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5723527 上传时间:2023-07-07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0.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八年级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八年级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八年级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八年级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八年级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八年级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八年级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八年级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八年级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八年级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八年级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八年级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八年级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八年级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八年级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八年级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八年级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八年级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八年级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docx

《八年级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八年级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docx

八年级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

(一)强记之法

叶奕绳尝言强记之法:

“某性甚钝,每读一书,遇所喜即札录之,录讫①朗诵十余遍,粘之壁间,每日必十余段,少也六七段。

掩卷②闲步,即就壁间观所录,日三五次以为常,务期③精熟,一字不遗。

壁既满,乃取第一日所粘者收笥④中。

俟⑤再读有所录,补粘其处。

随收随补,岁无旷日。

一年之内,约得三千段。

数年之后,腹笥渐满。

每见务为泛滥者⑥,略得影响⑦而止,稍经时日,便成枵腹⑧,不如予之约⑨取而实得也。

(选自《篙庵闲话》)

【注释】①讫(qì):

完毕。

②掩卷:

合上书本。

③务期:

一定要达到。

④笥(xì):

竹箱。

⑤俟(sì):

等到。

⑥务为泛滥者:

务为;力求。

泛滥:

此指多而杂乱。

⑦影响:

此处指印象。

⑧枵(xiāo)腹:

空腹,指毫无学问。

⑨约:

简要,精练。

【阅读指津】

世界上许多名人之所以成功,与他们善于读书有关。

读书有成效,不仅取决于读什么,而且决定于怎样读,一目十行,二分群书,利用“三余”……本文的读书法和苏轼在《稼说送张琥》所阐述的“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相一致。

叶奕绳要告诉我们的是与其贪多而杂乱无章地读书,以致无所得;不如精练地阅读而能得到实际的收获。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即就壁间观所录()

(2)一字不遗()

(3)壁既满()(4)岁无旷日()

2.下列句中“之”与“粘之壁间”中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叶奕绳尝言强记之法B.马之千里者

C.跪而拾之以归D.不如予之约取而实得也

3.下列句中的加点词语不属于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A.录讫朗诵十余遍

B.每见务为泛滥者

C.略得影响而止

D.其实味不同

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日三五次以为常,务期精熟,一字不遗。

(2)不如予之约取而实得也。

5.作者在文中倡导“约取而实得”的读书方法。

“约取”的具体表现为,

“实得”的具体表现为。

与“约取”相对的是,

与“实得”相对的是。

(二)薛谭学讴

薛谭学讴①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

秦青弗止,饯行于郊衢②,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③行云。

薛谭乃谢,求反。

终身不敢言归。

秦青顾谓其友曰:

“昔韩蛾东之齐,匮粮,过雍门,鬻④歌假食。

既去而余音绕梁欐⑤,三日不绝,左右以其人弗去。

过逆旅,逆旅人辱之。

韩娥因曼声哀哭,一里老幼悲愁,垂涕相对,三日不食。

遽而追之。

娥还,复为曼声长歌。

一里老幼喜跃抃⑥舞,弗能自禁,忘向之悲也。

乃厚赂⑦发之。

故雍门之人,至今善歌哭,放⑧峨之遗声也。

(选自《列子·汤问》)

【注释】①讴:

唱歌。

②郊衢:

城外的大道。

③遏:

阻止。

④鬻(yù):

卖。

⑤欐(lì):

屋梁。

⑥抃(biàn):

鼓掌。

⑦赂:

赠送的财物,亦泛指财物。

⑧放:

同“仿”,效仿。

【阅读指津】

这个故事告诉人们学习是永无止境的,千万不可有骄傲自满的心态,不要浅尝辄止地学

习,学习必须虚心、持之以恒。

它还给我们教育方面的启示:

恰当的正面教育可收到很好的效果。

道理是从实际生活中抽象出来的,当用它来指导别人实际时,就应具体化、形象化。

针对容易自满的人,这样的导向往往能使其看到别人身上的闪光点,使其客观地评价自己和他人,让其真正懂得如何做到全面发展,进而激励他们锐意进取的可贵精神。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未穷青之技()

