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面试《初中语文》考题汇总.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5978894 上传时间:2023-07-09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36.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师资格面试《初中语文》考题汇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教师资格面试《初中语文》考题汇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教师资格面试《初中语文》考题汇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教师资格面试《初中语文》考题汇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教师资格面试《初中语文》考题汇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教师资格面试《初中语文》考题汇总.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0页
教师资格面试《初中语文》考题汇总.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0页
教师资格面试《初中语文》考题汇总.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0页
教师资格面试《初中语文》考题汇总.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0页
教师资格面试《初中语文》考题汇总.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0页
教师资格面试《初中语文》考题汇总.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0页
教师资格面试《初中语文》考题汇总.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0页
教师资格面试《初中语文》考题汇总.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0页
教师资格面试《初中语文》考题汇总.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0页
教师资格面试《初中语文》考题汇总.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0页
教师资格面试《初中语文》考题汇总.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0页
教师资格面试《初中语文》考题汇总.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0页
教师资格面试《初中语文》考题汇总.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0页
教师资格面试《初中语文》考题汇总.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0页
教师资格面试《初中语文》考题汇总.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0页
亲,该文档总共3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师资格面试《初中语文》考题汇总.docx

《教师资格面试《初中语文》考题汇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资格面试《初中语文》考题汇总.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教师资格面试《初中语文》考题汇总.docx

教师资格面试《初中语文》考题汇总

2019年教师资格面试《初中语文》考题汇总

初中语文《天净沙秋思》

一、考题回顾

题目来源:

5月18日山东济南面试考题

试讲题目

1.题目:

《天净沙秋思》

2.内容: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3.基本要求: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文意;

(2)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秋思”;

(3)合理的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

1.你会怎样指导本课的朗读?

2.对于新字讲授环节,你是如何设计的?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余光中曾经写到: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而七百多年来,人们说起“乡愁”,仍不得不想到这篇作品《天净沙·秋思》。

因为它极其出色地运用了景物烘托的写法,将抒怀主人公置于特定氛围中,使主观意绪和客观环境达到了高度的统一。

这是一篇抒情作品,仅用28个字,就生动地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悲哀。

(二)初读感知

1.了解诗歌体裁和作者生平。

【明确】“曲”是一种合乐歌唱的诗歌形式。

元曲继唐诗宋词后兴起,是元代的新诗体。

“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题目。

元曲是我国古代诗歌中的一种体裁,兴于元代,又称散曲。

马致远,字千里,号东篱,大都(今北京市)人,生卒年不详,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

有“曲状元”之称,与关汉卿、白朴、郑光祖并称“元曲四大家”,杂剧以《汉宫秋》最著名,散曲存《东篱乐府》一卷。

元代著名散曲家,早年热衷于功名,却屡不得志,经历了漂泊生涯20余载,本曲是这种漂泊生涯体验的结晶,是作者用血和泪写成的,是元曲中的“绝唱”,元人誉之为“秋思之祖”。

2.多媒体展示名家范读音频,学生齐读,注意重音,读出感情,并用“/”划分诗句的节奏。

【明确】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3.学生配乐读,体会诗句中蕴含的作者感情。

(三)深入研读

四人为一小组展开讨论,教师适当点拨引导,共同学习。

1.这首小令前三句十八个字,写了哪九种景物?

分别有什么特点,你认为这样做有何好处?

【明确】这首小令共写了藤、书、鸦、桥、水、家、道、风、马九种景物,一字一词,一字一景,真可谓“惜墨如金”,但是凝练而并不简陋,九种景物名称之前分别冠以枯、老、昏、小、流、人、古、西、瘦等表现各自特征的修饰语,使各个景物都带上了鲜明的个性,又使本来互不相干的事物,在苍凉的深秋暮色笼罩下,构成了一个统一体,简约之中见出深细。

2.体会篇末所写的:

“断肠人”应是怎样的人?

【明确】独在荒凉的古道上,顶着西风,骑着瘦马前行,太阳下山了,伤心的人正在天涯漂泊,还没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将是一个漫漫的长夜,不禁悲从中来,肝肠寸断。

“断肠人”就是漂泊在天涯极度忧伤的旅人。

3.说说这首小令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思?

