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郑州市第三中学至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6012729 上传时间:2023-07-09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南省郑州市第三中学至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河南省郑州市第三中学至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河南省郑州市第三中学至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河南省郑州市第三中学至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河南省郑州市第三中学至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河南省郑州市第三中学至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河南省郑州市第三中学至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河南省郑州市第三中学至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河南省郑州市第三中学至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河南省郑州市第三中学至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河南省郑州市第三中学至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河南省郑州市第三中学至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河南省郑州市第三中学至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河南省郑州市第三中学至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河南省郑州市第三中学至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河南省郑州市第三中学至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河南省郑州市第三中学至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河南省郑州市第三中学至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docx

《河南省郑州市第三中学至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南省郑州市第三中学至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河南省郑州市第三中学至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docx

河南省郑州市第三中学至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河南省郑州市第三中学2019-2020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学校:

___________姓名:

___________班级:

___________考号:

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对的一项()

A.桅杆(wéi)镌刻(juān)溃退(kuì)颔首低眉(hàn)

B.要塞(sài)解剖(pāo)惊骇(hài)锐不可当(dǎng)

C.踱步(dú)绯红(fēi)诘责(jié)深恶痛疾(è)

D.滞留(zhì)粲然(càn)踌躇(chóu)翘首以待(qiào)

2.下列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正襟威坐抑扬顿挫畸形明信片

B.荡然无存诚慌诚恐胆怯座右铭

C.暗然失色名副其实犀利百叶窗

D.锲而不舍微不足道咆哮遥控器

3.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

给自己一点时间,背上行囊,带上简单行李和照相机,自己写字,自己拍照,走走停停.踏访古村落,;梦游江南,;游走大漠,;探访名山,;江南的烟雨客,独到塞北看寒雪……所有的一切,需要我们在路上!

①聆听佛语梵音,晨钟暮鼓

②坐在老房子前发呆,阳光温柔抚摸

③入目的便是黄沙白草,长河落日

④感受杏花春雨,听苏子吟唱,渔歌互答

A.③①④②

B.②④③①

C.①②③④

D.②①④③

二、名著阅读

4.名著阅读

(1)《红星照耀中国》是________国的记者_______(作者)写的一部文笔优美的纪实性作品。

(2)同学们,《红星照耀中国》这部读本,你应该读得差不多了吧,书中最能打动你的人物是谁呢?

试以人物的事例简单分析打动你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句子默写

5.古诗诗句背默填空。

(1)____________________,浅草才能没马蹄。

《钱塘湖春行》

(2)晴川历历汉阳树,____________________。

《黄鹤楼》

(3)______________________,志在千里。

《龟虽寿》

(4)月下飞天镜,______________________。

《渡荆门送别》

(5)运用典故可以更加委婉含蓄地表达自己的情感,请写出《野望》中运用典故表达诗人的怅惘迷茫的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记承天寺夜游》中从侧面表现月光的皎洁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综合性学习

在社区组织的推进“全民阅读”活动中,你参与了部分工作。

请阅读下面三则材料,完成任务。

材料1当前“全民阅读”渐成共识,各种与阅读相关的活动层出不穷,堪称丰富多彩,诸如图书漂流、阅读接力、名人讲座、新书签售……不一而足。

但阅读活动毕竟不是阅读本身,阅读活动就如同食物散发出来的香味,足以诱人,但不能饱腹。

阅读活动的数量、质量、参与者等都不是评价阅读的指标,评价阅读的指标只能是读者的阅读收获。

材料2数字阅读有利于迅速获取信息,能对信息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与管理,还有利于进行搜寻式阅读。

纸质阅读是一种主动性行为,能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其中,有利于进

行深度阅读和持续性阅读。

材料3俞敏洪始终坚持在适当的时候读纸质书;他还读电子书和碎片化文章,购买了3000多本电子书,收藏了近一万篇微信群的文章。

6.阅读“材料1”,你认为推进“全民阅读”应该重在_________________。

7.结合“材料2”“材料3”,针对“智能时代,如何读书”这一话题,谈谈你的看法。

8.下面是社区阅读调查报告的部分内容,其中有多处语病,请指出两处并提出修改意见。

①大众阅读作为社区文明程度的标志之一,一直受到各方关注。

②在推进“全民阅读”活动中,我们社区居民的纸质阅读量和数字阅读量都呈现双升趋势。

③阅读的目的,不仅是长知识,增技能,而是让人成为更加完美的人。

④一个人能否成为真正的读书人,关键在于有浓厚的阅读兴趣和良好的阅读习惯。

(1)____________处,修改意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处,修改意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现代文阅读

