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说课稿三篇.docx

上传人:w**** 文档编号:1602465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14.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数学说课稿三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数学说课稿三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数学说课稿三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数学说课稿三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数学说课稿三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数学说课稿三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数学说课稿三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数学说课稿三篇.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数学说课稿三篇.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数学说课稿三篇.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数学说课稿三篇.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数学说课稿三篇.docx

《数学说课稿三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数学说课稿三篇.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数学说课稿三篇.docx

数学说课稿三篇

  数学说课稿篇1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整十数加一位数及相应的减法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

  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41-43页的内容。

本节课是在学生掌握100以内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整十数加一位数及相应的减法的运算过程是从数的组成角度去理解这些简单的加减口算,可以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数的认识,巩固100以内数的组成,同时也为后面正式100以内加、减法的口算和笔算做准备。

  2、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结合数的认识,使学生掌握整十数加一位数及相应减法的计算。

  2.巩固数的组成概念,渗透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渗透加法交换律。

  3.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培养学生积极探索的精神,激发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3、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使学生掌握整十数加一位数和相应减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根据100以内数的组成知识帮助学生理解算理,并能准确计算.

  二、说教法及学法本节课采用多媒体演示教学法,为学生提供形象思维的材料,以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主要采用创设情景、观察、比较、操作等方法,组织学生进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帮助学生掌握整十数加、减一位数及相应的减法的计算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创新意识。

初步学会用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

  三、教学过程

  1、进行“数的组成”的练习课始通过“文字叙述填空”和“一数分两数图示填空”进行“数的组成”的练习。

  “数的组成”这部分的复习,为下面学习“整十数加一位数及相应的减法”进行必要的铺垫。

  2.创设情境、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计算意识通过课件展示“妈妈带小明到商场去买酸奶”的情景,将学生带入生动的生活情境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的问题设计主要是为了不束缚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培养他们经常思考、提问的意识。

教学时、教师要结合图意,引导学生理解算理。

  3.运用实践操作,巩固练习幻灯片出示摆小棒,请学生仔细观察后,列出相应的算式,再计算,并由学生说说是怎样算的。

随后根据教师的描述先摆小棒,然后根据操作列出相应的算式。

如此设计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通过学具操作,加深对所学加减法计算过程的理解,也是培养学生利用学具帮助学习的意识,更是加强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4.

  “找朋友”游戏在音乐声中让上台的5名同学出示算式依次呼叫找朋友。

数学游戏的设计,有利于“寓教于乐”,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知识与能力得到了长进。

  5.反馈练习通过计时计算课本练习题,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信度和计算能力,加强对新知的巩固程度,同时教师在巡查中掌握全班同学对本讲内容的掌握情况。

  6.数学游戏:

谁先吃到玉米通过有趣的故事,把学生带入游戏情境之中,利用游戏进行口算练习可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使全班学生都参与到愉快的活动中。

通过这个练习,可检验学生对本课知识掌握的程度。

另一方面,提升了一年级小同学的注意力。

  总之,本节课的教学设计,遵循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

注重“动手实践”数学游戏的设计,有利于“寓教于乐”,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知识与能力得到了长进。

充分利用了新课程实验教材的特点,将新的教学理念融入了常规教学。

数学说课稿篇2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

一元一次不等式与一次函数。

它是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第一章“一元一次不等式与一元一次不等式组”中的第五节内容。

下面,我从教材理解、学情分析、设计思路、教学流程四个方面谈谈自己对这节课的思考和设计。

  一、教材理解一元一次不等式与一次函数是在前面学生学习了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一次不等式、一次函数的基础上安排的。

本节内容的重点是利用一次函数的图象解一元一次不等式,它既是对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一次不等式、一次函数的进一步巩固与深化,又是后续学二次函数等知识的基础和铺垫,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同时本节教材承担着“引导学生初步体会不等式、方程、函数之间联系和区别”的章节目标,它是本章中的一个难点,渗透着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反映了“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哲学规律。

本节内容的学习,对于启发学生数学思维,开拓学生的数学视野,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依据课标要求和教材内容,我确定本节的教学目标是

  1、通过观察图象,使学生初步掌握利用一次函数图象来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方法。

