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辽源市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2.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612552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39 大小:70.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吉林省辽源市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吉林省辽源市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吉林省辽源市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吉林省辽源市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吉林省辽源市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吉林省辽源市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2.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9页
吉林省辽源市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2.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9页
吉林省辽源市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2.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9页
吉林省辽源市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2.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9页
吉林省辽源市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2.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9页
吉林省辽源市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2.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9页
吉林省辽源市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2.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9页
吉林省辽源市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2.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9页
吉林省辽源市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2.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9页
吉林省辽源市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2.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9页
吉林省辽源市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2.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9页
吉林省辽源市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2.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9页
吉林省辽源市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2.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9页
吉林省辽源市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2.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9页
吉林省辽源市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2.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9页
亲,该文档总共3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吉林省辽源市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2.docx

《吉林省辽源市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吉林省辽源市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2.docx(3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吉林省辽源市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2.docx

吉林省辽源市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2

吉林省辽源市2020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漂流异邦的古代中国人

如果不把商亡后箕子东奔朝鲜的传说以及对“徐福东渡”结局的猜测算在内,今天可以确切地指出最早漂流到今中国境外的我们的先人,就应当是西汉前期活动在“大宛”国(在今中亚费尔干纳盆地)的“秦人”了。

据《史记·大宛传》,当西汉军队围攻大宛的国度时,这些“秦人”在断绝了水源的围城之中帮助守军“穿井”。

从司马迁在另一处提到为大宛等国“铸钱、器”的“汉使、亡卒降”来看,所谓“秦人”,很可能也是被匈奴俘掠、后来投奔大宛的西汉军人。

其中最有名的自然是李陵。

华北汉地社会中也有人被掳掠,甚至有人逃亡到匈奴政权下去从事农业生产的。

后者成为迄今所知为改变个人生存的经济环境而出走异国的最早的人群,因为在那里他们受到的盘剥较轻。

两汉时因国内政治斗争的失败而出奔匈奴者亦时见于记载。

自东汉末年以来,日本也逐渐成为中国政治流亡者远走高飞的一方天地。

随着隋唐统一帝国的建立,古代中国人寓居他国的活动呈现某种新格局。

由于隋唐政权对突厥和中亚国家持续的军事活动,大批士卒流失在西域固属难免。

禁止汉族居民出家为僧的法令废弛后,汉族僧团的大规模膨胀导致西行求法或东渡弘法的高僧大德人数激增。

除沿着陆上丝绸之路向西推进的商贾之家,通过海路移居东南亚的“唐人”,由唐经宋而入元,也代不乏人。

到了元朝,中国移民在南洋群岛已经相当多了。

东南沿海的中国人向外移民,从晚明的1560年代起逐渐形成一个向海外移民的高潮。

明政府在这时开放海禁,使私人出海贸易的规模急剧扩大。

但由于明政府仍明令禁止移民海外,遂使出门在外多年的人不敢归国,实际上对移民潮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17世纪前后,吕宋马尼拉的华人已有两三万人。

清前期为孤立东南抗清力量,重新实行海禁,并对出国归来的人处以死刑,但其收效仍与明末禁止移民海外的政策略同。

鸦片战争前,东南亚的华人总数高达一百万人。

在19世纪下半叶

,中国人向海外移民的范围更扩大到北美。

大批中国人被当作“苦力”运送到美国,在西海岸为洋人开矿修路。

明清两朝政府长期抱持敌视海外华人的立场,把他们当作化外“弃民”,视之为“无赖之徒”。

海外华人在羁留地区遭遇暴虐或不公正待遇,“天朝”往往置若罔闻。

直到清末,这样的政策才获得基本的调整。

“华侨”的概念于是进入中国的政治文化。

从光绪十九年(1893)废除“华侨海禁”,到此后在各地设立领事馆,清政府终于对保护海外侨民的正当利益渐有意识。

但在西方民族主义思潮的狂澜冲击之下,“满清”政权的合法性已经无可挽救,海外的华侨于是成为推翻清统治的一种重要力量。

(摘编自姚大力《读史的智慧》)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从现有史料来看,西汉前期活动在“大宛”等国的“秦人”,可视作迄今为止能够确切地指出的最早漂流到异邦的中国人。

