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同步训练六第一单元综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5943255 上传时间:2023-07-09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40.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同步训练六第一单元综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同步训练六第一单元综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同步训练六第一单元综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同步训练六第一单元综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同步训练六第一单元综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同步训练六第一单元综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同步训练六第一单元综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同步训练六第一单元综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同步训练六第一单元综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同步训练六第一单元综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同步训练六第一单元综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同步训练六第一单元综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同步训练六第一单元综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同步训练六第一单元综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同步训练六第一单元综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同步训练六第一单元综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同步训练六第一单元综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同步训练六第一单元综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同步训练六第一单元综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同步训练六第一单元综合.docx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同步训练六第一单元综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同步训练六第一单元综合.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同步训练六第一单元综合.docx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同步训练六第一单元综合

部编版(2019)高中语文必修下册同步知识模块梳理训练(六)

第一单元综合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孟子曰:

“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所谓家国天下,乃是以自我为核心的社会连续体。

每一个自我都镶嵌在从家国到天下的等级性有机关系之中,从自我出发,逐一向外扩展,从而在自我、家族、国家和天下的连续体中获得同一性。

中国的古代社会政治关系,不是用以契约为核心的法来调节,而是以伦理性的礼乐制度构成基本的社会框架。

家国一体的礼乐制度,来自西周的分封制。

天子封诸侯为立国,诸侯分封土地和人民给卿大夫为立家,进而形成金字塔形的封建等级制度。

所谓家国天下,就是由这种宗法分封制联为一体的卿大夫、诸侯与天子。

天子代表天下(相当于现代意义上的国),诸侯代表列国(相当于现代意义上的地方),卿大夫代表采邑(相当于现代意义上的家乡);家国天下之间,通过层层分封与效忠而形成血缘——文化——政治共同体,既是亲戚,又是君臣,如同一个大家族。

春秋战国之际礼崩乐坏,但家国一体却在大一统的秦汉体制中得以延续和发扬光大。

到汉武帝之后,法家的郡县制与儒家的礼乐制合流,董仲舒提出的“三纲”思想成为两千年中华帝国的意识形态核心,宗法家族的父子、夫妇伦理与国家的君臣之道高度同构,王朝的政治关系是家族伦理关系的放大,伦理与政治高度一体化。

家国与天下,是肉身与灵魂的关系。

天下代表了至真、至美、至善的最高价值,这一价值要在人间实现,必须通过宗法家族和王朝国家的制度肉身,这些制度是由将伦理与政治合为一体的名教、典章制度和风俗组成,由此,天下价值不远人,就在人间的礼法秩序与日常生活之中。

离开了家国的肉身,天道将沦为无所依傍的孤魂。

另一方面,宗法秩序的正当性、国家秩序的合法性,无法自证其身,只能从超越的天下意识,从更高的天命、天道、天理中获取。

家国对于中国人来说之所以神圣,之所以具有不可撼动的现实权威性,乃是因为它是天下价值的人间体现。

在以自我为出发点的家国天下连续体之中,家国不过是中介物,最重要的乃是自我和天下这两极。

天下在古代中国有两个密切相关的含义:

一个是普遍的宇宙价值秩序,类似于西方的上帝意志,与天命、天道、天理等同,是宇宙与自然最高之价值,也是人类社会和自我的至善所在;另一个含义是从小康到大同的礼治,是人类社会符合天道的普遍秩序。

前一个天下,因为作为价值体等同于天命、天道、天理,所以不必经过家国的中介,自我便可以与其沟通,孟子有“天民”之说,此说以后为宋明理学特别是阳明心学发扬光大。

一个人的内心因为先天拥有良知,可以直接与天理打通,良知即天理,天理即良知,自我与天下有直接的通道,不必经过家国的转手。

后一个天下,乃是现实世界中的文化伦理秩序,个人若要与天下打通,必须经过“齐家治国”,才能达致“平天下”,因而家国成为从自我到天下不可缺少的中间环节。

而与出世的佛教、向往天国的基督教不同,儒家的个人良知之实现,必须通过在家族与王朝的公共事务之中从事道德实践。

所谓致良知中的“致”,不仅是对天理的领悟,更是对天理的践行。

(节选自许纪霖《家国天下:

现代中国的个人、国家与世界认同》)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家国天下推崇自我至上,并从家国到天下的等级性有机关系中获得同一性。

B.自西周的分封制而来的家国一体的礼乐制度在后来的历史中已不复存在。

C.天下代表的最高价值要在人间实现,必须依托于宗法家族和王朝国家的制度。

D.自我与天下有直接的通道,人们不必经过家国的中介,就能达致“平天下”。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先揭示了家国天下的内涵,接着阐明了自我、家族、国家和天下之间的关系。

B.文章借助具体的历史事实,论述了家国天下与中国古代社会政治之间的联系。

C.通过"天下"两种含义的辨析,论证了家国天下连续体之中天下和自我的重要。

D.文章开头和尾部都引用孟子的言论,突出了"孟子推重家国天下"这一中心论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古代社会治理只重视伦理性的礼乐制度,一贯无视以契约为核心的法律制度。

B.董仲舒“三纲思想”提出后就成了中国封建帝国的意识形态核心,政治伦理化更明显。

C.中国人认为家国是天下价值的人间体现,觉得它具有神圣而不可撼动的现实权威性。

D.儒家“致良知”是在从事家国事务的行动中实现良知,知行合一,不只是对天理的领悟。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材料一:

1926年,于敏出生于天津,青少年时代历经了军阀混战和抗日战争。

在“亡国奴”的屈辱年代里,他看到的是岳飞《满江红》里“兵安在?

膏锋锷。

民安在?

填沟壑”的国殇。

1949年,他以物理系第一名的成绩成为新中国成立时北大第一届毕业生。

导师张宗遂说:

没见过物理像于敏这么好的。

在五个核大国中,我国是从原子弹到氢弹突破速度最快的,仅用了2年8个月,于敏对此功不可没。

曾有一位日本专家赞叹于敏是“中国国产专家一号”。

新中国成立后,于敏在著名物理学家钱三强任所长的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开始了科研生涯。

1961年,钱三强把他叫到办公室,非常严肃地说:

“经研究批准,决定让你作为副组长领导‘轻核理论组’,参加氢弹理论的预先研究工作。

于敏毫不犹豫地表示服从分配,转行,年仅35岁。

从那时起,他开始了长达28年隐姓埋名的生涯,直到1988年解密。

1965年,39岁的于敏带领科研团队开始攻关。

一百多个日夜里,于敏经常半跪在地上分析堆积如山的计算纸带,终于实现了氢弹原理突破,形成了一套从原理、材料到构型基本完整的物理方案——这就是核武器研究史上著名的“百日会战”。

1967年6月17日,我国成功地空投爆炸了第一颗氢弹。

试验成功的一刻,于敏很平静,“我这个人不大流泪,也没有彻夜不眠,回去就睡觉了,睡得很踏实”。

1984年冬天,于敏和同事在西北核试验基地进行实验。

一次讨论会上,一位同事吟诵起诸葛亮的《出师表》:

“臣受命之日,寝不安席……”于敏也来了兴致,一人一句地接下去。

到后来,只听于敏一个人在吟诵,“夫难平者,事也……臣鞠躬尽力,死而后已……”。

那一刻,在座所有人无不以泪洗面。

最终,那次原理实验获得圆满成功,为我国中子弹技术奠定了坚实基础。

(摘编自人民网《于敏:

愿将一生献宏谋》)

材料二:

“忆昔峥嵘岁月稠,朋辈同心方案求,亲历新旧两时代,愿将一生献宏谋;身为一叶无轻重,众志成城镇贼酋,喜看中华振兴日,百家争鸣竞风流。

”73岁那年,中国科学院院士、“两弹一星”元勋于敏以“抒怀”为题写下这首诗。

从1961年到1964年,于敏和黄祖洽、何祚庥一起,做了关于氢弹作用原理和可能结构等方面的探索。

在此期间,于敏“善于抓主要矛盾”去解决问题的特点得到充分发挥,在一些复杂纷乱的现象中,他总能理出头绪,找出物理上的原因,使认识有所前进。

通过于敏的办法,氢弹机理研究略去了求解辐射流体力学方程带来的巨大麻烦,大大减少了计算工作量。

谈到于敏在氢弹研制中的贡献,何祚庥院士以“足球队”作比喻。

他说:

“球队在场上踢球,起关键作用的人员往往是场外教练和举足射门的前锋,于敏正是这支足球队的教练兼前锋。

关键时刻,临门一脚、应声入网的总是他。

(摘编自《中国科学报》,2019年1月22日)

材料三:

于敏曾荣“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国防重大科技成果一等奖等十几项重大奖项。

诺贝尔奖得主、核物理学家玻尔称于敏是“中国的氢弹之父”。

对于别人说他是氢弹之父,他总是婉拒。

他说:

“核武器的研制是集科学、技术、工程于一体的大科学系统,需要多种学科、多方面的力量才能取得现在的成绩,我只是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氢弹又不能有好几个‘父亲’。

因为保密,几十年来,于敏经常“失踪”很久,家事全靠夫人孙玉芹打理。

晚年,他居住的卧室里依旧是80年代的简易铁床,客厅依旧悬挂着诸葛亮《诫子书》中的“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

他仍然保持着从小的两项爱好:

听京剧和看古典文学。

60年代,九院理论部主任邓稼先到新疆做一次靶场试验取得成功,回到北京后,九院所有人都出去迎接,唯独不见副主任于敏——他正躲在宿舍读《红楼梦》。

(摘编自《中国新闻周刊》)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于敏在青少年时代历经国难,目睹了积贫积弱的国家遭受到的深重屈辱,这在一定程度上为他日后投身科学研究奠定了思想基础。

B.第一颗氢弹成功爆炸,于敏没有流泪,睡得踏实;在西北核试验基地,吟诵《出师表》却泪流满面,原因在于前次成竹在胸,这次结果难料。

C.于敏在物理方面的才华从他以北大物理系第一名毕业时就初步显露了出来,在后来的氢弹研究道路上,他不仅获得了诸多大的奖项,还赢得了世界声誉。

D.三则材料虽然出自不同的新闻媒体,但从中都可见科学家于敏的形象,其中对人物语言的直接引用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和现场感。

(2)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于敏在73岁时所作的《抒怀》诗,将国家命运、时代风云、个人经历融为一体,高度概括了这位科学界泰斗沉默而又轰轰烈烈的一生。

B.作为我国自主培养的杰出核物理学家,于敏带领他的团队用了三个多月克服重重困难,实现氢弹原理突破,上演了核武器研究界著名的“百日会战”。

C.在有关氢弹作用原理和可能结构等的研究中,于敏将其独特的研究方法发挥到极致,能从纷繁复杂的表象中快速抓住本质,得到了何祚庥的高度评价。

D.除了挚爱的核武器研究事业外,于敏到老也不改自己对京剧和古典文学的喜爱,在曾经整个九院都去迎接试验成功的邓稼先归来时,却仍读着《红楼梦》。

(3)作为“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和“中国的氢弹之父”,于敏是一个极具人格魅力的人,请简要分析。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一张照片

李全

三合村的李老头家的一张照片被人炒到了两万,但李老头死活都不肯出售。

听到这个消息后,我再也坐不住了。

因为那一张照片是我拍的,而且差点因为它连工作都没有了。

三年前,三合村遇上了百年难遇的洪水。

我是市里某报的名记者,第一现场当然离不开我的身影。

那天,又一次洪峰即将到来,抗洪子弟兵刚把村里的老百姓转移走,正准备撤离时,就见洪水里有一个人影,我和几个子弟兵什么都没有说,就跳下水去救那个人。

等子弟兵把那个人救起来一看,大家都吃了一惊,这人却是本县的县委刘书记。

刘书记指了指远处说:

“里面还有一个老人,赶紧营救他。

”几个子弟兵一听村里还有人,马上让另外两个子弟兵把刘书记送走,他们去救人,可刘书记死活不肯走,说:

“我也去。

”几个子弟兵有些为难了,怎么能让刘书记再次冒险呢?

刘书记有些不快,又说:

“快,不能再等了,如果洪峰到来之前,我们不能把他救出来,我们怎么对得起我们的农民兄弟?

