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夜莺的歌声》说课稿.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5730629 上传时间:2023-07-07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6.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11《夜莺的歌声》说课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11《夜莺的歌声》说课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11《夜莺的歌声》说课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11《夜莺的歌声》说课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11《夜莺的歌声》说课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11《夜莺的歌声》说课稿.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11《夜莺的歌声》说课稿.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11《夜莺的歌声》说课稿.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11《夜莺的歌声》说课稿.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11《夜莺的歌声》说课稿.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11《夜莺的歌声》说课稿.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11《夜莺的歌声》说课稿.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11《夜莺的歌声》说课稿.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11《夜莺的歌声》说课稿.docx

《11《夜莺的歌声》说课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1《夜莺的歌声》说课稿.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11《夜莺的歌声》说课稿.docx

11《夜莺的歌声》说课稿

11《夜莺的歌声》说课稿

一、说教材

《夜莺的歌声》是一篇讲读课文。

课文讲述了苏联卫国战争时期,一个被游击队员称作小夜莺的孩子,巧妙同敌人周旋,用口哨学鸟鸣,为游击队传递信息,协助游击队歼灭德国法西斯强盗的故事。

课文充分表现了“小夜莺”的机智勇敢和爱国主义精神。

课文以夜莺的歌声为线索进行记叙,以空行为标志,写了四部分内容:

先写“小夜莺”以歌声引诱敌人上勾,接着写“小夜莺”在为敌人带路途中以歌声为游击队员传递敌情,再写游击队消灭了敌人,最后写战斗结束后“小夜莺”在村边小路旁继续吹奏着宛转的歌声。

“小夜莺”的歌声自始至终贯穿着整篇课文,危险中充满勇敢镇定,紧急中充满智慧机警,一个勇敢机智的小英雄形象活脱脱地出现在读者面前。

二、说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沉寂、盘问、口哨、埋伏、凝神、鬼子、汉子、烧毁、木屑、蘑菇、呻吟、宛转”等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苏联卫国战争中少年儿童的机智勇敢和爱国主义精神。

3、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句子的意思。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说教学重难点

1、抓住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小夜莺”机智勇敢的品质。

2、结尾两个自然段和开头三个自然段的联系是什么?

四、说教法学法

本课时教学中我让学生采用默读与朗读结合,同时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开放讨论中理解体会文章中含义深刻的语句,鼓励学生在交流中说出自己不同的观点。

五、说教学过程(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新课导入

1、复习旧知

(1)、读词语。

(2)、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是按什么顺序记叙的?

分别讲了什么?

2、新课导入

在那惊心动魄的卫国战争年代,一个和我们年龄相仿的孩子却如此沉着、机智地与敌人斗智斗勇,在课文字里行间中,你能捕捉到他的机智、勇敢吗?

二、品读课文

1、学生边读边画出相关句子。

2、小组内交流。

3、学生展示。

(1)、夜莺的歌声打破了夏日的沉寂。

这歌声停了一会儿,接着又用一股新的劲头唱起来。

(从“停了一会儿”“新的劲头唱起来”说明机警的小夜莺已经发现了敌人,经过思考,他决定去接触敌人,把敌人引入游击队的埋伏圈,消灭敌人。

⑵、他们发现就在很近很近的地方,有个孩子坐在河岸边……(说明小夜莺是主动和敌人接近的。

(3)孩子从嘴里掏出一个小玩意儿,递给他,用快活的蓝眼睛望着他。

(说明孩子在敌人面前一点也不害怕,十分镇静、坦然。

⑷、怎么会就剩下我一个?

这里有麻雀、乌鸦、猫头鹰,多着呢。

夜莺倒是只有我一个!

(这句话一语双关。

乍一听,纯属小孩儿天真的话语,把自己当作小动物。

在敌人不易察觉的时候戏弄、谩骂敌人,“麻雀、乌鸦、猫头鹰”都指的是敌人。

反映了孩子的冷静、机智、沉着。

⑸、“人哪!

