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高中历史必修1学案第15课 五四爱国运动 含答案 精品.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5874391 上传时间:2023-07-08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125.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高中历史必修1学案第15课 五四爱国运动 含答案 精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学年高中历史必修1学案第15课 五四爱国运动 含答案 精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学年高中历史必修1学案第15课 五四爱国运动 含答案 精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学年高中历史必修1学案第15课 五四爱国运动 含答案 精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学年高中历史必修1学案第15课 五四爱国运动 含答案 精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学年高中历史必修1学案第15课 五四爱国运动 含答案 精品.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学年高中历史必修1学案第15课 五四爱国运动 含答案 精品.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学年高中历史必修1学案第15课 五四爱国运动 含答案 精品.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学年高中历史必修1学案第15课 五四爱国运动 含答案 精品.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学年高中历史必修1学案第15课 五四爱国运动 含答案 精品.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学年高中历史必修1学案第15课 五四爱国运动 含答案 精品.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学年高中历史必修1学案第15课 五四爱国运动 含答案 精品.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学年高中历史必修1学案第15课 五四爱国运动 含答案 精品.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学年高中历史必修1学案第15课 五四爱国运动 含答案 精品.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高中历史必修1学案第15课 五四爱国运动 含答案 精品.docx

《学年高中历史必修1学案第15课 五四爱国运动 含答案 精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高中历史必修1学案第15课 五四爱国运动 含答案 精品.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学年高中历史必修1学案第15课 五四爱国运动 含答案 精品.docx

学年高中历史必修1学案第15课五四爱国运动含答案精品

第16课

五四爱国运动

一、“二十一条”与巴黎和会

1.“二十一条”

(1)背景:

一战爆发后,欧洲列强无暇东顾,日本趁机加快侵华步伐。

(2)时间:

1915年,日本向袁世凯政府递交“二十一条”密约。

(3)目的:

使中国沦为日本的殖民地。

2.巴黎和会:

一战结束后,战胜国在巴黎召开和会,中国希望改变在国际上的屈辱地位,欧美列强却将德国在山东的一切权益转让给日本。

二、“外争国权,内惩国贼”

1.导火线:

中国在巴黎和会上的外交失败。

2.爆发:

1919年5月4日,北京学生游行示威。

3.口号:

“外争国权,内惩国贼”、“废除二十一条”、“打倒卖国贼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

4.高潮:

工人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上海的“三罢”斗争把五四运动推向高潮。

5.结果

(1)北京政府罢免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的职务。

(2)中国代表拒绝在《凡尔赛和约》上签字。

三、五四精神

1.爱国救亡:

五四运动是一场伟大的反帝爱国运动,体现出强烈的爱国精神和牺牲精神,是中国从旧民主主义革命发展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

2.民主科学:

五四运动是一场广泛传播民主和科学的新文化运动,体现了鲜明的民主和科学精神。

3.文化启蒙:

五四运动是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体现了追求真理、勇于解放的精神。

[概念阐释]新民主主义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指在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由无产阶级领导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

其性质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范畴,但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为最终奋斗目标。

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之所以以五四运动为开端,是因为五四运动中工人阶级成为主力军,无产阶级成为领导阶级,且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轻巧识记]五四爱国运动

1.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成为五四运动爆发的导火线。

2.五四运动是一场伟大的反帝爱国运动,工人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五四爱国运动是中国从旧民主主义革命发展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

3.爱国救亡、民主科学、文化启蒙构成五四新文化运动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五四运动的爆发

[材料一]巴黎和会上,中国代表团作为战胜的协约国集团的一员,提出了自己的正义要求,遭到拒绝。

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使……以学生斗争为先导的五四爱国运动如火山爆发般开始了。

(1)根据材料一,分析五四运动爆发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教你读史]

注意关键提示语“中国外交的失败使……”据此得出答案。

[提示]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材料二]五四运动时期的口号:

“外争国权,内惩国贼!

”“誓死力争,还我青岛!