B.《史记》中两处记载的“秦人”,实际上很可能是西汉军人,他们战败后被匈奴俘掠,后来投奔了大宛,从事穿井,铸造钱、器等工作。

C.华北汉地社会中被掳掠或逃亡到匈奴从事农业生产的人,是迄今所知为改变个人生存的经济环境而漂流异邦的最早的人群。

D.两汉时期,有些中国人在国内政治斗争失败后逃往匈奴。

从东汉末年开始,日本也逐渐成为了这些政治斗争失败者的流亡地。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隋唐时期,朝廷持续不断地对突厥和中亚国家用兵,边境的战事不可避免地导致这一时期大批士卒流亡到西域。

B.与两汉时期多因战争和政治因素而移居国外不同的是,隋唐时期僧人、商人加入到移民行列,移居地域也更加广泛。

C.在唐代,有些中国人沿着海路移居到东南亚,到元代时,居住在南洋群岛的中国移民的数量已相当可观。

D.1560年代,明政府开放海禁,使得东南沿海的中国人大量向海外移民,从这时起就掀起了一个向海外移民的高潮。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基于政治、经济方面的需要,海禁政策在明清两代数度兴废,但客观上都对移民潮的出现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B.满清政府对移居海外的华人持敌视立场,将海外华人推向自己的对立面,使他们成为推翻满清统治的重要力量。

C.中国人向北美移民始于19世纪下半叶,大批中国人作为苦力在美国西海岸开矿修路,客观上为美国的崛起作出了贡献。

D.清初的海禁政策直到光绪十九年才被废止。

同时清政府也改变了敌视华侨的立场,逐渐意识到要保护海外侨民的正当利益。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最初的温暖

邹扶澜

男孩小时候家里很穷,买不起新衣服,甚至有时连上学的本子也买不起,这时,他就用完了正面用反面。

一天,班里来了位新生,是个漂亮的女孩,扎着鲜艳的蝴蝶结,背着一个让全班同学都眼红的书包。

女孩跟他成了同桌。

她的文具盒里装满了各种漂亮的笔和橡皮,还有很多崭新的方格本,甚至有精装的笔记本。

男孩偷眼看,

心里既嫉妒又眼馋。

男孩自尊心很强,怕女孩笑话,本子用完了便不再用反面,也就不记笔记,只靠脑子记。

女孩感到奇怪,有一天问他,他说:

“会了,不用记了。

”女孩好像明白了什么,主动拿出两个本子给他,男孩拒绝了,女孩羞红了脸,几天不和他说话。

有一次,班里组织看电影,每人交5分钱,男孩没有钱,就没有报名。

女孩高兴地跑到他跟前,说:

“明天下午看电影,我替你把钱交了。

”男孩气恼地说:

“我不去,用不着你给我交。

”女孩委屈地哭了,说:

“你长大后还我还不行吗?

”男孩没有再说话,勉强答应了她。

第二年,女孩的家要搬了,男孩也不知道她要搬的地方在哪个方向,只觉得有一种留恋的感觉,有一种丢了东西的感觉。

知道了她走的日期后,那一天他没上学,而是早早地候在一个十字路口——县城开往外地的车辆都要经过这里。

终于,一辆大货车开了过来,女孩跟他哥哥站在车厢两边的护栏里。

女孩看见了他,高兴地向他挥手,男孩想跟她说点什么,跟在后边拼命追,可车速太快,一溜烟就从眼前过去了。

第二天上学,班里一个女同学给男孩送来一个沉甸甸的牛皮纸包,说是他的同桌留给他的。

男孩打开,是厚厚一摞没用的各式作业本,还有她用过的漂亮的文具盒,里面装满了铅笔,还有一支能抽水的钢笔。

笔中间夹着一张纸条,上面写着:

“送给我最好的同桌刘兵。

男孩哭了。

他突然觉得,因为嫉妒,他对同桌太不好了,但她没有记恨他。

也就是从那天起,他的心知道了什么叫疼痛。

那个文具盒,他一直保存着。

有时拿出来看看,眼前会晃动着一对鲜艳的蝴蝶结,一跳,一跳……

几十年过去了,男孩读完大学,又读博士,打拼多年后成为一家上市公司的老总。

阅尽沧桑后,他越来越怀念那个当年跟他同桌的小女孩,于是在报纸上登了寻人启事,寻找那个叫王丽晨的女孩。

电视台的记者闻讯后,邀请他做了一次访谈。

面对现场的许多观众,他把掩藏在心底的那段往事说了出来,说到动情处,他几次哽咽,说如果能见一见当年同桌的女孩,他死而无憾了。

主持人问他:

“为什么非要见她呢?

相见不如想念,保留最初的那份美好,为她祝福,不是很好吗?

他摇了摇头。

主持人说:

“王丽晨现在已经步入中年,也许已经发福,也许过得很不如意,如果是这样,你还会执意见她吗?

”他说:

“是的,我想当面对她说声谢谢,另外,如果她有什么难处的话,我想尽自己所能帮她一把。

这么多年来,我一直想着她,甚至没有一天忘记过她。

小时候,因为贫穷,我看过太多的冷眼,但她给了我最初的温暖,这成了我生命的动力,也让我一直洁身自好。

我经常想,如果她也给我冷眼,就像压垮骆驼的最后那根稻草,也许我的人生就会完

全改写……”他已经泪光莹莹,“我想看见她还美好地生活着,跟我一样呼吸着新鲜的空气,沐浴着温暖的阳光……”节目的最后,主持人对观众说:

“那好吧,让我们大家一起帮忙,让刘总实现这个多年的心愿。

几天后,他收到一封信:

“亲爱的刘同学,不瞒你说,那天我就坐在观众席上。

之所以不见你,并不是因为你太富有,或者我已经老了,而是越纯净越美好的记忆,越经不起现实的打搅。

我很赞同主持人的那句话,有些美是只适合放在心里的,就像一坛陈酒,一旦打开味道就淡了。

如果你对我心存感激,那就在心里保存那份最初的美好吧。

感谢这么多年来,我一直活在你心里,并希望我能一直这样活下去……”

这封信是那位主持人所写。

刘兵所要寻找的王丽晨,是他的妹妹,已经于3年前因病去世……

4.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小说主要写了两件事:

一是少年时男孩和女孩同桌以及女孩要离开时发生的事,一是几十年之后男孩寻找同桌的女孩而被邀请做访谈的事。

B.男孩拒绝女孩给他本子和替他交看电影的钱,而女孩却没有记恨他,临走时还留下很多学习用品,说明女孩是一个乐于帮困救弱的好学生。

C.小说中有关女孩头上扎着的“鲜艳的蝴蝶结”的描写前后出现了两次,说明男孩几十年没有忘记他的同桌主要是因为她“是个漂亮的女孩”。

D.男孩希望他的同桌“还美好地生活着,跟我一样呼吸着新鲜的空气……”,而女孩却死了,这给男孩的心理上造成难以弥补的深深的伤痛。

5.小说中的刘兵是怎样一个人物?

请简要分析。

(5分)

 

6.倒数第二段交代了主人公收到的信,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

请简要分析。

(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读下面的材料,完成7--9题。

一草一木总关情

         ——中国近代植物学开拓者钟观光

钟观光,我国近代化学和植物学研究的先驱者之一。

钟观光早年入私塾读书,勤勉刻苦,想到贫困家庭的孩子念书不容易,更加珍惜光阴,自缚其足与桌腿,以抑制好动的天性。

他的寒窗苦读,打下了扎实的为学功底。

17岁时已精通诗、词、文、赋,其师欣然说:

“此子好学有恒,气度逾常人,前途未可限量。

”光绪十三年,钟观光考中了秀才,人们谑称他为“缚足秀才”。

对此,钟观光并不满足,在求学路上继续奋进。

钟观光目睹清朝腐败,外患迭乘,民不聊生,感慨地说:

“不能与民偕乐,何能乐也!

