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心得感悟作文范文500字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573440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9.9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心得感悟作文范文500字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中医心得感悟作文范文500字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中医心得感悟作文范文500字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中医心得感悟作文范文500字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中医心得感悟作文范文500字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中医心得感悟作文范文500字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中医心得感悟作文范文500字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中医心得感悟作文范文500字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中医心得感悟作文范文500字Word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中医心得感悟作文范文500字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中医心得感悟作文范文500字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中医心得感悟作文范文500字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中医心得感悟作文范文500字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医心得感悟作文范文500字Word文档格式.docx

《中医心得感悟作文范文500字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心得感悟作文范文500字Word文档格式.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医心得感悟作文范文500字Word文档格式.docx

不知是谁首先问了一句我们实习生说:

“你们现在医学课程都是怎么安排呀我们当年中西医的比例是7:

3。

”我们的组长说大概是五五吧。

我说:

“哪里,几乎已经是4:

6了!

”我的口气有点重,本来是想发发牢骚的——我们现在中医四大经典都已经沦为选修课了,因为选的人少,有些课甚至开不起来。

孰料某老师接口道:

“这还差不多!

应该多学点西医,才能跟临床相衔接。

我们当年就是学的西医太少了,中医也没学懂。

”又有老师道:

“中医就是有点玄,不好懂。

”主任说:

“学中医啊,讲究悟性。

像咱都不是那个料。

主任平时好开玩笑,但说这话的时候不像是开玩笑。

他平时就是以开西药为主。

一科之主任尚且如此,其他人还用说吗

二、西医抓襟见肘,中医束之高阁

不可否认,许多方面西医有其长处,西药对不少疾病确有良效。

可是同样不容否认的是,西医的发展有限,极多西药在愈病的同时其副作用亦“蔚为壮观”。

比如降脂药阿托伐他汀常可以导致头晕、视力模糊;

镇静药艾司唑仑常让病人口干、嗜睡、乏力;

脑血管扩张药长春西汀也可见头痛、头重、眩晕和困倦感。

在我所在的神经内科病区里,因为都是西药治疗为主,中风(脑梗死、脑出血)病人因为用阿托伐他汀、长春西汀等药,腰腿乏力会长期无法好转,经常可见头晕等;

如果病人合并焦虑症的,便用艾司唑仑和(或)阿普唑仑,随即又产生嗜睡或者睡眠紊乱,甚至抑郁症;

帕金森病人因为长期使用盐酸苯海索而产生严重幻觉的亦大有人在。

每个病治到一定阶段,症状已经很难再有改善,西医西药没有办法了,这时“中医师”们才会想起可以用汤药。

可是因为本来就学的不怎么透彻,又极少运用,临时开中药也就成了瞎胡闹——一点都不讲究辨证论治,又不识变方加减,只是套用成方。

像脑病科,凡是中风病人一律是气虚血瘀证的,方子几乎永远是补阳还五汤。

当然,效果并不理想,于是又得出结论——中医就是不行。

于是更加不用中医中药了!

三、摆脱恶性循环,扬我中医

我们是中医院,就应该以中医中药为主。

当然这就要求我们中医师有扎实的基本功和极强的临证能力,要求我们中医师有敢于面对和解决急症、重症的自信和胆量。

这又要溯源于中医的教育现状了。

教育是人才的基石。

中医教育如果出了问题,人才培养或者说培养出来的人才也必然会有问题。

教育的话题历来就是比较大的话题,不好讨论。

但有一点是谁都很容易理解的,就是,如果中医教育的主修课程不是中医而是西医,那培养出来的人才还能叫中医么许多中医院校的课程设置中,中西医比例是5:

5,甚至是4:

6的,也就是说大学四年(除去一年的实习时间)的理论学习有至少一半的时间是学西医的。

这样的后果是,少数只钟情于中医的人因为排斥心理,西医课程都学的不好;

有一半的人偏向于转学西医(既“科学”,又赚钱);

剩下的一大批人便成了“中西医结合”——中医学了点皮毛,西医也懂那么一点点。

我曾N次听到有同学抱怨说,都快五年了,他却感觉自己中医还没入门!

