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写作课程供三四五年级使用.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597924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171 大小:1.48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写作课程供三四五年级使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1页
小学写作课程供三四五年级使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1页
小学写作课程供三四五年级使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1页
小学写作课程供三四五年级使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1页
小学写作课程供三四五年级使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1页
小学写作课程供三四五年级使用.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1页
小学写作课程供三四五年级使用.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1页
小学写作课程供三四五年级使用.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1页
小学写作课程供三四五年级使用.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1页
小学写作课程供三四五年级使用.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1页
小学写作课程供三四五年级使用.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1页
小学写作课程供三四五年级使用.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1页
小学写作课程供三四五年级使用.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1页
小学写作课程供三四五年级使用.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1页
小学写作课程供三四五年级使用.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1页
小学写作课程供三四五年级使用.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1页
小学写作课程供三四五年级使用.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1页
小学写作课程供三四五年级使用.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71页
小学写作课程供三四五年级使用.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71页
小学写作课程供三四五年级使用.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171页
亲,该文档总共17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写作课程供三四五年级使用.docx

《小学写作课程供三四五年级使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写作课程供三四五年级使用.docx(17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小学写作课程供三四五年级使用.docx

小学写作课程供三四五年级使用

小学写作课程

——供三、四、五年级使用

第三章高分解密82

第一节身边的那些人82

【课前导读】82

【点石成金】82

【框架梳理】88

【实战演练】89

【参考答案】90

第二节身边的那些事91

【课前导读】91

【点石成金】91

【框架梳理】98

【实战演练】99

【参考答案】102

第三节身边的那些景104

【课前导读】104

【点石成金】105

【框架梳理】107

【实战演练】107

【参考答案】110

第四节身边的那些物112

【课前导读】112

【点石成金】112

【框架梳理】116

【实战演练】117

【参考答案】119

附录一叠罗汉120

附录二描述性词语122

第一章火眼金睛

第一节留心·发掘审美感知力

 

【课前导读】

通过下面的图画,体味汉字的乐趣。

 

【点石成金】

一、汉字的神性之美

汉字的产生具有神性的光辉。

据《淮南子》记载,仓颉造字,是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黄帝于春末夏初发布诏令,宣布仓颉造字成功,并号召天下臣民共习之。

这一天,下了一场非凡的雨,落下无数的谷米,故有“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之说,后人因此把这天定名谷雨,成为二十四节气中的一个。

至于中国汉字究竟起源于何时,为谁所创造,学界多有争论,今人多以神话视之,半真半昧。

凡此种种,其实都是汉字神性的体现。

有一首古老的民谣说的就是这种现象:

仓颉造字如担粟,传给孔子仅八斗,还有二斗不外传,借给道士画符咒,鬼画桃符君不识,才高八斗有来由。

随着谶纬(chènwěi)之学与道教出现,方士道人通过解字预测祸福,告人政事。

传说朱元璋领兵南下,路遇测字先生,便在地上画了一横。

测字先生大惊:

“先生必大贵,‘土’上‘一’是王呀。

”又说崇祯末年李自成造反,皇帝派人出去探听民间消息,遇上测字先生,便抽了个“友”字,先生问:

“测什么?

”“国事。

”“不好,反贼出头了。

”忙改口:

“不是这个‘友’,是有无的‘有’。

”“更不好,‘大明’去了一半。

”又改口:

“是申酉的‘酉’。

”“愈不好了,至‘尊’已经斩头截脚了。

这些当然都是传说,测字先生利用人们若干心理流露,根据汉字的结构、字形,利用加减、离合、增改、字貌、谐声等手法拆字,再结合情景、环境以及语境进行推测、预卜。

随着时间的推移,汉字不再只是方士道人的工具,而是逐渐深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

每年春节,家家户户都要张贴对联,还总要写一大堆如:

“大吉大利、富贵平安、水草通顺、年年有余”之类的条幅,贴到相应的地方。

因为汉字有神性,写有汉字的纸张也就有了神性,如果辅以相应的纸张颜色,一张普普通通的纸便可以代形代物,镇邪祛魔,招财纳福。

 

