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州市长江岸线资源开发总体规划.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5757161 上传时间:2023-07-07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39.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池州市长江岸线资源开发总体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池州市长江岸线资源开发总体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池州市长江岸线资源开发总体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池州市长江岸线资源开发总体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池州市长江岸线资源开发总体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池州市长江岸线资源开发总体规划.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6页
池州市长江岸线资源开发总体规划.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6页
池州市长江岸线资源开发总体规划.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6页
池州市长江岸线资源开发总体规划.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6页
池州市长江岸线资源开发总体规划.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6页
池州市长江岸线资源开发总体规划.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6页
池州市长江岸线资源开发总体规划.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6页
池州市长江岸线资源开发总体规划.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6页
池州市长江岸线资源开发总体规划.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6页
池州市长江岸线资源开发总体规划.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6页
池州市长江岸线资源开发总体规划.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6页
池州市长江岸线资源开发总体规划.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6页
池州市长江岸线资源开发总体规划.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6页
池州市长江岸线资源开发总体规划.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6页
池州市长江岸线资源开发总体规划.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6页
亲,该文档总共2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池州市长江岸线资源开发总体规划.docx

《池州市长江岸线资源开发总体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池州市长江岸线资源开发总体规划.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池州市长江岸线资源开发总体规划.docx

池州市长江岸线资源开发总体规划

池州市长江岸线资源开发总体规划

文字大小:

【大】【中】【小】

 信息来源:

池州市港口管理局  作者:

  发布日期:

2011-05-2016:

58  浏览次数:

2081次

序     言

 

    长江岸线是亟待开发的稀缺性重要战略资源,它具有极强的经济功能,是市委、市政府“打好长江牌,争创新优势”战略思想的最重要依托;也是池州新一轮大发展、快发展得天独厚的优势所在。

池州市长江岸线总长162公里,有三分之一岸线岸坡稳定,水陆域建港条件优越,池州港已被列入全省重要港口名录,因此,必须利用临江适宜布局大运输量、大吞吐量、高耗水量、大进大出产业的资源优势和全省重要港口的政策优势,把开发岸线、打造产业、依托港口、振兴水运,作为池州加快开放、加快发展的重大举措,要以长江为纽带、岸线为依托、产业为支撑,以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来实现交通、市场、产业、旅游及各生产要素与“长三角”的全方位、多层次对接,从而真正做到融入“长三角”、接轨“大上海”。

                           

根据市委、市政府的部署,我局拟分层次编制《池州市长江岸线资源开发总体规划》和《池州市港口总体规划》,前者是后者的编制依据,后者是前者的一个专项规划。

鉴于岸线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的现实需求,我局在收集整理大量有关资料和相关专项规划并历经数月实地详细踏勘的基础上,先行编制完成了《池州市长江岸线资源开发总体规划》。

   《池州市长江岸线资源开发总体规划》在充分调查研究并占有大量资料的基础上,依据长江流域综合治理规划、长江航道规划、安徽省内河航运发展规划、《池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和“十一五”规划思路、池州市城镇建设、旅游发展、土地利用与矿产资源、交通发展、水利防洪、环境保护、开发区建设等相关专项规划以及军事岸线利用规划,在《长江池州港辖区河势分析报告》的基础上进行编制,以2004年为基期,近期规划至2010年,远期规划至2020年,重点解决岸线资源开发问题,明确岸线资源开发的目标、任务,并与产业规划、城镇规划、旅游规划、矿产规划、交通规划、水利规划和环境保护规划等专项规划相协调,是岸线资源开发的指导性文件。

 

第一章 岸线开发基础与目标

第一节   开发基础

一、   区位条件:

池州市地理位置优越,依江近海,处于皖江经济带的西南部,东临“长三角”城市经济圈,西接华中经济协作区。

池州市国土面积8272平方公里,其中沿江圩区平原1000多平方公里,沿江开发空间大;池州市具有长江岸线的资源优势,岸线资源丰富,沿江岸线162公里,占全省沿江岸线的20%,进入21世纪,国家经济发展将由东部向西部推进,发展重点将由沿海向长江流域伸展,池州市完全可以通过滨临长江、承东启西的区位优势,东接“长三角”,西联中西部。

