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银行学复习.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585497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35.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货币银行学复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货币银行学复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货币银行学复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货币银行学复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货币银行学复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货币银行学复习.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1页
货币银行学复习.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1页
货币银行学复习.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1页
货币银行学复习.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1页
货币银行学复习.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1页
货币银行学复习.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1页
货币银行学复习.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1页
货币银行学复习.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1页
货币银行学复习.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1页
货币银行学复习.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1页
货币银行学复习.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1页
货币银行学复习.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1页
货币银行学复习.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1页
货币银行学复习.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1页
货币银行学复习.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1页
亲,该文档总共3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货币银行学复习.docx

《货币银行学复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货币银行学复习.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货币银行学复习.docx

货币银行学复习

货币银行学复习

题型:

名词解释、填空、判断、单选、计算、简答、论述

(珠海校区TIPS:

名词解释20;选择15;判断15;计算7;简答28;论述15;不用看:

1.3(表示第一章第三节)、2.5、6.2、6.3、8.3、8.5、9.3、10.2、10.4;另外,4.2只需把握政策性银行,4.3只需把握投行,第七章只需把握凯恩斯和弗里德曼的货币理论)

名词解释:

核心GDP:

电子货币:

又称网络货币,是指贮值或预付类电子支付工具,其中存放着消费者可以使用的资金或币值,通过销售终端、电子设备及在公开网络上执行支付功能的储值和预付支付机制。

本位币:

又称主币,是一国的基本通货,是一国计价、结算的唯一合法货币。

基准利率:

在多种利率并存的利率体系中起决定作用的利率。

利率的风险结构:

是指相同期限的债券不同利率水平之间的关系。

利率的期限结构:

是指具有相同风险及流动性的债券,其利率即收益与到期时间之间的关系。

股票价格指数:

是指金融服务机构用统计学的指数方法,编制的通过对二级市场上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公司发行的股票价格进行平均计算得出的数值,是对股市动态的综合反映。

票据市场:

是专门办理票据交易的场所。

同业拆借市场:

是金融机构之间进行短期、临时性头寸调剂的场所。

政策性银行:

是由政府投资设立的,根据政府的决策和意向专门从事政策性金融业务的银行。

金融公司:

是通过在货币市场上发行商业票据、在资本市场上发行股票和债券或从银行少量贷款方式来筹集资金。

银行并购:

商业银行(金融企业)通过收购债权、控股、直接出资、购买股票等多种手段取得被并购方的所有权,而后者则失去法人资格或改变法人实体行为,或合并成一个新的银行。

银行自有资本:

是指银行为了正常营运而自行投入的资金,其代表着对银行的所有权。

租赁:

由所有权和使用权的分离而形成的一种借贷关系。

承诺:

银行与借款客户达成的一种具有法律约束力的正式契约。

统一监管模式:

由一个统一的机构对所有的金融机构、金融产品和金融市场实施监管。

分业监管模式:

是指银行、证券和保险三个业务领域分别设立一个专职的监管机构,负责各行业的审慎监管和业务监管。

内生变量:

是指在经济机制内部由纯粹的经济因素所决定的变量。

外生变量:

指在经济机制中受外部因素影响,而非由经济体系内部因素所决定的变量。

核心CPI:

剔除收气候和季节因素影响较大的产品之后的居民消费物价指数。

国民生产总值平减指数:

按当年价格计算的国民生产总值与按固定价格计算的国民生产总值的比率。

通货紧缩:

物价总水平的持续下降。

货币政策:

一国中央银行为实现一定的宏观经济目标而采取的各种控制和调节货币供应量和需用量的方针和措施的总和。

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

中央银行运用货币政策的工具实施调节,在尚未实现最终目标之前所能达到的具有传导作用的中间变量目标。

货币政策操作规则:

在货币政策实施以前,事先确定操作货币政策工具的程序和原则,并据以进行实际操作。

金融同质化:

是指随着金融创新的不断发展,金融机构业务日益交叉使得银行和保险、信托、证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之间职能分工界线变得越来越模糊,所有的金融机构趋于提供同质的或类似的产品和服务。

简答:

1、三大法宝的含义、作用?