(2)薛谭乃谢()

(3)秦青顾谓其友曰()(4)弗能自禁()

2.下列对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薛谭学讴于秦青②饯行于郊街③忘向之悲也④故雍门之人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相同。

B.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C.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不同。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声振林木,响遏行云。

(2)既去而余音绕梁欐,三日不绝,左右以其人弗去。

4.文中说薛谭意识到自己的不足,求返后,“终身不敢言归”,对于这一点,你有什么看法?

(三)造酒忘米

一人问造酒①之法于酒家。

酒家曰:

“一斗米,一两曲②,加二斗水,相参③和,酿七日,便成酒。

”其人善忘,归而用水二斗,曲一两,相参和,七日而尝之,犹④水也,乃往诮⑤酒家,谓不传与真法。

酒家曰:

“尔第⑥不循⑦我法耳。

”其人曰:

“我循尔法,用二斗水,一两曲。

”酒家曰:

“可有米么?

”其人俯首思曰:

“是我忘记下⑧米!

噫!

并⑨酒之本而忘之,欲求酒,及于⑩不得酒,而反怒怨教之者之非也。

世之学者,忘本逐末,而学不成,何异于是!

(选自明·江盈科《江盈科集》)

【注释】①造酒:

制酒。

②曲:

酒曲,酒母,酿酒所用的发酵剂。

③参:

同“掺”。

④犹:

还,还是。

⑤诮(qiào):

责备,讽刺。

⑥第:

只是,一定。

⑦循:

按照,遵循。

⑧下:

做动词,放下,放进。

⑨并:

连。

⑩于:

在。

【阅读指津】

凡事应该分清主次,不能舍本逐末,本末倒置;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抓住根本,这样才能有的放矢;做事要细心,要多自我反思,少埋怨别人;不管学什么都要打好基础,认真学习,不可一步登天……文章寓意很多,和“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类似。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一人问造酒之法于酒家()

(2)相参和()

(3)而反怒怨教之者之非也()

(4)何异于是()

2.翻译下列句子。

(1)谓不传与真法。

(2)何异于是!

3.文中隐含的一个成语是,意思是。

4.本文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四)圣琵琶传闻

有书生欲游吴地,道经江西,因风阻泊船,闲步入林,过①一僧院。

僧已他出,房门外,小廊数间,傍有笔砚。

书生攻②画,遂把③笔,于素壁上画一琵琶,大小与真不异。

画毕,风静船发。

僧归,见画处,不知何人。

乃告村人曰:

“恐是五台山圣琵琶。

”当亦④戏言,而遂为村人传说,礼施求福,甚效。

书生往吴,经年⑤,乃闻人说江西僧院,有圣琵琶,灵应非一⑥,心窃疑之。

因还江西时,令船人泊船旧处,上访之。

僧亦不在,所画琵琶前,已幡花⑦香炉供养矣。

取水洗之尽,还宿船中。

至明日,又上。

僧夜已归,以失琵琶故,邻人大集,方共悲叹。

书生故问,具言前验:

“今应有人背⑧着琵琶,所以潜隐。

”书生大笑,为说所画及拭却之由,自是灵圣亦绝。

(选自唐·皇甫氏《原化记》)

【注释】①过:

寻访。

②攻:

善于。

③把:

拿。

④当亦:

当时也是。

⑤经年:

过了几年。

⑥非一:

不止一二次。

⑦幡花:

挂着幡,供着花。

⑧背:

违背。

【阅读点津】

文中写了一个书生无意间在寺院墙上画了个琵琶,最后被人们当成圣物来敬仰。

这个故事体现人们的迷信思想,庆幸的是书生最后把画擦掉,还原了事物的本质。

他告诫人们对此应以科学的态度对待、解释,要实事求是,不能凭主观臆断。

其实,对于一个理论,人们不去深入探讨而一味膜拜,也会犯文中人们的错误。

1.解释加点字的意义。

(1)书生攻画()

(2)于素壁上画一琵琶()

(3)心窃疑之()(4)以失琵琶故()

2.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有书生欲游/吴地B.过/一僧院

C.而遂为/村人传说D.僧夜已/归

3.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于素壁上画一琵琶,大小与真不异。

(2)而遂为村人传说,礼施求福,甚效。

4.把书生所画琵琶当作神验,是怎么形成的?

