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5969241 上传时间:2023-07-09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38.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故都的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故都的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故都的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故都的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故都的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故都的秋.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1页
故都的秋.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1页
故都的秋.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1页
故都的秋.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1页
故都的秋.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1页
故都的秋.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1页
故都的秋.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1页
故都的秋.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1页
故都的秋.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1页
故都的秋.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1页
故都的秋.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1页
故都的秋.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1页
故都的秋.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1页
故都的秋.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1页
故都的秋.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1页
亲,该文档总共3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故都的秋.docx

《故都的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故都的秋.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故都的秋.docx

故都的秋

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

  1、引导学生深入体会故都秋的特点。

  2、引导学生把握文中情与景的关系及文章的结构。

  二、能力目标:

  让学生初步掌握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与重点:

  分析情与景的关系。

  教学过程及步骤:

  一、以事例导入,点明学习重点。

  今天,我们要学习郁达夫《故都的秋》,下面我们先来分析一个事例,假如你今天心情很好,一出门就遇见阔别多年的老朋友,那么,当你现在坐在公园的长凳上听着耳边的鸟鸣时,你就会觉得鸟的叫声非常的悦耳。

换一种心境,假如你今天比较倒霉,在马路上不小心摔了一跤,这时你听到鸟的叫声就会觉得心烦。

对相同的景,不同心情的人对景的感受就会不一样,那么写出来的景当然就会不同了,这就叫做“景随情异”(板书)。

可见,情与景的关系非常密切,弄清情与景的关系,也是我们今天学习《故都的秋》的一个重点。

             

  二、通过比较阅读,体会故都秋的特点。

  下面我们先来看几首同样也是以秋为描写内容的诗歌:

  材料一:

孟郊《秋怀》

  秋月颜色冰,老客志气单。

  冷露滴梦破,峭风梳骨寒。

  席上印病文,肠中转愁盘。

  疑怀无所凭,虚听多无端。

  梧桐枯峥嵘,声响如哀弹。

  材料二:

刘禹锡《秋词》

  

(一)           

(二)

  自古逢秋悲寂寥,      山明水净夜来霜,

  我言秋日胜春朝。

      数树深红出浅黄。

  晴空一鹤排云上,      试上高楼清入骨,

  便引诗情到碧霄。

      岂如春色嗾人狂。

 

  1、分析孟郊《秋怀》

  一问:

这是一首写秋天的诗,那么诗中都写到了哪些秋天的景呢?

  明确:

诗中写到了月、露、风和梧桐。

  二问:

这些景具有什么样的特点?

  明确:

月——冰,露——冷,风——寒(峭),梧桐——枯,

  梧桐甚至是“声响如哀弹”,意思是秋天梧桐脱落,风吹枯叶,瑟瑟作响,听去好像谁在弹奏悲哀的曲调。

  三问:

那么,这样的秋天给我们什么样的感觉?

  明确:

悲凉。

  2、分析刘禹锡《秋词》(两首)

  一问:

在这两首诗中,哪些地方体现了作者对秋天的感受?

  明确:

如“胜春朝”、“引诗情”、“山明水净”、“清如骨”等。

  二问:

那么,这样的秋天给我们什么样的感觉?

  明确:

这里的秋天给人以清新的感觉,能激发人的诗情,甚至胜过春天。

  3、小结

  一问:

同样是写秋天,前者悲凉,后者清新,这是什么原因?

  明确:

这是作者的主观感受所决定的,也就是“情”决定了“景”的特点,即我们前面已提到的“景随情异”。

  二问:

本文《故都的秋》也是写秋天,那么,这里的秋天具有什么样的特点呢?

是悲凉,还是清新?

