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行政史自考名词解释真题自考.docx

上传人:精*** 文档编号:16109809 上传时间:2023-07-10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2.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行政史自考名词解释真题自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中国行政史自考名词解释真题自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中国行政史自考名词解释真题自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中国行政史自考名词解释真题自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中国行政史自考名词解释真题自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中国行政史自考名词解释真题自考.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中国行政史自考名词解释真题自考.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中国行政史自考名词解释真题自考.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中国行政史自考名词解释真题自考.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中国行政史自考名词解释真题自考.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行政史自考名词解释真题自考.docx

《-中国行政史自考名词解释真题自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行政史自考名词解释真题自考.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国行政史自考名词解释真题自考.docx

三、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31.世卿世禄制

世卿世禄制指下级贵族到上级国君朝廷世代为官的制度。

世卿是指贵族中到王室充当卿士或到公室充当卿的那部分具有官僚身份的贵族,他们父子之间官职世袭,故称世卿。

世禄是指这些贵族一方面在朝为官,另一方面作为封国的封君,享有原有爵位和采邑作为其俸禄,并世代享用。

32.六部

隋唐尚书省下辖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掌人事、财经、文教礼仪、军事、司法监察和建设等事务,是分掌政令的重要中央职能部门。

33.保甲制

宋初乡里之制基本沿袭唐代,王安石变法时行保甲法。

十户为一保,置保长一人;五保为一大保,置大保长一人;十大保为一都保,置正、副都保各一人。

34.超责任内阁

段祺瑞,依凭其军事实力,并以责任内阁为由,破坏三权鼎立的体制,有意将总理及内阁职权超出《临时约法》规定的范围,将内阁凌驾于总统和国会之上,试图把总统变成自己的傀儡,实现个人独裁。

因此,人称段内阁为“超责任内阁”。

35.区公署

区公署(或区公所)是县政府的助理机关,承县政府指令监导所属乡(村)行政,区长、副区长由上级政府任命,对县政府负责并报告工作。

三、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31.三公宰相制

是指汉成帝进一步消弱相劝,改丞相为大司徒、太尉为大司马、御史大夫为大司空,以大司徒、大司马、大司空为三公官,共同担任相职,分别直接对皇帝负责的相制。

32.行伍

是指隋唐时士卒通过积累军功而获得低级武职或勋位,然后再积功升迁为官的制度。

隋唐时期尚武,军功出身者社会地位不低。

33.承宣布政使司

是明太祖设立的三司之一,简称布政司。

其职责是宣布和执行中央政令、考察官吏、掌握一省田亩与户口、征收税赋。

34.盛京改制

盛京(今辽宁)是清的特别行政区,其行政体制具有特殊性。

鸦片战争后原有的行政体制难以发挥作用,1875年清政府批准对其进行改制。

主要是破除满汉界限和政出多门的情况,是东北地区由军事统治向民政管理转变的开始。

35.行宪国大

是指1948年3月至5月,南京政府召开的以选举总统和副总统为中心议题的“行宪”国民大会。

会上蒋介石和李宗仁被选为总统和副总统。

颁布《中华民国总统府组织法》,由此正式确定所谓“宪政制度”。

三、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31.九品中正制

是从汉代察举制演变而来的官员选拨制度。

具体做法是由在中央任职的官员担任原籍地的大中正或中正,负责考察本州士人的门第和德才,定出上上至下下九品。

32.考满

是针对每个任职到一定期限的官员进行的一般性考核,主要是考核官员的从政资历和政绩,办法是三年一次,三考为满,考满(即考核通过)之日,由有关部门量其功过,分等后决定升降去留。