作者的感情是怎样在文中得到体现的?

【明确】理解“秋思”的含义,“秋思”的意思:

秋天时的思绪(主要是离愁或者乡愁)。

这首小令旨在表达天涯沦落人的凄苦之情。

但人的感情是抽象的,难于表达,作者运用传统的情景交融的写法,把这种凄苦愁楚之情,刻画得淋漓尽致,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这些有形可感的事情,具有明显的深秋色彩,与无形的抽象的凄苦之情,有相通之处,用有形表现无形,使人感到具体生动。

(四)巩固提高

学生结合诗歌内容展开想象,为诗歌设计插图,并展开交流探讨,进一步体会作者表达的思乡之情。

(五)小结作业

小结:

这首小令仅用28个字就是道德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悲哀,除了最后一句,全都是景语,而字字却是扣着“情”来写,古人说:

“凡景物,皆情语”,《天净沙·秋思》堪称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妙合无痕的杰作。

作业:

①熟读并背诵诗歌;②积累关于“乡愁”的古诗词。

【答辩题目解析】

1.你会怎样指导本课的朗读?

【参考答案】

本文对话多,感情色彩浓,采用了对话和图片的形式穿起了整个故事,朗读时应注意读出不同的语气、语调。

文中反复出现的问句——“您把尾巴借给我行吗?

”不仅应读出小壁虎难过、焦急的心情,还要注意小壁虎说话的礼貌,重音放在“借给我”三字上,然后稍停顿一下,再读“行吗”。

读小鱼、黄牛、燕子的话时,要把“拨水”“赶蝇子”“掌握方向”读重一点,以表达它们不借尾巴的理由和它们各自尾巴的作用。

读老牛的话时,声音应比小鱼、小壁虎等的声音低沉一些;读小鱼姐姐、燕子阿姨的话和小壁虎的声音也应有所区别,从而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以上就是我全部的答案,谢谢考官!

2.对于新字讲授环节,你是如何设计的?

【参考答案】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会设计如下新字讲授环节:

①认读。

a.我会范读课文,圈出本课要求认识的生字,学生自己拼读,读准字音。

同时学生圈点出不认识的生字。

b.出示生字卡,教师领读。

c.组内朗读,互助解决。

同桌互相检查读文,重点看字音是否读准确,句子是否读通顺。

我会流动指导,最后每组代表总结组内的学习成果。

我会进一步强化生字的读音。

d.借助字典,自主学习。

学生自由朗诵过程中,发现生字,通过字典,自己解决生字的读音。

提醒大家应注意的地方:

蛇是翘舌音。

虎的声母是“h”,不是“f”。

②识记:

识记环节可以利用图画情境进行识记;探究汉字的偏旁部首、汉字的构成规律进行识记;联系生活法进行识记。

③书写指导学生书写,我会按照“指导—示范—练写—点评”的顺序进行。

以上就是我全部的答案,谢谢考官!

初中语文《电视机旁的一家子》

一、考题回顾

题目来源:

5月18日山东济南面试考题

试讲题目

1.题目:

《电视机旁的一家子》

2.内容:

组织学生进行写作练习,命题作文,题目为“电视机旁的一家子”。

注重具体的事件表现人物,例如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等。

3.基本要求:

(1)指导学生进行写作;

(2)设置互动;

(3)要有板书。

答辩题目

1.写作教学主要培养学生的什么能力?

2.细节描写要注意什么?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画画需要雕琢细节,作文同样需要描写细节。

所谓细节,就是要把文章写具体,写具体就一定要写具体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

今天我们主要学习其中的动作细节描写。

成功的动作细节描写又能使你笔下的人物“立起来”“活起来”,让我们走进动作细节描写的大范围,感受其独特魅力吧。

我们这一节课就来谈谈细节描写——电视机旁一家子。

(二)写作指导

1.你如何认识细节描写?

(或你认为什么是细节描写?

