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模块复习方案模块三 第4步横向中外关联从深层次探究历史发展渊源.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5689174 上传时间:2023-07-06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68.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模块复习方案模块三 第4步横向中外关联从深层次探究历史发展渊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高考历史模块复习方案模块三 第4步横向中外关联从深层次探究历史发展渊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高考历史模块复习方案模块三 第4步横向中外关联从深层次探究历史发展渊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高考历史模块复习方案模块三 第4步横向中外关联从深层次探究历史发展渊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高考历史模块复习方案模块三 第4步横向中外关联从深层次探究历史发展渊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高考历史模块复习方案模块三 第4步横向中外关联从深层次探究历史发展渊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高考历史模块复习方案模块三 第4步横向中外关联从深层次探究历史发展渊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高考历史模块复习方案模块三 第4步横向中外关联从深层次探究历史发展渊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高考历史模块复习方案模块三 第4步横向中外关联从深层次探究历史发展渊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高考历史模块复习方案模块三 第4步横向中外关联从深层次探究历史发展渊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高考历史模块复习方案模块三 第4步横向中外关联从深层次探究历史发展渊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高考历史模块复习方案模块三 第4步横向中外关联从深层次探究历史发展渊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高考历史模块复习方案模块三 第4步横向中外关联从深层次探究历史发展渊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高考历史模块复习方案模块三 第4步横向中外关联从深层次探究历史发展渊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高考历史模块复习方案模块三 第4步横向中外关联从深层次探究历史发展渊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高考历史模块复习方案模块三 第4步横向中外关联从深层次探究历史发展渊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高考历史模块复习方案模块三 第4步横向中外关联从深层次探究历史发展渊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高考历史模块复习方案模块三 第4步横向中外关联从深层次探究历史发展渊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高考历史模块复习方案模块三 第4步横向中外关联从深层次探究历史发展渊源.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高考历史模块复习方案模块三 第4步横向中外关联从深层次探究历史发展渊源.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模块复习方案模块三 第4步横向中外关联从深层次探究历史发展渊源.docx

《高考历史模块复习方案模块三 第4步横向中外关联从深层次探究历史发展渊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模块复习方案模块三 第4步横向中外关联从深层次探究历史发展渊源.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历史模块复习方案模块三 第4步横向中外关联从深层次探究历史发展渊源.docx

高考历史模块复习方案模块三第4步横向中外关联从深层次探究历史发展渊源

一、信息文明时代的中国与世界

概览

中国

世界

特征

崛起的东方巨龙,开创中华民族历史的新纪元,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两极格局的形成,多极化、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

表现

政治:

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制度,祖国统一大业和新中国的外交成就

政治:

由两极格局对峙到多极化发展趋势的加强

经济:

曲折的道路,成功的探索和改革开放,抓机遇,求发展

经济:

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和当今全球化进程

思想文化:

与时俱进的重大思想理论成果和科教兴国战略

科技文化:

日新月异的世界科技和多姿多彩的文学艺术

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西方议会制度的不同

制度

不同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议会制度

经济基础

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之上,为维护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服务

建立在资本主义私有制基础之上,是维护资产阶级私有财产的工具

阶级本质

与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阶级本质相适应,服务于人民民主专政

与资产阶级专政的国家阶级本质相适应,服务于资产阶级专政

组织原则

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

分权制衡的原则

权力主体

人民代表大会是通过选举产生的代表组成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

人民代表代表人民的利益,受人民监督,对人民负责,人民代表大会的权力主体是人民

议员由竞选产生,竞选则是以金钱为后盾的。

议员对选民不负责任,不受选民监督,选民无权撤换议员,议员都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

政党活动方式

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采取两党或多党轮流执政制度

三、20世纪三次重要的改革调整

改革调整

中国的改革开放

苏俄的新经济政策

美国的罗斯福新政

特点

克服计划经济的弊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环节,解放生产力

在国家掌握主要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允许私人经济等多种经济成分的存在,允许商品经济的发展

用国家干预经济的办法来调节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避免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混乱和盲目,达到了缓和经济危机的目的

结果

现代化建设出现繁荣景象

促进了工农业的发展,但后来废除了新经济政策,建立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使美国摆脱了经济危机,并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

