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十三文言文阅读课外文言文阅读人物类.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5953057 上传时间:2023-07-09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1.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专题十三文言文阅读课外文言文阅读人物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专题十三文言文阅读课外文言文阅读人物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专题十三文言文阅读课外文言文阅读人物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专题十三文言文阅读课外文言文阅读人物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专题十三文言文阅读课外文言文阅读人物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专题十三文言文阅读课外文言文阅读人物类.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专题十三文言文阅读课外文言文阅读人物类.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专题十三文言文阅读课外文言文阅读人物类.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专题十三文言文阅读课外文言文阅读人物类.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专题十三文言文阅读课外文言文阅读人物类.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专题十三文言文阅读课外文言文阅读人物类.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专题十三文言文阅读课外文言文阅读人物类.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专题十三文言文阅读课外文言文阅读人物类.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专题十三文言文阅读课外文言文阅读人物类.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专题十三文言文阅读课外文言文阅读人物类.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专题十三文言文阅读课外文言文阅读人物类.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专题十三文言文阅读课外文言文阅读人物类.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专题十三文言文阅读课外文言文阅读人物类.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专题十三文言文阅读课外文言文阅读人物类.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专题十三文言文阅读课外文言文阅读人物类.docx

《专题十三文言文阅读课外文言文阅读人物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专题十三文言文阅读课外文言文阅读人物类.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专题十三文言文阅读课外文言文阅读人物类.docx

专题十三文言文阅读课外文言文阅读人物类

18.(2018·四川攀枝花)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5—8题。

(每题3分,共12分)

窦建德遗秦王李世民书,请退军潼关,返郑侵地,复修前好。

世民集将佐议之,皆请避其锋。

郭孝恪曰:

“王世充穷蹙,垂将面缚①,建德远来助之,此天意欲两亡之也。

宜据武牢之险以拒之,伺间而动,破之必矣。

”薛收曰:

“世充保据东都府库充实所将之兵皆江淮精锐。

即日之患,但乏粮食耳。

以是之故,为我所持,求战不得,守则难久。

建德亲帅大众,远来赴援,亦当极其精锐。

若纵之至此,两寇合从②,转河北之粟馈洛阳,则战争方始,偃兵无日③。

今宜分兵守洛阳,深沟高垒,世充出兵,慎勿与战;大王亲帅骁锐,先据成皋,厉兵训士,以待其至,以逸待劳,决可克也。

建德既破,世充自下,不过二旬,两主就缚矣。

”世民善之。

(节选自《资治通鉴·唐纪》,有删改)

【注释】①垂将面缚:

指马上就会成阶下囚。

②两寇合从:

指窦建德的军队和王世充的军队合在一起。

③偃兵无日:

指战争不知何时结束。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窦建德遗秦王李世民书(遗:

送给)B、宜据武牢之险以拒之(宜:

应当)

C、但乏粮食耳(但:

只,仅仅)D、建德亲帅大众(帅:

元帅)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词语的理解。

D项,“帅”是“率领”的意思。

6、对文中划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世充保据东都/府库充实/所将之兵/皆江淮精锐

B、世充保/据东都/府库充实/所将之/兵皆江淮精锐

C、世充保/据东都府库/充实所将之兵/皆江淮精锐

D、世充保据东都/府库充实/所将之/兵皆江淮精锐

【答案】A

【解析】此题考查对对文言语句节奏的划分。

划分的时候,应该以词语的意义为单位,表达一个意义的词语就不能被划分开。

故根据句意,停顿应为:

世充保据东都/府库充实/所将之兵/皆江淮精锐。

7、以下语句翻译错误的一项是()。

A、皆请避其锋——(众人)都请求避开窦建德的锋芒

B、以是之故,为我所持——因为这个缘故,被我们拖住

C、世充出兵,慎勿与战——(如果)王世充出兵,一定不要和他交战

D、世民善之——李世民认为他很善良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句子的翻译能力。

根据上下文语境,抓住重点词语。

“善”的意思是“好”。

结合上文薛收献计的情节,D项句子应译为“李世民认为他的计谋很好”。

8、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窦建德希望和李世民重修旧好,并请李世民退兵和归还土地。

B、郭孝恪建议李世民不要等待,应立即率军攻打窦建德的军队。

C、薛收认为如果窦建德的军队跟王世充的军队会合,战争就会持续很久。

D、薛收建议李世民分兵据守,打败窦建德的军队后,再对付王世充的军队。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依据原文“伺间而动”可知,“不要等待,应立即率军攻打窦建德的军队”错。