战争一开始这里就没有人了。

”小孩不慌不忙地回答,“刚刚一开火,村子就着火了,大家都喊:

‘野兽来了,野兽来了’一就都跑了。

”(这句话也一语双关。

这里的野兽其实指的是德国强盗。

说明孩子爱憎分明,前一句保护了群众,后一句痛骂了敌人。

师:

由于他巧妙地回答了德国军官的盘问,德国军官觉得他只不过是个不懂事的孩子,相信了他的话,并且让他带路。

德国军官轻蔑地认为他是蠢东西,其实德国军官自己才是真正的蠢东西。

因为夜莺骂他们的话他都没有听出来。

⑹、夜莺在带路时,有时学夜莺唱,有时学杜鹃叫,胳膊一甩一甩地打着路旁的树枝,有时后弯下腰去拾球果,还用脚把球果踢起来。

(这句话讲他好像沉浸在大自然当中,天真自然,这样做实际是在迷惑敌人,使他们觉得他只不过是个顽皮、贪玩的孩子以取得的敌人的信任。

他学夜莺和杜鹃叫,是在麻痹敌人,以便后来他用鸟叫同游击队联络不致引起敌人的怀疑。

⑺、“你们这里有游击队吗?

”“你说的是一种蘑菇吗?

没有,我们这里没有这种蘑菇。

这里只有红蘑菇、白蘑菇,还有洋蘑菇。

”(敌人问树林里有没有游击队,孩子用话岔开,用蘑菇来回答,答非所问,装作什么也不知道,再一次体现了他的机智。

⑻、夜莺用夜莺和杜鹃的叫声给游击队传递情报。

一声夜莺叫代表一个敌人,一声杜鹃叫代表一挺机枪。

(从这里可以想见用这种办法已经不是一次了。

他曾多次协助游击队消灭敌人。

(9)、“孩子突然站住,转了个身,钻到树林里不见了。

”(夜莺刚刚听到信号动作极快,钻进树林里。

也说明夜莺对这里的环境极为熟悉。

也正是由于夜莺准确的传递情报,才使游击队员充分地做好了战斗准备,最后彻底地消灭了敌人。

4、大家想一想,孩子面对凶恶的敌人,为什么还能应变自如,毫无惧色?

(卫国战争中,全国人民都投入到保卫家园的斗争中,全国人民怀着对祖国的爱,对敌人的恨与敌人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小孩就是由于对祖国的热爱,对敌人的憎恨,才能临危不惧,坦然自若。

5、指导朗读对话。

让我们再动情地读一读这些对话,从中汲取力量,从中受到感染。

三、学习首尾呼应的写法

指名读课文的最后两个自然段和开头的三个自然段,想想,这几个自然段之间是什么关系?

(课文的最后两个自然段和开头的两个自然段是互相照应的的关系。

你从哪看出来的?

(都是说小孩在发出夜莺的歌声,以配合游击队歼灭敌人。

这样前后照应、首尾连贯,使课文中的故事情节十分完整,同时也强调了夜莺又在执行新的任务。

我们今后在写作文的时候要认真运用这种首尾连贯、前后照应的写法。

四、布置作业

1、把《夜莺的歌声》的故事讲给别人听。

2、写一篇读后感。

12《小英雄雨来》说课稿

说教材】

这篇略读课文节选自作家管桦写的同名中篇小说,选入课文时有改动,讲的是在那战火连天、枪炮轰鸣的抗日战争时期,晋察冀边区的少年雨来,聪明勇敢,游泳本领高强,为了掩护革命干部,机智地同敌人作斗争的故事。

歌颂了少年雨来热爱祖国、不畏强敌的斗争精神。

围绕这一主题,课文分六个部分叙述。

【说目标】

1.认识8个生字。

2.了解雨来为掩护革命干部和日寇英勇斗争的故事,学习雨来热爱祖国、勇敢机智的品质。

3.理解“有志不在年高”等句子的意思。

4.给课文的每个部分加小标题。

5、帮助学生学习简要复述课文内容。

【说重点难点】本课教学的重点是体会雨来机智勇敢的优秀品质,难点是用较快速度阅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学习简要复述课文内容。