(要求学生对照上面两组诗,参考课文第一段的内容来回答这个问题。

  明确:

清、静、悲凉。

比较接近于第一首诗。

  三、通过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了解作者的感情底蕴。

  1、作者简介 

  郁达夫(1896—1945),现代作家。

浙江富阳人。

1913年留学日本,曾经广泛涉猎外国文学,深受近代欧洲、日本各种社会思潮和文艺作品的熏陶。

1922年回国从事文学创作活动。

1930年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抗日战争爆发后,他赴武汉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并到新加坡积极宣传抗日。

后流亡到苏门答腊。

1945年9月被日本宪兵杀害。

主要作品有《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出奔》《她是一个弱女子》等,在不同程度上揭露了旧社会的罪恶,向封建道德大胆挑战,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也带有颓废情绪。

散文以游记著称,情景交融,文笔优美,自成一家。

  2、写作背景

  从1921年到1933年4月,郁达夫用相当大的精力参加左翼文艺活动和进行创作。

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从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杭州,1936年2月离杭赴福州,在杭州居住了三年。

在这段时间里,他思想苦闷,创作枯竭,过得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并花了许多时间到处游山玩水,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排遣现实带给他的苦闷和离群索居的寂寞。

在游山玩水过程中,写了 许多游记,这是他在这段时期创作的主要收获,为我国现代游记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1934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优美的散文——《故都的秋》。

  3、小结

  通过以上的介绍,大家不难看出作者感情的底蕴,特别是“他思想苦闷,创作枯竭,过得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并花了许多时间到处游山玩水,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排遣现实带给他的苦闷和离群索居的寂寞”一句,明确指出了作者写这一篇文章的感情特点。

了解了作者感情的特点,将有助于下面我们对本文景物特点的分析,从而能更好地把握情与景的关系。

  四、由景入情,把握情与景的关系。

  一问:

前面我们已经提到作者笔下故都的秋具有“清、静、悲凉”的特点,那么文中集中描写故都秋景这一特点的是在哪些段落?

  明确:

从三到十一自然段。

  二问:

这些段落中写了哪些主要的景?

  明确:

第3段主要写了牵牛花,第4段主要写了槐树,第5段主要写了秋蝉,第6——10段主要写了秋雨,第11段主要写了果树。

  那么,作者在对这些景具体的描绘中,是如何体现故都秋“清、静、悲凉”的特点的呢?

下面先请两名同学来诵读课文3——11段落,其他同学要眼耳手脑并用,解决两个问题:

一是圈出文中体现秋天色彩的词语,二是标出传递声响的物名。

我们将从秋色和秋声两个角度来品味一下故都的秋味。

  先学生讨论,然后教师总结:

  秋色

  青天(蓝绿) 蓝朵(蓝色) 秋草(黄色)

  落蕊(灰白) 树影(暗灰) 灰土(灰色)

  灰沉沉的天(灰色) 青布(蓝绿)

  枣树(淡绿微黄)

  三问:

那么这些色彩主要是冷色还是暖色?

  明确:

冷色。

  四问:

面对这么多的冷色,假如你是一个孤独的旅行者,你心里会产生什么样的感受?

  明确:

冷清。

即课文中所概括的“清”的特点。

  五问:

接下来我们来听听故都的秋声,主要有哪些声音呢?

  明确:

有鸽声(飞声)、蝉声、雨声、人声。

  六问:

那么这么多声响交杂在一起故都的秋是喧闹呢,还是宁静?

  明确:

静。

连鸽子的飞声、蝉衰弱的叫声,这些细微的声音都听得到,这就反衬了故都的静,这也正体现了我们在《天山景物记》中学到的一句诗: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这是运用了以动衬静的手法。

举一个例子,比如钟,在白天,你根本听不到它的走动声,但在晚上,夜深人静时,你便能听到清楚的滴答声,因此,假如要你写夜的静,你便可以以钟的走动声清晰可辨来衬托夜的静,这也就是以动衬静。

  七问:

假如你是一个孤独的飘零者,身处在如此寂静的秋天里,心里会有什么感受?

  明确:

孤独、痛苦。

  八问:

对,在心情不好的情况下,越静越孤独越痛苦。

如果你处在这样冷清的秋色和寂静的秋天,你心里会产生一种什么样的情感?