”“拒绝在巴黎和约上签字!

”“废除二十一条。

(2)根据材料二,指出五四运动的性质是什么?

[教你读史]

结合口号的具体内容,从斗争的目标上加以分析。

[提示]彻底地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

[材料三]学生罢课半月,政府不唯不理,且对待日益严厉。

乃商界罢市不及一日,而北京被捕之学生释;工界罢工不及五日,而曹、章、陆去。

——1919年6月12日《上海学联告同胞书》

(3)材料三说明了什么问题?

[教你读史]

对比时间信息“一日”“不及五日”,由此看出工人阶级的伟大力量。

[提示]青年学生在五四运动中虽然起了先锋作用,但如果没有中国工人阶级参加,并发挥主力军的作用,没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就不能使北洋军阀政府在人民面前低头。

五四运动爆发的原因

(1)根本原因:

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使国内阶级矛盾异常尖锐。

(2)外部原因:

帝国主义加紧侵华,民族危机加深。

3经济基础:

一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快速发展。

4阶级基础:

伴随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快速发展,无产阶级队伍不断壮大。

5思想基础:

新文化运动的发展使人们的思想得到进一步解放,十月革命的胜利,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

6导火线:

中国在巴黎和会上的外交失败。

五四运动的意义

[材料一]在十月革命的影响下,五四运动中形成了“一批倾向俄国、倾向社会主义的先进分子”,他们“渐知工人阶级势力比学生力量大了”,开始“实行和工人阶级接触而做工人运动了”。

——《中共党史资料选编》

(1)根据材料一概括五四运动影响的具体表现。

[教你读史]

从关键词“形成了……”“实行……”概括五四运动的影响。

[提示]知识分子倾向俄国和社会主义,走同工农相结合的道路。

[材料二]五四运动是“中国人的国家情感存在与力量的突出证明,如果还有什么地方的人对中国人爱国主义的力量和普及程度抱怀疑态度,那么这种证明就是深切而且令人信服的教训”。

——杜威《中国人的国家情感》

(2)材料二所说的“中国人的国家情感”具体指的是什么?

[教你读史]

从“中国人的国家情感”“中国人爱国主义的力量和普及程度”两句话中对比分析总结。

[提示]爱国主义情感。

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1)新的领导阶级——工人阶级。

五四运动中,中国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开始发挥领导作用。

(2)新的思想潮流——马克思主义。

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逐渐和工人运动结合在一起,成为先进中国人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

3新的精神面貌——彻底地反帝反封建。

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

4新的觉醒——民族意识觉醒。

五四运动中,各阶层广泛参与,相互支援,形成反帝反封建的强大力量。

一、五四运动对中国现代化的影响

1.新式知识精英群体走上中国社会舞台。

通过新文化运动和反巴黎和会出卖中国利益的社会运动,新式知识群体精英整体地、主动地出现在中国社会现代化的舞台上,成为一支无法忽视的巨大的力量,这充分展现了他们改造中国的主动意识、集体意识。

2.近代民族国家意识逐渐觉醒。

巴黎和会上列强对于日本侵略中国的要求予以满足的做法使接受近代民族国家意识的知识群体终于忍无可忍,最终以火山爆发的方式表现出来。

这种意识的形成对于后来中国的民族独立起到了巨大的保障作用。

3.对现代化的探索不断深入。

五四运动从根本上说是一场思想文化运动,其政治运动也是在近代思想文化的长期熏陶下自然发酵出来的。

五四新文化运动无论是提倡文学革命,还是提倡思想启蒙,无论是提倡社会风俗变革,还是主张个性自由,都触及了西学东渐下的中国文化改造命题。

4.自下而上的社会运动发挥影响。

五四运动的根本意义不在于学生运动自身,而在于它激发了下层民众社会运动的激情——其他下层民众往往借助学生运动而走上社会运动的舞台。

二、五四运动对中国社会变革的影响

1.它是一场反帝反封建的爱国政治运动,沉重打击了以北洋军阀为代表的本国封建势力和外国侵略势力,推动了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发展。

