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数学第七单元导学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5736297 上传时间:2023-07-07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4.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五年级数学第七单元导学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五年级数学第七单元导学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五年级数学第七单元导学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五年级数学第七单元导学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五年级数学第七单元导学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五年级数学第七单元导学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五年级数学第七单元导学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五年级数学第七单元导学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五年级数学第七单元导学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五年级数学第七单元导学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五年级数学第七单元导学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五年级数学第七单元导学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五年级数学第七单元导学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五年级数学第七单元导学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五年级数学第七单元导学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五年级数学第七单元导学案.docx

《五年级数学第七单元导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五年级数学第七单元导学案.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五年级数学第七单元导学案.docx

五年级数学第七单元导学案

年级

五年级

科目

数学

课题

扇形统计图

课时

1

序号

1

主备人

审批人

学习目标

1、通过实例,认识扇形统计图,了解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

2、能读懂扇形统计图,从中获取有效信息,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3、让学生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渗透健康饮食的教育。

学习重点

了解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

学习难点

能读懂扇形统计图,从中获取有效信息,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知识链接

百分数相关知识

学习准备

复习百分数的意义和百分率的计算方法。

 

 

 

 

教学

环节

学案

导案

自主

学习

预习任务:

复习学过的统计图有那些?

有什么特点?

什么时候用到他们?

举例说明。

创设情境,谈话引入。

板书课题:

扇形统计图

合作

探究

一、扇形统计图的特点与作用(小组进行汇报)

1、认识扇形统计图。

先出示“我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有宝塔各层的位置和面积,引导学生比较各类食物在膳食中的地位和应占的比重。

再出示小丽一家三口一天各类食物摄入量的统计表。

(1)完成统计表。

请同学们根据统计表中的信息,算一算每种食物摄入量占食物总摄入量的百分比。

(2)运用统计图表示上表中的数据。

同时出示条形统计图和扇形统计图,引导学生读懂统计图,并在与条形统计图对比中,认识扇形统计图。

(3)从上面的统计图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二、体会扇形统计图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1、说一说:

观察下面的统计图,说一说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出示教科书第85页四幅扇形统计图。

先让学生自己读图,再说一说,获得了哪些信息?

明白了什么?

有何想法或感受?

2、试一试:

看图回答问题。

出示教科书第85页一年级和五年级两幅作息时间安排统计图。

(1)题让学生读图后交流。

(2)题引导学生用“24乘每部分所占的百分比”计算。

第(3)题引导学生利用量角器、直尺等工具,仿照上面的统计图,自己画一幅扇形统计图,并与同学交流。

按照预习中学生存在的问题,教师加以点拨。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组织学生进行交流,体会条形统计图和扇形统计图的不同特点与作用。

 

展示

交流

 

预设交流:

1、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

2、从以上统计图中,你获得了那些信息。

1、指导学生根据刚才的合作探究,汇报自己探究的结果。

2、老师对学生的汇报及时做出评价,并指正板书。

达标

检测

1、仔细想,认真填。

(1)()统计图能清楚的看出各部分量占总量的百分比,()统计图不但能看出各种数量的多少,而且能清楚的看出各种数量增减变化情况。

(2)扇形统计图是把整个圆看作(),把各个扇形看作()

2、观察下面的统计图,然后回答问题。

(1)文艺书最多,占全部图书的()%。

(2)()最少,占全部图书的()%。

(3)文艺书和科技书共占全部书的()%。

(4)如果画册有125本,文艺书有()本,科技书有()本。

个人独立完成,组内订对结果.小组长依据检测结果给予个人加分

盘点

收获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归纳总结反思

作业布置

完成练习册

 

板书设计

 

扇形统计图

各部分占整体的百分之几

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课后反思

 

 

年级

五年级

科目

数学

课题

奥运会

课时

1

序号

1

主备人

审批人

学习目标

1、能读懂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和扇形统计图,从中获取有效信息,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2、了解三种统计图的不同特点,能根据需要选择适当的统计图,直观、有效地表示数据。

学习重点

了解三种统计图的作用

学习难点

能根据需要选择适当的统计图

知识链接

百分数的相关知识

课前准备

学案

 

 

 

 

教学

环节

学案

导案

自主

学习

预习任务:

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和扇形统计图各自具有怎样的特点?

我们已经知道了三种统计图的特点,那么又该如何选择合适的统计图来说明问题呢?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板书课题:

奥运会。

合作

探究

一、了解三种统计图的不同特点

1、出示教科书第121页的统计表和统计图。

(1)从哪幅图能明显地看出我国在第24—28届奥运会获金牌的变化情况?

(2)从哪幅图能更明显地看出第28届奥运会我国获得的金牌数?