”甲午风云后,有识之士痛感世变日亟,非变革不足以自强,钟观光深受维新思想的影响,认识到恃旧学不足以御侮,而“科学为强国之根基”,他虽然无力深造,却矢志自学理化等自然科学。

在不长的时间里,他读完了由江南制造所翻译的化学、物理等书籍,掌握了一定的现代科学基础知识。

他又专程赴沪学习日语,如饥似渴,不到数月,就能通阅日文,由是知识日增,眼界大开。

钟观光原本主要研究理化,在杭州疗养时,散步于西子湖畔,青山绿水,草木葱茏,诱发了他对植物学的浓厚兴趣。

他在病床上坚持自学了李善兰翻译的植物学方面的著作,病情好转后又采集标本,认真制作,很快就掌握了近代植物学基础知识和研究方法。

从此,他“拈花惹草”,与植物学结下了不解之缘。

1915年,长沙高等师范学校派教务长专程至沪礼聘钟观光为博物教授,钟遂讲学于岳麓三年,深受学生爱戴和崇敬。

其间他曾返回故乡,筹建了一所“师藏楼”,并铺路修桥。

1956年由他的儿子钟补求将“师藏楼”中所藏十几柜蜡叶标本、手稿和书籍全部无偿地献给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蔡元培就职任北京大学校长后,对北大进行大刀阔斧的整顿和改革。

钟观光因偶来北京,被聘为生物系教授,不任课程,筹建标本馆。

这给了钟观光考察、采集和研究植物的良机,他感到非常兴奋,虽已年近半百,还是毫不犹豫地发出誓言:

“欲行万里路,欲登千重山,采集有志,尽善完成君之托也,不负众望。

钟观光三次大规模的采集旅行历时四年之久,北起幽燕,南至滇粤,足迹遍及11个省区。

他采集并制成蜡叶标本1.6万多种,共15万号,海产、动物标本共500余种,木材、果实、根茎、竹类标本300余种。

1924年,北京大学以他所采标本为基础成立了生物系,并建立了我国第一个生物标本室。

我国著名蕨类植物学者秦仁昌先生评论说:

“北大标本之真正价值,不在于新种之多寡,而在所经地域广大,各类包罗宏富,实为研究生态分布最完善之材料。

1931年,钟观光应南京中央研究院自然历史博物馆邀请任研究教授,并参加中国科学名词审订委员会,进行植物科属名称的订正工作。

从此,年逾花甲的钟观光主要投身于我国古籍中植物名实的考订研究。

钟观光的研究兼及药物学,为了将异物同名、真假之品辨明,年近七旬的老人又风尘仆仆专程赴祁州进行生药考

察。

抗日战争爆发后,日军侵入北平,科学研究已无法进行。

钟观光先是去门头沟避难,后又被迫携带文献资料以及部分标本南撤。

在战乱中,他的许多重要书籍、著作、手稿、日记损失严重,令人痛心疾首。

钟观光回到故乡后,继续孜孜不倦地对古籍记载的植物进行考证、疏释和续写《本草疏证》,但苦于资料缺乏,研究工作难有很大进展,许多疑义之处只能“臆为论断”,他不得不叹惜:

“非俟难平之后,不能为力也。

”然而日本侵略者妄图尽快亡我中华,形势愈趋紧张,南京、杭州失守。

钟观光心伤国难,万分痛苦。

1940年7月,日寇首次在镇海登陆,同年9月30日,这位热爱祖国、自强不息的著名科学家,在忧伤中去世,享年73岁。

相关链接

①钟观光是早期一位致力于普及科学的教育者,他认为“推动革命,非由国民教育入手不为功”,因而回乡后即创办了芦渎公学。

他借款筹建校舍,又邀请名人做通俗演讲,倡导劝学、放足运动,使当地新文化运动迅速发展。

(摘自陈梅龙《著名教育家钟观光先生传略》)

②钟观光先生在晚年曾花费很多精力从事古书中植物学名的考证工作。

他反复阅读《毛诗》、《尔雅》、《离骚》等古代名著并详为笺注,写出146个科的高等植物和低等植物并进行了详细的考证。

他把《诗经》、《易经》、《齐民要术》、《梦溪笔谈》、《植物名实图考》等古籍中的植物,按国外植物学原著进行分种、分属检索,还对文献引证、地理分布和生态环境等逐一地考证、修改、补充和注释,整理分辑成册,写出约150多万字的毛笔手稿。

(中国科学院档案馆李丽云)

7.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钟观光早年养成勤奋好学的品行,受旧学影响,他17岁即精通诗、词、文、赋,这位他日后从事古书中植物学名的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B.钟观光目睹清朝腐败,外患迭乘,深受维新思想的影响,深知旧学难以御侮,于是矢志自学理化等自然科学。

C.钟观光提出“不能与民偕乐,何能乐也”,这充分体现出他希望国家强盛、人民富足的爱国情怀,是突破一己之成就幸福,而追求惠泽广大民众的奉献精神。

D.蔡元培就任北大校长后,对北大进行大刀阔斧的整顿和改革,特地聘任钟观光为生物系教授,讲授生物课程,深受学生爱戴和崇敬。

8.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4分)

A.钟观光学习刻苦,在私塾读书时,他想到贫困学子读书不易,就把自己的腿与桌腿绑在一起,因苦读,他被人们谑称为“缚足秀才”。

B.钟观光是我国近代化学和植物学研究的先驱者,他矢志学习理化,后研究兴趣转移,但“以科学为强国之根基”的理念始终未变。

C.钟观光先生乐于奉献,他在岳麓讲学三年并在此筹建了一所师藏楼,之后其子将该楼所藏无偿献给了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D.历时四年,钟观光不负所托,采集并制成大量标本,北京大学生物系建立的第一个生物标本室,其中的标本就是由他采集而来。

E.晚年钟观光致力于古籍中植物名实的考订工作,研究中他阅读了大量经典古籍,并借鉴国外植物学原著,战乱回到故乡也未停止。

9.钟观光能成为“中国近代植物学开拓者”的原因有哪些?

请结合材料分析。

(5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尤世威,榆林卫人。

与兄世功、弟世禄并勇敢知名。

天启中,世威积官建昌营参将,调守墙子路。

七年迁山海中部副总兵。

宁远告警,从大帅满桂赴援,力战城东有功,增秩受赐。

 崇祯二年擢总兵官,镇守居庸、昌平。

其冬,京师戒严

,命提兵五千防顺义。

俄命还镇,防护诸陵。

四年代宋伟为山海总兵官,积资至左都督。

 明年正月,贼陷凤阳。

世威以二千五百骑赴之,抵亳州。

会总督洪承畴出关讨贼,次信阳,命世威趋汝州。

甫二日承畴亦至时贼见河南兵盛悉奔入关中以世威部下皆劲旅令与参将徐来朝分驻永宁卢氏山中以扼雒南兰苹川朱阳关之险。

及承畴既入关,贼避之而南,复由蓝田走卢氏。

扼于世威,仍入商、雒山中。

世威军暴露久,大疫,与贼战失利

世威及游击刘肇基、罗岱俱负重伤,军大溃。

贼遂越卢氏,走永宁。

事闻,命解任候勘。

十年,宣大总督卢象升言:

“世威善抚士卒,晓军机,徒以数千客旅久戍荒山,疾作失利。

今当用兵时,弃之可惜。

”乃命赴象升军自效。

及象升战殁,自免归。

 十五年以廷臣荐,命与弟世禄赴京候调。

召对中左门,复告归。

明年十月,李自成陷西安,传檄榆林招降。

总兵官王定惧,率所部精兵弃城走。

时巡抚张凤翼未至,城中士马单弱,人心汹汹。

布政使都任亟集副将惠显、参将刘廷杰等与众议城守。

众推世威为主帅。

无何,贼十万众陷延安。

廷杰募死士,乞师套部。

师将至,贼分兵却之,攻城甚力。

官军力战,杀贼无算。

贼益众来攻,起飞楼逼城中,矢石交至,世威等战益厉。

守七昼夜,贼乃穴城,置大礮轰之,城遂破。

世威等犹督众巷战,妇人竖子亦发屋瓦击贼,贼尸相枕藉。

世威被执,缚至西安。

自成坐秦王府欲降之,世威不屈膝。

自成怒,杀之。

(节选自《明史·尤世威传》,有删改)

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甫二日/承畴亦至时贼/见河南兵盛/悉奔入关中/以世威部下皆劲旅/令与参将徐来朝分驻永宁卢氏山中/以扼雒南兰草川朱阳关之险

B.甫二日/承畴亦至时贼/见河南兵盛/悉奔入关中以世威/部下皆劲旅/令与参将徐来朝分驻永宁卢氏山中/以扼雒南兰草川朱阳关之险

C.甫二日/承畴亦至/时贼见河南兵盛/悉奔入关中/以世威部下皆劲旅/令与参将徐来朝分驻永宁卢氏山中/以扼雒南兰草川朱阳关之险

D.甫二日/承畴亦至/时贼见河南兵盛/悉奔入

关中以世威/部下皆劲旅/令与参将徐来朝分驻永宁卢氏山中/以扼雒南兰草川朱阳关之险

11.下列对

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传檄”就是传布檄文,“檄文”是古代官方用以征召、晓谕或声讨的文书,有成语“传檄而定”。

B.“增秩”就是增加俸禄,提升官职。

“秩”在文中既指官吏的俸禄,又指官吏的官阶、品级。

C.“擢总兵官”的“擢”指提升官职,另外,在古代“除”也指拜官授职,多指去旧职就新职。

D.“天启”为明熹宗的年号。

年号,是我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一般一个皇帝一个年号。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尤世威因勇敢、有战功,官职得以提升。

天启年间,尤世威不断升职,做到建昌营参将;后因跟随大帅满桂在城东奋战立下战功,他的职位又得到提升。

B.尤世威曾因作战失利被解除职务。

他率领的军队跟贼兵交战时,他和游击将军刘肇基、罗岱都负了重伤,因而导致大败。

朝廷知道后就把世威的职务解除,让他听候查处。

C.尤世威在朝臣中有较高威望。

他被皇帝解除职务后,卢象升为他在皇帝面前求情;崇祯十五年因朝臣推荐,受命赴京等候调用;榆林城危急时大家推他当主帅。

D.尤世威勇武忠诚,至死不屈。

崇祯十六年,李自成攻占西安,发兵十万大力攻打榆林,世威等拼死守城,榆林失守被俘后,他至死不降,以身殉国。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世威善抚士卒,晓军机,徒以数千客旅久戍荒山,疾作失利。

(5分)

(2)世威等犹督众巷战,妇人竖子亦发屋瓦击贼,贼尸相枕藉。

(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共2小题,11分)

登岳阳楼(其一)

陈与义

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

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

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

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

14.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首联是全诗写景最浓墨重彩的一笔,看似平常,实则细腻。