拾荒

万吉星

①深秋的凌晨,离天亮还有一个多小时,大街上冷冷清清的。

昏黄的路灯把王婆婆孤单的身影拉得又细又长,她沿街仔细翻找着每一个垃圾箱,将凡是能卖钱的东西统统装进那个破旧编织袋。

②她有些吃力地拖着那个鼓鼓囊囊沉重的袋子,从垃圾桶旁直起佝偻的身躯,用一只手握成拳头用力地操打着酸痛的腰。

这时隐隐约约听到一阵断断续续、细小而无力的哭声,她循着声音,目光不由自主地瞄到了不远处路灯杆下的一个小纸箱,以及被几件旧衣物包裹着只露出一个头的婴儿。

环顾四周,除了阴冷的风吹着地上的落叶到处乱跑,鬼影子都没有一个。

她孩子抱起来,孩子脸色青紫,气若游丝,柔弱得像一只筋疲力尽的流浪猫。

③王婆婆解开自己的衣襟,把婴儿贴身捂在怀里,一股透心的凉从皮肤瞬间直达五脏六腑,她不禁打了一个寒颤,内心涌起一丝悲凉。

④全家人的生活被这个从天而降的弃婴彻底打乱了,本来就过得十分拮据的日子更是雪上加霜。

不到一周,儿媳就给她下最后通牒:

“这日子没法过了,要么你把婴儿扔了,要么我走,人家亲生父母都不愿养,你操那门子心,说不定孩子有什么绝症。

⑤“好歹也是一条命啊!

”王婆婆叹息着,但面对争吵,最后还是不得不妥协,带着弃婴寄居到一个拾荒老乡那儿。

⑥好景不长,真应了儿媳的那句话,孩子患有先天性心脏病,得赶紧做手术。

王婆婆摸了摸缝在贴身衣兜里的两千块钱,这可是她这些年来起早贪黑拾荒换来的棺材本啊!

可一看到孩子那清澈的眼神,她心一横牙一咬,撕开了衣兜,双手颤抖着揭开一个用塑料布一层又一层包裹着的小袋子,就像一层层剥开自己的心。

⑦倾其所有,只够三天。

第四天,医院通知续费,说手术费还差得多。

王婆婆打电话给儿子,可还没说完,儿子就不耐烦地说:

“我看你是吃饱了撑的,没事找事。

⑧王婆婆抱着婴儿独自一人精神恍惚地坐在医院悠长的走廊上,不禁老泪纵横。

一束阳光从窗户斜射进来,像舞台上的追光灯,正好打在她蓬乱、花白的头发上。

这一场景,引起了一个年轻人的注意,他悄悄举起相机,迎着走廊的侧逆光,按下了快门。

⑨第二天,当地晚报发出《七旬拾荒老人拾弃婴,身患疾病盼救助》的新闻报道。

随后,电台记者来了,电视台也扛着摄像机来了,越来越多的陌生人来了………铺天盖地的爱心向老人和这个弃婴涌来,短短一周,30多万元的爱心捐款就送到了王婆婆的手上。

⑩然而,这浓浓的爱心并没有挽留住孩子幼小的生命。

一个月后,在付出10多万元的医疗费之后,孩子还是走了。

⑪在王婆婆心痛欲绝的时候,儿子儿媳来医院找到她,态度诚恳地向她承认错误,把她接回了家,破天荒地做了一大桌丰盛的菜,还不停地往她碗里夹菜。

饭后,儿媳向她诉起苦来:

“妈,你看孩子们渐渐大了,长期租房也不是个事儿,听说下月房租又要涨了,我看不如我们按揭买一套60平米的房子吧,首付也就10多万元,你那儿不是还剩……”

⑫王婆婆没有说话,苦笑了一下,然后头也不回地走出了家门。

⑬一年后,老家大山深处的那所乡村小学新教学楼落成,孩子们兴高采烈地从四面漏风的危房搬进了宽敞明亮的新教室。

王婆婆依然在这个陌生的城市,拖着一个破旧的编织袋,捡拾垃圾,以及人们在不经意间丢弃的某些东西……

(选自《2017年中国小小说精选》,有修改)