(3)从哪幅图能看出第28届奥运会我国奖牌的分布情况?

2、以小组为单位小结三种统计图的不同特点。

3、以小组为单位交流三种统计图的不同特点

二、合理选择适当的统计图

1、教科书第87页“练一练”。

让学生说一说选择某种统计图的理由,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每一种统计图的特点。

(1)题反映的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所以选择扇形统计图比较合适。

(2)题反映的是喜欢各种课外活动的人数情况,选择条形统计图比较合适。

第(3)题反映的是小学生身高的变化情况,所以选择折线统计图比较合适。

2、教科书第87页“实践活动”。

你能从这三幅图中读出哪些信息?

以小组为单位读懂图表再回答三个问题。

 

小组内交流、讨论,

学生展讲。

 

以小组为单位:

订正,教师评价。

 

独自读图,组内交流

 

展示

交流

 

汇报交流:

交流自己从三种统计图中分别得到了什么信息。

 

老师根据学生的汇报,及时给予指正和评价,并板书。

达标

检测

课本87页的练一练

独立完成,小组交流

点名回答,教师纠错

盘点

收获

说一说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归纳总结反思

作业布置

完成练习册

 

板书设计

 

奥运会

折线统计图:

明显的看出第25~29届奥运会我国获得金牌数的变化情况。

条形统计图:

更明显的看出第29届奥运会我国获得的金牌数。

扇形统计图:

看出第29届奥运会我国奖牌的分布情况。

 

课后反思

 

 

年级

五年级

科目

数学

课题

中位数和众数

课时

1

序号

1

主备人

审批人

学习目标

1、在丰富的现实背景中,理解并体会中位数和众数的意义;会求中位数与众数,并能够解释结果的实际意义。

2、够知道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区别,并根具现实生活中的具体的情况,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

3、培养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能力;体会数学服务与生活。

学习重点

认识并会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众数。

学习难点

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和区别。

知识链接

平均数的求法

学习准备

学案

 

 

 

 

教学

环节

学案

导案

自主

学习

预习任务:

草地上有5个人在玩游戏,这些人的年龄分别为1岁、3岁、3岁、3岁、40岁。

用平均数10岁描述这些人的平均年龄合适吗?

为什么?

我们以前已经认识了什么是平均数,这节课我们再来认识两个数,板书课题:

中位数和众数。

合作

探究

1、小涛应聘记。

A.应聘广告:

月平均工资1000元。

B.勤奋工作,满怀喜悦去领工资。

C.思考:

怎么这么少?

才600元。

D.找财务部门理论。

E.出示公司工作人员月工资一览表。

经理

3000

副经理

2000

员工

900

员工

800

员工

750

员工

650

员工

600

员工

600

员工

600

员工

600

员工

500

2、思考:

1000元是这组数据的平均数,为什么大部分人的工资不到1000元呢?

用1000元反映公司员工的月收入合适吗?

3、你认为用怎样的数反映公司员工的月工资比较合适?

4、理解“中位数”及“众数”的概念。

中位数:

将一组数据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排列,中间的数就是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众数:

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就是这组数据的众数。

上表中员工收入的中位数是:

,众数是:

小结:

当一组数据的个数是偶数时,中位数取中间两个数的平均数;一组数据的众数不唯一,也可以没有。

一组数据的中位数、众数、平均数可能是同一个数。

5、课前草地上几个人年龄的平均水平用哪个数反映比较合适?

6、解决问题:

一组学生1分钟跳绳次数如下:

234133

1289211311618212592。

(1)分别说出这组数据的平均数和中位数。

 

(2)你认为平均数、中位数哪一个能更好地表示这组同学的跳绳水平?

 

7、小调查

在一些比赛中,计算选手的最后得分时,往往先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再计算剩下得分的平均数,把它作为该选手的最后得分。

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学生观察表格,交流自己的感受。

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交流。

 

学生先按照自己的理解说一说。

 

学生组内交流一组数据的中位数及众数的方法。

 

学生先独自完成,然后组内交流自己的看法。

 

组内简单交流自己的看法。

课后开展调查活动。

 

展示

交流

 

汇报交流:

1、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2、什么是中位数、众数?