再说,我对那里的路熟悉,我带路,会事半功倍。

”刘书记这样一说,大家再没办法阻止他,只好让他随着大家的船开往村里。

我凭着职业的敏感,知道这才是新闻,赶紧把相机紧紧拿在手里,随时把最好的镜头拍下来。

被困在村里的人就是李老头,为了家里的一头猪,死活不走。

见我们来让他撤走,他就破口大骂起来:

“你们这些混蛋,大水快来了,还回来干什么?

李老头的这句话,让我非常地反感。

我们可是冒着生命危险来救他,他却这样对待我们。

刘书记没理睬李老头的骂声,跳下水一把抓住李老头,几个子弟兵见状也跟着跳下水,一起把李老头拉上了船,我不失时机地拍下了这个镜头。

等船只到安全地方,李老头居然问我刚才的照片拍得怎么样。

我正在气头,淡淡地告诉他要相信我的技艺,可李老头不相信,非要看看照片。

我只好把相机取下来,把刚刚拍的那些一张张地给他看了。

他似乎还有些不满意,问道:

“这是什么照片?

我要的是纸质照片。

”我解释说:

“这是数码相机,根本用不着去洗。

”李老头还是不相信,问道:

“这么宝贵的照片怎么不洗出来?

傍晚,我要回城里把照片和稿子交给报社,刚上车,李老头跑了过来,非要缠着我一起进城,我有些不情愿,可他说:

“李记者,如果你不让我跟着你去,那说明你拍的照片是假的。

这个李老头真难缠,我哭笑不得,就随他吧。

一到城里,李老头非要我带他去洗照片的地方把那张照片洗出来,给他一张。

我想,反正顺路,又花不了几块钱,便答应了他的要求。

洗好照片后,李老头拿着照片看得跳了起来,说了谢谢,转身便不见了踪影。

我正想如何摆脱他,这正是一个机会。

待我回到报社里发照片时,才发现那张照片找不到了,便回到洗照片的地方,那个洗照片的小伙红着脸告诉我,李老头叫他把这张照片从我的相机里删除,我才想起,在我把相机给那个洗照片的小伙子时,报社领导打电话来,我到外面接电话去了。

结果,县委书记勇救农民的事,只是文字报道,不见照片。

报社领导很是生气,不相信一个名记者会做出这样的事,马上把调到校对室做校对工到现在。

因此,我对李老头也耿耿于怀。

如今,刘书记刚调到省里任职,他却趁机把这张照片炒高价出售。

第二天,我就驱车来到了三合村,在村长的带领下,好不容易在村东头找到李老头。

他老多了,却一眼就认出了我,大声喊道:

“哎呀,李记者,多年不见了,你是越来越年轻了。

”李老头的话,让我非常生气,马上质问他:

“你为什么让洗照片的小伙子把我照片删了?

现在又要炒这张照片?

李老头叹了一口气,说:

“李记者,其实……其实,你在报纸上把照片登出来,大家看后都会忘掉,时间一久,大家都会忘记那件事,我把照片保存到现在炒作,只是让大家都记住他们,因为……因为他们都是我的恩人。

我想说点儿什么,可感觉到语言竟是那么苍白无力。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头写李老头家的一张照片被人炒到了两万,但他死活都不肯出售,这样写为读者留下了悬念,使小说更有吸引力。

B.县委刘书记在小说中着墨不多,但小说通过他的言行,将一个心系百姓、不顾个人安危的基层干部形象表现得非常到位。

C.文中写到在又一次洪峰来临之际,李老头却“为了家里的一头猪,死活不走”,这样安排情节是为了突出李老头的自私自利。

D.“我”是小说中的次要人物,但却是不可缺少的线索人物,小说的所有情节都和“我”有关,“我”是主要事件的亲历者。

(2)小说中的李老头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3)小说以“一张照片”为题有什么用意?