9.参照下面的表述,将小说情节补充完整。

凌晨拾荒,捡养弃婴→①___→为救弃婴,倾其所有→无助之中,八方相助→子辈相求,决然离去→②____

10.小说第⑫段中写到“王婆婆没有说话,苦笑了一下,然后头也不回地走出了家门”,请你描写此刻王婆婆的心理活动。

11.阅读第⑥段画线句,从描写或修辞两个角度任选一个角度进行赏析。

可一看到孩子那清澈的眼神,她心一横牙一咬,撕开了衣兜,双手颤抖着揭开一个用塑料布一层又一层包裹着的小袋子,就像一层层剥开自己的心。

12.小说②③段王婆婆捡弃婴的情节,时间很短却用了大量的篇幅来描述,⑬段仅用“一年后”三个字一笔带过这一年发生的事情。

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13.小说最后一句写到王婆婆“捡拾垃圾,以及人们在不经意间丢弃的某些东西……”,结合小说具体分析,文中的人们在不经意间丢弃了哪些不应该丢弃的东西?

六、对比阅读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节选自《三峡》

(乙)江水又东,迳黄牛山,下有滩,名曰黄牛滩。

南岸重岭叠起,最外高崖间有石,形如人负刀牵牛,人黑牛黄,成就①分明。

既人迹所绝,莫得究焉。

此岩既高,加以江湍回,虽途迳信宿②,犹望见此物。

故行者谣曰:

“朝发黄牛,暮宿黄牛,三朝三暮,黄牛如故。

”言水路纡深,回望如一矣。

(节选自《水经注》)

(注释)①成就:

轮廓。

②信宿:

两三日

14.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沿溯阻绝(沿:

逆流而上)

B.不以疾也(疾:

快)

C.良多趣味(良:

实在,确实)

D.犹望见此物(犹:

还)

15.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自三峡七百里中/自非亭午夜分

B.绝巘多生怪柏/哀转久绝

C.回清倒影/回望如一矣

D.有时朝发白帝/三朝三暮,黄牛如故

16.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2)形如人负刀牵牛

17.(甲)文“朝发白帝,暮到江陵”,侧重写水的_________;(乙)文“朝发黄牛,暮宿黄牛”,侧重写水的__________________。

这在写法上都属于__________描写。

18.(甲)(乙)两文都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七、诗歌鉴赏

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9.下面对王维的《使至塞上》一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以简练的笔墨写此次出使的经历:

诗人轻车简从,要到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去慰问边境将士。

B.颔联写自己过了居延,就像“征蓬”一样,飞出了汉家的边塞,又像北归的大雁一样飞入胡天的上空,蕴含了作者内心的激动和兴奋之情。

C.尾联写作者经长途跋涉,在萧关遇到了骑兵,却没有遇到将官,(一问才知道),将官此时正在燕然前线。

D.这首诗笔力苍劲,意境雄浑,视野开阔,实为边塞诗之名作。

20.诗的颈联以传神的笔墨刻画了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被王国维赞为“千古壮观”之名句。

请自选角度加以赏析。

八、作文

21.半命题作文

如果,我可以

22.命题作文

我记忆中的那朵花

参考答案

1.A

【解析】

【详解】

B.解剖(pōu),锐不可当(dāng)。

C.踱步(duó),深恶痛疾(wù)。

D.翘首以待(qiáo)。

故选A。

2.D

【解析】

【详解】

A.正襟危坐。

B.诚惶诚恐。

C.黯然失色。

故选D。

3.B

【解析】

【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用语的简明、连贯、衔接能力,观察文本的上下文,提高语言运用的连贯与衔接能力。

这里“古村落”与“老房子”照应;“江南”和“杏花春雨”“苏子吟唱”照应;“大漠”和“黄沙白草”“长河落日”照应;“名山”和“佛语梵音”“晨钟暮鼓”照应。

故选B。

4.美国。

埃德加·斯诺。

示范:

打动我的是毛泽东,毛泽东在一师范读书期间和好友组织斯巴达俱乐部似的团体、他们常常故意饿着肚皮,到华南山林中作长途的徒步跋涉、在严寒的日子中去游泳、在雨中光着脊背、于黑夜在狂风暴雨中跑完岳麓山并说是为了要体验“纳于大麓,烈风骤雨弗迷”的感觉,他锻炼自己的身体和意志,为自己的理想储备着力量。