二、汉字的形态美

所谓汉字的形态美,即汉字符号自身外部表象(就像人的外部长像)所体现的美感,它主要体现在整体体态和结构特点上。

(一)体态美

汉字是全世界最美丽的文字。

汉字的形态更是琳琅满目、美不胜收。

汉子经历了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草书、行书的演变。

甲骨文之神秘美,金文小篆之古朴美,隶体之端庄美,楷体之隽秀美,行书玉树临风之飘逸美,草书笔走龙蛇旷世奇美难以笔墨形容,“公孙大娘舞剑器”庶几近之。

 

书法家经过长期的修炼与涵养,逐渐形成了自己对汉字造型的独特把握能力与书写节奏,笔锋或蹲或驻,或跳跃或徐行。

那些平日里看起来古朴笨拙的“方块字”,此时注入了书者的灵气,顿时变得摇曳生

姿,气象万千。

比如“人”字,一撇一捺,谁都认识,谁都会写,但你仔细品味一番,发现它所包含的意思却十分深刻。

“人”字像两条腿,撑着一截正直的脊梁,撑着一颗向上的头颅,昂然挺立于天地间;“人”字是相互依赖而存在的,你看那一撇一捺紧紧地靠在一起,密不可分,象征着人是需要相互帮助的;“人”字向下的两条线,似乎是延伸着的,昭示着人们迈动双脚踏实地向前走。

你看,一个“人”字包含着这么多的信息,引导着我们如何去把“人”做好。

“形神兼备”,便是汉字以物象形的造型特色。

书法家在泼墨挥毫之时,天地万物、人心悲欢都可以纳入书法,在狂笔纵墨释智遗形中,达到精神沉醉和意境的超越,以书法线条将这一形而下的笔墨运动升腾为形而上的自由精神律动。

相传,王羲之的老师卫夫人,利用三堂课,把汉字的这种形态之美展现得淋漓尽致。

这三堂课,卫夫人解读的就是汉字中的三个最基本笔画——“点”、“横”、“竖”。

第一堂课,卫夫人要王羲之去感觉—下,悬崖上有块石头坠落下来,那个“点”,正是一块从高处坠落的石头的力量。

第二堂课,卫夫人把王羲之带到户外,让他在广阔的平原上站着,凝视地平线的开阔,凝视辽阔的地平线上排列开的云层缓缓向两边扩张,让王羲之感受“千里阵云”。

第三堂课,卫夫人把王羲之带到深山里,让王羲之借着藤的力量,把身体吊上去,悬宕在空中。

悬宕空中的身体,可以感觉到一枝古藤的强韧和力量。

“竖”这个线条就像“万岁枯藤”,强韧有力,拉扯不断,笔画里面有一股往两边发展出来的张力。

“点”如“高峰坠石”,“横”似“千里阵云”,“竖”像“万岁枯藤”。

原来,汉字的形态之美,与自然和生命戚戚相关。

(二)结构美

汉字虽然繁多,看上去千姿百态,但不是无章可循。

1、从结构上讲,汉字分为六种结构。

第一种独立结构

第二种左右结构

从部件组合的形状上看,有的左大右小,如“和”、“如”、“副”;有的右小左大,如“冰”、“硝”、“哺”;有的左高右低,如“叔”、“缸”、“都”;有的左低右高,如“晴”、“殊”、“戏”。

第三种上下结构

有的上宽下窄,如“贺”、“皆”、“肯”;有的上窄下宽,如“泉”、“森”、“昂”;还有的中间宽上下窄,如“希”、“士”、“喜”。

第四种左中右结构

 

第五种上中下结构

 

第六种包围结构

半包围三面包围全包围

 

有的是包围结构:

两面包围有:

左上包围,如“庙”;右上包围,如“句”;左下包围,如“连”。

三面包围的有上包围,如“同”,左包围,如“区”,下包围,如“凶”;四面包围的,如“困”,“团”、“回”等。

无论这些汉字的形体呈什么形状,组合方式有什么特点,它所给我们的感受都是各占其位,各得其所,协调和谐,恰到好处。

2、汉字结构中还无不充满着对立统一的哲理美和自然协调的和谐美。

汉字凡笔画繁者,结体就紧密,笔画简者,结体就疏松,但是,无论笔画繁简,其结体原则是都保持着紧凑、匀称、平稳、协调等法度。

在汉字结构中有的体现着正斜、开合,有的体现着主从、聚散,有的体现着阴阳、向背等对立统一的变化。

在笔画、部件的组合方法上有的“穿插”,有的“避让”,有的“天覆”,有的“地载”,有的“横担”。

先看一个“游”字。

左边三点水的三个点画摆布均匀有致,其外沿成一个弧形,里面形成向心之势,特别是第一“点”与底边的“提”画顾盼呼应,“方”的“横”画在三点水的第一“点”与“提”之间的空隙处起笔,这样与“三点水”既呼应衔接,又不相互抵触,“方”的“撇”画正好

撇在“三点水”“提”画的下边,与“三点水”形成穿插避让之势,右边“”的“撇”

尖撇在“方”的横“画”下面的空隙处,把“”与“方”巧妙地结合在一起。

“子”

的“钩”尖正好向着整个字的内宫钩出,这样既填补了“方”右下旁的空虚,又增强

了整个字的凝聚力,“子”的第二“横”是比较重要的一个笔画,它在“方”的中部起笔,与“横折钩”微微相接,向右伸展得稍长一点儿,而且收笔比较重。

这一“横”画不但在部首“方”和“子”之间起到了结合作用,而且还起到了平衡重心的作用。

再看一个“不”字。

它总共只有四个笔画组成,笔画稀少简单,但整个字的结构却安排得非常得当,第一笔是一个“长横”,平稳地盖在“不”字的上面;第二笔是一“长撇”由左向右在“横”画的约2/3处起笔,向左下方撇出,“撇”尖基本上不超过“横”画的左端;中间一“竖”顶端对着“横”画的中间,且穿过“撇”画的上部,像一根柱子牢牢地支撑着整个“不”字;最后一笔为一“长

点”,它在“撇”“竖”两画的交点处起笔,但与此并不连接,“长点”上轻下重,底部与左边的“撇”尖基本保持在同一水平线上。

从笔画的搭配上看,“撇”画上重下轻,“长点”上轻下重,这样左右份量对称均衡,既变化又统一。

所以看上去,给人的感觉笔画虽少,但疏而不散,结构简单,但不呆板。

仔细观赏,我们还会发现,这四个笔画之间的空隙既均匀又富有变化,很有“计白当黑”的效果,整个“不”字呈一个规范的半圆形,很像一个倒置而展开的扇面,非常美观。

 

三、汉语言的音乐美

民国期间,学生问国学大师刘文典,怎样才能把文章写好?

他说只要注意“观世音菩萨”就行了。

学生们纷纷不解。

刘文典又说:

“观”就是要多观察生活;“世”就是要明白社会上的人情世故;“音”是文章要讲音韵;“菩萨”是要有救苦救难、为广大人民服务的菩萨心肠。

故事中所指的音韵,主要包括:

一个字的发音;一个字的声母与韵母;

一组词的双声、双韵与叠音,还有词的对称;一句话里的音节;

一段话中的押韵、声调。

总的来说,音韵的作用,就是让文字像音乐一样,通顺流畅、富于节奏、朗朗上口。

(一)叠音词

1、认识叠音词

所谓叠音词,是指字音、字形一样的两个字组成的词或词组。

叠音词是一种应用极广的词类,从音声上看是叠词,从结构上讲是对称词。

2、叠音词的效果

叠音词运用得恰到好处,可使所描绘的自然人物形象、景色特征更加直观可感。

如:

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

繁枝容易纷.纷.落,嫩叶商量细.细.开。

“纷纷”、“细细”,得因此用得精妙,使其富于艺术魅力,成为千古名句。

白居易的《琵琶行》用叠音词来描绘音乐: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叠音词能将乐声的强弱、快慢、轻重表达得十分具体。

再如:

“哭啼”两字,只是表示一个动作;而“哭哭啼啼”,不仅表示一种动作状态,还形象直观地表达了伤心的情感。

再来对比一下:

他恨——他恨得牙.痒.痒.;

小明很生气——小明气.鼓.鼓.的;

琪琪求妈妈买个唐老鸭玩具——琪琪磨.磨.唧.唧.地让妈妈买个唐老鸭玩具;水龙头一直流着水——水龙头哗.哗.啦.啦.地留着水;

小亮一口气把饮料喝完了——小亮咕.嘟.咕.嘟.把饮料喝完了。

3、叠音词的种类

叠音词有以下几种形式:

序号

例子

1

ABB式

冷艳艳

水汪汪

冷清清

闹哄哄

2

ABCC式

兴致勃勃

大雪纷纷

人才济济

文质彬彬

3

AABB式

轰轰烈烈

老老实实

蹦蹦跳跳

唠唠叨叨

4

AABC式

欣欣向荣

津津有味

循循善诱

蒸蒸日上

5

ABAC式

有声有色

群策群力

自吹自擂

活龙活现

6

ABCB式

种瓜得瓜

说走就走

口服心服

以毒攻毒

7

ABCA式

天外有天

为所欲为

话中有话

精益求精

8

ABAB式

学习学习

恭喜恭喜

照顾照顾

溜达溜达

 

(二)双声词

1、认识双声词

所谓双声词,是指声母一样的两个字组成的词。

杜甫《江畔独步寻花》: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流连”、“自在”,声母一样,是双声词。

“时时”、“恰恰”,则是叠音词。

2、常用的双声词

淋漓、琳琅、斑驳、踌躇、犹豫、流利、慷慨、吩咐、坎坷、梗概、宣泄、仿佛、伶俐、忐忑、倜傥、参差、崎岖、尴尬、陆离、扭捏

 

(三)押韵1、认识押韵

 

《猜一猜》乞讨林杰

两颗小树十个杈.,七夕今宵看碧霄.,

不长叶子不开花.。

牵牛织女渡河桥.。

能写会算还会画.,家家乞巧望秋月,

天天干活不说话.。

穿尽红丝几万条.。

《人教版一年级上册》《人教版三年级下册》

杈、花、画、话,押“a”韵。

霄、桥、条,押“ao”韵。

2、押韵的运用笋芽儿

沙.沙.沙.,沙.沙.沙。

春雨姑娘在绿色的草丛中弹奏着乐曲,低声呼唤着沉睡的笋芽儿:

“笋芽儿,醒醒啊,春天来啦.!

笋芽儿被叫醒了。

她揉了揉眼睛,伸了伸懒腰,看看四周仍一片漆黑,撒娇地说:

“是谁在叫我呀.?

”轰隆隆!

轰隆隆!

雷公公把藏了好久的大鼓重重地敲了起来。

他用粗重的嗓音呼唤着笋芽.儿。

笋芽儿扭动着身子,一个劲儿地向上钻。

妈妈见了,忙给笋芽儿穿上一件又一件衣服,还不停地唠叨:

“千万别着凉。

笋芽儿终于钻出了地面。

她睁开眼睛一看,啊,多么明亮、多么美丽的世界呀.!

桃花笑红了脸,柳树摇着绿色是长辫子,小燕子唧唧喳喳地叫着……笋芽儿看着这儿,开展看着那儿,怎么也看不够,她高兴地说:

“多美的春光啊.!

我要快快长大.!

春雨姑娘爱抚着她热爱着她.。

太阳公公照着她.,温暖着她.。

笋芽儿脱下了一件件衣服,长城了一株健壮的竹子。

她站在山冈上自豪地喊着“我长大啦.!