9、将下列语句翻译为现代汉语。

(每小题2分,共6分)

⑴、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口技》)

⑵、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送东阳马生序》)

⑶、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

(《唐雎不辱使命》)

【答案】

(1)两条大腿打哆嗦,几乎想先跑。

(2)因为内心有足以快乐的事,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人。

(3)我想用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一定要答应我。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句子的翻译能力。

根据上下文语境,抓住重点词语,理清句式,调整语序。

(1)“股”的意思是“大腿”;“走”的意思是“跑”。

(2)“以”的意思是“因为”“若”的意思是“比得上”。

(3)“易”的意思是“交换”“其”的“一定”。

【文言文参考翻译】

窦建德写信给秦王李世民,请唐军退到潼关,退还夺取的郑国土地,重修原来的睦邻关系。

李世民召集将佐商议此事,众人都请求避开窦建德的兵锋,郭孝恪说:

“王世充已是穷途末路,马上就会成阶下囚,窦建德远道而来救助王世充,这是天意要郑、夏两国灭亡。

我们应当凭借武牢之险抵御窦建德,视情况而动,肯定能打败他们!

”薛收说:

“王世充保据东都,仓库充实,统帅的兵马,都是江淮地区的精锐,现在的困难只不过是缺粮。

因为这个缘故,被我们拖住,想打打不了,要坚守又难以持久。

窦建德亲自统帅大军远道赴援,也会尽出其精锐。

如果放他到此,两寇合兵,将河北的粮食运来供给洛阳,那么大战才展开,不知什么时候结束。

现在我们应当分出兵力围困洛阳,加深壕沟增高壁垒,王世充出兵,要小心不和他交战,大王亲自率领骁勇精锐,先占据成皋,磨快兵器训练兵马,用来等他们到来,以逸待劳,一定能够克敌。

打败窦建德后,王世充自然也就败亡,不出二十天,两个国君就会被擒住!

”李世民十分赞赏他的计策。

19.(2018·湖北武汉)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8-10题。

关羽字云长,河东解人也。

亡命奔涿郡,先主①于乡里合徒众,而羽与张飞为之御侮。

先主为平原相,以羽、飞为别部司马,分统部曲。

先主与二人寝则同床,恩若兄弟;而稠人广坐,侍立终日。

随先主周旋,不避艰险。

从先主就刘表。

表卒,曹公②定荆州,先主自樊将南渡江,别遣羽乘船数百艘会江陵。

曹公追至当阳长坂,先主斜趣汉津,适与羽船相值,共至夏口。

孙权遣兵佐先主拒曹公,曹公引军退归。

先主收江南诸郡,乃封拜元勋,以羽为襄阳太守、荡寇将军,驻江北。

先主西定益州,拜羽董督荆州事。

羽闻马超来降旧非故人羽书与诸葛亮问超人才可谁比类。

亮知羽护前,乃答之曰:

“孟起③兼资文武,雄烈过人,一世之杰,当与益德④并驱争先,犹未及髯之绝伦逸群也。

”羽美须髯,故亮谓之髯。

羽省书大悦,以示宾客。

(节选自中华书局《三国志·关羽传》,有删节)

【注释】①先主:

指刘备。

②曹公:

指曹操。

③孟起:

马超的字。

④益德:

张飞的字。

8.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先主于乡里合徒众合:

聚集

B.先主斜趣汉津趣:

奔赴

C.适与羽船相值适:

前往

D.孙权遣兵佐先主拒曹公拒:

抵御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积累、理解能力。

解释文言实词,要结合具体语境,注意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情况。

文言文中“适”有多种含义:

①<动>到……去。

②<动>出嫁;嫁。

③<动>适应;顺从。

④<动>适宜;舒适。

⑤<动>享受。

⑥<副>恰好、正好。

⑦<副>适才;刚才等。

结合具体语境本题C项中的“适”应解释为:

正、正好。

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羽闻马超来降旧非故人羽书与诸葛亮问超人才可谁比类

A.羽闻马超来降/旧非故人羽书/与诸葛亮/问超人才可谁比类

B.羽闻马超来降旧/非故人/羽书与诸葛亮问/超人才可谁比类

C.羽闻马超来降/旧非故人/羽书与诸葛亮/问超人才可谁比类

D.羽闻马超来降旧/非故人羽书/与诸葛亮问/超人才可谁比类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文重要语句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断句能力。