二、基础设施有一定规模

至2004年,池州市公路总里程已超过3000公里,沿江高速公路、合黄高速公路等重要公路干线已开始动工兴建;港口吞吐能力已达1000万吨以上,并建成了年通过能力192万吨、具有集装箱装卸能力的池州港江口港区;通信能力迅速扩大,邮政和电信网络覆盖率和技术水平显著提高;220KV输变电工程和城乡电网改造工程完成,城乡电网结构改善,供电能力、质量和可靠性较强;池州电厂2*300MW一期工程已动工兴建,将于2005年并网发电;城市日供水能力进一步提高;长江干堤除险加固工程已完成,全市防洪能力大大增强。

                   

三、经济发展有一定基础

2004年全市生产总值92.43亿元,比上年增长13.2%,增长率超过全国、全省平均水平;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一、二、三次产业比重为26.4:

39.4:

34.2;全市财政收入8.98亿元,比上年增长34.6%;商品零售总额27.83亿元,比上年增长12.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达到56.2亿元,比上年增长54.7%,增量与总量均创下历史最高水平。

全市建成了商品粮、优质棉、速生丰产林等一批农业商品基地,农业产业化初见端倪;一批重点骨干企业落户池州,如海螺集团、国风集团、上海埃力生等,形成了水泥建材、有色金属冶炼、家用机床、农用齿轮、煤气仪表、精细化工、纺织服装、食品饮料、制鞋玩具等工业门类。

旅游业持续发展,2004年全市共接待国内外游客271.5万人次,比上年增长49.3%,实现旅游总收入9.82亿元,比上年增长88.5%,池州正式进入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名列,顺利加入长三角旅游城市联盟。

改革开放步伐较快,外贸进出口强劲增长,2004年全市进出口总额6647万美元,比上年增长17.9%,其中出口总额5860万美元,比上年增长22.1%。

四、社会稳定发展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2004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974元,比上年增长12.3%,农民人均纯收入2648元,比上年增长11%,城乡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已分别降至44%和48%,均比上年降低1个百分点。

精神文明、民主法制建设加强,群众思想道德、科学文化素质、城乡文明程度提高,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严厉打击犯罪活动卓有成效。

五、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优势明显

池州市是第一个国家级生态经济示范区,又位于安徽两山一湖旅游区的前沿,拥有九华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九华山国家森林公园和牯牛降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及升金湖国家级湿地保护区等众多优良的生态旅游资源,全市绿化覆盖率达60%以上,其高品位的旅游资源开发潜力巨大;

池州境内北部为沿江圩区,中部为丘陵区,南部为深山区,丰富的地貌类型、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优越的农业资源条件,以及广大科技人员和农民长期的摸索和追求,逐步形成了粮油、棉花、茶叶、特色水产、畜牧、中药材、蚕丝绸、蔬菜八大主导农产品及相对集中的产区,部分农产品极具比较优势,生态农业优势明显;

池州市有着丰富的矿产资源,品种繁多,特别是非金属矿产资源品质优良,储量巨大,已有一定开发规模,开发前景十分广阔。

六、长江流域治理规划为岸线开发利用创造了条件

长江河势的控制和航道建设是岸线开发的物质基础。

目前,在池州市长江岸线范围内,贵池河段右汊的分流比不足10%,安庆河段鹅毛洲右汊的分流比也在40%以下,且均不是长江主航道,东流河段也是长江下游著名的浅险河道。

根据《长江中下游干流河道治理规划》和《长江干线航道发展规划》,2020年前,国家有关部委将采取工程措施控制和稳定长江河势,以改善通航条件,促进长江岸线的开发利用和经济发展。

长江池州段将采取的工程措施主要有:

1、贵池河段 在保持目前主泓在中汊的河势前提下,结合考虑防洪、航运、城市发展等方面因素,修建分流鱼嘴、导流顺坝等工程,扩大右汊分流比;通过论证,在适当的时候修建堵汊工程,使左汊萎缩,长沙洲并岸,使贵池河段从三汊河道转变成较为稳定的双汊河段,保证池州市经济发展所需的水资源环境和池州港老港区的正常运行。

2、安庆河段 治理官洲分汊河道,形成对下游河段较为有利的河势;整治鹅毛洲汊道,实施鹅毛洲头守护工程,控制洲头崩退,稳定两汊分流比。

上述措施将使鹅毛洲右汊保持稳定,保证牛头山港区的正常运行。

3、东流河段 疏浚天心洲和新玉带洲头之间的过渡段,将主流导向右汊,主航道过渡后沿玉带洲、棉花洲右汊下行,这有利于改善东流港区水域条件,稳定右汊主流。

目前该工程措施已由长江航道部门着手实施。

此外,长江池州段通航主航道均为1级航道,可通行5000吨级江海轮。

 