文中的“沙沙沙”、“啦”、“呀”、“芽”、“啊”、“她”、“大”,押“a”的韵。

运用押韵,可以增加作文的可“读”性,让文字具有流畅的韵律感。

(四)声调

汉字的发音变幻莫测,极富音乐性。

四种声调再加轻声、变调,还得讲究轻、重、缓、疾,抑、扬、顿、挫,使得汉字错落有致、音韵和美。

读《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仿佛亲历那场著名的赤壁之战,你的耳畔顿时响起如雷的涛声,刀剑铿锵,杀声阵阵。

“春对夏,秋对冬,暮鼓对晨钟。

观山对玩水,绿竹对苍松。

冯妇虎,叶公龙,舞蝶对鸣蛩。

衔泥双紫燕,课蜜几黄蜂……”

“贤对圣,是对非,觉奥对参微。

鱼书对雁字,草舍对柴扉。

鸡晓唱,稚朝飞,红瘦对绿肥。

举杯邀月饮,骑马踏花归……”

这些句子,对仗工整,字音一出,便觉清脆悦耳,愉悦之情油然而生。

 

四、汉字的意蕴美

一个汉字就是一首诗。

比如“明”字,何人不解其意?

日月为明,太阳很明,月亮也很明。

其实不然,在小篆里,明字左边是个“囧“,右边是“月”。

“囧”就是窗户,意思是一轮月亮照到窗户上。

所以,古人造字,是很讲究美和诗意的。

(明的小篆)

再看“梦”字,拆开为“林”、“夕”。

林间夕照,那是夕阳投在林梢的深情一瞥,是最美丽又最容易触动人心灵的画面。

“寒日无言西下”,触动起的是游子思家的孤独之梦;“晓来谁染霜林醉”,触动起的是情人告别的断肠之梦;“反景入深林”,触动的是文人逃禅的隐逸之梦。

在诗人、作家的眼中,每一个汉字都闪烁着诗意的光芒;每一个汉字都散发着生命的气息;每一个汉字都蕴着宇宙万物的奥妙和玄机。

一个个汉字,把散碎的生活拼接成一个整体,连缀成一个故事。

台湾女作家张晓风曾对“春”字作了这样的精彩描述:

“一只小羊在啮草时猛然感到的多汁,一个孩子在放风筝时猛然感到的飞腾,一双患风痛的腿在猛然间感到的舒适,千千万万双素手在溪畔在塘畔在江畔浣纱时所猛然感到的水的血脉……当他们惊讶地奔走互告时,他们决定将嘴噘成吹口哨的形状,用一种愉快的耳语的声量来为这季节命名——‘春’。

在诗人李德明的笔下,每一个汉字都是一首清新雅致的小诗,如:

这个字的笔画有些复杂

就好像麦子的叶片儿交错在一起

看到了这个字

我就能看到那一大片麦子,在风中起伏波荡

就像大海一样

现在,我要工工整整地把它写下来

就像割麦的时候跟在大人身后我把遗落的麦子一株一株捡起来握在手里

 

五、汉语的趣味美

余光中在《听听那冷雨》中谈到:

“仓颉的灵感不灭,美丽的中文不老”。

是的,每一个方块字都是一个天地,蕴含着一种情结,体现着一种特点,展示着一种趣味。

有关汉字的趣味涉及到很多方面,现就汉字的测字、灯谜、趣联、游戏等方面。

(一)美在神奇

“日”字对“口”字说:

“兄弟,叫你减肥,你怎么越减越肥?

”“十”字对“千”字说:

“儿啊,你的身价怎么突然涨了这么多?