对此,人们能得到什么启示?

(五)陈章侯蔑视显贵

陈章侯性诞僻①,好游于酒。

人所致金钱随手尽。

尤喜为贫不得志人作画,周其乏。

凡贫士藉其生,数十百家。

若豪贵有势力者索之,虽千金不为搦②笔也。

一龌龊显者,诱之入舟,方将鉴定宋元人笔墨。

舟既发,乃出绢强之画。

章侯科头③裸体,谩骂不绝。

显者不听,逐欲自沉于水。

显者拂然④,乃自先去。

托他人代求之,终一笔不施。

(选自清·周亮工《读画录》)

【注释】①诞僻:

怪僻。

②搦(nuò):

握。

③科头:

不戴帽子。

④拂然:

甩动(袖子)的样子。

【阅读指津】

文章刻画了陈章侯扶贫济困、刚正不阿、蔑视权贵的品格。

视金钱为粪土,尤其在贫困潦倒的时候,实属可贵。

1.解释下列加点字。

(1)人所致金钱随手尽()

(2)若豪贵有势力者索之()

(3)虽千金不为搦笔也()(4)舟既发()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尤喜为贫不得志人作画,周其乏。

(2)显者不听,遂欲自沉于水。

3.下列“去”的解释符合文中加点词“乃自先去”意思的一项是()

A.除掉,去掉B.失去,损失C.距离D.离开

4.文中表现陈章侯蔑视“一龌龊显者”的是哪一句(用文中的话回答)

5.短文赞扬了陈章侯什么精神?

(六)物各有短长

甘戊使于齐,渡大河。

船人曰:

“河水间①耳,君不能自渡,能为王者之说乎?

”戊曰:

“不然。

汝不知也。

物各有短长。

谨愿敦厚②,可事主,不施用兵;骐骥騄駬③,足及千里,置之宫室,使之捕鼠,曾不如小狸④;干将为利,名闻天下,匠以治木,不如斤斧。

今持楫而上下随流,吾不如子;说千乘之君、万盛之主,子亦不如戊矣。

(选自刘向《说苑卷十七·杂言》)

【注释】①间:

间隔。

②谨愿敦厚:

谨慎老实,诚恳厚道。

愿,老实,谨慎。

③骐骥騄駬:

都是良马名。

④狸:

猫。

【阅读指津】

物各有所长,应该要用其长处,发挥其特点。

不能因为别人的短处而瞧不起别人,要学会取长补短.完善白己的知识。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

(1)甘戊使于齐()

(2)能为王三者之说乎()(

(3)不然,汝不知也()(4)可事主()

2.下列各句中的“以”与“匠以治木”中“以”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无从致书以观B.以袅拥覆

C.俯身倾耳以请D.以中有足乐者

3.用“/”划出下列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

今持楫而上下随流

4.翻泽下列句子。

(1)河水间耳,君不能自渡,能为王者之说乎?