说明:

资本主义也有计划,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只是经济发展的手段,不是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本质区别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美苏“冷战”虽已离我们远去,但我们无法否认它在国际关系史中的重要地位。

美苏“冷战”是在对抗与缓和的交替中进行的,在欧洲是真正意义上的“冷战”,而在亚洲则充满了火药味。

——《冷战风云》

材料二 在黄金年代(1950~1973年),美国的GDP增长显著落后于除英国外的所有主要发达国家,特别是德国和日本,它们的GDP年均增长率竟分别是美国的1.5倍和2.4倍。

至于人均GDP增长率,美国则慢于所有西欧国家和日本,仅相当于西欧国家人均GDP年增长率的63%。

——摘编自高峰《二十世纪世界

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与演变》

材料三 美联社马尼拉2011年10月17日电 约3000名美国和菲律宾海军陆战队士兵在菲律宾开始了为期两周的军演,包括在有争议的斯普拉特利群岛(即我南沙群岛)附近进行敌方海岸突袭演习。

《菲律宾明星报》网站2011年10月17日发表文章称,昨天在马尼拉举行的一个关于南中国海的论坛中,专家们说,中国让自己处于守势,其战略模糊表明,北京对其主张和政策并不清楚。

估计中国将继续坚持已故领导人邓小平的原则,坚持对南中国海的主权要求,敦促提出主权要求的各方搁置争议,寻求共同开发。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在欧洲是真正意义上的‘冷战’,而在亚洲则充满了火药味”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结合史实说明20世纪六七十年代多极化趋势出现的原因。

(3)在世界多极化趋势日益加强的今天,面对材料三的现象,你认为中国应该如何在国际社会中赢得更多的话语权(从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角度分析)?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战后世界格局的变化。

(1)问,“冷战”要从对抗双方在欧洲的“冷战”表现来概括,“热战”主要答出在美苏争霸下亚洲发生的战争的名称。

(2)问,可从二战后国际经济、政治格局的变化来归纳,注意要点明确,语言简练。

第(3)问,言之成理即可,但要注意设问给出的角度。

答案:

(1)欧洲冷战:

北约与华约对抗,马歇尔计划和经互会对峙,西德与东德并立,杜鲁门主义与苏联争霸策略相对应。

亚洲热战:

朝鲜战争、越南战争。

(2)原因:

经济多极化推动了政治多极化的发展,资本主义阵营由美国一家独大演变为美、欧、日三足鼎立;社会主义阵营分裂(中苏关系恶化);经济全球化、文明多样性的发展都要求反对单边力量控制世界;第三世界国家的不结盟运动兴起。

(3)经济:

坚持改革开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提高国家经济实力。

政治:

积极参与国际事务,树立负责任的大国形象;坚持不结盟的多边外交政策,坚持对外开放;发展现代军事技术,增强国防实力。

思想文化:

大力发展科技和教育,提高国民素质。

      

信息文明时代的中国和世界

(时间:

90分钟 满分:

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2013·潍坊一模)1954年12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指出:

人民政协……其任务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继续巩固和发展人民民主统一战线……更广泛地团结全国人民,并向有关国家机关反映群众的意见和建议。

这表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

①是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 ②代行全国人大职权 ③是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的政治协商机构

④是不可或缺的国家权力机关

A.①②         B.③④

C.①③D.②④

解析:

选C 材料信息“人民政协……其任务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继续巩固和发展人民民主统一战线”,说明①③正确;②④的说法错误,1954年人大成立后,政协不再代行全国人大职权,也不是国家权力机关。

2.“自由选举产生的领导人对村民更负责任,他们的土地管理的决策反映了对公平的再分配的大众偏好……选举往往导致村民委员会主任把投票人的利益放在乡镇机关和党支部之上。

”材料反映了农村基层民主选举制度(  )

A.有利于农村重新公正分配土地所有权

B.有利于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

C.不利于农村基层管理

D.得到进一步普及

解析:

选B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仍实行土地集体所有制,农村不存在土地所有权的分配问题,A项错误。

农民自己选举产生的领导人把农民的利益放在了第一位,这说明B项正确。

C项明显错误。

D项材料反映不出来。

3.(2013·苏北四市一模)在2012年6月第四届海峡论坛大会上,中国国民党副主席洪秀柱说:

“过去金门、厦门炮火隆隆,充满硝烟。

而今根据我们保守的估计,金门每4个家庭,就有1户在厦门购地置产,每10个金门的居民,就有1个拥有人民币账户。

”这表明(  )

A.台湾当局放弃对两岸经济交流的限制

B.海峡两岸民间交流进一步加强

C.两岸同胞普遍认同“一国两制”构想

D.台商投资促进厦门房地产繁荣

解析:

选B 本题考查学生对海峡两岸的交流、国家统一的理解能力。

和过去充满硝烟的史实比较,台湾在内地购房和拥有人民币账号的居民增多,反映了民间交流的增强;故选B项。

4.(2013·临沂一模)这是一次被称为“强国序曲”的会议,法国《世界报》评论:

“这次代表大会似乎将成为世界共产主义历史上,特别是中国历史上有意义的日子。

”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说:

“这个党正在缓慢地,但却是相当有把握地领导着,把农业的中国推向工业化。

”这次会议是指(  )

A.中共七大B.七届二中全会

C.中共八大D.八大二次会议

解析:

选C 依据“强国序曲”判断是新中国成立以后,排除A、B两项。

而D项八大二次会议通过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忽视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给中国经济发展造成严重伤害,与题干意思不符。

中共八大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和各项建设进行了正确的探索。

答案选C项。

5.(2013·汕头一模)下图是一份询问笔录,该询问笔录产生的背景是(  )

A.清政府对民族工商业进行打压

B.民国官僚资本压制工商业发展

C.“一五”计划忽视了轻工业发展

D.计划经济实施及极“左”思潮泛滥

解析:

选D 根据信息可知当时不允许农民的鸡蛋向私人出售,只能卖给国家,这体现了计划经济下的统购政策,故选D项。

6.上海纺织女工杨秀燕从1965年开始记录家里的每一笔开销,小到几分钱,大到几百元,无一遗漏,一记就是37年。

这本普通百姓的家庭“豆腐账”,却被中国历史博物馆当作宝贝一样收藏起来。

它的历史价值主要在于(  )

A.记录者是普通百姓

B.记录时间具有连续性

C.记录内容是民众的日常生活细节

D.反映一定时期的社会历史变迁

解析:

选D 这本长达37年之久的百姓家庭“豆腐账”,记录家里的每一笔开销,其实记录的是百姓衣食住行的进步和社会变迁。

故D项正确。

7.(2013·河北名校调研)学术界普遍认为:

“邓小平继承和借鉴了列宁的新经济政策思想,并同时发展和提升了这一思想。

”邓小平“继承和借鉴”主要表现在(  )

A.引进外资并实行国家资本主义

B.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政策

C.引进固定的粮食税减轻农民负担

D.废除平均主义,实行按劳分配

解析:

选A 邓小平对外开放,引进外资满足国内经济建设的需要;新经济政策对一些本国暂时无力开发的矿产、森林、油田等,政府以租让的方式让外国资本家经营,A项是它们的主要相同点。

B、D两项符合邓小平改革开放,C项符合列宁新经济政策。

8.(2013·连云港摸底)1949年2月,毛泽东第一次走出国门访问苏联。

经过谈判,中苏双方于1950年2月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当时,毛泽东访苏的主要意图是(  )

A.为新中国创造有利的国际环境

B.支持苏联与美国争夺世界霸权

C.希望苏联成为第三世界的后盾

D.借助苏联恢复中国在联合国席位

解析:

选A 新中国成立初期面临经济上的全面封锁,国际上美国拒绝承认新中国的独立并敌视新中国,在此种情况下毛泽东访问苏联意在为新中国创造有利的国际环境。

9.(2013·青岛一模)1954年12月,缅甸总理吴努应周恩来邀请回访中国时表示:

“中国好比大象,缅甸好比羔羊,大象会不会发怒,无疑会使羔羊常常提心吊胆。

……很坦率地讲,我们对大国是很恐惧的。

但是周恩来访问缅甸以后,大大消除了缅甸人这种恐惧。

”缅甸消除“这种恐惧”的主要原因是基于中国(  )