  明确:

悲凉。

这便是故都的秋味。

  九问:

故都的秋即使在作者那个时代,也有明艳之色,也有繁闹的景象,作者为何避而不写,而写秋天的“清、静、悲凉”?

  明确:

这与作者的心境有关,前面我们在学习本文的写作背景时,曾提到作者写作的心境,简单地说,作者心情不好,所以才写出如此之景。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情与景的密切关系。

  五、分析文章结构

  以上分析的是3——11自然段,是本文的主体部分,下面我们来看看其他段落写什么。

  一问:

首先我有一个问题,本文是写故都的秋,但也写到了江南之秋,主要在哪些段落?

其作用是什么?

 

  明确:

主要在2和13自然段,目的是以江南之秋来衬托故都的秋。

  二问:

那么作者是抓住江南秋天什么特点来衬托故都的秋的?

在结构安排上,为何要一前一后?

  明确:

分别抓住其“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和“色彩不浓,回味不永”的特点,前者在第2自然段,后者在第13自然段,这样在结构上就形成了前后呼应。

  三问:

好,从这篇文章结构来看,2和13自然段相呼应,假如1、14自然段也相呼应,那这篇文章的结构就更加严谨了,试问这两段是否有呼应?

  明确:

第1段写作者对故都秋的感受和向往,第14段写作者对故都秋的眷恋之情,都是抒发情感,“向往”是在去故都之前,“眷恋”是在离开故都之时,其实质是一样的。

所以1和14自然段也构成了呼应。

  四问:

最后来看第12段,这一段主要采用什么表达方式?

从全文来看,这一段在文中有何作用?

  明确:

这一段采用议论,通过古今中外的引证,说明感秋处处有,中国文人最突出,而秋“深味”非在中国北方莫属,这其实还是为了突出故都之秋。

     

  六、能力迁移训练

  练习:

  以夏天的景为描写的内容,借景抒发欢乐或苦闷的心情,但不能直抒胸臆,要学会以情驭景、以景显情。

字数要在200—300字之间。

  具体做法:

  当堂做。

一、二组同学写一篇借夏天的景抒发欢乐心情的短文,三、四组同学写一篇借夏天的景抒发苦闷心情的短文。

写好后,教师抽查并将写得较好的文章通过实物投影仪投放出来,大家一起来分析和学习。

2

u教学目标:

1、领悟作者在文中流露出来的主观感情,学习本文以情驭景、借景抒情的写法。

2、体会作者笔下秋的意境,品味课文中精到细腻的语言。

3、培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语言鉴赏能力及掌握运用语言表达的一些技巧。

u教学重点:

加强朗读,提高语言鉴赏能力及掌握运用语言表达的一些技巧。

u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对故都的秋的赞美之情以及文中流露出的悲凉、伤感之音。

u教学方法:

1、美读法。

反复诵读,体味意境。

2、组织讨论法。

如对“清、静、悲凉”等秋的特点的深层把握。

u教具准备:

多媒体投影,情景交融的flash朗读课件,制作powerpoint课件。

u教学课时:

2课时。

u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语:

一年四季中,春天是妩媚的,她常给人以艳丽动人的美,所以,纵然是客居他乡、彻夜难眠,在《临安春雨初霁》中,陆游还会给我们留下“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的名句;而夏天常常是热情的,她给人以无穷的回味,所以漫步于“沉淀着彩虹似的梦”的康桥,徐志摩先生轻吟慢咏:

“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而秋天则是多姿多彩的,毛泽东独立于橘子洲头,看到“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万类霜天竞自由”,感受到的是秋天的壮丽。

杜甫登高,笔下出现了“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悲凉秋景。

柳永在秋中辞别、徘徊,目之所及是“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和“杨柳岸晓风残月”,他笔下的秋是凄苦的。

由此可见,文学作品,常常是客观现实和作者的主观感受的统一体,我们阅读文学作品贵在“读懂作者笔下的客观现实,体会蕴含在文章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融入了郁达夫深厚感情的《故都的秋》。

(板书题目)

我们主要通过1、美美地听;2、美美地读;3、美美地品;4、美美地练四个环节来品味《故都的秋》的美。

二、美美地听:

听读配乐朗诵,思考:

全文可以分为几部分?