P404

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也叫传统的政策工具,俗称“三大法宝”,是央行调控经济的常规手段,它主要是对社会货币供应量、信用量进行总量的调控。

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政策工具:

(一)存款准备金

1、存款准备金和存款准备金政策:

法定存款准备金是由中央银行的法定存款准备率制约所形成的银行存款准备。

存款准备金政策是指中央银行在法律所赋予权力范围内,通过规定或调整商业银行等存款机构缴存中央银行的法定存款准备金比率,以改变商业银行等存款机构的准备金数量和货币扩张乘数,从而达到间接控制商业银行等存款机构的信用创造能力和货币供应量的目的。

2、作用

当法定存款准备金比率提高时,一方面使货币乘数变小,另一方面,由于法定存款准备金比率的提高使商业银行等机构的应缴法定存款准备金增加,超额准备金则相应减少,从而降低了商业银行创造信用与派生存款的能力,信用规模和货币供应量成倍收缩。

3、局限性:

(1)如果中央银行经常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比率,会使商业银行等存款机构感到难于迅速调整准备金以符合提高的法定限额。

(2)由于调整法定存款比率所产生的效果和影响巨大,使它不具备充分的伸缩性,所以,它不能作为一项日常的调节工具供中央银行频繁运用。

(二)再贴现政策

1含义:

再贴现率是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请求再贴现的票据规定的应付借款成本率。

再贴现政策是指中央银行通过提高或降低再贴现率办法,影响商业银行等存款货币机构从中央银行获得再贴现贷款的能力,进而达到调节货币供应量和利率水平的一种政策措施。

1作用

(1)再贴现率的升降会影响商业银行持有准备金或借入资金的成本,从而影响它们的贷款量和货币供给量。

(2)再贴现政策对调整信贷结构有一定的效果。

(3)再贴现政策具有告示效应和货币政策导向作用。

3、再贴现政策的局限性

(1)在实施再贴现政策过程中,中央银行处于被动的地位。

(2)由于再贴现政策具有的告示效应,再贴现率不易经常调整,否则会引起市场利率的经常性波动,使商业银行和公众无所适从。

(三)公开市场业务

1、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公开买进或卖出有价证券借以改变商业银行的准备金,从而直到调节货币供应量的一种政策手段。

2、作用

可调控商业银行等存款机构的准备金和货币供应量;可以影响利率水平和利率结构。

3、优点

①是按照中央银行的主观意愿进行的,它不象商业银行用再贴现方式获取贷款那样,中央银行只能用贷款条件或变动借款成本的间接方式鼓励或限制,而无法明确地控制其数量。

②中央银行通过买卖政府债券把商业银行的准备金有效控制在自己期望的规模内

③其规模可大可小,交易方法及步骤也可随意安排,操作的主动权完全在中央银行。

④它不象法定准备金比率及再贴现率手段那样,具有很大的行为惯性,中央银行根据市场情况认为有必要改变调节方向时,业务逆转极易进行。

4、缺点

它的随时发生和持续不断,使其“告示效果”较弱;各种市场因素的存在,以及各种民间债券的增减变动可能减轻或抵消公开市场业务的影响力。

2、总分支行制度及其的优缺点?

P201

总分支行制度(BranchBankingSystem):

是指银行在大城市设立总行,并在该市及国内或国外各地设立分支机构的制度。

优点:

(1)易取得规模经济效益:

银行作为一个经营货币资本的特殊企业,其规模越大,可能筹措的货币资金越多,发放货币资金时,可选择的对象就越广泛;其“产出”所消耗的单位成本越低,所获得的利润就越大

(2)银行规模大,有利于现代化设备的采用,便于提供各种方便的金融服务

(3)银行数量少,便于国家控制和管理

(4)分支广泛,易于吸收存款,调剂资金,提高资金利用率

(5)抗风险能力强,有利于国民经济增长

缺点:

(1)规模大,容易形成垄断

(2)分支多,内部难于管理

(3)总行的政策易倾向于大城市规模大的企业,不太利于地方地方经济增长

(4)机构太大,总体经济成本高

3、复本位制度为什么只是一个过渡性的制度?