(2)骐骥騄駬,足及千里,置之宫室,使之捕鼠,曾不如小猫。

5.说说这则故事说明的道理。

(七)齐欲伐魏

齐欲伐魏,淳于髡谓齐王①曰:

“韩子卢者,天下之疾犬也;东郭逡者,海内之狡兔也。

韩子卢逐东郭逡,环山者三②,腾山者五。

兔极于前,犬废于后;犬兔俱罢,各死其处。

田父见之,无劳倦之苦③,而擅其功。

今齐魏久相持,以顿④其兵、弊⑤其众,臣恐强秦大楚承其后,有田父之功。

”齐王俱,谢将休士也。

(选自《战国策·齐策》)

【注释】①淳于髡(kūn):

战国时齐国的上大夫。

齐王:

齐宣王,战国时齐国国君,姓田,名辟疆。

②环山者三:

相当于“三环山”,意思是围绕着山追了三圈。

③无劳倦之苦:

意思是没有费一点力气。

④顿:

困倦,这里是“使……困倦”的意思。

⑤弊:

疲劳,这里是“使……疲劳”的意思。

【阅读指津】

淳于髡用形象的寓言故事巧谏君王,避免了一场战争,可谓大功一件。

淳于髡告诫齐王既要看到眼前利益,更要看到身后的危险。

这和成语“鹬蚌相争,渔翁得利”何其相似。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天下之疾犬也()

(2)各死其处()

(3)臣恐强秦大楚承其后()

(4)无劳倦之苦,而擅其功()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东郭逡者,海内之狡兔也。

(2)田父见之,无劳倦之苦,而擅其功。

3.文中故事与寓言故事有异曲同工之处,这则寓言故事告诉我们

4.寓言故事的作用是。

(八)无愧于心

钱徽,字蔚章。

入拜礼部侍郎。

宰相段文昌以所善杨浑之、学士李绅以周汉宾并诿①徽求致第籍②。

浑之者凭③子也,多纳古帖秘画于文昌,皆世所宝。

徽不能如二人请,自取杨殷士、苏巢。

巢者李宗闵婿,殷士者汝士之弟,皆与徽厚。

文昌怒,方帅④剑南西川,入辞,即奏徽取士以私。

访绅及元稹,时稹与宗闵有隙,因是共挤其非。

有诏王起、白居易覆试,而黜者⑤过半,遂贬江州刺史。

汝士等劝徽出文昌、绅私书自直,徽曰:

“苟无愧于心,安事辨证邪?

”敕⑥子弟焚书。

(选自《新唐书》)

【注释】①诿:

通“委”,委托。

②第籍:

考取(进士)。

③凭:

杨凭。

善诗文,曾任刑部侍郎。

④帅:

掌管。

⑤黜者:

落选者。

⑥敕:

命令。

【阅读指津】

钱徽,乃唐代著名诗人钱起之子,曾任礼部侍郎。

选文主要写钱徽负责科举考试,不徇私情,得罪了宰相段文昌等人,遭他们排挤,贬为江州刺史的故事,其中钱徽受人诬告而不辩白,更是烧掉足以洗雪冤屈的私信,表明了他的坦荡从容。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宰相段文昌以所善杨浑之()

(2)多纳古帖秘画于文昌()

(3)时稹与宗闵有隙()(4)因是共挤其非()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多纳古帖秘画于文昌②苟无愧于心③宰相段文昌以所善杨浑之④即奏徽取士以私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相同B.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C.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不同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1)徽不能如二人请,自取杨殷士、苏巢。

(2)苟无愧于心,安事辨证邪?

4.从文中可以看出钱徽是一个怎样的人?

(九)刘宽忠厚

刘宽字文饶,弘农华阴人也。

尝坐客①,遣苍头②市酒,迂久,大醉而还。

客不堪之,骂曰:

“畜产。

”宽须臾遣人视奴,疑必自杀。

顾左右曰:

“此人也,骂言畜产,辱孰甚焉!

故吾惧其死也。

”夫人欲试宽令恚,伺当朝会,装严已讫③,使侍婢奉肉羹④,翻污朝衣。

婢遽收之,宽神色不异,乃徐言曰:

“羹烂汝手?