33.省军政府

辛亥革命后,独立各省都成立了军政府,也称都督府。

但各省体制极不统一,大致可分为两种类型,一是湖北类型,属于总统制;二是福建类型,属于内阁制。

34.流外补职

是宋代各级政府机构中官吏获取官职的一种途径,但规定教严。

一般能补职的是中央机构中的资深吏员,且须经过严格考试,数额也十分有限。

35.行政公署

边区政府为便于推行政务,加强对下级政府的领导,按照实际需要,划分若干平行政区,设置行政公署,代行边区政府的职权。

大体可分为两种类型。

一是边区政府的代表机关;而是本地区最高行政机关。

三、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31.中外朝制

是指中外相形成的两套处理政务的官员系统。

汉武帝在组织机构上对相劝进行分割,形成中朝决策的格局。

这使得中枢体制发生变化,军国大事由皇帝先交内廷议决,再交外朝官执行。

中朝官处于压倒优势的地位,中外朝制的实行起到了消弱相劝,确保皇权的作用。

32.羁縻府州

是唐代在周边少数民族地区设置的一种带自治性质的地方行政机构,以各地少数民族首领充任刺史或都督,允许世袭,有财政上的自主权,但需受到边州都督和各都护府的统领。

33.土司制度

是明代在南方少数民族地区设立的一种行政体制。

任命当地少数民族上层分子为土官进行间接统治,土官职位世袭相传。

34.幕僚长制

是民国政府的一种机关工作制度,将机关工作分作政务工作和事务工作,常务次长、秘书长、主任秘书、支部书记等官吏着重要事务工作,这些负责事务工作的长官就称为幕僚长。

35.军事管制委员会

随着解放战争形势的发展,中共中央决定在新收复的大城市中成立军事管制委员会,作为新解放区城市的过渡性的政权组织形式。

军官会在完成任务后,即自动宣布撤销。

三、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31.土司制度 

是明代在南方少数民族地区设立的一种行政体制。

任命当地少数民族上层分子为土官进行间接统治,土官职位世袭相传。

32.三公宰相制 

汉成帝时,从宰相制度本身入手,用三公宰相制取代丞相制,即改丞相为大司徒、太尉为大司马、御史大夫为大司空,以大司徒、大司马、大司空为三公官,三公共同担任相职,分别直接对皇帝负责。

33.超责任内阁 

身为国务总理和陆军总长的段祺瑞,依据其军事实力,并以责任内阁为由,破坏三权鼎立的体质,有意讲总理及内阁职权超出《临时约法》所规定的范围,将内阁凌驾于总统和国会之上,试图把总统变成自己的傀儡,实现个人独裁。

因此,人称段内阁为“超责任内阁”。

34.中华苏维埃共和国 

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江西瑞金召开。

大会通过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选举了临时中央政府——中央执行委员会和人民委员会,正好i宣告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诞生。

35.九品中正制 

九品中正制是从汉朝察举制演变而来的一种官员选拨制度,其具体方法是由在中央任职的官员担任原籍地的大中正或中正,负责考察本州士人的门资和德才,定出上上至下下九品。

三、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31.世卿世禄制

世卿世禄制是指下级贵族到上级国君朝廷世代为官的制度。

世卿是指贵族中到王室充当卿士或到公室充当卿的那一部分具有官僚身份的贵族,他们父子之间的官职世袭,故称世卿。

世禄是指这些贵族一方面在朝为官,另一方面仍是其封国的国君,享有原有爵位和采邑作为俸禄,并世代享用。

32.世选

这是辽朝实行的契丹和其他游牧民族的入仕途径,所谓世选,是指在具有世选特权的家族中按某些标准挑选一个合格人选来继承某一官职和爵位。

33.封驳制度

明朝的内阁在行政决策过程中除有票拟权,还有封驳之权,即内阁如认为皇帝诏书因不合时宜而不便下达时,可将诏书封还并加以驳正。

除内阁外,六科也有封驳权,六科给事中掌封驳之职,凡内廷拟旨后交六部执行,其中不合理者,六科给事中可以驳正绞回,称为科参。

34.“百日维新”

1898年6月11日,光绪皇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从6月11日到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共103天,史称“百日维新”。

35.军事管制委员会

自从1947年下半年,人民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共产党从国民党手中夺取了许多城市,为了迅速肃清国民党残余势力,建立革命新秩序,以保证国家和人民财产的安全,中共中央于1948年11月15日发布《关于军制管制问题的指示》,决定在新夺取的大城市中成立军事管制委员会,作为解放区城市的过渡性的政权组织形式。