描写了哪几幅秋景图?

(播放情景交融的flash朗读课件)

明确:

1、课文分四个部分:

思秋、绘秋、议秋、恋秋。

2、“绘秋”部分有五幅图画:

清晨秋景、秋槐落蕊、秋蝉残鸣、桥头秋雨、

庭院秋果。

(依次出示幻灯片)

三、美美地读、美美地品:

1、全班齐读思秋、恋秋两部分。

2、学生找出最喜欢的片段,有感情地朗读,品味语言,体会情景交融的意境。

3、归纳品味语言方法:

A、找出关键词语。

B、比较不同句式。

C、体会深层含义。

D、诵读精彩片段。

四、归纳总结,布置预习:

今天我们通过美美地听,美美地读和美美地品感受到了《故都的秋》之美并总结了品味语言的四种方法。

品味语言还有没有其它方法呢?

请大家回去继续品味本文的语言并归纳其方法。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主要品味了《故都的秋》精到细腻的语言并总结了四种品味语言的方法,还有没有其它品味语言的方法呢?

(学生回答)对了,品味语言还要体会作者的感情。

《故都的秋》饱含着郁达夫深厚的感情,到底是一种怎样的感情呢?

现在我们进入第四个环节美美地练。

二、美美地练:

1、思考讨论:

(1)故都的秋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请用几个词概括。

(2)为什么北国之秋给作者以悲凉之感?

(提示:

结合作者生平与写作背景。

(3)你认为郁达夫在文中是颂秋还是悲秋?

从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

(学生讨论,教师明确)

明确:

(1)清,静,悲凉。

(2)在作者的心中,“悲凉”不仅是故都赏景的心态,而是整个的人生的感受。

(3)文中的秋景中融入了作家的眷恋之情和对故都的秋的向往;而作家的主观情感中又有秋的落寞,而且全文的基调是忧伤的、悲凉的,因此可以说全文是作者对故都的秋的一曲悲凉的颂歌。

从课文中的最后一段“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可以看出作者对北国之秋的赞颂之情。

2、单选题:

(1)作者在谈到牵牛花时说:

“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为佳。

”对此理由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

A、因为蓝色和白色都是冷色,最能体现秋的“清”。

B、表现作者主观的感情色彩。

C、像喇叭的颜色,与花名贴切。

D、能使人感觉到十分的秋意。

(2)作者写对故都的秋的怀念时,重点写了住在最平凡的“皇城人海”中的“一椽破屋”时的所见所感,而对于“陶然亭”等名胜只是一笔带过。

这样写的原因是(D)

A、作者想尝试那种宁静的平凡生活。

B、“陶然亭的芦花”等景物不能体现故都的秋的特点,没有秋味。

C、作者没有去过陶然亭,所以不知道那儿的景色如何。

D、选择这样的地方写更能体现出北国之秋“清、静、悲凉”的特点,符合作者要表达的思想。

3、根据课后练习题二的要求,用十分钟的时间仿写一个景物片段,把你或喜或悲的感受融入其中。

(学生仿写,写好后展示并做评点)

三、归纳总结,布置预习:

1、通过对《故都的秋》的学习,我们学会了鉴赏品味一篇散文,除了要在整体感知全文的基础上深入体会作者的感情外,还要品味文章的精彩语言,把这些精彩的语言抄到摘抄本上并进行仿写,长期以往,假以时日,相信我们也能写出像《故都的秋》这样优美的散文。

2、用我们今天学习的鉴赏品味散文的方法预习余秋雨的《道士塔》。

 3

《故都的秋》导学案之预习篇

熟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并完成以下作业。

一、基础知识

1、读课文,借助课下注解和工具书,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混混沌沌()潭柘寺()槐树()扫帚()落蕊()

