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试业障轻重.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608579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1.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测试业障轻重.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测试业障轻重.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测试业障轻重.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测试业障轻重.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测试业障轻重.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测试业障轻重.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测试业障轻重.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测试业障轻重.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测试业障轻重.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测试业障轻重.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测试业障轻重.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测试业障轻重.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测试业障轻重.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测试业障轻重.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测试业障轻重.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测试业障轻重.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测试业障轻重.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测试业障轻重.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测试业障轻重.docx

《测试业障轻重.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测试业障轻重.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测试业障轻重.docx

测试业障轻重

【推荐】来测试一下自己业障的轻重!

一、重业障:

1念佛时,越念越累,越烦,越紧张,越疑心,越恐惧,越念气越短促,气不能调顺。

2越念脑子越乱妄念纷飞,无法调伏,有时胡想到天外,清醒时己过了很久。

3念佛时胡想一通,佛号成了顺口溜,或者赶着时间念,敷衍了事。

4打不起精神念佛,犯昏沉、掉举的缺点。

5根本不想念佛,拖一次、算一次,有时连〔正念〕都不起,只起邪念。

6念佛念经时,产生疑心的思想,或相反的思想。

7念佛念经时,受到旁人的阻挠,嘲笑,毁谤。

8常生恶梦。

9临命终时,魔来附身,或见己亡亲友来迎,胡言乱语失去正念,或晕迷不醒,正念全失。

二、轻业障:

1虽知念佛重要,但懒于念佛,心定不下来,打不起精神。

2念佛时,佛号一跑掉,能立即发觉拉回来。

3念时可以抑制妄想,越念妄想越小,头脑越清楚。

三、微业障:

1念佛不易生病,防止灾厄,魔魅,及一切不桔祥之事。

2念时心平气和,心胸自然开阔,包容一切,不起分别心。

3修行中会有瑞应,好梦。

4修行中会逐渐降伏 贪、瞋、痴、慢、疑、五毒。

四、极微业:

〔仍有无明,尘沙二惑〕

1金刚持念时,返闻自性,能听到内有佛号,清清楚楚,字字清楚。

2念佛时能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丝毫妄念不起。

3念至念而无念,无念而念境界时,与别人说话或工作时佛号仍能绵绵不断。

   假如有人发愿学佛修行时,许多烦恼事都来了,甚至事业不顺利了,身体也生病了,在诵经、念佛、打坐时,心头烦恼不安,渹涌而起,不得安宁,须知此是多生冤家相寻,怕你跑了〔逃出三界外〕讨不回旧债,所以千方百计找费事,要你退道心;一退道心,似乎道心一退,万事又太平了,冤鬼阴谋得逞,可是你又得回到六道中去轮回了,假如你努力精进,道行日深,甚至出家,冤鬼们更不会放松,他们会用酒色财气、荤腥、享乐、贪、瞋、痴等邪恶来引诱,使破戒、堕落。

   可知修行是有许多业障的,大小多少端视个人多生多劫以来所积累的业种而定,须知修行本来就是法力与业力的比赛;法力降伏了业力,修行一帆风顺;业力胜过法力障碍就多。

  行者必须戒慎恐惧,精进不己,始得有成,至于业轻的人,一旦皈依三宝,以佛力加被故,受戒修行一切顺利,家宅安宁,事业宏展,假如精进用功,必有感应道交,祥瑞呈现,这是多生多劫福慧只修得来的结果。

消业灭罪的种种征兆和梦验

经常会看到有些人持诵某部经或某个咒后,梦中出现很恐惧的事情,或身处极肮脏的环境。

有些人就疑心〔甚至毁谤〕持诵的这个咒或诵的这部经有问题,实际上按照有些佛经〔比方僧伽吒经、不空罥索咒经等〕所说,是在消极重的罪业啊!

即使如常诵的金刚经也说,持诵的人可能会受到亲友轻贱!

只不过,这个被轻贱是好事,代表某些恶业消除,有智慧的人快乐还来不及!