【说教法学法】

1.这篇课文内容通俗易懂,故事性强。

教学时,一步步引导学生快速理解课文内容,教给学生加小标题的方法。

2.体会雨来机智勇敢、热爱祖国的品质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教学时,可将这一问题的解决融入到讨论、交流自己感受最深的是什么这一环节中,注意抓住一些关键句子,让学生想,让学生谈。

如“雨来没理他,脚下像踩着风,一直朝后院跑去”一句,可让学生想象:

雨来此时心里是怎么想的,想象后讨论:

他为什么要这样做。

3.用较快速度阅读课文,了解内容,这对五年级学生而言有一定的难度,因此不能要求太高,可在学生阅读每一部分时,教师提出阅读时间要求,促使学生加快阅读速度。

对于每部分内容的把握,可采用加小标题的形式予以落实。

【说设计理念。

本课的教学以人为本,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伙伴,注重课内外延伸,训练学生对信息的搜集与整理。

自主探究,自主感悟,合作交流,让学生学会学习;在读中质疑,读中感悟,读中积累,让学生学会读书;让学生读议结合,读写结合,给学生提供充足的表达机会,让学生乐于表达。

【说教学流程】

一、激qing导入揭课题

1、抗日战争时期,曾涌现出许许多多的小英雄。

其中,给你留下影像最深刻的是谁?

2、教师导入:

抗日战争时期,晋察冀北部的芦花村有一个十二岁的小英雄。

他被迫给敌人带路,却把鬼子带进了我们设计的地雷阵,炸得鬼子狼哭鬼嚎。

以后,他和其他的孩子们一起站岗放哨,送鸡毛信,配合八路军与鬼子周旋……你们知道这位年仅十二岁的小英雄是谁吗?

这节课我们来学习13课《小英雄雨来》。

(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

本环节主要是通过教师的导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情感兴奋。

]

二、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1、出示文中的生词新词,指名领读。

并解释重点词语的意思。

了解学生预习情况,并根据学生情况及时调整教学进程。

2、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3、教师总结,预习时主要从那几个入手。

三、引导学生学习课文。

1、默读课文第一部分,思考:

(1)雨来生活的村子为什么叫芦花村?

用直线画出来。

(2)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雨来有用本领很高?

(3)第一部分主要讲了什么?

(4)给第一部分加一个小标题。

这样一步一步引导学生,学习课文给课文加小标题。

2、快速默读课文第二部分思考:

(1)雨来上的夜校条件怎样?

(2)雨来在夜校接受什么教育?

(3)这一部分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4)这一段的小标题应该怎么加?

3、快速默读第三部分说说这一部分主要讲了什么?

哪些语句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

试着加小标题。

体会与来机智勇敢不畏强敌的精神。

4、自读课文第四部分谈谈自己的体会。

四、教师小结。

五、布置作业巩固练习。

13《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说课稿

一,说教材: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一文是人教课标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八册的课文.这是一篇精读课文,讲的是一个中国孩子写给联合国秘书长加利先生的一封信.这封信首先表达了"我"和妈妈对加利先生的问候和深深的谢意;接着深情回忆"我"爸爸出征前后的情景,在悲痛中怀着自豪和崇敬,并表示要向爸爸学习,用生命捍卫和平;最后,呼吁国际社会一致行动起来,维护和平,制止战争!

本文情感强烈,课文饱含着一个孩子失去亲人的悲愤和对和平无比渴望的真挚情感.语言朴实,没有口号,但读起来催人泪下.它用一个孩子的眼光看世界和平,把家庭的不幸和世界的不幸有机联系起来,引起读者的共鸣.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和信中"我"的呼吁,体会"我"对父亲的深切怀念,对和平的无比渴望;教学难点是认识"世界并不太平,不少地区还弥漫着战争的硝烟,罪恶的子弹还威胁着娇嫩的'和平之花'",树立维和的观念.