这样的教育现状,实在令人忧心,别说培养什么中医大师、一代大家,只怕中医将后继无人矣!

中医的教育有其自身规律要求,需要重视经典,重视对前人的继承,重视对基础理论的掌握。

诚如国医大师邓铁涛所言:

“只有继承好了,才能谈创新和发展。

抛开前人的理论、经验而一味求新,只能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

”还好已经有不少有识之士提出注重经典,并做了一些教育改革。

作为一个中医者,我希望中医教育改革往更有利于中医的发展的方向前进!

人才是中医事业发展的基石。

有一大批志于中医事业的人才,中医才能发展。

一旦有了人才,我们就要让其发挥作用。

也就是说作为一个中医,我们就要运用中医。

所以无论是中医诊所还是中医院,中药要随时可以配备,随时可以急煎,有医院制剂,成药等等,以应付急危重症。

这不是说要抵制西医,更不是无视现代科技成果,而是寻求中医的进步,让中医在当代环境下遵从自身发展规律来发展自己。

不过光有人才还不够,还要有让人才施展才华的环境和条件。

为什么许多学中医的会转西医为什么许多中医师不愿用中医中药而喜欢用西药因为用西药获利大,经济效益好。

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没有人不想多挣点钱,没有医院不想获取更大利润。

而西医西药正是这种大环境下的产物。

西医讲究精细,用某个药必须有哪几个指标都很明确,每个病人必须做这个那个检查,必须什么都查个清楚才能用药,好像这样就能保证药到病除。

可惜经常事与愿违,有些病根本就查不出来什么;

查清楚的,很多又没有办法;

有办法的,不是开刀切这割那就是用价格昂贵的西药——而且这些药往往有许多相当明显的毒副作用。

看看这个过程,我们就会发现,首先各项检查就是一宗大生意了;

然后动手术的话——手术费有多高大家都知道的;

再就是上西药了,西药再便宜,也要比中草药贵的。

反观中医,中医历来以“验、便、廉”著称,本来就没有注重经济效益的传统——她更注重的是疗效!

中医也没有强调借助器械做什么检查的传统,望闻问切四诊都主要依靠医生对病人面对面、手把手的操作,所以没有什么检查费收入;

中医不主张轻易动刀,崇尚内治法,加之大多数中草药价格便宜,经济收入自然无法与西医相提并论。

今年两会有代表指出:

“……医生劳务技术价值长期偏低,医生不能通过“阳光收入”实现自我价值。

由于劳务技术定价远远低于成本,违背了价值规律,导致很多医生开“大处方”,从药品回扣中进行补偿。

”西医尚且如此,中医更不待言。

中医师的劳务、技术价值一直严重偏低,不但与其他行业相比基本工资收入偏低,也与西医师的基本收入偏低。

西医还可以从处方用药上刮油水,真正的中医却无法这样也不忍心这样做!

许多学中医的人会被告诫“中医不赚钱,西医赚钱——还是转西医吧”!

就是在这种一切都追求经济增长的大浪潮下,西医正在以强大的攻势同化中医。

因为不赚钱,很多疗效极佳的简易方药都在慢慢被人遗弃;

因为不赚钱,中医会慢慢没有人愿意使用;

因为不赚钱,中医会慢慢没有人愿意学……这是一个恶性循环。

要摆脱这个恶性循环,政府、医院、教育机构和中医师个人都要努力。

政府应该发挥导向作用,加大医疗卫生事业的投入,提高医生尤其是中医师的经济待遇,不能一切以经济利益为目的,让医院成为只追求经济效益的企业——试问健康和生命是金钱可以衡量的吗医院和教育机构是改革和发展中医的切入点,中医现代化不应该是一个口号,更不应该是偷天换日以中医西化取代中医的现代化,需要探索自己的发展道路,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

广大中医师是继承和发展中医的主体,要勇于承担责任,自强不息。

附:

中医在20世纪已经走了许多的弯路,最初是政府的作为对中医不利,中医处于从属地位。

自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成立之后,这个从属转到中医本身对中医自己不相信,没有信心。

为什么没信心呢因为他没有掌握真本事,没有学到真本事。

感觉自己对病人没有把握。

所以就只有追求西医的东西,搞内科的,就打开《实用内科学》去对吧,他也能找到一点路。

而对中医,他心中没底。

但,他如果跟到一些老师,看过老师用一些中医中药的方法解决问题,这个信心就会生起来。

树立信心之后,他自己再读书,再临证,就上路了。

他不一定都要带。

带入门很重要,入门就是相信中医,知道中医能够解决问题。

现在的问题就是如何来培养中医的信心,这一点很重要。

要培养中医的信心,首先你的学术水平要提高,过去这个水平所以下降,就是把四大经典作为选修课,这是个最大的错误!

以为用一千七百年前的《伤寒》、《金匮》来做课本,这在全世界都是没有的。

但是,他们不知道美国的西点军校还要读《孙子兵法》。

中国的文化跟外国的不一样,你不知道读了四大经典之后,中医的辨证思维才能树立起来。

中医跟西医不一样,像心脏的病名中医都没有,所以一来就不相信中医。

像失音这个病,我们没有讲它是脑血管的病,可是治疗后能使他讲话,后来脑CT一做,说它是脑中风,其实中医就是治疗脑中风,可他们认为是我们误诊了。

其实病人在好,能讲话了。

所以,有些人拿西医的病名来做标尺,你都没诊断出这个病,你怎么会治这个病呢现在的人就很容易这样来理解。

他不知道去罗马是有好多条道可走的,可以从法国去,可以从德国去,也可以从土耳其去,是吗我们中医有我们自己的路,现在我们忽视了自己的路,而去搬别人的路,所以,水平就会下降。

只要我们的辨证论治,中医的系统理论你能够熟练掌握了,任何新的疾病谱,只要我们用我们这一套去进行研究,慢慢就会摸索出对付的方法,而且把它根治。

时间过得真快,转眼为期十个月的中医实习生活已经结束。

实习是我们将理论用于实践,用于临床所迈开的第一步,在此过程中我收获颇丰,心得体会亦不少,下面为我对本次实习的谈谈心得体会:

我_市中医院实习,按照学校和医院的要求和规定,我分别到了内、外、妇、儿、五官、急诊、骨伤等七个科室学习,在实习期间我遵纪守法,遵守医院及医院各科室的各项规章制度,尊敬师长,团结同志,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做到了不迟到、不早退、不无故旷工及擅自离开工作岗位。

对待病人和蔼可亲,态度良好,努力将所学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用于实践,在此过程中我不断总结学习方法和临床经验,尽力提高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独立工作的能力,冻断培养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崇高思想和良好的职业道德,经过十个月的实践我熟练掌握了病程记录、会诊记录、出院记录等医疗文件的书写;

掌握了临床各科室的特点及各科室常见、多发病人的诊治;

掌握了常见化验的正常值和临床意义及和各类危、重、急病人的初步处理。

较好地完成了各科室的学习任务,未发生任何医疗差错和医疗事故。

总之,我对自己实习期间的表现是较为满意的,同时我对自己未来的工作也充满了信心,也诚挚希望大家能给我提更多宝贵的意见各建议,帮助我取得更大的进步!

本篇是从老师之授课讲稿、论文著作、毕业题词、带教面授等方面选录整理而成,内容极其丰富,哲理非常深刻,传道用心良苦。

篇中有反映老师对祖国医学无比酷爱,及执着精神;

有显示老师发扬祖国医学的抱负、构想,及发挥中西医之长,使中医学成为最完备医学的热诚期盼;

有对《伤寒论》至高无上经典的学习体会;

有对后之异军突起温病学说的研究心得;

有对末学诲人不倦的"

中医千万不能丢失辨证论治法宝"

的谆谆教导;

有毫不隐私的古方运用、药物研究的经验传授;

有为初学者开辟门径、备勤学者临床参考、朗朗成诵、易于记忆、选方能尽左右逢源之妙的自创歌诀等等。

总之,吾等若认真研读,必将和医案一样获益匪浅!

