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011483 上传时间:2023-05-16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62.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故都的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故都的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故都的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故都的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故都的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故都的秋.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故都的秋.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故都的秋.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故都的秋.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故都的秋.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故都的秋.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故都的秋.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故都的秋.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故都的秋.docx

《故都的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故都的秋.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故都的秋.docx

故都的秋

《故都的秋》

教学目标:

1、了解文章“景”和“情”和谐统一的写作特点。

2、体会作者在秋景中所寄托的感情。

3、联系文中所写的五幅秋景图,进一步掌握散文稿“形”与“神”的关系。

教学重点:

1、本文写故都的秋天,为何不详写故都秋天的著名风景?

2、本文题为“故都的秋”,文中却多次提到南国之秋,为什么?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美学家说:

一片自然风景就是一个心灵的世界。

大千世界,山川草木本无情。

但是,由于文人墨客睹物思人,寓情于景,于是,便“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于是,便产生了王实甫“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的凄美;刘禹锡“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的高歌;李清照“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的缠绵;毛泽东“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豪情。

这种情景交融、物我合一是许多散文大家所追求的意境,不少散文正是达到了这种极致而脍炙人口、广为流传。

  今天,我们就来赏析这样的一篇美文――《故都的秋》。

就从《故都的秋》景走入郁达夫的心灵世界,看作者又通过写什么样的景物去抒发自己怎样的深情?

二、题解

“故”字,饱藏着眷念热爱故都之情。

“秋”揭示了本文的描写角度。

全题点出地点和节令,洗练含情。

很值得品味。

“故都”表明描写的地点,含有深切的眷念之意,“秋”字确定描写的内容,题目明确而又深沉。

文章将自然的“客观色彩”——故都的秋色,与作家内心的“主观色彩”——个人心情,自然地融化在一起,秋中有情的眷念,情中有秋的落寞。

“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全文紧扣“清”“静”“悲凉”落笔,以情取景,以景显情,信手写来情景浑然一体。

三、作者及时代背景

郁达夫(1896—1945),现代作家。

浙江省富阳县人。

1913年留学日本,曾广泛涉猎外国文学,深受近代欧洲、日本各种社会思潮和文艺作品的熏陶。

1922年回国,从事文学创作活动,与郭沫若、成仿吾等组织了“创造社”,并曾在北京大学、武昌师范大学、中山大学任教。

1930年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抗日战争爆发后,赴武汉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并到新加坡积极宣传抗日。

后流亡到苏门答腊。

1945年9月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

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出奔》《她是一个弱女子》《茫茫夜》等,在不同程度上揭露了旧社会的罪恶,向封建道德大胆挑战,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但也带有颓废情绪。

散文以游记著称,情景交融,文笔优美,自成一家。

出版有《达夫全集》《达夫散文集》《达夫游记》《达夫日记》《郁达夫选集》等。

从1921年9月至1933年3月,郁达夫用相当大的精力参加左翼文艺活动和进行创作。

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从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杭州,1936年2月离杭赴福州,在杭州居住了近三年。

在这段时间里,他思想苦闷,创作枯竭,过的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并花了许多时间到处游山玩水,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排遣现实带给他的苦闷和离群索居的寂寞。

在游山玩水的过程中,写了许多游记,这是他在这段时期创作的主要收获,为我国现代游记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1934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云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优美的散文——《故都的秋》。

本文写于1934年8月。

1933年至1936年,作者受白色恐怖的威胁,从上海迁居杭州。

“撤退到隐逸恬恬的山水之间,思想苦闷,创作枯淡”。

他过着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

学习这篇课文,“要理解作者当时的处境,认识作者渗透在作品中的那种思想感情的合理性。

”正确地认识作者通过描写“故都的秋”所表现出来的复杂的感情。

文旨:

文章通过对故都的秋的洗练、优美的描写,赞美了故都秋色的特有的美,勾勒了故都之秋的清、静又带有悲凉的情景,抒发了作者眷念、热爱故都的真挚感情,从中也流露出作者忧虑、冷落的情怀。

四、课文结构:

(指导学生作疏理全文结构的训练)

全文分三个部分:

 

四、组织学生讨论几个问题。

思考:

1:

1)在五幅画面中,作者重点是从那些方面来写秋的?