文言文朗读停顿的划分有多种方法和多个角度,本题根据句意确定停顿即可。

本句大意如下:

关羽听说马超来投降,而马超并不是自己的老朋友,便写信给诸葛亮,问马超的人品才能可与什么人相比。

根据对具体句意的理解可知C项正确。

10.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关羽流亡到涿郡后,与张飞一起帮助刘备抵御外侮。

B.关羽、张飞和刘备情同兄弟,同吃同住,任何场合都不分彼此。

C.曹操平定荆州后,刘备从樊城南渡长江,派关羽率战船到江陵会合。

D.诸葛亮认为马超文武双全,能与张飞比肩,但两人的才能都不及关羽。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

由“先主与二人寝则同床,恩若兄弟;而稠人广坐,侍立终日”以及文章相关内容,可知关羽、张飞和刘备虽情同兄弟但并非任何场合都不分彼此。

故B项表述欠准确。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90分)

四、(10分)

11.将第三大题文言语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

羽省书大悦,以示宾客。

【答案】关羽看信后非常高兴,把信给宾客看。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句的翻译能力。

翻译文言文句,一定要字字译到,译准。

同时注意句子是否为文言特殊句式,以便做出合理的调整。

解答本题时要注意其中的关键词,如其中的“省”,动词,察看;看。

“书”,书信。

“以”是介词,“把”;“示”,给……看。

另以示宾客为省略句,“以”后省略“之”,即“书信”翻译时应该补上。

【参考译文】

关羽字云长,本字长生,河东解县人。

逃命到涿郡时,(正碰上)刘备在乡里集合兵马,关羽与张飞替他抵御侵侮。

刘备任平原相时,让关羽、张飞担任别部司马,分管属下士兵。

刘备与他们两人睡觉则在同一床上,亲如兄弟。

但在人多广众的场合,他们两人整天侍立在刘备左右,跟随刘备应酬交接,不避艰险。

关羽跟随刘备投靠刘表。

刘表死后,曹操平定了荆州,刘备从樊城将要往南渡过长江,另外派遣关羽领了数百艘船到江陵会合。

曹操追到当阳县长坂,刘备连忙转向汉津港,正好与关羽的水军会合,他们就一起去了夏口。

孙权借兵给了刘备抵抗曹操,曹操(觉得赚不到什么便宜)就退兵了。

后面刘备占领了江南的几座城市,就封拜关羽的官阶,让他当襄阳太守、荡寇将军,驻军在长江以北。

刘备西征平定益州,拜关羽为管理荆州一片的都督。

关羽听说马超来投降,而马超并不是自己的老朋友,便写信给诸葛亮,问马超的人品才能可与什么人相比。

诸葛亮知道关羽好强护短,于是答复他说:

"孟起兼有文武天赋,雄健刚烈超过一般人,是一代豪杰,可与翼德并驾齐驱争高下,然而还是不如你美髯公无与伦比超群出众。

"关羽胡须漂亮,所以诸葛亮称他为美髯公。

关羽看了书信非常高兴,把信给宾客传看。

20.(2018·江苏无锡)阅读与赏析(42分)

(一)(12分)

杨烈妇者,李侃妻也。

建中末,李希烈陷汴,谋袭陈州。

侃为项城令,希烈分兵数千略定诸县,侃以城小贼锐,欲去。

妇曰:

“寇至当守,力不足,则死焉。

君而逃,尚谁守”侃曰:

“兵少财乏,若何”妇曰:

“县不守,则地,贼地也,仓廪府库皆其积也,百姓皆其战士也,于国家何有请重赏募死士,尚可济。

”侃乃召吏民入廷中曰:

“令诚若主也,然满岁则去,非如吏民生此土也,坟墓存焉,宜相与死守,忍失身北面奉贼乎”众泣,许诺。

乃徇曰:

“以瓦石击贼者,赏千钱;以刀矢杀贼者,万钱。

”得数百人。

侃率以乘城,妇身自㸑①以享众。

报贼曰:

“项城父老义不下贼,得吾城不足为威,宜亟去;徒失利,无益也。

”贼大笑。

侃中流矢,还家,妇责曰:

“君不在,人谁肯固死于外,犹愈于床也。

”侃遽登城。

会贼将中矢死,遂引去,县卒完。

诏迁侃太平令。

【注】①:

㸑cuàn,烧火做饭。

8.下列各句朗读停顿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

A.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B.两狼之并驱/如故

C.侃/为项城令D.非如/吏民生此土也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给文言句子划分朗读停顿的能力。

懂其意和理清句子成分、虚词是解题的关键。

A项,该句的意思是:

燕雀怎么能知道鸿鹄的志向呢由此可见“鸿鹄之志”是一个表意完整的概念,是个偏正短语,是橘子的宾语,不能分开。

正确的划分为: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B项,把动词“驱”与后面的补语断开。

正确。

C项,把主语“侃”与谓语“为”断开。

正确。

D项,把谓语“非如”和后面的宾语部分“吏民生此土也”断开。

正确。

9.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有错误的一项是()(2分)

A.李侃面对“城小贼锐”的形势,本想逃走,后来在妻子的劝勉下带领众人奋勇抗敌。

B.李侃的妻子深明大义,她鼓励李侃以忠义为重,恪尽职守,并为守城出谋划策。

C.李侃号召官员百姓拿起武器奋勇杀敌,与城池共存亡,得到大家的响应。

D.李侃身先士卒,亲自登城督战,他的妻子发动全城妇女烧火做饭,犒赏官兵。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内容,提炼、概括信息的能力。

D项,对李侃的陈述没问题,但是李侃妻子杨氏亲自煮饭犒赏他们,并没有出现“发动全城妇女”内容。

所以该项理解错误。

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4分)

①坟墓存焉焉:

②项城父老义不下贼义:

③人谁肯固固:

④侃遽登城遽:

【答案】①焉:

在这里②义:

坚持正义③固:

坚守④遽:

立即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的能力。

解答时要注意词语在特定语言环境中的意思以及词性。

第①题“焉”放在句末,结合“坟墓存焉”的语境,即“祖坟在这里”的句意,确定“焉”做兼词,用在句尾,“于是”“于之”的合意,意思为“在这里”。

第②题“项城父老义不下贼”中“义”属于活用词,本指“正义”,句中名词活用作动词,是“坚持正义”的意思。

③“人谁肯固”中的“固”属活用词,本义属于形容词,“正义”的意思,句中形容词活用做动词,解释为“坚持正义”。

④“侃遽登城”中“遽”,读jù,取常用义“立即”。

11.翻译下列句子。

(4分)

(1)宜相与死守,忍失身北面奉贼乎(2分)

译:

(2)会贼将中矢死,遂引去,县卒完。

(2分)

译:

【答案】

(1)(大家)应当一起拼死守城,怎么能忍心失去操守投降侍奉敌人呢

(2)适逢敌将中箭而死,(敌人)于是退兵离开,项城最终得以保全。

【解析】本题考查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

根据上下文语境,前一个句子缺主语,要补齐主语“大家”。

翻译时,要抓住关键词翻译到位,可采用语境推论法和课内迁移法解题。

(1)“宜”,应当。

“相与”可把课内《记承天寺夜游》中的“相与步于中庭”中“相与”的意思迁移过来,解释为“一起”。

“失身”,失去操守。

“北面”,古时臣子面向北方朝见天子,故以“北面”代替臣子的地位,句中意谓“做臣子”也即“投降”之意。

“奉贼”,侍奉敌人。

(2)“会”可把课内文《陈涉世家》中“会天大雨”中的“会”,翻译为“适逢,正赶上”,迁移过来。

“矢”,箭。

“遂”,于是,就。

“引”,退却。

“去”,离开。

“卒”可课内迁移《送东阳马生序》中“卒获有所闻”,取“终于”之意。

“完”,完整。

把这些关键词梳理连缀句意即可。

【参考译文】

姓杨的烈妇,是李侃的妻子。

建中末年,李希烈攻陷了汴州,又谋划袭击陈州。

(当时)李侃担任项城令,李希烈分派几千兵卒攻克平定了许多县城,李侃因为守卫的城小,而来犯的李希烈部队精锐,想要放弃项城离开。

他的妻子杨氏说:

“(您是县官)叛贼到当坚守;力量不足,就战死。

您假如逃跑,那么谁来守城”李侃说:

“兵力少,财源匮乏,该怎么办”杨氏说:

“假如不守住,县城将被叛贼抢夺去,粮仓里储藏的都成了叛军的积蓄,政府的财库都成了他的财产,百姓都成了他们的士兵,国家还有什么呢请重赏招募敢死的士兵,尚且还有挽救的余地。