一椽破屋()廿四桥()蟋蟀()嘶叫()房檩()

平平仄仄()普陀寺()譬如()颓废()鲈鱼()

2、借助《语文基础知识手册》,了解作者情况。

郁达夫(1896—1945),现代家、家。

“社”主要成员之一,主编《创造月刊》。

1921年完成了其处女作短篇小说,1923年写了小说和《薄奠》。

3、熟读课文,填出横线上的词语,并且解释意思。

(1)一个人夹在苏州上海杭州,或厦门香港广州的市民中间,地过去,只能感到一点点清凉,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

意思:

(2)古人所说的梧桐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

意思:

(3)北方人念阵字,总老像是层字,起来,这念错的歧韵,倒来的正好。

意思:

4、熟读课文,并填空。

(1)更待菊黄家酿熟,。

(白居易)

(2),玉人何处教吹箫。

(杜牧)

(3)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

,。

二、对文章的理解。

1、给个自然段加注序号。

2、在作者的笔下,“故都的秋”具有什么样的特点?

在文章中勾划出来。

3、画出文中描写的景物,和各段中表现色彩、声音的词语。

4、文章是通过对哪些景物的描绘来表现“故都的秋”的特点的?

试着给各段景物描写添加一个小标题。

《故都的秋》导学案之导学篇

★学习目标:

1、学习本文抓住事物特征写景状物的方法;品味语言与意境。

2、体会本文以情驾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特点,领悟作者渗透在文中的主观情感。

★学习过程:

一、走近作者。

郁达夫(1896.12.7~1945.8.29)原名郁文,字达夫,浙江富阳人,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诗人。

1921年6月,与郭沫若、成仿吾、张资平、田汉、郑伯奇等人在东京酝酿成立了新文学团体“创造社”,主编《创造周刊》。

1921年完成了其处女作短篇小说《沉沦》。

1923年写了小说《春风沉醉的晚上》和《薄奠》,这是他创作的高峰。

1928年加入太阳社,并在鲁迅支持下,主编《大众文艺》。

1930年3月,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为发起人之一。

12月,小说《迟桂花》发表。

夏衍先生曾说“达夫是一个伟大的爱国者,爱国是他毕生的精神支柱。

”郁达夫在文学创作的同时,积极参加各种反帝抗日组织,先后在上海、武汉、福州等地从事抗日救国宣传活动。

1938年底,郁达夫应邀赴新加坡办报并从事宣传抗日救亡,星洲沦陷后流亡至苏门答腊,因精通日语被迫做过日军翻译,其间利用职务之便暗暗救助、保护了大量文化界流亡难友、爱国侨领和当地居民。

1945年8月29日,被日本宪兵残酷杀害,终年四十九岁。

1952年经中央人民政府批准,追认为革命烈士。

郁达夫的一生,胡愈之先生曾作这样的评价:

在中国文学史上,将永远铭刻着郁达夫的名字,在中国人民反法西斯战争的纪念碑上,也将永远铭刻着郁达夫烈士的名字。

二、写作背景

从1921年9月至1933年3月,郁达夫曾用相当大的精力参加左翼文艺活动和进行创作。

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从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杭州,1936年2月离杭赴福州,在杭州居住了近三年。

在这段时间里,他思想苦闷,创作枯竭,过的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

“在家吃点精制的菜,喝点芳醇的酒,睡睡午觉,看看闲书,不愿意将行动和平时有所移易;总之是懒得动。

”(引自郁达夫《住所的话》)在这二三年间,郁达夫的确花了很多时间到处游山玩水,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排遣现实带给他的苦闷和离群索居的寂寞.在游山玩水的过程中,写了许多游记,这是他在这段时间创作的主要收获,为我国现代游记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在杭州其间,郁达夫提倡静的文学,写的也多是“静如止水似的遁世文学”。