明确:

细节描写是指抓住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它具体渗透在对人物、景物或场面描写之中。

细节,指人物、景物、事件等表现对象的富有特色的细枝末节。

它是记叙文情节的基本构成单位。

没有细节就没有艺术。

同样,没有细节描写,就没有活生生的、有血有肉有个性的人物形象。

2.实例讲解:

(1)(阿Q)要画圆圈了,那手捏着笔只是抖,于是那人将纸铺在地上,阿Q伏下去,使尽平生的力画圈圈。

他生怕被人笑话,立志要画得圆,但这可恶的笔不但很沉重,并且不听话,刚刚一抖一抖的几乎合缝,却又向外一耸,成了瓜子模样了。

”(鲁迅《阿Q正传》这个行为细节,具体、形象、生动地反映了阿Q的性格特点——直到死还恪守着自欺欺人的“精神胜利法”。

当人们读到这一细节描写时,谁又能不觉得阿Q的可笑、可悲、可怜?

又怎么会不“哀其不幸,怒其不争”,进而深思国民劣根性?

(2)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

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

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

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

(朱自清《背影》。

这段文字作者通过一些动词生动形象的描写出了父亲为“我”买橘子时的艰难,体现出一个父亲对孩子的真切关心和无私的疼爱。

总结细节描写要注意发挥联想与想象、详略得当、用到动作、语言、外貌描写等。

(三)自主写作

请同学们以“电视机旁/餐桌旁一家子”为题,写作一个小片段,两百字作文,给大家20分钟。

(四)写作评析

小组内部进行评析,教师最后总结。

(五)小结作业

教师小结。

学生把作文补充完整,六百字左右,下节课进行分享。

【板书设计】

电视机旁的一家子

详略得当

细节描写:

动作、语言、外貌

【答辩题目解析】

1.写作教学主要培养学生什么能力?

【参考答案】

(1)从点滴做起——勤

人的行为习惯总是在一定的行为过程中逐渐养成的。

要形成良好的写作习惯,首先要勤写。

写的训练不能仅局限于写作文的时候,平时每天都可进行。

(2)养成与矫正——严

习惯有好坏之分,一部分学生在过去的学习阶段已经形成了不少不良的写作习惯。

教师要运用强化手段,对学生的联系进行定向控制和改造,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作文习惯。

(3)目标与计划——明

写作习惯的形成要经过反复的训练,但训练不同于机械的重复,它是有目的、有步骤、有指导的活动。

以趣启智,激发学生写作热情。

除了在训练过程中贯彻激励机制外,我们还从各方面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首先,作文的题目最好是关于学生亲身经历过的、喜闻乐见的事,或者是学生身边经常接触的人或事。

以上就是我全部的答案,谢谢考官!

2.细节描写要注意什么?

【参考答案】

力求使细节具有深刻意义细节描写是一种以小见大的方法。

细节的分量虽轻,容量却大,在我们选择细节的时候要从细微处着手、从大处着眼、小中见大,让小的细节反映人的思想状况、社会风貌。

鲁迅在他的小说《孔乙己》中写孔乙己第一次出场,在买酒时他“排出九文大钱”,这一细节表现出孔乙己作为底层文人讲面子、好显摆、穷酸迂腐的个性,揭示了封建制度对人的迫害。

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格,可以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变抽象为具体,使无形变为有形。

总之,细节虽小,但不可小视其作用。

好的细节描写能够使人物性格鲜明,活灵活现,增强内容的真实性、生动性和感染力。

细节描写是场面中的一个个点,没有它也就构不成场面;它还是情节中的一粒粒珠子,失去它情节就不会连贯起来。

以上就是我全部的答案,谢谢考官!

初中语文《紫藤萝瀑布》

一、考题回顾

题目来源:

5月18日海南省海口市面试考题

试讲题目

1.题目:

《紫藤萝瀑布》(节选)

2.内容:

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

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

只是深深浅浅的紫,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

紫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点点银光,就像迸溅的水花。

仔细看时,才知道那是每一朵紫花中的最浅淡的部分,在和阳光互相挑逗。

这里春红已谢,没有赏花的人群,也没有蜂围蝶阵。

有的就是这一树闪光的、盛开的藤萝。

花朵儿一串挨着一串,一朵接着一朵,彼此推着挤着,好不活泼热闹!