P18

复本位制,又“金银复本位制”,指以金、银两种金属同时作为本位货币的一种货币制度。

基本特征是:

1)金、银作为本位币的价值与其所含的金、银实际价值相等;2)金币和隐蔽都可以自由铸造、自由熔化、自由兑换,并且都具有无限法偿能力;3)金、银可以自由输出与输入。

局限性:

复本位制是一种不稳定的货币制度。

其原因在于货币按其本性来说具有独占性和排他性,法律承认金银同时作为货币金属是与货币的这一本性相矛盾的。

1)两种货币同时作为本位币,必然导致一种商品形成两种价格,这两种价格又要随金、银市场价格的变动而变动;

2)国家用法律规定金、银比价,使金、银市场价格不受市场影响,但是这一规定又与价值规律的自发作用发生矛盾,从而出现“劣币驱逐良币规律”。

复本位制自身的这种局限性,使之无法适应迅速发展着的资本主经济,随着黄金产量的增加,19世纪初英国首先过渡到金本位制。

补充扩展:

金银复本位制先后经历了平行本位制、双本位制和跛行本位制三种类型。

(1)平行本位制:

是指金、银两种货币各按自己的实际价值流通的本位制度。

(“双重价格”,两者的交换比率受市场上金银价格波动的影响,不利于商品交换和经济发展。

(2)双本位制:

指金银两种货币按国家法定比价流通的本位制度。

当金、银铸币的法定比价与其市场比价背离时,市场上会产生“劣币驱逐良币规律”,又被称为“格雷欣法则”,即在复本位制下,当两种名义价值相同而实际价值不同的金、银铸币同时流通时,其中实际价值较高的货币(称良币)必然会被熔化、收藏或输出;因而退出流通领域;而实际价值较低的货币(称劣币)必然独占市场,充斥于流通领域。

这就造成在同一时期的市场上只有一种铸币在流通,而且是银贱则银币充斥流通市场、金贱则金币充斥流通市场。

(3)跛行本位制:

指国家法律承认金、银两种货币都是本位币,同时承认两种货币都具有无限法偿能力,但规定金币能自由铸造,而银币不能自由铸造,并限制每次支付隐蔽的最高额度,金币和银币按法定比价交换。

4、通货膨胀及其含义?

产生前提?

原因?

衡量方法?

治理原理和手段?

P346

一、通货膨胀(Inflation):

是一个一般物价水平持续上升的过程,也等于说,是一个货币价值持续贬值的过程。

它与物价上涨并非一回事。

因为通货膨胀并不一定表现为物价上涨。

而且通货膨胀是物价普遍、持续的上涨。

二、产生前提:

纸币流通,通货膨胀是其所特有的现象,但不能因此推断存在纸币流通就必然产生通货膨胀。

三、通货膨胀的原因

(一)、需求拉上:

从总需求的角度寻找通胀产生的原因。

直接原因:

货币因素,即政府采用扩张性财政货币政策导致货币的过度发行。

(二)、成本推进:

认为供给或成本推进引起通货膨胀的原因,一是工资成本推进,二是利润推进。

(三)、供求混合推进型:

认为通货膨胀由总需求和总供给两个因素共同引起。

(四)、结构因素:

结构失衡的核心思想是在一个经济的不同部门中,劳动生产率的增长率是不同的,而货币工资的增长率却是相同的。

其基本特征是强调结构因素对通货膨胀的影响。

四、通货膨胀的衡量

(一)消费物价指数(ConsumerPriceIndex):

是根据家庭消费的具有代表性的商品和劳务的价格变动而编制的指数。

核心CPI

(二)批发物价指数(WholesalePriceIndex):

是以大宗批发交易为对象,根据产品和原料的批发价格编制而成的指数。

(三)生产者价格指数(ProducerPriceIndex,PPI)是根据企业所购买的商品的价格变化状况编制而成的指数。

核心PPI

(四)国民生产总值平减指数(GrossNationProductDeflator)是指按当年价格计算的国民生产总值与按固定价格计算的国民生产总值的比率,

五、通货膨胀的治理对策

(一)、紧缩(总需求)政策

1、紧缩性的财政政策。

其主要手段有:

(1)增加税收

(2)削减政府支出,平衡财政预算。

(3)发行公债。

2、紧缩性的货币政策:

其主要手段有:

(1)提高法定准备率

(2)提高再贴现率

(3)公开市场业务

(二)、收入政策

是指政府在通货膨胀期间用来限制货币收入水平和物价水平的经济政策。

理论基础主要是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理论。

其目的在于力图控制通货膨胀而又不致引起失业增加。

主要内容是:

规定工资和物价水平增长率的工资——价格指导;工资——物价管理;以纳税为基础的收入政策。

(三)、供给政策

主要目的是刺激生产和促进竞争,从而增加就业和社会的有效供给,平抑物价,抑制通货膨胀。

其办法是放宽产业管制;减税和改税;严格控制货币供给,支持一切紧缩措施,使货币发行量与经济增长同步。

(四)、收入指数化

是指将工资、储蓄和债券的利息、租金、养老金、保险金和各种社会福利津贴等名义收入与消费物价指数紧密联系起来,使各种名义收入按物价指数滑动或根据物价指数对各种收入进行调整。

(五)、其他政策

(一)结构调整政策:

微观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去影响供求结构

(二)反托拉斯和反垄断政策

(三)人力政策

5、银行信用为什么比商业信用优越?

P46

(1)银行信用的规模巨大,其规模不受金融机构自有资本的限制,和从而克服了商业信用在规模数量上的局限性

(2)银行以货币形式提供的信贷,因此银行等金融机构可以把货币资本提供给任何一个需要的部门和企业,这就克服了商业信用在方向上的使用。

6、商业银行资本金及其作用,资本充足率及其含义?

P213

自有资本,又称银行资本货资本金,指银行为了正常营运而自行投入的资金,它代表着所有权。

包括:

股本,盈余,未分配利润,准备金,资本票据和债券

其作用为:

是银行存在和发展的前提条件,包括开业前的物质准备、开业审批的标准、开业后吸收外来资金的基础;是出现亏损时的重要缓冲;是监管的标准,

功能:

保护性功能:

当银行资产遭受损失,自有资本可及时补充,起到缓冲作用,保护存款人利益

经营性功能:

自有资本是银行经营的最初资金来源,银行自有资本扣除用购置固定资产后的剩余资金可作为银行的营运资金。

营运资金的多少对银行业务发展的盈利的大小有一定影响

管理性功能:

金融管理当局通过规定和调整自有资本的各种比率,限制银行任意扩大其资产规模,实现对银行的监督、管理

资本充足率为资本金总额与银行风险资产总额的比率。

一般情况下,资本充足率大于8%,则该银行资本金足够,处于相对安全的状态下经营。

7、单利与复利及其计算?

(包括现值、终值)

8、商业银行在货币供应中的作用是什么?

影响派生存款创造的因素?

P318、P324

商业银行在货币供给中的作用:

商业银行对货币供给量的影响是通过存款货币的创造(派生存款)实现的。

派生存款是商业银行在原始存款的基础上发放贷款或投资时所创造的存款。

创造派生存款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

部分准备金制度和非现金转帐结算制度(非现金结算避免了大量的现金漏损,当全部原始存款变为上缴中央银行的法定存款准备金为止,循环就结束了,在此之前的派生存款成几何倍数的增长具有乘数作用)。

影响派生存款创造的因素:

派生存款=原始存款*(1/(r+e+c)-1)

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现金漏损率、超额准备金率、定期存款准备金成反比;与原始存款成正比。

但最终还是取决于客观经济过程对货币的需求

现金漏损率:

指银行在信用及创造派生存款过程中,难免有部分现金会流出银行体系,保留在人们的手中而不再流回

9、利率体系的构成?

起决定作用的利率是什么利率?

P52

利率体系,又利率结构,是各种不同的利率由各种内在因素联结组成的有机体。

利率体系一般分为中央银行利率,商业银行利率和市场利率三种。

在这个多种并存的利率体系中,通常有一个起决定作用的利率,这个利率就称为基准利率。

所谓起决定作用是指这种利率的变动,会带动其他利率相应变动。

在西方国家通常是中央

银行的再贴现利率。

在我国是中国人民银行对商业银行的贷款的利率。

10、利率政策及其种类?

中国人民银行采用的利率工具主要有:

调整中央银行基准利率,包括再贷款利率、再贴现利率、存款准备金利率、超额存款准备金利率;调整金融机构的法定存贷款利率;制定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的浮动范围;制定相关政策对各类利率结构和档次进行调整等。

11、商业银行经营面临的主要风险有哪些?