中医焉可称为草药医生。

中医和西医根本不同,有人把西医看作科学医生,而把中医视为草药医生。

我们不否认西医之诊疗是以科学为基础.然将中医看作草药医生,是对中医根本没有认识。

中国医学是中国固有之医学,和中华文化有关,有独立的学术体系,此种医学是由生活实践之经验积累而产生的。

即循着积累之经验,不断地应用与体验,乃发现了其中的原理原则,而成为一种专门性的学问。

如汉·

张仲景综合前人治伤寒的经验,归纳起来,著《伤寒论》一书,将治伤寒分为六经,从表到里,从阳到阴,以比较推理之逻辑治学方法,显示出伤寒之学理,从而成为后世治伤寒的法则。

是例证之一。

中医临床是以"

证"

为依据,因之历代许多医学名家,所著的浩如烟海的医书,可以咸视之为"

证治学"

,即"

辨证论治"

证治学为从病象研究治法,即从病象,分辨病证的阴阳、虚实、表里、寒热,然后处方,以取得疗效。

这其间存在着盈虚消长之道理,充分体现出辨证论治是基于一种哲理之学问。

以理治学,即为科学。

斯为例证之二。

有人以中医不懂生理而诋毁之,殊不知,+中医之生理学.是研究脏腑功能的。

虽对实质方面固然缺少确实性,是个缺陷,然基于中医学为独立的学术体系,中医之特殊性为辨证论治,因之,中医学屡经年移代革之经验、发展,而成为行之有效的专门学问,则充分表明:

中医临床所本的是"

,不是从生理上求治法。

同时,亦毫无疑义地表明:

中医研究脏腑功能之生理,是完全正确的,及他对"

建立之功勋是不容抹杀的。

此为例证之三。

于此可见,谓中医是草药医生,不是认识不够,即是排斥异己者,有心轻薄中医。

可辨。

如口渴一证,燥热口渴,则大渴引饮;

痰饮口渴,则先渴后呕。

腹泻一证,热泻则腥臭灼热;

寒泻则清稀如水。

3.辨真假病人之外表现象,一般视为疾病本质的反映,现象与本质是一致的。

若病人之外表现象不能明显地反映疾病之本质,这种证候,外表是假象,真实的病情,尚隐蔽在内。

例如:

患者热邪内伏,格阴于外,证见恶寒战栗,四肢厥冷,如丧神守,兼有目赤、唇红、舌干、大便秘结等症状。

此种证虽恶寒厥冷,然同时目赤便结,就不能单纯看表面现象,认定寒证,应当由表及里,才能发现阴阳格拒之病情。

神乎、忽视脉学,皆失偏颇谈到切脉,此真是难题。

民问对中医之看法,是中医诊脉如神,三个指头按到病人腕上,一定可以道出什么病。

有些同道们,凭脉知证自夸,其实,切脉只能看到某些很显著的病,有些小处发生了毛病,如一边手痛,或身上某处一点不舒,实不容易诊断出来。

闻市区也有以脉学特殊见称的先生,不须病人开口,能将病情写出来,这样的本事学来不易。

台北南昌街有一位老医,名闻遐迩,假如有病人要先试脉,不讲病情,他便责骂起来,年岁不大的人,似乎不能如此。

有一次,有一位当过军长的医生,领着太太来诊病,表示先要评脉,脉看准了,才请开方。

师Pl:

"

请先讲病情,比较易于明了。

他表示不愿,气势凌人。

师只好云:

我的学问不如人,请另请高明吧!