A.奉行“一边倒”外交政策,捍卫社会主义阵营

B.重申和平共处原则,发展与新兴民族独立国家关系

C.倡导多边外交,建立新型区域合作组织

D.提出“求同存异”方针,加强同亚非各国联系

解析:

选B 本题采取排除法。

“一边倒”是建国初的外交方针,“求同存异”是1955年周恩来在亚非会议上提出的,多边外交是新时期的外交方针。

10.美国史学家阿德勒对某一历史事件作出了如下的评价:

“他们建立的……政府骄傲地自称实现了马克思所说的‘无产阶级专政’,它对世界上大部分国家来说是可怕的现象。

”其评价所针对的“政府”是(  )

A.巴黎公社委员会

B.二月革命后的工兵代表苏维埃

C.新中国人民政府

D.十月革命后建立的苏维埃政府

解析:

选D 题眼在于“‘无产阶级专政’,它对世界上大部分国家来说是可怕的现象”。

俄国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打破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引起资本主义国家的恐慌,并对俄国进行武装干涉,故答案为D项。

11.(2013·连云港摸底)瞿秋白在1921年5月1日的日记中写道:

“回忆二三月间,我到俄国人家里,那冷淡枯寂的生活,黑面包是常餐便饭的唯一食品。

……现在丰富的多了,可非得有钱不可,市场物价因投机商人之故而很不稳。

”材料中描述的前后情形变化,主要反映了苏俄实施(  )

A.工业化方针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新经济政策D.农业集体化运动

解析:

选C 1921年3月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允许商品自由买卖。

材料中“1921年5月”“可非得有钱不可”可以说明是新经济政策。

12.(2013·贵州一模)据1932年的《财富》杂志统计,美国有3400万成年人和儿童没有任何收入,失业人数占当时美国总人口的近3成,这还没有把将近1000万的农民包括在内,否则情况还要严重。

后来罗斯福新政中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措施是(  )

解析:

选A 题干情境说明了“以工代赈”的思想,A项符合题意。

13.肯尼迪曾说:

“如果自由社会不能帮助众多的穷人,也就不能保全少数的富人。

”此言论可谓道出了“自由社会”的某些国家(  )

A.实行失业保险的时代背景

B.实行社会福利政策的实质

C.实行自由放任政策的目的

D.推行“以工代赈”的直接目的

解析:

选B 从材料信息可知,肯尼迪认为,在“自由社会”里,能够帮助众多的穷人,才能保全少数的富人,即实行该政策的本质目的在于保全少数的富人,这体现了福利政策的实质,故选B项。

材料信息无法体现人们是否“失业”,排除A项;材料信息反映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排除C项;推行“以工代赈”是罗斯福新政的内容,排除D项。

14.(2013·皖南八校联考)1922年俄共中央规定:

“共产党员绝对必须参加本区或本村的农业合作社和农业集体组织。

如果这种组织尚未成立,共产党员绝对必须带头创办这些组织。

”这一规定的实质目的是(  )

A.确保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

B.全面推行农业集体化政策

C.加强农业在经济中的基础地位

D.最大限度地推行新经济政策

解析:

选A 把握时间信息1922年,此时实行新经济政策,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但要确保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选择A项。

15.(2013·惠州调研)1991年,苏联解体,“冷战”结束,但“冷战”的“化石”仍然存在。

属于“冷战”化石的是(  )

A.北约B.华约

C.欧盟D.世界贸易组织

解析:

选A “冷战”的“化石”即“冷战”后仍然存在的“冷战”产物,C、D两项与“冷战”无关;B项在苏联解体之前已经解散;A项为“冷战”产物并一直延续至今,选择A项。

16.《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一书中对当代世界秩序这样描述:

“意识形态不再重要,各国开始发展新的对抗和协调模式,为此,人们需要一个新的框架来理解世界政治,而‘文明的冲突’模式似乎满足了这一需要。

”该书描述的情景开始于(  )

A.二战结束后初期B.欧洲共同体建立

C.“冷战”结束D.中美关系正常化

解析:

选C 材料中“意识形态不再重要,各国开始发展新的对抗和协调模式”说明意识形态的淡化,这一现象的出现是在两极格局解体后,答案选C。

17.(2013·临沂一模)下表为“马歇尔计划资金分配比”(截至1951年),这反映出马歇尔计划的主旨是(  )

输入原料和半制成品

购买粮食、饲料及农业生产资料

输入机械设备、车辆等重工业产品

购买燃料

其他

26%

24%

15%

12%

23%

A.向西欧倾销剩余商品

B.恢复西欧经济稳定社会秩序

C.控制欧洲的经济命脉

D.扶植并控制西欧

解析:

选D 考虑这一时期的国际形势:

美苏“冷战”,两大阵营对峙。

美国通过马歇尔计划从经济上控制了西欧。

18.(2013·扬州期中)著名史学家杰弗里·巴勒克拉夫认为:

“世界史不仅仅是世界各地区史的总和,若将其分割再分割,就会改变其性质,正如水一旦分解它的化学成分,便不再成其为水,而成了氢和氧。

”这一史学观反映出的世界历史的特点是(  )

A.趋同性B.整体性

C.多样性D.全球性

解析:

选B 本题考查学生对整体史观的理解能力。

根据题干提示“若将其分割再分割,就会改变其性质”说明世界史是一个整体,反映了作者的整体史观。

故选B项。

19.(2013·汕头一模)有学者认为:

“与其说多极化是世界发展的趋势,不如说是发展中国家的理想和战略。

”这主要是因为(  )

A.多极世界有利于反对霸权主义

B.多极化并非世界发展的趋势

C.多极化不利于世界和平稳定

D.多极世界在现实中不可能实现

解析:

选A 结合所学可知多极化趋势有利于遏制霸权主义、强权政治,这对发展中国家来说是有利的,故选A项。

B、C、D三项分析明显错误。

20.(2013·深圳一调)右图漫画作于1992年。

最符合漫画寓意的选项是(  )

A.经济全球化迎来新一轮浪潮

B.英德竞争阻碍欧洲一体化

C.欧共体成立加速欧洲经济发展

D.欧洲一体化前路将充满波折

解析:

选D 本题考查漫画解读能力。

从图片信息看,英德处在同一列车上,前方的路曲折而坎坷,形象地说明欧洲一体化前路将充满波折。

A项不符合图片信息;英德处在同一列车上,不是竞争关系,故B项错误;欧共体成立于1967年而不是1992年,故C项错误。

21.1953年毛泽东批示:

“中国现在的资本主义经济……已经不是普通的资本主义经济,而是一种特殊的资本主义经济,即新式的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其“特殊”“新式”的原因是(  )

A.确立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体制

B.确立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C.它是在公有制领导下的私营经济

D.实行全行业的公私合营

解析:

选C 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应该是在20世纪90年代之后,排除A项。

确立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是在三大改造完成后,排除B项。

实行全行业的公私合营是将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公有制,排除D项。

从材料“新式的国家资本主义经济”来看应该还没有对其进行改造,仍存在生产资料私有制,所以应该是在公有制领导下的私营经济,答案为C项。

22.1991年3月2日上海《解放日报》发表评论《改革开放要有新思路》,认为“在改革深化、开放扩大的形势下,我们要防止陷入‘新的思想停滞’”。

这篇文章发表的背景是

(  )

A.邓小平视察南方发表重要谈话

B.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C.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的展开

D.国际局势剧变并影响中国

解析:

选D “1991年”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社会主义运动遭受严重的挫折,给中国的改革开放提出了新的课题。

23.(2013·江西南昌模拟)1983年,召开了为时十天、有六百人参加的“全国轻音乐座谈会”。

“座谈会”仍然批判流行音乐是“极力模仿资本主义酒吧歌星的唱法和情调”“在台上乱扭臀部,丑态百出”“污染了社会风气”等,这反映了当时(  )

A.“双百”方针开始遭到严重破坏

B.文艺界“百花凋零”

C.存在反社会主义制度运动

D.艺术领域还不是真正百花齐放

解析:

选D 1983年已经开始改革开放,伴随着对外开放,西方文化传入,文艺界由于受到“左”倾错误影响。

仍然不能实事求是地对待不同艺术流派,在艺术领域还不能真正做到百花齐放。

24.(2013·湖北重点中学联考)法国爱弥尔·法盖说:

“它是明确地冷静地观察人间的事件,再明确地冷静地将它描写出来的艺术主张。

……要从几千几万的现实事件中,选择出最有意义的事件,再将这些事件整理起来,使之产生强烈的印象。

”这种文学流派是(  )

A.浪漫主义B.现实主义

C.现代主义D.印象画派

解析:

选B 由材料可知这种文学流派关注现实,深入剖析社会生活的本质,这是现实主义的特点。

故选B项。

25.法国艺术评论家丹纳说:

“要了解一件艺术品,一个艺术家,一群艺术家,必须正确地设想他们所属的时代精神和风俗概况。

”毕加索的名画《格尔尼卡》反映了怎样的时代精神(  )

A.夸张和浪漫主义的情怀

B.反传统和追求正义的精神

C.批判现实主义精神

D.对人文主义和理性的追求

解析:

选B 《格尔尼卡》是现代主义绘画,体现了反传统的特点;它反映的是对德国法西斯侵略的揭露和抨击,反映了追求正义的精神,故选B项。

二、非选择题(第26题18分,第27、28题各16分,共50分)

26.(2013·南京一模)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产品名称

单位

按人口平均产量

各国为我国倍数

中国

苏联

美国

英国

苏联

美国

英国

电力

7.9

219.5

1144.6

514.9

27

141

63

原煤

公斤

83.0

761.0

3498.0

4938.0

9

41

58

生铁

公斤

1.7*

84.4

244.5

165.9

50

144

9

公斤

0.9

95.3

376.3

255.2

106

418

281

棉布

公斤

7.34*

20.28

61.42

70.38

2.8

8.4

9.6

包括个体手工业的产量。

——《我国的国民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

(1958年统计出版社出版)

材料二 从中国共产党执政的第一天起,应该说就担负起100多年来受到严重阻碍的工业化重任。

但是从1953年我国完成战后的经济恢复,转入大规模经济建设以后,资本(包括人力资本)和资源严重缺乏就开始困扰着中国共产党,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共产党采取了集中有限资本和资源来加快建设重工业和完整工业体系的发展战略。

——武力《中国共产党对转变经济

增长方式的认识和实践》

材料三 在处理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上,我们没有犯原则性的错误。

我们比苏联和一些东欧国家做得好些。

像苏联的粮食产量长期达不到革命前最高水平的问题,像一些东欧国家由于轻重工业发展太不平衡而产生的严重问题,我们这里是不存在的。

……我们现在的问题,就是还要适当地调整重工业和农业、轻工业的投资比例,更多地发展农业、轻工业。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1956年4月)

材料四 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分析建国初期工业化面临怎样的问题。

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共产党采取的“集中有限资本和资源来加快建设重工业和完整工业体系的发展战略”是什么。

简要分析产生这一战略的国际因素。

(8分)

(2)据材料三,概括指出在农、轻、重关系的问题上毛泽东提出了怎样的设想?

在其后的实践过程中又有何偏差?

(4分)

(3)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有利条件。

(4分)

(4)综合上述材料,对工业化道路的选择,你有何认识。

(2分)

解析:

(1)问分析表格中中苏美英工业产量的对比情况,可看出建国初期我国的工业化水平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据此回答第一小问;抓住材料二中的“1953年”“加快重工业的发展战略”等关键字词,回答第二小问;第三小问应结合美苏对中国的战略影响回答。

(2)问根据材料内容,毛泽东最初的设想是农、轻、重协调发展,据此回答第一小问;后来由于“左”倾思想日益严重,在实践过程中发动“大跃进”,使得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据此回答第二小问。

第(3)问“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有利条件”,需结合现阶段我国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进行作答。

第(4)问结合材料和问题得出认识。

答案:

(1)问题:

工业化水平尤其是重工业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

战略:

制定第一个五年计划,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并优先发展重工业。

国际因素:

美国及其西方国家对新中国的“遏制和孤立”;斯大林模式的影响。

(2)设想:

农、轻、重协调发展。

偏差:

发动“大跃进”运动(大炼钢铁),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3)条件:

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社会主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自我管理与提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