(1)政治风险:

政治因素变动带来的风险

(2)经济风险:

经济因素变动带来的风险①信用风险(违约风险),债务人到期不还款给债权人带来的损失

②利率风险

③汇率风险(外汇风险),由于汇率波动带来。

债权人选择硬币,债务人选择软币

④市场风险,市场价格(利率价格,收益价格)变动带来的风险

⑤通货膨胀风险。

经营中长期贷款时必须考虑,实际上为贬值风险

(3)经营管理风险

①决策风险,在我国多见,并且带来的损失很大

②与周转需要相联系的风险:

流动性风险(偿还期不对称)

③与偿付需要相联系的风险:

资本金要足够

④侵吞和被盗风险(其他风险,如内部的贪污挪用,外部的抢劫)

(4)自然风险①自然灾害②意外事故

备用:

(1)信用风险

(2)操作风险(3)市场风险(4)流动性风险(5)国家风险(6)法律风险(7)声誉风险(8)战略风险

12、金准备制度及其主要作用?

P17

金准备制度:

也称黄金准备制,作为金准备的黄金必须集中于中央银行或国库。

在金本位的条件下,作用:

(1)作为国际支付的准备金

(2)作为国内金属货币流通的准备金(3)作为支付存款和兑换银行券的准备金

在纸币流通的条件下,金准备制度的后两项作用已失去存在的意义。

13、信用体系及其构成?

商业信用、银行信用、国家信用、消费信用及其主要内容是什么?

商业信用(CommercialCredit)(维持简单再生产)

①概念:

是工商企业之间在出售商品时,以延期付款或预先交付货款的形式所提供的信用。

②特点:

第一、从形式上看它主要以商品形态提供信用,但它的活动同时包含着两种性质不同的经济行为——买卖和借贷。

提供信用的过程就是买卖的过程。

第二、债权人和债务人都是工商企业。

第三、其供求与经济周期的波动基本一致。

③局限性:

第一、信用的规模和数量有一定限制。

第二、商业信用有严格的方向性。

第三、商业信用在期限上受限。

银行信用(BankCredit)(扩大再生产)

①概念:

是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以货币形式提供的信用。

银行信用的主要工具是银行券。

②特点:

第一、银行信用的规模巨大,其规模不受金融机构自有资本的限制。

第二、银行信用的借贷双方,一方是金融机构,另一方是从事经营活动的工商企业,克服了商业信用在方向上的限制。

第三、银行信用供求和经济周期可能是不一致的。

经济周期上升时是一致,下降就可能不一致。

(补充)

国家信用(NationalCredit)

①概念:

是国家以债务人的身份,筹集资金的借贷形式。

②特点:

第一、国家信用的借贷双方,一方是债务人政府,另一方是债权人包括本国和外国向政府提供信用的人。

第二、国家信用的实现形式主要是通过发行国家债券,包括短期国库券和长期公债券,其次是向中央银行短期借款。

第三、中长期债券一般用于弥补财政预算赤字,供基础设施,公用事业建设等非生产性支出,军费支出以及福利支出等。

(补充)目的(国家为何要举债)

1)由于短期财政收支不平衡,弥补货币缺口。

(弥补短期财政收支不平衡)弥补缺口的方法:

动用结余,举债,加税,发行货币。

其中,举债是在现有货币存量的基础上的结构调整。

发行货币容易引起财政性通胀。

(在存量上增加货币);2)弥补中长期的财政赤字;3)进行金融宏观调控。

消费信用(ConsumerCredit)

①概念:

是工商企业和金融机构对消费者提供的,用以满足其消费方面的货币需求的信用。

包括分期付款;消费贷款;信用卡

②形式:

第一、赊销分为1.口头,限于期限短,商品价值量不大,信用良好的老顾客使用。

2.书面,须签订书面合同,根据合同规定来执行(信用卡)

第二、消费贷款:

一次性还贷

第三、分期付款,在“弥补现有购买力不足中”体现最深。

首期付现,剩余分期还款

优点:

弥补现有购买力不足

缺点:

1.对每一期的偿还能力要求比较高(如对未来一段时期状况不肯定,最后不要

采用分期付款)2.实际利率比较高

14、世界上主要的(商业)银行制度是哪些?

