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中学.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5921865 上传时间:2023-07-09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9.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金陵中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金陵中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金陵中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金陵中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金陵中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金陵中学.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金陵中学.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金陵中学.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金陵中学.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金陵中学.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金陵中学.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金陵中学.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金陵中学.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金陵中学.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金陵中学.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金陵中学.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金陵中学.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金陵中学.docx

《金陵中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金陵中学.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金陵中学.docx

金陵中学

金陵中学“准博士”、“未来卓越工程师”培养课程:

学生自由成长的“巅峰”

一、课程的背景

一句“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

”曾在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灵魂深处唤起对自己的教育使命与社会责任从未有过的如此真切、如此深切、如此迫切的感受与反思。

二、我们对于课程研究的思考

当下,普通高中承担创新拔尖人才的基础培养,我们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基本思考:

基于民族复兴和国家发展的需要

中国正行进在从世界大国走向世界强国的道路上,中国当前所面临的许多问题的解决,已经不能仅仅依靠大量从事一般性和重复性工作的人才;中国对于人才需求的主要倾向,已经不再是劳动者的数量。

中国经济社会更高阶段的持续发展,更需要具有创新能力和创新质量的各种拔尖人才的引领。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无论是“变平”的世界还是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升级性转型,都离不开创新型人才。

乔布斯执政的苹果公司以一款小小的苹果手机所赚取的利润就抵得百年福特的数百万辆汽车。

今年8月,苹果公司所拥有的现金储备762亿美元,已经超过了美国联邦政府的738亿美元现金储备,之所谓“富国敌国”。

由此可见,创新与创新人才对于一个企业、一个国家是多么的重要。

基于经济社会层面的考虑

我国经济已经逐步开始从自然资源、劳动力和投资不断增加的要素驱动粗放型经济发展阶段,转轨到技术创新、产品创新,教育创新,企业管理和经营模式创新的驱动阶段。

由于经济要素投入驱动所面临资源和环境的不可持续性,在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之后,明智的国家都在积极选择创新驱动经济社会的发展模式。

确立创新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必须提倡创新型人才是第一资源,教育创新是第一基础,科技创新是第一生产力,国家全面创新是第一推动力的思想,并形成政策加以落实;而这一切最为重要的环节,正是创新人才的高效率、高质量的培养。

基于学校教育层面的思考

钱学森认为:

“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

”目前,我们又有几所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为学生一生的成才奠定基础呢?

对创新拔尖人才(精英人才)的培养,西方已经形成了比较成熟有效的相应教育模式。

如美国的“竞争流动模式”,英国的“庇护流动模式”和介于两者之间法国的“大学预备班模式”。

对创新拔尖人才的培养我国早在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已有论述。

《论语·雍也》子曰:

“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教育的内涵、机制和环境对创新拔尖人才的成长有着重要的作用。

《论语·阳货》子曰:

“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如何立足创新的优质教育,将学生一般的“习”转化并生长出创新的优势,应是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主要目标。

基于创新拔尖人才特质的思考

创新拔尖人才的特质由三个维度组成,即人格维度(如:

进取和奉献的抱负、包容和合作的品格、反思和坚毅的情操等);心理维度(如:

争辩和探究的个性、动手和实践的习惯、求新和超越的心态等);能力维度(如:

发现和质疑的思维、厚实和宽广的学识、演绎和概括的能力等)。

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说,创新是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有机融合,也应是创新人才教育的主要诉求。

金陵中学校友陶行知先生说:

“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

”我们认为创新价值取向文化特征的核心,是宽松、包容、民主与和谐。

教育应该是自然的,应该遵循生命的本然唤醒,呵护学生潜在的创新意识;但教育又不完全是自然的,“入世”而又可为。

我们应该为所有的学生打好“创新价值取向的基础”,如同乔布斯所说的:

“活着就是为了改变世界”,把中国改变得更好。

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让学生的知识学习和能力锻炼与生活世界融合起来,有效地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从心底里产生热爱学习、热爱探究、奋发有为的情怀。

三、课程的基础

金陵中学包容性的文化,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金陵中学各项传统和图新的活动,有利于学生全面素质的提升。