“我在开花!

”它们在笑。

“我在开花!

”它们嚷嚷。

每一穗花都是上面的盛开,下面的待放。

颜色便上浅下深,好像那紫色沉淀下来了,沉淀在最嫩最小的花苞里。

每一朵盛开的花就像是一个小小的张满了的帆,帆下带着尖底的舱。

船舱鼓鼓的,又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绽开似的。

那里装的是什么仙露琼浆?

我凑上去,想摘一朵。

但是我没有摘。

我没有摘花的习惯。

我只是伫立凝望,觉得这一条紫藤萝瀑布不只在我眼前,也在我心上缓缓流过。

流着流着,它带走了这些时一直压在我心上的关于生死的疑惑,关于疾病的痛楚。

我浸在这繁密的花朵的光辉中,别的一切暂时都不存在,有的只是精神的宁静和生的喜悦。

3.基本要求:

(1)引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

(2)设置课堂活动,让学生感受散文的语言美。

(3)要求配合教学内容有适当的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

1.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是什么,你是如何突破重点的?

2.本节课你是如何设计导入的?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教师用多媒体播放了一幅图片,图中描绘了一泻千里的瀑布,之后引用李白的诗句: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接着提问:

“同学们,那如果花儿也能组成一条瀑布该是什么样的景象呢?

”许多同学们都很好奇,那么我们一起带着好奇心走进宗璞的文章《紫藤萝瀑布》。

(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诵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找出有疑问的词语,与班级同学一起分享。

明确:

迸溅、凝望、忍俊不禁、繁密、仙露琼浆。

2.学生再读课文,思考读完本文,你有怎样的感受?

明确:

语言优美,读来让人心情舒畅。

(三)深入研读

1.学生小组讨论,勾画出文中你喜欢的句子,谈谈喜欢的理由。

明确:

①“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

这句话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紫藤萝比作瀑布,形象、生动、具体地写出紫藤萝生长的繁茂。

②“只是深深浅浅的紫,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

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欢笑”一词写出了紫藤萝的繁盛,勃勃生机。

“流动”一词把静态生长的紫藤萝写活了,因为浅紫、深紫颜色的细微差别给人感觉宛如波浪一般,写出了紫藤萝的繁盛。

③“才知道那是每一朵紫花中的最浅淡的部分,在和阳光互相挑逗。

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挑逗”一词把花的颜色写成人的动作行为,生动形象地写出花色的耀眼与生机。

④“‘我在开花!

’它们在笑。

‘我在开花!

’它们嚷嚷。

本句运用了拟人手法,“笑”“嚷嚷”生动地写出花开之闹,突出花的勃勃生机。

⑤每一朵盛开的花就像是一个小小的张满了的帆,帆下带着尖底的舱。

船舱鼓鼓的,又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绽开似的。

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盛开的花朵比作帆船,比作忍俊不禁的笑容,写出了花朵绽放的灿烂。

2.通过分析这些句子,你能体会到作者怎样的情感?

明确:

作者对紫藤萝的喜爱之情,以及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3.教师指导学生带着喜爱之情朗读本文。

4.班级同学分为男女生两组,进行朗读比赛,教师点评。

(四)拓展延伸

本文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散文,景物描写生动细腻,请同学们仿照课文写一个写景小片断,然后进行课堂交流。

(五)小结作业

小结:

这节课我们跟着作者的笔触了解到了如此美丽的紫藤萝,那么课文最后“我心上的关于生死的疑惑,关于疾病的痛楚”指的又是什么呢?

为什么作者看到紫藤萝会联想到这些?

让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本文的后半部分,解决这些疑问。

作业:

依照作者的文字画一幅紫藤萝,或预习课文的后半部分,赏析文中优美语句。

【答辩题目解析】

1.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是什么,你是如何突破重点的?