”其性度如此。

海内称为长者。

(选自《后汉书》)

【注释】①坐客:

招待客人。

②苍头:

指奴仆。

③装严已讫:

已穿好官服。

④肉羹:

肉汤。

【阅读指津】

想他人之所想,急他人之所急,体现了一个有道德修养之人的宽广胸怀。

选文中的刘宽就是这样一个有道德修养之人。

他看见仆人被骂,担心其自寻短见,妻子有意让奴婢将肉汤泼在他穿好的官服上,他非但不生气,反而询问其手是否烫伤,难怪“海内称为长者”。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遣苍头市酒()

(2)客不堪之()

(3)辱孰甚焉()(4)宽神色不异()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1)宽须臾遣人视奴,疑必自杀。

(2)其性度如此。

海内称为长者。

3.你认为刘宽“性度”如何?

请写出你的评价。

(十)游黄山记

初四日。

十五里,至汤口。

五里,至汤寺,浴①于汤池。

扶杖②望朱砂庵而登。

十里,上黄泥冈。

向③时云里诸峰,渐渐透出,亦渐渐落吾杖底。

转入石门,越天都之胁④而下,则天都、莲花二顶,俱秀出天半。

路旁一歧⑤东上,乃昔所未至者,遂前趋直上,几达天都侧。

复北上,行石罅中。

石峰片片夹起;路宛转石间,塞者凿之,陡者级之,断者架木通之,悬者植梯接之。

下瞰峭壑阴森,枫松相间,五色纷坡⑥,灿若图绣。

因念黄山当生平奇览,而有奇若此,前未一探,兹游快且愧矣!

(选自《徐霞客游记》)

【注释】①浴:

洗澡。

②扶杖:

拄着拐杖。

③向:

先前。

④胁:

山腰。

⑤歧:

岔路。

⑥纷坡:

缤纷。

【阅读指津】

徐霞客游黄山,不是一般的游山玩水,而是进行地理考察。

他写游记,是为了给大自然作真实的写照,因此,选文的一个突出特点是记叙详细。

文中旅游的日期、里程、方向、沿途经过的地点,一一点明,不厌其详。

文章脉络十分清晰,像是为我们画出了一条导游的路线图,使读者清晰地了解了徐霞客的游踪。

这些记叙,都是实地考察的记录,很有科学价值。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渐渐透出()

(2)俱秀出天半()

(3)乃昔所未至者()(4)因念黄山当生平奇览()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1)扶杖望朱砂庵而登。

十里,上黄泥冈。

(2)而有奇若此,前未一探,兹游快且愧矣!

3.作者先后四次游黄山,为什么认为这次游山“快且愧”?

参考答案

(一)强记之法

1.

(1)走近,靠近

(2)遗漏(3)已经(4)空缺,废缺

2.C(A项是结构助词,“的”;B项是宾语前置的标

志;C项与例句都是代词;D项是结构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3.A(A项的“朗诵”古今同义,都指“清清楚楚地高声诵读”。

B、C两项古义注释已有;今义分别是“江、湖水溢出,淹没土地”和“指以间接或无形的方式来作用或改变”。

D项的古义是”它们的果实”;今义是“真实情况”)

4.

(1)每天看三五遍成了习惯,一定要达到非常熟练(的程度),一个字也不漏掉。

(2)不如我精练地阅读而能得到实际的收获。

5.遇所喜即札录之数年之后,腹笥渐满务为泛滥稍经时日,变成枵腹

【译文】叶奕绳曾经谈到(读书)加强记忆的方法,(说):

“我天资迟钝。

每当阅读一本书,遇到喜欢的内容就把它摘录下来。

摘录完以后,朗诵十多遍,(然后)把它贴在墙壁上。

每天一定(摘录张贴)十多段,至少也要六七段。

(有时)合上书本,闲适散步时,就靠近墙壁,观看摘录(的文章片段)。

每天看三五遍成了习惯,一定要达到非常熟练(的程度),一个字也不漏掉。

墙壁贴满以后,就把第一天所贴的收到竹箱中。

等到再读书有摘录时,补贴到那个地方。

(这样)随时收取,随时补贴上,一年到头不空一天。

一年之内,大约可以摘录和记得三千段。

几年以后,腹中记忆的和竹箱中储存的(文章片段)渐渐地满了。

我常常看到(一些)一心贪多而杂乱无章地阅读的人,(他们)略微有点印象就不再阅读了,(这样)稍微经过一段时间,就腹中空空了。

不如我精练地阅读而能得到实际的收获。

(二)薛谭学讴

1.