学校重视学生之间的差异,并为学生侧重不同各有价值的需求,提供了可选择的课程,建立了更加有利于成才之路畅行的人生规划立交桥。

在普通高中创新拔尖人才的基础培养方面,我们以研究性学习为载体,过去和现在有了一些努力和实践——

率先探索研究性学习的教法和学法

1997—1999年,在南京大学、东南大学、浙江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高校的支持与合作下,建立高三直接保送高校的教改实验班,打通了拔尖学生的升学通道,进行了创新人才培养途径的有益探索。

在实验班中,开设学生课题研究课程,由学生在课外自选课题进行“主题研究”,这是本校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开端,也是全国最早开设研究性学习课程的一面旗帜。

2000年,研究性学习逐步在高中学生中全面推进。

事后验证效果良好。

全面实施具有金中特色的研究性学习课程方案

运用泰勒原理,从目标、内容、实施、评价四个方面构建教学方案。

①确定课程目标:

按学期把研究性学习课程分为高一上(学习阶段)、高一下(设计阶段)、高二上(研究阶段)和高二下(总结阶段)四个阶段。

②根据教学目标来选择课程内容:

包括设置模块和开放的内容。

③实施:

成立管理团队。

完善教学组织形式,采取班级授课制、开展年级活动、小组活动,协同教学。

④评价:

包括学分管理、过程评价、结果评价等。

以课程建设培养创新拔尖人才的基本素养

创新素质的养成应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基础性课程建设,形成了善(优秀的道德素养)、健(良好的健康素养)、真(厚实的学科素养)、新(较强的创造素养)、美(较高的审美素养)为目标的课程体系;在夯实学生终身发展所需全面厚实的知识基础之上,注意拓宽学生的视野,使学生在“学术领域”、“个体生活领域”、“公共生活领域”均能有更多更广的见识、更深的理解,解决问题游刃有余,生命成长的质量得以提升。

创新人才的培养应坚持“面向全体”和“高端引领”并重。

对兴趣爱好广泛、有特长并有特殊需要的学生提供具有“个性价值”的课程,使一部分学生在学科竞赛、创造技能、语言文化、领袖才能等方面有施展自己的平台,积淀了未来成为创新拔尖人才的学生基本素养。

金陵中学特别注意体育、艺术类课程在培养创新拔尖人才中的作用。

体育、艺术能让我们身心健康、生活丰富,陶冶情操,收获自信、激发灵感、磨练意志,促进和丰富了学生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创新拔尖人才的培养不是拔苗助长,而是积极推动的有机、合理且平顺如同水到渠成般的过程;创新缘于优秀传统,创新拔尖人才的培养不是另起炉灶,而是基于学校优秀文化的历史传承和现实发扬;各种具有崭新价值的创新课程,正是在改革的延续中获得了发展的勃勃生机。

建立适应学生培养创新能力的基地

美国倡导的“STEM(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教育重视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强调技术与工程层面的实践运用,为创新人才的成长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美国对STEM教育表现出的极大关切促使学校培育“创新环境”。

四、课程的实施方案

2011年我校成为江苏省首批“普通高中创新人才培养试点学校”,首批江苏省“基于传感器的物理课程基地”。

充分利用在宁高校、研究所较多的优势,与南大、东大、南理工、南航大等高校长期合作建立“金陵中学科技创新基地”。

建立了南京大学·金陵中学“准博士培养站”,由南京大学微结构国家实验室主任邢定钰院士、7位长江学者和近20位博导教授组成导师团队,面向高一学生,由导师提供相关材料,学生可以结合导师课题研究方向以及个人兴趣特长,自愿申报,双向选择,确定结对导师和准博士名单。

由南京大学微结构国家实验室导师考核学生研究成果,评价学生的学习状况。

纳入到金陵中学学分管理系统。

对成绩优秀的学生优先推荐到南京大学及其他高校。

建立东南大学·金陵中学“未来卓越工程师培养基地”,由东南大学交通学院王炜院长领衔建设未来卓越工程师培养基地(方法类似于准博士培养站)。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

为回应“钱学森之问”,教育部出台了“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即“珠峰计划”。

该计划在全国遴选包括南京大学在内的16所高校作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试验基地。