第二节发展机遇

从全国、全省和长江流域的发展战略和全球范围内的经济发展趋势分析,池州市沿江岸线资源开发面临的发展机遇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

一、20年发展机遇期。

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

“21世纪头20年,对我国来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战略机遇期”。

十六大提出的这一科学论断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为我们解放思想、加快发展指明了方向。

二、国际资本和产业转移使得长三角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外资进入高潮,长三角成为世界制造业中心的趋势日趋高涨,与此同时,西部大开发和东部产业向内陆和中西部转移将形成浪潮,长江经济带正在加速形成,而我市滨临长三角,拥有162公里长江岸线,具备迎接辐射和对接的区位优势,必将成为长江经济带上的重要一环。

三、作为安徽省沿江港口城市之一,全省实施皖江开发战略必将为池州市长江岸线资源开发提供难得的组织、领导、政策的支持,获得更加有利于开发的外部环境。

四、池州市面临百年难遇的全国性、区域性交通设施大提升,三座跨江公路大桥和一座跨江铁路大桥将在规划期内全部建成,与此同时,四条高速公路(沿江高速、合黄高速、安景高速、东九高速)和三条铁路干线(沿江铁路、安景铁路、沿江城际铁路)将极大改善池州市的综合交通条件,为池州市长江岸线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了优越的基础条件。

 

第三节指导思想与战略定位

指导思想:

抓住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带来的机遇,大力发展岸线经济,起动并加快与长三角的全方位、多层次的对接,“打好长江牌,争创新优势”;把长江岸线资源的开发、利用、保护摆在全局性、决定性的战略地位,要按照“科学规划、合理保护、有序开发、永续利用”的方针,来开发岸线、打造产业、依托港口、振兴水运;要以长江为纽带,岸线为依托,产业为支撑,以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来实现交通、市场、产业、旅游及各生产要素与“长三角”的全方位、多层次对接,把潜在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现实的产业优势、市场优势和经济优势。

战略定位:

承接长三角制造业、资本转移的载体;

长三角重要的原料基地、能源基地;

国际化生态旅游区;

长江中下游重要的港口城市。

 

第四节发展思路与目标

一、发展思路:

充分利用长江优越的岸线资源,以大项目推动港口建设;沿江发展一批大运量、高水耗的加工制造业,逐步打造包括非金属材料基地、能源基地、化工基地、有色金属基地和轻纺服装、农副产品深加工、林纸、现代物流和船舶修造、旅游等沿江基础产业,要综合利用池州农业、矿业、旅游、生态和岸线五大优势资源,推进沿江综合功能的形成和完善,要以港区建设为节点,对各种运输方式综合布局,推动现代物流业的发展,从而实现农业、工业、交通、城镇建设和生态旅游事业的共同发展。

二、发展目标:

1、总体发展目标

经济总量:

2005年全市生产总值突破100亿元;到2010年全市生产总值超过200亿元,2020年达到400亿元以上。

2、沿江产业发展目标

建设沿江基础产业带,加快建设和发展沿江非金属材料基地、能源基地、化工基地、有色金属基地和轻纺服装、农副产品深加工、林纸、现代物流和船舶修造、旅游等基础产业,推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使沿江经济在全市经济发展中处于主导地位,岸线经济对池州市生产总值的贡献率达70%以上。

3、沿江港口发展目标

根据资源、环境、产业进行功能定位,有计划、分层次地建设沿江十大港区,并以港区建设为节点,建设和完善集疏运公路和铁路,形成综合交通网。

到2010年,池州港港口年吞吐量预计将达5000万吨,集装箱8万TEU;至2020年,池州港港口年吞吐量将超过8000万吨,集装箱超过20万TEU,从而成为以大宗散货出口为主、集装箱运输不断发展的区域性重要港口。

4、城市发展目标

着力建设中心城市,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位。

以工业为依托,旅游业为纽带,扩大城市产业聚集和人口聚集功能,发挥城市窗口、辐射和带动作用。

至2020年,主城区面积26.33平方公里,人口25万人。

同时以主城区为中心,依托岸线和各类工业园区,沿江建设发展9个各具特色的中心城镇,使沿江地区城市化水平居全市领先地位。

5、生态旅游建设目标

推进国家生态经济示范区建设,逐步实现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保护并利用沿江自然生态环境资源,坚持区域发展、产业布局和环境保护相协调,努力将我市建成真正意义上的可持续发展示范区。