【解析】

【详解】

(1)《红星照耀中国》(RedStarOverChina)原名《西行漫记》,是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的不朽名著,一部文笔优美的纪实性很强的报道性作品。

作者真实记录了自1936年6月至10月在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向全世界真实报道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以及许多红军领袖、红军将领的情况。

毛泽东、周恩来和朱德是斯诺笔下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形象。

(2)明确思路:

人物+理由,理由要结合具体的事件来分析人物的优秀之处。

示范:

打动我的是朱德。

朱德于云南讲武堂毕业,是著名将领蔡锷的军官。

他放弃荣华富贵毅然投身于共产主义事业。

在长征中尤其是当张国焘决定南下的时候,带领四方面军在川西北进行艰苦斗争,并最终率部抵达陕北立下了永不可磨灭的丰功伟绩。

他抛弃个人富贵,为革命事业奋斗的精神打动了我。

5.乱花渐欲迷人眼。

芳草萋萋鹦鹉洲。

老骥伏枥。

云生结海楼。

东皋薄暮望。

徙倚欲何依。

庭下如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

【解析】

【详解】

诗词默写要求:

一、不能添字不能少字;二、字的笔画要准确。

注意:

渐、萋萋、鹦鹉、洲、骥、枥、皋、徙、藻。

6.让读者有阅读收获(提高阅读质量)。

7.①纸质阅读和数字阅读并行不悖,相得益彰。

②根据不同的需求,采取不同的阅读方式。

8.

(1)②去掉“都”(将“双升”改为“上升”)。

(2)③将“而是”改为“而且是”。

(3)④在“在于”后面加“是否”(将“能否”改为“能”删去“能否”)

【解析】

【分析】

6.试题分析:

考查对文中重要信息的提取。

通读材料一,整体把握,然后根据提干要求提取关键句分析作答即可。

如可分析“评价阅读的指标只能是读者的阅读收获”一句,即可得出让读者有阅读收获的答案。

7.试题分析:

探究题。

所谓探究题,简单地说就是指开放性试题中带有对材料的研究、探讨、分析、整合,进而提出质疑、另解、建议或鉴赏评价的题目。

“材料2”强调“纸质阅读是一种主动性行为”,二“材料3”谈的是“在适当的时候读纸质书;他还读电子书和碎片化文章”。

两个观点整合在一起即纸质阅读和数字阅读相得益彰和可采取不同的阅读方式。

8.试题分析:

考查语病的修改。

②句语意重复。

“都”与“双升”内容重复。

去掉之一即可。

③句关联词语使用不当。

这是个递进复句,不是并列复句。

所以要将“而是”改为“而且是”。

④句两面对一面。

在“在于”后面加“是否”或删去“能否”均可。

9.婆媳争吵,妥协寄居捐建学校,拾荒依旧

10.示例:

这笔钱并不属于我们,我不能拿来给你们买房子;先前收养孩子时你们争吵阻扰,现在凭什么来要这笔钱;这笔钱,我要用它来回报社会。

11.示例一:

动作描写。

通过对拿钱的系列动作的描绘(答成“运用动词咬、撕、揭”也可),准确生动地写出了王婆婆救弃婴的决心,对这笔钱的不舍,王婆婆的善良仁爱(答到两点即可)。

示例二:

细节描写。

对存钱位置的描述,表现了王婆婆这笔钱来之不易和对钱的珍视。

(也可答“动作细节”表现王婆婆的决心和不舍)。

示例三:

比喻。

将揭开包裹钱的小袋子的过程比做“一层层剥开自己的心”,表现了王婆婆对这笔钱的不舍。

12.②③段详细描绘弃婴的状况和王婆婆捡拾弃婴的过程,更能够充分展示弃婴的可怜和王婆婆的善心。

⑬段中,学校的修建过程对王婆婆形象的塑造和对全文主旨的表达作用不大,故一笔带过。

13.①王婆婆儿子儿媳拒绝收养弃婴,丢弃了善良;②王婆婆儿子儿媳想要用爱心款来买房,丢弃了淳朴(或:

“正确的金钱观”、“纯真”);③婴儿的父母抛弃孩子,丢弃了责任。

【解析】

【分析】

9.试题分析:

本文是叙述类文体,概括情节内容首先要通读全文,理清故事线索,梳理情节,按着题干中的提示,先找出所示情节,然后再根据情节要素(地点、时间)和情节之间的关联性了解情节的变化,抓住主要人物的主要活动,依照所示情节概括方式概括出其它情节。

如4、5段写的是婆媳争吵,妥协寄居。

13段写捐建学校,抬荒依旧。

10.试题分析:

题干要求答出王婆婆的心理活动。

要根据“王婆婆没有说话,苦笑了一下,然后头也不回地走出了家门”的动作描写作答。

答此题必须要把上下文的情节内容读懂。

可从捐款无权占为已有的角度,从回报社会或修建教学楼等角度作答。

也就是要和最后一段内容照应上。

11.试题分析:

赏析文句。

此题比较容易,因为题干已经给出了分析方向,即从修辞手法的角度或描写方法的角度分析作答。

答题时首先要点明描写人物的手法或方法,然后在文中找到语句的位置,结合上下文情节内容,体会语句所表现的人物心理活动或人物形象。

12.试题分析:

考查文章安排材料的详略得当。

材料安排的详略是由文章中心所决定的。

②③段写弃婴的状况和王婆捡拾弃婴的过程是文章的中心事件,可以突出文章的主旨,所以详写。

而⑬段写学校的修建过程与文章的中心关系不大,所以略写。

13.试题分析:

考查语句的作用,要考虑到语句在文章位置上的意义。

语句正好是文章的结尾,所以就有收束全文,点明主旨的作用。

要把表现的文章中心答出来,即人们在不经意间丢弃了善良、责任、淳朴甚至灵魂等。

14.A

15.D

16.

(1)水清,树荣,山高,草盛,实在有很多趣味

(2)形状就像人背着刀牵着牛

17.湍急纡回(深)侧面

18.对祖国壮丽山川的热爱与赞美之情。

【解析】

14.本题考查文言实词。

A.沿:

顺流而下。

故A错误,选A。

15.本题考查文言虚词。

A.在/如果。

B.极高的/消失。

C.回旋/回头。

D.早晨/早晨。

故选D。

16.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

要求:

完整、流畅、准确。

注意:

(1)清,水清。

荣,树荣。

峻,山高。

茂,草盛。

良,实在。

(2)形,形状。

如,好像。

负,背着。

17.本题考查内容分析。

1)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早晨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

写时间的短,路程的长。

突出了水的湍急。

2)朝发黄牛,暮宿黄牛:

早晨从黄牛山出发,晚上住宿在黄牛滩。

时间长,路程短。

结合“言水路纡深,回望如一矣”可知突出了水的迂回。

3)这两个句子都是借行程所用的时间来写水的特点,这属于侧面描写。

18.本题考查主题分析。

结合“都”可知两文抒发的感情是相似的。

【甲】文写了三峡的山的高峻连绵,遮天蔽日;写出了不同季节三峡水的特点,夏水的湍急,春冬的清澈等,突出了对祖国自然山水的赞美和热爱。

【乙】文先写山的形状,再写水的湍急和迂回,流露出对祖国自然山水的赞美和热爱。

【点睛】

译文:

【甲】在七百里的三峡中,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全然没有中断的地方;层层的悬崖,排排的峭壁,遮挡了天空和太阳。

如果不是正午,就看不到太阳;如果不是半夜,就看不到月亮。

到了夏天江水漫上山陵,上行和下行的航路都被阻断。

有时皇帝的命令要紧急传达,这时只要早晨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期间相距一千二百里,即使骑上飞奔的快马,驾着疾风,也不如船快。

等到春天和冬天的时候,就可以看见白色的急流回旋着清波,碧绿的潭水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

极高的山峰上,大多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松柏,悬泉瀑布在山峰之间飞流冲荡。

水清,树荣,山峻,草盛,的确是趣味无穷。

在秋天,每到天刚放晴的时候或下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经常有猿猴在高处拉长声音鸣叫,声音持续不断,显得非常悲惨凄凉,在空荡的山谷里传来猿叫的回声,声音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

所以三峡中渔民的歌谣唱道: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乙】江水又东经黄牛山,山下有石滩,名叫“黄牛滩”。

