得了紧急事务处置权

C.行政长官不再由朝廷任命D.权力不再受到中央的节制

二、非选择题:

(共3小题,共50分。

2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在秦汉时期开始从封建制向官僚制过渡,但这也仅指行使统治的组织机构的形式即官制而言的,至于具有行政管理技能的官员和理性的法律这两点,在秦汉以后的社会发展中都一直尚付阙如,致使中国早期的官僚制萌芽一直未能发展为现代的官僚制。

 ——马克斯·韦伯

材料二 由中央统一管理的文官制度在更大范围内构成了我们时代的特征,而中国科举制在建立现代文官制度方面扮演过重要角色。

可以明确地说,这是中国对世界最大的贡献。

 ——顾立雅

(1)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为什么韦伯认为中国古代官僚体制无法发展为现代官僚体制。

(2)材料二中学者认为科举制是古代东西方文明对后世的巨大贡献,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理由。

2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今立中正,定九品,高下任意,荣辱在手。

操人主之威福,夺天朝之权势。

爱憎决于心,情伪由于己。

……随世兴衰,不顾才实,衰则削下,兴则扶上。

或以货赂自通,或以计协登进;附托者必达,守道者困悴。

无报于身,必见割夺;有私于己,必得其欲。

是以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唐)房玄龄等《晋书·刘毅传》

材料二唐高宗以后进士科尤为时人所重。

唐朝许多宰相大多是进士出身。

……常科考试最初由吏部考功员外郎主持,后改由礼部侍郎主持,称“权知贡举”。

进士及第称“登龙门”,第一名曰状元或状头。

……常科登第后,还要经吏部考试,叫选试。

合格者,才能授予官职。

韩愈在考中进士后,三次选试都未通过,不得不去担任节度使的幕僚,才踏进官场。

——摘自《XX百科·科举制》

材料三……所以说无约束的皇权是万恶之源,无论多么缜密的监督网络,如果漏掉了皇帝这条最大的鱼,监督体系最终都会变成一种摆设。

而当监督体系完全失效之后,就是新的一轮农民起义、王朝更替。

……然而,曾经强盛的明王朝,同样也因官员的腐化走向了灭亡,并没有逃脱封建王朝历史轮回的命运。

其兴也吏治,其败也吏治,实在是值得我们深思。

——《浅析明朝监察制度的成败》

(1)材料一说的是哪种选官制度?

其主要弊端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唐代读书人要得到正式官职一般需通过什么途径?

由此分析该制度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主要设置的监察机构。

如何评价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

23、中国古代用人制度在不断发展变化。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夏、商、周)三代治理国家的统治者是贵族,与后代那种职业官吏有着很大不同。

……从诸侯到士,根据出身的高低贵贱来兼任政府职务,世代为官。

材料二战国时期,很多诸侯国都实行了军功爵制。

其中秦国的二十等爵制度较为完善。

规定没有军功的国君亲属不再拥有世袭的爵位。

立有军功的平民,按其功劳大小授予官爵。

按照爵位的高低,可以享受各种政治、经济特权,爵位高的还可以“税邑三百家”,也可以用爵抵罪或赎罪。

材料三南朝时有民谚云:

“上车不落则著作,‘体中何如’则秘书。

”是指士族子弟只要能坐到车上不掉下来就可以当著作郎,只要能写两句书信中问候的话就可以当秘书郎(著作郎、秘书郎是官职名称)。

材料四《唐摭言》载:

唐太宗见新科进士自端门鱼贯而出,高兴地说:

“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1)据材料一、二,指出战国与三代相比,选官依据发生了什么变化?

(2)汉武帝时期实行何种选官制度?

(3)根据材料三、四指出隋唐与魏晋时期相比,选官依据发生的变化?

(4)从材料四可以看出科举制的哪一方面的历史影响?