一、罪灭的梦验

即梦见诸天室寺舍,或登高山,或见上树,或于大池中澡浴,或见腾空,或见与诸天女娱乐,或见说法,或见拔发剃发,或食酪饭饮白甘露,或渡大海江河,或升师子座,或见菩提树,或乘船,或见沙门,或见居士以白衣、黄衣覆头,或见日月,或见童男、童女,或上有乳果树,或见黑丈夫口中吐火焰,共彼斗得胜,或见恶马、水牛欲来抵触,持诵者或打或叱怖走而去,或食乳粥酪饭,或见苏摩那华,或见国王。

假设不见如是境界者,当知此人前世造五无间罪,应更诵满七十万遍,即见如上境界,应知罪灭。

——摘自?

七俱胝佛母所说准提陀罗尼经?

二、上品、中品、下品向速成相

假设睡梦见上菩提树栴檀香树弭攞树郁头末罗树。

名证中品向速成相。

假设有梦见。

乘白鹤孔雀金翅鸟等。

身出光焰。

名证上品向速成相。

假设有梦见上七宝幢楼阁宝台。

踏花鬘上。

或见手把箜篌。

诣入僧众。

上塔乘船。

名证下品向速成相。

假设有梦见旃茶罗人猪狗馲驼驴死人等。

假设触假设乘。

是障不成。

三、凡夫之人。

未合真谛。

当取梦相

所以知者。

凡夫之人。

未合真谛。

当取梦相。

假设见一梦。

即灭一逆。

见此五梦。

即灭五逆。

是人其夜。

梦见自身。

欲渡大河。

上大桥行。

当知是人。

定得度脱。

其人或时。

梦见自身。

人与洗浴。

天雨其身。

当知是人。

定得清净。

其人或时。

梦见自身。

入沙门大会之中。

入次而坐。

当知是人。

真佛弟子。

其人或时。

梦见自身。

入塔寺中。

见好大像。

及见菩萨。

当知是人。

得正门已。

其人或时。

梦见自身。

自得菓食而食。

当知是人。

还得果报。

四、桔祥梦验

尔时世尊告婆罗门言。

如汝所梦是桔祥相。

婆罗门。

汝今当知。

假设人梦中见四种相者。

皆是最上桔祥胜相。

何等为四。

一者白莲华。

二者白伞盖。

三者月轮。

四者佛像。

假设见如是四种相者。

当知必得最上大利。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

而说偈曰:

梦中假设见莲华相及白伞盖皆桔祥

或见清净大月轮梦者当获最上利

又复假设见佛形像是相最上中最胜

斯人一切所爱敬当能成就诸功德

五、精进学佛时期做噩梦或者贫困忧恼都是消业障

复次弥勒。

假设诸菩萨于往昔中。

造不善业应堕恶道。

于彼将来末世之中法欲灭时。

闻是法门。

好乐受持。

以是因缘。

或以病苦怖畏交煎。

先世罪业即得除灭。

诸根不具。

受诸苦恼。

生邪见家。

颛愚聚会。

生下贱家。

为人所使。

生贫穷家。

衣食歉乏。

生悭贪家。

不能拯济。

假设有所说。

人不信受。

王法所加。

怨敌会遇。

亲知厌弃。

心多忧恼。

慈悲法会。

而多障阻。

纵欲说法。

人不乐闻。

所欲资生。

饮食衣服。

卧具医药。

及看视人。

不逢惠施。

贫穷亲附。

豪富弃捐。

或被恶人来相娆乱。

憎嫉残害。

所修善法。

不能增长。

或于梦中。

见诸恶相。

以是细微诸苦逼迫。

先世罪业即得消灭。

六、或夜得恶梦。

以现受故彼等恶业悉得除灭。

彼人假设能一日一夜断食诵此心咒。

彼人重罪现世轻受。

或一日间得寒热病。

或复二日或复三日或复四日。

或复七日得寒热病。

或复眼痛或得耳痛。

或唇齿疼痛或舌齶疼痛。

或复心痛或复腹痛。

或膝痛或胁痛腰脊肋痛。

或患支节疼痛或得痔病。

或大小便利不通或下痢。

或患手足或头痛或患疮癣或患白癞大癞甘疮疱疮反华疮恶毒疮月食疮。

或得羊癫诸鬼病等。

或值咒咀野道种种言说。

或为他作而反着之。

或为已作而更着之。

或被枷禁系在牢狱或被他打或被他杀。

或他期克骂詈毁辱或被诽谤。

世尊我今略说。

或值身口意业逼切。

或夜得恶梦。

以现受故彼等恶业悉得除灭

七、为何做噩梦?