“日”字加上一笔就可以“变身”:

“目”,“旧”“白”,“旦”字等等。

“十”字加上一笔就可以变成“干”,“土”,“士”等字。

(二)美在测字汪精卫测字

抗战时期,汪精卫当上了伪政府主席后,时时提防别人暗算,整天心绪不宁。

一天,他穿上便服,上街散心解闷。

走着走着,看到路边摆着一个测字摊,摊旁竖着一面黄旗,旗上写着:

“字有三解,可知一生,测字不灵,不收分文”十六个大字。

汪主席走到测字摊前说:

“先生,请你给我测一字。

”测字先生看到来测字的人很像一个大官人,想玩弄他一下。

拿着一盒字签摇了几下后,送到汪精卫跟前说:

“请先生抽出一签。

”汪主席抽出一签,测字先生打开一看,此签仍是一个“哥”字。

测字先生说:

“‘哥’字乃两‘可’相连,第一解,可父可师;第二解,可敬可佩。

”汪精卫认为自己地位显赫,能为天下人之父,能当天下人之师,第一解“可父可师”解得好;他想起少年时曾行剌过清摄政王,这一壮举受到天下人的尊敬,受到天下人的佩服,第二解“可敬可佩”也解得好。

他觉得测字先生的话很有道理,字测得很有水平,占卜确实比较准,于是他迫不急待地追问说:

“请问先生,这‘哥’字第三解如何?

”测字先生说:

“‘哥’字第三解,事关天机,今天不可泄露,待明日再解。

”汪精卫认为自己身份非比一般,不必多作追问,便怏怏而离去。

第二天,汪精卫来到测字摊前,已不见测字人的踪影,只看到地面上用白粉写了八个大字:

“哥字三解,可杀可剐。

”可见老百姓对汪精卫真是恨之入骨了。

汉字确实是一种伟大的方块文学,尤其对于测字算卦来说,是一种文学语言,按照文学语言的内涵,去解字,去拆字;又是一种文字游戏,抓住测字人的心理,去剖字,去说理;从而达到一定目的。

再说,如果抽个“喜”字,也有三解,一解是:

“吉”下面为二十,大吉大利;二解是:

“口”字上面是“艹”头,表示“口肯草,不得了”;三解是:

两“口”夹根草,喜事挂眉梢。

再如:

“好”字,如果是一对青年男女去测字,可以说成:

“男女并肩而立,是一对好夫妻。

”如果是一位中年男人去测字,可以说成:

“只生女孩,不生男孩。

”如果是一位中年妇女去测字,可以说成:

“只生男孩,不生女孩。

”如果是一位老人去测字,可以把“好”字折成“女”和“子”两个字,说成:

“子女已另立门户或将来必定另立门户”。

也可以说成:

“有子无女或有女无子”。

再如:

“母在父先死”这句话,可以说成:

“母/在父先死”,也可以说成:

“母在/父先死。

 

(三)美在字谜

字谜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当时各国大臣常用暗视、比喻的手法影射事物,以达到劝谏君主采纳自己主张的目的,后来逐渐形成了字谜。

南宋时期,每逢元宵佳节,人们在花灯上写着字谜,供人们观灯猜谜,

从中取乐。

后来逐渐演变成灯谜,一直流传至今,倍受人们青睐。

妙评“天下第一味”

南宋时期,四川、浙江、广东的三位赴京赶考举人,在途中相遇,相处默契,结伴而行。

一天,三人到“天下第一味”酒楼用餐,四川举人心头一动,拱手笑着说:

“我们三人天结良缘,今日来到‘天下第一味’酒楼,请问二位兄弟,何谓天下第一味?

浙江举人随口答道:

“糖醋肉排味最佳。

”广东举人应声而答:

“蛇肉之香味更美。

”四川举人笑着说:

“两位仁兄皆未道中,小弟认为是大头菜。

”谜底:

大头菜。

“天下”为“大”。

“第一”为“头”。

蒲松龄说谜戏财主

传说一位财主望子成龙,请蒲松龄来教自家的宝贝儿了。

三个月后,蒲松龄告辞回家过年。

财主见老师要走,急忙问道:

“吾儿学识如何?