2.在运动中,中国工人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揭开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

3.它是一场伟大的文化运动和思想解放运动,它把新文化运动推向了以传播马克思主义为主流的新时期,同时开创了中外文化交流的新阶段。

4.五四运动表现了中国人民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彻底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英勇斗争精神。

五四精神作为一面旗帜,鼓舞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民奋勇向前。

三、辛亥革命与五四运动的比较

项目

辛亥革命

五四运动

指导思想

三民主义

马克思主义

革命性质

旧民主主义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发展方向

建立资产阶级

共和国

社会主义

革命主力

民族资产阶级

无产阶级

领导阶级

资产阶级革命派

在十月革命影响下的资产阶级激进民主派

群众基础

群众基础薄弱

广大工人、学生和市民参加,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革命性

缺乏彻底地反帝反封建精神

具有彻底地反帝反封建精神

影响

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及其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做了思想和组织上的准备

题组一五四运动的爆发

1.“……学子激扬焚佞府,群团奋起激街巷。

众工人,上阵露锋芒,春雷响。

……气轩昂,誓与列强争抗。

抖擞中华民众志,挫败掠者千夫莽。

”这首诗,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戊戌变法B.义和团运动

C.辛亥革命D.五四运动

解析:

选D“学子激扬焚佞府”指学生烧毁了曹汝霖的宅子,“群团奋起激街巷”指群众的游行,“众工人,上阵露锋芒”指上海工人的罢工,这首诗反映的历史事件是五四运动。

2.1919年6月9日,陈独秀起草了《北京市民宣言》,提出了……保障市民集会、言论自由等“最后最低之要求”,要对北京政权予以“根本之改造”。

这体现了五四运动的()

A.爱国精神B.民主精神

C.团结精神D.科学精神

解析:

选B爱国精神主要通过维护国家主权、惩处卖国贼等体现,故A项错误;材料主要提及的是争取民主权利,没有涉及联合、团结的问题,故B项正确,C项错误;科学精神主要体现为反对愚昧和迷信,故D项错误。

3.甲午战争后的“公车上书”与巴黎和会时的五四运动都是爱国救亡运动,但两者的规模与影响差别甚大,其主要原因在于()

A.民族觉醒程度与群众基础不同

B.外交失利导致的损害程度不同

C.大众传媒发展水平与方式不同

D.列强攫取中国利权的手段不同

解析:

选A“公车上书”是1895年康有为等举人联名上书皇帝,反对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标志着维新派登上历史舞台;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反帝反封建的群众运动,故选A项。

题组二五四运动的意义

4.“当日本企图取代欧洲在中国的位置,如夺取德国在山东的权力时,它倒提高了中国的民族主义精神。

”这次“民族主义精神”高涨带来的重要影响是()

A.结束了中国2000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

B.促成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

C.动摇了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的统治根基

D.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解析:

选B材料所述事件为“五四运动”。

结束了延续2000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以及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的是辛亥革命,故A、D两项错误;巴黎和会上英、法、美等国无视中国人民的合理述求,将山东权益转给日本,五四运动爆发,由此中国民主革命进入新民主主义时期,故B项正确;五四运动并未从根本上动摇帝国主义列强在华统治根基,故C项错误。

5.有人将五四运动称为“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捍卫国家主权而不排外的群众运动”。

这一评价表明()

A.五四运动是对义和团运动的继承

B.科学理性的思想逐渐深入人心

C.“内除国贼”成为最为迫切的呼声

D.是一场组织严密的民众爱国运动

解析:

选B义和团运动盲目排外,不符合材料观点,故A项错误;五四运动的导火索是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外争主权”成为最为迫切的呼声,故C项错误;五四运动是群众自发的爱国运动,并非组织严密,故D说法不正确。

“第一次捍卫国家主权而不排外”体现理性思想,故选B项。

6.“山东亡,是中国亡矣”“我同胞有不忍于奴隶牛马之痛苦,亟欲奔救之者乎!