同时充分利用沿江适宜的岸线资源,建设沿江生态景观带,并将池州港建设成为长江中下游国际性旅游目的港。

 

第五节岸线开发面临的问题

1、岸线开发尚未提升到整体性、综合性、一体化的层面

环境、资源和可持续发展是21世纪人类发展面临的共同主题。

长江岸线及其相关的土地、水域是国家的宝贵资源,必须制定一个完整统一的规划并严格遵照执行,才能管理、开发、利用好岸线资源,作为规范池州市长江岸线资源开发利用的指导性文件,必须依据本规划进行岸线管理,才能把岸线开发利用保护提升到整体性、综合性、一体化的层面;

2、滨江港口城市形象缺乏

由于自然和历史的原因,池州市城市建成区濒临衰退的长江贵池河段右汊,远离长江主航道,因此池州市的城市建设未能通过长江天然景观带展示自己作为滨江港口城市的风采。

由于城市建设已具一定规模,滨江港口城市形象的塑造尚需时日。

3、岸线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腹地经济条件、集疏运条件和自然条件是岸线开发和港口建设的三大前提。

由于历史的原因,对岸线资源重要性的认识不够,因而对岸线资源的一些基础性调查工作才刚刚起步,岸线基础设施的建设则远远落后于经济建设的发展,作为一种投资环境,这必然影响岸线资源开发利用。

我市香口、钱江口等一些优良岸线的陆域缺乏最基本的集疏运条件而难以及时开发利用,而陆域条件较好、港口设施较完善池州港老港区、牛头山港区,航道条件却差强人意,短期内无力改善。

4、港口枢纽作用较弱

经济腹地是港口建设与发展的依托。

由于综合交通网络尚未形成,尤其是港口集疏运依存度较大的南北向交通干线不甚发达(包括缺乏便捷的过江通道),造成池州港口的经济腹地较小,物流大都局限于市域资源,港口的枢纽作用较弱。

 

第二章 沿江产业发展与布局

第一节 沿江产业发展与布局

坚持工业为第一方略,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利用长江岸线适宜布局大运输量、大耗水量产业的资源优势,推进沿江产业集群建设,做大做强建材、非金属新材料、有色金属冶金、能源、修造船及现代物流等产业,同时适当发展其他第三产业。

作为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沿江产业近期发展规划服从并充分与池州市经济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思路相协调。

按照池州市委《池州市长江岸线资源调研座谈会纪要》精神,池州市沿江产业发展按四大基地和五大重点产业进行布局。

一、   四大基地建设与布局

(一)       非金属材料基地

池州市沿江的牛头山、殷汇、涓桥、东流、香口及青阳城东、城西等地建材资源丰富,应大力发展建材产业。

应发挥池州海螺等大型建材骨干企业和大型工程的积聚、辐射效应,推动建材工业规模化,并以产业链为导向,同时推进建设粉磨站、特种水泥厂和石材、石料、新型墙体材料工业等上规模,同时大力引进有实力的大型企业集团,依托长江岸线适应大运量的资源优势,在牛头山、香口等沿江区域形成大型建材产业基地。

2010年水泥熟料及其成品产量将超过2500万吨/年,相关的港口吞吐量将达3000万吨/年。

在继续发展皖宝矿业、青阳矿业等采矿龙头企业,并继续成为沿江优质冶金熔剂基地的同时,引进国内外资金和先进技术,发展非金属矿深加工产品。

矿产品的深加工是提高矿产资源附加值,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途径。

非金属材料产业依托矿产资源沿国道、省道或长江岸线进行布局,包括冶金辅料和非金属新材料,并通过国、省道集运到相应港区出运或在临港工业区进行深加工后出运。

但要避免临路开采、实现清洁生产以保护生态环境。

近期重点建设包括国风集团、香港伟确、青阳英格瓷、东方钙业、比利时LWB公司、南京华宏等企业在池投资的非金属矿深加工项目,使全市非金属矿冶金辅料和深加工产品的年产量在2010年达1000万吨以上,相关的港口吞吐量将达800万吨/年,其中集装箱量将达5万TEU/年以上。