二,说教法:

这是一篇书信体文章.信中饱含着一个孩子渴望世界和平的真挚情感,它用一个孩子的眼光看世界和平,把家庭的不幸和世界的不幸有机联系起来.语言朴实,情感强烈,读之催人泪下.但长期生活在和平环境中的孩子,较难体会这种情感,因此,我在教学时注重:

(一)运用挂图与教学内容有机结合.

首先是利用下载的图片资源,为学生创设情境.教师把教育资源经过选择,整合,加工后再现情景,让学生形象感知世界局势,从内心深处先唤起他们对战争的愤恨和对和平的无比渴望之情.

其次,根据新课标理念,教材和学生实际,让学生更具体地感受"世界并不太平",罪恶的子弹还威胁着娇嫩的"和平之花",增强了学生的感性认识,更深切地感悟到作者的"失父之痛",也更准确地理解"世界并不太平",更易激发学生情感与作者达到共鸣,从而正确认识当今世界局势,树立维和观念.

(二)引导学生多揣摩,从作者的失父之痛中体会和平之可贵.

教学中,通过学生读文质疑,教师梳理出三个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特别是含义深刻的句子及信中"我"的呼吁重点理解体会,感悟交流.教学中还采用换位体验:

假如你是雷利,你和爸爸相约时心情怎样假如你是雷利,当看到爸爸的遗体躺在灵柩里时,你的心情会怎样等问题引起孩子们情感的共鸣.抓住含义深刻的句子,揣摩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这是本课教学的重点.教学时我运用了多种手段,尽可能再现情景,调动学生的情感.如:

"爸爸的嘴张着,仿佛在呼唤什么",让学生去想象:

爸爸会呼唤什么,你有什么感受.又如"但世界并不太平,不少地区还弥漫着战争的硝烟,罪恶的子弹还威胁着娇嫩的'和平之花'".并补充一些材料如:

《地球的呻吟》,关于战争的数据统计,《地球的呼唤》等,通过阅读课文和补充材料,组织学生交流自己的感受,让学生真切感受到世界并不太平.

(三)加强指导多读,让学生在反复地有感情地朗读中体会情感.

当学生真挚情感急于表达时,读书是最好的表达方法.教学中,指导学生多读,尤其是重点语句,让学生读出感悟,并把握"巨大的悲痛,深切的缅怀"着一感情基调,读出体会,读出感情,读出渴望,与小作者一起倾诉,怀念,同悲,同恨.如,"全家沉浸在失去亲人的巨大悲痛中","鲜血染红了他的征衣,腕上的手表浸满了凝固的血",应用低沉,缓慢的语调读,表达悲痛的心情.爸爸临上飞机前说的话"我一定送你一顶蓝盔",应用坚定的语气读,表达爸爸的坚定信心."我"仿佛听见爸爸的"呼唤"一句是个长句,层层递进,朗读时语调应逐渐提高,特别是连用三个"和平!

"更要重读,以表达强烈的感情.介绍爸爸,"精通四国语言,是一位出色的经济学硕士"以及爸爸"为和平而倒下"这部分,应带着自豪,崇敬的感情来读.使本课的教学情感达到高潮.三,说学法:

这篇课文的重难点语句较多,作者的情感学生从无体验,他们对此难以理解.因此我设计这样让学生去学习:

(一)观看图片,进入情境.

要让学生能体会作者情感,为他们创设一个催人泪下的情景很有必要.学生通过观看画面,听师解说,初步形成一种世界需要和平,不要战争的意识,也为课文的重点语句的理解学习打下了情感基础.

(二)质疑解疑,理解感悟.

通过学生读文质疑,抓住含义深刻的重点语句理解感悟(找句,勾画,批注,体会,朗读),让学生从作者的字里行间真真切切地体会到作者的失父之痛,世界并不太平及渴望和平的感受,从而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进一步从内心深处强烈地树立维和观念.

(三)升华情感,拓展练笔.