以邢院士为首的南京微结构国家实验室是规模较大、学科交叉、人才汇聚、管理创新、流动开放的国际一流实验室。

实验室集中了一批一流的科研人员,他们关心教育、热心于普通教育的发展。

金陵中学作为南京大学实验中学,理应为南大实施“珠峰计划”提供优质生源,“准博士培养站”计划旨在为金陵中学优秀学子们提供最优秀的学习条件和最优秀的师资,提早在中学阶段打好作为学科拔尖人才的基础。

南京大学和金陵中学有着历史上的渊源,两校同源于1888年创办的汇文书,在培养高等人才和基础教育方面长期携手合作。

在上世纪末两校曾成功地合办了三届在全国很有影响的高中免试直升南大的教改实验班;2004年又共同建立了“南京大学·金陵中学创新实验基地”。

作为江苏省重点中学、模范学校、国家级示范高中的金陵中学,集中了南京市最优秀的高中生源,在国际上,学校已建立了与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和亚利桑那大学等世界一流大学的直通车联系,在国内,每年向南京大学等一流高校输送大批优秀学子。

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学校就全面推行了研究性学习和学分制管理制度,将学生从繁重的学业中解放出来,使其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科技创新活动中来。

现在,金陵中学科技创新教育已经成为南京市,乃至江苏省的一面旗帜,引领基础教育改革的深入。

南京大学和金陵中学共同推出的“准博士培养站”,受到省教育厅和市教育局的高度赞赏,江苏省教育厅丛懋林书记称:

“金陵中学再一次抓住机遇,积极探索,敢为人先,勇立潮头,充分体现了新时代金中人的勇气和大气。

”金陵中学邹正校长表示:

“创新人才的培养是个系统工程,我们希望借助于‘准博士培养站’这个平台,在探索创新人才选拔和培养机制上有所突破和创新。

2010年10月27日,南京大学和金陵中学联合成立的“南京大学。

金陵中学准博士培养站”顺利开班。

这是中学与大学联手试图探索一条基础教育与高校培养有机衔接的绿色通道,积极尝试培养创新人才、拔尖人才科学途径的一次有益尝试。

“准博士培养站”第一期学员由金陵中学高一年级42名优秀同学组成,这些同学综合素质全面、学习能力突出、具有创新潜质和研究精神,同时在南京大学“南京微结构国家实验室”推选了42名教育科研水平高、热衷于教育事业的优秀教师作为“准博士”们的导师,其中院士1名,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7人,教授24名。

2009年7月,南京市教育局开始实施“星光计划”,旨在充分发挥南京科教资源优势,实现中小学校与高校、科研院所的教育资源对接,加快培养优秀学生和创新拔尖人才。

2010年3月,教育部出台了“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即“珠峰计划”。

在全国遴选包括南京大学在内的16所高校作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试验基地。

9月,江苏省开始全面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准博士培养站”是在践行落实国家和江苏省2010-2020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精神基础上的一项创造性的举措,也是高校和中学对“钱学森之问”的一种回答。

“准博士培养站”第一期学员由金陵中学2010级高一年级42名优秀同学组成,这些同学综合素质全面、学习能力突出、具有创新潜质和研究精神,同时在南京大学“南京微结构国家实验室”推选了25名教育科研水平高、热衷于教育事业的优秀教师作为“准博士”们的导师。

双方以南京大学微结构国家实验室为活动基地,入选学生每双周周四下午前往南京大学实验室,在导师的指导下,感受科学研究的氛围,了解课题研究的一般方法,提高学生科学素养,并完成相关研究性学习课题。

作为国家级示范高中的金陵中学,始终注重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具有浓厚的科技创新教育氛围和扎实的根基,努力实践科技创新特色教育。

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我校就全面推行了研究性学习和学分制管理制度,将学生从繁重的学业中解放出来,使其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科技创新活动中来。

现在,金陵中学科技创新教育已经成为南京市,乃至江苏省的一面旗帜,引领基础教育改革的深入。

金陵中学作为南京大学实验中学,理应为南大实施“珠峰计划”,提早在中学阶段打好基础。

在基础教育阶段中实施科技创新特色教育已成为时代与民族赋予教育工作者的神圣使命。

作为江苏省重点中学、模范学校、国家级示范高中的金陵中学,始终秉承“诚、真、勤、仁”的校训,注重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具有浓厚的科技创新教育的氛围和扎实的根基,努力实践科技创新特色教育。