【参考答案】

本节课的重点:

通过揣摩关键语句,学习写景状物的手法,感受散文的语言美。

难点:

感悟作者对紫藤萝的喜爱之情,以及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

我是这样解决本节课的重点的:

首先,在整体感知环节,我组织学生反复朗读课文,他们能够体会到本文的语言十分优美。

在此基础上,学生勾画出文中自己喜欢的句子,进行小组讨论,谈谈喜欢的理由。

学生能够发现本文主要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来描写紫藤萝,如“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

”这句话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具体地写出紫藤萝生长的繁茂。

通过这样一句一句分析,学生能够了解作者写景状物的手法。

在拓展延伸环节,学生用本文学到的方法进行课堂练习,就能基本掌握写景状物的方法了。

以上是我全部的答案,谢谢考官。

2.本节课你是如何设计导入的?

【参考答案】

导入作为激发学生兴趣的重要环节,务必要吊足学生胃口,让学生带着疑问学习课文,能够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我在导入环节首先播放了一幅图片,图中描绘了一泻千里的瀑布,之后引用李白的诗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让学生误以为今天的主题是水样的瀑布,但之后我话锋一转,这样告诉同学们:

“那如果花儿也能组成一条瀑布该是什么样的景象呢?

”同学们可能对瀑布非常熟悉,但是由花朵形成的瀑布想必学生是极少见的,再加上前面“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渲染,学生更难想象花海瀑布的想象。

由此便达到了激发学生兴趣的目的,让他们马上进入课堂学习之中。

以上是我全部的答案,谢谢考官。

初中语文《水调歌头》

一、考题回顾

题目来源5月19日吉林省长春市面试考题

试讲题目

1.题目:

《水调歌头》

2.内容: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3.基本要求: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文意;

(2)学习文章中作者运用想像的写作手法;

(3)合理的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1.请你谈谈你为什么设计这样的导入?

2.请你谈谈这篇词中虚实结合的方式对整体表达有何优点?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多媒体播放《明月几时有》音乐,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是这首歌的歌词。

2.引导学生回顾词的先关知识:

词是一种怎样的文体?

词的构成部分有哪些?

(词牌、标题、正文、序、后记等)本词中的各部分是什么?

(二)整体感知

1.正确认读并解释字词:

阙、琼、胜、绮。

2.请学生小声读或默读,借助注释或工具书解释全词大意。

3.请学生跟着配乐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深入研读

1.学生齐读,边读边思考:

这首词写于中秋,那么有哪个意象贯穿于全词中?

(月)

2.学生自由朗读,自主思考并分小组讨论:

本文是作者与月的对话,那么这首词中展现了几种与月的交流方式呢?

结合文本找一找。

明确:

问月—望月—责月—叹月

3.继续保持小组讨论:

本词中的写景和抒情与其它大部分的写景抒情词有什么区别?

想想这种表达方式有何好处?

明确:

本词上阙的写景都是基于作者的想象,是虚写,这与大部分词借景抒情的手法有很大不同。

这样写的好处在于:

画面感强,相当于作者用自己的想象给读者创设出情境,读者很容易产生代入感,能够更加深切地体会情感;通过联想虚设意象,作者写作中也有了更大的空间。

(四)拓展延伸

教师补充本词的创作背景:

苏轼因为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自求外放,辗转在各地为官。

他曾经要求调任到离苏辙较近的地方为官,以求兄弟多多聚会。

公元1074年(熙宁七年)苏轼差知密州。

到密州后,这一愿望仍无法实现。

公元1076年的中秋,皓月当空,银辉遍地,词人与胞弟苏辙分别之后,已七年未得团聚。

此刻,词人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

请学生小组讨论:

本词被认为是一首怀人佳作,结合以上背景,谈谈你们有没有别的情感解读?

(五)小结与作业

小结:

总结这首词的层次思路与写法:

作业:

写一段文字,描写月亮。

注意月的特点,200字以上。

【答辩题目解析】

1.请你谈谈你为什么设计这样的导入?

【参考答案】

这篇词是苏轼的代表作,也是怀人主体的千古佳作。

教师所播放的歌曲虽然已经不是当年的乐章,但一样有凄美惆怅的氛围。

词本就是从音乐中分离出来的艺术形式,配乐学习有助于学生深入领悟词文的情感,为接下来的内容学习做了铺垫;另外在导入环节播放一周优美切广为传唱的歌曲可以激发学生对课堂的兴趣,将学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的课堂中来。

以上是我全部的答案,谢谢考官。

2.请你谈谈这篇词中虚实结合的方式对整体表达有何优点?