那时,师年方四十余,还是寂焉无闻之人,不免被人轻视。

后来,曾多次遇着不讲病情的人,婉言为之解说,终于照常诊断处方而去。

然诊脉不是完全不可靠的,微茫之间,常似是而非,讲错了会惹人笑骂,要找到实在之凭据再开口,比较妥当。

切脉要先分部位。

左手心、肝、肾,右手肺、脾、命,很多人都知道,能顺口道出。

三部之脏腑分配,如肺配大肠,心配小肠等等,古人所说多不一致,此不关紧要。

李时珍曾云:

两手六部皆肺经之脉,特取此以候五脏六腑气耳,非五脏六腑所居之处也。

师谓大致以关为中部,关前为阳.关后为阴,从两手左右及前后可以测到一些不同脉象而作出诊断。

普通分法,寸左为人迎,右为气口。

主病之义,师指出:

验之临床,左大于右,为外感风寒,右大于左,为内伤饮食;

外感病,左大为寒邪,右大为温邪;

胃肠方面的病,从右关探测,滑大为食滞,消化不好,弦为肝气犯胃,肝硬化者,右关常见弦大;

精神方面的病,从左关探测,弦大为怒为郁结,或为精神容易紧张;

如神经方面正常,腹有瘢瘕,或脾肿大,则左关脉见浮弦而芤之现象。

脉之前后常大小不一。

《难经》云:

前大后小,头痛目眩,前小后大,胸满短气。

思求前贤名训,考校l临床实践,师认为:

关前脉动,多汗易惊,关后脉动,肾水不足,男子失精,女子崩中失血;

女人尺脉较男子实大;

不论男女,凡关后脉实有力者,忌用实药;

关后脉绝者多死。

近人吴甫堂先生尝日:

脉只一条血管耳,而以三部分配脏腑,于义难通,从前西医驳诘,不为无见。

然以我国旧法诊之,每多切实有据。

余幼读西医书,也甚攻击寸关尺分配脏腑之非。

此后临症日多,经验日丰,如寸浮大,知其膈间不快;

右关濡弱无力,知其胃痛吐水;

左关浮弦而芤,知其脾脏肿大;

两尺浮沉有力,知其肠有积粪。

大概本此诊断,往往获中"

吴先生由非议脉学,到临床中总结出一些脉学经验,堪为认识上一次很大的变化。

脉学真不易深入,故玄其脉学,固然没有意义,忽视脉学亦不应该。

临床要能懂得切脉,至少要读熟《四诊心法》之脉诀和《濒湖脉学》之歌诀。

临证按脉,下手按之部位,必须正确。

手法先轻后重,分浮、中、沉三部。

近人彭子益先生创"

圆运动中医学"

,主张两手合诊,三指斜下:

次指按寸脉之浮部,中指按关脉之中部,无名指按尺脉之沉部,左右手齐下,可诊察全部脉象而得其差异之处。

彭先生的脉法,确有可采之处,师已录于《台北临床三十年》之后,又如,古人论脉,通言七表、八里、九道,李时珍分二十七脉,后人加"

疾脉"

为二十八脉,徐灵胎又有清脉、浊脉之分,而彭之脉学篇首揭橥"

祜"

、"

润"

二脉,并以此二脉为用药之提纲。

枯为言指下感到枯涩,乃津少阴虚之象,忌用燥热之药;

润为言指下感到滑润,乃津液充足,阳气不足之象,忌用凉腻之药。

师认为很有道理。

谚云:

心中了了,指下难明"

恽铁樵先生尝谓切脉要以自己之指头为凭,亦不为无见,惟指如何按之,亦为学问:

指头按脉最好用螺纹略前之处,不能用指目尖端去按,因指目正动脉所出之地方,用此处按病人三部,自己动脉与病人动脉相击,所得不会正确。

师门诊应诊病人颇多,时间不容许从容论脉,放他传授一种四诊合参之经验:

嘱病人先在挂号单上将病情简单写出,诊断先从望到问,然后从脉去推敲,结果自然准确。

中医使用仪器仅为印证有人认为中医"

不科学"

,如能使用科学仪器诊断,便成为"

科学"

的了。

此是一个亟待阐明的重要问题。

诚然,中医能使用科学仪器,可视为一种进步,然中医l|缶床对科学仪器检查之结果,只是在诊断上求取一个印证而已,在处方时,并不完全以仪器检查之结果为依据。

因为中医诊断是以"

为主要,从病人的"