(二)能源基地

依靠优良的长江岸线资源,解决能源基地所需的大量的煤炭运输和大耗水问题。

因此,在改造贵池电厂的同时,在江口规划建设终期规模为3000MW火力发电厂,在东至县吉阳规划建设终期规模为5000MW的核电厂,以此为龙头,大力发展相关产业和小水电站设施,多层次推进能源基地建设。

近期主要建设2×300MW的池州电厂一期工程,至2007年再开工建设2×600MW的池州电厂二期工程,2020年前形成3000MW的终期发电规模。

预测池州电厂二期工程投产后的煤炭港口吞吐量将超过500万吨/年,2020年煤炭港口吞吐量将超过1000万吨/年。

(三)化工基地

以东至华泰化工为基础建立香隅化工基地,发展硝酸、硫酸、化肥、农药等基础化工。

同时延伸发展精细化工、环保涂料和矿产品深加工等,在香口配套建设港口仓储区。

预计到2010年,相关产品的港口吞吐量将超过150万吨/年(含集装箱3000TEU)。

(四)有色金属基地

以铅、锌、铜、金、银等有色矿产资源开发为基础,加快池州有色金属(集团)公司,黄山岭铅锌矿,青阳丁桥铜材厂等骨干企业的技术改造步伐,形成以铅、锌、铜为主并以此为基础的铜基合金、锌基合金的有色金属采选、冶炼与深加工产业。

以池州有色金属公司新厂区为基础,在江口池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建立有色金属采选、冶炼与深加工基地,并在泥洲建设专用码头以适应其原材料和产品的外运。

到2010年,有色金属年产量铅超过30万吨,锌3万吨,铜5万吨,与此相关的港口吞吐量将超过150万吨/年。

 

二、五大重点产业发展与布局

(一)轻纺服装产业

以纺织、服装、玩具加工工业为龙头形成轻纺服装产业带,推动东至服装、玩具加工、棉纺织,青阳丝绸麻纺织、贵池棉织、服装等生产企业(集团)的发展,2010年前形成2万吨纯棉精梳产品、1亿米高档面料、5亿件高档服装和1000万打玩具的生产规模,主要产品达到系列化、多品种、高档次的目标,这些产品将依托水运的集装箱运输进行出口贸易。

预计相关产品的集装箱生成量在2010年前将达1万TEU/年。

(二)农副产品深加工产业

沿江重点发展优质农副产品深加工项目,突出抓好绿色食品、旅游商品、木竹加工和中药材加工等系列产品。

近期沿江各乡、镇、村应利用本地资源发展壮大50个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形成年加工20万吨安全食品的产业基地,同时建设和改造有机茶园基地20万亩,无公害蔬菜、野菜、食用菌基地40万亩,竹笋两用林基地50万亩,水产精养基地30万亩,中药材基地30万亩。

规划在乌沙镇建立农副产品加工区和相应的配套港区。

预计相关产业形成的集装箱生成量在2010年前将达1万TEU/年。

(三)林纸产业

利用沿江河滩、圩区和丘陵区规划建设速生浆纸林基地400万亩,同时利用梅龙郭岗一带岸线,建设林纸浆一体化项目,规划建设年30万吨机械磨木浆、60万吨化学木浆和100万吨纸的林纸浆生产基地,并配套建设纸浆专用码头。

良好的岸线条件既解决了林纸项目的产品和原材料进出口运输问题,同时又解决了林纸项目所需的水源问题。

由于该项目主要原料—原木大部分通过公路运输,港口吞吐量不大,因而应引导基地建设尽量向陆域纵深布置,避免过多占用深水岸线资源。

近期重点做好前期工作,力争开工建设30万吨木浆生产厂和120万亩浆纸林基地,2020年前开工建设60万吨化学木浆生产厂、100万吨纸业生产厂和280万亩浆纸林基地。

预计2010年相关的港口吞吐量将达200万吨/年,2020年将达400万吨/年。

(四)船舶修造和现代物流产业

充分发挥沿江交通便捷、运输方式齐全的优势,以集装箱运输为发展方向,多式联运为主要方式,加快构筑物流发展的基础设施平台和公用信息平台,形成市域物流为重点,区域物流为支撑,国际物流为导向的综合物流体系。

规划建设江口、大渡口、东流、香口等综合型物流园区,建设农副产品、木竹、矿石、非金属材料、百杂货等物流配送中心,2010年前依托江口港区重点建设江口商贸物流园区,建立第三方物流企业,培育现代物流品牌。