明确:

作者从秋声和秋色两方面(角度)来细致入微的展开描写。

2)为什么作者要从声色的角度来刻画秋景?

明确:

声色的角度能很好的表现出故都的秋的特点。

使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景,如

入其境。

3)描写了那些秋声和秋色?

特别注意那些间接描写的地方。

(分组找,讨论)

明确:

色:

碧空蓝朵黄中带白青布淡绿微黄

提问:

A、秋色的特点是什么?

(颜色的格调)

明确:

冷色调。

用青蓝色,暗灰色,灰白色调绘出一幅冷色的画面

B、落槐为何也是秋色呢?

明确:

它的花白里透黄,突出了秋天的特点,与文中描写的其他颜色格调一致。

C、如果你是一个孤独的旅行者,目之所见都是这样的色彩与景物,你心里会产生怎样的感受?

明确:

冷清。

凄清如许。

观秋色,故都的秋色好冷清哟!

透人肌骨。

明确:

声:

帚声衰弱的蝉声风雨声人声

A、如果说,秋色的描写是“清”;那么,秋声呢?

用一个字概括。

明确:

静。

处处透着寂静与落寞。

B、写了秋声,为什么我们还说它静呢?

明确:

反衬。

在秋天的故都,在那无际的碧天下,连小虫扫帚这样的细微的声音都能听得清清楚楚,不正反衬出故都的寂静吗?

“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艺术家们往往用这种以静衬动的艺术辨证法来取得更强的表达效果。

我们在课文《荷塘月色》中已经接触过这种用法,用蛙鸣来衬托月下荷塘的幽静。

C、举一个例来说一说:

如看到扫帚的丝纹,为何也让我们仿佛听到了那细微的声音?

精细的丝纹,灰土上一条条的痕迹。

我们仿佛看到了扫街的在树影下清闲的挥动着扫帚,听到了灰土与落叶发出的沙沙的轻微的声音。

这不正折射出故都秋景的寂寞与衰败吗?

D、在看到冷清的色彩后,又听到这微漠的声响,作者又会有怎样的感觉?

明确:

更加孤独,凄冷。

息列索落的秋风秋雨之日,伴着衰弱的蝉声的天籁,和着鸽哨的鸣叫,远处传来荒野的钟声,作者连细微的扫帚声也仿佛听得真真切切。

“这次第,怎一个‘静’字了得!

2、故都的秋景可谓丰富多彩,作者为什么只选取上述秋景来写呢?

试从主客观两方面来分析。

答:

的确,作者所写的秋景的“清、静、悲凉”的,他所写的秋色是冷色,秋形是使人觉得有点儿落寞的,秋声是衰弱的残声,秋味是都市闲人雨后话秋凉的情韵,秋实也是淡绿或微黄,而不是红熟了的时候。

之所以这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从客观方面来讲,这是景物本身固有的特征,是北京秋天的自然色彩。

从主观方面来讲,也有三个因素:

第一,跟旧中国时代环境的黑暗有关,这导致他思想苦闷,逃避现实;第二,也跟作家个人气质的抑郁善感有关。

郁达夫早年(三岁)丧父,在日本十年的异生活使他饱受屈辱和歧视;第三,还跟作家的文艺观和审美追求有关。

在杭州期间,郁达夫提倡“静”的文学,写的也多是“静如止水似的遁世文学”。

因此,上述主客观两方面的因素,就决定了作家会选什么样的景来抒什么样的情。

教师总结时,可出示本课投影胶片之二:

⑴北京秋天的自然色彩;

⑵旧中国时代环境的黑暗;

⑶作家人个气质的抑郁善感;

⑷作家的文艺观和审美追求。

此题旨在让学生把握散文情和景的关系,这是本课教学难点。

3、作者为什么在文中多次写到南国之秋呢?