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我校就全面推行了研究性学习和学分制管理制度,将学生从繁重的学业中解放出来,使其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科技创新活动中来。

现在,金陵中学科技创新教育已经成为南京市,乃至江苏省的一面旗帜,引领基础教育改革的深入。

为此,我校针对学生的实际,整合学校各种优质资源联合南京大学微结构国家实验室共同推出“准博士培养站”计划。

“准博士培养站”实施方案

这是中学与大学联手试图探索一条基础教育与高校培养有机衔接的绿色通道,积极培养创新人才、拔尖人才科学途径的一次有益尝试。

由南京大学微结构国家实验室主任邢定钰院士出面联络了7位长江学者、近20位博导教授,与从金陵中学高一年级遴选出来的50名优秀学子结对牵手,共同制定面向创新型人才培养方向的准博士学习生涯规划。

培养对象:

面向高一学生,自愿报名,根据综合素质严格挑选50名成绩优异、思维活跃学有余力的同学,组成“准博士培养站”学员。

选拔方案:

以实验班选拔考试成绩为参照,结合导师课题研究方向以及个人兴趣特长,自愿申报。

提供导师材料,学生填写志愿表,双向选择,确定结对导师和准博士。

考核方案:

由南京大学微结构国家实验室导师考核学生研究成果,评价学生的学习状况。

纳入金陵中学学分管理系统。

对成绩优秀的学生优先推荐南京大学。

“未来卓越工程师基地”实施方案

2011年5月,东南大学、金陵中学两校合作成立“未来卓越工程师”培养基地,对于金陵中学成绩突出、极具潜质的学生,东大提供实验室,并安排专家、教授指导,让学生提前接触工程技术领域,强化工程实践能力与工程创新能力。

旨在为学习成绩优异、创造思维活跃、具有工科兴趣的同学搭建高端平台,正确引导特长和兴趣的养成。

培养对象:

面向金陵中学高一学生,自愿报名,根据综合素质严格挑选30名成绩优异、思维活跃学有余力的同学,组成“卓越工程师基地”学员。

选拔方案:

以实验班选拔考试成绩为参照,结合导师课题研究方向以及个人兴趣特长,自愿申报。

提供导师材料,学生填写志愿表,双向选择,确定结对导师和准博士。

考核方案:

由“卓越工程师基地”的导师考核学生研究成果,评价学生的学习状况。

纳入金陵中学学分管理系统。

对成绩优秀的学生优先推荐高校。

星光班培养实施方案

政策背景:

以落实全国和省市2010~2020教育规划纲要为契机,解放思想,抓住机遇,率先行动。

努力实施素质教育,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同时,作为南京市首批星光基地,为全市学生提供学习平台和优质资源,积极推进南京市星光学院工作。

组班目的:

为成绩优异、学有余力、特长突出的学生提供更适合自己的学习资源和培养模式。

让学生拥有更自由的空间、更丰富的资源、更高端的平台、更开阔的视野。

选拔方案:

在金陵中学录取的高一学生中严格考核遴选产生。

培养方案:

整合优秀的教师资源,结合学生、家长以及学校三方面意见配备教师。

在原有国家课程基础上,引入校本特色课程,开设国际课程,部分课程实施双语教学。

构建充分民主、高端、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部分学科实行小班化教学。

对部分成绩优异、条件成熟的学生实行弹性学制管理,可以申请跳级,推荐进入高校。

创新人才的培养我们坚持“面向全体”和“高端引领”并重。

对兴趣爱好广泛、有特长并有特殊需要的学生提供具有“个性价值”的课程,使一部分学生在学科竞赛、创造技能、语言文化、领袖才能等方面有施展自己的平台,积淀了未来成为创新拔尖人才的学生基本素养。

大学的课程、导师的指导和社会考察丰富了学生的视野,激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更重要的是让他们真正懂得STEM——即Science(科学)、Technology(技术)、engineering(工程)和mathematics(数学)的要求:

善于发现,我们努力将学校培育成为学生的“创新环境”,为创新人才的成长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五、课程的学生成果:

南京大学·金陵中学准博士论文集(第一期)