找寻原因,从病人的"

来探索病的发展趋向,从病人的"

来分辨阴阳、表皇、虚实、寒热。

辨证明确了,即有把握处方。

中医的诊断方法为望、闻、问、切四者,故善于诊断的中医,并不需要任何仪器。

西医检查肝病,为抽血化验。

检查黄疸指数(1.)、脑磷脂胆固醇絮状试验(CCFF)、麝香草酚浊度试验(T.T.T)、锌浊度试验(Zn.T.T)、谷一丙转氨酶(S.G.P.T)等等。

中医则从证象上去辨认,结合望闻问切四诊作诊断。

肝病在症状上表现为湿热,大体凭症可分为热重型、湿重型、瘀血型,亦有湿热相兼者,亦有病久而转为寒证者,治疗为热重者清热,湿重者渗湿,血瘀者化瘀,寒则用温法,临证随病之所在处方遣药,无所谓特效药。

患者用药隔不多久,便嘱他往西医医院检查,并持检查结果来复诊,为证明服药之后进步多少,作一个印证,与处方毫无关系。

凭望闻问切四诊诊断,不用仪器,也有相当可靠性。

约在五年前,国立编辑馆有一位职员屈万里先生,请师诊病,师经过四诊,凭之肤色黝黑,全身倦怠,右肋问胀,舌苔厚腻,舌质有瘀点,断为肝病。

患者担忧,次日,即到有公保之大医院去检查,住了一月,出院告师,医院检查结果,为心脏病,不是肝病。

过了些时,他的胸骨下隆肿起来,又往医院检查,此次西医诊断他肝病,并认为因肝病引起脾脏肿大。

患者闻之生气,责问医院为何上次检查诊断不是肝病。

于是出院请师治疗,不幸他患的是肝癌,终于不治。

又十余年前,有一位周元松先生,身常感不适,所有症状,咸为肝病。

那时,师在"

现代中医诊疗中心"

任主治医师,给他用治肝病的方药,效果很好。

以后他赴美国留学,出国时,检查身体,未查出肝病,至美国入学不到两月,腹部肿大,医院检查他患的是严重肝病。

他要求回国医疗,并写信给他太太,要她请师配药寄去。

他回国后,飞机到台北,已不能走下机舱。

后来住某医院,曾私下请师诊治,亦为肝癌,不久即死。

我们的医院为教学医院,希望我们的下一代,为贯通中西的医生,能运用四诊,同时也能使用科学仪器,成为世界上最优良、最完备的医生。

因之,将来在此医院,当中医诊断时,以四诊为主要,诊断之后,能多利用科学仪器检查来作印证,也是很合理的。

中西病名统一实在困难中医许多书籍咸为研究病证和治疗的,可以谓为"

,这是正确的:

应无疑义。

人们身体有所不适,即是有病,有些病,病人苦不堪言,西医检查不到病菌,五脏六腑皆无异常,西医则认为无病,当然更无病名可言,中医却可以依病证命名,予以治疗。

同时,许多疾病,西医是根据生理病理来定名称,而中医则是根据病证来定名称。

有人主张中西医要统一病名,此实在有些困难。

例如西医之病名"

气管炎"

,中医之病名为"

咳嗽"

,分寒咳、热咳、燥咳、火咳、虚劳咳等等,对每一种咳嗽,有不同的治法,如此,孰能将病名和西医统一乎况且,中医典籍中病名甚多乎例如一位姓张患者,居景美镇仙岩路二巷,病小溲时打寒噤一症,往西医院检查无结果,定不出病名,1980年8月17日请师诊治,师凭患者舌上布满白苔而湿,身疲手足酸软等症,断为寒湿,用辛温淡渗之药,一剂知,三剂痊愈。

此虽为很小之疾,然患者感觉身体上有异样,不能因为西医无病名就谓之无病,更不能因为无中西统一之病名,而不予他解除业已事实存在之病痛。

中医师,要能达到娴熟地据证命名,依病证治疗,必须要熟读一些古书,才有把握临床。

最基本的书为

《伤寒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