则开国民大会、露天演说、通电坚持,为今日之要著”。

以上述宣言开始的运动()

A.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B.动摇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根基

C.发展成为波及全国的爱国浪潮

D.将辛亥革命推向高潮

解析:

选C材料反映的事件是五四运动,五四运动没有改变近代中国屈辱外交的局面,故A项错误;五四运动斗争矛头主要是北洋政府而不是外来侵略者,没有动摇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根基,故B项错误;五四运动发展到上海时形成由工人阶级领导的各阶层广泛参与的全国爱国运动,故C项正确;辛亥革命爆发于1911年,与五四运动无关。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32分)

1.“自有民国,八年以来,未见真民意、真民权,有之,自学生此举始耳。

”康有为此语称赞的是()

A.公车上书B.新文化运动

C.五四运动D.国民革命

解析:

选C从材料时间信息“自有民国,八年以来”,以及“自学生此举始耳”可判断为1919年的五四运动。

2.《申报》曾报道:

“1919年6月北京某机关接到里昂三十日发无线电云,二十八日下午三时……突有某国代表拒绝签字,各国代表大为震动。

日本代表尤为惊异之邑云云,观似拒绝签字者即系我国代表。

”该材料说明()

A.五四运动取得了完全胜利

B.我国代表在会议中发挥了决定性作用

C.中国政府维护了国家主权

D.我国代表受到了国内群众运动的影响

解析:

选D1919年6月,此时,五四运动已经进行了接近两个月,拒绝签字应受到五四运动的影响。

3.右图是著名漫画家马星驰在20世纪初期绘制的一幅名为《民气一致之效果》的漫画。

该漫画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义和团运动

B.辛亥革命

C.新文化运动

D.五四运动

解析:

选D从图片中的“民气一致之效果”可知这一次运动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结合题干中的时间信息(20世纪初期)即可判断为五四运动。

4.《蔡元培复政府慰留电》:

“大总统、总理、教育总长钧鉴:

学生举动,逾越常规,元培当任其咎。

政府果曲谅学生愚诚,宽其既往,以慰舆情,元培亦何敢不勉任维持,共图补救。

1919年5月。

”由此可见蔡元培认为()

A.否定五四运动

B.学生运动虽不合法但合情

C.爱国应该理性

D.五四运动既不合理也不合法

解析:

选B材料中“逾越常规”表明学生的举动不合“法”,“宽其既往,以慰舆情”反映了学生的举动合乎“舆情”,故B项正确。

5.1919年8月《青岛潮》描述火烧赵家楼的情景:

“时正酉正,电灯已燃。

未几,火起,众大愤,始知曹将烧死学子,以为泄怨计。

”而亲历者杨振声在《回忆五四》中说:

“(学生)搜索到下房,有人发现半桶煤油,就起了‘烧这些杂种’的念头。

”这说明()

A.报刊报道比回忆录真实可靠

B.回忆录加入个人猜测因素

C.两位作者政治立场截然相反

D.该报意在淡化学生的责任

解析:

选D报刊报道和回忆录都属于二手资料,真实性相似,故A项错误;亲历者杨振声的回忆是回忆自己所见所闻,猜测性不大,故B项错误;两者都是支持学生的,故C项错误;通过材料“始知曹将烧死学子,以为泄怨计”可知该报把责任推在了曹汝霖身上,故D项正确。

6.五四运动之前,鼓吹新文化的报刊仅有《新青年》及发行才数月的《每周评论》、《新潮》、《国民》等。

五四运动之后,自1919年6月起,年余之间,新出的周刊、旬刊、半月刊、季刊,多达四百种,大都为大学、专门学校及中等学校学生所创办。

这说明()

A.五四运动的目标是宣传新文化

B.《新青年》杂志领导了五四运动

C.五四运动促进了新文化的传播

D.陈独秀成为五四运动总司令

解析:

选C依据材料“五四运动之后,自1919年6月起,年余之间,新出的周刊、旬刊、半月刊、季刊,多达四百种”可知五四运动推动了新文化的传播,故C项正确。

7.素有“民间思想家”之称的王康先生在接受采访时指出,“五四”的演员在中国,剧本和导演却是在国外。

这说明五四运动()

A.由外国领袖组织发动

B.是十月革命在中国的翻版

C.受到世界各国的援助

D.深受当时国际形势的影响

解析:

选D材料意在说明五四运动爆发的国际环境,据此分析D项正确。

8.1919年5月5日,天津《大公报》刊登“北京特约通讯”,标题为《北京学界之大举动——昨日之游街大会/曹汝霖宅之焚烧/青岛问题之力争/章宗祥大受夷伤》。

从上述标题中能获得的信息是()

A.京津两地工人罢工游行

B.学生爱国浪潮遍及全国

C.外争主权、内除国贼

D.北洋政府逮捕大批学生

解析:

选C青岛问题即山东问题,力争青岛体现了五四运动的反帝性质,曹汝霖和章宗祥是北洋军阀的代表,反对他们两人体现了反封建。

二、非选择题(18分)

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北京大学发行杂志多种,转以提倡过激派伪说。

平时教授学生也本此旨。

此次罢学风潮,近因虽由政治问题以生,未始不由此种学说有以致之……审察学生举动几类俄国过激之所为。

——摘自1919年北京政府教育部主事的条陈

材料二自北京大学发生五四运动以来,一般爱国青年无不革新思想为将来革新事业之预备,于是蓬蓬勃勃,发抒言论,各种新出版物,为热心青年所举办者,纷纷应时而出。

扬葩吐艳,各极其致,社会遂蒙绝大之影响。

虽以顽劣之伪政府,犹且不敢撄其锋。

推其原始,不过由于出版界之一二觉悟者从事提倡,遂至舆论大放异彩,学潮弥漫全国,人皆激发天良,誓死为国家爱国之运动。

——摘自1920年1月孙中山《关于五四运动》

材料三在二十年前的今天,由学生们参加的历史上叫做五四运动的大事件,在中国发生了,这是一个有重大意义的运动。

“五四”以来,中国青年起了什么作用呢?

起先锋队的作用……但是光靠它是不能打败敌人的,因为它还不是主力军。

主力军是谁呢?

就是工农大众。

中国的知识青年和学生们,一定要到工农群众中去,把他们动员组织起来,没有工农这个主力军,单靠知识青年和学生青年这支军队,要达到反帝反封建的胜利,是做不到的。

——摘自1939年5月毛泽东《青年运动的方向》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伪说”、“罢学风潮”、“近因”各指什么?

(4分)

(2)材料一与材料二对学生运动的态度有何不同?

(4分)

(3)材料二中孙中山对五四运动从北京发展到全国的原因的分析是否中肯?

为什么?

(4分)

(4)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指出孙中山和毛泽东看法与主张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6分)

解析:

(1)问,要注意此材料的出处“1919年北京政府教育部主事的条陈”,由此时间限定再结合当时的国内、国际环境分析即可。

(2)问,可从材料一中的“过激”与材料二中的“爱国青年、热血青年”考虑。

第(3)问,需把握孙中山这段话的意思,他强调的是革新思想的传播。

第(4)问,抓住二者对工农的不同看法进行分析。

答案:

(1)“伪说”指社会主义学说(马克思主义学说);“罢学风潮”指五四运动;“近因”指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2)材料一诬蔑、敌视学生运动;材料二支持、赞扬学生运动为爱国运动。

(3)不中肯。

因为五四运动之所以扩大到全国,是由于中国工人阶级加入斗争行列,推动了斗争的深入和发展;由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孙中山没有看到无产阶级的伟大作用。

(4)同:

都指出了五四运动的重大意义,并加以肯定。

异:

孙中山没有认识到工农群众的力量;毛泽东则认识到了工农群众的伟大力量,是中国革命胜利的保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