序号

研究课题

准博士

1

从绝缘体到导体到超导体

吴瑜*、钱宇娟

2

非线性光学成像

袁璟*、刘浏、霍伊凡、吉雨心

3

光的全反射及在水中传播的规律

赵欣冉*、徐天磊

4

平行光束在球形界面的反射和折射

陈婧恬

5

有关伊辛模型相变的研究

费欣意、何心玥

6

光栅衍射实验以及光栅常数测量

张邢帆

7

纳米金的合成及表征

林欣、蒋令仪

8

钙钛矿氧化物BiFeO3掺杂系列铁磁性能研究

李兴云、周如彦

9

重力加速度的测量

刘晓天

10

液晶的发现、结构及其应用

曹宇堃

11

了解约瑟夫森结的IV曲线

卢姗姗

12

关于石墨烯应用于太阳能研究

陆安然

13

基于自旋跃迁的分子磁性器件

伍芳羽、徐佳迪

14

超分子材料的形态和应用

唐辰

15

狄尔斯-阿尔德反应及逆狄尔斯-阿尔德反应

糜蕾*、张泰艺

16

吩噻嗪与溴己烷反应生成N-己基吩噻嗪

张贝妮、孙逸尘

17

化学基本操作中的科学

李锦舒、李文瀚、蒋琪

18

地沟油的综合利用

陈翔宇*、黄一聪、杨眉剑

19

南京秦淮河水质情况调查

钱思雨*、杨淑慈、张漫林、李昊飞

20

秦淮河水质研究报告

杨琨*、赵方婧

21

氢能源的获取及利用方向

钱思雨*、王圣阳

南京大学·金陵中学准博士论文集(第二期)

序号

研究课题

准博士

1

液体表面波振幅与下落物体的关系

龚康、李镇昊

2

液晶光控取向的应用

金欣然、郑艾欣

3

五水硫酸铜晶体的制备及表征

肖闻澜、李青阳

4

通过实验探求六角密堆光栅的衍射公式

汪潇、苏雨山

5

铁电纳米晶的水热制备和表征

孙亚威、胡思宇

6

探究在不同条件下碲纳米线的合成效果

肖君彦、赵昕暐

7

密集排列Pd团簇阵列氢气传感器的氢气泄漏监测试验

施惠文、章志成

8

论自然界的随机规律

郭浩越、刁丽

9

矩阵知识在量子物理中的运用

郑睿、王炜伦

10

利用光学显微镜判断石墨烯样品的厚度的研究

张正豪、蔡博文

11

激光引发的热对流和热迁移现象的研究

施文、李嘉懿

12

霍尔效应与量子霍尔效应

胡宇华、任伟

13

含极性阳离子的分子铁磁性材料研究

谷宇、周帆

14

二氨基三连苯化合物及衍生物双自由基双阳离子的结构与性质研究

龚铭砺、张臻

15

对量子泵效应初步研究

许逸轩、叶希雅

16

衬底对铁酸铋薄膜特性的影响探究

李慕浩

17

约瑟夫器件与超导量子比特

梅玉婷、李一鸣

18

超导单晶Ba1-xKxFe2As2的制备与物性测量

管毓恒、顾云涛

19

超导体的发现与物理性质

屠睿、芮智

20

表面官能化对石墨烯光热效应的影响

徐嘉伟、杨之湄

21

半导体泵浦YAG激光

曹息、李润州

22

ZnO纳米棒的制备与结构表征

沈成

23

SBA-15的合成与应用

李镇乾、单国威

24

MOF-5的制备与表征

吴越宸、王宇婷

25

BaTiO3ZnO复合相压电陶瓷的制备和性质

徐国帆、曹雯霏

26

石墨烯的化学气相沉积法制备及其转移方法

宋静雯、潘家琪

六、学生课程的实验心得(节选)

1、“光的全反射及在水中传播的规律”课题组

准博士:

赵欣冉

相比于知识上的积累,我认为本次活动让我受益更多的是方法与能力方面的提高。

高一上半学期的活动中,老师主要给我们讲解了光学的入门知识,请博士生专门给我们演示原子级的实验,旁听博士生的学术报告和讨论等丰富的活动,开阔了我们的视野,让我们与尖端科学零距离接触,虽然对很多前沿理论不甚理解,但博士生的严谨求实的科学探究精神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有时为了观察金属片上皮米级的微粒,实验者需做上50分钟的准备和实验整理,而真正的实验还不到一刻钟。