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

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

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

老子曰:

“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

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

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

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

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

”孔子去,谓弟子曰:

“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

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

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

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

”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

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

至关,关令尹喜曰:

“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

”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

庄子者,蒙人也,名周。

周尝为蒙漆园吏,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

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

故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

作《渔父》《盗跖》《胠箧》,以诋訿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术。

《畏累虚》《亢桑子》之属,皆空语无事实。

然善属书离辞,指事类情,用剽剥儒、墨,虽当世宿学不能自解免也。

其言洸洋自恣以适己,故自王公大人不能器之。

楚威王闻庄周贤,使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

庄周笑谓楚使者曰:

“千金,重利;卿相,尊位也。

子独不见郊祭之牺牛乎?

养食之数岁,衣以文绣,以入大庙。

当是之时,虽欲为孤豚,岂可得乎?

子亟去无污我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

韩非者,韩之诸公子也。

喜刑名法术之学,而其归本于黄老。

非为人口吃,不能道说,而善著书。

与李斯俱事荀卿,斯自以为不如非。

非见韩之削弱,数以书谏韩王,韩王不能用。

于是韩非疾治国不务修明其法制,执势以御其臣下,富国强兵而以求人任贤,反举浮淫之蠹而加之于功实之上。

以为儒者用文乱法,而侠者以武犯禁。

宽则宠名誉之人,急则用介胄之士。

今者所养非所用,所用非所养。

悲廉直不容于邪枉之臣,观往者得失之变,故作《孤愤》《五蠹》《内外储》《说林》《说难》十余万言。

(节选自《史记·老子韩非列传》)

1.下列对文中画框部分的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子亟去/无污我/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

B.子亟去/无污我/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

C.子亟去/无污我/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

D.子亟去/无污我/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

2.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字"指在本名外所起的表德行或本名含义的名字,社交场合自称己名,称他人之字表敬。

B."君子"的词义与"小人"相对,原本指地位高的人,后多指人格高尚、道德品行好的人。

C."寓言"在《庄子》一书中是指借有才德的长者或先人的话语来讲述深刻道理的一种论说形式。

D."公子"在先秦时指诸侯的儿子,后泛指豪门士族的年轻男子,是对官僚贵族子弟的一种尊称。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耳曾与孔子相会,孔子在告别李耳后对弟子们关于"鱼""鸟""兽""龙"的一番话,彰显了孔子虚怀若谷、温良恭俭的品格,同时也侧面烘托了李耳的境界远超常人。

B.李耳作为周王室的守藏室之史,目睹周室衰微,决意隐居,西出函谷关时,在关令尹喜的强求下,他著书五千余字,分为上下篇,随后便隐居而去,结局无人知晓。

C.庄周是战国时人,他涉猎广泛,其学说内容广博,有不少文章抨击儒家、墨家学说,他的语言汪洋恣肆,文辞宏瞻,以此展现自己的性情,而诸侯王公,无法采纳他的思想学说。

D.《史记》的列传多遵循"以类相从"的法则,将法家的代表人物韩非与道家的代表人物老庄放在同一篇列传中,可见司马迁认为韩非的思想受到道家思想尤其是老子思想的影响。

4.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子独不见郊祭之牺牛乎?

养食之数岁,衣以文绣,以入大庙。

(2)于是韩非疾治国不务修明其法制,执势以御其臣下,富国强兵而以求人任贤。

5、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古风(其三十九)

李白

登高望四海,天地何漫漫。

霜被群物秋,风飘大荒寒。

荣华东流水,万事皆波澜。

白日掩徂辉①,浮云无定端。

梧桐巢燕雀,枳棘②栖鸳鸾③。

且复归去来,剑歌行路难。

【注】①徂辉:

落日余晖。

②枳棘:

枝小刺多的灌木。

③鸳鸾:

传说中与凤凰同类,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

(1)下列对本诗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的前四句写诗人登高望远,看到天高地阔、霜染万物的清秋景象,奠定了全诗苍茫凄清的基调。

B.诗中“荣华东流水”与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古来万事东流水”表达的意思有相似性。

C.七、八两句借助于描写白日将尽、浮云变幻的景象,形象而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世事人生的感受。

D.九、十两句的意思是只有燕雀栖息于梧桐,鸳鸾栖息于枳棘,才是各得其所,才能施展自己的抱负。

(2)结合全诗,简述结尾句“剑歌行路难”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劝学》中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与刘禹锡诗云“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的意思相近。