 

答案

一、选择题

1、【答案】D

【解析】据材料可知,汉武帝设立刺史重在加强对地方郡守的监察,从而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理,以便更好的发挥郡守在地方治理中的作用,故选D。

2、【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材料中“从中央到地方,都设立行政、军事、财政、监察、司法、人事等机构,这些机构有繁多的公文程式”体现了官僚队伍专业化趋势增强。

故选A项。

3、D

4、B

5、【答案】C

【解析】结合材料信息可知,皇帝是政府中的一员,在某种程度上受到三省六部的制约,故C答案符合题意;A答案说法不符合题意,皇权受到了制约而不是得到强化;B答案说法错误,最终决策权实质上还掌握在皇帝手中;D答案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

故该题正确答案为C。

6、【答案】A

【解析】唐朝后期各地藩镇不再向中央请示死刑,这说明地方掌握了司法权,中央集权被削弱,故A项正确;B项不符合史实;C项不符合材料信息;材料体现出唐代地方藩镇各自为政,不是地方郡县,故D项错误。

7、【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凡未加盖‘中书门下之印’,未经政事堂议决副署,而由皇帝直接发出的命令,在当时是被认为违制的,不能为下属机关所承认”得出唐代三省制对皇权形成制约,但君主专制制度下,皇帝掌握最终决策权,所以制约有限,故A项正确;唐代三省制提高了行政效率,但材料中不能体现,故B项错误;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唐代三省制体现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但是并没有尖锐,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政事堂对皇权形成制约但皇帝掌握最终决策权,权力不会膨胀,故D项错误。

8、【答案】C

【解析】从材料的表述可知,唐中宗不经中书省和门下省封拜官职,装置诏敕的封袋、用笔的颜色都不敢用惯用常例,说明了三省制对皇权具有一定的约束作用,C正确。

中书省和门下省不是执法部门,A错误。

唐代三省六部制下,皇权有所加强,B错误。

材料并没有体现中枢机构的行政决策方式或程序,无从体现民主性质,D错误。

9、【答案】D

【解析】由“行宰相集体议政制度,三省宰相不仅都要参与诏令的决策和审议,还要在对所议诏令内容达成一致意见后才能形成正式决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实行宰相委员制,相互分工、相互制约,体现了权力的制衡,故本题答案选D项;A项不选,“宰相一致原则”需要时间,不会提高行政效率;B项不选,皇帝真正的决策权在皇帝手里;“宰相一致原则”是针对宰相实行的,并非针对皇权,C项不符合题意。

10、【答案】A

【解析】从材料来看,宋代在官职上采用分权,这不仅在于加强皇权,也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政府管理的有效性,有利于人事权力的平稳过度,所以本题选择A选项。

B选项错误,材料的描述与重文轻武无关;C选项错误,这与官员素质无关;D选项说法不够准确,材料强调的是人事问题。

11、【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斜封官是唐朝对由非正式程序任命的官员的一种蔑视性的称呼,这种官职的任命状是斜封的,要从侧门交付中书省办理。

这是对唐朝三省六部制的冲击,与君主权力被削弱无直接关系,故A项错误;斜封官不符合正式程序,反映出用人机制不完善,故B项错误;“权庞用事”不能等同于宦官专权,故C项错误;斜封官对唐朝三省六部制的冲击,反映出行政规则受到干扰,故D项正确。

12、【答案】B

【解析】魏晋行台的职能是中央行政机关的派出机构,不具有监察地方的职能,与刺史不同,故A项错误;从行省制的起源和发展,可知政治制度演变具有历史继承性,故B项正确;从“行省制度实起源于魏晋以来的行台制度”,可知魏晋时期不是行省制形成时期,故C项错误;行省制是地方的行政机构,执行中央命令,有利于中央集权,故D项错误。

13、B

14、【答案】D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隋朝用官选官的情况,中央强化了对地方的人事权,加强中央集权,没有体现强化君主专制的情况,故可排除A;材料中明确讲到诸州每年荐举三人,三人数量之少,不能说明推荐是选才的重要途径,故可排除B;封建官僚制度形成于秦朝,故可排除C;材料表明了隋朝加强了对地方的人事权,打破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世家大族利用九品中正制垄断人才选拔的局面,故此题选D。