  2、通过学生合作探究,初步体会一元一次不等式、一元一次方程、一次函数之间的内在联系。

  3、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充分感受数学的价值,进一步激发学习数学的热情。

  二、学情分析我校是一所山区乡镇初中,办公条件相对较差,为了适应课堂

  教学改革的需求,近期学校在每个教室三面墙体装上黑板,并用竖线分成30小块,每块黑板都是学生课堂交流展示的平台,为学生创造了极大的展示空间。

  教室内学生的座位分布以小组为单位,6人课桌相并,相对而坐,好、中、差不同层次学生相互搭配,组成6人学习小组,便于课堂上合作交流,互帮互学,互相促进。

经过近段来的实践引导,学生的积极性大为提高,主动性明显增强,良好的学习习惯正在逐步养成。

  小组内部及小组之间讨论热烈,学生思维活跃,敢想敢说,课堂氛围浓,教学效果好。

  在学习本节内容之前,学生已经能够熟练运用代数方法解出一元一次方程和一元一次不等式;能准确根据函数关系式画出图象,并能从图象中分析出变量之间的关系;能找出简单实际情境中的变量及相互关系。

这些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于完成本课时目标十分重要,但由于本节内容综合性强,并且比较抽象,再加上学生基础、能力有限,所以学生对本节内容的掌握估计有一定的困难。

  三、设计思路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以及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的三个方面的教学实施建议:

1、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

  2、鼓励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

  3、注重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等要求,同时结合初中生好奇心、求知欲强等特点,为了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首先在新课导入时用简明的引言,点明课题,激发学生学习本节知识的兴趣,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其次在课堂学习中,运用新课程提倡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地从事观察、猜测、推理、交流等教学活动,从而使学生形成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有效的学习策略。

为此,本节课的教学,我将采用“提纲导学——交流展示——训练提升——学习评价”四环节主体参与式教学方法。

  四、教学流程本节课的教学流程分为提纲导学、交流展示、训练提升、学习评价四个部分。

  一、提纲导学教师用简练的引言,设置疑问,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然后向学生发放提纲导学活页,其内容包括两个部分:

一是学习目标,二是导学习题。

出示教学目标的目的是为了让每个学生都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增强学习的目的性和方向性;导学习题是对教材内容的深度设计和处理,它紧扣课时目标,体现了知识由浅入深的层次性,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同时问题以填空的形式呈现,更加具体,便于学生操作。

  学生明确目标后,结合课本20页上方的函数图象,自学完成导学习题。

时间预设为8分钟。

自学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在小组中合作探究解决,教师深入小组指导自学。

  二、交流展示这个环节是在自学的基础上,让学生充分交流展示个人或小组的自学成果。

时间预设为15分钟。

具体过程为:

每个小组至少两人在黑板上展示导学习题的自学成果,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保障全班三分之二以上的学生参与展示,力争黑板不留空白,让学生在参与中彰显自我,在展示中提高自我。

没有在黑板上展示的同学,也要积极融入展示活动,可以随时上前标出展示中的“错误”,并写出自己的意见。

书面展示结束后,教师根据学生的作答情况,有策略地请出多名学生向全班同学讲解自己解题的思路和过程,在讲解中,全体同学参与互动,有疑则问,有问则答,同时从思路、表达等方面对学生进行评价。

  前4个问题的设计主要是为了完成“用一次函数图象解一元一次方程和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课时目标,它是课时重点,所以,自学时间要充裕,展示活动要充分,交流讲解要全面。

第5个问题是本节的教学难点,学生很难独立完成,教师要组织学生互动探究,鼓励学生迎难而上,同时点拨释疑,引导思路,帮助学生自己逐步得出结论,并展示在黑板上。

教师强调后,根据学生的学情分层提出要求。

  三、训练提升通过前两个环节的实施,学生已经初步完成了本课时的学习目标,为了巩固学习成果,检测课堂学习效果,所以设计了这个环节。

  本环节包括练习和讲解两个环节,时间预设为练习10分钟,讲解8分钟。

训练的题目为课本“想一想”、“做一做”中的问题。

以上问题由学生独立完成,每组抽查两名学生在黑板上分别完成。

提前完成的学生由教师检查评价后,做课后作业,同时承担帮助组

  内学困生完成训练题的任务。

待全班学生基本完成后,抽查3名以上学生到黑板上讲解。

问题二有多种解题思路,教师要引导学生发散思维,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体会一次函数、一元一次不等式、一元一次方程之间的联系和作用,为下一课时的学习做好铺垫。

  四、学习评价教师对课堂目标的完成情况以及学生的学习情况、学习状态、参与程度、知识掌握程度进行课堂学习综合评价。

这一个环节不是孤立存在的,它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教师在每个环节,都要对学生学习活动进行适时评价,对表现积极、学习自主的学生进行表扬,对稍差的学生提出改进的`办法,促使他们进一步掌握学习数学的方法,激励全体同学高效率地参与课堂学习,生成知识,提高能力,从而有效地完成课时目标和任务。

  数学说课稿篇3

  一、教材分析本探究活动是继等腰三角形性质、判定之后探索能分割成两个等腰三角形的条件的内容。

学习等腰三角形,离不开线段的相等和角相等,《分割等腰三角形》将加深同学们对等腰三角形地认识,是等腰三角形内容的延续和拓展。

同时,将进一步丰富学生的数学活动经验,促进学生观察、分析、归纳、概括的能力

  二、学生起点分析七年级下学期的学生,从年龄特点看:

他们好奇心强,思维活跃,喜欢动手操作,厌倦枯燥乏味的传统教学;从知识储备上看:

他们已经掌握了三角形、等腰三角形有关知识,如三角形内角和、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等腰三角形的判定等等;从技能水平上看:

他们已经初步具有自主探索能力、合作交流能力。

  三、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1、经历可以分割成两个等腰三角形的条件的探索过程,培养探索精神和合情推理能力;

  2、在活动中,体会知识的运用和数学思考的方法;

  3、通过探索条件的实践过程,体会数学推理的乐趣,增强合作交流意识。

  :

可以分割成两个等腰三角形的条件的探索过程。

  :

作等腰三角分割成两个等腰三角形的图形

  四、教与学的方式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2、小组活动,探求新知

  3、梳理概括,形成结构

  4、布置作业拓展延伸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整节课中我始终贯彻“自主参与,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自主构建”的教育理念,采用“探,疑、研,悟”等环节主体探究。

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浓厚氛围中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培养感情。

充分体现科学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五、教学流程设计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情景

  一、学生阅读第120页的《阅读理解》这样设计:

可以让学生通过阅读理解,初步认识图形分割的意义,培养数学阅读的兴趣和方法。

也为后面的如何分割做了复习。

  情景二:

在动听的音乐声中,大屏幕上循环播放生活中有关的等腰三角形的图片。

图片最后出现等腰三角形花坛。

  教师拿出一个等腰三角形和一把剪刀,提问:

谁来帮老师分割这个三角形花坛,使它变成两个三角形以便可以种上不同的花?

这样设计:

一是用他们熟悉或感兴趣的问题情境引出学习主题,激发了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能够较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是进一步体味数学就在我们身边,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

  学生上台演示。

这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有两种分割方法:

一种是分割线经过顶角顶点;一种是分割线经过底角顶点。

  这样设计:

为后面的分类讨论思想打下铺垫

  2、小组活动,探求新知第一部分:

教师追问:

已知花坛的三个角分别为36°、72°、72°,你可以分割成两个等腰三角形吗?

如果老师把三角形的三个内角改成20°、20°、140°,你还能分吗?

合作:

小组合作设计两个三角形,使这两个三角形都可以被分割成两个等腰三角形。

  学生展示图片,讲解分割思路。

  归纳小结:

当顶角小于底角时,分割线经过底角的顶点,反之,顶角大于底角时,分割线经过顶角的顶点。

  质疑:

任何三角形都能被分割成两个等腰三角形吗?

这样设计:

从特殊的三角形出发,加上学生对这个三角形比较

  熟悉,学生比较好操作,再到一般三角形,从而产生质疑:

不是所有的等腰三角形都可以分成两个等腰三角形,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第二部分:

探索能分割成两个等腰三角形的这个等腰三角形每个内角的关系?

  学生动手画顶角分别是锐角、直角、钝角的等腰三角。

  这样设计:

让学生感知等腰三角形的多样性,为分类讨论思想打下铺垫设底角为X度,小组合作作图,并求出顶角的度数:

  一、二组研究分割线经过顶角的顶点的情况,后两组研究分割线经过底角的顶点的情况。

  这样设计:

是让学生亲历科学发现的全过程,初步掌握研究性学习的学习方法。

  通过作图求解,学生可以求出:

顶角是底角的2倍、3倍、倍。

  对于倍,教师适当引导。

  第三部分:

探索能分割成两个等腰三角形的这个等腰三角形每个内角是几度?

学生根据内角和180度,求出角度。

  3、梳理概括,形成结构知识:

分割成两个等腰三角形的条件和方法;体验:

探究活动中的感悟。

教师适当引导补充,并对学生的表现适当评价,给予鼓励。

  4、布置作业拓展延伸分层作业:

必做题:

把一个角为36°的等腰三角形分成4个等腰三角形。

  选做题:

把角度分别20°、20°、140°等腰三角形分成三个等腰三角形。

  这样设计:

一是想以动手操作开始,再以动手操作结束,使课堂教学浑然一体;二是让学习从课上走到课下,让一种学法得以构建,让一种思想得以延续。

  六、教学反思:

我努力给学生创造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舞台,无论环节设计,还是作业的安排,都关注了学生的个体差异,注重了学生的数学体验。

  通过操作、观察、质疑、验证、深化等自主探索活动。

丰富知识、提升能力、获得体验。

使学生初步具有自主学习之法、终身学习之愿、快乐学习之情。

  s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从业资格考试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