在深入感悟课文内容后,学生的情感达到高潮,除了从读文中倾吐自己的感情外,还有千言万语要倾诉,让学生在《让世界充满爱》的音乐声中,用一个词,一句话,一个符号等尽情抒发自己此刻的心情,让学生的情感一泻千里,一吐为快,从而维和的信念更为坚定,并将化为今后的行动:

如努力学习,掌握本领,做好反侵略战争的准备,或给战乱地区的儿童献爱心等.

(四)说教学程序:

在备课时,我认真钻研教材,寻找了有关的远程教育资源和教学资料,进行了一番思考分析之后,制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理解书信的主要内容及重点词句的意思,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情感目标:

体会"我"对父亲的深切怀念和对和平的无比渴望,从而树立维和观念.

(3)技能目标:

让学生理解重点词句和体会情感,以及培养学生质疑,解疑的能力.

这样,教学目标明确了,上课也就能有的放矢,较圆满地完成预期教学目标.在课堂教学过程程序的设计上,环环相扣,步步深入,尽量使课堂每一分钟能得到合理运用,使用均要与教学内容相融合,使它们的配合使用尽量能达到天衣无缝,为教学过程服务,使课堂教学因此而生辉添彩,圆满地完成教学任务.

首先:

用图片为学生的进一步学习课文,体会思想感情做好铺垫.

然后:

提出三个有利于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的问题,便于学生对课文大意的了解.

再进行小组汇报和全班汇报的方式展示学生的学习成果.(这部分用教师"引"和学生"找"的方法,为后文"突出重点"——感情朗读做一些准备.)

接着:

进行重点段落和重点句子的指导朗读,并利用"换位"的问题,"假如你是作者,你会",并展示"万人送英雄,鲜花赠英模"的画面,使课堂气氛变得凝重,热烈.

再:

理解"世界并不太平……"一段的同时教师出示战争中的有关数据帮助,引发孩子们呼吁的渴望,了解作者为什么呼吁呼吁什么将课文教学引到一个小高潮.这时孩子们对和平的渴望非常强烈,再自然过度到课外阅读《地球的呼声》,让孩子在尽情抒发情感的同时,理解我们要呼吁什么,我们可以为世界和平做些什么让孩子自由发表自己的想法,将全文教学推向高潮.

最后:

出示:

让和平永驻人间,让世界充满爱!

表达自己心中最美好的祝愿,使本课教学达到高潮,并结束教学,留给孩子更多的思考和回味的空间,进一步使"和平"的理念在孩子的脑海中根深蒂固,达到本课的教学目标.

(五)说板书:

随机抓住学生交流中出现的"闪光点"及"悲痛","忧虑","呼吁"三条线索板书,使板书提纲列挈领,让学生更好地把握课文的内容,理清文章层次,重难点,起到引领,启发等作用.

14《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说课稿

一、说教材

《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是一首呼唤和平的诗,它以一个孩子的视角,揭示了战争给自然世界带来的种种不安宁,发出对和平的呼唤。

全诗共五个小节,分两部分:

一(1-4小节)、描述了战争给自然世界带来的种种不安宁。

二(第5小节)、发出祈盼,让战火中的孩子和我们一样在鲜花中读书,一同享受春天的美好。

教材选编这篇课文主要有两个意图:

一是激发学生憎恨战争、维护和平的情感。

二是引导学生理解诗句,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二、说目标

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我预设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认识4个生字。

2、通过反复朗读,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受到热爱和平的教育。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其中2、3两个目标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而第2个目标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受到热爱和平的教育则是教学难点。

三、说教法、学法

诗歌前四节叙述结构相似,作者抓住自然界人们熟知的景物——大海、沙漠、夜空、草地,将其原有的美好宁静的景象与因战争遭到破坏的景象加以对比,并发出痛心的疑问:

这究竟是为什么?