”于是李侃在庭院召集官吏百姓说:

“县官,确实是一城之主,虽然如此,任期满了就离职而去,不像吏民百姓那样是本地人,祖坟在这里,(大家)应当一起拼死守城,怎么能忍心失去操守投降侍奉敌人呢”众人都流泪答应了。

于是李侃当众宣示:

“凡是用砖瓦石块击中贼人的,奖赏他千钱;用刀箭兵器之类杀死敌人的,奖赏他万钱。

”招募到数百人,李侃带领他们登上了城墙。

杨氏亲自为他们煮饭让他们吃。

李侃对敌人喊话说:

“项城父老,坚持正义而决不从贼,即使得到我们的城也不能显示你们的军威,不如赶快离去;白白地失利,没有什么好处。

”叛贼都笑了。

这时有飞来的箭射中李侃的手,李侃受伤回到家。

杨氏责备他说:

“你不在,那么谁能固守阵地!

即使死在城上,也比躺在床上疗伤强。

”李侃就忍着伤痛,登上城墙。

适逢敌将中箭而死,(敌人)于是退兵离开,项城最终得以保全。

李侃(因为有功)调任绛州太平(今山西临汾)县令。

21.(2018·陕西)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7-20题。

(12分)

管仲曰:

“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①,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

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

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

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怯,知我有老母也。

公子纠败,召忽死之②,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

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节选自《史记·管晏列传》)

【注释】①贾(gǔ):

做买卖。

②召(shào)忽:

齐人。

与管仲一起事奉公子纠,公子纠被杀后召忽也自杀。

17.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含义。

(4分)

(1)吾始困时()

(2)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

(3)知时有利不利也()(4)吾尝三战三走()

【答案】

(1)(贫困)

(2)(谋划)(3)(时机)(4)(逃跑)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

解答本题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词义。

解释时要注意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情况。

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如解释“困”字时,结合语境“分财利多自与”,可推知“困”为“贫困”之意。

“谋”在现代汉语中也有“谋划”的意思,“时”为“时机”。

此题有古今异义词,如“走”:

逃跑。

1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组是()(2分)

A.分财利多自与吾与汝毕力平险

B.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至于负者歌于途

C.召忽死之辍耕之垄上

D.生我者父母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辨析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解答本题时首先从课本中的文言虚词入手,明确其意义或用法的虚词的含义,然后把课本中的代入到文本中的句子当中,看是否通顺,或者将两者进行仔细的比对辨析。

A项中,“与”前者动词,相当于“要”,后者连词,可解释为“和”。

B项,前者介词“被”,后者介词“在”。

C前者代词,后者动词“去、往”。

19.请将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

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

【答案】鲍叔不认为我没有羞愧之心,他知道我不以小节为羞耻,而以功名不能显扬于天下为耻辱。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

文言语句的翻译,讲究字字落实,直译为主,关键词语的翻译必须准确到位,如“以”“为”“显”等。

翻译时还要注意句中的一些实词的特殊用法,如,要特别注意“无耻”(此处“无”“耻”为两个词,而不同于现代汉语中的“无耻”无:

没有,耻,以……为耻,羞愧之心)以及“羞”(以……为羞)“耻”(以……为耻)等,还要注意特殊句式,如省略句、倒装句等。

另外,要注意语言的流畅优美。

20.选文中的鲍叔是一个怎样的人(2分)

【答案】鲍叔是一个轻利重才、知人识人的贤士。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文中人物形象的把握能力。

要把握好文言文的人物精神品质,概括人物的性格的特点,必须从分析事件入手,因为事件可以反映人物的品格;还可以分析各种描写,因为通过描写可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

如,从“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可知鲍叔是轻利重才,鲍叔推荐了管仲以后,情愿把自身置于管仲之下的情节说明鲍叔是知人识人,大仁大义的贤士。

【参考译文】

管仲说:

“我当初贫困时,曾经和鲍叔一起做生意,分财利时自己总是多要一些,鲍叔并不认为我贪财,而是知道我家里贫穷。

我曾经替鲍叔谋划事情,却使他更加困顿不堪,陷于窘境,鲍叔不认为我愚笨,他知道时运有时顺利,有时不顺利。

我曾经多次作官多次都被国君驱逐,鲍叔不认为我不成器,他知道我没遇上好时机。

我曾经多次打仗多次逃跑。

鲍叔不认为我胆小,他知道我家里有老母需要赡养。

公子纠失败,大臣们都认为屈辱而自杀,而我宁愿在牢中受到羞辱,鲍叔不认为我没有廉耻,知道我不因小的过失而感到羞愧,却以功名不显扬于天下而感到耻辱。

生养我的是父母,真正了解我的是鲍叔啊。

鲍叔推荐了管仲以后,情愿把自身置于管仲之下。

他的子孙世世代代在齐国享有俸禄,得到封地的有十几代,多数是著名的大夫。

因此,天下的人不称赞管仲的才干,却赞美鲍叔能够识别人才。

22.(2018·江苏扬州)阅读文言文,完成11—14题。

(15分)

藩国名臣

[明]朱国桢

赵准,藁城人,长身美髯,性刚毅方严,终日无惰容,不轻言笑。

年二十余,始读书。

时有敏少年,日记数千言,赵先生耻居其下,日所诵书必与之埒。

日不足,竟夜读忘寝。

举顺天乡试,为学官。

王令诸郡王皆受经,为讲说甚详恳,门弟子常数十。

矩矱严,诸生步立皆有则。

尤重背诵,以身先之,无倦,诸生侍侧凛凛。

时太守有十子,五子骄纵甚,虽守无如之何。

一日,闻赵先生严,自领其子来,且遗一朴,广二寸,厚半寸,书其面曰:

“专治五子,毋及余生。

”诸子一望见,即凛然,皆折节受学守规。

1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4分)

(1)日记数千言___________

(2)赵先生耻居其下___________

(3)诸生侍侧凛凛___________(4)且遗一朴___________

【答案】

(1)每天

(2)以……为耻(3)陪从(4)赠送

【解析】本题考查古汉语词语的意思。

虽然为课外文言文,但是考查的字词均为课内学过的,需要平时注意积累和灵活运用。

(1)联系句子意思可知,“日”为“每天”;

(2)联系句子意思可知,“耻”为“以……为耻”;(3)联系句子意思可知,“侍”为“陪从”;(4)联系句子意思可知,“遗”为“赠送”。

12.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2分)

A.日所诵书必与之埒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B.为讲说甚详恳二虫尽为所吞

C.以身先之太医以王命聚之

D.书其面曰其真无马邪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一词多义现象。

平时多注意积累。

A,代词,他/结构助词,的。

B,动词,担任/介词,被动。

C,用。

D,代词,它/表示反问,难道。

13.翻译句子。

(6分)

(1)五子骄纵甚,虽守无如之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五个孩子非常骄慢放纵,即使是太守也没办法。

(2)像这样寻找宝剑,不也是很糊涂吗(3)这确实已经到了关乎生死存亡的时期了。

【解析】本题考查古文翻译。

字字落实,同时语句通顺。

(1)中要注意“虽”的翻译,以及“骄纵甚”的语序调整。

(2)注意重点词语的翻译,若此:

像这样,注意反问句式的体现;(3)此:

这;诚:

确实;秋:

时期。

14.作为学官,赵准有哪些特点请概括出三点。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勤学,有上进心②以身作则③规矩严明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考查学官的特点。

锁定范围,“学官”后三句话,分别侧重三个方面,讲解详细,严格要求,以身作则。

23.(2018·山东青岛)文言文阅读(12分)

贾诩字文和,武威人也。

少时人莫知,唯汉阳阎忠异之,谓诩有良、平①之奇。

以疾病去官,道遇叛敌,同行数十人皆为所执,诩曰:

“我段公外孙也,汝勿杀我,我家必厚赎之,”时太尉段颖,昔久为边将,威震西土,故诩假以惧敌。

叛敌果不敢害,与盟而送之。

诩实非段颖外孙,权以济事,咸此类也。

后李傕②等与诩议,欲迎天子③置之营中,诩曰:

“不可。

挟天子,非义也。

”傕不听。

或谓诩曰:

“此中不可久处、君胡不去”诩曰:

“吾受国恩,义不可背。

卿自行,我不能也。

天子既东,而傕来追,王师败绩。

司徒赵温为傕嫌,欲杀之,诩谓傕曰:

“此乃天子大臣,卿奈何害之”傕乃止。

文帝④即位,以诩为太尉。

年七十七,薨,谥曰肃侯。

(取材于《后汉书》《三国志》)

【注】①良、平:

指汉代张良、陈平。

②傕:

音jué,用于人名。

③天子:

指汉献帝。

④文帝:

指魏文帝。

10.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唯汉阳阎忠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