1934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优美的散文《故都的秋》。

三、题目的含义,

“故都”两字指明描写的地点,含有深切的眷念之意,也暗含着一种文化底蕴;“秋”字确定描写的内容,与“故都”结合在一起,暗含着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融合的一种境界。

题目明确而又深沉。

本文通过对北平秋色的描绘,赞美了故都的自然风物,抒发了向往、眷恋故都之秋的真情,并流露出忧郁、孤独的心境。

在把握本文主旨时,要注意理解作者思想感情的时代性。

社会风云和个人遭际在作者心里投下阴影,以致对故都清秋的“品味”夹杂着一些苦涩。

四、问题探究。

1、作者选取了哪些景物,写出了故都的秋怎样的特点;另外,从哪些句段中,你感觉、体察到了作者所谓的“悲凉”?

你如何看待这种悲凉?

2、文章两次提到“南国之秋”有何用意?

3、本文是写景文,为什么插入对写秋诗文的议论?

★拓展阅读:

描写秋天的诗词:

《山居秋暝》【唐】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登高》【唐】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山行》【唐】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秋夕》【唐】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秋登宣城谢眺北楼》【唐】李白

江城如画里,山晓望晴空。

雨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

《苏幕遮》【宋】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

月楼高休独倚。

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渔家傲》【宋】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唐•王勃《秋日登洪府膝王阁饯别序》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唐•王绩《野望》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唐•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唐•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袅袅:

形容微风吹拂。

洞庭:

洞庭湖,在今湖南省北部。

波:

微波泛动。

木叶:

枯黄的树叶。

————战国楚•屈原《九歌•湘夫人》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燕歌行》

你还知道哪些关于秋天的诗词?

请写出来。

4

教学目的:

⒈训练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⒉培养学生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

⒊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散文的形和神

2、散文的景和情

教学时数:

两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也是写北京的散文,不过,它写的不是北京的冰糖葫芦,也不是北京的大碗茶,而是北京的秋。

大家知道,北京现在是我们国家的首都,历史上也曾是几个朝代的都城,但是,在郁达夫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北京已经不是任何朝代的都城,也不叫北京,而是叫北平,因此,郁达夫把它叫做故都。

(板书课题)

二、解题、作者及写作背景

故都”两字表明描写的地点,带有深切的的眷恋之情,秋”字明确描写的内容,题目很深沉。

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浙江富阳人。

现代著名的小说家、散文家。

出身于一个知识分子家庭。

从小熟读唐诗宋词和小说杂剧。

曾赴日本留学,与郭沫若等发起创造社。

1921年7月第一部小说集《沉沦》问世,产生巨大的影响。

1923年发表《春风沉醉的晚上》。

先后在北大、武昌师大、广东大学任教。

1930年3月参与发起成立左联”。

抗战爆发后,积极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后流亡苏门答腊岛坚持抗战。

19459月被日本宪兵杀害。

郁达夫的作品风格清新,抒情浓烈,有感伤情调,有时流露出颓废色彩。

本文写于1934年8月。

由于种种原因,郁达夫于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杭州,这段时间,过的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游山玩水,留下一些很好的散文。

三、师生共同讨论,分析理解课文

(一)读罢全文,你认为郁达夫主要是从哪个方面来写故都的秋?

请用一字来概括。

明确:

味。

(板书)

⑴此问要求学生首先从整体上把握全文。

回答此问无须作太多理性分析,凭语感即能得出答案,“味”字在全文出现达八处之多。

⑵若学生思维过于分散,讨论与答案差异较大,可提供几个答案供学生选择。

如:

色、声、形、味、实、情,课文虽也写了上述方面,但主要是写秋之味。

(二)读第1、2自然段,分别用四个字和三个字来概括北国的秋和南国的秋的特点。

明确:

北国的秋——清、静、悲凉南国的秋——慢、润、淡

此问旨在训练学生的文字概括能力,答案均可在文段中找到。

(三)读第3~11自然段,思考下列问题:

1、作者分别从不同角度为我们描绘了秋花、秋槐、秋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