并在前四节的结尾重复了这样的疑问,这就使人感到,这不仅仅是疑问了,更是一种对战争的控诉,一种对战争的抗议。

最后一节的希望与祈盼,更是让人揪心,虽然仅仅只是一张平稳的课桌,一间洁白的教室,如果没有和平,连人类生存最基本的要求都是空想,维护和平,制止战争,这是世界人民共同的心愿。

本课教学,不宜逐词逐句讲解,所以我在本课教学过程伊始,组织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材料,让学生对战争,特别是战争中的平民百姓、妇女儿童的生活状况有一些基本的了解,为理解诗歌的意思作铺垫。

读是理解诗句的基本手段,依据教材,我采用反复诵读法、自主合作探究法等,做到读读、想想、说说、读读。

如第一节在读的基础上,想象大海本来是什么样的,现在是什么情景,想象后说一说:

面对此景,你有什么感受,再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引导学生注意朗读四处“这究竟是为什么?

”的不同语气。

通过反复朗读,使学生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受到热爱和平的教育。

四、说教学流程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应以学生自读自悟、自主探究为基础,教师要帮助学生架设生活和文本的桥梁,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并参与其中,推动学生去深入感受。

因此,我的教学过程有以下4个环节。

1、导入新课

结合现实,让学生交流课前收集的有关中东战争、利比亚正在遭受空袭、第二次世界大战等的相关资料,使学生对战争,特别是战争中的妇女、儿童的生活状况有一些基本的了解,从而巧妙地引导学生进入文本自主阅读状态。

2、初步感知,扫清障碍

教师提出自学要求,学生一边读书一边作批注,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

这样学生对课文中的生字,词语基本就自己解决了。

让学生圈画不懂的地方,批注自己的收获和感受,并相互交流,使自主阅读更有效。

3、阅读教学

新课标中指出: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应该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

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所以在这一环节我仍然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线,指导学生在交流、倾听、研讨、争辩中感悟语言文字的魅力,受到情感熏陶。

在这里我先鼓励学生多种形式朗读教学内容,同时又充分发挥教师自身的主导作用,循循善诱,逐一突破教学难点。

例如学习第一小节,我让学生

初读后想象:

大海本来是什么样的,现在是什么情景,想象后说说:

面对此景,你有什么感受,你想说什么,说后再有感情读文。

通过让学生谈感受,让学生进入情境之中。

这样,学生了解了诗歌内容,体会到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感受到对战争的憎恨、愤怒、痛斥,并能有感情地读出来。

接着,我让学生用这样的方法自主、合作学习其余小节的内容。

这种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体会到参与的乐趣,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真正使朗读成为学生个性化的行为,自然地突破了难点。

学生很容易就品味到成功的喜悦。

学生对文本理解后,让学生仿写诗歌,这样做水到渠成,学生的作品都很棒,这一过程不仅为学生提供了想象的空间,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而且使感情得到升华,学生更加憎恨战争、对战争感到愤怒、渴望和平。

接着引导学生有感情朗读第五小节,说说心中的祈盼,表达呼唤和平的愿望。

播放歌曲《让世界充满爱》,在歌声中让学生以“和我们一样在鲜花中读书____________”的形式,把自己在春天里最快乐的事情写出来,送给战火中的孩子。

并且全体起立,五指交叉,抱拳胸前,作祈祷的样子,一起为战火中的孩子祈盼!

这样的设计使学生进一步受到热爱和平的教育,激发学生从小维护世界和平的感情。

此设计体现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水乳交融,相得益彰。

4、拓展延伸

学生提出问题带着问题读书,读中解决问题,这仅仅是阅读教学的浅层次目标,而带着疑问走出课堂才是学生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必需。

为了把课内课外有机融合,适当拓展学习资源,拓宽学习渠道,真正做到在生活中学语文,在生活中用语文。

让学生自读“阅读链接”《儿童和平条约》谈谈读后感受。

并布置作业:

说一说、写一写:

我能为维护和平做什么?

5、板书设计。

本板书是课文内容的精华,布局合理,简洁,突出课文的重点,让学生对所学内容一目了然。

16﹡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

控诉战争

呼唤和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