军事管制委员会在人民解放军总部、军区及前线司令部的领导下,为该市军事管制期间统一的军政领导机关。

三、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31.巡狩

是周王在郊外社坛召集各方诸侯对重大问题进行谋议、发布政令的会议形式。

32.门荫

是隋唐时期为贵族及官员子弟承袭政治特权而设置的一种官员选拨制度,贵族或官员子弟经服役一定年限或出钱代服役即可取得吏、兵部考试资格参加选官,门荫制度的最大得利者是高级官员子弟,他们因各种关系较多,升迁容易。

33.议政王大臣会议

议政王大臣会议又称“国议”,是清朝前期的中枢决策机构。

议政制度的雏形可追溯到清太祖努尔哈赤时期,明万历43年努尔哈赤设置议政五大臣,他们同八旗旗主一同议政,参与机务。

这种议政大臣和八旗旗主的联席议政会议构成了建州女真政治、军事的中枢决策机构,并对清朝前朝政体产生了深远影响。

34.甄用

是北洋军阀政府选拔行政官员的一种方式,是指由保荐官保荐现职中有经验、有学识或有贡献的简任、荐任、委任官以及有特别才识与劳绩的人送交大总统予以特别录用的制度。

甄用方法分文书审查和询问审查两种。

35.幕僚长制

是抗战期间国民政府的一种机关工作制度。

国民政府将机关分为政务工作和事务工作,主管长官着重负责政务工作,而常务次长、秘书长、主任秘书、支部书记等官吏则着重负责事务工作,这些事务工作的长官就称为幕僚长制。

三、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31.朝会

是诸侯间直接拜访,细分为“朝”和“会”两种形式。

朝是指诸侯国君彼此到对方宫廷去拜会,会则是指彼此在国都之外的郊野拜会,无论是朝还是会,各方君主均可达成某些协议。

32.三公宰相制

汉武帝的中外朝制解开了汉代宰相制度改革的序幕,到汉成帝时,又从宰相制度本身入手,用三公宰相制度代替丞相制,即改丞相为大司徒,改太尉为大司马,改御史大夫为大司空,以大司徒、大司马、大司空为三公官,三公共同担任相职,分别直接对皇帝负责。

33.磨勘制度

是北宋神宗改制定期勘验官员以定升迁的制度,包括勘验官员簿历文状的一系列程序,簿历文中包括解状、举状、家状、考状等。

34.理藩院

是清朝为管理蒙古、回部和藏族事务而新增设的中央机构,初名蒙古衙门,崇德三年(1638年)改称理藩院,这时的理藩院和内三联、六部、都察院合称“三院八衙门”,是重要的中央机构。

理藩院官职由满足官员或蒙古族担任,汉人不得预闻。

除民族事务外,理藩院还掌管一部分外交事务。

35.《临时约法》

为了用法律的形式把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国体和政体确立下来,临时参议院根据孙中山的指示精神,制定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简称《临时约法》),并于1912年3月11日以临时大总统名义正式公布。

这是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宪法性质的法律文献,是南京临时政府立法建制方面最重要的成果。

《临时约法》与《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相比较,有一个很大的区别,即不采取总统制,而是采取责任内阁制。

三、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31.内外服制

是一种二元统治体制,即将统治区分为内服和外服两大部分,分别采取不同的统治方法和组织形式,“内服”指商王直接统治的区域,即王幾所在地。

“外服”指诸侯国统治的区域,其范围由王幾向四面八方延伸。

32.察举

即在考察的基础上予以荐举,察为考察,举为荐举。

是汉武帝以后选拨官员的主要途径。

其具体方法是由皇帝下诏制定举荐科目,丞相、列侯、公卿和郡国守相科目要求考察和举荐人才,然后由皇帝亲自策问,根据对策等第高下授予相应的官职。

33.票拟

明正统初年,因皇帝年幼,太皇太后委全权于内阁,由专职阁臣对奏章提出处理意见,称“票拟”,票拟从此成为内阁最大的特权。

34.超责任内阁

身为国务总监和陆军总长的段祺瑞,依凭其军事实力,并以责任内阁为由,破坏三权鼎立的体制,有意将总理及内阁职权超出《临时约法》所规定的范围,将内阁凌驾于总统和国会之上,试图把总统变成自己的傀儡,实现个人独裁。