南岸重岭叠起,最外面的高崖间,有一山石很像人的样子,背着刀牵着牛,人是黑色的、牛是黄色的,轮廓较为分明;这个地方人迹罕至,没有谁能亲自探究。

这块岩石已经很高了,又加上江流湍急,迂回曲折,即使沿途经过连住两夜,还是能够望见此物。

所以在这里行走的人有歌谣唱道:

“早晨从黄牛山出发,晚上住宿在黄牛滩。

过了三天三夜,黄牛山仍跟以前一样。

”说的就是水路迂回曲折,回望还是一样。

19.B

20.示例“直”字写出了孤烟之高,有雄浑壮阔之美;“圆”字写出了落日之低,给人以亲切感、苍茫感。

这两个字写出了沙漠景象的平旷雄奇。

(其他角度,言之有理亦可)

【解析】

19.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理解诗句的能力。

古诗中多用飞蓬比喻漂流在外的游子,这里却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说“蕴含了作者内心的激动和兴奋之情”不准确。

故选B。

20.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鉴赏词语的能力。

鉴赏时,注意结合边塞的环境特点和诗人的感受,作综合分析。

例如,边塞荒凉,没有什么奇观异景,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因此称作“孤烟”。

一个“孤”字写出了景物的单调。

紧接一个“直”字,却又表现了它的劲拔、坚毅之美。

沙漠上没有山峦林木,那横贯其间的黄河,就非用一个“长”字不能表达诗人的感觉。

落日,本来容易给人以感伤的印象,这里用一个“圆”字,却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

一个“圆”字,一个“直”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的深切的感受。

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溶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

【点睛】

公元737年(唐玄宗开元二十五年)春,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在青涤西大破吐蕃军。

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奉使凉州,出塞宣慰,察访军情,并任河西节度使判官,其实是王维被排挤出朝廷。

这首诗就是作于此次出塞途中。

21.例文:

如果能飞翔,我可以做一个小英雄

春天,我轻轻扇动着翅膀,在阳光下飞舞。

困了,嗅一朵鲜花;累了,依一垛草丛。

夏天,我钻进深山,在林间穿梭。

热了,掬一捧清泉洗脸;倦了,枕一枝巨木而眠。

秋天和冬天,清晨和傍晚,我忽高忽低,翩翩起舞,我快时如闪电,缓时似清风。

如果我可以飞翔,我一定会和现在完全不同。

拥有能够飞翔的超能力,是我一直以来的白日梦。

夜深人静的时候,我会幻想自己飞翔在黄山的云海,展翅于大海的尽头;遇到困难的时候,我会幻想自己飞过重重的阻碍,到达梦想的彼岸。

可是几天前,我忽然意识到,如果拥有超能力,我能做的还有很多很多。

那天我回到家,看见奶奶坐在客厅的一角流泪。

我吓了一大跳,赶紧过去安慰她。

奶奶说,她看到一个新闻,一名年仅21岁的消防员,在执行任务的时候,不幸坠楼身亡。

我点开视频,从指缝中看完了整个视频,眼泪唰地从指缝中涌了出来。

假如,我能够飞翔,我多希望可以飞到半空,用力地托起小哥哥的身体,让他安然落地。

假如我能够飞翔,我还可以去帮助除了消防员小哥哥之外的很多很多人。

我可以在货车冲过来的时候救出马路中间的小弟弟,也可以在重物落下之际,推开步履阑珊的老奶奶。

但是,我并不会飞。

不会飞的我,只是一个年幼的小女孩,这个年幼的小女孩,什么也做不了。

错!

并不是这样。

不会飞的我,可以做的也有很多很多。

如果我参加消防安全教育的学习和传播,就可能让更多人知道火灾的危害,减少火灾发生的可能性;如果我多多和旁边的弟弟妹妹解说交通安全的重要性,也可能让他们远离危险。

如果所有人都和我一起参与生产安全教育,如果所有人都和我一起参与危险防范教育,那一定会产生更大的能量。

看过了消防员小哥哥坠落的视频,我想了许多许多。

如今,我依然希望可以飞翔,但我也明白了一个道理,就是即使不会飞翔,我也能成为一名小小的英雄。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半命题作文。

首先审题。

这是一个带关联词语的句子类型的题目,是假设关系的句子,“如果”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