同时,长江沿岸有较好的陆域和水域条件,要因地制宜,鼓励发展修造船业,充分利用长江岸线优势,建立一定规模的修造船厂,为岸线经济发展服务。

东流已有一定基础,2010年前以此为基础初步形成以修船为主的修造船产业,远期可发展中型造船企业。

(五)旅游产业

利用“两山一湖”开发契机,实施“大九华、大旅游、大产业”战略,以九华山国家风景名胜区为龙头,以佛教文化和生态旅游为特色,将九华山、牯牛降、升金湖、杏花村、齐山-秋浦仙境自然风光与九华山佛文化、杏花村诗文化、贵池傩文化、历山尧舜文化、青阳戏曲文化、生态聚居文化、古建筑文化等特色文化有机结合,打造旅游文化产业。

依托长江黄金水道,利用长江适宜岸线,加快沿江旅游景观的开发,将池州港努力打造成具有通道、景观等综合功能的国际性旅游目的港。

近期在太子矶、杨柳洲等地建设长江生态景观旅游渡假区,在江口、池口等主城区建设临江城市景观带,展示港口城市风采,同时完善池州港旅游码头建设,建设江河连通的半岛公园,在2010年前建设梅龙旅游码头,使之成为池州市东部的位于长江主航道的旅游新口岸。

 

第二节  开发区建设布局

各类开发区、工业园的具体规划布局应充分考虑与岸线资源的相对联系。

为充分发挥长江岸线资源的作用,应规划建设一批重点工业园作为沿江经济的支柱和企业发展的积聚地,形成一系列功能布局合理,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企业聚积发展区。

建设池州经济技术开发区金安生态工业园、临港工业园,贵池区民营工业园和东至县大渡口经济技术开发区、香隅化学工业园,同时依托江口港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江口商贸物流园区。

近期应进一步集聚相关资源,重点整合池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包括一区三园和贵池民营工业园,统一规划,创新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大力加强定向招商,迅速提升其产业承接能力。

一、   池州经济技术开发区

池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是经安徽省人民政府批准设立的省级开发区。

规划控制面积65平方公里,起步区面积2平方公里。

池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是池州市的新城区,是池州经济的重要增长点,是池州对外开发开放的窗口和池州招商引资的主要平台。

池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位于池州市区东北部,开发区总体按“一区三园”的格局布置工业投资项目和其它设施,在城区东北部布置以服务功能为主导的新型园区,即开发区中心区;在上小湖东部建设金安生态工业园;在江口布置大型工业项目用地,即临港工业园。

池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优势明显,北临长江黄金水道,南接沿江高速、铜九铁路,池州长江公路大桥业已列入十一五规划之中。

1、开发区中心区

池州市和开发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城市总体规划为指导,强化中心区的服务功能,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建成一个以居住为主体,集居住、办公管理、研发、商业服务、旅游服务和休闲于一体的多功能综合性新城区。

2、金安生态工业园

位于池州港老港区和池州港江口港区之间,距老港区6公里左右,距江口港区8公里左右,为生态型、精加工产业园区,重点引进发展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生态型工业项目。

3、临港工业园

位于池州港江口港区后方,临港大型工业区,与江口港区为有机整体,应重点发展加工制造业项目。

4、商贸物流园

依托江口港区建设商贸物流园区,重点发展仓储物流业,同时近期设立保税仓库,远期规划设立保税区,建立第三方物流企业,培养现代物流品牌,设立相对集中的口岸服务机构,为口岸发展服务,促进对外经济贸易和物流业的发展。

二、贵池区民营工业园

位于池州市贵池区齐山以南,距老港区6公里左右,大力构筑民营经济发展平台,发展机械制造、建材加工、安全食品、饮料等工业。

三、东至大渡口经济技术开发区

位于大渡口镇,紧靠长江,安庆长江大桥桥头,重点发展纺织、建材、生物医药等加工项目,是东至县乃至池州市工业发展的主要集中地和招商引资的平台。

四、东至香隅化学工业园

包括生产区、港口仓储区和生活区三部分,在巩固提升基础化工,开发硝基、胺基系列产品的基础上,延伸发展精细化工、环保涂料和矿产品深加工等。

到2020年,工业总产值达40亿元,成为布局合理、设施配套、集聚功能强劲、优势特色明显、整体发展协调的特色工业园。

 

第三章 岸线开发与利用

第一节岸线开发利用原则

树立岸线资源是沿江开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