因此,人称段内阁为超责任内阁。

35.中华苏维埃共和国

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江西瑞金召开,大会通过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选举了临时中央政府,正式宣告了工农民主政权性质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诞生。

三、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31.内外服制

商王朝建立的一种二元统治体制,即将统治区分为内服和外服两大部分,分别用不同的统治方法和组织形式。

内服是指商王朝直接统治的区域,外服是指诸侯国统治的区域。

32.北面官制

是辽朝统治者为统治契丹和其他游牧民族而建立的一种特殊制度。

担任北面官一般均是契丹贵族,主要是宗室和外戚。

北面官系统是辽政权的权利重心所在。

33.行政督察专员公署

南京国民政府为适应国民党部署反共内战的需要而设立的省政府的派出机关,它与孙中山提出的地方政制相违背。

单从行政管理的角度看,它在沟通省县联系,整顿吏治、绥靖地方及提高效率方面是起了作用的。

34.军事管制委员会

中共中央决定在新收复的大城市中设立的人民民主政权的一种过渡性的组织形式,在肃清反革命势力,安定社会秩序,帮助建立人民政权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

军管会在其任务完成后,经上级主管机关批准,自动宣布撤销。

35.王子王位继承制

盘庚迁殷后,吸取前朝经验和教训,始变“兄终弟及”制为王子王位继承制,将王位继承资格缩小到王的直系子嗣,较好地解决了最高统治权的顺利交接,避免了因内部权力斗争而危害整个王朝的统治。

三、名词解释(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31.集议

集议是群臣讨论国事以备皇帝决断的一种会议形式。

集议的事项多系军国大事,上至将军、列侯,下至博士、议郎均可参加,皇帝通过集议可以根据多方面的建议进行决策。

32.两府三司制

在宋朝皇帝直接控制最后决策权的前提下,由中书门下处理日常行政事务,枢密院处理军政军令事务,三司使掌管财政事务,形成两府三司分类进行管理的格局,两府三司均可独立处理各自管辖范围内的事务。

两府三司起到加强中央集权的作用。

33.南面官制

是辽朝统治者模仿唐朝制度而设立的一套管理汉人的制度。

南面官以汉人为主,但也有契丹人,南面官系统不是辽政权的权力重心所在。

34.宗人府

宗人府是清朝管理皇族事务的机构,其长官为宗人令,由亲王或郡王充任,其下属为左、右宗正和左、右宗人等,均从满族贵族中遴选。

35.行政督察专员公署

南京国民政府为适应国民党部署反共内战的需要而设立的省政府的派出机关,它与孙中山提出的地方政制相违背。

单从行政管理的角度看,它在沟通省县联系、整顿吏治、绥靖地方及提高效率方面是起了作用的。

三、名词解释(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1.内外服制 

内外服制是一种二元统治体制,即商王朝将统治区域分为内服和外服两大类,分别采取不同的统治方法和组织形式。

“内服”指商王直接统治的区域,即王畿所在地。

“外服”指诸侯统治的区域,其范围由王幾向四面八方延伸。

2.宗主督护制 

宗主督护制是北魏在入据中原的过程中,面对各地好强聚众结坞自保,只得承认既成事实,任命坞主为宗主督护,让他们行驶基层行政职能的基层行政管理制度。

3.乡老人制

乡老人制是明代对乡村管理所采取的一种统治方法,“老人”由州、县、地方官吏在每乡挑选一名得高望重的老人担任,协助地方官吏统治广大乡村,负责教化乡民和处理乡民的诉讼事务,只有重大案件才诉诸官府。

 4.百日维新 

在民族危机与社会危机的双重威胁下,加之日本改革成功的影响,光绪皇帝决定采纳康有为等维新派的改革建议,推行变法运动。

从1898年6月11日光绪皇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变法,到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共103天,史称“百日维新”。

5.临时执政府 

临时执政府是张作霖、冯玉祥在直系军阀政府垮台后,于1924年推出已无军事实力的段祺瑞担任中华民国临时总执政组成的临时政府。

中央行政机构由临时总执政、国务员和国务会议组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