明确:

写南国之秋,是为了南北对比,以“南”衬“北”。

作者以南国之秋的“淡”来衬托北国之秋的“浓”,以这秋的深味在南方“尝不透”,来同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作对比,这样南北对比、衬托,突出了故都的秋感人至深。

4、文章描绘了五幅秋色图之后,一大段议论,这段议论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

从记叙到议论,这是从“形”到“神”的深化过程。

这段议论,在前面记叙的基础上,从理喻的角度,进一步赞颂秋,赞颂北国之秋。

5、本文的“形”是什么?

“神”是什么?

“形”与“神”的结合点是什么?

明确:

本文的“形”是故都的自然风物,具体说就是那五幅秋色图。

“神”是赞美故都的自然风物,抒发向往、眷念故都之秋的真情,流露出深远的忧思和孤独感。

“结合点”是“清”“静”“悲凉”。

6、如何理解文章结尾的一段话?

明确:

秋色是这样的好,祖国的美景是这样的可爱,联系当时国家山河破碎、内交外困的现实,作者为了保住祖国美好的东西,“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不仅抒发了赞美、眷念故都自然风物的真情,也表现出了深沉的爱国之情。

7、文章是怎样将自然的“客观色彩”——故都的秋色与作家内心的“主观色彩”——个人的心情,自然地融化在一起的?

举例说明。

明确:

第三自然段,只是在生活的底片上对自然风物稍加点染,把它自然地再现出来,碧绿辽阔的天空,作了画背景;地面上,爬着五颜六色的牵牛花;天地之间,间或出现一两只白色或瓦灰色的驯鸽,点缀在一大片的空白中,显得疏密得体,浓淡相宜。

坐在院子里的人,手捧浓茶,举头望碧空,俯身看牵牛,耳边不时传来驯鸽的飞声。

这里静中有动,绘声绘色,自然界的“客观色彩”,故都之秋的质朴美和原始美完全溶合在画面之中。

但是,画面上笼上了一层作家内心的主观感情色彩。

“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在破壁腰中,静对着”“牵牛药的蓝朵”,而且认为牵牛花是“蓝色或白色为最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可见作家内心的孤独、冷静与淡淡的悲凉。

画面中底色都是青蓝灰白等“冷色”,“驯鸽的飞声”反衬出秋晨的寂静。

由此可见,这段文字能将自然界的“客观色彩”——故都秋色与作家内心的主观色彩——个人心情,自然地融化在一起,“情”与“景”达到完善的交融与统一。

五、鉴赏要点

1、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浑然一体。

作者身处在社会环境,使他内心投下了忧虑和冷落的阴影,他追求“清”“静”,并笼罩着淡淡的“悲凉”。

正因为这样,他笔下的秋味、秋色和秋的意境与姿态,自然也就笼罩着池一层主观感情色彩。

文章不写富有“暖色”和香山红叶,也不写游人如织的颐和园;而写作者“租人家一椽破屋住着”,“在破壁腰中,静对着蓝色的牵牛花。

”但是,“故都的秋”,又并没有因为作家的主观感情而受到扭曲,失却了它固有的特征。

那牵牛花,那槐树的落蕊,那秋蝉的残声,那秋风秋雨,还有那枣子树,多么逼真,多么清晰!

作者只用了廖廖数语略作勾勒,便将读者带进了故都之秋的清、静、悲凉之中。

一切景语皆情语,“物”“我”之间完美的交融和统一,显示了作家的卓越的艺术才华,它既是对北平之秋的客观描绘,又是作者当时心情的折光和反射。

2、语言明白晓畅,简洁清丽。

课文不用生僻的词汇,不用拗口的句式,但由于作者的精心的锤练,认真琢磨,细腻清新的叙写里,充满了诗情画意,展现了优美的画面,给人以高度的艺术享受,琅琅上口。

如文中两段对槐树和秋雨后描写:

“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

“在灰沉沉的天底下,……”

这两段文字象轻轻飘浮的白云,又像呆咚作响的山泉。

作家用明白如话的语言,在娓娓的叙述之中,创造了无穷的诗意。

这是有动有,有声有色,亦情亦景,字里行间渗透了秋的意味,秋的情调。

3、运用渲染、衬托的手法:

课文写故都的秋,紧扣“清”“静”“悲凉”,是通过选择的不同景物,以不同的侧面同时加以渲染刻画的。

比如写北国槐树娜一段,渲染了寂静的气氛,突出了“静”。

“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几句,给人以清静悠闲的感觉。

“潜意识水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几句,抒发了悲秋之感,紧扣了“悲凉”。

这些都是运用了衬托的手法,在描写某个事物的时候,用另外的和它相似或相反的事物从旁陪衬烘托,使它更鲜明更突出地显现出来。

文中写到的“青天下驯鸽的飞声”“秋蝉衰弱的残声”“息列索落”的雨声,“缓慢悠闲”的人声,都是细小的声音,能听到这些细小的声音,人幽静的感觉,说明这个地方寂静。

六、布置作业:

借鉴《故都的秋》的写法,写一篇情景交融的散文。

七、迁移训练:

情景相生。

在对景物的描写中,有时往往一字着色,一字着情。

如我们的“春风又绿江南岸”“红杏枝头春意闹”。

1.选词填空

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

雨中()叶树,灯下白头人。

(喜外弟卢纶见寄司空曙)绿红黄残

明确:

黄。

既抓住了景物的特点,又流露了作者的心境,并且符合对偶。

2.理解《沁园春长沙》的上半阙,从景物的描写中,把握景物的特点,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竟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明确:

景物,充满生机,生气勃勃。

人物,宽阔的心胸,昂扬的精神面貌。

3、我们不妨来找一下,在作家郁达夫的笔下,“故都的秋”在哪里?

作者笔下的“故都的秋”,在寻常院落每座低矮的破屋内外;在秋槐的每一朵落蕊里;在秋蝉的每一声残鸣中;在秋雨的每一个雨点中;在秋枣的每一丝微黄里;也在那故都闲人充满了京腔京韵的互答声中……  

4、读至此,你说作者饱尝到了故都怎样别具一格的秋“味”?

 

    天的颜色是“很高很高的碧绿”,比南方的天有“味”; 

    那花开的有“味”,因为它多蓝白,或凄然于“破壁腰中”,或默然于众人脚下,由稀疏的秋草陪衬; 

    那蝉叫得有“味”,因为在南方,则“非要到郊外或山上才能听得到的”; 

    那雨下得有“味”,因为它比南方的雨下得奇,下得像样; 

    那风刮得有“味”,因为它使故都成了尘沙灰土的世界; 

    那都市闲人侃得有“味”,因为那方言合辙而美妙,落寞感伤却又韵味十足。

 

附备课资料:

一、具体分析五幅秋景图

  “清、静、悲凉”不是空穴来风,它来自作者对故都秋景的客观感受。

那么,作者是怎样细致入微的刻画这几幅秋景的呢?

让我们随作者一道去神游故都,一起去品一品故都的秋味吧。

   

 一)庭院秋景 

  这里,作者只是在生活的底片上对自然风物稍加点染,把它自然地再现出来:

碧绿辽阔的天空,作了画的背景;地面上,爬着五颜六色的牵牛花;天地之间,间或出现一两只白色或瓦灰色的驯鸽。

坐在院子里的人,手捧浓茶,举头望碧空,俯身看蓝朵,耳边不时传来驯鸽的飞声。

这里,故都之秋的质朴美和原始美完全溶合在画面之中。

提问:

从这秋晨一景中,你看到了作者怎样的“主观感情色彩”?

  

这是作者为我们描绘的一幅秋晨生活场景:

在“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下,在那秋晨的光影里,作者竟可以泡一碗浓茶,细数叶缝间漏下来的光缕的数目,或静观破壁腰上的牵牛花的蓝朵。

这里流露出作者的一份惬意,一份沉醉,这是一种文化人悠静恬适的审美心理。

于“皇城人海”之中,于“一椽破屋”独居,明显具有一种隐士之风,而这隐逸之中难免又有些“孤单”之感,作者能够自己细细品味这“孤单”,静对秋光、秋花,显然更是一种孤芳自赏,而“赏”到这“十分的秋意”,也不过是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忧伤交织的情怀。

 

二)秋槐落蕊

1、落蕊满地,幽人徘徊,寻寻觅觅为何事?