15、【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度,要求学生结合唐朝三省六部制度设立的背景,具体内容以及产生的影响来分析材料.A.结合所学知识,我们可知三省六部制能够提高行政效率,但是材料涉及到的是,皇帝,任命其它官员,而这些人不是三省长官,说明宰相人数的增加,这不是为了提高办事能力.B.减少皇帝决策的失误,是三省六部制客观的影响,而不是他的目的.C.结合所学知识,我们可知唐朝增加宰相人数,从而使每一个宰相的权力得到制约和限制,大大加强皇权,这是他的目的.D.帮助皇帝处理政务不是目的,而是宰相的职能.故选C.

16、【答案】A

【解析】科举原来目的是为政府从民间提拔人才,打破贵族世袭的现象,以整顿吏制。

相对于世袭、举荐等选材制度,科举考试无疑是一种公平、公开及公正的方法,改善了用人制度。

从宋代开始,扩宽了政府选拔人才的基础,有机会透过科考向社会上层流动。

这种政策对维持整体社会的稳定起了相当大的作用。

17、【答案】C

【解析】元朝“人为的使自然区域隔开造成犬牙交错的局面”显然是为了打破地方割据,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18、D

19、【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元朝行省制度,要求学生结合元朝行省制设置的背景内容特征和影响来分析材料.A.材料指出行省是中央派出的管理地方行政机构,并没有指出合理划分了中央与地方的权力,故A项错误;B.行省的职能是管理地方的行政机构,与现在的派出所不同,故B项错误;C.“行省设施,实际上并不是为了行政方便,而是为了军事控制”可以看出元代立国后加强了对国家的军事建设,故C项错误;D.“行省设施,实际上并不是为了行政方便,而是为了军事控制”可以看出行省设立的初衷加强对地方军事控制,故D项正确.故选D.

20、【答案】B

【解析】行省是元朝统治时期广泛设立于全国的地方大行政区,在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省”的本意为宫禁,引伸为中枢机要、行政机构的名称,因此行省起初是指临时性的中央派出机构,取代表中央行使权力之意。

行省有利于中央有效管理地方,所以排除ACD;由材料“不须咨禀……交他每(们)从便区处”,故选B。

二、非选择题

11、

(1)通过儒学经义培养的官员缺乏行政管理技能;皇权至上为核心的官僚体制缺乏理性的法律精神。

(2)理由:

科举制以学识作为考试内容,有利于有较高文化素养的人从政,为行政效率的提高创造了条件;科举制以严格的考试作为选官方式,有利于社会公平公正。

22、

(1)制度:

九品中正制。

弊端:

权操于上,以官举士;封闭性,民意无从体现;任人唯亲,不利于选拔真正的人才,压抑人才;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2)途径:

考试、科举考试

积极影响:

破除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局面;把读书、考试、做官结合起来,有利于提高官员的文化素质、提高办事效率;从追求公平正义的角度来看,有一定的合理性;利于形成重学风气;加强中央集权。

消极影响:

八股取士,被选拔的人缺乏进取精神和创造意识的人

(3)监察机构:

刺史、御史大夫、都察院、御史台等

利:

一定程度利于监督官员规范执政、防止官员贪污腐败。

弊端:

为皇权服务,皇权不受限制,效能有限

23、

(1)变化:

由世袭官爵(或世卿世禄)到按军功授官爵。

(2)汉武帝:

实行察举制和征辟制。

(3)变化:

由以门第为主要标准到考试选官。

(4)影响:

为国家笼络了大批人才,扩大了统治基础。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主要考查学生阅读信息提取信息的能力,难度较低。

(2)根据所学可知汉武帝实行察举制和征辟制。

(3)根据材料“士族子弟”“新科进士”可知隋唐与魏晋时期相比,选官依据发生的变化。

(4)根据材料“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可知科举制的影响,为国家笼络了大批人才,扩大了统治基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