【参考答案】

首先,这种虚实结合的方式有助于增加全词的表达上的气势,使实写与虚写相互穿插渗透,共通呈献给读者一副冷艳天宫图,读者在朗读的过程中,便可自动体会出作者想传递出的怀人不得见的心境;

其次,虚实结合的方式对情感的表达也有推进的作用,在虚实结合中,作者不但发挥浪漫的想象呈现出了凄冷的天宫美景,还为读者创设了情境,使读者有很强的代入感,能够切身感受到作者想传达出的清冷、孤独之感;其次,虚设意象,也弥补了现实的不足,是词文更具新鲜感,也对情感表达起到了推进作用。

以上是我全部的答案,谢谢考官。

初中语文《唐雎不辱使命》

一、考题回顾

题目来源5月19日山东济南面试考题

试讲题目

1.题目:

《唐雎不辱使命》

2.内容:

学生已经学习完《唐雎不辱使命》,请指导学生完成练习题:

下列文言虚词(也、哉、乎、矣)表示什么语气?

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什么字?

(1)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

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

(2)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技亦灵怪矣哉。

(3)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4)与臣而将四矣。

泯然众人矣。

3.基本要求:

(1)要读句子,并且注意读音和停顿;

(2)结合语境,明确答案;

(3)要有板书。

答辩题目1.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2.以“而”为例,讲解词义及一两个出处。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上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唐雎不辱使命》这篇课文,谁能够用简洁的语言来概括一下这篇文章呢(《唐雎不辱使命》记叙了唐雎在国家存亡的危急关头出使秦国,与秦王针锋相对地进行斗争,终于折服秦王,保存国家,完成使命的经过。

过渡:

那接下来我们看看课后习题,来掌握本节课的几个重点的文言文虚词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读通课后习题的八个句子,指名学生阅读,适当点拨指导读音及断句。

2.学生翻译这几个文言文语句。

(1)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

——安陵君却不听从我,为什么?

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

——这是平庸无能的人发怒,不是有才能有胆识的人发怒。

(2)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即使(是)方圆千里的土地(也)不敢交换,更何况只是这仅仅的五百里的土地呢?

技亦灵怪矣哉。

——技艺也真灵巧奇妙啊!

(3)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

——大王曾经听说过百姓发怒吗?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人分别了一些时日,就要重新用新眼光来看待,兄长怎么这么晚才了解到呢!

(4)与臣而将四矣。

——加上我,将成为四个人了。

泯然众人矣。

——完全成为普通人了。

同学们已经能够将句子翻译完美了,接下来我们看看一句的虚词表示的是什么语气和意思吧。

(三)抓住重点,体会语气

小组讨论8分钟,先朗读,再翻译,按照翻译再体会情感,读出句子所要表达的语气。

(1)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

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

“也”是表示疑问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呢”,这里有反问的意思;“也”是表示判断语气,现代汉语中可以不翻译出来。

要求学生按照这种语气来朗读。

(2)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技亦灵怪矣哉。

“哉”是表示疑问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呢”,这里表示反问;“哉”表示感叹的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呀”。

(3)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乎”表示疑问的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吗”;“乎”表示感叹的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啊”。

(4)与臣而将四矣。

泯然众人矣。

“矣”表示陈述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了”;“矣”表示陈述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了”。

(四)总结全文,深化中心

你今天都掌握了哪些文言虚词呀?

试着再来说一说。

(五)课后作业

课后寻找这些文言虚词的其他意思和出处,下堂课来交流。

【板书设计】

唐雎不辱使命

也——呢?

哉——呢?

、啊!

乎——吗?

、啊!

矣——了。

【答辩题目解析】

1.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参考答案】

《唐雎不辱使命》是写唐雎奉安陵君之命出使秦国,与秦王展开面对面的激烈斗争的故事。

以上就是我全部的答案,谢谢考官!

2.以“而”为例,讲解词义及一两个出处。

【参考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