3、中位数、众数的计算方法。

老师根据学生的汇报,及时给予指正和评价,并板书。

达标

检测

1.选一选。

(1)要表示同学们最喜欢的动画片,

应选取()

A.平均数B.中位数C.众数

(2)五年级一班有40人,二班有42人,要比较期末考试时哪个班的成绩高一些,应该选取()

A.平均数B.中位数C.众数

(3)在青年歌手比赛中,某个选手想知道自己到底处于什么水平,应该选取()

A.平均数B.中位数C.众数

2.填空。

(1)将一组数据按一定顺序排列,中间的那个数叫做这组数据的()。

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那个数叫这组数据的()。

(2)1,3,2,1,3,这组数据的众数是(),中位数是()。

(3)数120,200,100,150,128,80,100的平均数是(),众数是(),中位数是()

3.五年级同学举行跳绳比赛,下面是第一小组1分钟比赛成绩统计表。

号数

1

2

3

4

5

6

7

8

成绩

128

150

130

170

165

150

140

135

(1)分别计算这组数据的平均数和中位数。

(2)你认为平均数和中位数哪一个能更好地表示这组同学的跳绳水平?

个人独立完成,组内订对结果。

小组长依据检测结果给予个人加分。

盘点

收获

说一说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归纳总结反思

作业布置

课本89页练一练1、2、3题

 

板书设计

 

中位数和众数

在所有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就是众数。

把数据从大到小(或从小到大)排列,位于中间的那个数就是中位数。

 

课后反思

 

年级

五年级

科目

数学

课题

练习七

课时

2

序号

2

主备人

审批人

学习目标

1、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看懂统计图,体会统计图的特点以及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2、会正确求平均数、众数、中位数。

3、使学生在看懂统计图表、分析数据、简单推断的过程中体会数据统计的必要性,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

学习重点

正确区分三种统计图的特点,会正确计算平均数、众数、中位数。

学习难点

会正确选择恰当的统计图,理解众数、中位数的意义。

知识链接

平均数、众数、中位数的计算方法。

学习准备

学案

 

 

 

 

教学

环节

学案

导案

自主

学习

预习任务:

1、三种统计图的特点。

2、复习平均数、众数、中位数的计算方法。

第七单元的知识,我们已经学完,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复习所学的知识,板书课题:

练习七。

合作

探究

1、教科书第90页第1题。

(1)学生理解题意,然后讨论:

用什么统计图表示比较好?

并说出理由。

(2)同桌合作,完成折线统计图。

(3)根据统计图,回答有关问题。

2、教科书第91第2题。

先让学生说出从图中得到的信息,再解决第

(2)个问题。

3、教科书第91页第3题。

(1)让学生计算出每个店营业额的平均数。

(2)组织学生讨论“你认为应该关闭哪个店?

学生可能会出现不同的观点,但教师主要关注的是学生能否用数据有理有据地说明理由,而不必对不同的观点进行评判。

4、教科书第91页第4题。

先让学生自己读图,再组织交流

1、让学生找出已知条件和问题,在小组内互相交流探讨自己的做法。

2、组内交流,派代表回答,教师对存在的问题加以指导。

 

展示

交流

 

汇报交流:

每道题所需要解决的问题。

老师根据学生的汇报,及时给予指正和评价,并板书。

达标

检测

一、火眼金睛辨是非。

(对的打“√”,错误的打“×”)(12分)

1、在任一组数据中,中位数就是中间的数。

(    )

2、用统计图表示有关数量之间的关系,比统计表更加形象具体。

(   )3、数据7、77、7、7、9、20、5、7、15的众数是7。

(   )

4、折线统计图分为单式折线统计图和复式折线统计图。

(   )

5、在一组数据中,众数可能不止一个,也可能没有众数。

(   )

6、为了清楚地展示彩电全年的销售变化趋势,用折线统计图更合适。

(   )二、精挑细挑。

1、绘制统计图时,要能清楚地表示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应选用(   )统计图。

A、条形     B、扇形     C、折线

2、绘制统计图,可以清楚地表示各部分占总数的百分比是(   )统计图。

A、条形    B、扇形   C、折线、

3、小明一周的零用钱的情况如下:

3、4、5、6、7、2、1(单元:

元),他平均每天的零用钱是(   )。

A、4    B、5    C、5.5    D、6

4、有甲、乙、丙、丁四个数,甲、乙、丙三个数的平均数是26,丁是22,这四个数的平均数是(   )

A、24     B、25    C、26

三、夺冠平台。

甲乙两个数的平均数是30,乙丙两个数的平均数是34,甲丙两个数的平均数是32,算一算,甲、乙、丙的三个数的平均数是多少?

指名做题,

集体订正。

盘点

收获

说一说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归纳总结反思

作业布置

课本26页练一练1、2、3题

 

板书设计

 

练习七

折线统计图特点:

不但可以表示数量的多少,还可以清楚的看出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

扇形统计图特点:

各个部分数量与总数之间的关系。

条形统计图特点:

可以看出数量的多少。

在所有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就是众数。

把数据从大到小(或从小到大)排列,位于中间的那个数就是中位数。

 

课后反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