可以想见诗人的视线由近及远的扫描,逐渐放开,最后融入那苍茫的暮色中。

B.诗的颈联以含蓄的方式,道出了一个亡国之臣心中的愤懑。

“万里”与“三年”对举,分别从空间、时间的跨度上来叙事,收到了双重叠加的艺术效果。

C.这首诗通过登楼所见,抒发诗人辗转江湘,颠沛流离之苦,国家破败、中原动荡之忧,以及老大伤悲的落寞情怀。

读之让人感慨万分。

D.与杜甫的《春望》《石壕吏》 等诗相比较,能看出此诗的老杜风格。

诗人在模仿的同时,又富于变化,布控精巧、情思绵绵,自成一格。

E.首联写景,“一东”“一西”,点明岳阳楼的地理位置;“帘旌不动夕阳迟”,描绘出一幅静谧的夕阳入山图,烘托了诗人登临时的悠闲、平静的心情。

15.“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请联系全诗,说说作者心中的“悲”有哪些方面。

(6分)

(三)古诗文默写(每空1分,共5分)

16.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蜀道难》写水石激荡,山谷空鸣的场景“,。

(2)陆游在《游山西村》一诗中,表现村中热闹景象,民风淳朴的语句是:

“,。

(3)《劝学》一开篇就提出了全文的中心论点:

“。

 

第Ⅱ卷表达题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部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黄致列兼具花美男外表和爆发力十足的嗓音,在《我是歌手》的舞台一鸣惊人。

②古代学者皓首穷年研治一经,书虽读得少,读一部却就是一部,口吐珠玑,咀嚼烂熟,透入身心,变成一种精神的原动力,一生都受用不尽。

③夕阳,在中国诗歌中大多是象征“没落”的意象,龚自珍也以此象征江河日下的国势,如“秋气不惊堂内燕,夕阳还恋路旁鸦”。

④公款吃喝风让老百姓捶胸顿足,只有出重拳,下猛药,才能有效根治,取信于民。

⑤手机阅读、网络阅读等虽便捷普及,但内容良莠不齐,一些书店面临人力、房租的压力而生存艰难,城市阅读生态堪忧。

⑥河北柏乡汉牡丹园栽培的牡丹,种类繁多,品质优良。

每至花期,园内的牡丹竞相绽放,五彩缤纷的景象美不胜收。

A.①③⑤B.①③⑥C.②④⑤D.②④⑥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的一项是(3分)

A.国内走私牛肉的主要来源来自巴西、印度、美国等地,国内牛肉每千克售价达50元甚至更高。

B.不仅海棠是吸收甲醛的好手,而且花、叶、茎、根均可入药,可治疗咽喉肿痛和胃溃疡等疾病。

C.规划浪费是建筑浪费之源,我国许多地方,任意扩规划、树地标、建广场,这样的重复建设带来的浪费无法估计,也助长了相互攀比的不良风气。

D.某品牌汽车正式推出了全新智能车速控制系统,该系统能够识别交通标识,主要是为了避免驾驶员不要在无意识的情况下超速。

19.填入下列一段文字空白处的词语,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孔子思想中浸透着道德的身影,①,孔子的幸福观里,个体一定要不断完善自身的道德人格,加强道德修养,②具备道德才是获取幸福的前提条件。

许多统治者认为用道德原则治理国家的政事,③能稳定自己的统治。

亚里士多德受其老师苏格拉底的影响,④肯定德行的重要性,认为唯有品质优良的人才能够做到公正、节制。

常人⑤没有通过行德来追求生活的幸福,⑥很难获得长久的幸福。

A

因而

只有

所以

因为

所以

B

所以

/

假如

C

因此

只有

如果

D

因为

只要

而且

不仅

而且

20.在下面文字的横线处填上恰当的句子,与上下文协调一致,每句不超过15个字(6分)

现在不少大学生课堂上用手机拍摄教学内容,不想用笔记。

但很多世界知名的大学有明确规定,  ①  。

斯坦福大学教室的现代化教学设备应有尽有,然而很多学科的教学完全不用电脑,     ②   ,就是老师在黑板上用粉笔板书,学生记笔记。

斯坦福的老师为什么坚守传统?

这是由学科的性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