(2)《荀子·劝学》中的“_________,_________”与《老子》中的“九层之台,起于累土”用相同的事物来强调积累的重要性。

(3)《庄子·秋水》中的“夏虫不可以语于冰”和《庄子·逍遥游》中的“_________,_________”,都可以用来说明人的认知受到时间、寿命长短的限制,也可以指见识短浅狭窄。

(4)《荆轲刺秦王》“易水诀别”一段中,音乐描写对情感的烘托起到了重要作用,“_________”时,满座之人无不伤感;“_________”时,满座之人无不激奋。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按照学问体系上的划分,一说起“经史子集”,就在学术意义上涵盖了中国文化的全部内容,中国传统文化可分为“经史子集”四大部类。

经,专指儒家文化。

因为自汉武帝时期以来,儒家文化超越诸子百家,成为中国古代社会中的主流意识形态,此后的历朝历代,儒家思想都被看作社会发展中的纲常伦理,被认为是思想文化界的____________。

史,便是史书。

中国历史上的“正史”,从汉代的《史记》开始,到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的史书《清史稿》,总称为“二十六史”。

子部,就是指人们常说的“诸子百家”。

百家之长与儒家之尊共同盛放于中国文化的百花园中,才使得中国文化____________、鲜活有力。

集部,泛指一切文化艺术,包括诗词文赋、戏曲小说等。

综合来看,如果我们将国学比喻为一座_____________的文化大厦,那么:

经,是这座大厦的钢筋结构,有了儒家经典,就立起了中国主流思想;史,是大厦的水泥浇筑,水泥的巍然填充与钢筋的昂然挺立,就构筑起了中国文化的坚实外形;(),所以,子部的百家思想,就如同为这座大厦开了一扇扇的门窗,正因为有门窗的参与,才使得空气流通、阳光照耀;集部,像是大厦里一切装潢与内饰,丰富多样,精彩纷呈。

是“经史子集”四个部分,全面支撑起了中国文化这座____________的殿堂。

(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按照学问体系上的划分,中国传统文化可分为“经史子集”四大部类,一说起“经史子集”,就在学术意义上涵盖了中国文化的全部内容。

B.按照学问体系上的划分,中国传统文化可分为“经史子集”四大部类,而“经史子集”就在学术意义上涵盖了中国文化的全部内容。

C.按照学问体系上的划分,“经史子集”在学术意义上涵盖了中国文化的全部内容,中国传统文化可分为“经史子集”四大部类。

D.“经史子集”在学术意义上涵盖了中国文化的全部内容,按照学问体系上的划分,中国传统文化可分为“经史子集”四大部类。

(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中流砥柱栩栩如生富丽堂皇古色古香

B.擎天之柱生生不息富丽堂皇美轮美奂

C.中流砥柱生生不息高耸入云美轮美奂

D.擎天之柱栩栩如生高耸入云古色古香

(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钢筋水泥建起的这座楼宇既非常庞大,也密不透风、缺乏生机

B.虽然用钢筋水泥建起了一座庞然大楼,这座楼宇却密不透风、缺乏生机

C.水泥钢筋建起的这座楼宇缺乏生机、密不透风,虽然它是一座庞然大楼

D.而钢筋水泥虽然建起了一座庞然大楼,却也使得这座楼宇密不透风、缺乏生机

8、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5字。

  《左传》虽不是文学著作,但从广义上看,仍应该说是中国第一部大规模的叙事性作品。

比较以前任何一部作,①__________________。

许多头绪纷杂、变化多端的历史大事件,都能处理得有条不紊.繁而不乱。

②__________________,尤其为后人称道。

写得最为出色的,便是春秋时期著名的五大战役。

作者善于将每一战役放在大国争霸的背景下展开,对于战争的远因近因,各国关系的组合变化,战前策划,交锋过程,战争影响,以简练而不乏文采的文笔——交代清楚。

这种叙事能力,无论对后来的历史著作还是文学著作,③__________________。

9、阅读下面一段话,以我国一名驻外记者的身份向国内大众媒体发一则一句话新闻。

不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