(1)完,尽

(2)道歉(3)看(4)禁受,忍耐

2.C(①是介词,“向”;②是介词,“在”;③和④都是助词,“的”)

3.

(1)歌声振动了林木,那音响止住了流动的云。

(2)(韩国的娥)已经走了但是还有余音绕着(那雍门的)中梁,三日不停(消失),旁边的人还以为她人没有走呢。

4.虽然薛谭知道自己的缺点很好,但是也不能忽视自己的优点,薛谭此刻因为佩服秦青才艺,“终身不敢言归”,到后来肯定会对他的发展有局限,所以做人应该审时度势。

(意思对即可)

【译文】薛谭向秦青学习唱歌,还没有学尽秦青的技艺,就以为学尽了,于是就告辞回去。

秦青没有劝阻他,在城外大道旁给他送行,秦青打着节拍,高唱悲歌,歌声振动了林木,那音响止住了流动的云。

薛谭于是向秦青道歉,想要回来继续学习。

从此以后,他一辈子也不敢再说要回去。

秦青对他的朋友说:

“从前韩国的娥到东边的齐国去,没有粮食了,经过雍门(齐国的城门)时,在那卖唱乞讨食物。

虽然她已经走了但是还有余音绕着(那雍门的)中梁,三日不停(消失),旁边的人还以为她人没有走呢。

住客找时,客栈的人侮辱她。

韩国的娥因此放声哀哭,整个里弄的老小都因此而悲伤愁苦,互相垂泪相对,三天都不吃饭。

(里弄的人)赶紧去追她(回来)。

娥回来后,又放声歌唱。

整个里弄的老小欢喜跳跃拍手舞蹈。

不能克制自己,全忘了刚刚的悲伤了。

(里弄的人)于是给了她很多钱财打发她走。

所以雍门那的人,至今还善于唱歌表演,那是效仿娥留下的歌唱(技艺)啊。

(三)造酒忘米

1.

(1)对,向

(2)相互(3)过错(4)这

2.

(1)(他)说人家不教他真正的酿酒之法。

(2)和这个人相比有什么区别!

3.舍本逐末比喻做事不从根本上着手,只是在细枝末节上用功。

4.做任何事都应抓住根本。

这样才能有的放矢。

(做事应细心,多反思自我,少埋怨他人)

【译文】有一人向一家做酒的人家请教酿酒的方法。

酒家告诉他:

“一斗的米,加上一两酒引(酒药子),再加上二斗的水,三样相互掺和,这样过了七天,就变成酒了。

”然而这个人容易忘记,回家后用了二斗水,一两酒引,这样掺和起来做酒了。

过了七天后尝一尝,还跟水差不多,于是就跑过去责怪酒家,说人家不教他真正的酿酒之法。

酒家说:

“你一定没有按照我说的方法去做呀。

”这个人说:

“我是按照你说的做的:

用二斗水,一两酒引子。

”酒家问他:

“米放了没有?

”他低下头想了想,说:

“是我忘记放米了!

哎!

连酒最基本的东西都忘了,想要自己酿酒却酿不出酒,反而生气怨恨教他方法的人的不好。

当今世上不少求学的人,忘记去打基础,却想着一步登天,结果什么也学不到,和这个人相比有什么区别!

(四)圣琵琶传闻

1.

(1)善于

(2)白色(3)暗中,私下(4)因为

2.B

3.