〔不可以身受,所以在梦中代为消业〕

药上菩提萨埵白佛言:

“世尊,云何初发意菩提萨埵而见梦也?

佛告药上菩提萨埵言:

“善男子,初发意菩提萨埵,于其梦中多见怖畏。

何以故?

净一切业,不可以身而受众苦,以是罪故,梦见怖畏。

药上白佛言:

“世尊,初发心菩提萨埵,梦中见何等怖?

佛告药上菩提萨埵:

“善男子,其人梦见炽然火聚,彼菩提萨埵应作是念:

‘以此火聚,烧我一切烦恼。

’药上,是名第一梦见怖畏。

又见水流垢浊不净,彼初发心菩提萨埵应作是念:

‘漂我一切结缚烦恼。

’药上,是名初发心菩提萨埵第二梦见大怖畏也。

药上菩提萨埵白佛言:

“世尊,见何怖畏?

佛告药上菩提萨埵言:

“于其梦中自见剃发。

药上,菩提萨埵见已不应恐惧。

何以故?

应作是念:

‘剃贪嗔痴堕六道生。

’善男子,如是菩提萨埵不堕地狱,不堕畜生,不堕饿鬼,不堕龙中,不堕天中。

药上,初发心菩提萨埵,惟生清净佛国土中。

佛告药上:

“当来末世后五百岁,有诸菩提萨埵,心愿菩提,以发心故,得众多人毁辱打骂。

药上,于彼但应为其说法:

‘菩提萨埵不应起于嗔恚之心。

八、也可能被人轻贱

金刚经所云,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即为消灭。

以上所说,都是精进学佛期间的梦验,假如没有精进学佛反而无恶不作造成的恶梦不在此列。

【推荐】佛子必看【六即佛】 达磨大师 破相论达 血脉论 悟性论 最上乘论 到底什么是 佛 !

【六即】又名六即佛,天台智者大师,立六即佛义,以示由凡夫修行,乃至佛果的位次,即

一、理即佛,一切众生,虽轮回六道,日处尘劳烦恼中,与觉体相背,然而佛性功德,仍然具足,故名理即佛。

二、名字即佛,或从知识处,或由经典中,得闻即心本具不生不灭的佛性,于名字中,通达理解,知一切法,皆为佛法,一切众生,皆可成佛,点头会意,豁尔有悟,故名名字即佛。

三、观行即佛,这是圆教五品外凡位,不但解知名字,更进一步依教修观,知一切法皆是佛法,心观明了,理慧相应,故名观行即佛。

印光大师文钞 与泰顺林枝芬居士书二选摘:

而智者大师.实是释迦化身。

至临终时.有问所证位次者。

答曰.我不领众.必净六根。

损已利人.但登五品。

是仍以凡夫自居也。

五品者.即圆教观行位。

所悟与佛同俦.圆伏五住烦恼.而见惑尚未能断。

智者临终.尚不显本。

意欲后学励志精修.不致得少为足.及以凡滥圣耳。

四、相似即佛,这是圆教十信内凡位,初信断见惑,七信断思惑,八九十信断尘沙惑,在此位上的行者,于观行即中,愈观愈明,愈止愈寂,虽未真悟实证,而于理仿佛,有如真证,故名相似即佛。

五、分证即佛,这是于十信后心,破一分无明,证一分三德,即入初住,而证法身,从此成法身大士,其间从初住起,各各破无明,证三德,至等觉共历四十一位,破四十一分,故名分证即佛。

六、终究即佛,这是从等觉,再破最后一分无明,那么惑尽真纯,彻证即身本具的真如佛性,入妙觉位而成佛,故名终究即佛。

请参见附表说明十种位阶,及六种即佛。

 

 

〔十种位阶〕 〔六种即佛〕 

1 凡夫位〔对于佛法,闻信全无〕────理 即

2 凡夫位〔对于佛法,有闻有信〕────名字即

3 五品弟子位───〔外凡位〕─────观行即【智者大师自称居此位】

4 十信位─────〔内凡位〕─────相似即

5 十住位────┐

6 十行位 │

7 十回向位 ├〔菩萨位〕─────分证即

8 十地位 │

9 等觉位────┘

10 妙觉位─────〔佛 位〕─────终究即

颂文:

动静理全是。

行藏事尽非。

冥冥随物去。

杳杳不知归。

方听无生曲。

始闻不死歌。

今知当体是。

翻恨自蹉跎。

念念照常理。

心心息幻尘。

遍观诸法性。

无假亦无真。

四住虽先落。

六尘未尽空。

眼中犹有翳。

空里见花红。

豁尔心开悟。

湛然一切通。

穷源犹未尽。

尚见月朦胧。

从来真是妄。

今日妄皆真。

但复本时性。

更无一法新。

颂文略解:

一、理即佛,颂曰:

“动静理全是,行藏事尽非。

冥冥随物去,杳杳不知归。

“动静理全是〞者,吾人日用之间,一动一静,全体即是佛性也。

“行藏事尽非〞者,行藏,指行为。

由于不知万法唯心之理,所作之事,皆不合此理体也。

“冥冥随物去〞者,冥冥,迷暗不觉貌。

物,指六尘境界。

佛性理体迷不觉故,随逐六尘境界,故云“冥冥随物去〞也。

“杳杳不知归〞者,谓无有觉照之功,迷不知归也。

此位惟论性德,无有修德。

即在迷凡夫也。

二、名字即佛,颂曰:

“方听无生曲,始闻不死歌。

今知当体是,反恨自蹉跎。

“方听无生曲,始闻不死歌〞者,无生即不生,不死即不灭。

由于听闻经教,始悟自性天真佛不生不灭,亘古常存之理。

“今知当体是〞者,方知佛性遍一切处,当体即是,全惑业苦,即机密藏,惑即般假设,业即解脱,苦即法身。

如水成波,全波即水也。

反恨自蹉跎者,蹉跎,谓虚度光阴,以佛性常存而不知,行人反悔过去行藏,事事尽非,枉自在六道中轮回流转也。

此位乃修德之始,浅那么明悟藏性,深那么大开圆解。

三、观行即佛,颂曰:

“念念照常理,心心息幻尘。

遍观诸法性,无假亦无真。

“念念照常理〞者,不生不灭名常。

此谓行人念念观照此不生不灭之本觉理性,亦即法身理体也。

“心心息幻尘〞者,幻尘,指五住地惑,〔三界内见惑为一住,欲界思惑一住,色界思惑一住,无色界思惑一住。

界外尘沙、无明合为一住。

〕乃真体上所幻现,故曰幻尘。

由于行人念念观照法身理体,五住地惑伏而不起,故云“心心息幻尘〞也。

“遍观诸法性〞者,行人遍观一切诸法,缘起性空,当体即是空有不二之实相也。

“无假亦无真〞者,无假即空,无真即有,中道实相,不落二边,故云“无假亦无真〞也。

此位乃圆教五品外凡位,五品者,一随喜品,闻实相之法,而信解随喜者。

二读诵品,读诵法华及诸大乘经典而助观解者。

三讲说品,自说内解而导利别人者。

四兼行六度品,兼修六度而助观心者。

五正行六度,自行化他,事理具足,观行转胜者。

以此五法,自行化他,圆伏五住烦恼而见惑犹未能断,故称圆教外凡位。

四相似即佛,颂曰:

“四住虽先落,六尘未尽空。

眼中犹有翳,空里见花红。

“四住虽先落,六尘未尽空〞者,四住,即见思二惑。

一、见切住地,乃三界内见惑;二、欲爱住地,乃欲界思惑;三、色爱住地,乃色界思惑;四、有爱住地,乃无色界思惑。

六尘,即色、声、香、味、触、法之六尘境。

行人观照功深,四住先断。

人我执虽除,法我执未空,故云“四住虽先落,六尘未尽空〞也。

“眼中犹有翳,空里见花红〞者,比喻无明尚在,法执未空。

如目睛生翳,空中见花,尚看不真切也。

此为圆教十信内凡位。

圆初信,断见惑。

七信,断思惑。

八九十信,断尘沙惑。

由于行人观照功夫进一步得力,见思惑断除,进断尘沙惑。

但无明未破,依稀见法身理体,未能见得真切,仅相似而已,故云相似位。

五分证即佛,颂曰:

“豁尔心开悟,湛然一切通。

穷源犹未尽,尚见月朦胧。

“豁尔心开悟〞者,谓于十信后心,以中道观智破一品无明,证一分三德,即入初住,初见法身,是为法身大士也。

此圆教初住位 ,以破一品无明故,能分身百界,八相成道,化度有情。

 “湛然一切通〞者,法执始破,六尘境界不能为碍也。

“穷源犹未尽〞者,谓尚有四十一品无明未破,未能彻法源底也。

从初住而至等觉,凡四十一位。

各各分破一品无明,,证一分三德。

在四十二品无明未断尽之前,均属此位所摄。

“尚见月朦胧〞者,此举喻,谓如一轮皓月,为云所障,见不真切也。

六终究即佛,颂曰:

“从来真是妄,今日妄皆真。

但复本时性,更无一法新。

“从来真是妄〞者,是指从理即至相似即五位历程。

真是妄。

指心体不变随缘,全真成妄,全三德之真,成三障之妄。

如水成冰,故云“从来真是妄〞也。

“今日妄皆真〞者,今日,指今日之终究位。

从等觉位再破一品无明,即生相无明,那么四十二品全破,三德圆证,证入终究即佛之妙觉位矣。

妄皆真。

指反妄归真,全三惑之妄,成三德之真,如冰成水,故云“今日妄皆真〞也。

“但复本时性〞者,谓只不过恢复其固有佛性理体而已。

“更无一法新〞者,圆满菩提,归无所得也。

如睡人梦醒,此醒时人,即梦时人,并非换个新人也。

荆溪大师云:

“此六即义,起自一家,深符圆旨,永无诸过。

〞明白六而常即,心佛众生,三无差异之义。

令行人尊重己灵,不致自暴自弃;明白即而常六,阶位清楚,令行人远离增上慢,不致以凡滥圣也。

过程

从理到行整个过程,天台宗以六即来概括。

约六即显是者。

“显是〞的“是〞,指行者相应的境界,正确的境界,智慧和理境相一致的境界,所以叫“是〞。

“是〞就是契合相一致。

为初心是后心是。

到底初发心的时候“是〞呢 还是后心才是 还是后心的果位证到的时候才“是〞呢 那么文中答:

如论焦炷。

非初不离初。

非后不离后。

如论焦炷,就是这个灯蕊烧焦的,烧焦的过程中,他一点点烧下来,初步的和后面的,其实是离不开的,没有开场就没有以后,没有以后也就没有前面。

不能执着于初,也不能执着于后,不是初不是,也不是后才是。

初“是〞但是不是后“是〞,后“是〞不是初“是〞,“是〞的程度不同。

意思说开场的“是〞呢是理悟,是开解起行,后面的“是〞呢是证到起用,起果地上的大用。

假设智信具足。

智是智慧,信是信心,有智慧见解这个信,在禅宗讲肯定承担叫信。

假如智信具足的话,

 

 

闻一念即是

这个闻是无分别的相应的闻,观音菩萨反闻闻自性闻,这个闻就是根门开脱,自性显露,不闻自闻,闻什么样呢 闻一念,一念心即空即假即中,这一念心无生无灭,这一念心本来具足,这一念心本来是佛,本来实相,那么就是了。

他当下就是,本来圆满,本来真实。

信故不谤。

 信,肯定,承担,这一念回光,这一念当下,就是佛。

这个没有区别,就是祖师西来意,当下就肯定承担了,然后绵密保护。

他不会再毁谤,再也不会毁谤佛祖,再也不会毁谤别人的悟的智慧,再也不会毁谤经中所讲的道。

他不会再毁谤了。

智故不惧。

初后皆是。

 智故不惧,他开智慧了,什么叫智慧 因为没有分别,因为知道这个一念心本来是佛,因为知道所有的果地的佛都是这一念心圆满成就的,所以他不会恐惧,不会说,我是凡夫,我业重,我以后下地狱怎么办 我以后修不成怎么办 还有魔、外道破坏怎么办 还有身体生病了,境界来了怎么办 他没有,因为智故不惧啊!