各有什么特点?

P209

(1)、单一银行制度(UnitBankingSystem):

是指商业银行业务只由一个独立的银行机构经营而不设立分支机构的银行组织制度。

(2)、分支行制度(BranchBankingSystem):

是指银行在大城市设立总行,并在该市及国内或国外各地设立分支机构的制度。

(3)、银行持股公司制度(BankingHoldingCompanySystem):

是指专以控制和收购一家或多家银行股票所组成的公司。

(4)、连锁银行制(LinkBankingSystem)

指两家以上商业银行受控于同一个人或同一集团,但又不以股权公司形式出现的制度。

15、商业银行的经营方针及其主要内容?

在现实经营中的表现?

P232

原则:

安全性:

银行在经营中要尽可能避免正常遭受风险损失;

流动性:

银行能随时应付客户提前存款的支付能力;

盈利性:

商业银行在其业务经营活动中必须力求获得最佳利润的要求

方针:

在安全性和流动性有保障的前提下,去获得最佳利润

表现:

安全性:

资本充足率、注册金、第二准备金、贷款分散原则,持有适度的现金头寸。

对于贷款,要求还本付息,对客户做审查。

流动性:

短期证券、进行投资业务,充当第二准备金、

盈利性:

收取手续费、利息

16、投资基本原则及其内容

盈利性,安全性,流动性

17、中央银行独立性及其原因、模式有哪些?

P252

含义:

是指中央银行在国家权力机构或政府的干预和指导下,根据国家的总体的社会经济发展目标,独立制定和执行货币金融政策,是一种相对的独立性。

保持相对独立性的原因:

1、避免政治性经济波动产生的可能

2、避免财政赤字货币化的需要

3、为了适应中央银行特殊业务与地位的需要

4、中央银行是政府机构的组成部分,不可能完全独立

5、中央银行的目标与国家目标一致

主要内容:

1、建立独立的货币发行制度,以维持币值的稳定

2、独立地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

3、独立地管理和控制整个金融体系的金融市场

模式:

1.独立性强:

不对政府负责

2.独立性较强:

中央银行原则上受政府干预,除非发生紧急事件,原则上中央政府不

动用干预权来进行行政干预

3.独立性弱:

货币政策要经中央政府批准,否则无法执行,受地方政府的行政干预

18、中央银行的产生?

性质?

职能?

类型?

P244、P248、P249、P250

(一)产生

产生有其客观的经济基础,产生于17世纪后半期,1844年英国议会通过《英格兰银行特许条例》,英格兰银行被称为中央银行的鼻祖;到19世纪初期,形成中央银行制度,二战后得到普遍推广。

必须同时具备3种职能才能叫中央银行:

统一发行货币的需要、最后融资的需要、宏观调控的需要。

其主要特点为国家开始控制中央银行,中央银行制度得到强化。

产生途径:

1、由旧的商业银行演变而来(如英格兰银行)

2、立法成立(如美国联邦储备系统)

(二)性质:

中央银行作为国家金融管理机构,有如下特征:

2是一国金融体系的核心

2不以盈利为经营目的

1对存款一般不支付利息

1业务经营对象是政府、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

1中央银行的资产具有最大的流动性

1中央银行通常是中央政府的一个组成部分,其最高层的领导通常由政府任命或政府

官员直接兼任

(三)职能

1)中央银行是发行的银行:

即有权发行银行券

2)中央银行是银行的银行:

集中管理全国的存款准备金、充当最后的贷款人、组织全国范围内的票据交换和清算

3)中央银行是政府的银行

∙代理国库

∙对政府融通资金,解决政府临时资金的需求

∙代理政府金融事务

∙代表政府参加国际金融活动,进行金融事务的协调、磋商。

∙当政府金融政策的顾问,为国家经济政策的制定提供资料、数据和方案。

(四)中央银行的组织形式

∙单一中央银行制度:

是指国家只设立一家中央银行作为政府的金融管理机构,履行全部中央银行的职能。

其特点是权力集中,职能齐全,根据需要在全国各地建立分支机构。

∙复合中央银行制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