思考自然之秋与人生之秋。

纵才高八斗,也“有志不得骋”,不得不从上海退隐到杭州,人生短暂,却坐看年华付水流,是何等苦闷,何等寂寞!

 

2、从这幅“落蕊图”中,你能品味出作者怎样的情感?

 

   对于秋之落叶,在杜甫笔下是“无边落木萧萧下”的壮阔景象,在曹雪芹笔下是“秋花惨淡秋草黄”的荒凉情景,而在郁达夫笔下,则是静得连人的耳鼻都无从把握,只有通过“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才感觉出的“铺得满地”的落蕊,读之不由不使人感到景之细腻景之真切,而此景正是作者一种微妙的难以名状的情悸的真实写照,是作者沉醉其中所深藏的孤独、落寞和感伤情怀的自然流露。

 

3、仿照马致远的《天净沙 秋思》对课文一、二两幅画面进行艺术概括。

提示:

 破屋浓茶小院,漏光鸽声碧天,秋草蓝花残垣,落蕊铺地,断肠人在故都。

三)秋蝉残鸣

  在我国的古典文学作品中,蝉多是哀怨、忧伤的象征,如柳永《雨霖铃》中的起句便是“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那凄切的寒蝉已令人柔肠寸断,而蝉声更令人备感冷清。

在故都,家家户户都有蝉鸣,而且还都是蝉衰弱的残声。

文章所渲染的那种冷清,寂寞的氛围也就不言而喻了。

置身此时此境,其寂寞又岂止一个“愁”字了得。

阅读体味本画面,试用诗句加以点评。

提示:

秋到故都蝉声起,残声凄凄处处啼。

 

四) 秋雨话凉 

  “在灰沉沉的天底下,……” 这段文字象轻轻飘浮的白云,又像叮咚作响的山泉。

作家用明白如话的语言,在娓娓的叙述之中,创造了无穷的诗意。

这是有动有静,有声有色,亦情亦景,字里行间渗透了秋的意味,秋的情调。

 

1、画面要点概括:

 

(1)北国秋雨的特点:

奇、有味、像样。

(2)“奇”在何处:

天阴风来雨下,雨过云卷天晴,正所谓来去匆匆。

(3)一层秋雨一层凉,用人物的活动来烘托秋雨的韵味。

(4)突出北国秋雨的奇特有味像样,给人们带来了乐趣,同时也流露了游子的孤独感。

2、在北国秋雨图中,作者特意加入了雨中“都市闲人”的对话,其用意何在?

 

  在一层秋雨过后,两个都市闲人从故都的秋景中走出来,眉目已被忽略,但却穿着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从他们那“咬着烟管”的举止里,那“缓慢悠闲”的声调中,我们不难品出一个“闲”字来,那是一份闲适,一份潇洒。

而从那简短的对话中,便开始了感情和心绪的交流。

一个“唉,天可真凉了——”另一个“一层秋雨一层凉啦!

”从彼此的叹答中,使我们感觉到他们已陶醉在彼此说话的腔调和韵味中,陶醉在彼此感情契合的落寞和感伤之中。

作者正是用这样的京腔京调,用这“落寞和感伤”的京味来烘托“清、静、悲凉”的北国秋味。

  

3、文中至此已写了“青天下驯鸽的飞声”、“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息列索落”的雨声、“缓慢悠闲”的人声,写了这么多声音,大家有人声鼎沸、热闹非凡的感觉吗?

为什么?

 

    无。

如果是车水马龙,人声鼎沸,怎能听见驯鸽飞翔的声音?

又怎能将息利索落的雨声纳于耳畔?

又怎能对都市闲人的寒喧声听得如此清晰?

这里作者运用了衬托的手法,以动衬静,以有声衬无声,以声音反衬故都的寂静和自己的孤独,凄冷。

这正达到了王籍诗“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的艺术效果。

息列索落的秋风秋雨之日,伴着衰弱的蝉声的天籁,和着鸽哨的鸣叫,远处传来荒野的钟声,作者连细微的扫帚声也仿佛听得真真切切。

“这次第,又怎一个‘静’字了得!