为什么 他有智慧,知道这个本心不动不摇,本来清净,本来是佛,魔不能扰,境界不能覆盖,身体不能束缚,业力不能左右,都是这一念心本来的关系,本来实相的关系,所以无所惧。

假如具足智信,那么初后皆是,初也是,后也是,都不离这个“是〞。

什么是“是〞 就是实相理谛,就是一念三千,诸法实相就是“是〞。

假设无信高推圣境非己智分。

假设没有信,没有肯定承担,没有把握这当下一念,那么就会高推圣境。

就是认为:

成佛不是我的事,我是博地凡夫,这就是高推圣境。

不是自己的智慧可以理解的。

可以明白的,可以修上来的,不可能的,我是凡夫。

就是往生,上品上生都不可能,最多是下品下生。

那么他就是没有信心,真信没有,也没有智慧。

不知道自己是佛。

假设无智起增上慢。

谓己均佛。

假设没有智慧,不能明白本性,不能通达实相,不能安住当下,他就会起增上慢,狂慧,认为自己理懂了,就是佛了。

自己没有明白本性,又不能真正悟入实相,那么就会狂妄自大。

认为自己讲得通了,讲得对了,就是佛,那么什么行为都是佛,于是他起增上慢。

认为自己就均等于佛了。

刚刚开场懂了一点点,就觉得自己跟佛一样圆满,那么这个就没有智慧。

初后俱非。

开场就错了,第一步就错了,那么后面所修所为全部是颠倒,全部是造业。

因为他有这个没有智慧的信心,因为他有这个增上慢在,所以说都是错误的。

为此事故须知六即。

因为这样的缘故,一种人没有信心,高推圣境,一种人起增上慢,所以应该知道有六即的道理。

谓理即。

名字即。

观行即。

相似即。

分真即。

终究即。

这六种。

第一是理即。

理,就是如来藏的理性,每个人都有的佛性。

这是理,理是含在里面的。

名字,通达了这个理,悟入这个理,悟入了诸佛所说的三藏十二部经的法理、行理、佛理,所有的理都明白了,就叫名字即。

大开圆解,当下明白,知道这一念自性的本来面目,这是名字即。

观行即是以这个圆解起观行。

相似即,就是相似的证入,相似的超越,超越了轮回的生死,超越了菩萨的有相行,在这个当中得到相似。

分真是真正的证入,两边不住无明脱落,法身成就,可以在一百个世界作佛,叫分真即。

到后来终究即,四十二品无明断尽,即圆满成佛。

这样一讲,大家都知道了,知道自己是哪个位置。

理即是人人本具,只怕你对这个理,一知半解,还不能算名字即。

假如真正的大开圆解,通达一切理,明白一切事,事理圆融,那么名字即就到了。

开场起行。

此六即者。

始凡终圣。

开场是凡夫,最后是圣人。

始凡故除疑怯。

开场是凡夫,还需要除疑和怯。

明白了我们有佛性,明白了这一念本来就是佛,但是还是凡夫的明白呀,还有凡夫的业报、凡夫的习气,还有凡夫的烦恼啊!

无明没有破。

这一念是,但是你还是凡夫。

除疑怯不要怯弱,只要好好保护他,好好用功,你肯定会成就,你不要疑心。

什么叫开悟 没有疑是开悟。

什么叫智慧 没有畏惧,没有怯叫智慧。

有智慧的眼睛,智慧的明灯照着你,一直往前走,不需要怯弱。

终圣故除慢大云云。

最后才是圣人啊!

后面证到终究才是真正的圣人。

之前不要骄慢自大,名字位都没有,都不够,怎么就说自己是佛了,就说自己成就圆满了等等,其实还差得很远。

这里非常微妙,要处理好,不然的话都会颠倒。

解析理即

理即者。

一念心即如来藏理。

这是介绍理即。

理即是对真正如来藏理性的概括说明。

但是理即看过了,不等于就是名字。

名字是通达以后,超越文字,超越道理,悟在心中,表达在当下,这才叫名字位。

所以说理即者,一念心就是如来藏理。

这一心知道就是如来藏理。

如故即空。

藏故即假。

理故即中。

“如〞,就是空,万法皆空,这一念心的体也是空。

“藏〞,含藏万有。

缘起缘灭,一切万法都在这里具备。

这个假不是真假的假,这个假即是缘生无性,一切种子,一切现行,一切诸法都在这个本体当中,他是相对的,他是缘起的,所以叫做假。

理就是中,这个理就是称性之理、道理之理、至尊之理、终究之理,也叫理体之理,又叫中,就是中道。

三智一心中具不可思议。

过去慧文大师读大智度论,读到三智的时候,他悟到了:

三智就在一心中本具。

什么叫三智 一切智、道种智、一切种智。

一切智,知道本性是空;道种智,知道缘起差异,各个人,各个事物的种性、差异;一切种智,是性相圆融、空有不二,万法具备的智慧。

这个智,智度论讲要次第修,次第得,后来慧文大师就悟到了三智一心中具备,不要先获得一切智,再获得道种智,再去获得一切种智,不需要。

一念心中,同时都具有三种智慧,叫三智一心中本具,所以说是不可思议的。

如上说。

三谛一谛非三非一。

一色一香一切法。

 

 

如上所说三谛就是一谛,这一谛是不可思议之谛理,不可言说,当下就是,就是一谛。

非三非一,不是三不是一,就破了。

就像禅宗一样:

扫荡,不是三,哪里有三呢 不是一,哪里有个一呢 有三必有一,有一必有三,三非三,一非一。

所以说一色一香,一切法一切心都是这样,不可以作色见,不可以离色见,不可以作念想,不可以离念想。

一切心亦复如是。

是名理即是菩提心。

亦是理即止观。

这个当下,就是圆妙不可思议,不可言说,自己知道,一切心都是这样。

这样的理,就是菩提心,这样子明白,就是已经开发了菩提心。

开发是菩提心智的开发,是菩提本性的开发,是觉性妙明的开发。

当然开场力量很弱,还不能起大用,不能像佛一样具足一切功德妙用,但是这一点成份,这一点本质,和佛一模一样!

只是力量不够。

因为还有习气,还有身体障碍,还有一些有待消融的境界。

这是理即之理而入名字悟心之中,亦是理即止观。

即寂名止。

即照名观。

这个止观是理即上的止观。

即寂名止,他本来寂寂然,本来不动,叫止。

即照名观,他可以显发一切,种种事物,种种缘起,种种作用叫观。

理即很重要。

但是理即放在哪里 本来就是这样!

要靠你去发现,象金子在矿里面,还要你要去研究,去开发,知道矿里面是什么金子,怎么挖才能挖出来。

就是说理即就是金子在石头里面,但是还没有挖出来,通过文字,通过别人介绍我们知道了这石头里面有金子。

 名字即

这一段讲名字即。

这个和禅宗、金刚乘密宗的道理一样。

禅宗,要彻悟本性,消融诸佛的言说,通达一切缘起的真实。

金刚乘也是这样,分开分别心,以圆融的智慧去修行,这样才能成就真实功德。

名字即者。

理虽即是日用不知。

“名字即者〞理虽然就是,但是你“日用不知。

〞道理上讲得好象是这样,或者经里是这样讲的,但是你的日用呢 一举一动,说话、转念头间是不是这样呢 有没有把念头当做妄想 你是不是把身体当做有漏 你是不是把境界当做尘劳 你是不是把人当做人相来看 这样就是问题来了,是吧 

实际上假如你的人我还在,是非还在,起心动念都还把他当做妄想,那么日用中你就要压制他,就要排挤他。

这样子做功夫,就是“日用不知〞了。

不知道理即,不知道理即是佛,就不是真明白了。

以未闻三谛全不识佛法。

如牛羊眼不解方隅。

所以说“以未闻三谛。

〞因为这样的人没有听闻三谛。

这个闻很重要,不是耳朵听,不是思想去想,是用我们的本性去闻。

闻:

就是开发,就是悟入,悟入三谛一心,真正明白。

真闻的人,知道这个念就是我们本性的作用,妙假,念的体是空,但无念的体性当中不妨起念,空假不二,这样的理悟叫做“闻三谛〞。

假如未闻三谛,虽然文字也懂,诵了很多经,看了很多书,真正的佛法却不认识。

什么是佛法 不是文字,不是道理,不是境界,不是修行的方法。

所谓的佛法,一切山河大地,一切万有,起心动念,全是佛法,这样才叫闻到佛法。

所以说那些人好似牛羊的眼睛一样,他不解方隅,不知道东南西北。

这什么意思呢 假如懂了佛法,你就知道怎么样了,你就有智慧了,不会人云亦云。

经里怎么讲,你就怎么想,那么还是不懂方隅。

实际境界来了,你还是不明白,等于是牛羊眼一样,不解方隅。

或从知识或从经卷。

“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