此外,他们热烈的讨论与对研究报告的质疑也让我体会到了自由的学术氛围。

简易实验也让我受益匪浅。

这是我第一次独自进行结果未知的探索实验,屡屡碰壁。

仅杯子的选择就几经周折。

刚开始使用的杯子形状,还有表面的磨砂都给妨碍了正常观察,而我还误以为是水无法导光,幸亏有老师指导,我才及时更换了材料,这让我明白了任何一个实验细节都不容忽视。

前四次实验始终无法在盆中的水面上找到确切光斑,一次偶然蓝色的瓶盖落入水中,水流喷到瓶盖上,打出亮白色的光斑,令我惊喜不已。

原来手电筒的光是白色的,而盆中的水也是透明的,因此虽然光被传导至水面上,始终难以发现。

这让我反省自己之前欠考虑,也深刻体会到了探究过程之艰辛。

实验的各个阶段,我不仅要一个人完成,对各种现象的分析,对各种条件的猜测与验证,均提高了我的独立思考能力。

由于杯子体积较小,不到10秒钟,水便全部流尽,观察时间太短,心想要是有一种机器能将水源源不断地送入就好了。

而协助我们的博士生却轻而易举地解决了这个问题,用一根管子连接水龙头和瓶口即可。

我发现问题解决并不总需要复杂的头脑,用身边的事物,简易的方法解决问题,化繁为简是成功必备的能力。

精准实验过程中我拍摄了近百张照片,孙鎏炀专门用光盘刻录,很令我感动在进行精准实验时,各种准备与测量工作总要花去我大把时间,而成天进行理论研究的博士生干起来丝毫不费功夫,动手能力极强,让我深感佩服。

而平时我们上的物理化学课将主要精力都花在了概念与题目上,动手能力明显不够,往后的实验课我将倍加珍惜,提高自己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算是全面提高自己的思考能力。

还有很多感悟,就不再一一赘述。

最后,非常感谢我的导师彭茹雯和全力协助我们的孙鎏炀哥哥,是他们让我这次的学习更加充实与深刻。

准博士:

徐天磊

本次活动确实给了我们一次锻炼自己动手能力的机会,丰富了我们的课余生活,在一些适合我们的实验中增长了很多在课内学不到的知识。

本次准博士活动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平台,能够提前了解到一些我们可能原本不会学到的知识,不曾见到的仪器。

旁看精密的实验,听取研究生们的报告,虽然以我们的知识水平并不能够真正的参与进去,但一旁的听取也让我们拓宽了视野,对先进的科技知识有了一个初步的前瞻,极大地培养了我们对科学的兴趣,或许这就是当初建立准博士的目的。

很感谢这次活动,让我们认识了研究生的导师,认识了一些研究生,让我们的学习生活别的如此精彩。

2、“有关伊辛模型相变的研究”课题组

准博士:

费欣意,何心玥

在这次的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对伊辛模型有了初步的基础了解,拓展了一定的物理学知识,也掌握了一定物理模型的模拟方法。

同时,我们也感受到了科学研究严谨细致的精神以及一种求真、求实的学术氛围。

我们对伊辛模型进行的研究,是在二维平面内的研究,至于三维,那涉及到的知识过多,不是我们一朝一夕就能弄明白的,所以我们所进行的研究,虽然整体来看不算什么创新,但对于我们自己,也是一种探索与提升。

3、“关于石墨烯应用于太阳能研究”课题组

准博士:

陆安然

首先,目前的研究,涉及到的知识范围比较广,主要更侧重于应用。

仅凭我在学校所学习的课本知识,是不能够完全体会到的。

所以本人将在以后的研究性学习中不断实践、摸索。

其次,文献主要是以英文为主,有较多的专业术语,翻译起来困难较大。

现在我仅能依靠图片和数据分析来了解石墨烯。

最后,如果想认真做好一份科学研究,是需要付出极大的努力与辛苦的。

先不用说文献中那些科学家们在研究的过程中经历了成千上万次失败才有了后来的成绩,就算是我们做的这些小实验,也常常会遭遇到失败。

就比如说我们坐在显微镜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