”  

4、点拨:

  辛弃疾有词曰: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天气转凉了, 一年也就快走到尽头了。

言外之意,人到中年,剩下的光阴也就不多了。

这尾音一拖,那种感叹悲凉的味道就出来了。

作者这里话秋凉,言外之意是感叹如今历尽沧桑,饱尝了人世间的酸甜苦辣。

5、请用诗句作结。

提示:

  风飘秋雨云卷晴,街头闲人著衣忙。

   借问游子何处去?

秋雨京音话凄凉。

                   

五)秋果胜景 

1、写北方果树处处都是。

2、在如此多的北方果树中,重点写的是什么,为什么?

重点写的是秋天的枣树。

胜月秋果的描述,目的在于表达作者对故都金秋的热爱和留恋。

3、秋果胜景中,为何又出现了北风黄尘?

用北风黄尘反衬秋果奇景,在对故都金秋的热爱眷恋中还表达出一种悲凉感:

因为红枣之后,风来冬到,好景不长。

4、请用诗文描绘“秋果图”。

提示:

秋果更添秋味浓,绿淡微黄总相宜。

堪忧西风黄尘起,扯下金妆遮灰衣。

 

  小结:

《故都的秋》是一篇诗化的散文。

故都的秋色秋声,清、静、悲凉;悠远的秋味,孤独、寥落;深沉的秋思,充溢在胸襟。

我们仿佛和郁达夫先生共同品尝了老北平的大碗茶:

齿颊留芳,清爽宜人;又仿佛是听完了一曲字正腔圆的京剧清唱:

余音绕梁,不绝如缕。

二、揣摩体味

1、秋声寂寞,秋色冷清,作者在这样的清静的秋声秋色里会品味到一种什么样的秋味呢?

我们大家已经抓住秋景的特点对景物进行了分析,现在让我们大家一起进入作者所创造的意境中去体味,去揣摩,去感悟!

意境是什么呢?

意境是内在的情趣与外在景物的融合。

包括两方面的因素,一是境,即眼前之景;二是意,即心中之情;情景相生。

景物本来是没有感情的,作者带着某种特定的感情来看景物,那么景物就染上了作者的感情。

感情的不同则对于同一景物的观感也不相同。

这就是我们美学上常说的“移情作用”。

下面,我们就深入作品中的意境,观景而察情。

看到第三段,请全体女同学诵读,这是故都秋天的清晨,大家随着他的声音到街道上遛一遛吧!

大家在听的时候找一找,看客观的景(境)中的构成要素有那些?

客观的景是什么样的呢?

画面上——

一椽破屋

天色碧绿,驯鸽飞声景物透着破败(扣故都)

(在)破壁腰中景物显得落寞(扣秋)

牵牛化的蓝朵

疏疏落落的尖细

且长的秋草(荒草碧连天)

画面中的人——

早晨起来无事可做日光能细数吗?

(神态动作)清闲

静对着蓝朵干嘛?

(神态)寂寞

主观的情是——悲凉

“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作者笔下渲染的秋是冷清的,又是寂静的,更是美丽的,美好的事物在秋天里凋零,作者将自己对美好事物在秋天里的无情易逝的同情与悲哀深深的藏在这简淡的文字中。

让我们从悲凉中读到了眼泪,从眼泪中又读到了美丽。

体会到了一种刻骨铭心的悲凉。

(板书“以景显情”)

我们说:

一切景语皆情语,景由情生。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林黛玉在悲伤的泪眼中才会看到那纷飞的落蕊。

那么作者为什么会把秋景看得如此的“清静与悲凉”?

主观上,作者当时因白色恐怖而抑郁苦闷逃避现实。

因而,作者用这种感情来看外界时,看到的就只能是冷清的秋色,听到的也只能是寂寞的秋声。

那么,大家也就不难理解作者为何不写香山的红叶,为何不写颐和园的游人如织。

(板书:

“以情驭景”)

板书设计

以情驭景

画面:

清晨小院槐树落蕊秋蝉嘶叫闲话秋凉秋果

秋色碧空白中带黄青布淡绿微黄蓝朵悲凉味

秋声鸽声帚声蝉声衰弱风雨声人声静

以景显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