(1)在白墙壁上画了一个琵琶,大小和真的琵琶没有不同。

(2)于是就被村里人传说,人们以拜神的礼节仪式祈求得福,很灵验有效。

4.首先发生在僧院,书生作画时没有人看见;其次是僧人猜测;再次是因讹传讹。

根本原因是人们心中的迷信思想。

对此,我们应以科学的态度对待、解释,要实事求是,不能凭主观臆断。

【译文】有个书生想要游玩吴地,路经江西,因为大风阻碍就停泊小舟,闲散行走进入一片树林,寻访一座僧院。

僧人已经外出到其他地方去了,僧院的房门外面,有几间小厅廊,临近处有笔和砚台。

书生善于画画,于是就拿起笔,在白墙壁上画了一个琵琶,大小和真的琵琶没有不同。

画完,大风渐静,书生乘船出发了。

僧人回来,看到了画的琵琶,不知道是什么人画的。

于是告诉村里人说:

“恐怕这是五台山上降临的仙琵琶。

”当时也是戏言,然而这话就被村里人传开了。

人们用敬神的礼节仪式祈求得福,很灵验有效。

书生前往吴地,过了几年,就听人说江西的僧院有个圣琵琶,灵验有效不止一二次,暗中对此感到怀疑。

于是返回江西时,叫乘船的人(将船)停泊在原先的地方,上前拜访圣琵琶。

僧人也不在,画的琵琶前,已经挂着幡,供着花,炉里点着香供奉了。

书生取来水把它洗尽,回去留宿在船上。

到第二天,书生又上前拜访。

僧人夜里已经回来了,因为失去琵琶,邻近的人大规模地集中起来,正要共同悲哀感叹。

书生特意询问,人们都说前头的应验:

“如今一定有人违背了圣琵琶(的指示),这是它隐没不见的原因。

”书生大笑,对他们讲述了他所画以及擦洗掉的琵琶由来,从此神灵仙圣也绝迹了。

(五)陈章侯蔑视显贵

1.

(1)花光

(2)寻找(3)即使(4)已经

2.

(1)尤其喜欢为贫穷不得志的人作画,以周济他们的贫闲。

(2)那个显达者不听从他,于是章侯就要从船上跳落入水。

3.D

4.“章侯科头裸体,谩骂不绝。

”“托他人代求之,终一笔不施”

5.陈章侯扶贫济困、刚正不阿、蔑视权贵的品格(大意即可)。

【译文】陈章侯性格怪僻。

喜欢游玩喝酒。

别人送给他的金钱随手便花光了。

尤其喜欢为贫穷不得志的人作画,以周济他们的贫困。

依靠他而生活的贫寒士人,一共有几十以至几百家之多。

如果豪绅贵族等有势力的人向他要画,即使送他千金他也是不会提笔的。

有一个人品卑劣的显达者,引诱他进入船内,让他鉴赏宋元人的笔墨船开了以后,就拿出画绢强迫他作画。

章侯摘掉帽子,脱掉衣服,大骂不止。

那个显达者不听从他,于是章侯就要从船上跳落入水。

显达者非常生气,于是甩袖而去了。

后来托了别人代为求画,章侯最终还是没有用一下笔墨。

(六)物各有短长

1.

(1)出使

(2)做(3)对、正确(是这样)(4)侍奉,为……做事

2.B

3.今/持楫/可上下随流

4.

(1)河水间隔很窄,你都不能靠自己的力量渡河,怎样说服齐下呢?

(2)骐、骥、騄、駬这样的好马,足力可以奔走干里,但是养在家里,叫它捕捉老鼠,还比不上小猫。

5.这则故事说明了物各有所长,即通常所说的“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人不能以自己之所长去看待别人之所短。

【译文】甘戊出使齐国,要乘船渡过一条大河。

船夫说:

“河水间隔很窄,你都不能靠自己的力量渡河,怎样说服齐王呢?

”甘戊说:

“不是这样的,你不知道这其中的道理。

事物各有长处和短处,那种谨慎老实诚恳厚道的臣子,可以辅助君王,而用兵打仗不派用处;好马(可以)日行千里,而把它们放在家里,让它们去捕老鼠,还不如小猫;干将可以算是锋利的宝剑,天下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