”蒲松龄答道:

“七窍已通了六窍”。

老财主满心喜欢,认为儿子学业不错。

可是一位邻居却说:

“七窍通了六窍,就是一窍不通呀。

(四)美在趣联

佛印巧对苏小妹

宋时,苏东坡同他的朋友佛印和尚谈论佛事,佛印大吹大擂什么佛力广大,佛法无边等等。

躲在帘子后边的苏小妹听见后,有意想刺一刺这个大言不惭的和尚,便写了一句上联,叫使女拿出去,让佛印对下联。

苏东坡看后边交给佛印边笑着说;“有意思,有意思。

原来那上联是:

“人曾是僧人弗能成佛。

”佛印知道这是挖苦自己的,但又不甘心认输,经过一阵思索,写出了下联,也交给了苏东坡。

东坡一看下联是:

“女卑为婢女又可称奴。

”连连称好,并说:

“不但对得工整,这反戈一击也妙极了。

连环式对联

从前,有个地主过生日,有个富农给写了一个加环式上联:

寿比南山,山不老。

老大人,人寿年丰,丰衣足食,食的珍餚美味,位列三台,台享荣华宝贵,贵客早应该来,来之是理,理所当然。

有个才华出众的贫民立即给对了个下联:

福如东海,海阔大。

大老人,人面兽心,心田不好,好一个老杂种,终久必死,死无葬身茔地,地起未打莫来,来之后悔,悔之晚矣。

这副对联,上联表达了富农对地主的殷勤献媚,下联描述了贫农对剥削者的憎恶心情。

这是一副生动反映不同阶级思想感情的连环式对联。

这种属于连环式对联,就是每句的末一字,作为下句的头一字,不断接连起来,有内容,对仗工整的对联。

这种对联因字句多、长,作起来较费脑筋。

(五)美在歇后语1、认识歇后语

歇后语是将一句话分成两部分来表达某个含义。

前一部分是隐喻或比喻,后一部分是意义的解释。

一部分是“俏皮话”,也可以看成是汉语的文字游戏。

2、运用歇后语

歇后语的分类,有各种分法。

常见主要分为以下四大类:

第一,谐音类。

如:

空棺材出葬——目(墓)中无人;

这类歇后语是利用同音字或近音字相谐,由原来的意义引申出所需要的另一种意义。

看到这类歇后语,往往要转几个弯子才能恍然大悟,因而也更饶有兴味。

有的书把它列入“双关语”一类,也是有道理的。

第二,喻事类。

如:

弄堂里搬木头——直来直去;冷水发面——没多大长进;

这类歇后语是用客观的或想像的事情作比方。

如果对设比事情的特点、情状有所了解,也自然能领悟后半段的“谜底”。

第三,喻物类。

如:

黄牛肩脚——不负责任;

棋盘里的卒子——只能进不能退;

这类歇后语则是用某种或某些物件、动物作比方。

了解卜设比物的性质,也就能领悟它的意思。

第四,故事类。

如:

刘备借荆州——只借不还;

林冲棒打洪教头——专看你的破绽下手;

这类歇后语一般是引用常见的典故、寓言和神话传说等作比方。

上述两例,只要知道刘备、林冲故事的,自能了然于心。

 

【框架梳理】

 

【实战演练】

【巩固】

1、汉字的演变历程

2、写出下列汉字的结构

3、找出下列文段中的叠词,并分析其属于叠词中的哪一种结构。

皎洁的月光装饰了春天的夜空,也装饰了大地。

夜空像无边无际的透明的大海,安静、广阔、而又神秘。

繁密的星,如同海水里漾起的小火花,闪闪烁烁的,跳动着细小的光点。

田野、村庄、树木,在幽静的睡眠里,披着银色的薄纱。

山,隐隐约约,像云,又像海上的岛屿,仿佛为了召唤夜航的船只,不时地闪亮起一点两点嫣红的火光。

词语结构词语结构词语结构词语结构

4、给下列汉字加一笔。

日——(

田——(

大——(

木——(

人——(

十——(

王——(

5、给下列汉字换部首并组词。

——(

)(

——(

)(

——(

)(

——(

)(

 

【拔高】

1、根据下面的图片,说出每一个字的字体。

 

2、说出下列字在结构上所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